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铁道兵帽子

铁道兵帽子

发布时间:2021-06-22 18:01:51

❶ 刘居英的军工之光

主持人:凤凰卫视陈晓楠
口述者:刘居英 (原 哈军工 第二任院长)
访问时间:2005年2月
陈晓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有一所大学与当时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齐名。因为坐落在哈尔滨,人们习惯地称这所学校为“哈军工”,而它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这所学校,曾经凝聚了毛泽东时代所有关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梦想,有一百五十多位将军,三十九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更多的时代精英都曾经在哈军工度过难忘的时光。这样一所学校,仅仅在成立了十三年之后,就湮没在中国的政治风云之中。
一九六六年,哈军工被迫退出军队序列,随后而来的肢解、搬迁,终于使这所高等学府不复存在,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而四十几年后的今天,哈军工这个名字也几乎已经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如果历史真如人们所说,是过去与未来的对话,那么我们的讲述人刘居英将军的回忆可能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曾经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刘居英记忆中的哈军工,更像是一个传奇,烙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曲折而艰辛的历史中。
这所学校,由开国大将陈赓创立于一九五三年。那时,这所学校的创立是中国办学史上的奇迹。怎样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建成?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哈军工第一个难解的谜题。而这个谜题的答案,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场说起。
刘居英:我就讲哈军工,一九六六年四月一号以前是哈军工,以后就不是哈军工了。咱们那个同学到底争气不争气,所以我一看,我死能瞑目,我很高兴。 陈晓楠:一九五○年,毛泽东用“唇亡齿寒”四个字就概括了出兵朝鲜的意义。从那时起,刘居英奋战在朝鲜战场上。他亲眼见到,中国军队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的伤亡代价,这个代价也让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成立二十几年来,第一次认清了这样一个事实。
刘居英:美国伤亡很大,我们伤亡也不小,确实不小,这都是我亲眼看到的,我也参加了。我们这个队伍是能打仗的,美国不如我们。但是,我们伤亡大,就是美国装备现代化,各军兵种联合作战,部队的演习是现代化的。我们呢,基本上还是以步兵为主的队伍,扛着步枪,机关枪进去的。当然也有炮,解放天津,淮海战役也缴获了不少炮,但是不配套;坦克有几辆,也不太多;飞机那时候我们刚成立,刚训练;海军军舰根本不能到海边上去,一江山岛那儿一打,打沉了好几个。
所以,我们属于以步兵为主的这么一个军队。打败了蒋介石倒是真的,但是,他也不是合成军队。但是美国是个现代化的军队呀。有许多都是绝对优势的,制空权基本在人家那儿啊,我们还用打蒋介石的办法把他包围起来了,人家坦克车开道,呜呜一开走了,比我们两条腿跑得快得多。
那个仗还要继续打,所以我们的部队急需变成现代化的军队。这是解放军哪,一个大的飞跃,非这么干不成,不这么干我们国家政权巩固不了,出事我们解决不了啊!牺牲的人太多。所以这就是两个问题,一个装备,我们自己那时候不能生产啊,飞机也不能生产;第二训练,给你装备之后,谁开呀,怎么打呀,坏了谁修啊。现代化装备可以花钱买,勒着肚皮花钱可以买,但是交给你,你能够维护,能够使用,能够根据这个基础再研究、设计、制造、创造,这一批还是军事的技术干部,高级的,没有这个,现代化保证不了。
所以,党中央开会决定使军队迈一大步,现代化的一大步,跨越式的。所以就决定成立这么一个学校,正规的学校,训练高级军事技术干部,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紧急成立,紧急调干部,指定陈赓,你干这个事。陈赓那时候是志愿军代司令员。
陈晓楠:毛泽东有一首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记述的是一段湘江赏月的往事,陈赓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少年”。
作为当年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陈赓是当时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那一年黄埔军东征失败,陈赓救下了想要自杀的蒋介石,冒着生命危险把蒋介石从火线上背了下来。此后陈赓成了蒋介石的侍从参谋。然而,当他从蒋介石叛变的屠刀下救出黄埔的所有共产党员后,他与这位前校长成了终生的敌人。
