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奉系軍閥指的是誰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大本營在奉天(清朝時的沈陽叫做『奉天府』)人,故稱奉系。
奉系的主要人物還有:張宗昌、楊宇霆、張學良、郭松齡。
呂正操、萬毅、李雲昌、張學思等中共名將,也出自奉系。
直奉兩大軍閥集團在北洋軍閥統治後期先後操縱北京政權,作為軍閥從本質上說二者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兩派在軍隊形成、選取將帥和人才代謝及其歷史影響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
軍隊形成的軌跡不同,導致了內部凝聚力強弱不同。
首先,直系軍閥集團是由原屬不同派系或分支的軍隊不斷加盟組成的軍事同盟體。而奉系軍閥集團則是通過細胞增殖的方式由小到大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
1916年,袁稱帝敗死,北洋軍群龍無首,段祺瑞欲效法袁世凱,獨攬軍政大權,引起與段資望相當的馮國璋的不滿,二人的明爭暗鬥日趨激烈,最後便以鄉誼、隸屬和利害關系分裂為直、皖兩大派系。直系軍閥集團既由此而來。其主要軍事力量有江蘇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和直隸督軍曹錕等部。1919年馮國璋死後,曹錕成為直系首領,但曹所依賴的是其手下大將吳佩孚,吳佩孚成為直軍的真正統帥。
奉系軍閥的源頭是晚清張作霖、馮德麟的保險隊,後受招安為巡防營。民初,在巡防營的基礎上採用新制擴編為二十七、二十八師,依俯北洋軍閥,是為旁系。張在任二十七師師長後,先是聯合二十八師師長馮德麟逼走段芝貴而奪取奉天軍政大權,再利用張勛復辟推馮德麟下水而吞並其二十八師,又借黑龍江內訌而得漁翁之利,最後出兵用武力佔領吉林。至此,張作霖完成了對整個東北的佔領,並以二十七、二十八師為基礎,逐步形成了奉系軍閥集團。
因為這個區別,在直軍中由於其內部派系龐雜,動機各異,使得這一軍事同盟體從一開始便是鬆散的和不穩定的,因而其內部的凝聚力也是軟弱渙散的。以第二次直奉戰爭直軍參戰序列為例,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一點。最初直軍所編的三個軍,第一軍司令彭壽莘等均是吳佩孚親信將領,所部又都是久經戰陣,能打也肯打;第二軍司令王懷慶等卻都是腐敗不堪的清末老官僚,所部也多是以巡防營為主改編而成的舊式軍隊,只是委身於曹吳所把持的北京政府而已,既不能打,也不肯打;第三軍司令馮玉祥所部,到是能征善戰,但馮並非吳之嫡系,又因與吳之關系鬧的很僵,此時更是早萌異志,是能打卻不肯打;後來編成的第四軍曹瑛所部,到是曹大帥的子弟兵,怎奈這位曹七爺所率的「茶壺隊」,嫖賭是行家裡手,上陣打仗卻不行了,可謂是肯打卻不能打。至於後來投入的十路援軍,除楊清臣、靳雲鶚等部系吳之嫡系外,其他全是陝西、河南、熱河、察哈爾等地方土著,其戰鬥力和可靠程度都很難說。這就是第二次直奉戰爭時直軍的陣容,從此不難看出直軍內部組成的繁雜。
再看奉軍,由於是通過細胞增殖的方式發展起來。其內部各師各旅都是一脈相承,沒有任何旁系雜支。雖然北洋政府的勢力范圍同樣的包括東北,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關內不斷的派系爭斗而無暇他顧的原因,奉軍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沒受到關內各派政治勢力的染指,故而它的獨立性遠遠超過被稱作北洋正統的直系和皖系。雖然奉軍的內部也有派系之分,但在未入關之前,在張作霖的掌控之下暴露的還不明顯,對於關內的直系、皖系和其它勢力而言,奉系軍閥集團仍是一個堅強的整體。
其次,從兩派首領和所轄部隊的關系來看,也有很大的不同。直系從北洋軍閥中分化出來後,第一代首領馮國璋的資歷遠在曹錕、王占元諸人之上,當時的皖系把持著北京政權,排斥異已,直皖矛盾比較突出,在這種皖系勢力壓迫較大的情況下,直軍各將領還能共戴一主。馮死後,曹錕繼起為直系領袖,其能力和資歷就很難與其扮演的角色相稱了。好在曹的為人比較寬厚,手下又有吳佩孚這么一員能文能武、有勇有謀又忠貞不二的大將為其主持一切,再加上曹錕率部就駐在京畿附近,可以更直接地威脅和操縱北京政府,就這樣,曹才勉強成了直系的盟主,而直系的實權派則是吳佩孚。吳佩孚長於治軍,所率部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曾因一戰勝皖,再戰勝奉而被稱為「長勝將軍」。對於新的上司,由於沒有歷史的淵源,其效忠觀念和服從意識都要大打折扣。所以盡管吳佩孚威風八面,又大權在握,但對於許多非嫡系將領來說,他們頭上的官銜和手裡的大兵並不是從吳的手裡得來的,自然的也就不完全唯吳的馬首是瞻。不用說騎牆派和臨時依俯的了,就是同屬於老直系的孫傳芳、齊燮元等人,由於和吳屬於不同的支派,對吳的服從也是有條件的。吳能夠指揮裕如的,僅限於由第三師擴編的和由吳一手提拔的將領而已。
奉軍的情況又不同了。從奉軍初建到張作霖被炸身亡,張自始至終是奉系軍閥集團絕對的和唯一的領袖。其部下將領,不是他的綠林老夥伴,便是經他一手提拔的軍校學生。雖然奉軍中也有老派、新派之分,新派中又有土派、洋派之分,但不管是哪一派,卻共同擁戴張氏一人,戰爭中也能做到一致對外。故在奉軍中,軍令政令可以做到高度統一和集中。這一點,是吳佩孚和他指揮的直軍做不到的。可以這么說,奉軍是由張作霖親手締造的,而直軍的締造者既不是吳佩孚,也不是曹錕,也不是馮國璋,而是早已死了的袁世凱。換句話說,如果把張作霖對於奉軍比作父子關系的話,那麼吳佩孚對於直軍更多的則是兄弟關系。
C. 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是什麼意思
1、直系軍閥簡介
直系軍閥是民國軍閥中北洋軍閥派系之一,直系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今河北)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其首領之位。主要人物有李純、王占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勛、孫傳芳等。主要割據在江蘇、江西、湖北三省。馮國璋原是袁世凱的親信將領。
2、奉系軍閥簡介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1907年,清政府將東北地區改建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行省,稱「東三省」。駐奉天省新軍為第二混成協,1909年奉天軍隊改為中、前、左、右、後五路,統由巡防營務處節制,張作霖任中、前兩路統領。後巡防營中、前兩路改編為第二十七師,張作霖師長。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1928年6月4日,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張作霖身受重傷,當日逝世,享年53歲。
