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原是我國滿洲旗人婦女的服裝,並隨清朝建立引入中原。起初式樣寬大、平直、衣長至足。在綉花紅緞的旗袍上,領、襟、袖口的邊緣都鑲有寬邊。20世紀20年代末期,式樣有了改變,衣長縮短到膝下。到了20世紀30年代,旗袍盛行,成為女子最時髦的服裝。式樣也各異,領有高有低,袖子也時長時短,衣長有下擺至曳地的,也有短過膝的。20世紀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長縮短,領子減低,穿起來輕便合體。改革開放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方式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旗袍又回到人們的生活之中。現在的旗袍,式樣色料愈加豐富多彩。有的也與裙子、馬甲等其他服裝樣式組配或融合,更富有現代氣息。
2. 中國旗袍發展史
旗袍作為袍族的一員,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從春秋戰國到漢代,深衣一度受到人們的重視,後世的長袍可能與深衣有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厚衣服和長袍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上下分的,效果相當於把大衣的上下連起來。袍是並駕齊驅,基本上失去了上下裳的意義。後來,長袍逐漸被接受為一種穩定的著裝風格,它與上下襯裙齊頭並進。從漢代開始,官服就開始使用官服,以橫領、直證、身寬體闊、長至附長、袖肥而寬、袖口緊縮、肘肘處呈圓弧形為始,稱為「梅」或「牛胡」。在古代,人們說「美美」是一種陰影。長袍的樣式一代一代地變化著。漢代的深袍、唐代的圓領袍、明代的直袍都是典型的寬體袍,多為知識分子和統治階級所穿,久而久之成為時尚。長袍因此代表了不從事生產的上層階級和知識分子的休閑生活。一件寬大的襯衫和長袍披在連衣裙上。衣帶逐漸成為中原服飾文明的象徵。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流行的長袍,一般都比較緊窄,以方便騎射或其他激烈的活動。這類服裝多採用左開衩窄袖,袍身比較合適。歷史上,漢族人曾多次採用這種緊身長袍,趙浩棋武陵推廣的胡夫騎射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胡夫在唐朝也很受歡迎。唐開元、天寶年間,胡庄、胡琦、樂虎等先後向胡夫求愛。可以算是外來文化的大規模流行範例,屬於當年長安街的「舶來品」。遼、金、元、清時期,合身的長袍曾經是服飾的主角,雖然都經歷或表現出越來越寬的過程或趨勢。因為清朝持續時間最長,相對穩定,所以長袍可以算是典型的服飾。順治元年,清世祖領兵入關,定都北京,然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定,服裝制度的改革開始實施,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換裝浪潮。嚴格的法律法規至關重要,有句話叫「不留一毛,不留一毛」。在這一點上,幾乎所有皇冠上的傳統服飾都是禁止穿的。據說千年上衣和裙子的服裝造型只保留在家裡漢族婦女的衣服里。男女出席場合都要穿長袍,長袍種類繁多,有宮廷長袍、龍袍、蟒袍、制服袍等。從詞義上看,旗袍一般是指旗人穿的長袍,但只有八旗婦女穿的長袍與後世的旗袍有關。朝服、綉袍等。作為禮服使用的,習慣上不歸類為「旗袍」。清朝統治者強調滿族騎射,試圖保持他們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風格。他們一方面想用滿族服飾同化漢族,同時又禁止滿蒙婦女模仿漢族服飾。從支釘和嘉慶年間多次頒布的禁令可以看出,滿族婦女被禁止模仿漢族婦女的服飾。晚清時期,一些漢族婦女模仿滿族服飾。滿族女性服飾風格的無聲交融,使得兩種服飾的差異越來越小,從而成為旗袍在全國流行的前奏。清末旗女所穿的長袍寬大,線條挺拔硬朗,衣長及踝。「元寶領」應用廣泛。領高蓋腮及耳,袍身綉有各種花紋。領子、袖子、翻領和袖子都有多條寬滾邊。到咸豐、同治年間,鑲嵌和滾壓達到了頂峰,而
在中國的學生和士兵中,最早出現了西式的學生制服和帽子。西方服飾的輸入為評判美提供了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著社會服飾觀念的變化。未來旗袍將演變成一種融合中西風格的新樣式,其受西方影響的變化可以說是開始。1911年,辛亥革命的風暴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掃清了政治障礙。同時拋開了傳統苛刻的禮教和風化觀念,解除了服飾體系中各種等級森嚴的橘。服裝向大眾化和國際化的自由轉變已經順理成章,旗袍也因此解除了傳統的沉重負擔。由於滿清統治政權的滅亡,此時很少穿旗袍。中式禮服熙熙攘攘,紛繁復雜。舊旗袍被棄,新旗袍在亂世初具規模。此時,時尚的中心已經從蘇和楊轉移到了上海。上海華陽股份有限公司,一個開放的商埠,十里洋場豪華繁華之地。上海也是女性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家競相創辦女子學校,掀起了女權運動的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風氣清理了服飾化妝上的陳規陋習。裝飾一掃清代的矯揉造作,趨於簡潔,色調上力求典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的,馬甲達到腳的背面,加在短外套上。把長馬甲改成無袖款式,成了新旗袍的雛形。據說走在時尚前面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和時尚的先驅,甚至還有名人、青樓女子和其他打扮成女學生的時尚人物。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時期,其基本輪廓已經達到成熟。辛亥革命後產生、北伐時流行的新式旗袍,與旗女袍不同。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末的改良旗袍,在結構上吸收了西式的裁剪方法,使袍身更加合體,這將在後面的章節中詳細介紹。旗袍雖脫胎於大清旗女袍,但與舊款不同。現代中國女性的標准服裝,這是一個結合了中國和西方服裝的特點。作為女性的旗袍,旗女和漢族女性的服飾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家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朝編入八旗的人的名字。清代八旗的構成以滿族為主,包括漢族和蒙古族。八旗除了清朝皇室愛新覺羅的宗室和覺羅,還包括八旗的滿蒙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漢族和蒙古族組成。清朝八旗有26萬漢軍,是八旗滿洲和八旗蒙古總和的3倍。所以,旗號不僅僅是滿語,還有蒙古語或者漢族。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穿的服裝是不準確的。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到處游牧。他們穿的長袍四面敞開,有搭扣和腰帶,方便脫下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漢族和加入他們的蒙古族也採用了這種服裝風格。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漸確立,旗袍也有所變化和發展,與早期滿洲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個時候旗女穿的長袍可以說是真正的旗袍嗎?前身,就成了民國時期的現代旗袍,叫新旗袍或者新旗袍。在清初,旗人的長袍與旗人的兩種服飾有明顯的區別
