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的一品誥命夫人是什麼意思這個封號有多大權力
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中,印刷的有一副《虢國夫人游春圖》,這個虢國夫人就是唐玄宗時期的一品誥命夫人,她是什麼身份呢?楊玉環的三姐!圖中另外兩位一品誥命夫人分別是韓國夫人、秦國夫人,也都是楊玉環的姐姐。由此可見,唐朝的一品誥命夫人多少都有皇親國戚的影子。那麼歷史上的一品誥命夫人是怎麼分封的?到底擁有多少特權呢?
綜上所述,一品誥命夫人是指外命婦制度里的首位,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稱呼,一般來說這種誥封都受到丈夫或者兒子的影響。他們的特權是比較大的,每一個品階的誥封、赦封都是如此,但宋朝以後也出現了混亂,比如“妻享俸祿,妾受封號”、還有“安人四千、孺人二千”的明碼標價。所以並不是每一個獲封的女子都能完全享有特權,在朝廷正規誥赦的體制里,點明“依禮支破”的才可視為正途。
⑵ 宋朝開始封贈官員母親妻子,冊封誥命夫人有規定的是何時期
誥命夫人”,是明、清兩朝對受到皇帝誥封的二品以上官員的妻子或母親的特有稱呼。
對官員的妻子或母親進行封贈,始於宋代。
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徽宗定外命婦封號為九等:“曰國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碩人,曰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使相、三公、三師、王、侍中、中書令等任宰相之職之母或妻可封一等“國夫人”。
樞密使、光祿大夫、太子少保、節度使等未就任宰相職的二品官員以上之母或妻可封二等“郡夫人”。
權六曹尚書、御史中丞等未就任宰相職的三品以上官員之母可封三等“淑人”或四等“碩人”。
太中大夫、中大夫、將作監等未就任宰相職的四品以上官員之母或妻可封五等“令人”。
中散大夫、團練使、馬軍都指揮使等五品以上官員之母或妻可封六等“恭人”。
朝奉大夫、奉直大夫、國子司業等六品以上官員之母或妻可封七等“宜人”。
朝奉郎、符寶郎、殿中侍御史等七品以上官員之母或妻可封八等“安人”。
通直郎、宣議郎、太常博士等八品以上官員之母或妻可封九等“孺人”。
明代建立後,延續宋對外臣妻或母的封贈制度,並將其加以完善。自明代開始,幾品官員的妻或母能獲封幾品的命婦稱號被明確規定,《明史·職官志》言:“一品曰夫人,後稱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即一品妻或母可封“一品夫人”,二品妻或母可封“夫人”、三品妻或母可封“淑人”、四品妻或母可封“恭人”、五品妻或母可封“宜人”、六品妻或母可封“安人”、七品妻或母可封“孺人”。此外據有關史料記載,明代八品妻或母可封“八品孺人”、九品妻或母可封“九品孺人”。
最後,誥命夫人犯罪,地方官員無權處置,只有上奏皇帝、皇後,由他們發落。而即使皇帝、皇後決定要處置她,要先剝奪其封號,然後地方官才有權懲辦她。
當然,誥命夫人雖有特權,但卻並無權力,身為女子的她,是既不能幹政,也不能出來從政,只能是在家老老實實的相夫教子,雖有些特權,但碰到硬骨氣的官員,即使是七品芝麻官,也絲毫不怕她。
不過呢!誥命夫人畢竟是皇帝親自冊封的,是朝廷名正言順冊封的二品以上的品級,象徵的是皇帝的恩寵,朝廷的重視,因此明、清兩代官員都希望有朝一日能讓自己的妻子被冊封為誥命夫人,以此光耀門楣。
比如康熙朝盛京提督周培公,他在替康熙皇帝招降王輔臣後,康熙皇帝問他要什麼獎賞,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康熙皇帝能誥封自己的母親,圖海在上書中也說道:“差去招撫王輔臣之周昌、乃七品錄用職官。隨振武將軍吳丹、來在潼關。臣知其人才能、帶至平涼軍前。臣與參贊軍務諸臣會商、欲遣周昌前往招撫、而周昌欣然應命、並無難色。遂給以參議道銜。臨行之時、周昌訴伊父亡時、母孫氏、剜目破面、觸棺盡節而死。未蒙旌表。今情願為國捐軀、表揚母氏。語畢。遂冒矢石、挺身入城。將皇上浩盪之恩、與招撫之意、盡行宣布。往來數次。實獲成功。伏乞皇上俯念周昌為母捨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敕諭該部、旌表周昌之母。優加恩恤、以酬周昌之功。則人知鼓勵、遠近咸服矣。”最後他的母親就被誥封為貞烈恭人。“周昌之母孫氏、著遣官致祭。給銀建坊旌表”。
⑶ 求唐宋內命婦等級制度
對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稱誥,六品至九品稱勅。一般都用「錫之誥命」「錫之勅命」誥和勅用不同的璽印。
