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三國丞相制服

三國丞相制服

發布時間:2021-06-22 11:18:35

『壹』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大臣的制服顏色什麼意義嗎

漢代統治者在思想文化領域里, 所確立的"罷黝百家,獨尊儒術"的指導思想,在冠類服飾上得以 充分體現,並作為完善、實施封建禮制的重要手段。三是通過對 柱後法冠和武弁大冠形制、使用的介紹,得以窺知漢代統治者繼 承秦制,強烈的"天下獨尊"的文化佔有心理。 ②官服類服飾。 由於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故各項制 度得以進一步規范化。其中,自春秋時代以來所形成的各種官員 服制,特別是禮服制度,不僅在漢代得以恢復、發展和完備,而且 有的達於鼎盛狀態。 根據有關文獻與出土漢簡記載,漢代官員的主要服飾有袍、 深衣、單衣、??、襦、?等。並有出土實物映證。 深衣和袍服,是漢代官員常用的服飾。漢代深衣的形制基本 恢復了周代傳統的禮制形式,仍為交領右衽,曲裾,上衣下裳相 連接,下裳用12幅而成。但此時的深衣從袖子上看,較為肥大, 身部、腰部緊身。

在使用上,也有一些新的規定:一是漢代深衣除 官員在平時作為一種禮服穿戴外,首次將它作為一種官服,被正 式歸入品官服飾序列。二是"五行"學說的盛行,對漢代深衣的服 制,具有一定的影響。"五行"是將金、木、水、火、土用來分別代表 一年的時氣,而再分別用顏色來表現在服飾上。漢代的深衣服制 規定,春天用青色,從立春之日開始著青色的深衣;至立夏換朱 赤......夏天服用朱赤,季夏服黃色,秋天服白色,而冬天則服皂 包。規定的五種時氣顏色,一般是官員在與之顏色相對應的時節 大典祭祀時服用,平日官員處理政事時,則用皂色深衣。 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人物吊畫上所繪婦女穿飾的深衣 看,這時的深衣確實考究,除袖子寬松肥大外,深衣上所繪圖形 也極為復雜工整。另外,在流行程度上也超過了春秋戰國時期, 這不僅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十幾件完整衣服中,有六七成 是深衣可以看出,而且從同墓出土的吊畫、木俑有不尹自著深衣 的形象,也可以得到證實。 與深衣同樣十分受漢代人青睞的禮服形式,就是袍服。袍服 創制於何時,目前尚無材料證實。據《中華古今注》說: "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故《國語》曰:"袍以朝見之 也。"① 按此說法,袍的出現,當與深衣相前後。但此後的800年間,深衣 的影響,卻遠比袍服大得多。這可能與袍服使用的習慣和功能有 關。先秦時期,袍一般不作禮服,故在做工、用料上較其他服飾為 差。《論語》稱:"子曰:衣敝?袍。"說明袍是用一種劣質棉絮, 夾雜在里表之間而製成的。因此,袍服在周代時都是官員作襯衣 或燕居時所用服的。《詩經·無衣》篇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豈日無衣,與子同澤。"①又,《後漢書·輿服志》也說:"袍者,或 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說明袍在當時是不能當作外衣 或禮服使用的。 如前所述,袍是用一種面料(絹)和粗劣棉絮製成的襯衣,或 家居常服,理所當然就不能登大雅之堂。那麼,漢代為何突然盛 行袍服,一定會有更深刻的原因。通過有關材料分析,我們認為, 可能與秦代時政及產生的結果大有關系。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 積極推行的一條重要國策治道便是"滅去禮學"。此前,許多服 飾制度均是按周禮制定的,如冕服等即是如此。秦代對禮學、禮 制的廢除,必然會給服制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造成大量原有 的禮制、官服制度的廢棄,在這種狀況下,秦統治者為應急之需, 遂將袍服改進,定為當時的官服,以表明與前代禮制服飾的徹底 決裂。

因此,《中華古今注》才說:"秦始皇三品以上綠袍深衣,庶 人白袍。"④這表明,袍服是此時被正式確定為官服的。漢朝建立 以後,在儒學的影響下,其服制在恢復古已有之的各種禮服的同 時,秦的許多服飾也自然會被傳承下來,袍服便是傳承的官服服 飾之一。所以《後漢書·輿服志》記載, 通天冠,......乘輿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隨五時 色。 今下至賤更小史,旨通制袍,單衣,緣隸領袖中衣,為朝 服雲。

另外,袍服之所以能在較短時期內廣泛普及,還有一個原 因:即它一旦為多數人服用,人們便會逐步發現,與類似的傳統 服裝深衣相較,它形制既多(如有棉袍,更有各種質料的單袍), 且製作工藝簡便易學,穿服時,又有舒適、實用等優點。所以,這 或許是導致深衣由高潮漸趨衰落,漸被袍服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單衣,也是漢代十分流行,僅次於深衣和袍的一種禮服。它 是用單層絲帛或麻布做成的中長衣。與袍服相較,它稍短,無內 中的襯里(袍服有襯里)。漢代,上自天子、文武百官,下至庶民, 皆可穿服。它的形制,是在深衣形制基礎上,予以改進而成的,也 是上下連屬,分為"直裾單衣"與"曲裾單衣"兩種。天子和大臣的 單衣,多在祭祀時與冕服共同服用,形成套裝。一般是在祭祀時, 將單衣穿於冕服之內,為白色,其領子高出冕衣。其他文武百官, 既可為祭服中單,又可作為朝服使用。 ??,據顏師古《漢書·何並傳》註解釋是曲裾單衣。許慎 在《說文解字·衣部》中卻認為,??是直裾。由此可知,第一, ??是單衣的一種。第二,它有曲據與直據兩種樣式。70年代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士的文物,也表明檐榆在西漢時確實存 在上述這兩種式樣。在西漢初期,檐榆是不能作為一種正式禮 服使用的,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雲:"元朔三年,武安侯坐 衣??入宮,不敬。"司馬貞索隱雲:??"謂非正朝衣,若婦 人服也"。而武安侯正是因為穿此衣朝見漢武帝,犯了對天子 不敬之嫌而被治罪免官的。實際主,當時??多為婦女所穿,男 子偶穿此衣,不僅會遭非議,更會受人譏笑,何況朝臣去見天子 呢。但時過境遷,到西漢稍晚時,卻是不分男女,均穿??了。

