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要看款式的大小,长度,这些都会影响对绒的使用量,比如长款和短款的用绒量就差跟多,绒也分等级,一只鹅产的一等品绒才20克左右。
⑵ 做一件羽绒服需要几两绒
羽绒服的好坏取决于里面的充绒质量,绒分鸭绒、鹅绒等,鹅绒应该是最好的;也分绒的含率是多少,一般正品合格的含绒率应该达到85%以上,如果达到90%的含绒量就相当好了;还有就是充绒量。
羽绒服填充绒量是:
160/84A-145克、
165/88A-157克、
170/92A-169克、
175/96A-179克、
180/100A-188克、
185/104A-197克、
190/108A-206克
白鸭绒含量在70%到85%之间,应该是不合格产品。那款70%,160克的是薄了些,不是太暖和。
羽绒服的四大指标之含绒量:
含绒量:(绒/羽比、Down/Feather)
1、一只禽类绒毛产出量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脖子到胸腹区域,这部分的羽毛呈绒朵形态,纤维细柔,分支较多,更为蓬松,保暖性能优异,是羽绒材料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其他身体区域以片状羽毛为主,中间有粗细不等的羽梗,和羽绒相比保暖度相差很大。
2、所以含绒量或者说羽绒/羽毛比,是决定一件羽绒服在同等条件下(种类、蓬松度、充绒量等),品质和保暖性能的关键因素,这个比例越高,羽绒服的保暖性能则更加优异。
⑶ 鹅绒怎么处理才能做羽绒服
羽绒的简易加工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通过简易加工,可自制成各种羽绒制品。一般5 ~6只鹅的羽绒可制成一件羽绒服。羽绒易吸潮、生虫和腐烂,不能长期保 藏。通过简易加工,除去灰尘、泥沙和油脂,消灭羽绒中的病菌和寄生虫,才可以长期储存。
具体步骤如下:
1.剔毛采用毛绒混合拔取时,应将翎毛、毛片、 薄片及硬梗等剔出,以提高羽绒含绒量,发挥其柔软、轻 松、保暖等性能。
2.水洗用清水漂洗2 ~3次,将灰尘、泥沙、粪便 等洗除。水洗用水最好用自来水或地下水。
3.泡碱把洗净的羽绒放入用开水配制的1%~ 2% 烧碱溶液中,浸泡8 ~ 12小时,以除去油脂,而后再用清 水漂洗,漂尽碱液。也可用50t; ~60t肥皂水加1%小苏 打,或温热洗衣粉水洗涤后,清水漂净。注意洗涤水温不 能过高,不能过分搓拧。
4.蒸煮将泡碱后的羽绒晒干,或低温烘干,细布 包扎,用高压锅灭菌30分钟,隔1天再灭菌1次,注意 湿毛不得直接高压灭菌,否则结块。然后取出晒干,即可 制作羽绒服等制品或长期储存。
⑷ 中国羽绒服里羽毛是活拔出来还是死的时候
中国所谓的最好的羽绒,80%都是活拔的!场景惨不忍睹!
最好的羽绒都是用手直接从禽类身上拔的,这主要是因为屠宰后的禽类经过清洗和烘干,羽绒的质量会受影响。来自鹅胸脯部分最柔软的、高质量的羽绒都是活拔的,屠宰后拔的价钱只有活拔的五分之一!
报道称:“那些负责拔绒的男女工人拔到麻木,狠狠踩住鹅脚或鹅翼就扯出鹅绒,有时大力得令鹅断翅或断脚。”报道描述说:“工人用两腿夹住鹅,生生拔掉鹅的羽绒。血从裂开的伤口处滴流,可怜的鹅痛苦不堪”。
如果拔完绒后鹅血流不止,他们就用针线粗粗地把伤口缝合,全程都不用麻药。大约5周后,待这些鹅的羽毛长出,这一场景就再次重演。“这一痛苦过程,往往会导致这些动物残废或者死亡。”
文章说,对于很多禽类来说,要经受的痛苦往往不止一次。用来提取鹅肝的灰鹅在养到12周前要被拔1到2次绒,而作为肉食所用的白鹅在养到26周屠宰前,要被拔三次绒。
每只鹅大约可以拔5.3盎司羽绒,这个量足够填充一个普通大小的枕头。而填充一件羽绒衣服则需要3到4只鹅。
在欧洲以及美国,活拔绒是非法的,不过却没有制裁措施来确保法律执行。
美国动物福利协会和瑞典调查节目“揭黑”报道称,活拔鹅绒目前仍然在进行,而且在三大羽绒生产国家――匈牙利、波兰和中国很常见。全世界50%到80%的羽绒都来自这些国家。
报道指出,在波兰、乌克兰、俄罗斯和摩尔多瓦都有专门的生意人,而匈牙利是欧洲最大的羽绒供应国,英国和美国等地大多数的羽绒都来自此地。
“活拔绒”节目公布了34家“承认”生产或销售活拔绒的企业名单,其中有16家是中国企业,并推测羽绒制品中“50%—80%的羽绒来自活拔”。尽管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回应称仅有1%—3%的鹅有可能存在活拔的现象,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高级工程师王敦洲所说:“‘活拔绒’不是中国首创”,但中国羽绒企业将因之深受其害。“活拔绒”不仅见证了企业在生产中对动物福利保护措施的缺失,也解读了接轨国际动物保护理念的滞后。
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福利法规,国际上普遍承认动物们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五大自由”。欧洲有关法律也严格规定,“不允许从活禽身上拔取羽绒、羽毛”。
早在2003年,中国的媒体就对此进行过集中的大量的报道和讨论,动物保护组织和专家还就国家立法保护提出了批评和建议。这曾经给了中国公众一次大规模的动物福利保护的启蒙教育。然而,生产企业直到今天也未能与国际接轨,对曝光“活拔绒”似乎还很委屈,更有网友对相关报道责难以至于叱骂。这恰恰说明,中国公众以及商家动物福利保护意识仍然匮乏,而善待生命,尊重与人类一样有感知、有痛苦、有恐惧、有情感需求动物们的权利,更未能成为生活方式和文明生产的程序设定。
事实上,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过度强调了对野生动物的“资源性”利用,而在动物福利保护方面存在着法律责任不严格、缺乏可操作性的严重缺陷。甚至只对猎捕野生动物等相关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及相关的惩罚措施,而对取熊胆等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却找不到相关的处罚依据,至于保护家禽等方面的法规,更是空白。这也使生产企业无法可依,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