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服装知识 > 汉人是什么时候穿裤子的

汉人是什么时候穿裤子的

发布时间:2022-08-22 09:06:52

❶ 古代人穿内裤吗

古人也穿内裤,名字叫犊鼻裈(kūn)。

犊鼻,就是牛的鼻子。牛鼻子如果不算鼻孔,形状就是曲边三角形。类似现代的三角内裤。通常是农夫、仆役或军人为了劳动、行动时方便才穿的。

裤子穿在里面,所以一般裤子的质料都会比上衣差。但是有钱人富贵之家却是用丝织品制作的裤子。在社会上被公认为是奢靡之服。

《汉书·叙传》提到穿“绮襦纨绔”的贵戚子弟。这个绮,是有花纹的丝织物,纨则是织造细致的生绢,都是很贵重的。

后来,人们用“纨绔”专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公子。杜甫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就是把纨袴与儒生对比,包含着对不学习不向删的纨绔子弟的讽刺。

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在古代只有穷人才穿内裤。内裤就像一个穷的标签,能不穿就不穿的。

(1)汉人是什么时候穿裤子的扩展阅读:

由于裤都被穿在里面,所以质料比上衣差,富贵之家也有用丝织品制作的,在社会上被公认为是奢靡之服。

《汉书?叙传》提到穿“绮襦纨绔”的贵戚子弟。绮是有花纹的丝织物,纨是织造细致的生绢,都是很贵重的。后来,人们用“纨绔”专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公子。杜甫有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用纨袴与儒生对比,包含着纨袴者不学习、不向善之意。

魏晋南北朝是裤子的盛行时期,因受异域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个时期士庶百姓都以着裤为时尚。当时的裤子形制比较宽松,尤其是两只裤管,往往做得十分肥大,俗称“大口裤”。和大口裤相配用的上衣则较为合体,名为“褶”。

褶和长裤穿在一起叫做“袴褶”。当时男女都穿袴褶,如《西河记》载“西河无蚕桑,妇女以外国异色锦为袴褶。”由于裤管过于肥大松散,行动不便,人们就用丝带将裤管的膝盖处紧紧系缚,这样就比较便捷了,这种缚带的裤子叫做“缚袴”。现在,我们在看民族舞蹈或皮影戏时还能看到缚袴的造型。

参考资料:网络-犊鼻裈



❷ 古代人服装穿着的历史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衽长裤,革带皮靴。赵武灵王把胡服引进中原,这对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族服装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说:"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深衣连衽钩边,穿时要束腰带。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故称绅士或缙绅。皮带已经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做钩络带或蹀躞带。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礼记》曰:"衣不帛襦袴。"这是因为襦和?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释名》曰: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连裆的短裤,叫做裈。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男子的外衣亦统称为袍。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紧窄的袖口叫袪。袍有衬里,是夹衣。单衣叫。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就是深衣。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褕所取代了。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或者分体的襦裙,汉代女装的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释名》曰:"衫,衣无袖端也。"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这样走起路来甩手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潇洒了。秦汉时服色以青、紫为贵,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六朝一反常态,服色尚白。由于经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儒家的冠服制度也动摇了,不仅服装的式样、颜色都突破了汉代的规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标新立异,或科头跣足,或坦胸露背,或袍裙襦裤,或奇装异服,都突破了旧时的礼仪。
妇女服饰也崇尚褒衣博带,有的把裙摆放长,裁剪成三角形,叫做?;有的在肩臂间搭一帔帛,走起路来大袖翩翩、华带飞?,显得格外飘逸。胡人的裤褶和皮靴已经被汉人普遍接受。胡服的裤是作为外衣穿的长裤,裤腿宽松,膝盖处用带束缚,叫作缚裤。褶是与裤相配的紧身齐膝短衣,裤褶和皮靴都适合于骑射。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中唐以后衣衫又趋于宽大。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样的红裙,诗人称之为石榴裙。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要的服饰,靴已成为士庶通用的鞋了。