「當官,使婚不從」等等,只有這樣,漢族婦女才能繼續穿著顯示民族氣節的服飾,服飾、婚紗、死者的喪服也允許依仗明式。從清初到清中葉,旗女和漢族婦女的服飾呈現出鮮明的特點。當時區分旗女和漢女主要有三點:看發髻。旗女梳旗髻,即兩個頭,一個叉頭或一個字頭,因插在架子上使之兩角平,故又稱「架子頭」。這種發髻在咸豐以後更加誇張高聳,演變成「達拉翼」,漢人稱之為「旗頭」。漢族女性梳一個扁發髻,喜歡戴黑色絨布帽和眉巾,發式低而緊貼身體,更顯其低眉順眼的含蓄氣質。第二,看裙子或者長袍。旗女穿長袍,長袍是她們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服飾。在長袍裡面穿褲子,在長袍上加上馬蹄形袖子和復雜的裝飾和配飾。八旗女子從來不穿裙子,即使把仕女御袍里的裙子也算作裙子,她們仍然很少有機會穿。八旗婦女通常在重大場合穿著正式長袍,包括皇家長袍、吉祥長袍和旅行服裝,而在日常生活中,她們穿著休閑長袍,包括旗袍的原型-襯衫和葬禮。圓領t恤,右下擺,扭翻領,直平袖,無翻領,五粒扣,長外套遮腳。袖子分為袖頭和無袖頭兩種。面料以羊絨刺綉、織花、平金為主,多穿在裡面,有側飾。夏天可以單穿襯衫,秋冬加絨。壽衣穿在襯衣外面,與襯衣相似,只是在丁相城人社的腋下從左向右開口,開口的上方用雲頭裝飾,裝飾華麗典雅。邊緣和紋飾復雜精緻,也有蕾絲、花掛毯、狗牙等裝飾。喪服多在正式場合穿。在《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卷中,有許多關於旗女服飾的文字描述,如:「我看見那位妻子穿著一件雪白雪白的蝴蝶衫,一條掛毯,兩件五件隨葬品,窄領,身材瘦削。是什麼豬牙掛毯?」頭上長著兩個短腦袋.「與旗女相反,漢族婦女穿裙子,從不穿長袍,她們仍然遵循舊制度,穿在上衣下面。穿上襯衫,只穿裙子或褲子,上下衣服不相連。穿裙子是漢族女性的一大特色。清代漢族女裙種類繁多,有百褶裙、鳳尾裙、月裙、馬面裙、乾衣裙等。裙子前後都有裙門,裙子裡面穿褲子。也有青樓女子穿褲子不穿裙子或者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寫道,「突然,一個年輕的媳婦走了過來,穿著一件大如意兒的半碼上衣,粉色的里子,西湖色的莆仙絲。她沒穿裙子,露出半截和三條綠縐散腿的褲子;一雙高幫紅緞小鞋在腳下過橋;「漢族婦女穿著紅色的結婚禮服,與石青或鮮紅的刺綉夾克,鳳冠和長袍,遵循舊制度。看這雙鞋。由於旗女沒有纏足的習慣,所以她們穿寬大的高底旗鞋。木質鞋底位於鞋底中間。又叫「花盆底」和「馬蹄底」,因為它看起來像一個花盆和馬蹄鐵。而漢族女性則全是「三寸金蓮」,穿著小巧玲瓏的綉花鞋,鞋後的鞋底很高。旗袍和上衣、下裙的整體風格有明顯的區別。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體,線條流暢,漢族姑娘的上衣和下裙有很多分割線,很有節奏感;緊身窄小的旗袍露出了腰部,但上衣和下裙卻異常寬大肥大,試圖將女性曲線隱藏在脫去外衣的大袖之下,這反映了宋明理學的一面,即「守天理,滅人慾
基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旗語頭重腳輕。發髻雖誇張高聳,袍下遮天足。相反,中國文化致力於「小步快走」,但「三寸金蓮」無論如何要露出裙底。簡單的發髻,肥碩挺拔的著裝,更容易把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第一步,這也是為什麼漢族人腳重頭輕的原因。旗袍和大衣裙在具體造型上也有很多不同。比如旗袍有各種斜翻領,單翻領,缺翻領。禮服上有馬蹄袖,但大衣裙多為雙翻領。外套上戴領,用的是原生領,而旗袍最開始是沒有領的,只戴圍巾。直到清末,旗袍才有了領子,而且不是領子。從裝飾的兼容性來說,旗袍原本相當簡單,入關後逐漸向復雜的方向發展,甚至大大超過了中國女子的衣裙,鑲嵌、卷制、嵌制、刺綉、擺制、貼制、板釘等各種特徵。而且很多正裝禮服都有袖袖和箭袖,使得整個袖子被分成幾段,每段的圖案、款式、顏色、面料都有。歸根結底,旗人女性和漢族女性在服飾上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內向的漢族文化創造了上襖下裙,外向的八旗文化產生了旗袍。在兩種服飾截然對立的時期,也是兩種文化碰撞的年度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間的沖突會逐漸打破和解決,齊和漢族服飾的差異並不是不可調和的。清朝統治穩定後,社會趨於安定繁榮,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即使實施了禁令,旗袍也變寬無袖,上衣變長變長,類似長袍。到了清代中期,旗女和漢族婦女的服飾界限已經不那麼分明了,到了晚清,兩者又互相借鑒和利用。以漢族旗袍的吉祥紋飾和刺綉手法,在袖子上用類似半臂的深色裝飾。有穿長馬甲的漢族婦女,也有穿極短長袍、光著腳的旗人婦女。同時期的齊漢服飾也將體現出相同的時尚做法和裝飾手段。總之,旗人姑娘和漢族姑娘的著裝,從最初的對立變成了融合。旗袍和旗袍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雖然把旗袍當作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似乎沒有錯,但也難免有所期待,意味深長。旗袍的內涵比旗男袍或旗女袍要豐富得多。清代旗人的袍服包括男袍和女袍,旗袍僅指女袍。民國時期男人穿的長袍即使還帶著清朝的遺風,也不是旗袍。在旗人的袍服中,有冠袍和日用袍。冠袍有龍袍、蟒袍、常服、走袍,根據等級不同而穿。一般男人的袍子剛開始還是長的,順治的時候不短到膝蓋,很快就延伸到腳踝了。中後期流行寬松款式,袖子一尺多長。甲午戰爭和庚子戰爭後,受西方合體服裝風格的影響,男式長袍的款式越來越緊身單薄,長蓋於腳上,袖子只蓋手臂,不蓋臀部。穿這種袍子,就算蹲著也會把衣服撐破。有「新衣誇根,極長極窄,洋人穿衣服不能蹲」的描寫,反映了晚清男式長袍的流行趨勢。清代旗女和旗男的長袍差別不大,主要是服飾圖案的差別。女性長袍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旗兵的長袍
