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仿蘇聯女僕風格八十年代校服

仿蘇聯女僕風格八十年代校服

發布時間:2021-06-07 03:51:09

1. 八十年代的校服是怎樣的

冬裝運動服=太空服夏裝運動服=志願者服秋天的禮服=打工服,工作服西裝。丑到無語夏裝裙子帶你回到八十年代惠州衛校的校服是五十年來從未改變過的 還行

2. 為什麼八十年代中學男生竟然穿短褲的比例竟然高到了90%以上這比例實在太高了

八十年代的初中生,那是70年代的人,就是六幾年生的,那個時候群眾普遍還沒有對時尚的敏感,衣服講得是舒服、便清洗方便。所以短褲對那個時候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選擇。而且那個年代對時尚的追求就是大部分人穿什麼,什麼就是時尚。既然比例高,那麼不穿短褲的人就會有種與時代脫節、不合群的感覺。燙發、寬肩、小腳褲在90年代不是也很流行么,道理一樣啊。
現在的女生不但要看服裝的款式,還要看自己的體型。應試教育讓學生從早到晚在書桌前,體型都是上窄下寬,大部分女生都有腿粗的煩惱,自然不會把腿露出來。
為什麼要把現在的女生和從前的男生比呢?穿短褲和害羞有什麼關系。女生可以穿裙子啊,男生又不可以,所以男生只能穿短褲。
女生不穿短褲的理由有很多的。穿短褲的話,要塗防曬霜吧,要除腿毛吧,大腿粗小腿粗都不行,穿了顯腿短不行。
男生要塗防曬嗎,要除腿毛嗎,會嫌棄自己腿粗嗎,會嫌棄自己腿不修長嗎。
而且,在女生糾結裙子長短的時候,短褲???

短褲這種玩意是當代女生冬天穿的

3. 丑校服是哪個王八蛋發明的

還有說是日本傳來的。還有說是歐洲傳來的。
自從辛亥革命以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里灼灼生輝。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盍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園內得寵,由滿漢服裝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這時也進入校園,成為女生們的新寵。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絢麗色彩,稍微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現,因為改革開放,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
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麼統一的要求,以白襯衣海軍裝為代表。

總結,應該是小日本!你就怨小日本吧

4. 大家好 我想知道一些文學術語的具體定義 如 自然主義 意識流 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等

自然主義

文學上的自然主義產生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盛行於七十至八十年代。它發源於法國,爾後,相繼在英、德,比利時,義大利,挪威等國流行。文學中的自然主義傾向,早在福樓拜,莫泊桑的作品中就已出現,而在龔古爾兄弟、都德的作品寧表現褥最為鮮明突出。但他們都沒有提出具體的完整的理論。文藝批評家泰納(1828--1893)是實證哲學的信徒,又是自然主義理論的倡導者。一八五八年,他在一篇論巴爾扎克的文章中,首次闡述了自然主義的含義:文學上的自然主義,就是根據作家對現實的觀察按照科學的方法對生活作符合實際的描寫。泰納主張運用自然界的規律來解釋文藝現象,研究文藝發展的歷史。認為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一樣,應當用類似的方法予以研究,對所有的文學流派都應一視同仁,客觀對待。左拉繼泰納之後,成為自然主義理論的歸納者和鼓吹者。他先後寫下的《小說的定義》、(實驗小說論)(1880),《文學資料》(1881)、《自然主義小說家》(1881)等等,都是後人研究自然主義理論的重要文獻。左拉認為,以前的現實主義的作品,不能充分符合現代藝術的要求,決心用新的理論來夯實它。作為這種理論的基礎,就是尊重事實和尊重文獻。在《自然主義小說家》一文中,他說:"這里不要誇張,也不要強調,只要事實,值得稱贊的或值得貶黜的事實。作者不是一位道德家,而是一位解剖家,他只要說出他在人類的屍體裡面發現了什麼就夠了"因此,左拉把自然主義小說的特點歸納為:"生活的正確的重現,排除一切小說性的成份",並且"不能出現偉大的人物形象。

