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服知识 > 民国时期圣玛利亚女校校服

民国时期圣玛利亚女校校服

发布时间:2021-06-09 10:54:29

A. 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是现在的哪所学校

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并把两校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而原圣玛利亚女中的校址上则建立起了一所新的大专院校———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该校被并入东华大学,成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宁分校区,共占地面积64000平方米。

B. 圣玛利亚女校的介绍

圣玛利亚女中创办于1881年,前身是文纪女中与俾文女中,校址在白利南路(今长宁路1187号)。1851年文纪女校创建。1861年俾文女校创建。中山公园西南侧,长宁路1187号。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曾经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会中学———圣玛利亚女校(St.Mary’sHall)。当年这是一所女子贵族教会学校,旧上海滩的很多名媛淑女,包括红极一时的影星都出自这所学校,如张爱玲、俞庆棠等。 这里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宁分校区。

C. 你认为民国第一才女是谁

说道民国才女,通常有四大才女和十大才女之说。

不可否认像萧红、石平梅、林徽因、史良、盛爱颐、吴健雄、陈衡哲、苏雪林、陆小曼、凌叔华、谢婉莹这些杰出女性个个才华横溢像璀璨的明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但一定要我说谁是民国第一才女,那么我选张爱玲。


4、影响巨大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影响深远,尤其对张爱玲倍加推崇。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也对张爱玲推崇备至:“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王安忆也给予张爱玲很高评价:“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直到现在,她的书信都有人研究,她的金句传播甚广......

