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中国校服是最好的情侣装了。
在我们那个美好的上学的年代,我们最喜欢的就是校服了,因为每个人穿的样式基本上都是接近的,尤其男同学和女同学穿着同样的格式的衣服站在夕阳西下的校园里拍一张风景照,那真的是太美了。
校服也是给了我们一种不惧攀比的心理,因为每个人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所以说不在乎什么,特别高档或者是价格够低。
校服那是学校里面一种亮丽的风景线啊。
⑵ 关于中国校服改革,我建议只在样式上模仿日韩校服,男女还是穿一样的,同意吗
日风格比较水手 英伦和韩风 款式上 区别不大·· 韩国人不是总模仿欧美么,在欧美的基础上加上很多格子,和细节处的装饰,颜色也有棕色绿色红色深蓝色等等,比较花哨一些,另外他们一穿就是韩风,可能跟长相身材业有关,比较宽松和可爱。 欧美人穿的比较紧身,很性感,校服样式非常简洁,以深蓝色为主,就是英伦了。 你去网络搜搜图片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⑶ 中国校服。
挺LZ.
LZ真是我的知音啊,
让我们穿这种校服就相当于一个思想古板、守旧的人穿 hip-pop 一样.
我们这不穿还停课呢,
而且校服质量超烂的,款式超傻得,
中国思想问题,总说我们青春期还不懂事什么的,
那他们呢,谁规定的他们就要决定我们青少年的东西了?
那校服根本就不适合我们青少年,
况且我们现在就应该有自己的意见,和学校一起来决定,不是很好吗 ?
学校凭什么决定一切啊,
非要我们按着大人的思想.
青春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不是让他们来安排的.
既然有青春期这个过程,就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安排,应该满足青春期的需要,
凭什么青春期就要那么守旧,古板呢?凭什么让我们失去关于青春期的重要元素呢?
那还叫青春期吗 . ?
⑷ 中国校服是否真的扼杀了个性
不会的,校服都是一个样式的,不存在扼杀了个性,反而挺人性化的,不会让,学生形成攀比的心理,让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放在校服上,中国的校服,颜值高的人穿着就好看,颜值低的穿的就是一个路人,不过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真的没有看过谁穿校服很好看,当然是除了电视上面的
⑸ 日本高中校服正废除校服“性别区分”,你支持这项规定吗
谈到日本 ,我们忍不住想到jk ,是日本标志性的一种服装 ,至今被多国人所接受 ,有些人特别热爱jk ,因为这种服饰让人看起来非常的干净利落,有活力 。日本高中校服正废除校服 “性别区分 ”这项规定,我认为这是一种遗憾的政策 ,因为男孩女孩都将穿上同样的衣服 ,从服装上而言 ,没有了男女之分 ,那校园缺少多少的魅力 。
日本校服深受大众喜爱 ,如今听到校服消除性别区分这一消息 ,相信很多人都不支持这项规定 ,因为这让一个少女对美丽的追求泯然于此 。
⑹ 为什么中国的校服要做得这么丑
英国广播公司(BBC)关于中式教育的纪录片,除了引发对中英教育方式的思考,也有人开始检讨,与英国校服相比,中国大陆校服宽松无美感,反映出美学教育缺失,几乎是没有明显男女区别的运动装,“臃肿,难看,质地粗劣,毫无美感可言”。有学者指出,这种去性别的服装,反映出“部分教育管理者对女性身体和性的恐惧”,也是“审美的粗鄙化”。
家长们的担心不只是“动心思”。中小学生处于发育期,身体长得快,初中三年合身校服就要换三次,而且还要分夏、冬、春秋三类,常服和运动服两种,算下来一共要36套,学校还得有硕大的更衣室。即便是难看的运动式校服也是有号码的,但很多家长刻意选大号,希望孩子们一件穿三年。
要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学校推行民主管理,要需要培育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规则和习惯,这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教育现代治理,必不可少的内容。解决包括校服在内的一系列与学生权益相关的问题,都需要学校建立学生和家长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
⑺ 中国校服应该改革 议论文
运动式校服的主要特点,一是去性别化,青年男女的性别差异被同样宽松肥大的服装抹平了,二是审美上的粗鄙化。
去性别化,折射出部分教育管理者对女性身体和性的恐惧,这种恐惧源于中世纪式的禁欲主义传统。身体,特别是年轻女孩子的身体,被看作一种具有威胁性的、难以把握的危险现象,不得不受到文化过程的充分控制和管理。而有些教育管理者则乐于通过去性别化的校服对学生青春期正在发育的身体进行简单有效但却违背人性的“规训”。例如有些家长认为过于好看的校服会让学生早恋。曾经南京一所中学要给学生定做“韩版”校服,因反对的家长太多,学校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将校服改回了运动服。
至于审美上的粗鄙化,则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美育的缺失,以及对学生基本人格尊严的忽视。穿上这种校服,学生恐怕很难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说严重一点,这是对学生人格的粗暴践踏,不是育人,而是毁人。有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生及家长对校服的满意度极低。而网络上对中国式校服的全民吐糟,充分说明了那些曾经身穿运动式校服长大的青年一代的不满。
一个国家的校服是文化、教育、历史的缩影,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同时也反映了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国家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精神面貌。男女区分的校服,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性别认知。美观时尚的校服,则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尊自信、优雅从容的良好气质。
不客气地说,中国式校服是教育改革中最保守顽固的堡垒之一,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⑻ 为什么中国的校服丑出了境界
为什么中国的校服丑出了境界?惯用的答案是,杜绝攀比和早恋。大概是觉得众人都穿上千篇一律、绝不合体的校服,哪怕在人群中多看你一千眼,也记不清你的容颜。
我读初中那会儿,学校甚至对男女生的发行有严格要求,男生必须板寸,女生短发不过耳。老师们谆谆教诲:把一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不要花那些歪心思去臭美。
青春期的孩子第一次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更美好的自我形象有了要求,对异性也有了本心的好奇。为了避免这一群小羊走上迷途,牧羊人选择了集体圈养,砍断所有出路,一了百了干净利落。
以拦腰折断取代循循善诱的校园教育,与耍流氓何异?
