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救關於納粹進功蘇聯的是
蘇德戰爭
1941年6月~1945年5月,蘇聯反抗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侵略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組成部分。德國發動戰爭的目的是消滅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進而奪取世界霸權。
戰前態勢 1940年夏德國征服北歐、西歐諸國後,即著手制訂入侵蘇聯的戰略計劃,進行侵蘇的准備工作;1941年春侵佔巴爾干半島後,開始在東歐集結兵力,加緊完成對蘇作戰部署。德國對蘇作戰計劃"巴巴羅薩"方案確定其戰略企圖是:集中優勢兵力沿三個戰略方向實施閃電式進攻,把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使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以最終擊敗蘇聯。大戰爆發後,德國經過近兩年的作戰與擴軍,武裝力量急劇發展,至1941年年中擁有兵力約730萬人,其中陸軍520萬人,計214個師另7個獨立旅;空軍5個航空隊,飛機1萬余架;海軍主要艦艇213艘。為盡快消滅蘇聯,德國及其盟國(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於戰前在靠近蘇聯邊境地區集結軍隊550萬人,計有陸軍190個師(其中19個裝甲師、14個摩托化師),坦克約4300輛,火炮和迫擊炮4.7萬余門;空軍作戰飛機4980架;海軍作戰艦艇192艘。其部署是:北方集團軍群轄29個師,在梅梅爾(今克來佩達)至戈烏達普地帶展開;中央集團軍群轄50個師又2個旅,在戈烏達普至普里皮亞季沼澤地展開;南方集團軍群轄57個師又13個旅(含13個羅馬尼亞師、9個羅馬尼亞旅和4個匈牙利旅),在普里皮亞季沼澤地至黑海地帶展開。3個集團軍群分別向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莫斯科和基輔方向實施進攻。另外,駐挪威的德軍集團和芬蘭2個集團軍共21個師和3個旅,分別向摩爾曼斯克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上述進攻部隊各有德軍1個航空隊包括芬蘭與羅馬尼亞航空兵提供支援。
戰前,蘇聯對於法西斯德國的入侵雖有警覺,但由於對戰爭爆發時間和德軍主攻方向判斷錯誤,對抗擊德軍首次突擊思想准備不足,以致臨戰前未做好充分准備。當時,蘇軍總兵力537.3萬人,陸軍編成303個師。為抗擊德軍入侵,蘇聯在西部邊境軍區(包括列寧格勒軍區、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西部特別軍區、基輔特別軍區、敖德薩軍區)共部署兵力268萬人,計陸軍170個師(103個步兵師、40個坦克師、20個摩托化師、7個騎兵師)另2個旅,50毫米以上火炮和迫擊炮3.7萬余門,新型坦克1400餘輛和大量舊式坦克;空軍新型作戰飛機1500餘架和大量舊式飛機。按照戰前修訂的作戰計劃,蘇軍以西南方向為主要防禦方向,在其他方向上則以邊防部隊進行抗擊,以保障主力集結和展開,消滅入侵之敵並將戰爭推向敵國領土。但戰爭爆發前,各項戰備措施並未完全落實,西部各邊境軍區部隊大多沒有完全展開。
戰爭進程 1941年6月22日拂曉,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蘇聯共產黨和政府領導下,奮起展開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進入新階段。德軍侵蘇標志著歐洲東方戰線的開辟,蘇德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雙方的軍事行動經歷了復雜曲折的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先後實施了八個戰局(參見第二次世界大戰附圖)。
第一階段,德軍發動戰略進攻,蘇軍實施退卻和戰略防禦(1941.6~1942.11) 其間包括1941年夏秋戰局、1941~1942年冬季戰局和1942年夏秋戰局。戰爭爆發後,德軍憑借其突然襲擊、武器裝備佔有優勢、軍隊預先集結並具有較豐富的作戰經驗等因素,利用蘇聯判斷失誤、思想麻痹、戒備不足等弱點,一舉突破蘇軍防禦,僅3個星期即在蘇聯境內西北方向推進400~450公里,西方向推進450~600公里,西南方向推進300~350公里,奪佔了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侵入俄羅斯西部各州,進抵列寧格勒遠接近地,威脅斯摩棱斯克和基輔。
