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皇、 紅衣主教區別
1、定義
教皇:原指羅馬帝國皇帝兼任的多神教最高祭司,現為天主教國家梵蒂岡城國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稱號。
紅衣主教:為樞機主教,是天主教教宗治理普世教會的職務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顧問。
2、職能
教皇:教皇在神權上,與其他祭司一致。宗教事務上,教皇與主教的提案需要經過主教會議的討論及投票,最後根據結果由教皇以耶穌首席宗座使徒聖伯多祿(彼得)的繼承者名義代表整個教會頒布。
紅衣主教:依法享有選舉教宗即教皇的權利,以集體或個別的方式協助教宗處理較重要的事項。且有權另立反對派教皇,或以監禁、放逐等形式對教皇架空。
3、穿著服飾
教皇:羅馬天主教里唯一穿全白色衣服的主教,每一件白色法衣有大約30個人工縫制的扣子和扣眼,還有通常的羅馬教皇專用配件。
紅衣主教:樞機的禮服(長衫、披肩、方型帽等)都是「鮮紅」色的,因此樞機們也俗稱「紅衣主教」。表示身為樞機者在有必要時,為信仰作證,「流血」捨生亦在所不辭。
(1)羅馬天主教教皇帽子圖片擴展閱讀:
教皇名稱的由來:
1、教皇亦稱「教宗」,譯自拉丁文pope,源於希臘文,意指「父親」、「爸爸」,最初本為古代天主教對其神職人員的一般尊稱,至今在東派教會中仍有以此稱神父者。
2、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稱謂來表示其宗主教之銜,而羅馬主教認為此銜僅指西部教會的領袖。
3、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主教成為西方教會中的最高首領,加之756年法蘭克王丕平「獻土」後又在義大利形成「教皇國」世俗政權,「papa"這一稱謂遂逐漸為羅馬主教所獨有,開始構成「教皇」之涵義。
4、到11世紀時,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獨占「papa"之稱,從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制度。「papa"一詞也就作為「教皇」之專稱沿用下來,即今日英語中的「pope」、德語中的「Papst「和法語中的「pape」。
B. 教皇的穿著服飾
教皇是羅馬天主教里唯一穿全白色衣服的主教,每一件白色法衣有大約30個人工縫制的扣子和扣眼,還有通常的羅馬教皇專用配件,短小的大紅色肩衣叫做 Mozzetta,罩在法袍外面,白色的無邊帽,也叫無邊便帽;還有紅色的鞋子。羅馬的Fillipo Gammarelli 家族從1798年起就為羅馬教皇縫制服裝,包括約翰保羅二世。Gammarelli 希望下一位教皇最終站在聖彼得長方形基督教堂的陽台上時身穿一件合適的 Gammarelli 家族縫制的法衣。雖然義大利是對世界時裝流行趨勢最具影響力的地方之一,但梵蒂岡的服裝風格變化很謹慎。Gammarelli 裁縫們一共要准備六套教皇法衣,叄套拖地長的毛料和絲綢法袍。選舉教皇時,他們將把這些法衣送到梵蒂岡。新的教皇選舉出來之後,他將被領入附近的教堂,通常被稱為流淚的房間。新教皇將在那裡試穿Gammarelli 製作的法衣,然後走到聖伯多祿的陽台上讓全世界瞻仰。
C. 羅馬教皇的青銅三重冠冕每一層帶表什麼
首先,並不一定是青銅的,曾經出現過銅的,但一般都鑲金和寶石,代表著教宗(教皇)至高無上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聖統、司法、訓導)。 不過基本已退出歷史舞台,現任的教皇和前任的已經不再佩戴了
D. 羅馬教皇背後的「黑衣教皇」,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羅馬教皇背後的“黑衣教皇”,真的是一個很強大的存在,提起羅馬教皇可能有的人知道,但有的人可能只是聽說過但具體不知道是什麼,羅馬教皇是天主教的最高領導者,而“黑衣教皇”就是羅馬教皇背後最大的支柱,“黑衣教皇”的宗旨就是要無條件服從羅馬教皇,並且還要幫助振興羅馬教會同時還要樹立教皇的權威,而由黑衣教皇所領導的叫做“耶穌會”,耶穌會遍布世界各地,非常的有實力。
除此之外他們還重視教育,開辦了很多學校並且基本上都是免費的,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都可以正常接受教育的,這種做法真是讓人特別贊賞,但他們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喜歡暗殺,從古至今暗殺次數無數,我覺得不管這個人是對是錯,都沒有剝奪其他人生命的權力,總之“黑衣教皇”絕對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存在,能有這么多人無條件服從於他,自然不一般。