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
要是因為子孫的功績而封夫人的,要前面加太字。
在古代,「夫人」有時也是對婦女的一種敬稱。無論官職大小通稱妻為"孺人"的情形不多。
古代中國的官宦貴婦而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到漢代,列侯的妻子稱「夫人」,列侯死,子復為列侯,稱「太夫人」。漢代皇帝的妾也稱「夫人」。唐代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國公的母或妻及妃為「國夫人」;三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員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則封宗室貝勒至輔國將軍之妻為「夫人」。
在古代,「夫人」有時也是對婦女的一種敬稱。
現在,「夫人」一詞已常被用來作為朋友間問候的客套詞。
淑人——宋徽宗時定製。文官正、從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國將軍之妻為淑人。
碩人——婦人封贈之號。宋政和初年定命婦等級,大夫以上封碩人。
令人——宋制,內命婦有奉恩令人等封號,為正六品。外命婦之號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為六品。明清為四品官之妻的封號。清又以奉恩將軍之妻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間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議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階相當者同。元明後,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則為六品官之妻的封號。
孺人——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宋代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號,則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號。舊時也通用為奴人的尊稱。
上述貴婦人的稱謂,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婦的等級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碩人、淑人、夫人。
清朝:http://tieba..com/f?kz=220761354
⑷ 誥命夫人 的品級有哪些。
「誥命夫人」只授予一品、二品官員的直系女性親屬、妻室,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之下稱作孺人,無封無品叫娘子。
誥命夫人主要出現於唐朝、宋朝、明朝與清朝,一般來說,一定級別的官員的母親、嫡妻能夠有機會被授以誥命。
封妻指的是朝廷以誥命的方式封賞官員的正妻,叫做誥封。除了官員的正妻之外,誥封的對象也包括官員的母親和祖母。被誥封的後宮妃嬪與官員女眷統稱為命婦,有內外之別。
誥封的等級是對應官員的品級,一品至五品稱為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故世有「誥命夫人」之說。
(4)宋朝誥命夫人帽子擴展閱讀
誥命文書、敕命文書不同於一般文書,它是寫在當時非常貴重的絲織物上面的。
誥命敕命為卷軸形式,分為蒼、青、黃、赤、黑五種顏色;按照官品等級的高低,它的圖案和軸頭也有嚴格區別。
明代規定,親王郡王用冊,親王生母封夫人給誥命,圖案為雲鳳錦。鎮國將軍及夫人用玉軸,輔國將軍及夫人犀牛角軸,奉國將軍及淑人抹金軸……。
文官一品雲鶴錦,夫人鸞錦,俱用玉軸;二品獅子,夫人,俱用犀牛角軸;三品四品瑞荷,淑人、恭人芙蓉,俱用抹金軸;五品瑞草,宜人四季花,俱用角軸;六品、七品、安人俱用葵花烏木軸,八品、九品同樣用葵花烏木軸。
武官一品至七品俱鎧甲葵花引首,抹金軸。誥命的織文,文官用玉箸篆,武職用柳葉篆。誥命織文為「奉天誥命」,敕命織文為「奉天敕命」,都有升降龍盤繞。
⑸ 北宋一品誥命夫人是誰
老太君佘賽花。
佘太君或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