蘇聯倉促應戰,西部邊防迅速崩潰,部隊節節敗退。在作戰形勢極端嚴峻的情況下,蘇軍統帥部對雙方實力估計失誤,戰略指揮不當,企圖以進攻粉碎德軍進攻,一再命令各軍區實施反擊,以致接連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被迫轉入戰略防禦。蘇軍同時進行了波羅的海沿岸戰役、白俄羅斯防禦戰役、利沃夫-切爾諾夫策防禦戰役和北極地區戰役,均告失敗。邊境交戰結束後,蘇軍從7月開始,在列佩利、博布魯伊斯克、索利齊、科羅斯堅等地域先後實施反突擊,亦告失敗。隨後,為阻止德軍長驅直入,蘇軍相繼展開基輔戰役、列寧格勒會戰、斯摩棱斯克戰役、敖德薩防禦戰役和頓巴斯-羅斯托夫戰役。9月底,德軍封鎖列寧格勒,攻佔斯摩棱斯克、基輔等城市。9月30日,雙方開始莫斯科會戰。德軍從北、中、南三個方向挺進莫斯科,首先在布良斯克和維亞濟馬戰役中取得勝利,接著推進到莫斯科遠接近地。10~11月,北路德軍進抵莫斯科河-伏爾加河運河沿岸地域,一部兵力進抵莫斯科以北的紅波利亞納;中路進抵莫斯科西南的戈利齊諾地域;南路強渡納拉河,逼近卡希拉。莫斯科岌岌可危。蘇聯國防委員會和蘇軍最高統帥部及時調整戰略部署,改善戰爭指導。軍事上,以頑強防禦阻止敵人進攻,把大批戰略預備隊陸續投入最危急的作戰方向,並在敵占區廣泛開展游擊戰。經濟上,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將大批工廠東遷,使經濟轉入戰時軌道。經5個多月艱苦戰斗,蘇軍盡管損失官兵330餘萬人和大量武器裝備,後退850~1250公里,但終於阻滯德軍的進攻並建立了新防線。12月初,德軍各突擊集團已疲憊不堪,消耗嚴重,被迫停止進攻並轉入防禦。蘇軍經緊急准備先後在莫斯科近郊、列寧格勒東南地區和羅斯托夫地域轉入全線反攻,開始實施1941~1942年冬季戰局。德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以西地區遭重創,被迫後撤。在西北與西南方向,蘇軍的反攻亦取得戰果。反攻過程中,蘇軍在某些方向上迫使德軍後退100~350公里。德軍損失40餘萬人,被擊潰近50個師,其閃擊計劃宣告破產。蘇軍由於總體力量和武器裝備不足,戰略預備隊分散使用,反攻未能獲得圓滿成功,但整個戰局仍然取得重大進展,為改變蘇德戰場形勢創造了條件。
德軍統帥部針對蘇德戰場出現的形勢改變戰略計劃,放棄全面進攻,轉而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重點進攻。為此,迅速從本土和歐洲其他地區抽調39個師、6個旅和大量補充兵員增援東線,並將基本力量集中到蘇聯歐洲地區南部,企圖攻佔頓河、伏爾加河下游與庫班河地區並進而奪取高加索。1942年5月,德軍發動夏秋攻勢,首先突破蘇軍在刻赤半島的防禦,迫使守軍撤退到塔曼半島;隨後擊退蘇軍在哈爾科夫的進攻,6月底在南部地區轉入反攻。蘇軍在哈爾科夫失利後,接著實施沃羅涅日-伏羅希洛夫格勒戰役,到7月下旬戰線後退150~400公里,放棄頓巴斯東部地區和頓河右岸地區。為阻滯德軍繼續推進,蘇軍進行了斯大林格勒會戰和高加索會戰,經過艱苦奮戰,反復爭奪,不僅守住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在高加索山脈山前地帶擋住了進攻的敵軍,而且通過頑強的防禦作戰爭取了時間,集結了預備隊,為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蘇軍展開戰略反攻,德軍轉入全面防禦,戰爭發生根本轉折(1942.11~1943.12) 其間包括1942~1943年冬季戰局和1943年夏秋戰局。1942年夏秋,德軍對斯大林格勒久攻不克,為增強東線作戰兵力,利用美英盟軍尚未開辟第二戰場的機會,向蘇德戰場增調67個師並組建16個新銳兵團,使東線兵力在1942年11月前增加到62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5.1萬余門、坦克和強擊火炮5000餘輛、作戰飛機3500架。此時,蘇聯國民經濟已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業已恢復並有所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武器裝備數量增多,質量改善,同時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中國抗日戰爭消耗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太平洋戰爭也分散了日本的部分兵力,使蘇聯減輕了後顧之憂。蘇軍兵力已增加到約660萬人,50毫米以上火炮和迫擊炮7.7萬余門、坦克和自行火炮7300餘輛、作戰飛機4500餘架。在這種形勢下,蘇德雙方為決定戰爭勝負,展開了極其激烈的戰斗。
