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张杰在快男舞台上唱《山歌好比春江水》的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2rzt7ifUd0/
http://www.tudou.com/search/programs/?posto=%2Fsearch%2Fprograms%2F&kw=%D5%C5%BD%DC+%C9%BD%B8%E8%BA%C3%B1%C8%B4%BA%BD%AD%CB%AE&nav_search_target=0&comefrom=1
㈡ 艺术节准备演唱 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 .请问穿什么服装好...什么类型的裙子
朋友你 好,我家有很多舞蹈老师来买衣服的,您不妨我家店铺看看,鼠标放在我回答问题的名字上,就能看见店铺地址。
㈢ 布依山歌词
歌词如下:
娶亲
一棵竹子绿荫荫,手拿金杆来接人。
中间挽起红毛线,轻轻巧巧叼难人。
轻轻巧巧叼难我,不得山歌去不成。
三首两首接倒唱,只要进家得酒喝。
一杆竹子绿叶叶,手拿金杆来接客,
中间挽起红毛线,轻轻巧巧叼难客。
轻轻巧巧叼难我,不得山歌去不得。
三首两首乱管唱,只要进家得酒端。
姑妈贺房说舅妈,姑妈家中捡渣渣。
捡得渣渣无处卖,捡把木叶当钱花。
捡得木叶我就走,一走走到姑妈家。
拿张红纸来封起,今天拿来哄姑妈。
姑爷贺房说舅爷,舅爷家中捡废铁。
捡得废铁无处卖,捡把木叶来当钱。
得把木叶我就走,今天忠心走姑爷。
拿张红纸来封起,今天拿来哄姑爷。
这个外家本事能,要开朝门不操心。
外家是把万能锁,万能钥匙带在身。
万能钥匙带起走,要开朝门心不惊。
左手拿锁右手开,开得主家大发财。
开得主家大富贵,富贵出在外家来。
这个外家本事高,要开朝门心不焦。
外家是把万能锁,万能钥匙在荷包。
万能钥匙带起走,要开朝门心不焦。
左手拿锁右手开,开得主家出贵人。
主家是个大富贵,子孙出在外家人。
喜小孩
拿鸡报喜我不惊,我走大门转后门。
一转转到后院去,芭蕉叶子几大张。
大的拿来做背扇,小的拿来联衣裙。
瓜藤拿做背扇带,瓜杆拿来做提琴。
瓜叶拿来做帽子,瓜米拿来做响呤。
拿鸡报喜我不慌,我走大房转厢房。
一转转到后院去,芭蕉叶子几大张。
大的拿来做背扇,小的拿来联衣裙。
瓜藤拿做背扇带,瓜杆拿来吹得响。
瓜叶拿来做帽子,瓜米拿来做响呤。
大路不平不板厢,不得哪样送姑娘。
昨天拿来鸡报喜,今天赶场不遇场。
我走商店去买布,不得一段花衣裳。
心中想起无记路,找我叔娘来商量。
几个叔娘劝意我,这件事情好商量。
有拿无拿都要去,得当姑娘外婆娘。
喊起叔娘走上路,走在路头心头慌。
走在喜堂来坐下,脸上和像鸡来抓。
大路不平海石脚,不得哪样送幺婆。
昨天拿鸡来报喜,今天赶场场不合。
我走商店去买布,不得一段花衣裳。
心中想得无记路,我找叔娘来策略。
几个叔娘劝意我,这件事情越好说。
有拿无拿都要去,得当姑娘老外婆。
喊起叔娘走上路,走在路上不奈何。
走在喜堂来坐下,脸上和像鸡忠 。
进门歌
客唱:
今天吃酒到你城,来到贵府开财门。
开启财门有字可,开启财门有根生。
开启财门有根生,重头一二开分明。
主家房子修得平,团团转转是花厅。
门前开棵摇钱树,早落黄金夜落银。
初一早起捡四两,初二早上捡半斤。
初三初四捡不了,将它砍来造财门。
七七要造四十九,要造主家发财门。
看牛童子来穿过,喂牛喂马成群群。
扫地丫环来穿过,鸡生鹅鸭闹成群。
读书童子来穿过,读书考状坐朝庭。
太公太婆来穿过,家有百岁年老人。
挑水娘子来穿过,九股银水淌进门。
庄稼之人来穿过,种的庄稼像竹林。
天上梭罗青又青,天上梭罗长成林。
梭罗哪年撒的种,梭罗哪年出土生。
梭罗哪年长叶子,梭罗哪年发大根。
梭罗哪年发芽大,梭罗哪年发叶青。
梭罗哪年长大了,梭罗哪年树一根。
哪人过路不敢砍,哪人过路砍不成。
哪人过路王法大,将它砍来做财门。
做门要做几个三,几门做门几时关。
几门开门出贵子,几门关门做高官。
天上梭罗青又青,天上梭罗长成林。
寅卯一年撒的种,寅卯二年出土生。
寅卯三年长叶子,寅卯四年发大根。
寅卯五年发芽大,寅卯六年发叶青。
寅卯七年长大了,寅卯八年树一根。
蟑螂过路不敢砍,李郎过路砍不成。
鲁班师傅王法大,将它砍来做大门。
做门要做五尺三,起早做门夜晚关。
起早开门出贵子,夜晚关门出高官。
一到财门进财门,寨邻老幼好合心。
寨邻老幼迎接我,唱首喜歌贺喜门。
二到财门进财门,大红对子贴大门。
是哪先生好会写,写得主家出能人。
三到财门进财门,一对金鸡站大门。
一个点头一个叫,叫得主家发金银。
四到财门进财门,主家房子层罗层。
主家房子层层罗,唱歌跳闹闹层层。
五到财门进财门,五子登科点翰林。
要唱五子登科长,要唱六位考高升。
六到财门进财门,六畜兴旺是主人。
主家辈辈修得好,牛成双来马成群。
七到财门进财门,七个仙女出凡尘。
七个仙女下凡道,望见主家发子孙。
八到财门进财门,这点发财是主人。
从过今天开门后,万条银水滴进门。