D. 教育家俞庆棠女士小时候是否缠过足

你好,俞庆棠是五四运动崛起的新女性,自然也不会缠足,小时候缠没缠我也不知道,下面是资料,希望对楼主有帮助俞庆棠,女,字凤岐,祖籍江苏太仓,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初四日出生于上海,民国11年(1922年)4月,与唐文治长子唐庆治结婚,后定居无锡。宣统三年(1911年)在上海务本女学读书,参加妇女协赞会,从事妇女工作。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求学时,为学生会主席。五四运动中,带领同学游行演讲,演剧募捐,并创办平民夜校,认为“唤起民众,实为当务之急”。后被选为上海学联代表,出席全国学生联席会议。民国8 年秋留学美国,进台来佛亚女子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民国11年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归国后,在私立无锡中学等校任教。后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民国16年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教授兼扩充教育处处长,提出大力推行民众教育的主张。民国17 年3月,在苏州创办中央大学区民众教育学校,兼任校长。下半年,该校迁至无锡,改名为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并增设劳农学院。后两院合并,改名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俞庆棠改任教授兼研究实验部主任。她坚持学做结合、走向社会、结合工农的办学方针,在无锡城郊黄巷、丽新路、江阴巷、高长岸、南门、汉昌路、惠北、北夏等地区创设民众教育馆和实验区,并校订《民众读本》,主编《教育与民众》月刊以及《申报》“农村生活丛谈”专栏。民国21年12月,她发起成立中国社会教育社,被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创设河南洛阳、广东花县两个实验区。翌年赴丹麦等欧洲7国考察成人补习教育。回国后,以更大的热情致力于民众教育,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民国24年起,主编《民众抗日救国读本》,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妇女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偕同教育学院师生迁校桂林。后只身到汉口,参加难童保育与妇女救济工作。民国27年8月,先后在四川松潘、乐山创办纺织、蚕丝实验区。重庆《新华日报》对此曾作报道。民国28 年3 月,她由重庆回到上海,先后在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和震旦女大等校任教。同时为女青年会编写民众课本,由世界书局出版,稿费全部捐作社会救济。抗战胜利后,担任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先后兴办108所市立民众学校,并亲自担任上海实验民众学校校长。民国36 年担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翌年又任联合国远东基本教育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同年10月赴美国考察教育。1949 年5月她应邀回国,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会后,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她,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她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由于辛劳过度,不幸于1949年12月4日晚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2岁。著有《民众教育》一书。译著有杜威《思维与教学》(与人合译)等。2贡献编辑在现代教育史中,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同为著名教育家杜威弟子的另一位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在旧中国教育界叱咤风云三十年,是中国民众教育创导者、社会教育先驱。“五·四”运动中崛起的新女性1919年,“五·四”怒潮卷到上海,当时在圣玛利亚求学并担任学生会主席的俞庆棠立刻响应,和各校代表一起集中在海格路(今华山路)复旦公学,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发表宣言,决议罢课,组织游行,上街演讲。“六·三”以后,这位瘦小的“闺阁千金”,更冲破学校禁令,带领女同学,清早背着竹筒走上街头,边宣传边募捐,鼓动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奔走呼号,忍受劳苦,常在众人之先”。这以后,她又积极参与筹备全国学联,并被选为上海学联代表,出席全国学生联合会。在筹备会议和成立后的评议会上,俞庆棠总是“侃侃发言,每能切中肯綮,扼要不烦,态度沉毅而恳挚,为各校学生代表所折服”。俞庆棠是“五·四”哺育的新女性。也许是出身教育世家,她对教育独具慧眼。“五·四”前,二十出头的她已在校刊《凤藻》上发表文章,提出“立国于物竞剧烈之时代”,必须“普及教育”。“五·四”以后,她更认识到“单靠学生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以“教育唤醒民众”。她决心到“新大陆”去学教育。1919年8月,俞庆棠典卖了准备结婚用的金饰,在兄长的资助下赴美留学。她先后进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社会学和教学学,受业于杜威博士和克伯屈博士。她勤奋学习,用两年时间修完大学课程,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士学位。她身在异域,心系祖国;她担任大学中国学生会会长,常和中国留学生议论国事,发表《毋忘山东问题》这样的政论。俞庆棠虽是杜威的弟子,但并不受杜威的束缚。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曾被西方奉为教育经典,而俞庆棠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却发展了杜威的理论,说:“学校生活不过是生活的一个阶段”、“现行学校教育,绝不能代表终身的过程。教育的最大功能,只有将整个生活,继续的予以指导”。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一新命题。杰出的社会教育家1922年4月,俞庆棠和未婚夫唐庆诒(中国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的长子) —起回国,在无锡结婚。婚后,俞庆棠任江苏省第二师范教师和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她执教之初,就发现旧中国教育的弊端:“中国的教育,只顾到一部分学龄儿童,踏进学校大门的,在城市都是中产以上的子弟,在乡村大都是地主的子弟。至于劳苦大众和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被拒于学校大门之外。”于是,这位洋溢着“五·四”精神的人立志要为民众办教育。 妇女运动