在刘居英的记忆里,他对陈赓更进一步的了解,却是在五十年代的朝鲜战场上。当时的陈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刘居英是志愿军铁道兵司令。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这场战争中见识到世界上最为现代化的军队的力量。
一九五二年,朝鲜战场上胜负难料,陈赓被一纸委任状急召回国。毛泽东说,限你三年之内把学校办起来。而此时,除了一些来自苏联的专家,陈赓一无所有。据说,他曾在某次会议上抱拳请所有人多多帮忙,然后就一路北上,将学校的地址,选在了哈尔滨。
刘居英:选位置选到哈尔滨,选到哈尔滨现得文庙街,南岗。南岗是什么地方呢,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个传染病院,很简单的一个传染病院.旁边是山东人得坟地。山东人进城打工的,死了没地方埋,埋那儿了。
从五二年开始建,五三年九月一号就要开学,五二年建十万平方米,五三年也计划建十万平方米,九月一号才建到六万,学生刚进来,就这么样开的学。那个地方天寒地冻啊,冬天说搬坟,搬了四千多个坟。
陈晓楠:一九五三年九月一日,陈赓成为哈军工的第一任院长。这位行事果断、迅速的将领,为了哈军工的筹备建设,曾经为一纸批件将周恩来堵在厕所中。周恩来无奈地说,你真应该写到自传里。而陈赓过人的胆识更体现在全国调集教员的时候。刘居英说,那时哈军工的教员,被人们戏称为“八国联军”。
刘居英:真正搞军事,飞机、大炮、军舰,搞这个的,在中国学不着,但是在外国留学的可以学着,人家有这个学校啊。所以有些人就回国了。蒋介石那时候也收容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家回来了。但这些人哪,都说“八国联军”啊,都是从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地方回来的。要按那时候来讲,这复杂得很了,谁也不敢用啊。但是我们军工,陈赓那时候考虑,非用不成,没有怎么办哪?都让苏联人上课,上课谁懂啊?现学俄文,他不教怎么办啊?所以这个都来了。
陈晓楠:一九五三年九月一日,哈军工正式成立了。此时的刘居英,还作为志愿军铁道兵运输司令,奋战在朝鲜战场上。那时的他并没有想到,此后不久,他将和哈军工这所著名的学府结下不解之缘。
对刘居英而言,一生中有两个学校对他影响至深。一个是青年时代,他曾经以数学一百分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北京大学。在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运动”之后,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投笔从戎,走出学校参加革命,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为一名军事将领。
一九五四年,刘居英从朝鲜战场上回国,这一次,他将要再回到学校中去。
刘居英:解放战争进入东北的时候,我是从山东过去的,大军过江,我们是指挥所的,搞小船过渤海,十个师啊。后来到东北,我搞军运,支援朝鲜搞运输,也经过很多战斗。大学生学得不怎么样,打仗还可以,我五四年四月份回来的,朝鲜打仗啊。陈赓当时是哈军工的院长兼政委,所以他也想搁个人,他管大事,搁个人给他顶着日常工作。所以,在中央开会就提出来,说得找这么个人。还说,这个人难整啊,军队都是农民暴动起来,一个大字不识的很多人,去哪儿找这么个人?还幸亏有这么一个,我这个臭名远扬,我进过大学,北京大学啊。陈赓说,这个人成,这个人脑袋成,他也能打仗。陈赓赞成,这样给我委任了,中央定的。 陈晓楠:这是当年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委任状,从此,刘居英成为陈*赓的助手,哈军工的副院长。一九五五年,刘居英成为中国几个最年轻的开国少将之一。那时的哈军工,已经开始声名鹊起。在刘居英印象中,哈军工的招生工作也开始有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风波。
刘居英: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招军内的干部,后来军内不够用了,所以到了一九六○年的时候,就决定从地方大学里优先保送录取。正赶上那个时候是大跃进哪,大 跃 进各方面都要工程师,各军兵种那更不用说了,这个说我得建一百艘军舰,那个说我建一万辆坦克,那工程师就多了。就有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啊!所以,一九六○在广州开会的时候,罗*瑞*卿总长开会,说,你们需要多少人哪?一统计,需要三十七万,三年之内需要三十七万军事工程师。军事工程学院一年要产十三万,我哪来那么多?母鸡下蛋也得喂呀!不成啊!后来逼得说,这两年你奔一万人干。其实开始的时候,工程学院的定额是四千学生。这么设计的,一年招八百人。所以,六一年招了二千九百人,先前又招了二千二百人,加一块是五千一百五十人。这样招人,等级下降了。