民國旗袍也經歷了經典旗袍和改良旗袍。第一階段以傳統的直體平面裁剪為主,並引入了一些西方的技術如省道,使旗袍更合身。第二階段引入了更多的西式剪裁方式,如袖子、墊肩、拉鏈等。清朝旗女袍與民國新旗袍的區別主要有四點。一、旗女袍不顯身,尤其是後期,寬大挺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顯姿態。和這兩個時期的觀念有關。中國古代服飾,包括清代的旗人長袍,重文而輕人,重服飾圖案而不重人體曲線。中國一直不贊成太過驚世駭俗的女性,對人體持非常保留的態度。古代以美人臉為主,削肩、平胸、細腰、窄臀、瘦的美人被壓在層層衣服下。旗手袍與歷代中原服飾相比,是合體的,只是拉長了旗女的身材,但還是隱藏了她們的身材。民國旗袍受西方人文主義影響很大。西方服飾充分展現甚至誇大人體線條,往往會採取極端的方法。在這里,重要的是人,旗袍的作用無非是襯托雲彩,托起月亮,忠實地勾勒出人體的輪廓曲線。二是旗女袍內有褲,袍下有時露出綉花褲腿;民國旗袍穿短褲或三角褲,絲襪,開叉露腿。露出褲子和褲子下面的腿,意味著新舊人文觀念的交替。民國旗袍有時候開得很高。1934年,接近臀部,腰部切窄。走路的時候,腿隱約可見,給人一種活潑輕盈的感覺。可見當時對女性的行為約束已經大大放寬,身心發展的文化環境已經得到改善。三是旗袍面料厚重,多提花,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輕薄,印花多,裝飾簡單。對裝飾細節的過分追求,反映了晚清封建統治者病態的欣賞水平。清代織物圖案以素描技法為主,如龍獅出百獸、鳳鶴飛鳥、梅花、蘭花、竹子、菊花、花卉、八寶、八仙、福祿犀首等。這些都是常用的題材,色彩鮮艷復雜,對比度高,圖案精緻繁多。此外,旗人的袍服中還使用了大量的蕾絲,多得無以復加。蕾絲最初的作用是增加衣服的牢度,使衣服耐用。所以蕾絲往往附著在脆弱的部位,比如領口、袖口、裙子、下擺。後來逐漸成為一種裝飾品,久而久之,成為一種慣例。到了清代,花邊的裝飾功能取代了它的實用功能。旗女袍俗飾多,咸豐、同治年間達到頂峰。有時候整件衣服都是蕾絲裝飾,幾乎看不出是原來的料子。清末,外國面料開始流入中國市場,民國時期勢頭相當巨大。相比三四十年,國外的紡織印染機械吸引了一大批人。錦緞等提花織物逐漸失去市場,而印花棉、絲、薴麻織物被廣泛使用。在面料的圖案表現上,更多吸收了歐洲的素描技法和光影處理方法,色彩統一?和諧。格子面料和幾何面料也很受國人歡迎。民國旗袍簡化,短領,短袍,剪袖,無裝飾。簡一的時尚是留學女學生帶回來的,廓形的提升也促成了鑲嵌、滾邊等裝飾的省略。第四個區別是,旗人的長袍有明顯的等級和眾多的系統,而天
民國旗袍的生活環境相對寬松。此時,封建統治被徹底推翻,漢服整體擺脫了古典服飾體系的束縛。現代資本主義商業文明風起雲涌,尊卑貴賤的守舊陋習開始被洗去。女性化妝品呈現出誘人的時代色彩。這個曾經被標記的、不可逾越的領域,逐漸淡化為代表消費者品味、衡量消費能力的通用尺度。穿旗袍已經成為彰顯個性的一種手段。民國旗袍的款式、色彩設置、圖案都變得很精彩。求海洋,求改變。旗袍是中西文化結合的產物。它雖然脫胎於清代的旗人長袍,但已經具有了與旗人長袍截然不同的獨立風格和神韻。這是時代的反映。旗袍和旗袍代表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一個是緩慢封閉的時代,一個是躁動不安的時代。也許差別就是這樣形成的?民國初年——旗袍在悄然轉型20世紀初,中國政局跌宕起伏。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建立民國,剪辮子,易裝,破壞一切,把屬於封建王朝的皇冠和服飾等級制度送進歷史博物館,都為新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趕走韃靼人」為口號推翻了滿清政權,同時讓旗人?袍子暫時沉默了。經過三百年對滿清統治政權的不滿,「達拉翼」「花盆底」等旗女的特色服飾一夜之間消失殆盡。由於政治原因,旗人大多改漢姓以避風,而旗女則改在漢族的外衣或褲子下裝扮,這在重要的軍事政治場所和工商業發達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尤為明顯。服裝追求新奇和時尚成為當時的社會時尚,時尚女性對政治和時尚有著雙重的敏感和困惑。隨著革命而來的是思想解放和女權運動的浪潮。舊的概念體系被打破,新的思想通過嘗試和碰撞開始形成。西方的傳教士、商人和革命者競相創辦女子學校,向尋求解放的婦女灌輸來自四面八方的時髦思想。當女性徹底從纏足的陋習中解放出來,就被稱為「天足運動」。與此相呼應,一些開明人士曾倡導「天乳運動」和廢除束腹的傳統習俗,但並未得到廣泛響應。新式女性熱衷於參政。他們成立婦女參政團體,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女性已經從閨閣步入社會,活躍在社交、娛樂、體育、新式學校等各種場所。承擔大量社會工作。社會上對女性的各種傳統封建禮儀限制被放寬了,關於著裝的繁文縟節也同時變得簡單了。這一時期的服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裝飾不落俗套,各行其是。「西裝、漢服、全服在世界上齊頭並進」。上衣、裙子和褲子已經成為女性的時髦服裝。此時褲子廣受青睞,可視為女性著裝改革的一大成果。在傳統的服裝觀念中,褲子一直很難吸引大眾,好女人一到成年或者正式場合出門就必須穿裙子。舊式旗袍挺拔寬大,袍內穿長褲。在人民文明之初,褲子已經不分等級地穿破了,所有的好人家都願意穿褲子,讓自己動作輕盈,符合潮流。1912年前後,流行的女式上衣配褲子的服裝被稱為「現代服裝」。這時候的裙子,褲子流行大花紋面料,如牡丹、海棠、菊花、荷花、梅花、蘭花等。單色裙也很常見,紅色I
對西方文明的崇拜和嚮往促使人們極力模仿他們的服飾。西式服裝和西方生活方式幾乎同時步入了都市時尚浪潮。通大一引領時尚的女性,往往沉迷於西式化妝。西式外套、西裝、連衣裙和帽子被人們廣泛穿著,長襪也開始流行。時尚是追求新潮流、新時尚的女性自導自演的。當時,國內外的報紙和雜志介紹了時代的新思想和名人的生活。1914年至1915年,上海的流行期刊大多與娛樂和服裝有關,有意無意地在服裝上宣傳偶像形象,為時尚推波助瀾。隨著海上開放,商業貿易日益繁榮,洋貨充斥市場,嗶嘰、羽紗、呢子、洋絲、花布等進口面料充斥市場。西方的縫紉、裁剪等方法也傳入中國,而傳統的手工裝飾方法如鑲嵌、滾綉等費工費時的方法卻很少使用。這種服飾有向西方學習、洋為中用的傾向,直接影響了日後新旗袍的產生和變化,也促成了海派服飾風格的形成。新中國的前10年,人們經歷革命洗禮的時間不長,服裝觀念和生活方式處於新舊交替的大轉折時期。旗袍也在亂世中悄然變化。舊式的女性長袍馬甲的穿著是相當過時的,但是在偏遠的鄉村卻不方便,因為那裡遠離政治中心。信息梗塞導致著裝上的因循守舊,人們還是照常著裝,很大一部分繼承了清式的著裝。總的來說,此時的旗袍已經退到了不顯眼的位置,不再是過去的顯眼位置。此時的旗袍在廓形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依然是清末寬大的特點。領子從早期的無領或低領變成了「元寶高領」,最高點可以與鼻尖齊平。袖子略收緊,略縮短,達到肘部和手腕之間;長袍的長度被縮短到膝蓋和腳踝之間。旗袍的線條造型還是比較直的,色調素雅,領、袖、翻領等部位也有卷嵌,但比以前簡潔多了,通常只有幾條線,刺綉圖案也趨於簡單。這時候旗袍已經開始講究了?體現女性的曲線美,追求自然的裝飾效果。地位和身份通過無飾體現,與當時崇尚自然新生活的社會風氣密切相關。時代潮流醞釀著社會服飾的整體風格。當時雖然服裝的時尚款式千變萬化,但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時裝設計師。服裝款式的翻新往往需要千手萬腳才能成為時代的時尚。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此時已經成為全國的時尚中心,一衣一扣一鞋一襪緊隨其後。長期以來,上海的服裝行業造就了一批精明的經營者和能工巧匠。他們敏銳地捕捉到時尚潮流的微妙變化,善於將西方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巧妙結合,使上海成為全國乃至東南亞名副其實的時尚中心。上海作為一個開放的商埠,是富商、軍政名流的聚集地,也是社會名流和娛樂明星的聚集地。因此,上海最有可能在幾年內成為新旗袍的發源地,創造並引領一個旗袍的「黃金時代」。20世紀20年代,辛亥革命後,穿旗袍的人大大減少。1924年,末代皇帝傅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的皇冠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大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天真、輕松和愉悅。在此期間,以上海為中心的新一輪女性化妝品展示平台已經悄然開啟。在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初,出現了一股「文明新裝」的浪潮