《漢書·雋不疑傳》稱:漢昭帝"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棋車,建 黃撓,衣黃檐榆,著黃冒,詣北闕,自謂衛太子"。①東漢時,風尚 變化更大,《東觀漢記》載:"耿純率宗族賓客二千餘人,皆衣繚 ??、絳巾,奉迎上。"可見,耿純公然率二千衣著檐榆的宗族 賓客,往迎皇上,表明此舉非但不失禮,而且為時人所尚。製作 檐榆的材料,有嫌吊、錦廚、獸皮數種。官員除祭祀外,常朝禮見 時可穿它作為禮服,平日家居時也可穿服它。 ③其他類官服服飾。 楠,是一種比袍服稍單的服裝。漢代史游的《急就篇》載稱: "袍糯表裡曲領?"顏師古注說="長衣曰袍,下至足附z短衣為 襦,自膝以上。"它一般與褲挎配套而服。《禮記·內則》有"衣 不帛襦?"④的記載。漢代,該服飾有為大族子弟所用者,如《漢 書·敘傳》有"在於綺襦紈絝之間"的話,顏師古注說:"紈素 也,綺,今細綾也。並貴戚子弟之服。"它也有耕作之人穿服的,但 在質料和顏色上與前者有明顯區分,農民和其他勞動者的短糯 多用本色麻布製做,這是由於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散民不 敢服雜色"的緣故.農民服用糯服,一般很素樸、簡單,沒有裝 飾,目的是便於生產勞作。四川成都寶成鐵路線出土的漢代農民 形象的陶俑衣飾,就是短襦衣飾的藝術再現。 ?,通"絝",是褲子形成過程中的稱法。早期的褲子沒有膝 以上的部分。《說文解字》稱:"絝,脛衣也。"①膝以上部分,是用 裳裙圍住的,這種穿戴多為庶民的服法。《中華古今注》記載: ?蓋古之裳也,周式王以布帛為之,名曰褶。敬王以繒 為之,名曰?,但不縫口而已,庶人衣服也。 到漢代時,褲子的樣式已基本完備,它有前後襠,但不縫合,而是 以帶來束合,當時稱之為"窮?"。《漢書·外戚傳》雲: 霍光欲皇後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 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 除這種形式的褲外,還有一種叫"?"的短褲,與現在的內衣短 褲頗類似。這就是《急就篇》中所說的:"袷?褶??"。顏師古注 說:"?......合?謂之?,最親身者也。"④可見這種短褲是合襠 的,它在形式上已經完全接近於後來的褲子了。.

佩綬,隨著漢代社會的逐漸穩定,生產不斷發展,商業隨之 活躍起來。於是,一些商賈在經濟上,慢慢地從庶民階層中分離 出來。雖然,他們的社會地位還很卑賤,但在家居服飾上,卻不斷 違反禁令,經常將帝王高官才能享用的精美錦綉,別作他用,或 直接用於服飾,使得僅憑服飾很難完全分辨官位的高低。有鑒於 此,漢代服制,又規定了官員的佩飾制度,較為典型的佩飾為"組 緩,,之制。當時,凡有官爵的人,須將一條三米左右長的經編帶狀 織物折疊起來,掛在腰邊,名叫"組綬"。並且以它的不同顏色、長 短和頭緒多少來區分等級。《漢書·輿服志》說,"諸侯王赤綬", "長二丈一尺,三百首";諸國貴人、相國皆綠綬""長二丈一尺, 二百四十首";"公、侯、將軍紫綬,長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 服紫綬"。①九卿以下的小吏,從長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起始, 逐次遞減,最少到帶長一丈二尺,無首。其中,綬與官印一起,統 一由朝廷頒發,又稱之為"印綬",貯藏於皮革做成的"綬囊"之 中,佩於腰間,叫做"?囊",因?囊在腰間一側,故又稱之為"旁 囊"。囊上綉以紋樣,東漢時期多以虎頭紋樣為主,故也稱之"虎 頭綬囊"。 ④鞋履類服飾。 在秦漢時期不斷發展、衍化出來的新服飾中,漢代的鞋履樣 式和形制,有了空前的發展,頗具特色。這些鞋履,不僅質地不 同,樣式各異,加工考究,而且名稱也各不相同。

《急就篇》載:"旃 襲??蠻夷民。"顏師古注說:"??,胡履之缺前雍者是也。',該 書又雲:"履??贏?貧。"顏師古注為:"絮,圓頭掩上之履也。" 同書又稱:"???角。"顏師古注文稱:"絮,為韋履頭滾而兌平 底也。"還說:"履舄?衰?緞到?。"顏師古注文釋說:"極,生革之 履也。"這些記載,雖不能完全說是漢代人所用的履,但證實漢代 的鞋履是十分豐富的。其中,既有簡朴一般的青麻素絲之履,也 有裝飾華麗、做工精細的綉履。故此,《漢書·食貨志》所雲的"乘 堅策肥,履絲曳縮"。就是用原色絹製成的,當屬簡朴一般的用 鞋。而《漢宮春色》一書中所說的"足踐遠游之綉履,'的鞋遠較前 者更為講究。 漢代鞋履樣式雖多,但在穿著上卻極為講究。如革履皮靴多 為文官武將所穿。《漢書·鄭崇傳》載稱: 鄭崇為尚書,僕射數諫諍,每聞曳革履,土笑曰z我識鄭 尚書履聲。