为什么中国的校服丑出了境界?
校服,真是一个纯洁的字眼。不由得令人想起那年17岁的初恋......
换个校服就能预防早恋未免太想当然了。相反,这种做法,不能正确展现男女成长中性别特点的衣服,不利于青春期少年树立正确健康的性别意识,也不利于性别自信的建立,越是遮遮掩掩,越是不能坦然面对。
学生们并没有生机勃勃的活力。
同时,应试教育的改革也应该加速,如果学生只是考试的工具,教育机构与学校不注重个人的内在发展,即使校服再好看,却也显示不了任何的朝气与校服该有的风采。
-End-
⑼ 中国校服为什么不能漂亮点
可叹的是,仍有许多人在有意无意地压抑孩子们发乎心底的美的诉求 媒体近日报道说,南京某中学准备给学生订做“韩版”校服,由于反对的家长太多,学校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将校服改回了运动服。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男装太帅、女装太漂亮”,一些家长担心孩子们因此早恋。比如有家长向媒体抱怨:“青春期的孩子换漂亮校服,会刺激他们对异性的好感。” 据工作人员称,和中国许多学校一样,南京这所学校现在的校服是运动装。男生是白、蓝、黑条纹,女生是白、红、黑条纹,除了颜色、大小外,男女生校服几乎没有区别。学校发现学生很不爱穿校服,对此家长们很有意见,认为一套校服价格不菲,花钱买了孩子却不穿,等于浪费钱。但是,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家长们还是宁愿让孩子选择“我很土,可是我很安全”的校服。 记得刚到法国时,我所得到的第一个美好印象来自于一位普通的巴士司机。他西装革履,彬彬有礼,像绅士般将我们从戴高乐机场接到巴黎。对比中国大呼小叫的揽客者,这位法国司机给我的直觉是———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经历怎样的场合,都可以活得很精致。这种精致小而言之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大而言之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几年后,我答应为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翻译《本质与裸体》一书,只是因为后来太忙,无奈不了了之。该书着重对比了东西方审美差别,相信许多中国人对此都有所体认,可以道出一二。比如巴黎裸体雕塑可以站上大街,而东方裸体却只能藏在密室里。 中国人坚信祖宗留下的春宫画多少有些裸体,至少可以裸得让那些透过指缝观摩的道学家们心旌摇曳,指缝也摇曳。然而,在于连看来,这些中式裸体并不真实。印象最深的是于连的比喻,大意是中国春宫画里的裸体像一只只布袋子,放在椅子上耷拉了下来。这个比喻的确传神,我当时在想,难怪东方的哲学家们会将自己的身体比作一个“臭皮囊”———莫非这些得道者当年也是在中式春宫画里获得了出世的灵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想来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活得真是委屈,任凭多好的线条,即使冲破了衣带的禁忌,最后难免被画家们污蔑为一只装面粉的袋子,既无棱角,也不秀美。可怜我们今天的孩子,终日穿着一身臃肿的、去性别化的校服,像是个“布袋少年”,继续受着“布袋审美”的伤害。 自超女诞生以来,笔者一直想不明白中国人如何在一夜之间进入“中性时代”。看到家长们如此反对那些秀美的校服,方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得益于中式校服的熏陶。学生们不也在说,他们穿的校服只能用四个字形容———“不男不女”。对于校方重拾“不男不女运动服”,学生们终究有些“不服”。他们列举了“韩版”校服的种种好处:一是校服漂亮,能增加上学的兴趣;二是审美愉悦,能提高自信;三是利于团结,激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四是能培养男生稳重、女生端庄的美好气质;五是能一眼看出对方是男是女…… 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我行我秀”“我秀我美”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气质。可叹的是,在中国社会里仍有许多人在有意无意地继续压抑孩子们发乎心底的美的诉求。当他们妄想美会吃人时,就给美装个嘴套;当他们意识到孩子要恋爱时,就给孩子罩上个“避恋套”。 王尔德说:“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注定是个悲剧。”显而易见的是,当这些学生对美求之而不得,其实“悲剧”已经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酝酿。 中国之所以选择运动服做为校服,而不是制服。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制服的价格相对昂贵,这对许多普通家庭来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其次,制服过于成人化,无法体现青少年的特点。穿上西装一样的制服,你很难分辩出那是职员,还是学生。青少年应该展现出其充满青春,活力,阳光的特质,而运动服恰好符合这些特点。所以,穿运动服不仅不会显得老土,而是阳光,活力的代名词。【部分学生认为:中国校服存在着四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