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服知识 > 皇权时期的四大制服

皇权时期的四大制服

发布时间:2021-06-12 23:01:30

❶ 毛主席所说的四大毒瘤是皇权、父权、夫权、宗权,宗权指的是什么意思

宗权指一个人所属的宗族对宗族内全体成员的支配权。宗权主要体现为『族长』对所有家族成员的绝对领导权。

例如:《红楼梦》当中,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对贾宝玉而言是父权;而『老祖宗』贾母,对她的亲属贾政、贾赦、贾敏、贾敬等人而言,就属于宗权。

因为父权只限于以一个父亲为中心『小家』,而宗权则包含了由很多个『小家』共同组成的『大家族』。贾母支配着贾政(和贾政的其他兄弟),而贾政支配着贾宝玉(正如贾政的兄弟支配着他们各自的儿子),体现了宗权凌驾于父权至上的领导地位。

❷ 削弱皇权是从什么朝代,什么制度开始的

中国两千年都是实行君主专制,每个朝代都一样。到了清朝末年,实行“预备立宪”,皇权才有所削弱。但这时是为了应对国内外压力,才这么做的,事实上,辛亥革命才终结了皇权。

❸ 皇权最弱的是什么时期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皇权遭到削弱
中晚唐时期,杨贵妃,安史之乱
汉朝前期,一段时间丞相专政,直到汉武帝有所改观
明代前期,丞相权力大
但总的来说皇权一直是被加强的

❹ 清朝的官员等级制服怎么分的

1、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2、武官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23两;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12两;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4)皇权时期的四大制服扩展阅读

顶戴的顶珠:一、二品都是红色(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四品都是蓝色(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六品都是白色(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以下为金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翎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五品以上赏给单眼花翎,双眼花翎赏给级别较高的官员,三眼花翎则是赏给亲王、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勋的大臣(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乾隆年后部分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

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赏给蓝翎。蓝翎为鹖鸟羽毛所做,无眼,赐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给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在阶级分明的阶级社会练就火眼金睛识别官级的大小是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等级森严是皇权社会的特征,更是激励官员积极办事的动力,从而壮大朝代的发展。

❺ 皇权的威力很大,但它也是需要维护的,为何说古代的清朝是皇权最重的时期

这是因为封建君主制度发展到清朝已经是非常完善了,它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封建制的经验都要多,他是牢牢的把集中的权力掌握在皇家手中。而且清朝的朝廷制度三省六部制发展很完善,比如在之前的朝代大多是藩王制度,这样的制度就容易让藩王起兵造反,而清朝的三省六部制无疑是对地方最完备的管理制度。不仅加深了朝廷对地方的管理,而且各地方官员都是轮流制,不会待在一个地方,所以大大减少了对中央的威胁。

在清朝时期出现了很多有才能的帝王,比如康熙,雍正,乾隆,他们三代帝王都拥有清朝至高无上的权力,只要选定了继承人,其他的王爷都不能对皇帝再指指点点,只能听命行事。而且权力的集中在乾隆皇帝身上表现最强,因为他没有兄弟或者其他大臣来觊觎他的权力。

❻ 黄袍正式成为皇权象征在什么朝代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身披黄袍的皇帝是唐高祖李渊。
王懋《野客丛书·禁用黄》中云:“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自李渊首穿黄袍起,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也称作“龙袍”。唐高宗时,重申“一切不许着黄”。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更是禁止任何人穿黄袍,否则以谋反论处。宋仁宗时又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一直到清朝灭亡。

❼ 中古时期皇权政治的特点

本文在浅谈了皇权政治的典型特征之后亦讨论了两个研究皇权需要注意的问题:权力制约问题以及什么是强大的皇权. [关键词] 皇权 皇帝制度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皇权为皇帝制度的核心,是君主掌握的专...

❽ 古代有哪些增强皇权的制度

中央集权的产生最早由中国战国时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统提出君主专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种政治结构,法家代表之一的韩非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在现有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的情况下,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同时在当时社会中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发展,同时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朝代,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皇朝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隋朝时期隋文帝成功的进行了一次中央集权的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将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了划分,不仅令政府机构效率、职权范围提高,也使各官员的权力相对分散,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稳定性.唐朝在这一改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改革,并广泛推行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整体文化素质,令平民也有机会成为社会的上层人物,稳定了中央集权后带来的社会底层不稳定因素.这次成功的改革经验也传至中国的周边国家,加强了这些国家的集权体制.
公元14世纪,中央集权的影响逐步为君主专制所替代,通过设立一些特务机构加强了帝王对政府、社会的管辖,明朝废除丞相与三省,在地方上设立三司,通过设立一些特务机构加强了君主对政府、社会的控制,清朝设立军机处,将权力进一步集中于皇帝手中;印度莫卧儿帝国则在17世纪中叶建立一套极为完善的集权整体,标志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发展达到了顶峰.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三冗两积现象),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但是,由于八股取士禁锢了考生的思想,从而只能成为忠诚的奴仆.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军机处也是我国中央集权发展到巅峰的标志),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理论上,韩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 “ 燔诗书而明法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西汉改革管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控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形成将帅用兵的自重局面.
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以防武将专权.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设通判,二者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职员.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财政、行政和司法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 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物;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治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权、财权.
元朝时,废三省,施行一省制,即中书省,长官为宰相由此宰相地位逐渐位高权重,威胁皇权.于是,明朝建立后,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也就成为必然.由此可见,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尤为突出.
明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俯为立军都督俯,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设内阁(明朝设立的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六部 .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特点 皇权空前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结束于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❾ 中国专制帝制时期的皇权,在中央政府具体表现为哪几种权力