1927年6月,俞庆棠被聘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中央大学)教授兼扩充教育处处长,受命规划江苏省社会教育事业。她提出大力推行民众教育的主张,说“民众教育是失学的儿童、青年、成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已受基础教育的继续教育和进修”,是全民“前进和向上”的教育。俞庆棠表示这是受了孙中山“必须唤起民众”的启示,“遵循总理遗嘱”。1928年3月,为了培养民众教育师资,她在苏州创立了中央大学区民众教育学校,亲自拟订学校章程并兼任校长。为了供师生实习研究,她在无锡先后创设民众教育实验区、工人教育实验区、民众图书馆、农民教育馆、民众教育学院等实验单位。在俞庆棠积极规划、统筹组织下,江苏的民众教育一时间声势很大,成效卓著。至1929年,全省竟办了1341所民众学校,310所民众教育馆,82所农民教育馆。1932年,她联合全国社会教育人员,成立中国社会教育社,有一千余社员,分布于全国21个省、市与欧、美、日本等国,她被选为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在俞庆棠的倡导下,民众教育由江苏省向全国推行,她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反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各地学生纷纷组团赴南京请愿。事后,当局勒令请愿学生悔过,俞庆棠挺身而出,当着“上峰”的面慷慨陈词:“要求抗日有什么错? 难道要学生甘心做亡国奴? 请愿学生没有什么可悔过的,倒是首先要求别人悔过的人应该悔过!”领队郭影秋被捕后,俞庆棠又挺身出面营救,终于使这位革命青年获释。1935年,北京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12月26日夜,赴南京请愿的上海学生在无锡车站被国民党宪兵扣押。俞庆棠立刻领了一批教育学院的学生带着食物上车站慰问,第二天上午她集合同学大声疾呼:“不能不闻不问了,作为学生应该团结起来,去拯救受难同学!”她一把火,使学生热血沸腾,学生们不顾校方阻挠,从各边门整队出发,冲向被扣押的上海学生住地中南大戏院。社会实践,使她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较之在象牙塔里做学问的知识分子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她曾沉痛地说:“民众教育工作者一点一滴的努力,成效是有的,可是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的压迫,一点一滴的成就,帝国主义的势力—冲进来,全都完了。我这么多年来工作,感到这是个社会制度问题啊!”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俞庆棠冲破重重障碍。在无锡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追悼会筹备工作,她撰写的挽联:“不做空头文学家,死者是用铁笔铁肩,挑过解放民族的担子;要作真心革命者,活人应拿出赤心赤血,赶走压迫中华的敌人”挂在了鲁迅遗像的两旁。
俞庆棠
1936年,俞庆棠率先创设电化教育专修科,并指导师生摄制抗日电影《五十六年痛史》,到各地巡回放映。1938年5月,她应邀参加庐山妇女谈话,结识了邓颖超,她们《开展后方妇女生产工作》的发言,受到邓颖超的好评。中国社区教育的先驱民众教育的楷模1945年10月,俞庆棠怀着推进民众教育的满腔热情,担任了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她创办了成百所民众学校。亲自动员附近居民到校学习,在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现为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上午开设儿童班、下午设妇女班,晚上设成人班,共有1700余人。俞庆棠组织师生一边上课,一边建设校园。课余,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唱歌、跳舞、排戏。父子、母子、乃至祖孙同校的情况在这所学校并不稀奇,群众称它是“为我们贫苦大众办的大民校。”1946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参观学校后,赞扬说:“如是学校,在我国属不可多得矣。”
俞庆棠像
在该校师生中,有的是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他们利用推广民众教育的机会,积极进行革命活动,使这所学校成为培养革命干部和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民主堡垒”。这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惊恐,在国民党上海市参议会竟然提出撤销实验民众学校的议案。俞庆棠在共产党地下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下,团结全校师生进行护校运动,她说:“实验民校是决不允许撤销或改组的,我决不辞职。即使撤销或改组的命令下来,我也不走;除非那些老爷们用警察来把我赶走。”上海市市长吴国桢和教育局长李熙谋邀请俞庆棠吃饭,对她进行威胁利诱,软硬兼施,她绝不屈服,说:“庆棠以身殉校,在所不惜。”由于全校师生坚决斗争,终于保留了这所学校,她被称为“民教之母”。1947年,俞庆棠出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她办民众教育的成绩蜚声中外,她开发地区教育资源,“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实践和理论,证明她是我国社区教育的先驱。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1948年,俞庆棠赴美考察基本教育,并再次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1949年5月,她得中华全国妇联电:“外婆祝寿,欢迎你回来参加。”俞庆棠异常兴奋,因为她明白这是中国共产党让自己赶回去出席新政协并参加开国大典。虽然其时她腹瘤手术后体力尚未恢复,但仍然成行。俞庆棠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后,周恩来找她谈话,希望她留在北京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她爽快地接受了任命,并表示“愿意加紧学习,努力为人民服务。”
俞庆棠教育思想作品1949年10月3日,俞庆棠到部任职。她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主持草拟1950年的社会教育规划,准备开展全国规模的社会教育事业。她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症,经常从早晨工作到夜晚。当年12月4日是星期天,她自感必须就医,但白天还是去参加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理监事会议,晚上还和钱俊瑞副部长讨论社会教育问题。10时半就寝,终因辛劳过度,半夜即患脑溢血逝世,终年仅52岁。俞庆棠逝世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教育部向她的遗体告别。董必武、陆定一亲自到教育部吊唁。北京、上海、无锡、苏州乃至纽约都为她举行了追悼会。在上海静安区业余大学成立“俞庆棠校长纪念室”。1985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无锡“俞庆棠先生纪念室”亲笔题词:“纪念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先生”。在上海静安区业余大学校园内建立了“俞庆棠先生塑像纪念碑”,在原教育大楼的墙上嵌有雷洁琼副委员长题写的“社区教育基地上海市实验民众学校”的纪念碑匾。雷洁琼题词:“学习俞庆棠先生致力民众教育的献身精神”,赵朴初题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E. 圣玛利亚女校的历史沿革