1942年11月19日,蘇軍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組成兩個突擊集團,從斯大林格勒南北兩翼實施大規模反攻,合圍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總計22個師共33萬人。隨後,擊退前來援救被圍集團的德軍2個突擊集團,至1943年2月2日圍殲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主力。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德國及其盟國在整個會戰中損失近150萬人,約占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從此,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基本轉到蘇聯方面,蘇德戰爭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現了歷史性轉折。與此同時,蘇軍通過高加索會戰、列寧格勒會戰、沃羅涅日-哈爾科夫戰役、伏羅希洛夫格勒-羅斯托夫戰役,向頓河上游、庫爾斯克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先後收復庫爾斯克、哈爾科夫和頓巴斯北部地區,並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此外,蘇軍在高加索方向繼續發展進攻,至1943年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地區。
1943年夏秋戰局以蘇軍主動進行的庫爾斯克會戰開始。德軍為奪回戰略主動權,集中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所屬5個集團軍的兵力,於7月5日從南、北兩翼向庫爾斯克發動進攻。蘇軍原打算在該地區實施進攻,但獲悉德軍企圖後改變計劃,決心以優勢兵力組織防禦,消耗和殲滅德軍突擊集團,為轉入反攻並進而轉入戰略進攻創造條件。為此,蘇軍以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為第一梯隊,以草原方面軍為戰略預備隊,在庫爾斯克地域實施防禦。12日,雙方在普羅霍羅夫卡地域進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交戰,參戰坦克和自行火炮總計1200輛。隨後,蘇軍在北南兩翼轉入反攻,先後收復奧廖爾、別爾哥羅德和哈爾科夫。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共擊潰德軍30個精銳師(含7個裝甲師);德軍損失50餘萬人、坦克1500輛、飛機3700餘架、火炮和迫擊炮3000門。從此,蘇軍完全掌握戰略主動權;德軍徹底喪失戰略進攻能力,全線轉入防禦。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蘇軍在大盧基到黑海長達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展開戰略反攻,接連實施斯摩棱斯克戰役、頓巴斯戰役、切爾尼戈夫-波爾塔瓦戰役、新羅西斯克-塔曼戰役、第聶伯河會戰和基輔進攻戰役,至1943年12月向西推進達500~1300公里,收復一半左右敵占區,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和基輔等大城市。德國及其盟國在蘇德戰爭第二階段的慘敗、蘇聯戰時經濟在1943年的迅速發展,使蘇德戰場的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為下一步解放整個白俄羅斯、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克里木地區和驅逐德軍出境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於世界各國反法西斯運動的發展和法西斯集團內部危機的加深具有巨大促進作用。