一走走到院坝中,院坝中门栽花红。
花红高上结仙果,有钱人家大不同。
一走走到院坝来,院坝中间像花台。
会开花来会结果,开花结果一大排。
一走走到梯子边,九到梯子官大年。
二十四步高梯子,步步登上大门边。
一走走到梯子脚,九到梯子万年红。
二十四步高梯子,步步登高大门脚。
一走走到堂屋中,一对蜡烛红东东。
下盏明灯照天地,上盏明灯照祖宗。
一走走到堂屋过,一对蜡烛红鲜鲜。
下盏明灯照天地,上盏明灯照祖先。
唱歌唱在堂屋角,堂屋中间花一钵。
会开花来会结果,幸福日子渐渐多。
唱歌唱在堂屋来,堂屋中间花成排。
会开花来会结果,幸福日子渐渐来。
正月二九好期程,今天主家开财门。
主家恭贺新房子,外家来得喜盈门。
正月二九好期天,今天主家开财源。
主家恭贺新房子,外家来得好闹热。
金竹杆来银竹杆,我拿金杆做门杆。
要想不关是礼遇,要想关来无门关。
金竹杆来苦竹林,我拿金竹来做门。
要想不关是礼遇,要想关来无朝门。
我家住在金竹林,我拿金竹接你们。
我拿金竹来接你,接你唱歌贺主人。
我家住在金竹山,我拿金竹来接客。
我拿金竹来接你,接你外家开个言。
外家来得好闹热,我在门前接你客。
我在门前来接你,接你外家把气歇。
外家来得喜盈盈,我在门前接你们。
我在门前来接你,接你外家快进门。
我家朝门五尺长,推刨推来尺子量。
今天外家要穿过,除非找我来商量。
除非找我来打算,要拿钥匙开弹簧。
要拿钥匙来开锁,要唱喜歌贺喜堂。
我家朝门五尺八,推刨推来刮刨刮。
今天外家要穿过,要拿钥匙来开它。
要拿钥匙来开锁,要唱喜歌贺主家。
筷子歌:
腊月完了是新春,正月二月要打春。
三月笋子要抱蛋,四月笋子正在春。
五月笋子发芽大,六月笋子发叶青。
七月笋子长大了,八月竹子砍一根。
一根竹子有八节,一节刮来有八双。
多谢主家拿筷送,我们吃了好回乡。
一双筷子花绿绿,二双筷子是牙骨。
三双筷子亲姊妹,四双筷子姊妹亲。
五双筷子亲姊妹,六双筷子团转围。
七双筷子亲姊妹,八双筷子拿来分。
多谢主家拿筷送,我们吃了好转身。
主家筷子银包头,丝线盘龙在两头。
主家筷子牙骨筷,多谢主家拿来分。
主家筷子银包边,丝线缠龙在中间。
主家筷子牙骨筷,多谢主家拿送人。
㈣ 湖南卫视2009晚会唱山歌的那个带帽子
这首歌曲应该是《郎在外间打山歌》,我猜是不是黄英唱的啊,实在查不出来了!
郎在外间打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
我不晓得,是何子个上屋下屋岭前坳背巧娘巧爷生出这样聪明伶俐的崽?
打出这样干干净净索索利利钻天入地飘洋过海的好山歌?
打得那鲤鱼是游不得水,打得那黄牛子滚下坡。
我绫罗子不织听山歌。
娘骂女:“你这只死夭婆,你为何绫罗子不织听山歌?
那山歌郎的歌子是听不得,他要唱得你去把他做堂客。”
“叫声妈妈你莫骂我,你哪家年轻里头也爱听山歌。
你不听山歌哪有我?
我不听山歌,哪有外孙伢子喊你做外婆?”
㈤ 满族的礼仪与服饰资料。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朝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袍”、“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清朝时期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俗称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编辑本段]民居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以前,他们都住在草顶土墙的“口袋房”里,“屋高至丈余,独东南扉”。东头的一间面南开门,是外屋;西头的两三间房屋为卧室,称里屋。这种“独东南扉”的结构,如口袋形,便于保暖。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
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满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户”,且分上下两层,窗棱以万字或工字为格,窗外糊纸,开关朝外,“恐夜间虎来,易于闯入”,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用它。此外,房梁上常悬着悠车,用桦木皮(木威)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出生的婴儿就放在里面睡觉,母亲边悠车边哼着摇篮曲。