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女性裙子上面和下面分開的叫什麼

女性裙子上面和下面分開的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5-07-10 08:27:31

① 女性裙子上面和下面分開的叫什麼

是裙褲吧!前面看著像裙子,後面看卻是褲子,上面寬,下面窄的,看起來像蘿卜的是哈倫褲

② 齊胸襦裙兩片式和一片式的區別

齊胸襦裙兩片式和一片式的區別

齊胸襦裙兩片式和一片式的區別,齊胸襦裙最早出現於隋唐五代時期,這種裙子是非常凸顯女性氣質的,所以很多小姐姐都喜歡穿,下面一起來看看齊胸襦裙兩片式和一片式的區別。

齊胸襦裙兩片式和一片式的區別1

1、一片式下裙可以攤開,從遠處看就是一片布,通常只有兩根系帶,穿的時候圍在腰間或胸前即可。而兩片式下裙平攤的時候像個筒,有四根系帶,穿的時候要先穿後片再穿前片。所以兩片式比一片式更好整理,可以比一片式少疊幾折;但是穿起來比一片式復雜,而且比一片式更容易掉,尤其是後片。

2、風吹起來的時候,一片式容易走光,夏天需要穿襯裙;兩片式相對來說走光率較低,但是腋下處有接縫,如果尺碼買小了或者買沒系好帶子的話還是容易走光。

3、由於一片式下裙圍起來比較貼身,所以相對來說會顯瘦一些;而兩片式很難被改變原有的形狀,所以不瘦的人穿起來多少都會有一些顯胖。如果想顯瘦就推薦一片式,嫌自己太瘦了想胖一些的就推薦兩片式哦!

4、通常齊胸破裙都是一片式,齊胸褶裙兩片式居多,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一片式的下裙穿起來會相對輕盈一些,比較方便行動。

漢服一片式和兩片式的區別:

1、一片式的下裙,是一整片,中間是沒有分開的,這種裙子的穿法是直接將裙子上頭的繩子繞腰一圈,系好就可以了。

2、兩片式的裙子裙頭是分開的,而裙擺的地方是縫合在一起的,穿的時候是要先套上裙子,將前方的系帶繞到後方,後面那片的腰帶繞道前面系好。

漢服一片式和兩片式哪個最正宗: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一片式的.裙子是最正宗的,壓根就沒有出現過兩片式的漢服,兩片式的漢服,很有可能不是漢朝出現的。

很多人認為一片式的漢服是非常的容易走光,其實一片式的裙子要是穿好了是不會走光的,群頭的帶子一定要系好,稍微緊一點,就不會掉了,穿一片式的裙子,為了防止走光,可以在裡面穿一件中裙或者是中褲,這樣就能避免走光了。

齊胸襦裙兩片式和一片式的區別2

一片式通常指的是襦裙的的整個裙頭只蔽宏有一片布,穿時圍繞著腰部圈起來扎緊,襦裙的腰部有兩條束帶,穿時圍繞腰部扎緊就行。兩片式,顧名思義就是兩片布,兩片式下裙下方是縫合的,只在裙頭分成兩片,穿著時先套上裙子,然後將前面的系帶繞到後方系好,再將後面那片的腰帶繞在前面系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直線像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

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正並肆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舉轎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齊胸襦裙有哪些種類?

齊胸襦裙主要分為兩種:

一、對襟齊胸襦裙。

二、交領齊胸襦裙。對襟齊胸襦裙與交領齊胸襦裙相比使用范圍要更加廣范。齊胸襦裙盛行於唐朝時期,為眾多仕女所喜愛,以至於留下很多圖畫。

齊胸襦裙有哪些特色?

齊胸襦裙不同與普通長裙以及同類的高腰襦裙、齊腰襦裙,首先它是唯一將群頭直接系於胸部之上的裙子且其裙對面料的要求嚴格、裙子透氣、飄逸、復古風、靈性動人、修身、仙氣十足等特色

齊胸襦裙與高腰襦裙有什麼異同?