可見,這種革履不僅為朝中顯官所穿用,而且上朝時皇帝竟能聞 其履聲,而辨其人。另外,陝西咸陽楊家灣出土的漢墓軍俑,腳上 穿的靴,其式樣似應為革靴。一般兵士,腳上則以圓頭鞋和草鞋 外加行藤〈綁腿〉穿著為多,以利於行軍作戰。在山東沂南漢墓畫 像石上的武士像和甘肅武威出土的文物、陝西咸陽楊家灣出土 的西漢彩繪武俑中,均有圓頭鞋和草鞋出現。而那些加工講究的 綉鞋小履,多為宮中侍女文武官員及大家女子穿用。據桓寬的 《鹽鐵論》說:"古者庶人鹿非草芰縮絲......,今富者婢妾韋 沓絲履。"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基中,便出土了一雙較 為精細的鑲花邊的歧頭青絲履鞋,從而使這一記載得到了實物 映證。此外,這種綉鞋小履,少數奴姆也有穿用的,但多在買賣奴 婢的市場上見到,為的是使被賣奴婢妝飾出眾,可待大貴富豪之 家以高價買去。 3.魏晉南北朝冠服與文化特色。 公元220--58l年,是中國歷史上以動亂變異著稱的魏晉南 北朝時期。在此350餘年的時間里,不僅北方與南方戰爭頻繁, 政權屢屢更迭,彼此爭奪不斷,而且整個社會從政治、經濟到各 階層的精神與物質文化生活,均處在動盪之中。 由於戰爭的多年延續,兵員和勞力的消長、補充,成了北方 各國統治者政權生命長短的重要因素,故對人口的爭奪日趨激 烈,使得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廣大漢族、匈奴、羯、羌、鮮卑、烏桓等 民族人民,在武力的威逼下,經常不得不背井離鄉,,生活流離不 定,經常是剛被驅趕到函谷關東,忽又遷往關西,時而又從關西 被迫遷往關東。這種史無前例的大遷食,一方面使各族人民在飽 嘗戰爭驚恐的同時,財產損失也頗為慘重;另一方面,在這種特 定的時代背景、生存環境下,卻也加速和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 間的文化、經濟交流。而共同的命運、處境和遭遇,大大增強了各 族人民之間對時代、環境的理性共識,彼此之間的民族隔閡、差 活習尚上的差異、民族文化心理上的鴻溝,得以較快消失與填 平,從而加強了各民族、各地區人民間的聯系和往來。北魏統一 黃河流域之後,這里便逐漸出現了各民族大融合的趨勢。

這種民族大融合,除了血緣融合(如通婚)外,伴之而來的, 還包含了民族習慣、生產活動、生活習俗等方面。其中,以服飾的 穿戴錶現得最為直觀,以至對後來的政治生活也產生了重大而 深刻的影響。在這一歷史時期,服飾的主要特徵是"上簡下豐" 即上身著裝較漢代緊身,而下身著的挎和裙則日趨加大。這主 要是受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影響的結果。此外,北方少數民族服飾 對漢族服飾的影響,還在多方面、大范圍內表現出來,這是因為 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胡服),具有簡捷、明快、實用、方便等特 點,較之漢族自兩漢以來流傳下來的深衣、袍服更為實用、更易 於加工製作、更便於日常生活與勞作。所以,胡服的廣泛應用,當 是從下層民間開始的。同時,漢族的傳統文化和服飾禮儀,對各 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也是明顯而巨大的。特別是北魏孝文帝,對 中原漢族歷史文化頗有興趣,十分崇尚,常與朝中的漢人儒士相 往來會聚,論評禮樂、政治,他客觀地看到了北魏拓跋人與中原 漢族之間的文化差距,毅然決定推行漢化改革。在太和十年(公 元486年)時,帝王開始服用褒冕,並在遷都洛陽以後,進行了大 規模全面的變俗、改官制服的漢化改革,以至於在北方的漢族士 大夫看來,南朝已不是什麼正統所在了,而認為只有在北魏統治 下的中原,才是正宗的漢族封建文化中心,z甚至在南方的漢族地 主階層中間,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持相同看法。這正如北魏士族楊 元慎所稱頌的那樣: 移風易俗之典,與五帝而跡;禮樂憲章之盛,凌為王而 獨高。① 由此可見孝文帝改革對政治影響之深、波及面之廣。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大大加速了服飾文化的發 展,由動亂趨定,由變異趨同,冠服趨一,到袍、飾趨諧的過程。這 種定同一諧,既非全盤"胡化",更非全盤"漢化"。它是各民族在 以漢族服飾文化為主體的基礎上互相融匯,創造的具有新的特 色和時代氣息的碩果。 北方各民族服飾文化的融合發展,使得服飾朝著實用的方 向不斷邁進。因此,這種新的服飾很快為人們所接受,不論文武 百官還是庶民百姓競相穿服,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裝束,進而為 隋唐時期獨樹一幟的服飾文化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文化的交 流、民間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的交匯,也大為加強,並向著中國 化、本土化、世俗化的方向趨近。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文化 中,也得以生動具體的體現。 應該指出的是,由於政治割據黑暗,政權的更迭頻仍和紛亂 等原因,較之統一盛世,官民普遍存在政治、文化心理上的失衡 狀態和朝不保夕的苟安心情,結果竟使諸多文人、仕者追求奇特 效應、沒落頹唐意境,在服飾、衣著習俗上,常視怪誕為雅尚、甚 至將病態當為時髦,出現了許許多多荒唐可笑的裝束,可視為逆 向的怪胎。它的出現,則與玄學、神學的泛濫,傳統封建倫理的傾 斜,文化心態的變異和異化,有著難解之緣。 (1)魏晉冠服。