第三階段,蘇軍全面展開戰略進攻,德軍節節潰敗,法西斯德國徹底覆滅(1943.12~1945.5) 其間包括1943~1944年冬季戰局、1944年夏秋戰局和1945年歐洲戰局。法西斯集團由於在蘇德戰場遭受嚴重挫敗,1943年底被迫全線退卻並轉入倉促防禦。德國為拖延蘇德戰爭進程,繼續利用美英盟軍尚未開辟第二戰場的機會,在蘇德戰場部署有198個師另6個旅,共490.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5.4萬余門、坦克和強擊火炮5400輛、飛機3000餘架,企圖固守陣地,穩定戰局。此時,義大利已經投降,美英等國盟軍基本控制地中海,並積極准備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歐洲各國人民的抵抗運動和人民起義風起雲涌,形成圍剿法西斯德軍的戰略態勢。蘇聯與美英通過德黑蘭會議擬定了共同對德作戰的戰略協同計劃,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更加鞏固。為盡快殲滅入侵之敵,蘇聯在1944年初繼續增強作戰力量,總兵力達到630萬餘人,50毫米以上火炮和迫擊炮8.3萬余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餘輛,飛機1萬余架。蘇軍最高統帥部計劃在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整個戰線上展開全面進攻,通過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徹底打敗德軍,解放全部國土。
1943~1944年冬季戰局是從蘇軍實施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戰役開始的。蘇軍以4個烏克蘭方面軍由第聶伯河向喀爾巴阡山總方向發起進攻,割裂德軍戰略正面的南翼重兵集團,解放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區,前出到喀爾巴阡山前地帶和蘇羅邊境。與此同時,蘇軍在西北方向實施了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徹底解除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在西南方向,隨著右岸烏克蘭戰況的發展,蘇軍先後發起敖德薩戰役和克里木戰役,全殲當地德軍集團,完全解放黑海沿岸地區和克里木半島,使蘇軍在蘇德戰場南翼的態勢和黑海艦隊的駐泊條件獲得顯著改善。
1944年6月,美英等國盟軍在法國西北部沿海地區實施諾曼底登陸戰役。為進行戰略協同,蘇軍於1944年夏秋發起規模空前的攻勢,主突方向為蘇德戰場中段即白俄羅斯地區。蘇軍在白俄羅斯戰役中集結4個方面軍和1個區艦隊,在維捷布斯克、奧爾沙、莫吉廖夫、博布魯伊斯克4個方向實施突擊,從6個地段突破敵人防禦,在明斯克以東圍殲蘇德戰場德軍基本兵力。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遭到毀滅性打擊,17個師另3個旅被全殲,50個師損失過半。蘇軍解放了白俄羅斯全部、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大部以及波蘭東部地區,為向波羅的海沿岸、東普魯士和波蘭發展進攻創造了條件。白俄羅斯戰役發起後,蘇軍又接連實施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隨後又發起東喀爾巴阡戰役、波羅的海沿岸戰役、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和布達佩斯戰役,收復全部失地,並進軍芬蘭和挪威,攻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國領土。上述東歐各國和阿爾巴尼亞人民在蘇軍支援下,收復本國全境或部分領土。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獲得解放。