E. 羅馬教皇是什麼教
准確的說是羅馬天主教教宗,普世教會的牧首,總部在羅馬梵蒂岡,往下是我們常見到分布各地的主教和神父修女修士…。
天主教教宗也是耶穌大弟子伯多祿的繼承人,因為耶穌基督囑托在這磐石(伯多祿)上建立教會,所以天主教也是耶穌親自建立起來的教會,幾千年來教會一直傳承著不變的信仰和宗教傳統,天主教的聖統治對維護信仰的傳統起著重要意義。
新教(基督教)是馬丁路德神父為了對抗教宗的權威,從中分出來的無數個教派,提倡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解讀聖經,也可以說新教的每個人都是教宗。
F. 羅馬教皇有什麼權利
1、除宗教職務外,教皇也是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國家元首。該國又被稱為「聖座」(Sancta Sedes)。梵蒂岡整個被羅馬城包圍,在1870年之前,教皇統治的區域一度拓展到整個義大利中部,其領土,即教皇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
2、教皇在其職務上永無謬誤論(papal infallibility),是天主教教義之一。即作為至高無上的導師的教皇,在一定條件下就信仰或道德問題進行的教誨不可能謬誤的論點,其根據是:教會承擔耶穌基督教誨眾人的任務,教會既受基督委託,又得聖靈幫助,必能忠於基督的教誨。
1869—1870年的第一次梵蒂岡會議在一片爭論聲中限定了幾種條件,符合這種條件,教皇「自宗座」所發表的意見才不可能謬誤。其先決條件就是,在有關信仰及道德方面,教皇發表意見時,其意圖是要求得到全體教會的絕對同意。這一教條阻礙了全世界基督教的團結,同時也是羅馬天主教神學者的爭論焦點。
3、宗徒職務:主耶穌說:「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路22:26,宗徒們是主耶穌特選的,宗徒職務在宗徒大事錄里常提及,十二位宗徒因為茹達斯的背叛而缺少一個,最後大家向天主祈禱選舉了一個取代他的宗徒職務,可見宗徒職務存在的重要性。
(6)羅馬天主教教皇帽子圖片擴展閱讀
羅馬教皇的產生背景
教皇領導的天主教會是世界上信眾很多的宗教教派,從羅馬帝國開始以致影響歐洲及世界文明發展至今,又因其駐地在羅馬,所以又稱羅馬教皇。。期間曾經歷過1000年從教會外部到教會內部的爭議與動盪期。
除了他的宗教職務之外,教皇也是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的國家元首。早在公元2世紀主教制產生後,所有主教均被稱為教宗。羅馬主教因駐在羅馬帝國都城,政治、經濟勢力最大。
5世紀,由於英諾森一世(401~417在位)和利奧一世(440~461在位)的努力,羅馬主教逐漸凌駕於其他主教之上。吉萊西厄斯一世(492~496在位)首先宣布教皇在信仰上的權力既獨立於皇帝,又獨立於教會會議,聲稱「教會權力」高於「帝國權力」。
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認為教皇是天主指派的全部教會的首腦,將教皇的影響擴大到自己的轄區以外。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矮子丕平為酬謝教皇對其奪取權力的支持,將奪自拜占廷的羅馬至拉韋納一帶的土地贈給教皇,是為教皇國之始。
G. 誰有梵蒂岡最詳細的資料 要附圖片的
國名: 梵蒂岡城國(The Vatican City State,Statodellà Cittàdel Vatican)。 面積:0.44平方公里。 與天安門廣場一樣大。 國徽:即教皇徽,是梵蒂岡。 人口:1380人,常住人口僅540人。主要是義大利人。 官方語言:為義大利語和拉丁語。 宗教:信奉天主教。 貨幣單位:歐元,里拉 國際電話區號:379。 首都:梵蒂岡城(Cittàdel Vaticano)。 國花:白百合 國旗: 呈正方形,由金黃色和銀白色兩個豎長方形組成。傳說金黃和銀白兩色是耶穌12門徒之一聖彼得的兩把鑰匙的顏色。右側的白色旗地中,繪有教皇保羅六世的皇徽。 國徽:即教皇徽,是梵蒂岡城國的標志。為盾徽。盾面為紅色,其上有兩把交叉著的鑰匙和一頂羅馬教皇的三重冠冕。紅色在歷史上曾是天主教教堂的顏色;金黃色和銀白色的兩把鑰匙傳說是基督給聖彼得(《聖經》中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象徵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權力都交給他;三重冠是主教冠和人間的皇冠結合產生的。羅馬教皇自稱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教皇又是梵蒂岡的首腦,有最高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權,所以皇冠為三重。 