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5)宋朝誥命夫人帽子擴展閱讀:
大佘太的傳說
如今的內蒙古大佘太原來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的古戰場。宋朝時,佘王城就設在這里。傳說宋朝名將楊繼業攻打佘王城時與佘王的女兒佘賽花(即佘太君)在戰場上交鋒不分勝仗。真是不打不相識,他倆在戰場上漸漸產生了感情,並私定了終生。
由於這層關系,佘王就投靠了大宋。後來,佘王城被遼國蕭太後攻破。多年後,佘太君領兵出征,先鋒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宋軍奪回此地,佘太君在此重新築城。為了紀念佘太君,後人管佘王城叫作佘太城。
十二寡婦傳說:
多年來在准格爾地區一直流傳著一個十二寡婦在十二連城曾經各守一城的傳說。這傳說中所說的十二寡婦,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楊家將》里征西的十二寡婦。《楊家將》里說,宋仁宗時,西夏大軍進犯,忠勇的楊宗保率兵迎敵,結果中箭身亡,其子楊文廣也被困於絕地。
噩耗傳來,已經100歲高齡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請纓,率領楊門女將出征,一舉擊敗西夏大軍,班師回朝。傳說中,佘太君率領十二寡婦征西時在十二連城與西夏軍隊交鋒。
當時,楊家十二寡婦率兵各守一城,與西夏軍隊展開血戰。由於楊門女將個個武藝高強,又占據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十二連城,所以最終打敗了西夏大軍。
佘賽花死因:
關於折太君的年齡,根據歷史記載為76歲。而民間傳說都是一百多歲,有的還牽扯上了包青天。其實折太君去世時,包拯還只是個孩子,那時才11歲。
歷史上對於折太君怎麼去世的並沒有記載。在那個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宋代能活到76歲,也就說明她是善終的。
另外,折太君一家雖然尚武,但折太君真正上疆場打仗的事應該是後人的想像。這也是折太君在歷史的記載不足梁紅玉多的根本原因所在。
⑹ 宋代誥命夫人怎麼封
誥作為王命文書開始於西周。如《尚書·周書》載有《大誥》、《湯誥》、《康王之誥》等篇,是周王用以告誡臣工的文書。秦廢不用。漢代偶一用之,不為常式。唐代大除授、大賞罰用制誥。據史書記載, 從宋代開始,凡文武官員的遷改職秩、追贈大臣、貶乏有罪、封贈其祖父妻室,都用誥命。 元代封贈文書有宣命和敕牒之分,一至五品官用宣命,六至九品官用敕牒。明沿宋制,封贈一品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 誥命敕命文書 誥命敕命文書不同於一般文書,它是寫在當時非常貴重的絲織物上面的。明代的誥命敕命是由工部所屬的神帛制敕局,後稱南京織染局織造(清代的誥命敕命由江寧織造製成)。誥命敕命為卷軸形式,分為蒼、青、黃、赤、黑五種顏色;按照官品等級的高低,它的圖案和軸頭也有嚴格區別。明代規定,親王郡王用冊,親王生母封夫人給誥命,圖案為雲鳳錦。鎮國將軍及夫人用玉軸,輔國將軍及夫人犀牛角軸,奉國將軍及淑人抹金軸……。文官一品雲鶴錦,夫人鸞錦,俱用玉軸;二品獅子,夫人,俱用犀牛角軸;三品四品瑞荷,淑人、恭人芙蓉,俱用抹金軸;五品瑞草,宜人四季花,俱用角軸;六品、七品、安人俱用葵花烏木軸,八品、九品同樣用葵花烏木軸。武官一品至七品俱鎧甲葵花引首,抹金軸。誥命的織文,文官用玉箸篆,武職用柳葉篆。誥命織文為「奉天誥命」,敕命織文為「奉天敕命」,都有升降龍盤繞。 清代誥命敕命由翰林院撰擬,經內閣 大學士奏定之後,按品級填給。其文字採用滿漢合壁書寫,滿文行款從左至右,漢文行款從右至左,合於中幅而書年月日。年月各按奉旨、奉詔日期書寫。鈐蓋「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凡遇襲封,世襲有數次者及世襲罔替者,每襲一次,都要增寫在原給誥命、敕命之後,如增寫已滿,則重新填寫,送宮中內閣用「寶」,並與原誥敕一同發給官員。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滿意請採納
⑺ 古時候的誥命夫人分為幾類,當時有什麼樣的特權
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中,印刷的有一副《虢國夫人游春圖》,這個虢國夫人就是唐玄宗時期的一品誥命夫人,她是什麼身份呢?楊玉環的三姐!圖中另外兩位一品誥命夫人分別是韓國夫人、秦國夫人,也都是楊玉環的姐姐。由此可見,唐朝的一品誥命夫人多少都有皇親國戚的影子。那麼歷史上的一品誥命夫人是怎麼分封的?到底擁有多少特權呢?