1945年歐洲戰局是在有利於同盟國的形勢下開始的。東線,德軍已被趕出蘇聯國土,主要戰場轉移到東普魯士、波蘭和捷克、匈牙利境內;西線,美英盟軍已把德軍逐出法國、比利時和義大利中部,並向德國本土推進。德國雖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但仍把殘余主力投入蘇德戰場,共有169個師另20個旅和匈牙利的16個師另1個旅約370餘萬人用於對蘇作戰,並在維斯瓦河與奧得河之間構築了一個由七道防禦地區組成的防禦配系。蘇軍已發展到約640萬人(海軍和國土防空軍除外),在火炮、坦克和飛機等方面對德軍擁有絕對優勢,人員多0.7倍,火炮和迫擊炮多0.8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0.5倍,飛機多2倍以上。為配合盟軍在西線阿登地區粉碎德軍的反撲,蘇軍提前從1月中旬起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多瑙河的廣闊戰線上發起進攻,並連續進行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維也納戰役、柏林戰役和布拉格戰役等戰略性進攻戰役。德軍連遭重創,殘余兵力相繼被殲。在蘇軍支援下,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獲得解放。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8日,德國投降。戰爭以法西斯德國的失敗而告終。
結局與影響 蘇聯反抗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侵略的戰爭,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進程和戰後軍事學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戰爭中,德國將其大部兵力和資源投入蘇德戰場。德國及其盟國共有607個師被擊潰和消滅,約佔德軍及其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作戰師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約占其在大戰中人員損失的80%;75%以上的武器裝備被蘇軍擊毀或繳獲。蘇聯為打敗德國付出慘重代價,亡2700萬人,其中軍人866萬人;數千城市和村鎮變成廢墟,國民經濟和人民財產遭到空前破壞和洗劫。蘇聯以重大代價換來了勝利,為徹底打敗法西斯德國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出重大貢獻。
對於蘇聯戰勝法西斯德國的斗爭,中、美、英等國曾給予巨大支援。法西斯勢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是各同盟國相互支援和共同斗爭的結果。戰爭中,蘇聯與不同社會制度的美、英、中等國結成統一戰線,通過聯盟戰略的制訂和實施避免了兩線作戰,獲得了同盟國在戰略上的有力支援或直接配合。蘇聯軍民的戰爭功績對於推動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深化殖民主義體系分化瓦解的危機、促進世界各地千百萬人命運的變化,曾產生巨大影響。蘇聯的歷史性勝利,有利於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和發展。
蘇德戰爭表明,戰爭初期突然襲擊和防突然襲擊是戰略指導的重大問題。德國利用突然襲擊,在初期獲得重大勝利;蘇聯缺乏准備,沒有及時採取防突然襲擊的具體措施,因而遭到嚴重損失。但在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中,突然襲擊一般不能成為決定最後成敗的基本因素。蘇聯在不利情況下及時調整戰略方針,轉入戰略防禦,從而為國家轉入戰時體制贏得了時間,並終於粉碎德國的"閃擊戰"計劃。