?「文什麼時候?當「明新裝」異軍突起的時候,舊式的大衣裙子褲子也是花樣層出不窮。降低衣領高度,露出頸部。把領口剪成圓形、正方形、雞心和阿津鋼鑽形狀。短外套的下擺是圓而尖的,或者六邊形。居心不良的女性,往往會在上衣底部掛上挑逗性的又長又寬的淺色絲綢腰帶,末端飄著流蘇。清代馬面裙逐漸簡化,榴槤越來越少,甚至消失。最後,連馬臉裙本身都不見了。舊衣服消失,新形式產生。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一種新的旗袍誕生了。上海是當時公認的時尚中心,勢頭遠超全國各地,影響了中國時尚的變遷。旗袍在上海流行之初,是以無袖長馬甲的形式出現的,短外套外面的長馬甲取代了長裙。1926年,長馬甲與短外套合並,民國新旗袍的原始風格就此形成。張愛玲評價說,「第一件旗袍是嚴格的,冷冷的,方方正正的,帶有清教徒的風格。「長袍是寬松和直的,它的長度超過腳踝或小腿。它的袖子很大,領子、翻領、下擺等地方還是喜歡修剪,但是無數床墊的風在減少。」滴水」和寬滾條被視為過時的符號。是秋冬穿的夾子旗袍,大袖子,只有蕾絲裝飾。換了旗袍,已經微微收腰,長到小腿,倒?大袖子。1924年秋,上屆冠軍的女兒劉嫁給了《兒女英雄傳》的作者徐振亞。新娘穿著這件反袖旗袍。20世紀20年代末,旗袍開始收腰。受歐美短裙流行趨勢的影響,擺線抬高到膝蓋,依然是倒大袖。但是袖口變小了,裝飾卷變干凈了,甚至完全取消了。色調也力求優雅和諧,後車身非常簡潔方便。1929年,上海女學生穿的旗袍,擺線及膝,變得合身,部分袖口配上西式福柯,成為流行時尚。20世紀20年代中國女裝最顯著的特徵是倒袖,包括旗袍。倒袖見於旗女的長袍,漢族婦女的單衣也曾流行過一段時間。民國初年的「文明新衣」也有倒袖的。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這種袖型,直到30年代。19世紀20年代,歐美服飾的審美標准對中國女性影響很大。這一時期,歐美女裝主要有三個特點:強調直線造型;經常穿及膝的裙子;連衣裙和短裙的分割線降低到臀圍以下。西方流行女裝的這些特點,在同時期的旗袍上也有所體現。此時的旗袍呈直筒形,幾乎沒有展現出胸、腰、臀的曲線,腰線較低。1926年後,旗袍下擺一次次上揚,1929年漲到膝蓋,女人們大方地秀出美麗健美的小腿,充滿了時代氣息。這一時期國內外貿易交流的機會增多,從歐洲進口的布?羽毛紗、呢子、天鵝絨、蕾絲等紡織品,擴大了中國人的著裝選擇,改變了人們的著裝觀念。人們不再那麼執拗地追求「一件做三代」,從而激發購買慾望,促進旗袍的流行和變化。進口面料也是中國接受西方藝術風格的主要渠道之一。1920年代的旗袍明顯受到迪考藝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直線、對稱的裝飾和圖案上。進口絲襪的流行是對傳統布襪的一大改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企一般職員多穿絲襪,銷售網點僅限於條約口岸的少數洋行。據說義和團開始的時候,看到穿絲襪的人,就罵他們是「二毛子」,一怒之下,想用刀把腳背割掉。A
絲襪淘汰了老式的褲子,賦予了旗袍的開叉全新的意義,也就是說,讓女性的雙腿成為時尚的視覺中心。可見絲襪是新旗袍誕生的基礎。高跟鞋的流行要晚於絲襪,因為它可以達到拉長身高的目的,更能體現女性苗條的身材,所以幾乎和旗袍同時成為了現代女生的新行頭。/
3. 旗袍是怎麼來的呢
旗袍原是我國滿洲旗人婦女的服裝,並隨清朝建立引入中原。起初式樣寬大、平直、衣長至足。在綉花紅緞的旗袍上,領、襟、袖口的邊緣都鑲 有寬邊。20世紀20年代末期,式樣有了改變,衣長縮短到膝下。到了20世紀30年代,旗袍盛行,成為女子最時髦的服裝。式樣也各異,領有高有低,袖子也時長時短,衣長有下擺至曳地的,也有短過膝的。20世紀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長縮短,領子減低,穿起來輕便合體。改革開放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方式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旗袍又回到人們的生活之中。現在的旗袍,式樣色料愈加豐富多彩。有的也與裙子、馬甲等其他服裝樣式組配或融合,更富有現代氣息。
4. 中國近代服裝史
近現代服飾(1912年以來)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孫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張,他認為:「禮服在所必更,常賜聽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種「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的服裝式樣。於是,孫中山決心自己設制服裝。他經過縝密思考,精心設計,並徵求意見,終於創制了一套具有我國民族特點的簡便服裝——中山裝。
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
孫中山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裝之所長。它是以廣東便服為基樣,在直領上加一翻領,如同將西裝內襯衣的硬領「移植」過來。這樣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裝上衣、襯農和硬領的功用,穿起來顯得很硬挺。同時,又將便服或一般西裝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如此「雙雙」、「對對」,頗具均衡對稱之感,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點。又在上下左右四個衣袋上加上軟蓋,並各訂扭扣一枚,既美觀又安全,可防袋內物品遺失。下面的兩個明袋採用能縮漲自如,頗具彈性的「琴袋」式樣,旨在便於放置書本、筆記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證明一代偉人好學心切,隨時不忘讀書的美德。孫中山開始設計上衣的鈕扣有七個扣子後來為了方便起見,改成了五個。這就是小翻領、四袋、五扣的中山裝上衣。孫中山還參照西裝褲的式樣親自設計了中山裝褲子:前面開縫,一律用暗扣;左右兩側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設一小暗袋,俗稱表袋,也可藏用。這種褲子穿起來很方便,褲袋也可放置隨身攜帶的必需品。此外,褲袋的腰部打褶,褲管翻腳也有異於其他服裝,成為中山裝的特色之一。孫中山親自設制了新服裝,又親自帶頭在各種場合穿著。因為,這種服裝優點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觀大方。可以使用高級衣料製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製作。既可以作為禮服,又可以作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眾的歡迎,將它稱為「中山裝」。後來,經孫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廣,一時穿「中山裝」,舉國崇尚,蔚為鳳尚。
