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服知识 > 为什么明朝不学宋朝税务制服

为什么明朝不学宋朝税务制服

发布时间:2021-06-08 13:45:03

『壹』 为什么宋朝末期那么有钱.明朝末期却穷的连军饷都没有

明朝其实并不穷,穷的是天启和崇祯。仅论财政的话,嘉靖开始就很穷了。

明代财政很奇葩,中央分两个财政,一个是国家的,归户部管,一个是皇帝自己的,叫内库。

嘉靖时期很穷,海瑞那句:嘉靖嘉靖,家家干净。很真实。但是嘉靖驾崩之后就不一样了。很多人只记住了嘉靖对裕王(隆庆)很不好,但是都忽略了嘉靖完全是以继承人的态度来培养裕王的。隆庆继位后,推动改革,首要的就是开海,其次是和蒙古贸易。两套组合拳打下来,户部有钱了,内库也有钱了。

到万历即位后,也很有钱,要不然张居正没那么大底气直接变革。搞什么一条鞭法。这个变革的整体基础在于国家货币要多,换句话说要有本位货币,而且数量要很多。在当时来说,就是白银。根据记载,当时中国拥有全世界1/3的白银。可以说一改之前银荒的情况。耳熟能详的万历三大征就是靠着海外贸易支撑起来的。也就是说全是皇帝掏私人的钱就搞定了三场战争。

万历皇帝据说很聪明,但是对待继承人很不好,既不做培养,也不指点。之后就落入了东林党的口袋。

确实得讲,东林党和东南地主阶层脱不开关系,即使不是代理人也是共生的关系。于是关税没了,商税没了,其他各种税种都没了。比如茶税,天启五年在魏忠贤的主持下一年收35万两白银,崇祯元年在东林党的主持下,只收到17两。一年。

所以明朝不穷,但是大资本家提前玩起了代言人的玩法,导致朝廷收不上税,那不穷才是不科学的。

『贰』 宋朝税收那么多明朝不知道吗

这是跟统治者的眼界、高度息息相关的。
朱元璋出身农民,他的思想中,认为官员与百姓是对立的,税收与百姓生活水平是相对立的。认为所有朱家人就要一生一世吃香喝辣。
所以他当明朝税赋恢复到2500万贯的时候,就下令“永不加赋”了。希望这样能让百姓生活好一点。地方官吏无人敢违背圣旨,于是税收就永远不敢突破这个最高限制,多收的钱,就大家分了吧。
需要朝廷供养的皇族宗室呈几何级数增长,到明末,国家2年财政收入才够支付一年的宗室供养。财政破产是必然的。

『叁』 明朝为什么不增加工商业税收

明初对工商的抑制,采取的是皇权加税收的手段。比如门肆门摊,明初是基本禁止,在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起开征门肆门摊税,当时的理由是推广钞币流通而征收的特定目的税,但仅仅过了4年后的1429年,又以这个理由继续征税,税负还增加了五倍!对采矿业也是如此,明初很长一段时间,严格禁止民间开采,对官办的矿,征税很少。朱元璋在其“驾崩”前两年,对采矿业有所放松,一方面是允许民间开采,如对佛山的冶铁业,“诏县各处铁冶,令民得自采炼,而岁给课税,每三十分取其二”。
虽然明初朝廷对农业生产和民计民生极为重视,但对流通行业的过渡抑制,一些民间生活必需品,不是禁止就是专营,或者课以重税,比如对盐、酒、茶等就是。
到明朝的中期,各种封建朝廷的轮回已经体现了。所谓前朝故事,不过兴衰更替。明中叶的经济繁荣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官员们的薪资不高,但享受这国家的赋税“优免”,家境不断好转。按马克思的理论,资本总是朝着有利润的方向流动。在明朝,家有余赀,自然会想到用这些钱来投资,很多官宦之家开始经营太祖所鄙视的经商活动。有的把钱放高利贷,成为食利阶层;有的则干脆开起了当铺;其他的如贩盐贩茶开店谱,采煤采铁搞纺织等等。上行下效,经商不再是一件可鄙的事情。除农业之外,各业的发展飞速。

