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服知识 > 普鲁士总参谋部制服

普鲁士总参谋部制服

发布时间:2021-08-29 20:32:37

1. 正连是什么级别

正连是上尉或者中尉级别,主要管军事,训练等。担任指导员,管理日常生活,连队思想政治工作。也有正连职参谋,干事,助理等。是职务最低的首长,是比排职大,营职小。属于初级军官。

拓展资料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连长是连队党支部副书记,政治上受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监督。连长和政治指导员平级,都是正连级,分工负责连队的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连长一般配备通讯员。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连长是连队党支部副书记,政治上受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监督。连长和政治指导员平级,都是正连级,分工负责连队的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连长一般配备通讯员。

2. 普鲁士军队素质,如何

普鲁士总参谋部的雏形出现于17世纪中叶。1640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在组建部队时,仿效当时倍受推崇的瑞典军队,组建了一个军需总监部,这便是最初的总参谋部。当时,军需总监部的主要职责是,担负工兵勤务、选择行军道路和宿营地、构筑阵地等任务。到弗里德里希大王时代,军需总监部又增加了传令、为行军部队指路、以及为将帅们起草报告和文书的任务。在第一次瓜分波兰的作战中和1778年的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中,军需总监部又接受了后备部队的计划和领导工作,成了国王的得力助手。到19世纪初,由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泽瑙等人领导的“军事改革委员会”,在改善总参谋部的职能和确立其地位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军事改革委员会”的成员马森巴赫上校,于1801年和1802年先后起草了一份军需总监部勤务规定和两份有关条陈,阐述了对总参谋部的组织、职能和任务的设想,因此被称为组建普鲁士总参谋部的思想先驱。在条陈中,马森巴赫要求在和平时期就组建一个常设的总参谋部作为计划中心。他要求在和平时期应将总参谋部的工作按叁个作战区域即奥地利、俄国和法国,划分为叁个工作单位,分别拟制各自的作战计划。他还要求,平时参谋人员应进行经常性的旅行训练,藉此勘察预想战场的地形;驻外武官提供有关情报和预测;总参谋部与部队之间进行人员交流。最后他要求,将来的总参谋长有权直接向最高当局呈送报告,并将此视为总参谋长的最重要的权力。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叁世曾给马森巴赫的建议以支持,并着手进行军需总监部的改组工作。沙恩霍斯特提出的设想更接近于现代总参谋部。他建议组建一个“军队总参谋部”,下设4个处。分别负责战略战术、军队内部事务、补给、炮兵和弹药事务。1817年,普鲁士正式使用“总参谋部”这一称谓。但它的地位和职能还远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冯·米夫林元帅在其任职期间(Friedrich Karl Von Muffling,1775-1851,1821-1829年任总参谋长),注重对总参谋部军官进行系统训练,尤其在测绘方面;重视旅行训练,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发展了沙盘作业;强调战史研究;加强了对邻国军队的观察。米夫林的继任者威廉·冯·克劳泽内克将军(Wilhelm Johann Von Krauseneck,1775-1850,1829-1848年任总参谋长)除了继承其前任的工作外,还曾在1834-1835年考虑过铁路的作用,但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和持续的研究。毛奇的前任卡尔·冯·赖赫尔将军(Karl Von Reyher,1786-1857,1848~1857年任总参谋长)尤其注重对总参谋部军官的培养和选拔。他规定,从事总参谋部勤务的军官必须在普通军事学校学习叁年,在测绘局工作叁年,夏季从事野外测绘勤务,冬季从事军事科学工作。赖赫尔十分注重新技术在军事中的运用。1848年,即在他任总参谋长的第一年,便将后膛枪引入普军。1855年,他起草了一份关于国内外铁路运输能力的报告,将铁路纳入展开和作战计划之中。在赖赫尔与战争部长博因的合作下,总参谋部的特殊地位逐渐显露出来:总参谋部军官可以在总参谋部内晋升;自1843年总参谋部军官的军服有了有别于其他军兵种的特殊标志。毛奇任总参谋长期间,在其前几任成就的基础上,对总参谋部进行了改造,并以他个人的超凡才能赢得国王的高度信任,从而使总参谋部获得军队的指挥大权,将普鲁士总参谋部推向其全盛,成为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所效仿的样板。毛奇指出,在历史上有些统帅不需要别人出主意,而是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定下决心,周围的人只是执行他的意志而已。但这种巨星一百年也难得涌现出一个。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军队指导者需要顾问”,“一支军队组建一个司令部是十分重要的”。毛奇对于提高总参谋部的地位和扩大其职能做了不懈的努力和奋争。当时他已认识到由于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复杂化,以及作战人员的急剧增加和作战地域的扩大,军队有一个统一的计划、指挥机构对于取得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在对丹麦的战争中,由于毛奇的参与,使战争迅速取得胜利。这一胜利,使总参谋长第一次成为新闻人物,也引起国王的注意。1866年6月2日,国王颁布命令,授予毛奇以指挥军队的全权,宣布总参谋长与战争部长保持平行的指导关系,从而使总参谋部第一次成了全军最高的、具有实权的指挥、协调机构,成了国家首脑的名副其实的军事顾问。这开创了普鲁士军事史上第一次正式由总参谋长指挥作战行动的先例。在此之前,总参谋部这一组织虽然以各种不同名称和组织形式存在60余年,但一直处于辅助位置,无权对军队实施指挥,这种状况不仅在德国如此,在欧洲其他各国亦然,只是自对丹麦战争胜利之后,普鲁士总参谋部才获得作战计划制定权和战时军队指挥权,只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总参谋部这一组织才可以说是具有今天意义上的总参谋部。毛奇在总参谋部建设和运用,以及总参谋部军官的训练上付出的巨大心血,使总参谋部在战争中发挥了军队大脑的职能。毛奇任总参谋长期间,普鲁士进行的叁次战争基本上是在与对手势均力敌、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进行的。普鲁士的胜利主要应归功于指挥,归功于有一个由出色的总参谋长领导的出色的总参谋部。早在1868年2月,法国驻柏林的武官就向国内报告说,“假如战争爆发,在普鲁士所具有的一切优势因素之中,最重大和最难以否认的,就是其总参军官团组织……我们的无法与之相比……在下一次战争中,普鲁士的参谋组织,将在有利于普鲁士军队的优势因素中成为一个最难对付的因素。”在统一战争中和战争后.普鲁士总参谋部已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军队纷纷效法的样板,其总参谋部的组成、编制、任务等已成为基本模式延续至今。在任总参谋长期间,毛奇根据战争的需要,对总参谋部进行了重大改组。他将总参谋部编为3个处,分别负责3个战场。第1处负责土耳其、希腊、奥地利、俄国、瑞典、挪威、丹麦、和亚洲。第2处负责普鲁士——德国、瑞士和意大利。第3处负责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国。特别重要的是,赋予第2处负责组织、训练、动员和展开工作的职能。1858年,毛奇建议在总参谋部增设一个军事科学处,4年后即1862年,军事科学处正式建立。毛奇将全军最优秀的历史学家和测量、统计、地形测绘专家集中到该处,使总参谋部、同时也使战争这个一直为贵族所垄断的领域,被科学家所占领。此外,为适应新技术和新形势的需要,增设了一个铁道处,1869年正式编为第4处,该处在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875年,毛奇将野外测绘勤务交由一名直属于总长的“野外测绘主任”统管,使总参谋长得以集中全力于军队的动员和展开工作。随着总参谋部地位的提高和职能的增加,总参谋都的人员也不断增加。1857年,只有64人;翌年,毛奇正式接任总参谋长职位之后,将人员增加到109人;1871年为135人;到1888年,总参谋部人员达155人。随着总参谋部机构的建设,毛奇认识到大批训练有素的参谋人员对军队的指挥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参谋的选择和培养非常重视。他说:“选择参谋,不是看其军衔”,而是对其能力和品质的绝对信任。有了好的参谋,还要善于组织和使用。“如果一个统帅周围有一大群各自为战、互无联系的人,那么这种人越多,越是聪明,越是自以为是,事情就越是糟糕。”战后,毛奇致力于将总参谋都建设成为一个培养军队精英和研究战争经验的学校。他不但为总参谋部军官讲解战略、战术问题,而且还亲自参加总参谋部进行的图上作业和旅行训练。总之,毛奇是普鲁士——德国总参谋部权力和职能变革中的关键性人物。在他之后的无论施利芬或小毛奇,都因袭着他的成果。而希特勒上台后,德军总参谋部的职能渐渐发生了变化,1938年2月4日,希特勒就国防军的领导发布一项公告。在公告中,希特勒除宣布将独揽军政大权之外,还就领率机构的分工和职权做了规定:原国防部下属的国防军局改为国防军统帅部,并作为希特勒的军事参谋部直接隶属于希特勒。原国防军局局长就任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是最高统帅部的首长,与国防部长同级。最高统帅部接管国防部的业务,最高统帅部参谋长行使原国防部长的职权。平时,最高统帅部根据希特勒的指令全面负责德国的防御准备工作。这样,德国军队的传统的陆军总参谋部的地位和职权处于一个微妙和尴尬的位置。二战爆发后,希特勒和陆军总部以及陆军总参谋部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进攻法国时,在敦刻尔克战役问题上,希特勒首次迫使陆军总部接受其军事观点,在关键时刻将十分重要的决定权交给与他意见相同的下属司令部(伦斯特),这是导致德国传统军事军事指挥体系逐渐解体的第一步。而到了莫斯科战役期间,随着勃劳希契的辞职,希特勒对陆军总参谋部的不信任日趋明朗,此后的陆军总部渐渐沦为希特勒“不折不扣的传令兵”。