在這個時期旗袍同樣也深受歡迎。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
據資料記載,最早穿袍旗的漢族婦女是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寬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婦女的羨慕,並紛紛仿效。同時,社會輿論對此也大加贊揚。於是,旗袍竟成了當時女子最時髦的服裝。
清末滿族旗女穿的旗袍是寬大、平直、衣長至足,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綉花紅緞,在旗袍的領、襟、袖的邊緣部分都用寬邊鑲滾。
20年代初,旗袍開始普及,其式樣與清末的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了。20年代末,因受歐美服式的影響,旗袍式樣也有了較大的改變。此時的旗袍,衣長大大縮短,穿著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也更能襯托出女性的曲線美。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但不久,又興起低領來,領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無領旗袍的。袖子的變化也是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於衣長,一個時期流行長的,長至下擺曳地;以後又流行短的,短過膝蓋。從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於取消袖子,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使旗袍更加輕便、適體。新中國成立之初,婦女穿旗袍的還很普遍。以後由於各種原因,穿旗袍的就越來越少了。但旗袍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的民族服裝,是具有一定特點的。它線條簡練而優美,造型質朴而大方,比較適合婦女穿著,在國際上也有一些影響。近年來,我國的服裝設計者集思廣益,推陳出新,將傳統的旗袍式樣與現代女裝式樣揉合起來,使旗袍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政治的過分干預 二十世紀的後半葉,中國政治上的極左思潮極大地影響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的標准下清除了所有存在「意識形態問題」的服飾,其中包括西洋的、封建的、奢華的艷麗的,甚至於性別特徵明顯的。最後剩下的只有中山裝、軍裝、學生裝了,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服飾最單調貧乏的一頁。
自民國以後,擁有時裝,特別是婦女時裝的出現。他是一種時髦的服裝。既和與節令,也符合時代潮流,時時變化。有很大的流動性,創造性。近代婦女穿著時裝是中國服裝史上一大轉折。不同於歷代那樣受嚴格的封建等級服制的限制,難於有大的變革,而民國以來帝制廢棄,封建限制逐漸消失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衣著,紋樣,色彩,加之經濟、文化的發展及時裝業的興勃時裝上的推陳處新,爭奪斗艷,造成服裝史上空前的繁榮景象。
或許現在服裝就是那隻涅般的鳳凰,世紀末的狂風烈火將使她鍛鑄一新,重現光輝。服飾,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不像飲食那樣出於維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樣出於防身之必需,而是一開始就是一種帶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創造。
第五章 現代
不可否認,剛剛過去的一個世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服裝走向衰落與脫變的一個世紀;同時,這個世紀也是民族傳統服裝孕育新生能量的世紀。
一百年前,在北京宣武門南,達智橋胡同的松筠庵里,一個蓄著長辮,自穿袍的年輕人,用有力的行草寫下了中國近代上著名的「公車上書」,他就是康有為。他在上疏奏摺中稱:「……以數千年一統緩之中國衰衣博帶,長裙雅步而施萬國競爭之世,……誠非所宜矣!」可見當時中國服飾的改革與政治改革一樣勢在必行。辛亥革命首義成功,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服制》法令,將歐式的燕尾服,圓筒帽列為中國大禮服,西服為小禮服,這是中國第一次以法令確立西式服裝在社會禮儀中的地位。從此,中國自上而下地開設接受西式服裝與服飾習慣。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蹉跎,負載著舊時代精神的民族傳統服飾形式逐漸消失,中國人的衣行為模式逐漸與西方趨同,最終「與國際接軌」。
於今日的國際環境之中,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首先在物質領域與其他發達國家趨勢向同一,經濟貿易的全球一體化帶來了生活方式的同質化,譬如都市的玻璃幕牆摩天大樓,家用電器、漢堡可樂、西裝、T恤、等。其次,物質生活的間接影響以及傳媒通訊的直接影響精神領域的同一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思維方式、文化觀念、審美情趣、甚至於語言表達都在朝著一個潛在的國際標准靠攏,服飾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就在這樣一個時期里,我們更不能忘記祖輩給我們留下的豐富而又寶貴的文化遺產。
從開始的樹葉獸皮到粗布麻衣再到綾羅綢緞,服飾的種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豐富。中國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創造出奇跡的神話。
5. 有經驗的姐姐告訴我一下適合穿什麼樣的旗袍
呵呵,我們都是高個子女生
高個子MM穿旗袍非常的好看
溫婉有氣質
MM皮膚白在顏色上面其實沒有禁忌的
但是你是平時穿著
顏色還是不要過分的亮好一點
紅色格子飽和度太高了
平時穿起來不是特別的適合
藍色的很好看,也符合你典雅的氣質不錯哦
象幽幽的泉水一樣的娟秀
黑白灰色也還不錯
但是春天需要色彩的季節哦
適當嘗試一下紫色 黃色 淺綠等等不是那麼強烈但是很明亮的顏色
希望可以幫到你哦
美美的過個春天吧
祝福~~~~~~~~~~~~~~~~~
6. 求對清朝旗裝描寫,要多點
和碩親王
親王朝冠,與皇子同。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用紅寶石,曾賜紅絨結頂者,亦得用之。