3、直系軍閥代表人物簡介
馮國璋,字華甫,直隸河間西詩經村人(今河北省滄州市)。1859年生於普通農家。1884年到天津大沽口投淮軍當兵。1885年考入天津北洋武備學堂。1890年畢業後,留學堂充任教官。不久投聶士成幕,很受聶士成青睞,後被推薦給中國駐日本公使裕庚做軍事隨員。在日本期間,馮國璋結識了一批日本軍界人士,並留心考察近代軍制和日本軍事,編成兵書數冊。
4、奉系軍閥代表人物簡介
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生於奉天海城一個小商之家。其父張有財嗜賭,在張作霖十四歲時,在賭場與人結仇,被人打死。父親死後,張作霖投奔外祖父家。由於他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且嗜賭如命,結果一事無成。他讀過幾天書,做過賣貨郎,當過流浪兒,也曾入清兵營當過兵。二十歲時,有幸娶了趙家廟地主趙占元之女,住到了岳父家。婚後過了一段時間,張作霖又禁不住賭癮,便去弄錢參賭,結果輸多贏少,還結下不少仇家,最後只好串聯了十幾個散兵游勇和地痞無賴,結為一幫,當起土匪來。不到半年,張作霖手下已擴充到四、五十人。另一匪首金壽山,勢力比張作霖大,想把他的一幫招收歸己,但張作霖不幹。金壽山便突襲張作霖,張作霖狼狽逃往八角台,八角台的匪首張景惠接納了他,因賞識他的才幹,還把第一把交椅讓給了他。不久,張作霖與另一匪首湯玉麟結成綠林夥伴,勢力不斷擴充,成了遼西一霸。
D. 三大軍閥:直系、奉系、皖系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么叫
直系是因為首領大都出自直隸省(中國舊省名),奉系是因為首領出自奉天,皖系是因為首領出自安徽(簡稱皖)。
1、直系
直系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今河北)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政治上親英美,代表舊地主。
主要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繼其首領之位。主要割據在江蘇、江西、湖北三省。
2、奉系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奉天即現在的遼寧省,省會沈陽亦稱奉天。
主要代表人物有張作霖、張學良、張宗昌、郭松齡、馬佔山,主要割據在東三省(遼寧。沈陽、黑龍江)。
3、皖系
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勢力范圍在皖、魯、滬、浙、閩、陝。
(4)奉系軍閥制服擴展閱讀:
三大軍閥首領資料:
1、馮國璋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縣西詩經村人,直系軍閥的首領,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
馮國璋早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馮國璋任中央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後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司令。
其為人亦首亦尾,但聰明好學、勤奮刻苦。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又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
袁世凱稱帝後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並聯合五將軍發出逼迫袁世凱取消帝制的通電。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經過國會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在南京辦公。後黎元洪與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引發張勛復辟,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
民國七年(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於民國八年(1919年)返回河間故里。民國八年(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終年60歲。
2、張作霖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漢族,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
張作霖自幼出身貧苦農家,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征剿,就將其招安。
張作霖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
與孫中山、段祺瑞及盧永祥結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在位期間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1928年因前線戰事不利,張作霖被迫返回東北。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葯炸成重傷,史稱皇姑屯事件,當日送回沈陽官邸後即逝世。
3、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
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段祺瑞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號稱「六不總理」,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任過中國第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保定軍校的總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奉系軍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皖系軍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直系軍閥
E. 奉系軍閥的軍裝演出服在哪裡可以買到
好像是綠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