3. 普鲁士军盔的不同时期的样式

184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为他的步兵设计了这种尖顶钢盔,高度夸张得达到38CM,钢钉基座为十字形,前帽舌为直角形,步兵盔的顶部是一个高钢钉,而炮兵的是一个代表炮弹的圆球。
顶钉的脖子部位有2个通风孔,还有一圈黄铜圆圈装饰。所有等级的士兵和军官头盔上都有一根黄铜下巴带。前部的鹰标盔徽是用两颗螺钉固定。在头亏右侧固定下巴带的位置有一片皮制的代表普鲁士王国的国旗的黑、白、黑色圆环。头盔后边是一条黄铜脊骨从顶钉底座一直延伸到后猫兜底边,它为头盔增加了一些固定性。
头盔的所有金属配件都是哟内黄金色黄铜或者带银色的镍制成。作为规则之一,士兵制服上的纽扣的颜色决定了他们头盔上金属件的颜色是哟内金色还是银色,必须保持一致。 1860年尖顶头盔又再一次缩小了尺寸,前部鹰标盔徽的尺寸也被改小。M1856/57型也再一次根据新的标准进行了改造。盔徽还是继续使用细纹螺钉加螺母的固定方式但是在新的制造头盔盔徽图案上加了一条细带,上面写着“上帝保佑国王与祖国”。老的头盔盔徽上由于没有这条标语,所以
又都按照新的标准另外制作了这条细带加到原来的盔徽上去。 由于一战开始后的1914年末德国的海运线遭到英国海军的封锁,来自南美国家阿根廷的皮革供应随之变得异常的短缺。用毡、锡、钢铁和纤维制造的替代型头盔应运而生。其实早在一战开始之前就有少量用锡制成的头盔供私人购买。在一战中遭到封锁之后,锡等代用材料制成的头盔又开始大批量制造。M1915型
是尖顶头盔生产的最后一种型号,主要特征是装上了能够将顶钉扭下来的接片,并且以往光彩耀眼的金属部件都换成了不太反光的灰金属制造。能拆卸的新型顶钉是根据前线的意见而改进的,设计初衷是让前线士兵在进入战壕前将它拆下,这样在战壕内的各种动作就不会受到头盔顶钉的影响而变得更加敏捷,同时也减小士兵的轮廓特征而更隐蔽。灰金属件通常使用的是锌,它不象黄铜那样反光强烈,同时也是因为英国海军的封锁德国要把供应短缺的黄铜优先用于数量巨大的炮弹壳制造上。