自三國至魏晉,上層統治者的冠服依舊承襲漢制,天子在典 禮祭祀時服用冕服,平時上朝或宴居時,則服以通天冠和介幘。 介幘是漢時一度時興的首服,多為卑賤者所服。據劉?《漢官儀》 說:"幘,古者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服也。"①只因"漢元帝?有壯 發,始引幘服之"。從此,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庶民百姓,不分貴 賤,皆可服用。規定文吏服介幘,武官服平上幘。《晉書·輿服 志》載: 王莽頂禿,又加其屋也。漢注曰,冠進賢者宜長耳,今介 幘也。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幘也。 介幘服文吏,平上幘服武官也。童子幘無屋者,示未成 人也。 又有赤幘,騎吏、武吏、乘輿鼓吹所服。救日蝕,文武官 皆免冠著幘,對朝服,示武威也。 魏武帝時,規定官員在慶吊時服用。 皇太子、公卿文武百官,除在典禮祭祀時,按官爵職位高低, 論級服冕配章以外,文官服進賢冠,也是按官爵號的不同,在冠 樑上各有差異。《晉書·輿服志》稱: 進賢冠,古緇布遺象也,斯蓋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後 高三寸,長八寸,有五汾、三梁、二梁、一梁。 人主元服,始加緇布,則冠五梁進賢。 三公及封郡公、縣公、郡侯、縣侯、鄉亭侯,則冠三梁。 卿、大夫、八座、尚書、關中內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則 冠兩梁。

中書郎、秘書丞郎、著作郎、尚書丞郎、太子洗馬舍人、 六百石以下至於令史、門郎、小史、並冠一梁。① 漆紗籠冠,是晉代承襲漢時的又一典型官員冠式,它別名很 多,一名"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 籠冠,即古之惠文冠"。具體形制是在小冠上加一紗帽罩之。與 之相應的服裝是,上身著朱衣,下身著大口褲。梁時?褚元日作 詩說:"帽上著籠冠,褲上著朱衣。"指的就是這種服飾。據《晉書 ·輿服志》記載:籠冠: 為左右侍臣及諸將軍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則加金 ?,附蟬為飾,插以貂毛,黃金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湖南長沙金盆嶺西晉墓出土的陶俑中,就有一個頭戴籠冠,身著 小袖衣、大口褲的騎俑,它與梁人的詩句,完全相符。 高山冠,是魏晉承漢制而沿用的一種官員冠類。漢代,它有 時為天子所服,形似通天冠和遠游冠。到魏明帝時,令改莫形,天 子不再服用,成為一般官員的首服。 此外,《晉書·輿服志》記載的冠類還有:長冠、方山冠、巧士 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噲冠、術氏冠、?冠等。弁冠則有:皮弁、韋 弁、爵弁三種。它們都是承襲前代服制而定的百官冠服制度中, 不同形制的冠弁。 巾,原本是地位低微、無冠的庶民成年後的首服,但自東漢 末年至三國魏晉時期,各類巾子不斷出現,並且風靡一時。歷史 上有名的"黃巾軍",就是因佩戴黃巾著稱的。

幅巾,是東漢流行的一種以葛布扎頭束發的巾子。《後漢書 ·鮑永傳》注說: 幅市,謂不著冠,但幅巾束發也。① 漢末多由王公貴族、地位顯赫之士服用,以示其有雅士風度。晉 代傅玄著《傅子》一書說:"漢未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魏 晉時期,此巾也多為玉公雅士和失意文人戴用,如《竹林七賢與 榮啟期圖》的畫中,山濤所戴之巾,即為幅巾。 綸巾,是三國時期,較為講究的一種巾飾,據後世文獻資料 記載,蜀國丞相諸葛亮遇有出使、指揮征戰等重要場合時經常穿 戴此巾,並且手中常拿一羽扇,於是"羽扇綸巾"成了諸葛亮的代 名詞。迄明代乾脆稱之為"諸葛巾",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巾 的形制,保留著幅巾的基本特徵,是用細葛布製成的。《語林》一 書說: 諸葛武侯與司馬宣王治軍滑濱,克日交戰,宣王戎服蒞 事,使人視武侯一一獨乘素輿,葛巾,毛扇,指摩三軍。② ?,是魏武帝始創的類似皮弁的一種便帽。