相同: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風格極其相似而且不論高腰還是齊胸均可對襟或交領;

不同: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最大的不同就是裙頭所系位置,高腰襦裙的束帶位置在胸部下至腰部上。齊胸襦裙束帶位置在胸部以上。

齊胸襦裙兩片式和一片式的區別3

在最開始穿著漢服的時候,大家所接觸的齊胸襦裙基本上都是兩片式的。後來,隨著大家對漢服文化的了解和考古學家們的發現,大家才知道,真正的齊胸襦裙,下裙其實是一片式的破裙。

雖說齊胸襦裙的下裙本來應該是一片式的破裙,但是,現在依然有很多商家在製作齊胸襦裙的時候,會將下裙製作成兩片式。為了美麗的漢服,相信有不少袍子們還是會去購買這樣的漢服的。那麼,大家知道齊胸襦裙的一片式和兩片式,他們二者到底有什麼優缺點嗎?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正宗的齊胸襦裙,下裙是一片式的破裙設計。大家也都知道,破裙是非常顯瘦的。所以,大家在穿著這樣的齊胸襦裙時,就算裙子的下擺是六米擺的,穿上身也不會顯得臃腫哦!而且,在兩側的腋下,大家也不用擔心走光的風險~

而且呀,就算是一片式的三米擺破裙,轉起圈圈來,也是不會像桶狀的哦,也是很漂亮的喇叭花的樣子呢!不過,三米擺的破裙在轉起來的時候,可能就有一些走光的風險了。大家在穿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哦!

再來看看兩片式的齊胸襦裙,這類齊胸襦裙是商家們一開始製作的主流樣式。兩片式的齊胸下裙,在穿著的時候,是直接套進去的,在兩側的腋下部分會有一定的開衩。所以,大家如果沒有穿好的話,在兩側的腋下就容易有走光的風險。

而且,兩片式的齊胸下裙,一般都是打滿褶子的褶裙,穿起來多少會有些顯胖。若是大家穿著的是三米擺的兩片式裙子的話,在轉圈圈的時候,可就是一個桶的樣子啦,看起來是不太美觀的。

若是大家穿著六米擺的兩片式齊胸下裙呢,在轉起來的時候,也是能夠像漂亮的喇叭花一樣的。而且,無論是三米擺還是六米擺,在轉圈的時候都不會有走光的風險哦!這一點,可以說是兩片式齊胸下裙的一個優點了吧~

③ 中國古代女子服飾,裙子前面有一條長長的布,還綉得很好看,我知道是干什麼的,但不知道名字

那個叫布帛

在古代
上部為衣
下部為裳
統稱衣裳

古代"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當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還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也沒有緣邊,當時稱"無緣裙"。

④ 唐裝的唐制漢服

唐裝即唐制漢服,其種類多樣。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人們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褙子。
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都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人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另外還有一種晚唐時期的禮服,都為宮廷命婦所著,稱為釵鈿禮服。
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
首先穿上很多層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後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唐衣」即從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唐制漢服包括唐代漢服和根據唐代漢服的形制發展、復原的一種現代漢服。
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