4. 详细介绍下德国三大开国名将和威廉二世。

德国三大开国名将:
1、毛奇。

全名: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1800年10月26日-1891年4月24日),德国人,参谋长,著名的军事家。在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中打败奥军和法军的实际组织指挥者。1800年出生于梅克伦堡帕尔希姆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父亲原为普鲁士军官,后迁居丹麦。毛奇从8岁开始在荷尔斯泰因受教育, 10岁入哥本哈根皇家军校,18岁进丹麦军队服役。1822年,他通过考试转入普鲁士军队,获少尉军衔。次年,进柏林陆军学院深造。1838年,因发表《论军事测绘大纲》,受到军界重视,被调到总参谋部测绘局工作。1835~1839年,被派到土耳其,担任奥斯曼苏丹的军事顾问。1840年调回柏林,在第4军团参谋部供职。1842年,他参与指挥修筑汉堡至柏林的铁路,由此认识到铁路对军队机动和后勤保障的重大作用。此后,担任过亨利亲王的副官,在第8军团和第4军团的参谋部里供过职。 由于国王的信任与提拔,他于1857~1888年长期担任普军总参谋长,并在任期内大胆改组总参谋部,扩充军备,改进装备。同时,实际负责普军的作战指挥。1864年,率军战胜丹麦。1866年,取得了对奥战争的胜利。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他率领3个军团迎战法军,在色当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晋升为元帅,在他于1888年退役后,还任命他为国防委员会主席。 毛奇在实现德意志统一后,即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军事问题,特别是德国东、西两线作战问题。他的军事思想继承了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观点,同时加上了当代的特色。他也强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重视总参谋部和参谋人员对于组织和完善军队作战指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在军事上要充分认识和运用铁路和电报等最新技术。他在战争指导上主张先敌动员、分进合击、快速突破、外线作战和速战速决。在军事建设上,就战争动员、军队编制、作战指挥、武器装备等等问题,都有论述和建树。他的军事理论对于西方军界是很有影响的。可以说,西方军队中流行的“委托式指挥法”、“闪击战”理论,都是从毛奇那里首开先河。著有《毛奇军事论文集》和《军事教训 (交战的准备)》等,对军事史影响很大,很值得后人研究。1891年卒于柏林。
2、
罗恩。通称冯·罗恩伯爵(1803.04.30-1879.2.23) 普鲁士军人,建立德国第二帝国建立的三元勋之一,与俾斯麦和老毛奇齐名。1821年入伍,1824-1827年在在柏林军事学院工作。1827年在武备学校任教。1832年调到克雷菲尔德的陆军司令部,不久以后出版三卷集《自然、民族、政治地理学原理》。1836年起在总参测绘局任职。1848年任军参谋长,后历任团长、旅长、师长。1848年革命期间,他协助王储镇压巴登的起义。1850年晋升少将,1859年晋升中将,任军队改组委员会委员和陆军部长,1861年兼任海军部长。在陆军部长任内,他改革普鲁士军制,以普遍的三年义务兵役制保持全国的军事化,规定在正规军作战时由后备军保卫国家。他的改革使普鲁士在1866年七星期战争(普奥战争)中迅速击败奥地利,,并取的1971年对法国战争的胜利,使德意志成为欧洲的主要强国,1971年封伯爵,同年12月继俾斯麦成为普鲁士首相,1872年因健康不佳辞职。1873年晋升陆军元帅。在普鲁士三驾马车之中,他和威廉一世认识最早,相交最深,俾斯麦和毛奇都是他引荐给威廉的,也是他们之间发生矛盾时的调解人。他们三人加上腓特烈·卡尔亲王(铁王子,当时最杰出的野战指挥官,曾独立攻克梅斯要塞,降法军14万)也被通称为开国四杰。罗恩最大的功绩就是他成功的改革了普鲁士军制,铸造了德国统一的利剑。1862年,陆军大臣罗恩在众议院开幕式上提出军事改革方案。要求把军队的服役年限从2年延长为3年;取消国民后备军;改换常备军装备,从下年度起每年拨款950万塔勒作为军费。资产阶级忧虑着:一方面取消后备军和延长现役期,无疑将削弱其在军队中的影响;另一方面,这支庞大军队中的2/3的军官、9/10的教官由容克担任,包藏着一种危险,即军队可能会成为容克反对议会的工具。“谁向它保证,它磨快的武器将被为它自己的目的而使用呢?” 于是,以进步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派运用1850年宪法赋予议会的权力与政府讨价还价。面对议会的拖延,威廉一世也持强硬态度,认为统率和管理武装力量是自己的特权,他坚决表示:宁愿放弃王位,也不愿丢掉3年兵役制的原则。罗恩为首的军人集团力主解散议会,实行专制统治,维持正统主义和君主团结。他调50营军队到柏林周围,准备武力镇压议会。1862年3月11日,普王下令解散众议院。但在5月的选举中,进步党得到选民的支持,获250个议席。新选出的众议院又否决了军制改革案。在普鲁士王权处于一筹莫展的时刻,罗恩向威廉一世推荐了当时的驻法大使俾斯麦,终于七绕八绕的通过了军制改革案。这是罗恩的胜利,也是普鲁士军国主义的胜利。
3、腓特烈·卡尔。
普鲁士亲王(1828.3.20-1885.6.15),威廉一世的侄子。德国统一战争中最出名的野战指挥官。出名的血王子,相传他那一身红色骠骑兵的制服就是战场上敌我双方士兵的鲜血染红的。自幼立志从军,1852年任上校。1854年晋升少将。1861年任骑兵司令。1864年入侵丹麦立有战功。七星期战争中,波西米亚的柯尼西格雷茨会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普法战争任第二军团司令,攻占梅斯要塞,迫降14万法军后,晋升陆军元帅。在奥尔良挫败法国新军的最后抵抗。1852年他成为上校,1854年成为少将并指挥一个骑兵旅。同年与安哈尔特公主玛丽安妮结婚。1857年成为近卫军第一师的师长。但不久就因为训练方式引起争议而辞职。在法奥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普鲁士为帮助奥地利而进行了动员,腓特烈·卡尔被任命为第二军长,认可了他渴望的自行训练的方式。他在军中发表演讲,攻击法国的军队和它的训练方法,这个演讲稿被翻译成法文后引起了法国舆论的很大反弹。随后他转任驻勃兰登堡的第三军军长。在随后的10年间,他不惜一切代价提高部队的训练水平,使他的部队超越近卫军成为全军之冠。 1864年的普丹战争成了他训练成果的试金石,普鲁士和奥地利组成德国联军,对想吞并德意志诸侯国霍尔斯坦因的丹麦开战,腓特烈·卡尔的第三军成为联军的陆军主力,参谋长就是著名的毛奇将军,在奥地利海军冯·特格特霍夫海军上将率领的一支小型舰队帮助下突破了丹麦在易北河和维系和上的防线。