蘇德戰爭期間,交戰雙方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不斷增加和改進,軍隊的技術裝備程度都有很大提高,從而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作戰指導的優劣直接影響戰役戰斗的成敗,其中尤以正確選擇主攻方向和有效使用戰略預備隊最為重要。德國在戰爭初期突然襲擊成功後,多次改變主攻方向,失去了有利戰機;蘇聯在反攻和戰略總攻中,正確選定主攻方向,不給德軍以喘息機會,集中主力連續實施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德軍在多次重大作戰中,都因缺乏足夠的戰略預備隊而達不到預期的戰略戰役目的;蘇軍則在一系列大規模戰役中及時組建強大的戰略預備隊,並在關鍵時刻將其使用在主要方向上,從而得以持續發展勝利。隨著戰爭規模空前增大,戰略性任務必須依靠龐大的軍隊集團才能完成。蘇軍的方面軍群戰役和德軍的集團軍群戰役,已成為戰略性戰役的基本樣式。此外,蘇聯人民的敵後游擊運動也為奪取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Ⅱ 天合聯盟的聯盟成員
天合聯盟的聯盟成員有15個,如下:
俄羅斯航空公司
墨西哥國際航空
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
法國航空公司
義大利航空公司
中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捷克航空公司
達美航空
肯亞航空公司
荷蘭皇家航空公司
韓國大韓航空公司
羅馬尼亞航空公司
越南航空公司
Ⅲ 求教,二戰羅馬尼亞國產戰斗機,知道二戰時羅馬尼亞人
IAR.80/81羅馬尼亞人自己的戰斗機
IAR-80戰斗機是由羅馬尼亞航空工業集團自行研發的戰斗機,設計師為Iona·Grossu。首架原型機於1937年開始試飛,試飛一直持續到1939年,隨後開始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並很快在羅馬尼亞軍中服役。但是,由於機載武器的問題,IAR-80型戰斗機於1941年4月才開始交付第一批20架,到1944年為止,共生產了170架IAR-80型戰斗機。
1941年9月,為了提高羅馬尼亞空軍的對地作戰能力和對地面部隊的火力支援水平。羅馬尼亞對IAR 80戰斗機進行了升級改造,升級改造之後的則被稱為IAR-81型戰斗機。到1944年,共生產了171架IAR-81型戰斗機。
Ⅳ 法國航空和國內哪一家航空公司是同一個航空聯盟
AIR FRANCE屬於sky team天合聯盟成員
天合聯盟的航空會員目前包括 20 家航空公司,分別是:中國南方航空、中國東方航空、廈門航空、俄羅斯國際航空、阿根廷航空、墨西哥航空、西班牙歐洲航空、法國航空、義大利航空、中華航空、捷克航空、達美航空、印尼鷹航、肯亞航空、荷蘭皇家航空、大韓航空、黎巴嫩中東航空、沙烏地阿拉伯航空、羅馬尼亞航空以及越南航空。
Ⅳ J-22的介紹
Soko J-22/IAR-93鷹式是一種雙發超音速近距支援/對地攻擊和戰術偵查飛機,同時具有一定的空戰能力。由前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聯合研製於70年代,在南斯拉夫由SOKO(獵鷹)飛機製造廠製造,型號定為J-22,羅馬尼亞則由Instria AeronauticăRomână(羅馬尼亞航空工業)生產,型號為IAR-93。
Ⅵ 求教,二戰羅馬尼亞國產戰斗機,知道二戰時羅馬尼亞人
二戰時羅馬尼亞人裝備羅馬尼亞
航空
工業公司(IAR)生產的IAR.80 戰斗機。包括IAR.80,IAR.80A,IAR.81,IAR.80B,IAR.81A,IAR.81B,IAR.81C,IAR.80M,IAR.80DC。
IAR.80 原型機的研製工作始於 1937 年末。原型機的座艙為開放式,安裝 870 馬力的 IAR K14-III C32 型發動機(即許可生產的 「土地神」-羅納 14K II 氣冷星形發動機)。原型機製造進展緩慢,1938 年末才進行了首次試飛。然而,試飛情況卻留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飛機在 4,000 米高度時速達到 510km,在當時這是相當高的速度。而使用同一發動機的 P.24E 盡管總重量比 IAR.80 幾乎輕 450 公斤,但時速卻比 IAR.80 慢 80 公里。同時,良好的機動性能也使飛行員樂於駕駛該機。
IAR.80 是一種設計優秀的飛機,許多地方借鑒了「颶風」的結構。但當英國有能力轉而設計更為先進的「噴火」時,羅馬尼亞的 IAR.80 卻不得不在戰時繼續服役。除了發動機性能落伍的問題,IAR.80 的整體表現尚可。而要德國提供 BMW 發動機的設想是不可能實現的。甚至飛機的武器裝備問題也一直困擾著羅馬尼亞人。軍工力量薄弱的羅馬尼亞參戰只是悲劇的開始,而 IAR.80 系列相對成功的表現更使人嘆息不已。