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

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
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袒胸露臂
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裝女士服裝 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短襦長裙
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分類
唐制漢服主要分為
1:襦裙
2:唐代大袖衫
3:襆頭
4:圓領窄
5:半臂
6:改良唐裝(唐代服飾) 唐代的大統一,帶來了敦煌壁畫空前的大發展。唐代三百年間的壁畫,隨著河西歷史的變化,自然地劃分為前後期。唐初至吐番佔領河西為前期,這以後至唐亡為後期。
唐代吉祥天女的服飾裝扮
唐代吉祥天女的服飾裝扮已經完全中國化了,並且其服裝、發式在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基礎上,形成了固定的程式,用以表現這一具有固定身份的宗教人物,既不依照原本印度佛教造像原則,也不受世俗人物服裝款式流行與變化的任何影響,而是形成了中國式的符合此宗教人物身份與個性的特有裝扮,自初唐到五代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通過恆定而又特殊的服飾特點可以將吉祥天女從壁畫中眾多的人物形象中區別辨識出來,不會與其他女性人物諸如菩薩、伎樂天、世俗供養人等相混淆。
從初唐開始,吉祥天女的發式變為高髻或高鬟。早在兩漢時期,貴族婦女就開始流行梳高髻,漢代民謠中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形容。並流行用假髻使發髻進一步增高。漢代文字記載中有「凌雲髻」、「望仙九鬟髻」等名,均是形容高髻之美。高聳的發髻從視覺上使身體顯得增高,突出女性的窈窕,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地位的尊貴。「凌雲」「望仙」等名,則更賦予了一層通神升仙的神秘意味。因此人間的貴婦,天界的仙女,無不以頭上高聳的雲髻來顯示其地位身份的獨特。漢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即「頭頂太華髻」,為三出高髻。漢代宮廷之中還流行一種「垂髾」發式,即在頭後或兩鬢垂下發縷,有時前面兩鬢的發縷向上卷作蠍尾形,最早見於西漢畫跡。[6]而敦煌初唐334窟維摩詰經變中的吉祥天女,梳的正是這種漢代的發式。(圖4敦煌334窟維摩詰經變初唐)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髻與高鬟更加流行,也更重視對發髻的裝飾。「釵朵多而訝重,髻高鬟而畏風。」[7]髻與鬟的區別在於空心和實心,鬟是中空作環形,多為未婚年輕女子所梳飾,有垂鬟和高鬟之別。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圖》中的洛神,頭上梳的就是當時宮中貴族婦女流行的高鬟,以這種發式突出人物年輕貌美的特徵。自唐代始,敦煌壁畫中同為女神的吉祥天女,大多也以梳一對高鬟的形象出現,並且固定下來,說明了中國傳統審美的繼承與連續性。到了唐代,婦女的發式「造型之精美前所未有,高低錯落婀娜多姿,華麗繁復達到頂峰。」[8]有文字記載的發式名稱就有幾十種,其中許多都在敦煌壁畫中得到了再現。但無論新的發式如何層出不窮,自古對於高髻(鬟)的崇尚一直未變。唐詩中吟詠的「插花向高髻」、「峨髻愁暮雲」、「翠髻高叢綠鬢虛」、「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春風」……等等,如實反映了當時的風氣。中唐之後,貴族婦女特別流行梳高鬟發式,「高鬟在一般發環中以假發為飾,以鐵絲為骨架支撐,高一尺有餘。」[9]其中一種用發作環形並以金釵支架的高鬟,名曰「雙鬟望仙髻」,在壁畫中吉祥天女即多梳這種發式,並加以更多的美化和誇張。中國傳統審美意識中對於美的普遍認識和崇尚一直具有某種恆定的因素,由上述女性發式的分析研究可見一斑。將傳統美賦予吉祥天女這樣一位人們心目中理想化的女神,反映了中國審美文化對傳統的尊崇並一貫繼承發揚的特點。 唐朝諸多新穎的服飾中,胡服是影響最為巨大的一種。胡服,指胡人所穿的衣服,即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上稱北方的民族為「胡」)的服裝,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多穿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活動方便,史稱「胡服」 。
唐代男子胡服
胡服是一個寬泛的服飾概念,一般指漢民族以外各少數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服飾,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融合中,胡服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地滲入和融合,在唐代,胡服有更為廣泛的特殊意義。唐朝時這種服制滲透與融合已經進行了數百年;流行於軍隊和男性穿戴中。
胡帽不僅胡漢兼用,而且還是男女通用的服裝。主要指唐代及以前由西北或北方非漢族名族中傳入,並在唐朝境內流行的皮帽或氈帽,又稱「蕃帽」。它最明顯的特點是頂部尖而中空。
左衽的款式是符合胡人的衣服風格,不同於中原傳統的右衽,由於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分裂的兩大變動,漢人的衣冠制度上受到胡人的影響。
唐代女子胡服
事實上胡服的傳入,到唐代為止,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唐代貞觀到開元年間,胡服在婦女中迅速流行乃至成為了一種時尚。
從唐代出土文物來看,唐代婦女穿的胡服多為錦綉帽、窄袖袍、袖口、領子、衣襟多緣上一道寬錦邊。胡服中的冪䍠有兩種形制:一種為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全身披裹,遮蓋全身;一種以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裝可能與阿拉伯的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騎馬用它圍裹身體可以遮蔽沙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䍠,以免男人窺視。也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唐人繪畫《樹下人物圖》,圖中一個婦女左手高舉摘掉蒙在頭上的面幕。這種面幕用黑色布帛製成,長度約在胸際,左右各綴一根飄帶至腰間,面部開有圓孔以便目視。這是戴冪䍠的婦女形象。到唐高宗時,漢族婦女戴帷帽的增多,逐漸代替冪䍠。《新唐書·車服》記載:「初,婦女施冪䍠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帽」帷帽是一種高頂寬檐,檐下垂一個絲網的帽子。它比冪離更具有點:一是摘戴方便,不像冪䍠那樣從頭蒙到胸前,二是外形比較美觀,三是綴在帽檐上的網隨時可以撩起。廢冪䍠興帷帽,反映了唐代婦女擺脫束縛、追求自然的思想。到武則天時,不論宮女還是民婦,騎馬外出多戴帷帽。真可謂「帷帽大行,冪䍠漸息」(舊唐書·輿服志)。
唐代胡人俑服飾裝束非常引人注目,如梳辮盤髻,卷發虯髯、高尖蕃帽、翻領衣袍、小袖細衫、尖勾錦靴、葡萄飄帶、玉石腰帶等等,都在陶俑塑刻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時尚是社會變化的縮影,服裝的流行趨勢隨著社會在不停的變化,胡人服裝對漢人的影響肯定是這一時期胡人進入中原社會後的融入結果。特別是唐代流行的女扮男裝或是女穿胡服均是當時社會風俗表現的特徵,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還成為時髦裝束之一。 唐代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2、胡服;3、女著男裝。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⑤ 上下身分開的裙子叫什麼