强袭攻下迪佩尔要塞。毙伤1800人,俘虏3400,而自身损失轻微。随后陆海军联合攻下阿尔斯岛。迫使丹麦老将弗兰格尔战败求和。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普军分兵三路在波希米亚发起进攻:王储腓特烈·威廉(德皇腓特烈三世)指挥的第2军团(12.7万人),从东北明兴格雷茨方向前进,腓特烈·卡尔亲王的第1军团(9.7万人)从北面向赖兴贝格方向挺进,毕典菲尔特将军统率的第3军团——易北河军团(5万人)从西北向明兴格雷茨方向进攻。总参谋长毛奇的计划是尽量在宽广的战线上推进,然后集中作战。每支军队都被赋予最大的行动自由权,并假定将实施进攻。6月22日占领德累斯顿后,易北河军团与第1军团合并。随后,普军分两路进攻,其任务:首先两支军队会合,尔后在总决战中歼灭贝内德克的军队,并攻占维也纳。在奥尔米茨附近集结的奥地利北方军团向前开进迎击普军。腓特烈·卡尔亲王依靠比奥军更高的行军速度通过山隘,先敌展开,并迅速击败了奥军几支前锋部队。7月3日,在萨多瓦克尼格雷茨地域双方进行了整个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交战。由于王储的第一军团的迟到,腓特烈·卡尔12万人的第一军团独自迎战奥军北方军团的全部主力22万人。普军形式危险,有被各个击破的可能 。但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凶猛的攻击,致使奥军拥有多数兵力反而力求自保,战至午后,第一军团终于出现在奥军侧后,战局就决定了,奥军惨败,约1.8万人战死,2.4万人被俘。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胜利,整个欧洲目瞪口呆。观战的法国军官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号称欧陆最强大的军队了。 普法战争开始,普军47万再次分为三大军团。三大军团长依旧。不过这回王储率领第三军团,腓特烈·卡尔亲王率领第二军团,毕典菲尔特率领第一军团。王储腓特烈·威廉首先奇袭击败法军麦克马洪军团,突破孚日山脉天险。腓特烈·卡尔接着指挥7个军17万人强行突破法军坚固阵线,把法军分成麦克马洪和巴赞两大部分,并统一指挥第一、第二军团在宽大正面上对巴赞穷追不舍,把巴赞所部17万逼进了梅斯要塞之中。1870年7月16日,为阻止法军突围,发生这次战争中最大的一次骑兵大混战,一日之内,双方3.3万名勇敢的骑士倒在了战场上,腓特烈·卡尔以其无情和冷酷赢得了血王子的绰号。2个月后,法军14万人在梅斯放下了武器,法国最后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消失了。腓特烈·卡尔以独立攻克大型要塞和消灭对方野战军的功绩成为新的德意志帝国的元帅。他再次把军队分开,在卢瓦尔河消灭了法国国防政府新组建的军队,圆满完成了这个战局。就战术技巧而言,他的确是最棒的。 战后,他成为陆军总监,使德国陆军向和平年代转变。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改善军队素质的研究,并进行大规模演习。他严厉的性格让他远离朋友和自己的家庭,他的闲暇岁月主要是在对各国旅行中渡过的。在1872年和1882年他前往地中海和近东地区。1885年6月15日在柏林附近的克莱因格利尼克桥死去。
腓特烈·威廉一世
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一世与汉诺威选侯恩斯特·奥古斯特的长女索菲·夏洛特的次子。在他13岁时,他的父亲得到了国王的称号,他成为了普鲁士王储。他曾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13年2月25日,父亲腓特烈一世去世,他即位成为国王。 腓特烈·威廉一世刚登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4月11日普鲁士与法国签订了《乌特勒支和约》,得到了格尔登上区,和法国、瑞士边境附近的纳沙泰尔、瓦伦金两个侯国。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一世施行极端的军国主义政策。他大大加重赋税,把普鲁士军队从3.8万人增加至8.3万人(占人口的百分之四),由此普鲁士成为欧洲第三军事强国。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时,与奥地利、英国关系冷淡,只与法国结盟。
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普鲁士参加了反对瑞典霸权的大北方战争,但所得甚微。只是由于彼得大帝的俄罗斯帝国打败了瑞典,腓特烈·威廉一世得到了直到奥得河河口的波美拉尼亚。
腓特烈·威廉一世是一位性格严厉穷兵黩武的战士国王,他以极其粗暴的军人作风对待臣民,把军事训练的严酷推向极至,创立了"服从、服从、再服从"的"普鲁士精神"。这为普鲁士日后的扩张准备了坚实的军队和经济基础。腓特烈·威廉一世时期普鲁士军纪严格,校阅军队成了他最大的消遣。1733年,实行分区征兵制,并强迫农民当兵,提供半数的兵源,另一半为外国雇佣军。他还有一个巨人掷弹兵团:他派人从欧洲各地绑架身高伟岸的巨人,编入一个特殊的掷弹兵团,从北海到地中海整个欧洲身高特殊的巨人都有可能被他骗去或者抢去。身材高大的女人也不安全,常常被收集来与这些巨人配对,以产生下一代巨人。在1740年腓特烈·威廉临终弥留之际,当他听到神父布道"人赤条条地来,也赤条条地去"的时候,还能从病榻上挣扎起来说"怎么能赤条条的,我要穿上我的军装"。
1709年普鲁士东部发生鼠疫,人口骤减。腓特烈·威廉一世重新移民,使东部再度繁荣。1719年,他解放自己领地上的所有农奴,废除世袭租佃制度。他提倡重商主义,发展工业。1717年实施全国小学义务教育。
但腓特烈·威廉一世鄙视学问,他在普鲁士禁止法国文学、拉丁文和音乐。由于他生活简朴吝啬,又舍不得在经济文化建设上花钱,人称"乞丐国王"。但是,尽管他的登基仪式只花了区区两千银币,他却把80%的政府财政收入充作军费。在他的努力下,普鲁士的军队瞬间膨胀到8.5万人,而且装备精良。
由于腓特烈·威廉一世对王太子弗里茨过分苛刻,禁止他接触法国文学、拉丁文和音乐,反对儿子与英国王室联姻,经常对儿子进行体罚,造成了父子关系紧张。1730年弗里茨企图逃亡英国未遂,被捕,弗里茨的同伙被处决,自己也险些丧命。
腓特烈·威廉一世身高二米有余,体重一百多公斤,平时暴饮暴食,烟瘾极大。他于1740年5月31日在柏林去世,终年51岁。他的儿子弗里茨成为国王腓特烈二世,继承了威廉一世留下的强大富足的王国,并将普鲁士建设成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5. 世界上第一所培养参谋人员的学校是什么