《晉書·五行志》 載稱: 魏武帝以天下凶荒,資財乏匱,始擬古皮弁裁兼島為白 帕,以易舊服。 貴賤皆按不同顏色論等服用,帝王服白?。到晉代時,遂將白? 定為喪禮時的帝王之服。 (2〉南北朝冠服。 南北朝時期,朝用官服基本承前舊制。深衣制在通天冠服系 列的禮服中仍予保留外,在群臣百姓服飾中罕有出現,基本絕 跡。這時官員服飾的特點,是各式帽子的流行,一股帽子熱在各 割據王朝中悄然興起,頗具特色。帽子,據古文獻記載,上古衣毛 冒皮則帽之。但那時的"帽子"只是一種簡單的頭飾。到了漢代, 有了較為講究的帽子。但在當時,帽子也只不過是一般下人所 戴。據《漢書》記載,鄧通初為刺船郎時,便著黃帽。直到魏晉時 期,帽子才漸被上層統治者所接受,並開始講究起來。《晉書·五 行志》雲:"魏明帝著綉帽,披繚縱半袖,以見直臣。"①及至南北 朝時,各式帽子增多,但形制不同。 ①冠類服飾。 白高帽,因其用白紗製成,故又稱之為"白紗帽"。南朝時期, 它為天子之帽,在私宴或其他非正式場合時,皇帝戴用它。而皇 太子百管士庶等人,則須戴服烏紗帽。《隋書.禮儀志》說: 宋齊之間,天子宴私,著高白帽,士庶以鳥,其制不定。 皇太子在上省時帽以烏紗,但在永福省時例外,服以白紗帽。又 據南朝程大昌著《演繁露》載稱: 侯景僭立時,著白紗帽而尚披青袍。宋泰始元年〈公元 465年〉,群臣欲立湘東王,遂引入西堂登御座著白紗帽。按 此即白紗帽乃人主之服,故以此為定。 臼紗帽的形制卻講究甚多。據《南史》記載,齊東昏侯時,百姓皆 著下屋臼紗帽,而將帽裙向上疊折,以便與皇帝的白紗帽相區別 開來。東昏侯又下令左右作"逐鹿帽",帽形甚為窄狹,因舒展兩 翅,故又稱之為"鳳度三橋",此帽皆用金寶親自著之。此外,還有 "反縛黃鸝"、"兔子度坑"、"山鵲歸林"等帽式,都屬白紗帽系列。 大帽子,為北魏時期的一種官禮首服。據《中華古今注》說: 大帽子本?叟草野之服也。至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 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① 狐皮帽,系南朝的一種狐皮禮帽。據《宋書》載,官員"慶之患 頭風,好著狐皮帽" 除上述帽式外,還有:南齊永明年間,百姓戴的破後帽,

『貳』 三國丞相指哪三個人

蜀國的丞相只有諸葛亮。
魏國沒丞相
吳國丞相先後有孫俊(這是個草包),其次是顧雍(他是秘書型的很少發表意見,也符合孫權設丞相的初始意願),再次就是陸遜,可惜最後活生生的被孫權氣死了。最可惜的是張昭沒有當丞相,應為太過自大和剛直,本來他論其他的來說都應該是首任丞相人選的。

『叄』 三國群英傳OL 丞相套

丞相炎龍棍:兵馬俑騎兵隊長 秦皇陵二層 140J BOSS:朱蒙、沸流王、蓋金、李成桂、琉璃王、東扶余王(韓國將軍)
丞相冠帽:天狗 斜馬台東 102J BOSS:劉胄(南蠻) 田儀(涼州)骨進(匈奴)伊聲耆(斜馬台) 朱蒙、崔忠獻、王建、東明王、琉璃王(韓國將軍)
丞相朝服:大天狗 斜馬台東 櫻先林 104J BOSS:貂蟬 董卓 壹與(斜馬台) 朱蒙
丞相步履:BOSS:朱蒙 掉率極低,基本開包出

『肆』 三國時期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啊!!!

丞相與宰相的區別

總體來說,宰相是個制度,丞相是個實質的官名,宰相制度起於春秋時期,完結於明代,明代廢除宰相制度以後形成了「內閣」(文淵閣處在宮內,故名內閣)制度,清承明制,無名義上的宰相制度。

歷代宰相制度介紹: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台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幹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伍』 三國丞相官職大還是都督官職大

三國時期,丞相官職比都督官職大。丞相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而都督一般指地方最高軍事長官。

一、丞相

都督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首長的官名。最初是作為監督軍隊之官, 後漢光武帝建武初年,因為征伐四方,乃於出征時暫時設置督軍御史以監督諸軍,事成回師後則罷官。漢末三國時形成的軍事職稱﹐魏晉時發展成為中央或地方軍事領導長官。

都督一名在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大量出現﹐其中有的是偏裨將校,有的則是一軍元帥或一個軍區的主將。前者被稱為帳下都督或部曲督,後者被稱為持節都督,影響最大的是後一種。持節都督來源於漢代的督軍御史,職責是監督州郡鎮壓「盜賊」。

如東漢順帝時,御史中丞馮緄持節督揚、徐二州兵鎮壓九江「盜賊」,就是一例。其後,又以中郎將督軍,更增加了軍事統帥的因素。漢末董卓之亂後,州郡擁兵割據稱雄,朝廷為了籠絡他們,有以將軍兼督數州或都督某州的稱號。

獻帝建安二年(197)以袁紹為大將軍,賜弓矢節鉞兼督冀、青、幽、並四州,是最早見於史籍的持節都督。大約同時,魏武帝曹操以程昱為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這種都督就成為統治地方的軍政長官了。

(5)三國丞相制服擴展閱讀

先秦時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完全不同,因為出土文物秦國東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這證明相國與丞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官職,而且是同時並存的,而且相國地位高於丞相。

秦國的第1個相國是樛游,後來秦國增設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秦朝才正式增加設置了中丞相,漢承秦制,依然設置相國,同時設置丞相作為相國的副手。西漢也設丞相,至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這段時間有300多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置最久的時期。

自哀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這200餘年間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復設並任丞相,但時間很短。三國和晉南北朝370年間,除蜀和東晉初年、北朝較短時間外,不設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時期也基本不置丞相。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元朝於中書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作為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

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 。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陸』 三國時期官職一覽(要標明品級)

1、輔國大將軍 ,又稱大將軍,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何進就是這個級別,按九品中正記為一品。驃騎將軍,漢武帝設置,以霍去病之功專設,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亦為一品。

