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帝國的毀滅600字左右影評
故事的內容為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政權在被毀滅的最後12天里德國人的所作所為,影片整體以希特勒為首講述德國人最後的掙扎與殘暴。
故事以一個慕尼黑年輕的女打字員為視角,再現了德國在最後的日子裡如何面對世人。
電影的整體是悲涼的,因為我們似乎在看著一個偉大的領袖一步步走向死亡…… 但是歷史沒有憐憫之心,希特勒的暴政雖使得他征服了歐洲,可他對於種族的歧視卻令他變得殘暴不已。他的軍隊所殺害的猶太人有600萬之多,戰爭帶來的屠殺更是不計其數,這也是他不敢面對被俘後世界人民的聲討,同時也是他不得不自殺於自己的最後土地,當然這還沒完,他知道自己所帶來的戰爭迫害了多少國家,多少性命,對此他甚至害怕自己的屍首被蘇聯紅軍發現,死後的他選擇了最快速度的火化…… 想想看義大利的墨索里尼,他的屍首曾在城牆上暴曬3天,可想希特勒的下場更加不堪入目。
在歐洲戰爭即將結束之際,希特勒在德國人民心中的形象依然沒有削減,他的統治依然是至高無上的,他的大臣與將軍們相繼的陪他送葬。但是失敗也意味著他的眾叛親離,最終迫使他在死前變得不理智和瘋狂。那些追求自由與和平的人被他無情的處死;柏林的無辜平民,那些當時最擁護他的人民最終得到的只是置之不理與自生自滅。這些表明了一個偉大的領袖同時更多的考慮的是自己的政權。
然而,影片同時也講述了一些細微的東西,希特勒在在自己最後的堡壘對孩子與婦女依然是尊重有加,他並沒有讓她們選擇陪他一起死,而是希望她們能在柏林被攻克前能順利逃離。
他的領袖地位根深蒂固,致使首相夫人居然帶著她的6個孩子陪葬。她給兒子寫信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我不能讓我的孩子成長在一個沒有政權主義的國家…… 多麼愚蠢的行為,孩子是德國的未來,他們的生命不應該結束在這么沒有意義的痛苦中。
影片非常完美的體現了法西斯政權的弊端,因為殘忍與殺戮的最終結局只有滅亡。人性的美與丑在戰爭中雖然都是脆弱的一面,但是只有渴望生存才是最完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