作家在觀察生活時,左拉強調應該用科學的方法。他主張用科學實驗去證明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用遺傳的道理來闡明一切。在《實驗小說論》中,他說: "為了使我的思想明確,使我的思想具有科學性的力量,只要把'小說家'一詞換上'醫生'一詞就行了。……現在我要來證明:假如實驗方法,可以引導人們去認識物質生活,那末,實驗的方法,也可以引導人們去認識情感和精神生活。這樣,他就把小說家和醫生的任務等同起來。盡管左拉主觀上認為自己是發展了現實主義,其實卻把現實主義庸俗化了。在十九世紀後期,自然主義思潮在歐洲流行甚廣,但單一性的自然主義作家並不很多。在法國,最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家是龔古爾兄弟。愛德蒙·龔古爾(1822--1896)與其弟於勒·龔古爾(1830-1870)曾合作寫了許多小說,宣傳自然主義,小說《日爾米尼·拉賽德》(1865)的問世,標志著自然主義真正的開端。這部作品,主要描述一個咖啡館侍女悲慘的一生。她在當時社會惡劣風氣的毒害下,過著放盪,縱酒的秘密生活,最終墮落、死亡。這是以龔古爾兄弟家裡的女僕羅斯為原型而寫成的真實故事。

意識流

意識流手法是西方當代文學中普遍採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它是以表現意識的流動為主要內容,以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現實與虛幻相互交織為主要方法而得名的。

雖然"意識流"的名稱是一八八四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首次提出來的,意識流小說是本世紀二十年代在歐美興起的一種思潮流派,但是在文藝創作中,有意識地用藝術形式表現人們內心的底蘊,表現被壓抑的意識或潛意識的作家,並不只是當代的歐美作家。本世紀初,日本人廚川白村曾在《苦悶的象徵》中作過系統的闡發。不過廚川白村的藝術論不來自威廉·詹姆士的著作,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奧地利精神病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意識流的理論和實踐上的宗師,還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應該注意,傳統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手法並等於意識流手法。就反映人物的心理這一點說,兩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兩者的差別很大。傳統小說的心理描寫,只是表現作品內容的一個環節,意識流手法則把意識的流動視為作品內容的主體。一般的心理描寫是為了說明、推進故事和表現人物的性格服務的,意識流手法則把表現人物的意識作為目的。心理描寫是從人物意識的實際中抽取一點,並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識,意識流手法則展現人物意識流動的全部實際,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潛意識、下意識和幻覺等。一般的心事描寫往往內心獨白或意識的亮相。作者用類似蒙太奇的銜接技巧,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主觀與客觀的界限,將一幅幅畫面,一個個鏡頭廣闊自由地馳騁、輻射出來,不露作者描述的痕跡。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運用的是心理描寫手法;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採用的則是典型的意識流手法。因此,我們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寫或寫夢幻的題材,一概稱為意識流手法。

意識流小說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只存在二十多年,它在文學發展的長河中僅是曇花一現,早已被歷史所淘汰,但是意識流手法至今仍被廣泛運用。從總體上說,意識流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在某種情況下,人的意識活動的確是連綿不斷、紛亂混雜的。諸如心潮起伏、感慨萬端、心煩意亂,這種種情景,如按照傳統的心理描寫手法,很難描繪得活靈活現,然而運用意識流手法卻能顯其之長,這不能不說是文學創作手法上的一種創新。不承認這一點,就不能全面解釋:為什麼西方現代派作家會普遍吸收和運用意識流的某些手法,為什麼我國文學家也會借鑒意識流手法。


唯美主義

唯美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流行於西歐的資產階級文藝思潮。它最初起於詩壇,後來漸及小說、戲劇,主要流行於英國。所謂"唯美主義",就是以藝術的形式美作為絕對美的一種藝術主張。這里所說的"美",是指脫離現實的技巧美。因此,有時也將唯美主義稱為"耽美主義"或"美的至上主義"。

唯美主義思潮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是唯美主義運動的先驅。他說:"美的東西就是永久的歡樂。"法國作家戈蒂耶是由浪漫主義向唯美主義過渡的作家。他反對藝術的功利主義,主張純藝術,追求形式美,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戈蒂耶成了唯美主義運動的倡導者。

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形成,具有兩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樂主義的批評;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藝術化的思想。比德認為,文藝批評家的職責不在於掌握知識,羅列材料,以滿足正確的美的定義,而應該具有一種特殊氣質,善於感受美的對象的能力,將自己同書本中的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從中探討得到的快感和樂趣,這才是審美批評的根本。莫理思認為,改造社會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藝術化不可。任何文明社會,假如不能對它的成員提供這種環境,那麼世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觀點,奠定了唯美主義的理論基礎。再加上英國詩壇中拉斐爾前派的主要代表羅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終於形成了唯美主義運動。