所以有民谣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 [编辑本段]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则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编辑本段]满族文化 在文化方面,满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早期满文著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著,大多有满文译本。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文学家。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满族人,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曲艺家。他的作品众多,而且脍炙人口。不愧为当代的“人民艺术家”。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虽士大夫无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铁保、永理是满族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镛齐名,并称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也是满族。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满文老档》:中国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共180卷。主要记述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宫廷生活、习俗、天文、地理等等。《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清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和满族语言文字演进史提供了较系统而翔实的资料。
《八旗通志》:由鄂尔泰等奉旨撰写。雍正五年(1727年),鄂尔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铁保等奉赦续修。至嘉庆四年(1799年),历时12年完成。该书分八志、八表、八列记叙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世宗时八旗沿革、社会及军事组织、人物传略等项。对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价值。
《御制五体清文鉴》:清代官修满、藏、蒙古、汉、维吾尔五种文字对照辞书。成书于乾隆末年。内容丰富,是中国少数民族辞书中的巨著。
《尼山萨满》:史诗《尼山萨满》也叫《音姜珊蛮》。满族著名史诗。流传于黑龙江流域。讲的是一个女萨满为从阴间救一少年的魂,经历重重难关的故事。有多种手抄本流传。
满族剪纸:十二生肖 满族剪纸艺术剪纸: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补绣:满族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编辑本段]舞蹈 满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隆兴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后一袖为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资势,欢庆的资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
满族秧歌秧歌舞:又称“鞑子秧歌”。多于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长两圆木,边 击边对舞。常由三四人扮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扮持伞灯者,饰卖膏药者为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是化妆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若两秧歌队于路相遇,即行抗肩礼互敬。
莽式舞: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之声相和,加强节奏,故也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腰铃舞:满族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