端罩,青狐為之,月白緞里,若曾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補服用石青色,綉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朝服、蟒袍藍及石青隨所用,若曾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餘與皇子同。
朝珠、朝帶、吉服帶、雨冠、雨衣、雨裳,均與皇子同。崇德元年,定親王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八。前舍林,嵌東珠四。後金花,嵌東珠三。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東珠四。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十,舍林、金花各增嵌東珠一。帶四片,每片嵌東珠四。服用五爪四團龍補、五爪龍緞、滿翠四補等緞。
親王明轎一,木質,灑金,不施幰。蓋、轅、桿皆魨朱飾金。暖轎一,銀頂,金黃蓋幨,紅幃,緞、氈各惟其時。初制,親王明轎廣三尺三寸,地平廣與轎面同。俱施羊肝漆灑金,上下雕玲瓏花卉。直桿、橫桿、撐桿各二,肩桿四,俱朱魨貼金飾。紅布幰衣、油綢雨衣各一。
親王福晉吉服褂,綉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餘皆與皇子福晉同。側福晉冠頂等各飾東珠九。服與嫡福晉同。並按崇德元年,定親王嫡妃冠頂嵌東珠八,側妃嵌東珠七。順治九年,定嫡妃冠頂增嵌東珠二。服用翟鳥四團龍補、五爪龍緞、妝緞、滿翠四補等緞。側妃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嫡妃同。
親王福晉暖轎及朱輪車,紅蓋,四角皁緣。金黃幨,紅幃,朱轅,輿用金頂。
自親王以下、貝勒以上各側室,均降嫡一等。並按初制,親王妃車、轎紅蓋,紅幃,金黃垂幨,蓋角青緣。其側妃車、轎亦紅蓋,紅幃,蓋角青緣,紅垂幨。
親王世子
親王世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五。後綴金花,飾東珠四。吉服冠、端罩、補服、朝服、蟒袍、朝珠皆與親王同。
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三。左右佩絛如帶色。吉服帶與親王同。順治九年,定親王世子冠頂三層,共嵌東珠九。帶用金鑲玉版四片,每片嵌東珠三。服與親王同。
親王世子明轎一,制同前。暖轎一。紅蓋,金黃幨,紅幃。餘如親王。
世子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六。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絛二,末亦綴珊瑚。青綴為帶。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系金銜青金石結,垂珠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餘皆與親王福晉同。順治九年,定世子嫡妃冠服如親王側妃。其側妃冠頂嵌東珠八。服與嫡妃同。
親王世子福晉暖轎及朱輪車,紅幨。餘如親王福晉。初制,親王世子妃轎、車蓋、幃與親王側妃同。其側妃轎、車,紅蓋,紅幃,蓋角青緣,青垂幨。
多羅郡王及郡王長子服飾
多羅郡王
郡王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四。後綴金花,飾東珠三。吉服冠、端罩皆與親王世子同。
補服,用石青色,綉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朝服、蟒袍、朝珠皆與親王世子同。
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貓睛石一。佩絛如帶色。吉服帶與親王世子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七。前舍林,嵌東珠三。後金花,嵌東珠二。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綠松石四。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八,舍林、金花各增嵌東珠一。帶四片,每片嵌東珠二。服與親王同。
郡王明轎一,暖轎一。紅蓋,紅幨,紅幃。餘同親王世子。初制,郡王以下、貝勒以上,俱坐明轎,八人舁之,如親王儀。輔國公以上,亦坐明轎,四人舁之。原乘馬者聽。
郡王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五。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絛二,末亦綴珊瑚。青緞為帶。吉服冠與世子福晉同。
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系金銜青金石結,垂珠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
吉服褂,綉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餘皆與世子福晉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嫡妃冠頂嵌東珠七,側妃嵌東珠六。順治九年,定嫡妃冠服與世子側妃同。其側妃冠頂嵌東珠七。服用蟒緞、妝緞,各色花、表緞。
郡王福晉暖轎及朱輪車,皁幨。餘如親王世子福晉。輿用銀頂。初制,郡王妃轎、車蓋、幃與親王世子側妃同。其側妃轎、車,紅蓋,紅幃,蓋角藍緣,藍垂幨。
郡王長子
郡王長子明轎一,暖轎一。自貝勒以上,用輿夫八人。紅蓋,紅幨,紅幃。餘如郡王。
郡王長子福晉暖轎及朱輪車,四角藍緣,藍幨。餘如郡王福晉。初制,郡王長子妃轎、車蓋、幃與郡王側妃同。其側妃轎、車,紅蓋,四角青緣,青幃,紅幨。
多羅貝勒
貝勒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三。後綴金花,飾東珠二。吉服冠、端罩皆與郡王同。
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綉四爪正蟒各一團,朝服通綉四爪蟒文,蟒袍亦如之,均不得用金黃色,餘隨所用。朝珠絛用石青色。餘同郡王。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佩絛皆石青色,吉服帶色用金黃,版飾惟宜。佩絛亦皆石青色。崇德元年,定貝勒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六。前舍林,綴東珠二。後金花,綴東珠一。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寶石四。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七,舍林、金花各增嵌東珠一。帶四片,每片嵌東珠二。服用四爪兩團龍補及蟒緞、妝緞。
貝勒明轎一,暖轎一。自貝勒以上,用輿夫八人。紅蓋,紅幨,紅幃。餘如郡王。
貝勒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三。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石青絛二,末亦綴珊瑚。吉服冠與郡王福晉同。
金約,鏤金雲七。餘同郡王福晉。耳飾亦與郡王福晉同。
朝褂,綉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絛。吉服褂前後綉四爪正蟒各一。餘與郡王福晉同。