宋代把单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没有袪。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襦袄是平民的常服。宋代还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横襕的宽大外衣,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上衣趋向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裥裙。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种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有短,有长袖有短袖,其特点是两边的衩一直开到腋下。

建立辽、金、元朝的都是少数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服饰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契丹族的服装,不论男女,都穿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中。妇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元朝时,汉人保持原来的服饰。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长袍和套裤为主要服饰,但由于受汉人影响,多改为右衽,而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左衽居多。
明代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革带,带上镶有玉片,这就是所谓的玉带。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异。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做补子。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是只许用青色或黑色。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朝廷命妇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为袄衫和裙,很少穿裤。背子穿得更加广泛,合领大袖的背子可以作为礼服,直领小袖的背子则为便装。还有一种无领、无袖、长至膝盖对襟的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妇女喜爱。
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用武力强迫汉人接受了满族的服饰。男子的服饰有袍、衫、褂、裤。清代的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人开两衩,一般市民不开衩。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职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缝一块补子,称为补服。补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兽,但是花纹与明朝不同,而且由于清朝的补服是对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块分成两半。有一种长不及腰、袖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马褂。马褂以黄色为贵,非皇帝特赐不能穿。还有马甲,北方称为坎肩或背心,是无袖短衣,男女都能穿。男子下身穿裤,穿裙的已不多见。

清初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汉族妇女的头饰有簪、钗、冠子、勒子等等,满族妇女则以高如牌楼的"大拉翅"最具特色。满族妇女的服装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马褂,但一般比较紧窄,不像汉族女装那么宽大。汉族妇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装,以裙衫为主。以后满汉服饰慢慢合流,衣衫渐趋短小,外面罩一件齐膝的背心。女装特别讲究用花边来装饰衣缘,于是花边越滚越多,形成宽宽的衣缘。晚清流行穿裤子,穿裙子的渐渐少见了。

❸ 汉族服饰特点

汉族服饰特点:

1、基本结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2、交领右衽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

3、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4、系带隐扣

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

(3)汉人是什么时候穿裤子的扩展阅读:

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

❹ .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的来历和特色是什么

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

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著。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长裤。

(4)汉人是什么时候穿裤子的扩展阅读

纹饰配件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纹章布料

布料

主词条: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主要有苎麻和蚕丝两种,总称为布帛,分别由典枲、典丝执掌,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夏季服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充絮,故称为冬绵夏葛、夏纱冬绉。

❺ 中国古代至现代服饰的变化及年代名称

1、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之前)
我们的祖先就是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装饰物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战国时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2、夏商周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3、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
4、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为曲裾深衣。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襦、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5、魏晋南北朝(220~58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
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6、隋唐服饰(581~907)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
7、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
宋代把单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没有袪。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襦袄是平民的常服。
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骑士头戴翻毛皮帽,身穿窄袖胡服,领、袖等处还露出一寸长短的皮毛,即后世所谓得“出风”。
元朝时,汉人保持原来的服饰。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长袍和套裤为主要服饰,但由于受汉人影响,多改为右衽,而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左衽居多。
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
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元代衣服与周代近似,衣袖较紧、窄,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
8、明清服饰(1368~1911)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霞帔和大袖衫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土为戴暖帽、穿马褂、行袍的男子。
马褂以黄色为贵,非皇帝特赐不能穿。还有马甲。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其中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样式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一般穿在里面,样式也比较窄小。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称“军机坎”。以后,一般官员也多穿着,成为一种半礼服。
北方称为坎肩或背心,是无袖短衣,男女都能穿。男子下身穿裤,穿裙的已不多见。
清初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
清代妇女日常所穿的服饰,分为汉族和满族两类,满族都穿长袍,汉族则以上衣下裳为主。
满族女子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马褂,但一般比较紧窄,不像汉族女装那么宽大。汉族妇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装,以裙衫为主。以后满汉服饰慢慢合流,衣衫渐趋短小,外面罩一件齐膝的背心。女装特别讲究用花边来装饰衣缘,于是花边越滚越多,形成宽宽的衣缘。晚清流行穿裤子,穿裙子的渐渐少见了。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