历尽沧桑二百年

德国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也称德国联邦汉堡国防军指挥学院,是联邦德国高等军事学府,其前身是高级军官学校,于1810年创建于柏林,是世界上第一所培养高级参谋人员的学校。

汉堡

学院原址在巴特·埃姆斯,1958年迁至汉堡。1972年,联邦德国对军队训练进行改革,根据同类院校合并的原则,将参谋学院和国防学院并入联邦国防指挥学院,从而成了联邦德国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学府。

19世纪初期,拿破仑的法国军队采用了新的军事体制,使武装起来的法国农民成为欧洲武装力量的核心,这对当时腐朽的普鲁士军制和军事教育影响很大。1810年,普军终于在柏林成立了第一所培养高级参谋人员的军官学校,这也开创了世界先例。它的名称为:德国军事学院,第一任校长是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在该校任校长达12年(1818~1830),并写出举世闻名的《战争论》。1859年,该校更名为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停办,1935年恢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被取消。1957年4月1日,在原军事学院、海军学院、空军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任务是培养和轮训三军高级参谋人员和中级指挥官。

全院分3个系组织教学,即基本系、参谋系、军种司令部专业系。完成前一系的学习才能进入下一个系的学习,这与其他国家军队截然不同。实际上,一名德军参谋人员经过这里学习后,真正完全成为一名联合参谋,而不仅仅是兵种和军种参谋。

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

联邦国防部规定,自1974年起,德国三军所有军龄在8年以上并准备提升为高级参谋人员的上尉军官和现任高级参谋人员需要深造的职业军官,都必须轮流接受指挥学院的基础训练。自1982年起,招收的学员必须经联邦国防军高等学校培训,学员的训练内容、科目和计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学院分3个系组织教学,即基础科目训练系、应用科目训练系和专职人员业务训练系。与此相对应,学院教学训练分为3个阶段:基础科目训练、应用科目训练、专职人员业务训练。

学员在训练

基础科目训练。基础科目训练时间,1977年以前为14周,此后延长为5个月,从1994年起缩短为3周。所学课程为一般指挥理论、军队任务、社会科学、安全政策等。基础训练的目的是使学员能以科学方法进行思维和工作;使学员了解政治、社会和军队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提高学员的一般业务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地使用军事概念,能简明准确地拟制各种战斗文书。轮训结束时,要进行结业考试,考试方式有书面作业、笔试和口试。成绩不及格者可重学一期。学员结业后,由国防部人事局负责,根据指挥学院的建议和本人的志愿,分配到各司令部机关任职实习。基础训练系每年轮训学员3期,每期招收陆、海、空三军学员250名。

应用科目训练。按规定,完成基础科目训练并通过考试的学员,在有关司令部学习至少1年以后,要回到指挥学院参加应用科目训练。应用科目训练分以下3种:

(1)参谋部参谋业务训练。训练时间为8周。主要对专业参谋人员进行基本业务训练。训练科目有计划、组织、训练、检验性作业,此外还有一般军事科目和各军种科目。训练目的是,使学员了解有关的主要参谋业务机构的任务,有针对性地提高学员的参谋业务能力。这种训练不进行结业考试,但学员可得到1张有评语的结业证书,证书记有平时训练的各科目成绩和总成绩。

(2)总参谋部参谋业务训练。总参谋部参谋业务训练分陆、海、空3个训练班和一个中级指挥员训练班。学员数量视高级参谋人员的需要量而定。一般招收本国军官95名和北约国家的军官15名。招收学员的条件较为严格:必须是陆、海、空三军的校级军官;必须具有坚实的军事基础知识并需国防部人事局挑选,通常只有10%左右的军官被选中。学制2.5年。