2、車騎將軍,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為第二品。

3、前、後、左、右將軍,魏國為第三品,蜀、吳皆用。西漢設東南西北四征將軍,分統天下各州兵馬,與前後左右將軍同列。

4、東南西北四安將軍,掌武事,第四品,魏吳有置,蜀無。東南西北四鎮將軍,與四安將軍同列,又同東南西北四平將軍。

5、奮威將軍、武衛將軍 (曹丕時許褚擔任)、建威將軍為第四品。

6、盪寇將軍、建武將軍,三國均置;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

7、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常設都督,行大都督職。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8、軍師 :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蜀漢設軍師將軍(諸葛亮任過)。

9、太常原名為奉常,漢朝景帝時改名為太常。掌宗廟事,一般不參加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 屬官主要有太史,太樂,太祝,太宰,太卜,太醫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諸廟寢陵園,機構復雜,編制龐大。

10、大鴻臚分管邊區少數民族事務和諸王列侯朝聘事務。鍾繇任職就是大鴻臚。

『柒』 三國時期,文官、武官和侯爵的各個職級是怎麼排列的

武官 :

大將軍是全軍最高統帥 ,執掌朝政的人都有大將軍的封號 。
第二等的是 :前將軍、右將軍、左將軍、後將軍、車騎將軍 。叫做 「五子良將」 。
第三等的是 :征西將軍、征東將軍、征北將軍、征南將軍 ,叫做 「四征」 。

第四等的是 :鎮西將軍、鎮東將軍、鎮北將軍、鎮南將軍 ,叫做 「四鎮」 。
其他的將軍 ,叫做 「雜號將軍 」 :奮威將軍、牙門將軍、偏將軍 、俾將軍、等等 。
將軍以下的武官就是 都尉、校尉了 。

文官 :

最尊貴的是 太傅 、太師 。
最有權的是 丞相 。依次是 :大司空、大司徒、大司馬 、御史大夫 ,侍中 、大中大夫 。

法官 :

司隸校尉 、侍御史 。

爵位:

三國時期 ,王 、公 、侯 ,爵位最常見 。
一字王 ,最高貴 :魏王曹操 、晉王司馬炎 。
二字王 ,差一點 :臨淄王曹植 。

公爵 :一個字的最尊貴 :魏公、晉公 。兩個字差一點 :山陽公劉辯、安樂公劉禪 。
侯爵 ,有封地的 :費城亭侯曹操、漢壽亭侯關羽 、陳倉侯馬岱,南鄭侯魏延 ,等等。

(7)三國丞相制服擴展閱讀:

三國官職列表

三公之上

丞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董卓曾任相國。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三國皆置丞相,以蜀漢丞相權位最重。

太傅:輔弼國君之官,為上公,地位高於三公,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叡即位後任鍾繇為太傅。

大司馬:漢武帝廢太尉設大司馬,加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之上。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和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三國時期,各國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

如:魏國的大司馬曹仁;蜀漢的的大司馬蔣琬;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呂岱、施績。

上大將軍:

「吳於大將軍之上復置上大將軍」。這是為了表彰陸遜的功績並進一步提高他的官職而新設的。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除陸遜外,呂岱、施績曾任此職(孫權黃龍四年,呂岱遷上大將軍。孫亮即位後,建興元年,呂岱拜大司馬。

元興元年八月,上大將軍施績遷左大司馬)。後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設此職,如或唐高祖李淵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為「天策上將」。大司馬和大將軍掌實權。吳設丞相、大司馬(另有左、右大司馬)、上大將軍,其中上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上,大司馬之下。

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第二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三公

太 尉: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曹丕即位後任賈詡為太尉。

司 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削弱三公的權利,後來幾乎無實權只是榮譽的象徵。

司 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削弱三公的權利,後來幾乎無實權只是榮譽的象徵。

九卿之上

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秩中二千石。

衛將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官制

『捌』 三國時期三國的丞相有哪些

其實就蜀國有專職丞相 諸葛亮

其他的比如周瑜 魯肅 陸遜們 都任都督和大將軍

『玖』 《三國演義》中諸葛丞相的這身是直裰和半臂衫嗎

給個圖啊??他又不是不換衣服,不知道你說的哪件。如果是出山那個,那就是普通布衣

『拾』 三國官職一覽表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禮儀祭祀。下屬官職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樂令等。

光祿勛(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衛侍從之官。下屬官職有: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
、羽林中郎將、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
夫、議郎、謁者僕射等。

衛尉:
九卿之一,掌宮門禁衛。

太僕:
九卿之一,掌車馬。下屬官員有:考工令、車府令、未央廄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訴訟斷案,平決詔獄。類似於後來的刑部尚書。

大鴻臚(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諸侯和各少數民族事務,相當於外交官員。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務,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擔任。

大司農(治粟內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國之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職權與後來的戶部尚書相近,後世
也以「司農」為戶部尚書的別稱。下屬官員有太倉令、平準令、導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宮中御用之物。下屬官員有太醫令、太官令、守宮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黃門侍郎、小黃門(宦官)、尚書令、尚書僕射、尚書、御史中丞、蘭台令史等。

執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負責宮外戒司,京師治安,防止出現水火之事。下屬官員有武庫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輔導太子。

大長秋:
長秋宮是漢朝皇後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長秋其實是皇後所用的官屬的負責人,一般由宦官
擔任。曹操的祖父曹騰即為「中常侍大長秋」。有些三國游戲將大長秋作為普通官職,是
不適合的。

中常侍:
高級太監,漢朝末年掀起腥風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職。

小黃門:
中級太監。

中黃門:
低級太監。
侍中:
內朝官之一,位略低於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學高德之士擔任,切問近對,是皇
帝在管理國家時的顧問。在魏晉時期,為門下省的長官,為事實上的宰相。

尚書令:
原為少府屬官,秩六百石(屬中等偏低的官員)。品秩雖卑,但總攬一切政務,直接對皇
帝負責,職權甚至重於三公。在魏晉時期,如不設丞相之職,則尚書令與中書令(中書省
的長官)、侍中(門下省長官)為事實上的宰相。