杀生大权

❿ 康熙时期四大首辅是谁

清朝康熙帝的四大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1、索尼(1601年-1667年),姓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康熙帝的四大辅政大臣之首(首辅大臣)。索尼早年随皇太极四处征战,阻击明兵,征讨察哈儿;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鄂拜在三官庙盟誓,六人一体,衷心辅佐幼主顺治帝。

顺治元年(1644年),索尼跟从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多尔衮尊“摄政大臣”后专擅朝政,谭泰、巩阿岱、锡翰等人都背盟依附多尔衮,唯索尼不与屈从,后来遭谭泰弹劾连坐削爵。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亲政之后特召索尼回朝,回复世职爵位,顺治十八年(1661年),担任辅政大臣。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逝,其三子索额图继承大学士、辅政大臣之位。

2、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近侍,顺治七年(1650年),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轨,多尔衮被追黜;与鳌拜不和,常不得志(弹劾昔日长官,时人多为不齿)。

康熙帝亲政前,被鳌拜及班布尔善污蔑,列二十四罪,康熙六年(1667年)被杀。

3、遏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其女钮祜禄氏为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为人圆滑、世故,多依附于鳌拜,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惩治鳌拜,遏必隆亦被康亲王杰书以十二项罪名弹劾,夺世爵,下狱论死。

4、鳌拜(1610年-1669年),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四人中最具野心的权臣,康熙八年,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

(10)皇权时期的四大制服扩展阅读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当君主冲龄之时,在特定的形势下,王朝会出现一种短期的政权构成形式,即临时的特殊政体。其形式约有五种:

1、母后临朝称制。

皇帝年幼,母后“权理朝政”。例如,北魏考文帝拓跋宏五岁登极,冯太后临朝执政十余载;唐代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先后即位,武则天皆临朝称制;晚清咸丰帝后妃慈安、慈禧扶持六岁同治帝载淳,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等。

2、诸王监国。

君王外出巡狩,太子留守,代行处理朝政,谓之监国。或皇位空缺,新皇未立,由王爷监国,如五代后唐李嗣源、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前,及鲁王朱以海均曾作过“监国”。

3、宗室诸王摄政。

即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均以长辈代行幼主视朝。早在西周初期,就出现了这种摄政的历史现象。其后,又如殷商伊尹代太甲,春秋鲁隐公代太子轨等,均属摄政。

清代顺治帝褔临六岁即位,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宣统帝溥仪三岁登基,以其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行使皇权。

4、权臣辅政,君主年少,或新君嗣位,受命异姓大臣辅弼国政。

君主亲政后,即结束辅佐襄赞之命。设置辅政大臣,在古代王朝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三国蜀,刘备病故,其子刘禅登基,由丞相诸葛亮辅政。再如,北周七岁的静帝宇文阐即位,由皇亲国戚、“位望益隆”的随国公杨坚为辅政大臣,假黄铖、以左大丞相身份,总理朝政。康熙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亦如此。

5、外戚操持国柄。

如东汉和帝刘肇,及其后继位皇帝多为少儿,虽名义上太后临朝,但大权为外戚权臣梁冀所握。他身任大将军,又为顺帝、桓帝两皇后兄长。他与皇太后定策禁中,操纵三代皇帝的废立,专制于朝二十余年。质帝不满其骄横,称之“跋扈将军”。东汉自和帝、安帝始,外戚干预朝政,而梁翼专权达到极至。

在何种形势下,实行摄政,或者辅政,各王朝因时而异。其中存在着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星移物换,幼主渐大,摄政王、辅政之臣与皇权的矛盾便日趋加剧。

其后果,或是辅政之臣废除君主,改朝换代。如隋文帝杨坚废静帝自立,以国号隋取代北周;或为皇帝亲政,拿下权臣,恢复皇权。

这种摄政、辅政体制与皇权政体的冲突,构成了古代官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王朝的走向。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清王朝经历了摄政、辅政,再辅政、再摄政的一个全过程,这种王朝的文化更具有典型特质,有利于解析清朝体制变更的价值取向。

与皇权时期的四大制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gone戴过的帽子 浏览:475
女装艾比男装 浏览:64
羊品牌长款女装大衣图片和价格 浏览:744
外套怎么拍 浏览:499
我想找一个美人鱼的校服短袖的 浏览:951
衬衫的法式袖口适合什么人群 浏览:798
火焰风衣隐身 浏览:353
jk制服裙子长短 浏览:945
皮外套怎么搭配鞋子 浏览:528
多少sb织衣 浏览:319
大好时光选旗袍剧集在第几集 浏览:884
约会戴什么帽子 浏览:62
明制帽子如何获取 浏览:560
喇叭裤搭配卫衣好看吗 浏览:698
件加大码女装胖人服装批发 浏览:198
肥裤子穿着搭配 浏览:179
美女制服个人图片大全 浏览:158
浅灰色短袖可以牛仔裤搭配吗 浏览:153
穿校服小姑娘简笔画 浏览:977
三岁女宝宝不喜欢穿裤子 浏览: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