其實這個誥命夫人就是「命婦」的延伸,所謂的命婦,最早是指皇帝的後妃,皇後與皇帝一樣無品階,而妃嬪則與臣下一樣分為不同品級,冊封時就相當於誥命。皇後之下是四妃,起初四妃只是象徵皇帝後宮的人數規制,並不稱為妃。比如漢朝的時候,皇後之下是四夫人,夫人之下是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這些稱呼對應的不同品階,比如四夫人分為昭儀、婕妤、娙娥、容華,其中昭儀的爵位最高,堪比諸侯王,視為丞相。所以在內宮之中,四妃之首相當於一品誥命,只不過皇帝的女人,不能這么稱呼而已!
綜上所述,一品誥命夫人是指外命婦制度里的首位,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稱呼,一般來說這種誥封都受到丈夫或者兒子的影響。他們的特權是比較大的,每一個品階的誥封、赦封都是如此,但宋朝以後也出現了混亂,比如「妻享俸祿,妾受封號」、還有「安人四千、孺人二千」的明碼標價。所以並不是每一個獲封的女子都能完全享有特權,在朝廷正規誥赦的體制里,點明「依禮支破」的才可視為正途。
⑻ 宋朝誥命夫人俸祿跟朝官一樣嗎
誥命又稱誥書,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所謂誥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義諭眾叫誥。
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稱誥,六品至九品稱勅。
誥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職有關。有俸祿,沒實權
明清時期形成了非常完備的誥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從夫品級,故世有「誥命夫人」之說。
只是榮譽職銜,只是跟其丈夫官職有關。有俸祿,沒實權。(家權除外~~)
對一品至五品的官員稱誥,六品至九品稱勅。一般都用「錫之誥命」「錫之勅命」誥和勅用不同的璽印。
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要是因為子孫的功績而封夫人的,要前面加太字。
榮譽職銜,沒有俸祿,沒有實際權力。
有官品之分,四品誥命夫人很高了。
漢代以後王公大臣(即官在「執政」以上人)之妻稱夫人,唐、宋、明、清各朝還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稱誥命夫人,從高官的品級。
在明清之際,五品以上的官員,如果功績超群都有機會得到皇上的封贈命令,就是這里所說的誥命。而六品以下的官員所得到的則被稱為敕命。《清會典》中載,誥命針對官員本身的叫誥授;針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時,存者叫誥封,歿者叫誥贈。清代誥命用五色絲織品精製,書滿漢文,皇上鈐以印鑒。通覽之下,色彩絢麗,有一股華貴喜慶的氣氛。
⑼ 宋朝包拯的夫人是誰
包拯有兩個夫人:
1、李氏,包拯原配,早卒。
2、董氏,包拯繼室,後封永康郡夫人。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
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
(9)宋朝誥命夫人帽子擴展閱讀: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的夫人董氏是一位有名的賢內助。包公清廉的一生離不開她的默默支持,「包青天」的榮譽中有董氏一半的功勞。
董氏出身於官宦之家,自幼讀書識字,知書達理。她與包拯成婚後,對包拯說:「大丈夫當為君上效力,家裡自有我來照料雙親,我會像對親生父母一樣侍奉他們,你放心去應試吧」。
於是,包拯留下賢惠的妻子照料父母,趕赴京城參加考試。後來,包拯考中進士,被派去做知縣。由於父母年邁不願遠行,包拯毅然辭官回家侍奉雙親。
為盡孝心而拋棄官位,包拯此舉不僅沒有惹惱妻子,反而贏得了妻子的敬重。董氏理解丈夫「先盡孝後盡忠」的想法,心甘情願地陪伴丈夫奉養雙親。
11年後,包拯的雙親都過世了,包拯才出任知縣,踏上仕途。這期間,董氏無怨無悔地伴其左右。 在包拯從政的歲月里,董氏不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包拯,在政治上也常常扶助、支持他。
包拯經常當面向宋仁宗秉直諫言,一次在朝堂上,包拯因為一件事說話太激動,唾沫星子噴到了宋仁宗的臉上。雖然宋仁宗沒有當面責怪他,但包拯退朝後想起朝堂上的事,不免悶悶不樂。
善解人意的董氏了解到原因後,回後堂穿上誥命夫人的服飾,莊重地對包拯說:「你是為國家說話,就是皇上怪罪下來,我也願和你一起受罰。只希望你今後在朝堂上繼續為國家、為百姓直言面諫」。
一席話,董氏深明大義、外柔內剛的性格展現無遺。 因此可以說,包拯清廉一生、譽滿朝野的背後,有著董氏不可忽視的功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包拯