各军种总参谋部参谋业务训练班的主要任务是给学员教授本军种的知识、指挥方法和武器性能。各军种训练科目虽基本一样,但具体内容不同。三军共同科目包括:安全政策与武装力量、战略、总体防御、联邦国防军计划、指挥常识、作战指挥等。各军种的训练独自进行,训练重点也不同。空军的重点是有关使用航空兵器的指挥原则;海军的重点是海战理论、高级参谋业务训练。陆军参谋训练班的科目及主要内容是战术、内部指导、后勤、军事与战争史及总体战理论、政治、武器技术、外语、兵种的正确使用等。

另一科目是把学员分组派到各司令部机关去参加各种演习,以便加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员毕业前,学院还要组织学员去一个或数个北约国家进行14天的出国旅行作业。学员毕业时,学院要对每个学员作出鉴定,其内容包括:性格特点、智力和身体状况、业务能力、训练成绩、优点和特长及对学员晋升的意见、缺点和弱点及如何克服的意见。学院除对学员作出翔实的鉴定外,还要提出对学员使用的意见和评语。获得“特别适合担任高级司令部的职务”、“适合担任高级司令部的职务”、“适合担任高级司令部的职务,但要继续考验”这三种评语的学员,根据他们入学前的级别,在指挥学院毕业时可分别晋升为少校、中校或上校,然后被派到高级司令部去工作,或委任为中级(营)指挥员。

(3)安全政策进修。时间为3周。所有的职业军官都要参加“安全政策进修班”深造,进行专职人员业务训练。

专职人员业务训练是直接为毕业学员担任新职务作准备的,任务是解决专职人员在业务上的一些特殊问题。训练时间1~10周不等。学院设有:联合司令部军官业务训练班;高级指挥机关和联邦国防部军官业务进修班;指挥员一般业务训练班;训练参谋人员业务训练班;国防业务训练班;武官业务训练班;军事交通指挥业务训练班;仓库管理业务训练训练班;新闻报道业务训练班;基地管理业务训练班;预备役参谋业务训练班;总体防御业务训练班;联合国参谋军官训练班等。毕业学员在担任新职前,可根据本人未来职务的特殊需要有选择性地参加上述各种专职人员的业务训练班。

此外,自1962年以来,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每年举办一期为期9个月的外军军官指挥业务训练班。招收北约国家的陆军军官约20名。每期还允许5名本国的少校或中校军官参加,主要学习有关陆军部队指挥业务方面的知识。

德国将帅的“摇篮”

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蜚声全球,不仅是因为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此担任过教官和12年之久的校长,还因为该校培养出了许多世界著名的军事人物,如老毛奇、施利芬、鲁登道夫、古德里安等。因此,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被誉为“德国将帅的摇篮”。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的奠基人——克劳塞维茨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80年6月出生于普鲁士马格德堡附近布尔格镇的一个小贵族家庭。12岁时在波茨坦的尤金亲王步兵团中充当士官生。1793年,当普鲁士同革命后的法国作战时,他曾参加围攻美因兹城等战斗。1795年升为少尉。

克劳塞维茨

1801年秋,他被送入柏林军官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深得校长香霍斯特的赏识。1803年春,他在该校毕业后,被香霍斯特推荐为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开始注意到他。他写信给这位年轻的军官说:“应普鲁士斐迪南亲王的请求,朕决定,你今后留在奥古斯特亲王身边……朕望你兢兢业业,在这一职务中不辜负对你的信任。”根据这一任命,克劳塞维茨成为亲王副官,进入宫廷社会。两年后,克劳塞维茨晋升为上尉。

1806年10月普鲁士同法国作战时,他随奥古斯特亲王所率的步兵营参加了奥尔施塔特会战,退却时在普伦次劳被法军俘虏。1807年10月释放回国后,根据亲身的体验,力主改革普鲁士的军事制度。

1810年秋,任柏林军官学校教官,同时为王太子(即以后的威廉四世)讲授军事课,前后共两年。1810年年底,与相恋多年的布吕尔伯爵的女儿玛丽结婚。

1813年起任俄普联合军团参谋长。1815年任普鲁士军队步兵军参谋长。

1818年,克劳塞维茨到高级军官学校(指挥学院的前身)担任校长,并被提升为将军。在任校长期间,他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战争、路易十四战争、菲特烈二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军事历史著作,并开始致力于《战争论》的著述工作。他深入仔细研究了大量战例,撰写了许多史论文章,还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进行整理。

《战争论》

1830年他调离学院,此时《战争论》尚未完稿。1831年5月任驻波兰边境普鲁士军参谋长,当年去世。《战争论》由其遗孀玛丽整理出版。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交战、战局乃至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最大限度地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主突方向;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克劳塞维茨还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他认为,主要精神力量是: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的结论中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笔,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对于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点,列宁曾给予高度评价。

军事理论家老毛奇

赫尔穆特·卡尔·伯恩哈德·老毛奇,1800年出生。毕业于哥本哈根武备中学和柏林军事学院。1848年起,先后任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处长、军参谋长。1858~1888年任普鲁士总参谋长。他领导下的总参谋部成为国家和军队准备战争的主要机构。在首相俾斯麦的支持下,他实行了一系列加强军队的措施(缩短动员和集结的期限、增加军队数量和革新装备等)。1864年在对丹麦的战争中,老毛奇任普奥联军参谋长。在1866年普鲁士对奥国及其盟国的战争和1870~1871年对法国的战争中,老毛奇任野战司令部参谋长,实际上是全军总司令。

老毛奇的雕像

老毛奇在任总参谋长的最后16年里主持编纂了1870~1879年的战争史,并制定了对法国和俄国的战争计划。老毛奇在他的军事著作中表达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和战争的“文明”作用等思想。他还阐明了政治只对战争的开始和结束产生影响,在战争进程中政治服从于战争的观点。他强调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和速决战,认为:为了进行战争必须动用国家一切力量,先敌动员和在边境展开军队,突然采取军事行动,从各个方向朝一点运动(“分进合击”),从翼侧包围敌人;从正面和翼侧发起冲击,在一次总交战中消灭敌人,从而在速决战中取胜。他在创建新型总参谋部和把先进技术应用于军队以及作战指挥理论等方面均有建树。老毛奇的军事思想是德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战争指导和战略、战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德国处理两线作战问题以及“闪击战”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国坦克部队的创建者,一级陆军上将。