薄赋轻徭的名义下,生产力在短期得到迅速发展。但官员权贵享有“优免”,于是大量的赋税徭役只能转嫁到贫民头上。农民在丰收年份仅能自保,碰到荒年,要不欠税,要不就只能流亡。在宣德年间,苏州一带的农民在重租重税的盘剥下成为流民,积欠的税粮达七百九十万石。明朝特有的流民潮就在一派繁华中开始在全国各地流动。同时,一些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山东、江西等地爆发,其中包括后来比较有名的山东女英雄唐赛儿的起义。

『肆』 明朝为什么要学宋朝.以文制武.文官领军

其实不是学宋朝啦,因为明朝最开始并非重文轻武,至少朱元璋时期不是这样的,他毕竟是起兵打的天下,深知军队的重要性,在入主中原之后,北边的元朝残余势力也不是很老实,所以朱元璋在位时期多次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北伐,意欲一鼓作气彻底打垮元廷。在北伐的同时,明朝还进行了西征,最后成功的收复了云南等地,这使得武将的地位增高了不少。朱元璋时期,在官员等级划分上,武将也要明显高于文官。在中央官员中,五军都督府的五位都督都是正一品,而文官最大的官职是六部尚书,只是正二品;地方官职中,朱元璋废除了元朝时期一省只有一位军政长官的弊端,他讲军政刑分开,分别设立了都指挥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其中负责一省军务的都指挥使是正二品和六部尚书平起平坐,而负责一省民政的布政使却仅仅是从二品,此外只能指挥5600人的卫指挥使也是正三品,而一个知府却仅仅是正四品。所以朱元璋时期非常重视武将,是用兵很勤的缘故。到后来,国家进入了太平盛世,不怎么需要打仗的时候,就什么事情都必须依靠文官了。朱棣之后,明朝基本上停止了对外用兵,国家的重心开始转向内部。虽然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但是很多事物还是要有人来干,事情发展到最后内阁大学士们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越来越多,逐步成为了有权无名的宰相。内阁权力的扩大必然会压制到武官的权力,那些武将们虽然也贵为一品,但是实际权力上相比大学士们不知差了多少倍。在地方上武将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国家已经进入太平盛世,对军队的迫切需求不是那么明显,武将位高权低、有名无实的情况开始出现。虽然都指挥使管理着一个省的军队,但是加上军户的家属在内也不过几十万人;而品级较低的布政使却可以管理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虽然都指挥使的官位高,但是实权小、高职位是虚的,而布政使虽然官位低,但权力是真的。这种情况不单单只存在布政使和都指挥使之间,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只能管理几千军队的卫所长官有没有底气,对着官位比他低但管理着几十万百姓的知府吆五喝六?答案是他不敢,因为权力差的太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将的地位在不断地下降,到了明朝后期,一个六品守备见了七品知县要先作揖请安,而知县甚至可以不还礼。此外科举制度的完善也成为文官压制武官的助推手,因为文官都是通过科技考上来的,他的同乡、同年、同学和座师大多都在朝中为官,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抱团。而武将通常只有那么几个袍泽可以依靠,如果某位武将惹怒了某位文官,那么他惨了,庞大的文官集团会群起而攻,不弄死他决不罢休。虽然文官内部也有派系争斗,但在针对打压武将的态度上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地方上三司并立,造成了政出多门,最后明朝推出了巡抚为最高长官。巡抚的人选几乎都是文官,这就形成了中央有大学士、地方有巡抚的文官势力的全覆盖。武将们空有较高的官位,但是没人理他们。到了明朝后期,经常会出现级别高的武将对着那些户部、兵部的郎中们点头哈腰的情况。
总结一下,虽然明朝后期也重文轻武,但并非有意学习宋朝,而是形势的作用。