圣玛利亚女中创办于1881年,前身是文纪女中与俾文女中,校址在白利南路(今长宁路1187号)。
185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琼斯女士在上海虹口礼拜堂后设立一座女校,命名为文纪。刚开始,文纪只有8名学生,上午学浅易的《圣经》和《四书》,其余时间学习纺织、缝纫、烹调、园艺等。10年后,另一名传教士——— 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格兰德女士,为纪念故世的丈夫俾文先生在上海又设立一座女校,并以其夫“俾文”名之。这里的女学生们除了学习圣经、国文、算术以外,还学习缝纫、刺绣。
1861年俾文女校创建。 1881年文纪、俾文两校合并成立圣玛利亚女中(St. Mary’s Hall),校址在万航渡路圣约翰大学校园内,第一年招生28人,首任校长为中国人黄素娥女士。
1881年6月,美国圣公会施主教将文纪、俾文两校合并,成立了圣玛利亚女校。新校舍建在梵王渡圣约翰书院后面,整个校园的建筑呈古希腊风格。此时的圣约翰书院和圣玛利亚女校仅一墙之隔,然而除了星期日在教堂分座“做礼拜”之外,男女学生从不允许交谈。学校开始时招生40余人,以后每年陆续增加。1931年6月25日圣玛利亚女校举行50周年校庆,此为学生表演。也是50年前即上海自有女校之初的女学生装束及其上课情形
1885年女校附设育婴堂,黄素娥兼管其事。
1900年,学校举行第一次毕业典礼,仅有一名学生朱静贞毕业。
1908年添设师范科、图书馆。此后圣玛利亚女校有较大发展,正式成立英文部、中文部和音乐部,学制定为8年。
1920年购买白利南路70亩地建造新校舍(今长宁路凯旋路口)。
1923年,圣玛利亚女校迁入白利南路(今长宁路)新校舍,并改名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招生对象多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到1929年为止,学校共计有八年制毕业生100人,师范毕业生17人,初中毕业生137人,高中毕业生145人,中文特级毕业生63人。这时的圣玛利亚女校,已经成为一所贵族女子学校,学校完全按照美国式方法教育:除必修课外,还有宗教活动,家政训练和音乐舞蹈表演等选修课,传授西方上层社会的礼仪、社交知识。它一年学费一般学生是84元,相当于普通工人10个月的工资;专学西文的一年学费是168元,其他伙食、杂费尚且不包括在内。这样高的费用,普通人家显然是难以支持的。自此,圣玛利亚女中开始成为继中西女中后的上海第二所贵族教会女校。
钟楼
1937年借南京路大陆商场临时上课。
1939年圣玛利亚女校又在圣约翰大学校园里建斐蔚堂(Grave’s hall),学生全部走读。
1952年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并把两校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而原圣玛利亚女中的校址上则建立起了一所新的大专院校———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8月,该校被并入东华大学,成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宁分校区,共占地面积64000平方米。
2009年,除了钟楼外,都是废墟。