⑽ 宋代命婦穿什麼
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於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皆朱衣朱裳,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還有相應的冠冕。公服是官員的常服,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頭上戴襆頭,腳上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庶民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後來又允許流外官、舉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男服服飾: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宋朝服飾有自身的特點。官服多為大袖衫,頭戴直角冠帽,採用不同顏色的服裝來區別官員級別;貴族婦女的時髦禮服則是大袖衫。另外,宋代婦女的常裝是一種稱為「背子」的外衣,其特點是對襟、直領、兩腋開衩,衣長過膝。上至後妃,下至百姓都可以穿著,可見其流行程度。 【詳細資料】南宋女人講究服飾打扮,即使是貧家女子也有一兩件錦衣羅裙幾樣頭飾。「兩浙婦人皆事服飾口腹,而恥營生。」(《雞肋編》南宋:庄綽),「都民土女,羅綺如雲,蓋無夕不然也。」(《武林舊事》南宋:周密),「里巷婦女以琉璃為首飾。都人以碾玉為首飾。有詩雲:京師禁珠翠,天下盡琉璃。」(《宋史五行志》元:脫脫等) 南宋女人佩帶首飾比起唐朝有更多花樣,更多新奇妙美。「如官巷之花行,所聚花朵、冠梳、釵環、領抹,極其工巧,古所無也。」(《都城紀勝》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夢粱錄》南宋:吳自牧),「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合、蟬貂袖、項帕,而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武林舊事》南宋:周密),「花影亂,笑聲喧。鬧蛾滿路,成團打塊,簇著冠兒斗轉。」(《瑞鶴仙》南宋:康與之),「花艷艷,玉英英。羅衣金縷明。鬧蛾兒簇小蜻蜓。相呼看試燈。」(《阮郎歸》南宋:洪瑹),「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青玉案》南宋:辛棄疾)。南宋的貴族女人更是珠光寶氣竟相互斗美攀艷,「有善女人,皆府室宅舍內司之府第娘子夫人等,建庚申會,……俱帶珠翠珍寶首飾赴會,人呼曰斗寶會。」(《夢粱錄》南宋:吳自牧) 南宋女子追趕時髦、追求新穎稀奇,裝束常變幻,「女婦裝束,數歲即一變,況乎數十百年前,樣制自應不同。如高冠長梳,猶及見之,當時名大梳裹,非盛禮不用。若施於今日,未必不誇為新奇。」(《清波雜志》南宋:周煇)在南宋何止愛美的女子就是少數男子也穿奇裝異服,「自淳年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為群,斗美誇麗,殊令人厭見,非復舊時淳樸矣。」(《夢粱錄》南宋:吳自牧),「男子服帶犀玉,婦人塗飾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宋史五行志》元:脫脫等) 「金翠為婦人服飾,不惟靡貨害物,而侈靡之習。」、「士庶家競以胎鹿皮製婦人冠,山民采捕胎鹿無遺。時去宣和未遠,婦人服飾猶集翠羽為之,近服妖也。」(《宋史五行志》元:脫脫等)南宋女子臭美臭得不走常規,什麼都敢穿什麼都敢用。宋朝女人也太不像話了,士庶家的女子戴什麼皮毛穿什麼羽毛,愛美愛得竟連累走獸飛禽,破壞生態環境。 「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武林舊事》南宋:周密),「這就是南宋的女人華麗炫美真實的寫照。 唐朝只有極少數宮廷里的或貴族女子才稱得上華麗,而廣大的士庶、里巷、貧家女子衣著樸素,華麗全然與她們無關。「聞婦之道。以貞、順、靜、專為禮。若夫矜車服耀首飾。族出讙鬧以飲食觀游。非婦人宜也。」(《河間傳》唐:柳宗元),「任禮恥任妝,嫁德不嫁容。」(《靜女吟》唐:孟郊),「女為狐媚害即深,日長月長溺人心。」(《古冢狐》唐:白居易),「平生不識綉衣裳,閑把荊釵亦自傷。」(《貧女》唐:李山甫),「綠窗貧家女,寂寞二十餘。荊釵不直錢,衣上無真珠。」(《貧家女》唐:白居易)。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 這種就是圓領式樣,相比唐朝宋朝男服這種式樣的袖口變的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