古德里安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库尔姆城。1908年开始服役。1914年毕业于德国军事学院(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的前身)。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骑兵部队中任职。战后服役于国防军。

古德里安

他于1922年起,在汽车兵和坦克部队中任职。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研究坦克作战理论,认为坦克是在战略上具有决定作用的武器,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作战的思想。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开始扩军备战。古德里安一手创建和训练的装甲部队成为希特勒实现闪电战理论的物质基础。1934年倡议组建3个坦克师,他任第2坦克师师长。1938年任坦克军军长,在德国兼并奥地利的行动中,指挥所部长驱直入近1000千米,在48小时内全部抵达维也纳。这次行动检验了坦克兵的实际作战能力,他由此奠定了在德国坦克兵中的首创地位。他在军事上的另一成就是闪击战术思想的确立和运用。1938年10月古德里安晋升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9月德军进攻波兰时,他率领第19装甲军作为德北方集团军群的开路先锋,在空军配合下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德国仅用35天便吞并了波兰。他因此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闪击英雄”,获得了由希特勒授予的二级“铁十字勋章”。

1940年5月,德军开始闪击西欧。5月10日,法国战役打响,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再次作为攻击前锋,只用两天时间穿越阿登山峡谷,攻占色当。5月20日,他扫过亚眠,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完成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把北部法兰西和比利时的所有盟军都装进了口袋。5月24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刻尔克还有10英里了,这时,他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英法比联军得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战后身在战俘营里的古德里安仍对希特勒那个“拆断他装甲部队挺进矛头”的命令耿耿于怀:“俘获(英国远征军)大好机会却给希特勒的神经质弄糟了。”

他指挥所属坦克部队以破竹之势向前突进,使德军在不到两个月内就征服了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再次显示了坦克闪击战术的威力。1940年7月,古德里安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

古德里安视察“虎”型坦克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作为中路德军,先后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成功实施了钳形包围,歼灭了苏军大量有生力量。同年9月其第2装甲军团首先拉开了“台风”行动的序幕,在布良斯克围歼了苏布良斯克方面军,直抵莫斯科城下,但俄罗斯严寒的冬天使他的攻势锐减。12月4日,气温降至零下52摄氏度时,他被迫率军撤退。古德里安因这次擅自撤退被希特勒免职,调回编入预备军。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失败后,他又被召回,担任坦克兵总监。他组织研制出了德国著名的“虎”型和“豹”型坦克,并进行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但是在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德军又以惨败告终。他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德国坦克闪击战术,终于彻底破产。他在1944年7月希特勒遇刺后,一度代理陆军总参谋长,但到1945年3月,又因战场失利而被再次解除职务,从此转入预备役。

1945年5月,古德里安向美军投降,作为战俘被关押在纽伦堡监狱。苏联想起诉他的战争罪行,但西方盟军没有接受。古德里安被关押了3年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是战争的执行者,而没有虐待战俘和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行,未将他列入战争罪犯,1948年将其释放。古德里安获释后,仍一如既往地迷恋坦克,经常同英美坦克专家就坦克问题交换意见。为揭示德国装甲兵发展历程,总结他指挥装甲部队的经验,他撰写了他的回忆录《一个士兵的回忆》和德国坦克部队发展和战术的专著《坦克——前进》(因他早亡而未能最终完成,由他的好友门泽尔将他生前所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和编辑,并最终出版)。1954年5月14日古德里安病逝。

日本的武装力量由现役部队、在军事部门服务的文职人员和预备役部队组成。正规部队分为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日本很重视对于军事人才的培养,尤其在航空自卫队学校的建立上投入了相比其他方面较大的力量,主要的军事院校有:日本防卫大学、调查学校、海上自卫队第一技术学校、海上自卫队干部学校、航空学校、航空自卫队第一技术学校、航空自卫队第二技术学校、航空自卫队第五技术学校、航空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陆上自卫队第二技术学校、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卫生学校、运输学校联合参谋学校等。

6. 普鲁士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是谁

格尔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和奥古斯特·冯·格奈森瑙
二人都是世界现代陆军的创始人,普鲁士军队的参谋长。
两个人,前者奠基,后者完善。二人先后进行军事变革,将“军需总监部”改制为“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部”。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革,标志着“近代陆军”开始向“现代陆军”前进了。
军队出现了一个强大专注的指挥中枢,同时代乃至后世被其他国家所学习。