中書令(秘書令):
魏國始設,為中書省長官,掌機密,為事實上的宰相。

尚書:
原為少府屬官,秩六百石,全國政務共分六曹(有時為五曹,有時為七曹)打理,一個尚
書分管一曹,為後來的六部雛形。

黃門侍郎:
黃門即宮門,黃門侍郎為任職於宮門之內的官員,內朝官之一,負責侍從皇帝,傳達詔命
。級別不高,卻是距離皇帝最近的官員。

散騎常侍:
曹魏時將漢朝的散騎與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負責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
問。

散騎侍郎:
曹魏時與散騎常侍一起設置,職位略低於散騎常侍。

五官中郎將:
光祿勛的助手,協助光祿勛舉察郎官,位略低於九卿,與侍中同級。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將
之職掌副丞相事,位高權重。三國時不再設此官。

御史中丞:
原為御史大夫的助手。無御史大夫這一官職的時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職權。

將作大匠:
負責修建宗廟、宮室、道路、園林、水土、植樹。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專管經學傳授。

城門校尉:
負責掌管京師十二所城門。秩「比二千石」。

中書舍人:
中書省屬官,曹魏始置,負責傳宣詔命。

五兵尚書:
曹魏始置五兵尚書,為兵部尚書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

度支尚書(戶部):
吳國始置戶部。與此同時,魏文帝設度支尚書寺,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和支調。後周時更
名為民部尚書,唐時避李世民諱,改為戶部尚書。

左民尚書:
曹魏始置,主修繕功作之事,隋朝時改為工部尚書。

吏部尚書(大尚書):
曹魏時始置吏部尚書,負責官員選拔任免。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吏部
尚書又稱大尚書。

祠部尚書:
曹魏時始置,掌禮制。後周時更名為禮部。

屯田都尉:
三國時魏、吳所設官名,負責屯田以給人牛之資。梁習曾任此職。

水衡都尉:
西漢時以此官掌上林苑,東漢將其並入少府,不復有此官職。曹魏時復此官職,主天下水
軍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並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西園八校尉:
漢朝末年,為鎮壓黃巾起義,以西園八校尉統領漢朝的中央軍隊。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
為中軍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
、夏牟為左校尉、淳於瓊為右校尉。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武將官職:

大將軍:
武將之首,其官職位比三公,有時在三公之上,有時在三公之下。東漢末年,其官職在三
公之上,因此當漢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而以袁紹為太尉時,袁紹「恥班在太祖下」。屬官
有長史、司馬。

驃騎將軍:
位在大將軍之下,比三公。將軍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級: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
將軍。

車騎將軍:
位在驃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衛將軍:
位在車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中郎將:
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於將軍並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
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
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勛管轄。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中郎將
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將略低一級的武官官職,品秩為「比二千石」。在漢代設八校尉分掌中央軍
隊。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校尉反而成為了低級軍官的職位


八校尉:
漢武帝起所置京師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
、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
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越來越小,最後淪為低級官員。

四軍將軍:
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周末始有,漢朝時並不常置,漢末群雄迭起,四軍
將軍才以重號將軍(即高級軍官)的名號屢屢出現。

四征將軍(四征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
在衛將軍之下。

四鎮將軍(四鎮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征將軍之下。

四安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東漢時有此名號,位次三
公,在四鎮將軍之下。

四平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安將軍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
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督:
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並無隸屬關系,故設都督一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
統帥。後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扎在該州的所有軍隊,並兼管該州民政,權力非常
大。

上大將軍:
孫權封陸遜為上大將軍。後呂岱亦任此職。

雜號將軍: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
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系,因此稱為雜號將軍。

軍師將軍(軍師):
雜號將軍之一。魏以荀攸為軍師,凡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之。吳也曾以朱然為右軍
師,蜀國也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領軍將軍(領軍、中領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操任丞相時,置領軍一職,由史渙擔任,與護軍一起並掌禁兵,後更名
為中領軍。曹丕更名為領軍將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
號。

護軍將軍(護軍、中護軍):
雜號將軍之一。與領軍同時置,由韓浩擔任護軍,掌禁兵。曹丕更名為護軍將軍。蜀、吳
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監軍(中監軍):
監督、巡查軍隊之職,有時也以軍師或軍司兼其職。

奮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擔任此官職者,相當於各路軍隊中的總監軍。東漢末年,
各路諸侯打董卓時,以曹操擔任奮武將軍;沮授也曾在袁紹軍中任奮武將軍之職。

都護將軍(都護):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乃統率諸將之官。

驍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秦朗曾任此職。

越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曹彰曾行此職。

伏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職。

厲鋒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洪曾任此職。

中堅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武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盪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遼曾任此職。

討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王平曾任此職。

滅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游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折沖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虎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於禁曾任此職。

平狄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合曾任此職。

橫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徐晃曾任此職。

捕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典曾任此職。

破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堅曾任此職。

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飛曾任此職。

討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黃忠曾任此職。

平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周泰曾任此職。

揚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振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定曾任此職。

奮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行此職。

建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郭淮曾任此職。

宣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睿曾任此職。

討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策曾任此職。

立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德曾任此職。

中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會曾任此職。

振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禮曾任此職。

揚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任此職。

建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蔣斌曾任此職。

昭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冠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翊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雲曾任此職。

鎮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雲曾任此職。

副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儀曾任此職。

撫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協曾任此職。

建信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儀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麋竺曾任此職。

秉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乾曾任此職。

昭德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簡雍曾任此職。

昭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伊籍曾任此職。

懷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耽曾任此職。

興業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輔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鎮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魏延曾任此職。

綏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瑜曾任此職。

忠節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洪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恢曾任此職。