F. 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的介绍

原圣玛利亚女校(St.Mary's Hall)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会中学,位于中山公园西南侧,长宁路1187号。当年这是一所女子贵族教会学校,旧上海滩的很多名媛淑女,包括红极一时的名人都出自这所学校,如张爱玲、俞庆棠等。 几经改建的圣玛利亚女校,仍然尚为完整地保留了当年的建校初期的大致风格。正对着学校大门的第一教室已经是教师办公楼,几经粉刷后的墙壁失去了原有的色彩,门柱和窗沿那些攀花的浮雕也在重修时剥落。尽管如此,这座修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具有西方折衷主义的典型“中国式”小楼,仍然如同一个威严的老人稳健地屹立在校园的入口,见证着一个世纪来的历史变迁。现在,这里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宁分校区。

G. 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的开发争议

圣玛利亚女校旧址7幢历史建筑6幢被拆,居民联名要求保护。
中山公园西南侧,长宁路1187号,曾经的上海著名女子教会中学——圣玛利亚女校,后并入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宁分校区,由于开发商的不当开发,这处名园如今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民强烈反对规划方案
2009年4月14日,长宁区规划局在长宁路1187号工地门口贴出了一张征询市民意见的《公告》,告知附近居民,开发商将按照公告规划方案进行“长宁路88街坊32/8丘商办综合楼项目”开发建设。
新规划图纸上,已拆除的2幢保留建筑不在规划图内,其中一幢被拆除的历史建筑,规划改建成一幢25层高的楼,紧邻中山公寓。包括钟楼在内的另外5幢历史建筑在规划图中虽被纳入保护范围,但四散分布在五个角落,其间的环形走廊已不见踪迹。
对新的规划方案,附近中山公寓的居民们强烈反对。居民们认为,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圣玛利亚女校旧址应该“完整独立、原汁原味”地保护,而且不应该“被湮没在摩天大楼的阴影中”。几十名居民签名给长宁区规划局写信反映,要求重新考虑规划方案。
如何保留是开发商的事”
历史建筑被破坏,有关部门对此反应不一。长宁区房地局房屋质量监测站负责人表示,得知历史建筑被拆的消息,他们当即到现场进行制止,并要求开发商予以恢复。
长宁区规划局有关人士却认为,圣玛利亚女校旧址保护建筑只有一幢,即钟楼所在的一幢,其他建筑都是保留建筑。“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是有区别的,我们规划部门已经让开发商有效保护保留建筑,至于如何保留那是开发商的事情。”
文物保护专家、上海市文管委地面文物管理处副处长孔立三认为,“著名校舍旧址应该作为整体保护,它们需要一个整体氛围。”

H. 民国时期名人广告营销的例子

http://wap.cnki.net/qikan-DSWZ201517016.html
民国广告的“名人营销”大战
由国庆

解读民国时期的烟云往事,在旧文资料与藏品中来回 穿越 ,有时会觉得那时的名人有一种 范儿 :大抵是发自骨子里的特有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还有礼仪。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民国时期的广告也就大不一样了,其中涉及的人与事也是好看又耐读。袁世凯与烟草广告上的 爱国军 天津是曾是洋务运动的北方中心。历史上闻……
[关键词]:阮玲玉;丰子恺;北洋大臣;品牌创意;陈子善;苏青;光绪元年;缘缘堂随笔;圣玛利亚女校;潘柳黛
[文献类型]:期刊
[文献出处]:《读书文摘》

I. 民国时期上海的历史

民国时期上海的头牌交际花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美女明星云集,让这个城市如此香芬。而交际场上风头最足的交际花,非唐瑛莫属了。