唯美主義的真正代表是奧斯卡·王爾德(1856-1900),他是唯美主義創作的實踐者,又是唯美主義理論的鼓吹者。

就藝術與現實的關繫上說,王爾德認為,藝術應該超脫現實,游離人生。"現實的事件都是藝術之敵。一切藝術的壞處都是從實感產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藝術。"一切拙劣的藝術都是從復歸自然的描寫和客觀地描述人生而產生的。因此,認為凡是"回到生活和自然"的藝術都是壞的,藝術越遠離現實、超脫現實越妙?唯一美的事物,就是與我們無關的事物"。

就藝術對生活的作用而言,王爾德認為,不是藝術再現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藝術。藝術不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鏡子,生活僅僅是藝術的學生,藝術是至高無上的。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的客觀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意識這一唯物主義的觀點,陷入了本末倒置的認識論。

從文藝創作的目的性上說,他鼓吹"為藝術而藝術"。認為"藝術除了表現它自身之外,不表現任何別的東西。藝術有獨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獨立的生活一樣"。

不言而喻,王爾德散布的這些文藝思想是極其荒謬的。他顛倒了文藝與生活的關系,搞亂了人們的認識路線,企圖誘導作家鑽進資產階級藝術"象牙之塔",以挽救資產階級必然沒落的命運。

小說《杜蓮格萊的畫像》是王爾德的代表作,也是唯美主義的旨在說明人生是藝術的模仿,破壞了藝術,人的生命就不存在了。

唯美主義思潮對我國文壇頗有影響。本世紀三十年代,它曾流入我國,"新月派"文人徐志摩的詩,就明顯地存在美唯美主義色彩,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所嚴厲痛斥。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一般指創作方法,表達令人難以捉摸的幻覺,其內容則是神秘主義。作家所要闡述的不是現實的客觀世界,而是個人主觀的內心世界。象徵主義來自象徵一詞,它在希臘文中的原義,是"把一塊木板分成兩半,雙方各執其中的一端,以表示銜接"的信物,後來逐漸演變為"以一種形式當作概念的習慣的代表"。象徵自古有之,它是聯想的一種方式,即把眼前所見的事物,與以往所感受過的事物聯系起來,形成獨特的新的意境。

作為一種特定的文藝思潮流派來說,象徵主義最先出現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法國,主要表現於詩歌創作領域。法國的象徵派詩人以馬拉爾美(1842--1898)、魏爾估(1844--1896)、韓波(185d--1891)三人為代表。在戲劇方面,以比利時的劇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為代表。

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象徵主義向英,美、德,俄、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傳播,到本世紀二十年代,它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一種文藝思潮流派。從內容上說,象徵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時間上說,象徵主義又有前期與後期之別。前期的象徵主義,主要指巴黎公社失敗後,即十九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在歐洲流行的思潮,後期的象徵主義,是指本世紀二十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象徵主義再度崛起,席捲歐美,達到它的高峰。有人將後期象徵主義歸屬於現代派范疇。一八八六年,法國詩人儒勒·莫雷阿(1856--1910)在巴黎的《費加羅報》上發表了《象徵主義宣言》,與此同時,馬拉爾美撰寫了《前言》,勒內·吉爾發表了《聲調淪》。這三篇論文既奠定了象徵主義詩歌的理論基礎,也是後人研究象徵主義理論的重要文獻。

象徵主義者認為,文學藝術所應表達的不是現實生活,而是意識所不能達到的超時間、超空間,超物質、超感覺的"另一世界",這種超感覺的事物,只有通過象徵才能表達出來。他們認為,現實黑暗無常,虛幻痛苦,只有"另一世界"才是真、善、美。是用恍恍惚惚、半隱半現的景物來暗示另一世界,而象徵就是溝通這兩個世界的媒介。如詠烏鴉代表命運,象徵靈魂的黑暗,以虹象徵光明,黑象徵悲哀,自象徵純潔,黃象徵權威,等等。這些象徵意義,是事物、詞語所固有的特性,為人們所熱知。然而在更多的情況下,其象徵性往往不是事物、詞語所固有的屬性,而是人為的主觀賦予的特性,如以大雨象徵天主,聖杯象徵神力等,其意義也就令人費解。同樣一種事物,同樣一首詩往往可以作出不同的多種解釋。