『伍』 明朝税收收入为什么比宋朝少得多

毫无疑问宋朝的财政收入比明朝高。但财政收入与国家总体经济是两个概念,比如我国财政收入大约是gdp的20%。日本占其gdp的10%。具体涉及到单位换算,宋石是67dm3,明石100dm3,明米价两石一两,宋前后变化很大,宋初便宜,但宋末就贵了宣和二年,诏六路封桩旧盐数输亿万,其听商旅般贩,与淮、浙盐仓即今盐钞对算。四年,榷货务建议:“古有斗米斤盐之说,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时盐价斤为钱六七十;今米价石两千五百至三千,而盐仍旧六十。---宋史食货志由上可知徽宗是米价已经2.5贯一石,考虑到宋初到南宋国家税收的飞速提升,我想米价确实不断提高也是合理的,我把南宋米价定在2贯一石。宋的1.6亿贯=160000000/2*67=53.6亿dm3米明朝税收巅峰是永乐(吐槽一句,朱元璋某年觉得税收够了,或许爱惜民力,或许其他原因,所以给税收定了额,所以明朝除非皇帝加其他税一般税收只会比洪武少不会多,朱棣靠的是开疆扩土增的税收)永乐中,既得交阯,以绢,漆,苏木,翠羽,纸扇,沉、速、安息诸香代租赋。广东琼州黎人、肇庆瑶人内附,输赋比内地。天下本色税粮三千馀万石,丝钞等二千馀万。(区粮3500万石,丝钞2500万,明朝税收折算是2石米1两,丝1匹1两,其实所收很杂,但是我大致上这样计算了)明=(3500/2+2500)万*100=42.5亿dm3所以明朝的政府收入不如宋,但所谓10倍是胡扯出来的。根据安格斯·麦迪森着--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宋朝经济发展较快,明清发展缓慢。但因为明清至少踩在了宋的肩膀上,的各种技术层面至少是高于宋,所以经济情况应略高于宋,由于人口优势总量超过宋是没什么异议的。宋朝可以说是相当生财有道的,但是否合理另议。以宋朝的税收大头盐税为例。明宋都是盐引制。北宋一席220近盐,收2.5贯或3贯,到北宋中期的6贯,再到徽宗年间的8贯。以6贯为例,和每斤27文。到南宋宋朝的盐税收到更高。孝宗乾道六年,户部侍郎叶衡奏:“今日财赋,鬻海之利居其半,年来课入不增,商贾不行,皆私贩害之也。且以淮东、二浙盐出入之数言之,淮东盐灶四百一十二所,岁额盐二百六十八万三千余石,去年两务场卖淮盐六十七万二千三百余袋,收钱二千一百九十六万三千余贯;二浙课额一百九十七万余石,去年两务场卖浙盐二十万二千余袋,收钱五百一万二千余贯,而盐灶乃计二千四百余所。以盐额论之,淮东之数多于二浙五之一,以去岁卖盐钱数论之,淮东多于二浙三之二,及以灶之多寡论之,两浙反多淮东四之三,盖二浙无非私贩故也。欲望遣官分路措置。”---宋史。食货志南宋一袋=300斤,由以上可知,南宋乾道六年,紧靠卖淮盐67.23万袋,收2196.3万贯。合每斤收108文。再来看看明朝两淮所辖分司三,曰泰州,曰淮安,曰通州;批验所二,曰仪真,曰淮安;盐场三十,各盐课司一。洪武时,岁办大引盐三十五万二千馀引。弘治时,改办小引盐,倍之。万历时同。盐行直隶之应天、宁国、太平、扬州、凤阳,庐州、安庆、池州、淮安九府,滁、和二州,江西、湖广二布政司,河南之河南、汝宁、南阳三府及陈州。正统中,贵州亦食淮盐。成化十八年,湖广衡州、永州改行海北盐。正德二年,江西赣州、南安、吉安改行广东盐。所输边,甘肃、延绥、宁夏、宣府、大同、辽东、固原、山西神池诸堡。上供光禄寺、神宫监、内官监。岁入太仓馀盐银六十万两。两浙所辖分司四,曰嘉兴,曰松江,曰宁绍、曰温台;批验所四,曰杭州,曰绍兴,曰嘉兴,曰温州;盐场三十五,各盐课司一。洪武时,岁办大引盐二十二万四百馀引。弘治时,改办小引盐,倍之。万历时同。盐行浙江,直隶之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微州五府及广德州,江西之广信府。所输边,甘肃、延绥、宁夏、固原、山西神池诸堡。岁入太仓馀盐银十四万两。明初,置北平河间盐运司,后改称河间长芦。所辖分司二,曰沧州,曰青州;批验所二,曰长芦,曰小直沽;盐场二十四,各盐课司一。洪武时,岁办大引盐六万三干一百馀引。弘治时,改办小引盐十八万八百馀引。万历时同。盐行北直隶,河南之彰德、卫辉二府。所输边,宣府、大同、蓟州。上供郊庙百神祭祀、内府羞膳及给百官有司。岁入太仓馀盐银十二万两。山东所辖分司二,曰胶莱,曰滨乐;批验所一,曰泺口;盐场十九,各盐课司一。洪武时,岁办大引盐十四万三千三百馀引。弘治时,改办小引盐,倍之。万历时,九万六千一百馀引。盐行山东,直隶徐、邳、宿三州,河南开封府,后开封改食河东盐。所输边,辽东及山西神池诸堡。岁入太仓馀盐银五万两。