由此,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評價 IAR.80:這是一種過時的飛機,本應在 1942-1943 年的戰爭中就加以淘汰;這也是一種由出色飛行員所駕駛的稱職飛機,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績,甚至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Ⅶ 星空聯盟的聯盟成員
1、天合聯盟的聯盟成員有15個,如下:俄羅斯航空公司,墨西哥國際航空,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法國航空公司,義大利航空公司,中華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捷克航空公司,達美航空,肯亞航空公司,荷蘭皇家航空公司,韓國大韓航空公司,羅馬尼亞航空公司,越南航空公司。
2、天合聯盟航空聯盟網路每日航班達16,270個架次,航線目的地達1,057個,通達179個國家/地區, 航空會員包括20家航空公司。 天合聯盟航空會員來自世界各大國家,也包含大中華地區最大的航空聯盟。
3、天合聯盟是航空公司所形成的國際航空服務網路。2000年6月22日由法國航空公司、達美航空公司、墨西哥國際航空公司和大韓航空公司聯合成立"天合聯盟"。2004年9月與"飛翼聯盟"(也譯為航翼聯盟)合並後,荷蘭皇家航空公司以及美國西北航空公司亦成為其會員。
Ⅷ 航空中天合聯盟成員有哪些
俄羅斯航空、墨西哥國際航空、歐羅巴航空、法國航空、義大利航空、中華航空、中國東方航空、捷克航空、達美航空、肯亞航空、荷蘭皇家航空、大韓航空、羅馬尼亞航空、越南航空、沙烏地阿拉伯航空、黎巴嫩中東航空、阿根廷航空、廈門航空、印度尼西亞鷹航空
(8)羅馬尼亞航空制服擴展閱讀:
天合聯盟的目標主要是提高營運效率,這主要反映在以下幾點:共同的常旅客計劃和兼容優惠的服務。乘客只需申辦任何一家成員航空公司提供的任何一個獨立常旅客計劃中的任何一個,就可以將搭乘不同航空公司班機的里程累積在同一個FFP里。
除此之外,原本是跨公司的轉機延遠航段也被視為是同一家公司內部航線的銜接,因此在票價上較有機會享有更多優惠。
1、實施「同一屋檐下」計劃。聯盟成員航空公司在主要機場進駐同一航站樓運營,共用機場設施,如值機櫃台、行李設施、中轉櫃台、休息室和辦公區域等。
2、隨著全球網路的建立協調一致的定期航班。
3、單張機票可搭乘聯盟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
4、協調一致的服務品質。
5、共同的飛機零部件訂購或租賃。
6、共用的航線網路及停機位。
Ⅸ 天合聯盟有哪幾家航空公司
天合聯盟有以下20個航空公司:
1.中國南方航空
2.中國東方航空
3.廈門航空
4.俄羅斯國際航空
5.阿根廷航空
6.墨西哥航空
7.西班牙歐洲航空
8.法國航空
9.義大利航空
10.中華航空
11.捷克航空
12.達美航空
13.印尼鷹航空
14.肯亞航空
15.空荷蘭皇家航空
16.大韓航空
17.黎巴嫩中東航空
18.沙烏地阿拉伯航空
19.羅馬尼亞航空
20.越南航空
天合聯盟是航空公司所形成的國際航空服務網路。2000年6月22日由法國航空公司、達美航空公司、墨西哥國際航空公司和大韓航空公司聯合成立「天合聯盟」。2004年9月與「飛翼聯盟」(也譯為航翼聯盟)合並後,荷蘭皇家航空公司以及美國西北航空公司亦成為其會員。
(9)羅馬尼亞航空制服擴展閱讀:
2007年11月15日,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加入了天合聯盟,成為首家加入國際航空聯盟的中國內地航空公司。2011年06月21日,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正式加入天合聯盟,從而進一步為國內外旅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和更多的旅行線路選擇。2011年09月28日,中國台灣中華航空公司加入天合聯盟,成為第15位聯盟成員。
聯盟的發展得益於其給旅客及聯盟成員帶來的日益明顯的利益。聯盟通過其夥伴關系向旅客提供了更多的實惠,包括各成員間常旅客計劃合作,共享機場貴賓室,提供更多的目的點、更便捷的航班安排、聯程訂座和登記手續,更順利的中轉連接,實現全球旅客服務支援和「無縫隙」服務。
參考資料:網路-天合聯盟
Ⅹ 國航與那幾家航空公司天合聯盟
國航是星空聯盟的,
南航、東航和廈航是天合聯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