叫我套裙,有的是職業裝。

⑥ 漢朝女子服飾種類,名稱

女子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大多分為三個種類: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類似現在的女生連衣裙。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王百官參加祭祀重要活動等的正式禮服,類似現在的女性職業套裙裝。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一般用於常服,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咱可以類比為如今女性出席重要場合的禮服。

大多數漢服由布和帛所製作形成,從上到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古代人講求對稱,追求規整與圓滿,因此服飾的前後具有對稱性,在製作的過程中,前襟後襟所使用的布料必須大小相同。

其實漢服並不只是一套服飾,它還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在這里筆者著重為大家介紹服裝,古代漢服雖然沒有現代漢服顏色這么鮮艷,但上面也有著各色各樣逼真細膩的花紋。

漢朝對於服裝極其有研究,而漢朝服裝的簡稱「漢服」卻與現如今流行的「漢服」被大家所混淆。但筆者相信,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了解到漢朝服裝與漢服的不同。

雖然今天興起了「漢服熱」,但這從本質上來說,仍是中國傳統文化興起的體現。它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國古代人民對服裝的審美。

與女性裙子上面和下面分開的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襯衫裝箱 瀏覽:680
2020加絨夾克十大品牌排行榜 瀏覽:424
選擇ig潮牌店如何 瀏覽:110
允碩女裝羽絨服價位 瀏覽:39
老爺爺的帽子動作視頻 瀏覽:525
橙色衣服搭配黑色褲子好看不 瀏覽:356
石榴紅了旗袍秀 瀏覽:956
帽子男士新款 瀏覽:981
睡衣風襯衫牛仔褲 瀏覽:474
傑克瓊斯粉色風衣 瀏覽:813
什麼褲子最健康 瀏覽:404
腰太瘦買不到褲子 瀏覽:543
白色褲子怎麼搭配好 瀏覽:334
偏胖女冬季外套好看 瀏覽:904
越南旗袍禮服 瀏覽:660
衣貌羽絨服女裝 瀏覽:468
秋裝風衣長款 瀏覽:963
內衣染了牛仔褲顏色 瀏覽:760
兒童羽絨服男童淘寶網 瀏覽:799
長款長袖搭配什麼外套好看嗎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