❻ 汉族的传统服装是什么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洲贵族统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并以残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薙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 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❼ 汉族的生活习俗

一 服饰
清朝末年及民国年间,境内汉族群众的衣着穿戴一般人衫裤多为土布手工缝制,以蓝黑色为佳,款式多为中式裤褂。外上衣称袄或褂子,有对襟式和大襟式两种,均为立领,纽扣为布条缝制的桃疙瘩,有的沿用旧时的铜结扣。外裤以不分前后的大档裤为多。裤带多为布质,每逢逢九年,系红腰带。冬寒时,富有者一般穿羊皮制作的皮袄裤,贫寒人穿棉裤用布带束裤腿,以御风寒。内衣一般均穿布制的衬衣衬裤,贴身穿布背心,俗称腰子,腰子有单、夹、棉之分。富豪之家多穿大襟长袍,外套马褂,衣料为绸缎。
新中国建立后,汉族服饰有了显著变化,上衣逐渐变为学生服、干部服、军便服等款式。裤子式样逐步淘汰了大档裤,取而代之是西裤,马裤,军便裤等。女儿童及少女、少妇夏暑多穿各色裙子。
“文化大革命”中,汉族服装简朴,色泽单调,佩带毛主席像章一时成风。在青年和学生中穿军衣,戴军帽,着军鞋,挎带印有“为人民服务”的黄书包成为时尚。
在实行供应使用票证年代,以“一年一身新”为满足,棉衣经年不变,外罩冬夏皆用,布料追求耐久,如条绒、涤卡、劳动布等。80年代中期取销票证供应后,三合一,凡尔丁、涤沦、的确凉成为大众用料。衣料颜色由单一的灰、蓝、黄渐变为多色,由浅色变为艳色,款式亦有变化。90年代后,多数人按季节着装,冬夏皆有新衣,补丁衣服极为罕见,款式五花八门。既有宽大的蝙蝠衫,肥腿裤,也有显示形体曲线的紧身衣裤。夏季女同志穿长桶袜,冬季男女穿皮大衣或呢大衣,纯毛衣裤。近年以适用兼时髦为追求,各色西服领带配衬衣,T恤、套装、牛仔、超短裙、色彩繁多,厚、重、硬的服装逐渐由轻、薄、软所取代。九分裤、百褶裙、一步裙、羽绒服等成为时尚。款式、色泽、用料皆以个人爱好而定,多数家庭衣柜满盈。

二 鞋帽
民国年间,境内汉族群众多穿家做布鞋。式样有圆口(碰倒山)和牛鼻式(双脸),鞋底用麻绳纳制,鞋帮用棉线纳制,十分结实。寒冬穿棉鞋,俗称“毛包儿”。富庶人家也有穿皮靴和毡乌拉的。妇女大多从小裹足,前窄后宽,呈锐角三角形状。多穿自做的布鞋,有的在鞋帮上绣花。新中国建立后,鞋的式样渐多,初期流行球鞋,四眼布鞋,现穿各式皮鞋和塑料底、刷胶底布鞋、旅游鞋、运动鞋等为多。夏季穿皮凉鞋,冬穿马靴,轻便皮棉鞋。现穿布棉鞋的不多。旧时一般都穿布制袜子,逐步以尼沦袜、凉丝袜、棉织线袜所替代。
民国年间,百姓夏戴草帽,冬戴毡帽,(用黑色羊毛或牛毛擀制),有钱人夏戴平顶帽(瓜壳帽)、礼帽,冬戴皮帽。妇女多围头巾,小孩子多戴虎头帽。新中国建立后的50~60年代,春、夏、秋大多戴军便帽, 80年代,男子大都戴解放帽、前进帽、冬季戴皮绒帽(前有帽沿,左右有贴缝皮毛的耳朵),入冬后,妇女大多戴棉毛织的围巾帽,色彩鲜艳。近年流行夏季戴凉帽或遮阳帽,冬季戴高级剪绒皮帽。