象徵主義的詩歌是以暗示和聯想為基礎的文藝創作。它不同於浪漫主義詩歌,反對直接抒情,主張間接抒情,也不同於現實主義的詩作,反對對事物作客觀的具體的描繪,它把人們的視線從外部的物質世界引向內部的精神世界。如何表達這種內部的精神世界呢?主要靠象徵性的暗示,即暗示主題,暗示事物,暗示感情。十樣東西,只說三樣,留下七樣,由讀者的感官去推想,或者只說一事一物,由讀者聯想出無窮無盡的事物。這樣,讀者彷彿一半在讀詩,一半在進行創作,從中得到樂趣。象徵派的濤歌極力避免一般性的描述,尤忌赤裸裸的說教。

象徵派的詩歌要求具有形象美、音樂美和繪畫美的統一性。象徵主義者認為,寫詩如同作曲一樣,文字就是音符,要求詩篇產生交響樂般的藝術效果。韓波曾作了一首十四行詩,分別給母音字母定了色,"A是黑,E是白,I是紅,U是綠,O是藍"。有人還從樂器的種類上聯想出音與色的關系,說豎琴是白的,四弦琴是青的,橫笛是黃的,風琴是黑的。這種色與音的交錯,打破了視覺、聽覺等感官的界限,使詩歌、音樂,繪畫混在一起。這樣的詩,才被認為是上乘之作。

象徵派主張自由詩體,倡導不定形的散文詩。他們打破了傳統的固有的綴音押韻的格律,而由語言本身的音樂性來代替,以表達剎那間的印象或情調。象徵主義者認為,剎那間的印象或情調是不可捉摸的,要傳達出這種情調,用語言是不可能的,用詩歌的格律也無濟於事,只有用言語音響本身來麥達,而不是由詞彙語意宋體現,因而反對修辭,廢棄請行形式的約束,主張根據詩人思想感情表達上的需要,靈活安排音步、頓挫和韻腳;這就導致現代自由詩體的出現。因此,詩體格律的自由化,是象徵派的重大特色,也是對現代詩歌的一大貢獻。

5. 歐美七八十年代那種復古的風格叫什麼名字,想了解下

你應該說清楚是具體七八十年代的哪個領域,音樂?服裝?社會思潮?
社會思潮上,比較流行的是:後現代主義,這個具體我也不清楚,因為這個思潮在方方面面的表現也不大一樣,如哲學,藝術,建築,文學...但我的大致理解就是說,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思潮,無論人類生活的哪方面都要求更加人性化,自由化,拒絕大眾化,強調個性的一種思潮。
音樂方面,那時比較流行的是搖滾風格,以及disco風格,以及與之前流行的朋克樂的加強版:新浪潮風格(說到底也只是搖滾樂的分支),但比較主流的應該還是搖滾,你看那時候流行的idol就可以知道: 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布魯斯·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steen)。麥當娜(Madonna Louise Ciccone)。U2。普林斯(Prince Rogers Nelson,另譯「王子」)。槍炮玫瑰(Guns N' Roses)。可見那個時候搖滾樂是主流。
服裝方面:說起這個就不得不說起之前說到的後現代主義思潮,我自己是學服裝的,說起復古,得從二戰期間說起,之前女性是著裙裝,基本沒有女子褲裝。而且之前是很推崇女性身材的沙漏型的,看中世紀電影時應該會發現,他們都要穿那種可怕的塑身衣,還得有個女僕在那裡死命給她們勒細腰身,就是為了「沙漏」的感覺,同時臀部上也會強調。那時候是很強調女性化的,從古羅馬風格到中世紀風格再到巴洛克風格,到之後的洛可可風格,服裝是一直在變化中的,可二戰不一樣,男性都去打仗了,相當於女子撐起半邊天,於是男性化服裝開始流行,寬肩等男性化風格帶來的軍裝風,褲裝,那倒也不是為了美觀,只是,誰能穿著塑身衣,大長裙,帶著繁復的帽子去幹活呢...二戰之後女性化回歸,原因自然不言自明,40年代new style,(著名小黑裙誕生),50年代tom boy。。。無論怎麼變化好像有一點沒有變化,那就是每個時代都有其主流的風格,無論是巴洛克,洛可可,newstyle都好,在一個固定的時期,人們的服裝即使有區別,也仍然是有一種風格為主流,但70,,80年代就不一樣了,很像咱們現在了,人們並沒有一種既定風格,有人喜歡new style的X型服裝,也有人喜歡tom boy的H型服裝,有種百家爭鳴的感覺,美不再是既定的,這就和之前說的後現代主義思潮不謀而合了不是么,自由,人性,個性,所以當時7080年代主要流行的就很多了,像是Bling Bling風格,用來泛指一切奢華的裝飾品,只要很亮閃閃,都可以叫Bling Bling。你看看那時候傑克遜還有麥姐身上閃閃發光的飾品就知道了。朋克,嬉皮,雅痞,輪番上陣,(也就是我一直郁悶的後來中國的手提一台錄音機,帶著蛤蟆鏡,穿著喇叭褲,燙著費翔頭的搞笑style)其實要說美么,倒不是要美了,也是為了與眾不同。(why?——後現代主義...)怎麼形容捏,這么說吧,之前被封閉的思想,禁錮的個性化就像是水庫里的水,滿到溢了,一朝你突然開閘放水,它勢必要爆發一下,才會慢慢長流,到後來,也就是今天,再怎麼變化,怎麼多的style,終究還是符合大眾的審美的新與舊,東方與西方,都市與農村,高雅與庸俗,現代與原始,懷舊與前衛,所有原本對立的東西都變得融合,所有了,嘛...雷帝嘎嘎就不要提了罷...不過她的營銷手段我還是很佩服的,才華也確實橫溢。
anyway,這么想想,其實咱們國家上下五千年還真不是蓋的!早就有個太極八卦證明了萬事萬物的相間相容啊,誒——原本很嚴肅地在回答...不知什麼時候就侃開了,sorry,不過既然也不是為了賺分,就隨心所欲聊一下,你既然說是想了解,我也只是把知道的東西大致攤開說說,廢話一大堆也請將就了。