那年,唐瑛与陆小曼被称为交际场上的明星,素有南唐北陆之说。早期小曼在北平,后来也到上海,还与唐瑛同台演出过。

唐瑛与陆小曼是两道不同的风景。后来,陆小曼被人熟知,与诗人徐志摩有关。但在当年,唐瑛的风采确实无人能及。

这里所说的交际花,当然不是陈白露与赛金花,而是出身豪门的名媛。她们尊贵、高雅,经过系统的培训才得以长成。

唐瑛长相漂亮,五官有着一种西洋的风情,举首投足惹人睹目。她出身名门,父亲是早年留德的名医。兄长是宋子文的亲信,曾因代宋子文一死,而受到宋子文的照顾。

唐瑛毕业于旧上海的中西女塾,也是张爱玲就读过的圣玛利亚女校前身。她精通英文,善唱昆曲还会演戏。最让人讶异的是,她在卡尔等大剧院用英语演出了整部《王宝钏》。她曼妙的舞姿,高雅的谈吐,成为旧上海的一道沉香。

在唐瑛演《少奶奶的扇子》时,当她穿着曳地的长裙在百乐门跳舞时,那每个华丽的转身,张扬又奢华。

唐瑛之所以能成为旧上海的头牌交际花,与她自小严格的家教分不开。除过学习舞蹈、英文、戏曲之外,穿衣考究而前卫。选用CHANNEL NO 5香水、HANNEL香水袋、FERREGAMO皮鞋、CD口红、CELINE衣服和LV手袋。吃的东西亦非常讲究,每一顿都会按照合理的营养要求进行搭配,甚至会精细到几点吃早餐,何时用下午茶,晚饭几点开始;吃饭过程中,不能玩弄碗筷餐具,不能边吃边说;汤要是太烫,也不能用嘴去吹。

而当唐瑛穿着旗袍高跟鞋,奔往百乐门跳舞时,在那妖娆的转身中,又有谁会知晓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美人儿,婚姻却不算幸福。与上海富商李云书的公子李祖法结婚没几年就离婚了,说是性格不合。离婚时才27岁。后来她又嫁给北洋军府国务总理熊希龄家的七公子做少奶奶,40年代先去香港,后移居到美国。

继唐瑛之后,旧上海又涌现出几个有名的交际花。如周叔苹、陈皓明等。她们不仅拥有非凡的容貌,还有着出众的仪表与智慧。正因为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有着她们,那个香艳的城市才成为张爱玲笔下永恒的沉香。