福建所辖盐场七,各盐课司一。洪武时,岁办大引盐十万四千五百馀引。弘治时,增七百馀引。万历时,减千引。其引曰依山,曰附海。依山纳折色。附海行本色,神宗时亦改折色。盐行境内。岁入太仓银二万二千馀两。河东所辖解盐,初设东场分司於安邑,成祖时,增设西场於解州,寻复并於东。正统六年复置西场分司。弘治二年增置中场分司。洪武时,岁办小引盐三十万四千引。弘治时,增入万引。万历中,又增二十万引。盐行陕西之西安、汉中、延安、凤翔四府,河南之归德、怀庆、河南、汝宁、南阳五府及汝州,山西之平阳、潞安二府,泽、沁、辽三州。地有两见者,盐得兼行。隆庆中,延安改食灵州池盐。崇祯中,凤翔、汉中二府亦改食灵州盐。岁入太仓银四千馀两,给宣府镇及大同代府禄粮,抵补山西民粮银,共十九万两有奇。陕西灵州有大小盐池,又有漳县盐井、西和盐井。洪武时,岁办盐,西和十三万一千五百斤有奇,漳县五十一万五千六百斤有奇,灵州二百八十六万七千四百斤有奇。弘治时同。万历时,三处共办千二百五十三万七千六百馀斤。盐行陕西之巩昌、临洮二府及河州。岁解宁夏、延绥、固原饷银三万六千馀两。广东所辖盐场十四,海北所辖盐场十五,各盐课司一。洪武时,岁办大引盐,广东四万六千八百馀引,海北二万七千馀引。弘治时,广东如旧,海北万九千四百馀引。万历时,广东小引生盐三万二百馀引,小引熟盐三万四千六百馀引;海北小引正耗盐一万二千四百馀引。盐有生有熟,熟贵生贱。广东盐行广州、肇庆、惠州、韶州、南雄、潮州六府。海北盐行广东之雷州、高州、廉州、琼州四府,湖广之桂阳、郴二州,广西之桂林、柳州、梧州、浔州、庆远、南宁、平乐、太平、思明、镇安十府,田、龙、泗城、奉议、利五州。岁入太仓盐课银万一千馀两。四川盐井辖盐课司十七。洪武时,岁办盐一千一十二万七千馀斤。弘治时,办二千一十七万六千馀斤。万历中,九百八十六万一千馀斤。盐行四川之成都、叙州、顺庆、保宁、夔州五府,潼川、嘉定、广安、雅、广元五州县。岁解陕西镇盐课银七万一千余两。云南黑盐井辖盐课司三,白盐井、安宁盐井各辖盐课司一,五井辖盐课司七。洪武时,岁办大引盐万七千八百馀引。弘治时,各井多寡不一。万历时与洪武同。盐行境内。岁入太仓盐课银三万五千余两。---------------明史食货志我在明史中关于明朝的盐税收多少看到多种说法从明初的十一税或承宋制的2.5贯美引到一引三四钱到,到一引五钱。但是按照上面史料。明朝一年发引235万小引,和47000万斤,税收每年135万两。和每斤收3文。如果按照北宋的中期的每斤27文。那么明朝的盐税就可以收到1215万两。如果不要脸按南宋乾道六年那么收,每斤收108文。那么可以收盐税5076万两。(因为我上面在定价时把购买力定在明1两是宋4贯,所以5076万两可能负担过重。那么按明的购买力就是5076万/4=1269万两。崇祯时期被诟病过多的3饷即使同征也是年1670万两。如果崇祯能在学宋朝在盐税酒税茶税上下功夫就可能不至于如此了)另外,宋朝海外贸易份额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受历史条件限制,海运不发达,贸易量有限。熙宁五年,诏发运使薛向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之。”七年,令舶船遇风至诸州界,亟报所隶,送近地舶司榷赋分买;泉、福濒海舟船未经赋买者,仍赴司勘验。时广州市舶亏岁课二十万缗,或以为市易司扰之,故海商不至,令提举司究诘以闻。既而市易务吕邈入舶司阑取蕃商物,诏提举司劾之。九年,集贤殿修撰程师孟请罢杭、明州市舶,诸舶皆隶广州一司。令师孟与三司详议之。是年,杭、明、广三司市舶,收钱、粮、银、香、药等五十四万一百七十三缗、匹、斤、两、段、条、个、颗、脐、只、粒,支二十三万八千五十六缗、匹、斤、两、段、条、个、颗、脐、只、粒。南渡,三路舶司岁入固不少,然金银铜铁,海舶飞运,所失良多,而铜钱之泄尤甚。法禁虽严,奸巧愈密,商人贪利而贸迁,黠吏受赇而纵释,其弊卒不可禁。---宋史食货志可知宋朝南北宋海外贸易收入应该在一百万贯以下,宋朝市舶关税在十税一十税二不等。(计算方法可能有不少错误,但所知所学有限,见谅了。比较理想的是抽取一年根据各种物价和税收计算,但可惜数据不足。明朝农业税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定额,但1393年规定北方新垦地永不起科,后来作为不成为规定适用全国,是否真适用全国我无力查证,找黄仁宇老师吧,我是引用他的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陆』 为什么大多数历史学家喜欢宋朝 都不喜欢明朝