三 首饰
旧时妇女多戴头饰。耳朵从小穿孔,戴银质耳环居多,家境富有者还有手镯、戒指等,均为金、银质。新中国建立后,佩戴者逐渐减少。1985年金银首饰上市后,妇女中又兴起佩戴耳环、项链、戒指,多为金、银质。近年来纯金、铂金、钻石、珠宝首饰畅销,青年男子也有戴首饰的。年青女子戴各种发卡、发花、胸针、胸花者不少。

四 饮食
新中国建立前,家境贫寒的农民多以杂粮、糠麸、小米、山药等为主食,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腌菜。即使比较富裕的人家平时也只能以莜面、小米、山药为主。一日3餐,早、晚一般食小米稀粥或莜面糊糊煮山药,莜面块垒、炒面等。中午大都食莜面饨饨、窝窝、鱼鱼、山药鱼子等,并常用腌水冷调,不配其它菜肴、佐料。招待亲朋,喜庆筵宴一般以白面、黄米为主。一年难得吃一顿大米,肉食更是少得可怜。
新中国建立后,汉族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改善提高,每日3餐,由稀粥拌炒面,莜面冷腌水逐渐改为拌汤、面条、馒头、烩菜,同时仍保留着过节待戚吃油糕、炸油饼、蒸山药粉饺子等习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交流的拓宽,汉族饮食种类日益增多,面粉、大米为一般家庭的主食,羊肉、牛肉、猪肉、鸡、鱼等食用量逐年增大。城镇多烹炒、农村烩菜居多。旧时以本地产腌制的圆白菜,黄萝卜亦渐被各种新鲜蔬菜所取代。每逢客人上门或节庆期间,什么“山珍海味”“南北大菜”“名酒佳酿”“反季节蔬菜”等应有尽有。食物结构已由度日型向营养型转化。

五 居住
民国年间,境内汉族群众的住院大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土坯房),敞门院、无院墙、无院门。一些山区农户以土窑为主,土窑多在避风向阳、土质坚硬处挖筑,也有用土坯垒起圆型屋顶的土窑。平房、窑房均砌火炕。贫苦群众一家几代同居一室的也为数不少,1张大土炕(顺山炕)上可同睡2~3代人。
新中国建立后,汉族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60~70年代,土坯窑洞和茅庵小房逐渐被淘汰。较流行的住宅分别有“一出水”(前低后高,无房脊);“四角落地”(四角砌有砖柱,基础上有过河砖);“穿靴带帽”(四角砌有砖柱,底部有过河砖,前面全部用砖,封裹檐);“里软外硬”(墙外部用砖,内部用土坯)。住房大都为独门独院,人字屋梁,室内装修简俭、明快。
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后,境内汉族群众大量建筑砖木结构住宅。一般多为砖瓦结构的里外2间或1堂2屋,多数构筑后洞,既讲究卫生,又便于储藏食物。房屋门窗宽大、屋内宽敞,讲究结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自来水、暖气、天花板、壁纸、吊灯逐步配置,构成独家小院。院中种植蔬菜、饲养家禽,院的南部修建贮藏杂物的小凉房。
90年代至今,城镇内不少居民住上了气派整洁的住宅楼。室内装修以刨光玻璃,红白橡板,迪卡壁画等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为主。尤其是在玻璃上绘制的山水,树木、花卉、鸟兽、人物等图饰为家居装饰时尚。六 出行
旧时,平民百姓出行均为徒步。妇女则骑驴、坐牛板车。富豪之家出行才骑马、骑驴。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外出远行一般骑马、驴、骡,备有鞍鞯或褥子,旗干部下乡一般骑马。农村农业合作化后,3套骡马牵拉的大胶轮车在城乡逐渐普及,成为拉运、乘坐的主要车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家户户添置了小胶轮车,一些人家还购置了小四轮拖拉机,成为出行代步,田间劳作必不可少的工具。70年代初期,部分领导机关和国营厂矿有了出行的吉普车和搭乘的大货车。近年来,个体营运人数猛增,各种型号品牌的汽车遍及城乡,机关单位公务用车的更新换代较快,为工作人员外出、下乡提供了便捷。
自行车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引入旗境后,成为城镇群众通用的出行工具,主要牌号有“飞鸽”、“永久”、“凤凰”、“白山”、“红旗”等。进入80年代后,自行车种类繁多,先以大链盒车为时髦,继以坤式车,弯梁车、彩车、山地车、赛车为青年男女所青眯。
进入90年代后,城乡居民购买摩托车者渐多,基本趋于普及。个别富户也拥有了自己的小轿车,有的赖以代步,有的搞出租。一般人外出远行仍以火车为主,短途出行则乘坐公共汽车和出租车。