7. 德意志的荣耀的头衔解释

德国军官团的高素质可以说是普鲁士-德国军事力量的核心和精华,对于其成员中出身于贵族却能长期保持较高素质的问题,我有几点看法:首先,对于军官团成员来说,贵族头衔只是一种传统和荣誉,并没有实在的物质意义。普鲁士军官团的建立始于“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建立普鲁士军队,他任命贵族子弟为军官,并与他们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效忠关系,除了便于控制军队外,还有制约当时在政治上比较独立的容克贵族,建立中央集权的考虑,由于“嫡子继承制”加入军队的贵族子弟多是无权继承土地的次子,他们一旦加入军官团,就成为职业军人,一切都仰赖于国王的恩典和军功,同原来的贵族家庭就没多少联系了,并形成世代从军的军人世家,在强调纪律和荣誉的普鲁士军队里,贵族头衔是一种传统,一种身份高贵的证明,而不是同土地,财富和养尊处优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其次,普鲁士军官团有着较多的实战锻炼机会。众所周知,普鲁士国家以军立国,为战而生,特别是在弗里德里希大帝时期,纵横欧陆,频繁的战争给了军官团成员较多的实战机会,有利于增强和保持军事素质。再次,军官团有一整套严格的军事教育体系,在普鲁士王国时期,就很重视对军官的教育,特别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普鲁士进行了沙恩霍斯特军事改革,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总参谋部制度,尤其强调了对军官,特别是总参谋部军官的教育,使每一名军官都从一开始培养出较高的军事素养,并保持终身。如果还有什么原因,那可能就是德意志民族严谨,坚忍,刻板的民族性格了,这样的民族比较容易出优秀的军官。最后说一句,德意志第二帝国以后的军官团中,许多军官也来自资产阶级,他们在军队里凭借功绩而获得贵族称号,逐渐封建化了。这更令贵族头衔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
至于说的罗姆被踢出军官团其实罗姆本身不是军官团的成员。应该是他的行为背叛了他参军的时候所立下的誓言。所以被驱逐出军队。 正如我文中所写那是一种荣誉。而并非是担任参谋或者高于军官团,真正的意义是军队的“名誉团长(Chef eines Regiments)”。
所谓名誉团长的称号是起源于帝国时代的传统,名誉团长称号一般授予皇公贵族,著名将帅。尽管他无权指挥,管理该团,不过,他的名字将一直记载于团籍。
名誉团长着用校官的制服,不过佩带将官的肩章,只是将肩章的底色由将官的红色改为该团的兵种色,如步兵为白色等等,并且,在肩章上配上团的番号,不过龙德施泰特(第18步兵团名誉团长)的肩章例外地使用将官色并加入团番号。其领章亦使用团长(上校)用的。
目前一战至二战之间我看到五个荣誉团长和他们的编号。
包括兴登堡元帅的第三步兵团。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元帅(一战名将。罗马尼亚和巴尔干的征服者)的第六骑团。
威廉·冯·勒布元帅(二战名将。曾经跟随瓦德西参加过八国联军。后任苏军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第26炮兵团
还有歌特·冯·隆德施泰德元帅(二战名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后任西线总司令)第18步兵团
最后一个名字不太确定。有人说是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冯·拜恩元帅(Rupprecht·von·Bayern 1869-1955)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元帅。

8. 为什么18世纪普鲁士列兵的制服是深蓝色,红配色。到了反法战争时期变成了黑色

德国鬼子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那种颜色啊

9.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和法国使用的制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结果呢

说到战争的结果,没有。但是,当涉及到个体战斗时,就会出现一些有趣的时刻,即制服为敌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德国人)提供了很好的信息。

1。Villiers战役

维里尔战役是一场为期两天的巴黎围城战役,从1870年12月2日持续到1870年12月3日。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德国人取得了胜利,同时法国人的士气也开始迅速下降(同一天,卢瓦尔第二集团军向巴黎进攻,在洛伊尼战役中被击败。

战役中的符腾堡(德国唯一一个提供kepis作为标准头饰的州)顺便说一下,图片有一点不准确。中间的法国士兵有肩章,在共和国时期就被摘掉了。艺术家应该把肩章摘掉的。

当攻击开始时,保卫该地区的德国部队(符腾堡军团)有两个相互冲突的选择,但他们知道,与老兵相比,那些低级的游击队员穿的是蓝色裤子。看到区别后,符腾堡人注意到佯攻是由移动卫队指挥的,他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红裤子。

多亏了裤子的颜色,符腾堡做得很好。这次佯攻毫无用处,主力部队被击溃,导致法国在该区域的惨败。

所以德国人成功防御的一个原因是裤子的颜色,虽然这不是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制服如何影响士兵的例子。

制服和士气

之前,我解释了警卫车的制服和正规军步兵的制服(许多老兵穿的)。流动卫队是中产阶级组成的二线部队,他们不愿在正规军服兵役。这些人训练较少,主要担任守备职务,而不是野战,因此在实际战斗中,他们的战斗力不如正规军。

这支部队成立于1868年,作为阿道夫•尼埃尔元帅军事改革的一部分。从理论上讲,到1875年,将有80万人应征入伍。这些新部队将配发制服。有两种选择要么给他们国民警卫队制服,要么给他们正规军制服,但最终决定给他们国民警卫队制服。

这削弱了士兵们的自豪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视为不那么重要的二线部队,不能穿他们国家军队的标志“红裤子”。

蓝裤红条纹制服因此对士气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提供正规军制服可以给这些士兵一种重要性和优先权,这是他们想要的正规军水平。

1870年9月4日,在混乱的战争中,法兰西共和国宣告成立。在内政和战争事务大臣利昂·甘贝塔的领导下,50万人被匆忙征召入伍。因此,军队总数达到100万。

这些人的制服质量很差。他们中的许多人一直穿着便服,特别是在法国东部作战的游击部队法郎轮胎部队(francertiur units)。

军队大量使用平民服装给德国人的印象是,法国非法武装平民,自1864年日内瓦公约以来,这一直是一项违禁品。当时的许多将军也有一个强大的传统信念,那就是战争只应该由士兵来打,一个国家强迫平民直接参与是野蛮的。

大部分由平民组成的法国军队后来制造了通用电气

10. 普鲁士军装和纳粹军装有什么区别

纳粹军装都是每个人量体剪裁的,所以看着挺拔,合身

与普鲁士总参谋部制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坦博尔羽绒服厂家地址 浏览:980
一个男装店需要投资多少钱 浏览:632
婴儿服装外贸出口怎么样 浏览:128
男童羊绒风衣 浏览:588
穿呢背带裙要配裤子吗 浏览:212
女牛仔短款外套搭配花裙 浏览:106
白色衣搭配牛仔裤好看吗 浏览:618
唯品会vipshop风衣 浏览:333
臀大腿短适合什么裤子 浏览:187
儿童女孩雪中飞羽绒服 浏览:306
冬天穿保暖内衣套什么 浏览:669
军禄色风衣怎么搭 浏览:774
朗金坤学生校服 浏览:622
男长大衣怎么搭配什么裤子 浏览:300
织宝宝衣视频教程 浏览:91
粉红色的衬衫英文翻译 浏览:244
男生天蓝色浅蓝色短袖配什么裤子 浏览:719
百天奴男装衬衫 浏览:640
旗袍美女翘臀大图 浏览:554
羽绒服怎么洗标志 浏览: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