庆隆舞: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大五魁舞: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编辑本段]满族乐器 八角鼓:八角鼓形为八边形,蒙蟒皮,七个边每边有铜环,另一个边下拴一长穗,可弹、搓、摇,作为唱曲的伴奏乐器。
满戏:满族戏曲剧种。又名“八角鼓戏”。由满族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
二弦:满族弹拨乐器。木制,琴头饰有龙首,弦轴左右各一,音箱为长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绘龙纹。清朝宫廷用于演奏宴乐。
三弦:满族弹拨乐器。檀木质,方槽,琴头雕大顶花,其尾端雕刻花纹,琴杆正面为指板,尾端护弦揭兽皮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拨弦,有弹、挑、分、扫、砸、搓儿等技巧。清宫廷中用于演奏宴乐,民间用于伴奏鼓书、单弦等。 [编辑本段]满族民歌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结婚的喜歌,出征的战歌,围猎的猎歌,以及丰收喜庆,岁时节日,祝福贺寿,凯旋庆功,悲欢离合都有歌,其音乐风格多彩多姿,但基调豪放,朗爽,即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
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
摇篮曲,也称“悠悠调”。在满族中流传最广,几乎每个满族孩子都是在这种优扬、平稳的曲调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流传的《摇篮曲》有满语的,汉语的,最多还是满、汉语兼有的。
劳动歌,满族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猎毕,就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
山歌,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满语民歌《巴音波罗》歌唱丰收,就属于这种山歌。另一类是对口喊唱的叫“爬山调”,多在放牧时赛唱。这类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口喊唱,俗称“拉锯”、“抬扛”。歌词即兴而编,多是触景生情开口就唱,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 [编辑本段]礼仪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㈥ 柳州鱼峰公园山歌比赛人山人海,他们在庆祝什么节日
自2014年3月1日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开始在“壮族三月三”期间实行放假政策,不过,往年“壮族三月三”是放假两天,今年,广西壮族三月三连休4天,年轻人们趁此机会休息、放松一下,并借此谈情说爱,联络感情;老人们则有机会与儿女们团聚、一同参加庙会,享受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
今年恰逢“建党百年”,“壮族三月三”紧紧围绕“感党恩跟党走”的主题,活动内容更丰富、精彩,假期也长,你羡慕吗?
㈦ 哪里可以找到光泽的畲族山歌 ,它使用什么语言唱的
你可以亲自到畲家寨体验下、我就是畲族的。我们畲语唱歌.我这边有个畲族舞台晚上有蛮多人到那里唱畲歌
㈧ 谁知道山歌青菜心白菜心的英文歌词
罗志祥:
绰 号:小猪,罗主任,国王,罗祥,罗姓少年,罗一球,罗主理人(STAGE店长),蛋仔(做DANCER时期),阿祥(爸爸叫),祥祥(妈妈叫),小祥,老公(粉丝叫),兄弟,舞王 猪大牌(杨丞琳叫)死猪(自称) 病猪(朋友叫)
自创角色:惊惊(台语),惊啥妹,罗球评,MR.PIG,基隆祥,罗小祥,Dancing king 哥,罗主任,拳王,铁口直断罗老师
血 型: A 型
现住地:中国台湾省 墨镜超Man国王
语 言: 国语,闽南语,日语,英语也好了很多
星 座: 狮子座
生 肖: 羊
身 高: 180CM
体 重: 65KG
收集物品: 香水、银饰,帽子、手机、Nike鞋、牛仔裤、手表、公仔
爱 好: 篮球、游泳、睡觉、看电视、上网
特别专长: 爵士鼓、跳舞、钢琴、唱歌、编舞、即兴作曲、表演、主持,模仿
个 性: 超级外向,幽默,喜欢想事情,对不熟悉的人比较闷
座右铭: 把握每一个小小的机会!机会可以走过路过, 但绝对不要错过 !生存是我的事 ,定义是别人的事!