❽ 中国汉族服装的由来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所谓“汉族”的形成,直接与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所以,后来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满族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隶制国家。为打击、奴化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在满清统治者进行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汉服逐渐消亡。
汉服男装的式样基本有两种:
1、自古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就是这种。
2、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 延续了唐、五代、宋、元朝、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常见的宋太祖、明太祖画像中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注意这种圆领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圆形小扣系紧。
女装在早期和男装类似,也穿深衣,后来则以襦裙为主。
隋唐时期曾流行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
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这时出现了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❾ 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什么样的,来自于那个朝代

汉民族服饰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明末以前(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在汉族(先秦称为华夏)主体人群所穿着服饰的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族的服侍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汉族的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大的改变。

汉族服饰的特点:
自古到今,汉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点始终保留。从河南安阳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领衣的样子。后虽有胡服传入,出现短衣短裤,但不管是西汉的“深衣”,还是唐宋的“交领袍”,或是清朝“长袍”,上衣总是以右衽为特点。
近代男装长袍或现代女装旗袍都继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服装的式样发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内装为对襟衫和长裤,外穿大襟长衫,讲究一点的外加一件马褂,谓之“长袍马褂”。裤子都镶有八寸阔腰。后来中山装流行,但农村仍穿长袍马褂短衫长裤,至今偏僻的山区仍有老人穿长袍。妇女清末穿喇叭状齐膝中长衫和长裤,民国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农村妇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长裤。现代汉族的服装,男的以中山装为代表,女的以旗袍为代表。
千层底的布鞋,圆口低帮,轻便、透气、舒适,也是汉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着之一。
发式,古代汉族男子不剃发,结发于顶加冠,清代改剃发结辫,青年以辫长为美。民国后剪辫留短发,多西洋式、平顶式或光头。汉族女子发式较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单辫,或双丫髻,中年妇女多梳长髻,老年脑后梳纂儿。民国后不少女子改剪短发,留发齐耳。现代汉族男子发式已无特色,女子仍以梳长辫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式。
修饰,古代汉族男子到一定的年龄均留胡蓄须,女子15岁行笄礼,俗称“开面”。古代妇女还有束胸、缠足等陋俗,男人有文身的习俗。
佩戴方面,古代汉族盛行佩玉,不论男女均戴肚兜,以防病从脐入,现在农村小孩尚兴戴肚兜。旧俗小孩出生要带“落地圈”,意为落地平安,一至五岁要戴“天官锁”,又称“长命锁”。

与汉人是什么时候穿裤子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真皮男士皮衣冬装 浏览:194
形容旗袍展演美的句子 浏览:306
女士呢子短夹克如何搭配图片 浏览:496
男灰色裤子配鞋子好看 浏览:678
新娘回门红色呢外套如何内搭 浏览:643
牛仔外套口袋在里面 浏览:228
面试穿衬衫配马甲 浏览:676
女生裤子提到肚脐哪个位置 浏览:285
外贸童装淘宝店批发零售怎么样 浏览:638
吊戴睡衣绸缎 浏览:246
黑色中长棉衣马甲搭配 浏览:33
如何从藤蔓做帽子 浏览:118
女式黑色长款衬衫搭配图片 浏览:992
校服选择尺码 浏览:253
带帽子的男士t恤如何搭配外套 浏览:929
怎样洗羽绒服不起白圈 浏览:24
两岁半宝宝穿多大码裤子 浏览:782
乌红汗衫配什么颜色的外套 浏览:906
超美旗袍美女的丝 浏览:819
针织帽子辫子教程 浏览: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