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很喜欢知识分子,还有就是宋朝是中国最繁荣发达的时期。对中国贡献很大,我也喜欢宋朝

『柒』 为啥明朝后期不肯南下,为啥不学习南宋

宋朝的理论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所以南边有人拥立新帝成功了。关键是宋朝政府还没有烂掉。而且金只是掠夺为目标,没有想着灭掉宋。
明朝其实是有人在南边拥立新帝的,但明朝的政府已经烂了,加上清兵灭明代替的决心,所以明被灭。

『捌』 为什么明朝一年税收仅为宋朝的八分之一

宋代是一个重商的时代。

政府在京师设有都商税院,在各州县均设立了商税务:“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大则专置官监临(景德二年诏:诸路商税年额及三万贯以上,审官院选亲民官临莅);小则令佐兼领;诸州仍令都监、监押同掌”。也就是说,一个县至少有一个商税务。

与为什么明朝不学宋朝税务制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男生裤子买那种比较好看吗 浏览:332
羽绒服的白斑怎样去除 浏览:676
女生搭配时尚衣图片欣赏 浏览:46
女装好看的套装 浏览:505
体重65kg穿什么尺码的裤子 浏览:393
中国裤子的演变 浏览:638
深蓝色针织衫怎么配 浏览:403
白羽绒服上弄上辣椒油了怎么清洗 浏览:632
精品女装代理什么品牌好 浏览:672
桑塔纳志俊正时皮带怎么装 浏览:987
怎样用衣织风衣 浏览:269
皇卡男装品牌简介 浏览:110
繁星藩王穿情侣装什么意思 浏览:554
贝克汉姆爬长城同款衬衫 浏览:159
为什么现在不流行旗袍了 浏览:538
哪款帽子颜色最好看 浏览:87
黑色羽绒服内搭粉色长裙好看吗 浏览:537
羽绒服男款裤 浏览:649
在哪能买到女士纯蓝色的风衣 浏览:596
裙子大衣搭配板鞋 浏览: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