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領、袖片金緣,冬用片金加海龍緣。綉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絛。蟒袍通綉九蟒。領約、朝珠、采帨絛用石青色。餘皆與郡王福晉同。崇德元年,定貝勒嫡夫人冠頂嵌東珠六。側夫人嵌東珠五。順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頂、服飾如郡王側妃,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六。服與嫡夫人同。
貝勒夫人暖轎及朱輪車,四角皁緣,皁幃。餘如郡王長子福晉。初制,貝勒夫人轎、車與郡王長子側妃同,其側夫人轎車,紅蓋,藍緣,藍幃,紅幨。
多羅貝勒、固山貝子服飾
多羅貝勒
貝勒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三。後綴金花,飾東珠二。吉服冠、端罩皆與郡王同。
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綉四爪正蟒各一團,朝服通綉四爪蟒文,蟒袍亦如之,均不得用金黃色,餘隨所用。朝珠絛用石青色。餘同郡王。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佩絛皆石青色,吉服帶色用金黃,版飾惟宜。佩絛亦皆石青色。崇德元年,定貝勒冠頂三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六。前舍林,綴東珠二。後金花,綴東珠一。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寶石四。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七,舍林、金花各增嵌東珠一。帶四片,每片嵌東珠二。服用四爪兩團龍補及蟒緞、妝緞。
貝勒明轎一,暖轎一。自貝勒以上,用輿夫八人。紅蓋,紅幨,紅幃。餘如郡王。
貝勒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朱緯。上周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三。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石青絛二,末亦綴珊瑚。吉服冠與郡王福晉同。
金約,鏤金雲七。餘同郡王福晉。耳飾亦與郡王福晉同。
朝褂,綉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絛。吉服褂前後綉四爪正蟒各一。餘與郡王福晉同。
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領、袖片金緣,冬用片金加海龍緣。綉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絛。蟒袍通綉九蟒。領約、朝珠、采帨絛用石青色。餘皆與郡王福晉同。崇德元年,定貝勒嫡夫人冠頂嵌東珠六。側夫人嵌東珠五。順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頂、服飾如郡王側妃,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六。服與嫡夫人同。
貝勒夫人暖轎及朱輪車,四角皁緣,皁幃。餘如郡王長子福晉。初制,貝勒夫人轎、車與郡王長子側妃同,其側夫人轎車,紅蓋,藍緣,藍幃,紅幨。
固山貝子
貝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六,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二。後綴金花,飾東珠一。吉服冠頂用紅寶石。皆戴三眼孔雀翎。孔雀花翎有三眼、雙眼、單眼之分,遇賞均得戴用。端罩制同貝勒。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綉四爪行蟒各一團。朝服、蟒袍、朝珠皆與貝勒同。
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一。吉服帶與貝勒同。崇德元年,定貝子冠頂二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五。前舍林,後金花,各嵌東珠一。帶用金鑲玉版四片,每片嵌藍寶石一。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六,舍林增嵌東珠一,餘如舊。帶四片,每片嵌東珠一。服與貝勒同。
貝子明轎一,暖轎一。紅蓋,紅幨,青幃。餘如貝勒。
貝子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六。金約鏤金雲六,吉服褂前後綉四爪行蟒各一。餘皆與貝勒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貝子嫡夫人冠頂嵌東珠五。側夫人嵌東珠四。順治九年,定嫡 夫人冠頂服飾如郡王側妃。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五。服與嫡夫人同。
貝子夫人車,紅蓋,青緣,青幃,紅幨。初制,貝子夫人車與貝勒側夫人同。其側夫人車,青蓋,紅緣,青幃,紅幨。
鎮國公、輔國公服飾
鎮國公
鎮國公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五,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一。後綴金花,飾綠松石一。吉服冠,入八分公頂用紅寶石,未入八分公用珊瑚,皆戴雙眼孔雀翎。端罩紫貂為之,月白緞里。補服前後綉四爪正蟒方補。朝服、蟒袍、朝珠與貝子同。
朝帶,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貓睛石一。吉服帶與貝子同。崇德元年,定鎮國公冠頂二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四。前舍林,嵌東珠一。後金花,嵌綠松石一。帶如貝子。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五,餘如舊。帶四片,每片嵌貓睛石一。服用四爪方蟒補。餘與貝勒同。
鎮國公明轎一,暖轎一。皁蓋,紅幨,皁幃。餘如貝子。
鎮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五。金約鏤金雲五。吉服褂綉花八團。餘皆與貝子夫人同。崇德元年,定鎮國公嫡夫人冠頂嵌東珠四。順治九年,定嵌東珠五。服如貝子夫人。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四。服與嫡夫人同。
鎮國公夫人車,朱輪,皁蓋,紅緣,皁幃。紅幨。自公夫人以上,蓋、幃均用雲緞,鎮國將軍夫人以下用素緞。並按初制,鎮國公夫人車蓋、幃與貝子側夫人同。其側夫人車,青蓋,藍緣,青幃,紅幨。
輔國公
輔國公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餘皆如鎮國公。崇德元年,定輔國公冠頂二層,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三。前舍林,嵌綠松石一。後金花,嵌寶石一。帶如鎮國公。順治九年,定冠頂共嵌東珠四,舍林、金花、帶、服色俱與鎮國公同。