J. 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的知名校友

圣玛利亚女校是一所贵族女子学校,其一年学费相当于普通工人10个月的工资。尽管如此,许多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仍以能将自己的女儿送进该校为荣。练就淑女风范,踏进上层社交圈,嫁入豪门,当大使夫人,也成了不少圣校(校内师生对学校的简称)学生憧憬的目标。与所有教会学校一样,圣校也重视英文,轻视中文。学生能说一口极其流利的英语,而中文却连一张便条也写不通顺。然而,就在这样的学校环境里,却诞生了才华横溢、蜚声文坛的一代女作家——张爱玲,她的小说、散文和评论的处女作都是在圣校期间发表的。
从1931年秋11岁时进入圣校读初一,到1937年夏17岁高三毕业,张爱玲在圣校度过了她的少女时代。由于与离异的父母感情不和,她很少回家。家庭变故,亲情冷漠,给学生时代的张爱玲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她在学校里沉默寡言,不交友,不合群,生活懒散,衣饰也不入时,而且还常忘带课本,忘交作业,在课堂上偷偷速写教师卡通肖像——但这一切难掩她日益显现的文学才气,当同学们还只会按老师命题将几百字敷衍成呆板的准八股时,她就以一篇感情真挚、词藻瑰丽的自由命题文章《看云》受到老师极力赞誉。1932年第12期圣校年刊《凤藻》上,发表了她的处女作《不幸的她》 ,编者特地说明作者还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天!”12岁的张爱玲写出这样的句子,足可以做她的“天才梦”了。
以后,她又陆续在《凤藻》上发表了散文《迟暮》《秋雨》,评论《论卡通画之前途》及用英文创作的散文《牧羊者素描》《心愿》。此外还在圣校学生社团国光社办的刊物《国光》上发表了农村题材的小说《牛》和历史小说《霸王别姬》及四篇评论和两首打油诗。值得称道的是在《霸王别姬》中,她已尝试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方法和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叙事手法交融在一起,其成熟的技巧令国文老师也甚感吃惊,乃至公开在课堂上赞扬它可与郭沫若的《楚霸王之死》相媲美。
张爱玲的文名逐渐在校园内流传开来,教员在休息室里也常议论她。老师要她担任学校年刊《凤藻》编辑,被她推脱了。圣玛利亚女校把“非梧桐不栖,非醴不饮”的凤作为学校标志,校刊也取名《凤藻》。在上海市档案馆珍藏的数十本《凤藻》内,我们见到了圣玛利亚女校当年静穆恬美的校园风貌,也见到了张爱玲蕴含灵气的一篇篇中英文习作,见到了毕业留念时她为全班同学绘制的30多幅真人头像加卡通身段的肖像画和英文签名Ailing。抚摸着一本本历经岁月的棕赭色羊皮面的《凤藻》,耳畔仿佛回响起张爱玲在英文习作《心愿》中发出的宏言:“与全中国其他学校相比,圣玛利亚女校的宿舍未必是最大的,校内的花园也未必是最美丽的,但她无疑有最优秀、最勤奋好学的小姑娘,她们将以其日后辉煌的事业来为母校增光!”
俞庆棠
俞庆棠是江苏太仓人。1897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职员家庭。由于她的双亲很早就去世,俞庆棠由大哥俞凤宾抚养成人,俞凤宾是上海的名医,而她的仲兄俞颂华也是当时的名记者。俞庆棠1914年毕业于上海务本女校,两年后入中西女塾,其后入圣玛利亚女校。她自幼活泼、勇敢,并娴于辞令,尤其善于演讲。
1919年,“五・四”怒潮席卷上海,当时在圣玛利亚女校担任学生会主席的俞庆棠积极响应,她和各校代表一起集中在海格路(今华山路)复旦公学,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发表宣言,决议罢课,组织游行,上街演讲。“六・三”以后,这位瘦小的“闺阁千金”,更冲破学校禁令,带领女同学,清早背着竹筒走上街头,边宣传边募捐,鼓动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奔走呼号,忍受劳苦,常在众人之先”。这以后,她又积极参与筹备全国学联,并被选为上海学联代表,出席全国学生联合会。在筹备会议和成立后的评议会上,俞庆棠总是“侃侃发言,每能切中肯綮,扼要不烦,态度沉毅而恳挚,为各校学生代表所折服”。俞庆棠可以称做是“五・四”哺育的新女性。
俞庆棠对教育问题独具慧眼。“五・四”前,二十出头的她已在校刊《凤藻》上发表文章,提出“立国于物竞剧烈之时代”,必须“普及教育”。

与民国时期圣玛利亚女校校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丝绸男士睡衣货到付款 浏览:367
校服蝴蝶结什么颜色好看 浏览:324
发热马甲背心女款 浏览:63
女生绒夹克搭配 浏览:276
南宁校服除啦新希望育星 浏览:123
宽松红色羽绒服搭配图片欣赏 浏览:519
什么鞋裙子好看图片欣赏 浏览:866
冬天卫衣一般多少克重 浏览:336
制服标志着自己的什么特色 浏览:840
短款白色羽绒服搭裙子好看吗 浏览:138
圆领打底衫穿什么外套好看图片 浏览:704
货车老是断皮带什么原因 浏览:890
有职业风衣的好 浏览:26
衬衫牛仔裤女生头像 浏览:855
棉衣a字版女怎么样好用吗 浏览:289
森女红色衣搭配图片 浏览:462
睡衣晚会应该干什么 浏览:908
裤子边怎么剪图文教程 浏览:932
带眼镜的羽绒服怎么清洗 浏览:744
织小孩帽子什么颜色好看 浏览: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