不過你要是真想了解那個時期的東西,不如去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社會人文環境,這樣,其實那個年代流行什麼也就可以推導出來,要是只知道個流行什麼東西的名字,作為裝13的談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話,很快也是會忘記的。

6. 校服為什麼是蘇聯運動服

1蘇聯校服女生巧克力色連衣裙配白色(正式)或黑色(日常)圍裙,戴白色頭花。男生前期仿軍裝,後期西服。都很好看的。
2有體育課穿的運動服,白衣,黑色短褲有幾道條紋,相對緊身,和中國的運動服校服差別大了,真的不醜
3現在校服是90年代的事了,真和蘇聯沒關系

7. 模擬人生2 女僕裝、護士服、校服這三種服裝 求法:[email protected] 如果有的話很感謝

http://www.hisims.me/view.php?tid-623-cid-7.html;;;;

8. 求好看的cos圖只要女僕裝 校服 水手服

已發
壓縮包中所有圖都是自己收藏用的,所以沒有啥授權,請慎用

9. 蘇聯1949-1966年的校服

蘇聯在1947年以後,隨著戰後經濟開始恢復, 政 府也開始實行全國統一的校服制度:

——男生校服具有肩章、臂章和西裝領設計,而這種設計在蘇聯士兵和士官的軍服上也有體現

與仿蘇聯女僕風格八十年代校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生褲子買那種比較好看嗎 瀏覽:332
羽絨服的白斑怎樣去除 瀏覽:676
女生搭配時尚衣圖片欣賞 瀏覽:46
女裝好看的套裝 瀏覽:505
體重65kg穿什麼尺碼的褲子 瀏覽:393
中國褲子的演變 瀏覽:638
深藍色針織衫怎麼配 瀏覽:403
白羽絨服上弄上辣椒油了怎麼清洗 瀏覽:632
精品女裝代理什麼品牌好 瀏覽:672
桑塔納志俊正時皮帶怎麼裝 瀏覽:987
怎樣用衣織風衣 瀏覽:269
皇卡男裝品牌簡介 瀏覽:110
繁星藩王穿情侶裝什麼意思 瀏覽:554
貝克漢姆爬長城同款襯衫 瀏覽:159
為什麼現在不流行旗袍了 瀏覽:538
哪款帽子顏色最好看 瀏覽:87
黑色羽絨服內搭粉色長裙好看嗎 瀏覽:537
羽絨服男款褲 瀏覽:649
在哪能買到女士純藍色的風衣 瀏覽:596
裙子大衣搭配板鞋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