撫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嶷曾任此職。

奉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姜維曾任此職。

安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鄧方曾任此職。

威烈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扶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安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撫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輔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綏南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全琮曾任此職。

橫江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魯肅曾任此職。

別部司馬:
軍中司馬,因領一營故稱為別部司馬。其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牙門將軍(牙門將):
趙雲、魏延曾任牙門將軍,位比雜號將軍略低。曹丕於黃初年間也置牙門將,冠服與雜號
將軍同。後世以牙將為低級軍官。

偏將軍:
低級將軍名號,高於裨將軍。

裨將軍:
最低一級將軍名號。

門下督、帳下督:
蜀國將帥手下直屬部隊的低級將領。

地方(兼幕府)官職:

刺史:
漢朝因秦制,為「郡縣制度」,並無州這一級行政級別。漢武帝時才開始設「刺史」一職
,考量一州官員情況,但並非是該州的最高行政官員(秩六百石,僅僅是低級官員。當時
縣令的俸祿是千石)。原為丞相史,駕車巡查全州,以六條察問郡縣,考量各地官員業績
,年終回京師上報,朝廷以此作為各地方官員升貶的依據,故全稱為「刺某州史」。後來
刺史的官職漸大,在各州也設「刺史治」作為辦公地(相當於省會),而不需要四處走動
了,但與各太守之間,仍然沒有直接的行政隸屬關系。

州牧:
東漢末年,為鎮壓黃巾起義,漢天子聽從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軍政
大權,成為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州也因此真正成為了郡之上一級的行政單位。三國時,
不再有州牧之職,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職,並加將軍之號,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權力
極大。

司隸校尉:
掌糾察京師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當於州刺史。三國時,司隸校尉所轄區域(相當於直轄
市)改稱為司州。

太守:
郡級最高長官,亦稱郡守。

國相:
侯國是和郡平級的地方行政級別,國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濟南相,鮑信曾任濟北相


都尉(郡尉):
屬國是和郡平級的地方行政級別,位於邊境。都尉的職權略同於太守,由於位於邊境,故
往往由武官擔任,品秩略低於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當於首都市長)。

令:
萬戶以上的大縣長官,比如曹操曾任頓丘令。

長:
中小縣的長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長。

長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長史:
丞相府中長史有兩個,征戰時一個隨軍出征,一個留在府中處理日常政務。留在府中的稱
為留府長史,權力極大。曹操征孫權時,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長史;諸葛亮屯漢中時,以楊
儀隨軍,而以張裔留守丞相府。

東曹:
丞相幕府官員,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後漢書》),權力極大。曹操任丞相時
,就以崔琰、毛介為東曹,並典選舉。諸葛亮任丞相時,以蔣琬為東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員,主「府吏署用」。由於職能與東曹相近(當時東漢官員都出於相府),故
曹操省西曹而保留東曹。

別駕從事(別駕):
刺史和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別乘傳車從行,故名別駕。漢魏時,總
理一州政務,權力極重,當時論者稱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從事:
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察舉百官犯法者。

功曹從事:
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人事選拔考核。

簿曹從事:
刺史和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錢糧簿書。

兵曹從事:
刺史和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從事:
刺史的高級佐官之一,主眾曹文書,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學從事:
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勸學從事:
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參與機要,總理府
事。

主記:
太守屬官。

記室:
幕府、太守屬官。

參軍:
蔣琬曾任諸葛亮參軍。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避司馬師諱),郭嘉曾任此職。

師友祭酒:
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於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於掾、史,地
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級屬官,各曹的負責人。

從事:
州郡屬官及幕府官員的稱謂。

書佐:
從事助手。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位在長史、司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國軍功爵的最高一級,原名「徹侯」,後避漢武帝劉徹諱,改為列侯,又叫「通侯」
。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據食邑大小,列侯又分為縣侯、鄉侯、亭侯。

縣侯:
最高級別的侯爵,如袁紹被封為鄴侯。食邑過萬戶者又俗稱萬戶侯。

鄉侯:
鄉是縣下一級的行政單位,如張飛被封為西鄉侯。

亭侯:
亭是鄉下一級的行政單位,劉邦就曾任過亭長。亭侯是以一亭或數亭為食邑,如關羽為漢
壽亭侯(漢壽為亭名)。

都鄉侯:
位於列侯倒數第二級,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戶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鄉侯之下,有封地、食戶二百。

關內侯:
原秦國軍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戶。

名號侯:
意為只有名號而沒有封邑。漢末曹操始置,以賞軍功。位在關內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
為建功侯。

關中侯:
漢末曹操始置,以賞軍功,無封邑,為虛封。位在名號侯之下。

與三國丞相制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燙傷後能穿褲子嗎 瀏覽:49
韓版女裝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36
加絨中長裝女旗袍 瀏覽:817
大紅色長衣搭配 瀏覽:773
背後有大耐克鉤的外套 瀏覽:513
英國綠帽子節英文介紹 瀏覽:118
建築帽子顏色 瀏覽:843
獸王羽絨服價格圖片 瀏覽:811
半身裙與韓版v領襯衫的搭配 瀏覽:896
棒針馬甲編織花樣 瀏覽:219
羊羔絨外套品牌 瀏覽:298
條紋呢外套怎麼搭配圖片欣賞 瀏覽:999
男長款風衣腰帶系法 瀏覽:978
粉白外套配水藍內搭 瀏覽:181
男士棒針衣背心款式視頻教程 瀏覽:45
淺色羽絨服沾上油 瀏覽:16
巴寶莉風衣如何穿搭 瀏覽:704
男士褲子功能腰松緊帶 瀏覽:368
紅色衣咋配什麼意思 瀏覽:252
女腹肌圖片馬甲線高清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