口头禅: 是不是、......的意思是?、有没有、......惨了! OK的... @#$%@(着急或者激动的时候,哈哈)、谁受得了、你在干嘛呢..好了(很可爱的声音)、我的妈呀、白痴(善意的),大过年的~,我也没听说过耶~~(娱百常说)
圈中好友:蔡依林、张韶涵、秦辉、棒棒堂、 王心凌、 小鬼、黑人、范玮琪、唐志中(JASON)、曹格、飞轮海、黄小柔、唐禹哲、萧敬腾、大S、小S、Selina、hebe、 五月天、萧亚轩、林俊杰、李晓峰、杨丞琳、古天乐、Party Boys、潘玮柏、吴克群、欧汉声(欧弟)、林依晨、曾恺玹、卓文萱、关颖、言承旭,胡彦斌,草蜢组合,容祖儿 周杰伦、李准基、徐若瑄、张栋梁、鬼鬼(吴映洁),SJ-M(SUPER JUNIOR -M)、安以轩、林志颖、胡宇崴、欧得洋、滨崎步、幸田来未、郭富城等
喜欢的事: 跳舞、买衣服、逛街
讨厌的事: 无故被责骂、被误会
喜欢的食物: 肉松、红豆冰、卤肉饭、绿蛋糕、菠萝包、高丽菜
讨厌的食物: 青菜、猪肉(主要是不吃可以看到猪的形状的猪肉,并不是不吃猪肉)
喜欢的水果: 西瓜、木瓜
喜欢的花草: 玫瑰
喜欢的颜色: 红、黑、亮的颜色都喜欢
喜欢的动物: 狗、猫、猪、熊
害怕的动物: 蛇、獠教曼
喜欢的运动: 打篮球、跳舞
喜欢的季节: 冬
喜欢的音乐类型: HIP-HOP黑人音乐、抒情歌
喜欢的女生类型: 孝顺、乖巧、有爱心、肉肉的、不啰嗦、不做作,可爱、大方
不喜欢的女生类型:很假的
喜欢的男偶像: 郭富城、林志颖、木村拓哉、迈克尔·杰克逊、张学友
最喜欢的女歌手: 安室奈美惠、李孝利
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爆笑、爱情、恐怖
最欣赏的电影: 《初恋情人》、《摩登大圣》
最喜欢的男演员:金·凯瑞 教育程度:培德工家
经纪公司: 天地合娱乐制作有限公司
唱片公司: 金牌大风
出道时间:1983年
人生哲学: 人没有美丑,只有特色,自恋总比自卑好!艺人没有舞台是种无奈,但是艺人不懂得下台是种悲哀!
[编辑本段]个人信息
个人档案三岁天才小鼓手
土法炼钢自炼自修的神奇音乐路
诞生在一个康乐队家庭的罗志祥——原本是个生意很差的康乐队,只靠爸爸的简单乐器和妈妈的歌喉,其实也没什么特色。
那年罗志祥才两岁,每天在康乐队看着叔叔打鼓的他,在家里倒放了两个饼干桶,那就是他的鼓,也没有人注意。直到有天妈妈在家练歌,发现竟然背后传来敲击声,而且准确的敲在歌的节奏上,“三岁的天才小鼓手”——罗志祥就这么被发现啦!从此成了罗家康乐队最招牌的表演节目,成了非常响亮的康乐队。
几个月后罗爸爸想帮康乐队添购一套新鼓,在乐器行林立的商场,3岁还不满100公分的罗志祥,就这么爬上鼓椅,现场试敲了起来,这样的奇
㈨ 5月16日广西卫视金色舞台独弦琴山歌好比春江水
上优酷就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