教皇: 約瑟夫·拉青格,2005年4月當選第265任天主教羅馬教皇,稱為本篤十六世。 自然地理 面積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歐洲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同時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為首的羅馬教廷的所在地。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國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於城東南的聖彼得廣場外,三面都有城牆環繞。它地處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牆為國界。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 簡言之,梵蒂岡城,是梵蒂岡的首都,亦即國家,故曰「城國」。 歷史 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梵蒂岡原為中世紀教皇國的中心。公元4世紀開始,羅馬城主教利用羅馬帝國的衰亡,乘機掠奪土地,6世紀時獲得羅馬城的實際統治權,稱為「教皇」。 早在公元4世紀,教皇康斯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彼得堡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 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的區域送給教皇(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成為西歐教會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義大利境內成立了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以上。 1870年8月,羅馬爆發了反抗教皇政權的人民起義,義大利國王進駐羅馬,義大利完成統一,教皇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羅馬城內西北角梵蒂岡。 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皇。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 政治 梵蒂岡是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教皇是國家元首,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領袖。教皇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於一身。教皇自稱「基督在世代表」,是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教皇由紅衣主教2/3多數選出,終身任職。紅衣主教團是教皇的咨詢機構。教皇的選舉是梵蒂岡神聖而庄嚴的事情。由於教皇的任職是終身制,新任教皇的選舉均在前任教皇去世後才慎重舉行。新任教皇必須得到2/3以上的選票才能當選。 梵蒂岡的國徽集中說明了教皇在城國的地位。國徽的圖案是:兩把交叉著的天國鑰匙,托著教皇登基時的帽子。這種稱作「三重冠」的帽子,有上中下三層,象徵著教皇擁有的神權、立法權和司法權。關於「神權」,當時在西方是封建專制的靈魂,和東方的「皇帝」起一樣的作用。 在梵蒂岡,一切權力集中於教皇,迷信教皇,把他奉若神明,也要迷信神職人員。教皇自稱為「基督在世代表」,教皇任職是終身的,但不能世襲。教皇死後,有紅衣主教團以三分之二的多數選票選出新教皇。屆時,各國紅衣主教都奔赴梵蒂岡,聚集在西斯廷小教堂,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進行選舉。如264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是1978年10月16日當選的。他原是波蘭人,原名卡羅爾·沃依蒂瓦,他是四個半世紀以來第一個非義大利人教皇,登基後不久,他便為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平反昭雪,指出17世紀30年代宗教裁判所對伽利略的審判「不公正」。 生產生活 梵蒂岡實質上是坐落在義大利境內的「國中之國」,和其他所有國家不同的是,這個國家境內沒有田野,沒有農業,沒有工業,沒有礦產資源。