輔國公明轎一,暖轎一。青蓋,紅幨,青幃。餘如鎮國公。自輔國公以上,用輿夫四。
輔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四。金約鏤金雲四。餘皆與鎮國公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輔國公夫人冠頂嵌東珠三。順治九年,定冠頂嵌東珠四。服如貝子夫人。其側夫人冠頂嵌東珠三。服與嫡夫人同。
輔國公夫人車,朱輪,皁蓋,青緣,皁幃,紅幨。初制,輔國公夫人車蓋、幃與鎮國公側夫人同。其側夫車,青蓋,藍幃,紅幨。
宗室將軍服飾
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吉服冠頂用珊瑚。補服前後綉麒麟。餘皆視武一品。崇德元年,定鎮國將軍冠頂上銜紅寶石,帶用金鑲圓版,嵌紅寶石四。順治九年,定冠頂中節嵌東珠,帶用金鑲方玉版,各嵌紅寶石一。補服綉麒麟,餘與鎮國公同。
鎮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一品命婦。
鎮國將軍夫人車,朱輪,皁蓋,青緣,皁幃,紅幨。初制,鎮國將軍夫人車蓋、帷與輔國公側夫人同。
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頂亦用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綉獅。餘皆視武二品。崇德元年,定輔國將軍冠頂上銜藍寶石,帶用圓金版。順治九年,定冠頂改銜紅寶石,中節嵌小紅寶石一。帶如鎮國將軍。補服綉獅。餘與鎮國公同。
輔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二品命婦。
輔國將軍夫人車,朱輪,青蓋,紅幨,青幃。初制,輔國將軍夫人車蓋、帷皆以藍緞為之,紅垂幨。
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吉服冠頂亦用藍寶石。補服前後綉豹。餘皆視武三品。崇德元年,定奉國將軍冠頂上銜水晶石,帶用玲瓏J4金方鐵版。順治九年,定冠頂上銜紅寶石,中節嵌小藍寶石一。帶用起花金圓版。補服綉豹。餘與鎮國公同。
奉國將軍淑人冠、服均視三品命婦。
奉國將軍淑人車,均朱輪,皁蓋,皁幃,皁幨。初制,奉國將軍淑人及奉恩將軍恭人車,蓋、幃、幨皆以青緞為之。
奉恩將軍
奉恩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補服前後綉虎,餘皆視武四品,惟衣裾四啟。帶用金黃色,凡宗室皆如之,覺羅用紅色。順治九年,定奉恩將軍冠頂上銜藍寶石,中節嵌小藍寶石一。帶用起花金鑲銀圓版。補服綉虎,餘與鎮國公同。
奉恩將軍恭人冠、服均視四品命婦。
奉恩將軍恭人車,均朱輪,皁蓋,皁幃,皁幨。初制,奉國將軍淑人及奉恩將軍恭人車,蓋、幃、幨皆以青緞為之。
公主及額附服飾
固倫公主
固倫公主冠、服制如親王福晉。崇德元年,定固倫公主冠頂嵌東珠八。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用翟鳥五爪四團龍補、五爪龍緞、妝緞、滿翠四補等緞。
固倫公主暖轎一,金頂朱輪車一。皆金黃蓋,紅幃,紅緣,蓋角金黃幨。初制,固倫公主車轎蓋以金黃緞為之,蓋角垂檐皆紅緣。
固倫額駙吉服冠,頂用紅寶石,戴三眼孔雀翎。吉服帶用金黃色。餘與貝子同。崇德元年,定固倫額駙冠服與貝子同。順治八年,定冠頂嵌東珠六。舍林嵌東珠二。金花嵌東珠一。帶用金鑲玉圓版四片,每片嵌東珠一。
和碩公主
和碩公主朝冠、金約,制如親王世子福晉。餘與固倫公主同。崇德元年,定和碩公主冠頂嵌東珠六。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固倫公主同。
和碩公主暖轎及朱輪車,紅蓋,紅幃,蓋角金黃緣。餘同固倫公主。和碩公主以下、縣主以上,輿用銀頂。並按初制,固倫公主車、轎皆紅緞為之,蓋角亦金黃緣。
和碩額駙吉服冠,頂用珊瑚,戴雙眼孔雀翎。朝帶色用石青或藍,金銜玉圓版四。餘與鎮國公同。崇德元年,定和碩額駙冠服與超品公同,如封爵在公以上者,仍照本階服用。順治八年,定冠頂嵌東珠四,舍林嵌東珠一。金花嵌綠松石一。帶用金鑲玉圓版四片,每片嵌貓睛石一。
諸格格服飾
和碩格格(郡主)
郡主朝冠、金約,制如郡王福晉。餘與和碩公主同。崇德元年,定郡主冠頂嵌東珠六。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和碩公主同。
郡主暖轎及朱輪車,紅蓋,紅幃,紅幨,蓋角皁緣。餘如和碩公主。初制,郡主蓋、幃與和碩公主同,惟蓋角青緣。
郡主額駙朝帶,用鏤金圓版四,每具飾綠松石一。餘視武一品。崇德元年,定郡主額駙冠頂上銜紅寶石,嵌東珠一。帶用金圓版四片,嵌綠松石四。順治八年,定冠、帶與侯、伯同。康熙元年,定用四爪蟒補服。
多羅格格(縣主)
縣主朝冠、金約,制如貝勒夫人。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晉。餘與郡主同。崇德元年,定縣主冠頂嵌東珠五。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用蟒緞、妝緞,各樣花、素緞。
縣主暖轎及朱輪車,紅蓋,青幨,蓋角青緣。餘如郡主。初制,縣主蓋、幃俱同和碩公主,惟蓋角藍緣。
縣主額駙冠服,視武二品。崇德元年,定縣主額駙冠頂上銜紅寶石。帶用金圓版四片,每片嵌紅寶石四。
多羅格格(郡君)
郡君朝冠、金約,制如貝子夫人。朝褂、龍袍、領約、朝珠、采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貝勒夫人。餘同縣主。崇德元年,定郡君冠頂嵌東珠四。順治九年,定冠服與縣主同。
郡君車,紅蓋,紅幨,青幃,蓋角青緣。初制,郡君車蓋紅緞為之,藍幃,蓋角藍緣。
郡君額駙冠服,視武三品。崇德元年,定郡君額駙冠頂上嵌藍寶石。帶用金圓版四片。
固山格格(縣君)
縣君朝冠、金約,制如鎮國公夫人。吉服褂制如貝子夫人。餘皆與郡君同。崇德元年,定縣君冠頂嵌東珠三。順治九年,定冠頂增嵌東珠二。服與郡君同。
縣君車,皁蓋,紅幨,皁幃,蓋角紅緣。初制,縣君車蓋青緞為之,蓋角紅緣。
縣君額駙朝帶,用J4金方鐵版四。餘與武四品同。崇德元年,定縣君額駙冠頂上銜水晶石。帶用J4金方鐵版四片。
格格
鎮國公女鄉君車,皁蓋,皁幃,紅幨,蓋角青緣。初制,鎮國公女鄉君車蓋、幃亦以青緞為之,蓋角藍緣。
鎮國公女鄉君朝冠、金約,制如輔國公夫人。吉服褂制如鎮國公夫人。餘同縣君。
輔國公女鄉君車,青幃,蓋去緣飾。餘如鎮國公女。郡君以下車皆朱輪。並按初制,輔國公女鄉君車青蓋、藍幃。
輔國公女鄉君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三。金約鏤金雲三。餘與鎮國公女鄉君同。崇德元年,定鄉君冠頂嵌東珠二。順治九年,定鎮國公女鄉君冠頂嵌東珠三。服與縣君同。
鄉君額駙朝帶,用J4金方鐵版四。餘與武五品同。崇德元年,定鄉君額駙冠用金頂。帶用J4金圓鐵版四片。
另外清時還規定親王、郡王、貝勒側室女,封授視嫡降二等。冠、服各視所降品級服用。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側室女,雖降等食五品、六品俸,其冠服仍與鄉君同。
7. 我總喜歡穿紅緞旗袍讓老婆綁起來睡覺,她笑我說愛穿女裝有毛病,但都綁了,也不知對還是錯其餘一切正常
你這興趣有點變態,好在是在家裡睡覺,也沒什麼,只要不穿女裝出門,問題不大。你喜歡穿紅緞旗袍讓老婆綁起來睡覺,她笑說愛穿女裝有毛病,但都綁了,也不管對還是錯了,你好好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