國民的生產生活必需品,譬如自來水、電力、食品、燃料、煤氣等統統由義大利供給。梵蒂岡建有火車站,通過862米長的鐵路聯結羅馬城內。這個國家沒有工農業生產,也沒有軍隊,僅有一支人員寥寥無幾的警衛在負責國家的安全工作和保衛教皇的安全及參加宗教儀式。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梵蒂岡有它自己的一整套機構和部門。教皇的咨詢機構是紅衣主教團,由紅衣主教、副主教和神父共145名組成。梵蒂岡和近16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是世界各國天主教會的領導中心。教皇下設有教廷國務卿並設有10個聖部,每個聖部負責處理一項宗教專門任務。此外還有秘書處、法庭、專門辦公室等。 有自己的貨幣、郵政、電訊、民政機構。在許多國家有大量的土地和投資,又有大量黃金和外匯儲備,是一個龐大的國際金融托拉斯。境內有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等宮廷建築,內有米開朗琪羅的壁畫;梵蒂岡博物館、圖書館與美術館藏有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珍貴文物和藝術作品。 梵蒂岡的運輸系統是一個小型系統,沒有機場和高速公路,只有一個直升機場(被使用為首腦官員參觀梵蒂岡情況)羅馬向梵蒂岡提供第二個機場服務。 經濟 這里有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聖彼得大教堂,有馳名世界、「價與天齊」收藏豐富的梵蒂岡博物館,教皇官邸拉特蘭宮,綠草如茵的後花園,有自己的貨幣。1980年財政的公開收入,旅遊、郵票收入200億里拉,占總收入3%;不動產的收入110萬里拉,佔2%;特別財產的利息收入600億里拉,佔9%;宗教事業銀行利上交2700億里拉,佔40%,向教皇贈送的貢款900億里拉,佔13%;教施捨款2250億里拉,佔33%。梵蒂岡的貨幣與義大利的里拉通用。 梵蒂岡有自己國家的郵政、電訊系統,設有國際信息通訊社和梵蒂岡廣播電台。廣播電台建成於1957年,它的電台每天24小時以36種語言向全世界各地廣播。梵蒂岡有自己的報紙《羅馬觀察家報》、雜志《教廷文匯》月刊,每年還出版《教廷年鑒》。它是世界上唯一的講拉丁語的國家。它在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駐有「聖使」、「代理聖使」和「相當宗教代表」。「聖使」相當於大使,「代理聖使」相當於公使,「宗教代表」則僅僅是教皇的宗教代表,在法律上不執行外交職權。梵蒂岡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派有常駐觀察員。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羅馬派有駐梵蒂岡的使節。通過他們控制駐在國天主教教士的活動,並參加國際政治、經濟活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梵蒂岡還是一個大的國際金融托拉斯。它在義大利和許多國家巨額的投資和大量的房地產,有「國際金融帝國」之稱。據西方報刊估計,梵蒂岡在北美和西歐國家的投資歷高達幾百億美元,它的黃金和外儲備超過100億美元。美國的摩根財團是梵蒂岡資產的最大代理人。梵蒂岡的財產狀況素不公布,銀行業務極端保密。它有三個經濟組織:一是梵蒂岡銀行,又稱宗教事務銀行,主要負責梵蒂岡的金融事務,直接對教皇負責,並接受紅衣主教都督委員監督。該行成立於1942年,凈資產約30-40億美元,與世界上200多家銀行有業務往來。二是梵蒂岡城國的教皇委員會,負責經營梵蒂岡電台、鐵路、郵政電訊和其他機構。三是羅馬教皇資產管理處,下分一般部門和特別部門。一般部門主要掌管在義大利的動產和不動產,凈資產近20億美元。據估計,梵蒂岡在義大利擁有40多萬公頃土地。梵蒂岡資本滲透到義大利銀行信貸系統,以及電氣、化學、冶金、紡織、食品等工業部門。特別部門具有投資公司的性質,它在北美和歐洲許多國家擁有股票、債券和不動產約有6億美元。 按他們的商務禮俗,容易為他們爽快的作風所昧而疏於防範,可是,他們是絕對不馬虎的。當地人在飲食上,對麵食的吃法挺講究,拜會一定事先預約。宜穿三件式的西裝。時間十分寶貴,約會最宜訂在一大早或午餐後一兩個小時內。對人熱情友善,重視禮貌,表現客氣。 梵蒂岡的藝術傑作,主要集中在聖彼得廣場、聖彼得教堂、梵蒂岡博物館和西斯廷小教堂。 外交 梵蒂岡同161個國家和地區有正式外交關系,在聯合國設常駐觀察員。 與中國關系:梵蒂岡與中國無外交關系。
H. 求羅馬歷代教皇
歷代教皇名稱 及年份 生平。
1彼得 64 67十二使徒之首。在羅馬遭倒釘十架處死。
2利奴 67 69 保羅的助手。提摩太後書記載過此人。發布命令,婦女在教堂必須蒙頭.
3阿內克利特 79 90 早期羅馬教會弱小,教會歷史不全。教皇事跡無法考證。
4克雷芒一世 90 99 釋奴,由保羅任命為羅馬主教。有多種著作流傳。
5埃瓦里斯特 99 107 祖籍伯利恆。希猶混血兒。強調神職人員為教會代表。
6亞歷山大一世 107 116羅馬總督皈依
7西斯克特一世 116 125不詳。
8特勒斯福魯 125 136 早期教皇,嚴格來說是羅馬主教,多半殉道,也默默無名。
9希吉奴 136 140 原為雅典哲學家。自此基督教神學壯大,奠定和各派角逐勝利的基礎。
10庇護一世140 155 在位期間教會神學哲學化。以新約代替舊約權威。異端諾斯替派興盛。
11阿尼賽155 166 反駁諾斯替派瓦倫廷,馬西昂和孟塔努派糾紛。遭皇帝馬可奧勒留處死。
12索泰爾166 175 亦遭處死。
13愛留德175 189 同上。
14維克托 189 199 以復活節日期為由開除小亞細亞教徒教籍。首次實用教皇特權。保羅彼得建羅馬教會論。
判嗣子論為異端。(教會神學以道成肉身說擊敗各派異教。)
15 蔡斐林199 217 希坡律圖的論敵。
16 加里斯多一世 217 222 反對撒伯里烏派的神格唯一論。並聖父受難論。主張奴隸和貴族通婚。
讓出教者歸教。星期六為齋戒日。
希坡律圖 217 235 首位對立教皇。反三一論。嚴謹派教徒擁其為羅馬主教。
17烏爾班一世 田野莊稼的保護者。德奧國家尊為葡萄業的保護者。
18龐提安 230 235 和希坡律圖同遭羅馬皇帝流放至撒丁島,一同被殺害。
19安泰 235 236 在位一月。死後第一個埋進加里斯多一世地下教皇墓室者。
20法比昂236 250 首次劃分羅馬教區為七教會。任命七位副手。
21科內昂251 253 十四個月後當選為教皇。革除諾瓦替安派教籍。
諾瓦替安 251 258 主張不接受叛教者回歸。
22盧修斯一世 253 254 反諾瓦替安派。 殉教。
23司蒂芬一世 254 257 反希普里安主張。嚴格教規。承認異端派洗禮有效。
和非洲小亞西 亞教會關系破裂。以教皇權威論對待西班牙教會。
24西斯克特二世 257 258 調節前任和非洲教會異端洗禮問題。拉斐爾名畫西斯廷的
聖母為紀念其殉道所作。
25狄奧尼西 259 268 整頓羅馬教會。控亞歷山大主教。262年羅馬會議絕罰聖子從屬聖父說。
264後三次安提阿會議,絕罰嗣子論。撒摩沙塔德保羅的學說。
26斐理克斯一世 269 274 普羅提諾新帕拉圖學說流行。
27歐提安其 275 283
28凱尤 283 296 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的親戚。同時期聖德尼死於法國。
29馬色林努 296 304 被控有叛教行為。後世追封為聖人。
30 瑪賽一世 308 309 亞美尼亞奉基督教為國教。第一個基督教國家。
I. 羅馬教皇為什麼戴小白帽,和伊斯蘭教某些民族戴
也許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有同源部分
J. 羅馬教皇兜售的是什麼
在西方,教皇 就是 給 皇帝 加冕的
而 主教,比 教皇 小一個級別, 主教 是給 國王 加冕的。
教皇,就一個,在羅馬
主教,N個,歐洲的各個國家都有 一個主教。
在古代的 歐洲(尤其是西歐)。 宗教個 政治 是分不開的
就像,國王 是 村長 ,主教 是 村委書記
皇帝 是 縣長 ,教皇 是縣委書記。
最初 整個歐洲 都屬於 羅馬,那時候的 老大, 叫皇帝
後來,羅馬 分裂了,西羅馬 被滅,東羅馬,改名拜占庭!
一下子出來許多小國家,那些小國家的 老大 ,稱 國王。 沒有人 敢叫 皇帝。
歷史上,在羅馬滅亡之後, 敢在歐洲 稱帝 的 人 很少。
拿破崙 就是一個。 他打敗有好幾個國家的組成的 反法同盟後 , 由羅馬教皇 為其加冕稱帝。
並且 改 法蘭西王國,為 法蘭西帝國。
看國家的名字,你就能知道,王國的 老大 叫 國王,帝國的老大 叫皇帝。
另外主教,一個國家設有一個。 但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英國在當時有點特別, 英格蘭 蘇格蘭 愛爾蘭 威爾士 各有一個主教。 而當時,這4個 國家,當時 也各自有各自的 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