根据我们的教学计划,技术课上的比清华还多,我们的数学课比北大数学系还多呢。我别的不懂,高等数学我都学过。我一看不成,数学系三年级学生的课程,那么多,到这时候教学质量下降啊,学生学不下去,自己要回家跑。所以留级了七八百,处理了五六百,这叫“泻大肚子”,所以,六二年的时候,我们就严格招生标准,不能低。所以,这一年招了好学生,都在地方学生中招的。北大、清华、哈军工,全国最有名这三个学校,当然都要招好学生。六二年招生我还亲自下手去上海选好学生。那时候就和清华有点小矛盾了。全国统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你想要多少。我想要多少?其实我跟蒋南翔(当时的教育部长——编者)还很熟啊,我们“一.二九”一块儿干起来的。争学生,我们的招生老师,当时教育部长蒋南翔还挺好,说,你们俩吵什么?后来我们就互相拉勾了,你要点,我要点,后来传成佳闻了。我说,我们没啥矛盾,就是都要点好的。
陈晓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哈军工已经与清华、北大齐名。那个时候的哈军工在人们的心中,还带有一点神秘的色彩。当时的开国元勋们,他们的子女或者亲属,很多在哈军工就读。十大元帅中有七位元帅的子女,十位大将中有六位大将的子女、亲属就读“哈军工”。有人说,哈军工几乎成为“将门相国之后”的专门学院。
陈毅的儿子陈丹淮,也曾经是哈军工的一名普通学员。在一次访谈中,他曾经提到过当年报考哈军工的经历。实际上,即使身为干部子弟,一样要有优异的成绩才能通过哈军工几乎苛刻的招生考试。“硬碰硬”的过程,和普通学生丝毫没有分别。
刘居英:开始的时候,高干子女考得很好的也是很少数,过我们录取线的人比较少。后来,六一年大跃进了,扩大招生了,录取线下降了,那时候哈军工也有名了,清华、北大、哈军工,都有名,老百姓都知道了,所以干部子女都愿意考。这时候考试标准也下降了,在合格以上进来了。但是最后的时候,到六二年一整顿,不合格的该留级的,该退学的,这里干部子女也不少。有的来人说,我们再学一期?不成,学不好,不成了。
那时候有反应啊。这些子女一退学,家长不愿意呀,以为能望子成龙。所以就讲,你这个军工是不是也讲阶*级了?你们军工是不是没有阶级观念哪?我们这些子女,那红的,红家庭的子女,跟做企业的经理的子女一样看待,所以成了阶级路线如何如何。
陈晓楠:在许多不同的记述哈军工历史的书中,对哈军工成立的意义几乎有着同样的观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诸兵种,多学科,综合性正规高等军事技术院校的诞生。的确,虽然早在一八六六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建了船政学堂,由此开始了中国军事技术学校的历史,近百年间,只有哈军工的成立和出现,实现了中国军事面向现代化发展的跨越。
然而,具有开创意义的哈军工,在它把肩负历史命运视为己任的时候,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却成为它意想不到的束缚。有人说,在十三年里,哈军工一直是带着镣铐起舞。在刘居英的记忆里,当时教学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政治运动带来的干扰。而这种教学与运动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哈军工时代的最后一刻。 陈晓楠:刘居英说,哈军工有两个黄金时代和两个倒霉时代。区别就在于政治运动的多少。因为哈军工痴迷于教学,所以总是运动中不合格的那一个。第一个倒霉时代是五十年代末,哈军工第一次被扣上了教条主义的帽子。从此,哈军工就总要想一些 “鬼主意”,来对付运动对教学的冲击。
刘居英:五七年反右派,五八年大 跃 进,五九年反右倾,所以就来个反教条主义,推翻我们这个教学组织。说,这是教条主义。北京开反教条主义会议,我们参加会议上,我觉得没法说,我哪有教条啊?所以就没递上这个发言稿,就成了罪状了。说,你全是用苏联办法训练的,你不教条怎么着?这回来又让我们自己反,就是整开了,让我们取消这个,服从运动,来点什么运动就停课。
这个时候我就跟陈*赓商量,我说咱不能干,所以就没干。没干好就挨批呀。五七年反右派开始,刘有光在家,我出门到苏联去参观去了,没太干,大概挨批了,这个学院怎么不反右派?我回来以后一着急,反了,一反还反错了,所以受一次损失。
反完了之后,还得恢复,还要干。我把工作人员和教员、学员完全分开,学员、教员,上课的人别搞运动,上完课回来慢慢再运动。工作人员,除了值班管事的,大多数全天运动。我不是也搞运动嘛,你说我没搞运动,天天运动,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办法。后来上边来人了,说,你非停不成。不能再上课了,那只有不上课了。不上课怎么办?运动只有两个礼拜,两个礼拜有办法,一个是星期天,一个是假期我不开了,我补,这不又上来了。有时候学生必须参与运动,好,学生参加三天,你使劲给我运动,所谓要运动,贴大字报,一个人二十张,都贴完之后上课去,这不也挺热闹嘛?
陈晓楠:第一个倒霉时代还没有结束多久,一九六○年,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哈军工又一次遭遇危机。苏联专家突然撤走,蓬勃发展的哈军工因为支援分校建设,师资力量已经分散,而新的任务又如此艰巨。
刘居英:我们要搞两弹一艇,原子弹、导弹、核潜艇,奔这个目标下来了。教学力量减少了,任务全是新的,有的根本都没门儿,原子弹谁知道,谁也没见过,哪本杂志、书上都不写。苏联专家不告诉,走了,跑了。我们就通过各种关系搜集资料,一点一点的。那些老教授来研究,开会、讨论,先学习,后编书,这么训练。那个时候我曾有一句话,我说,哈军工存亡在此一举,整不好就要灭了,没了。那个老教授直出汗,周祖同累得趴地下,他还原子弹原理,他哪见过原子弹啊!他搜集各种杂志,德国的,英国的什么,搞一点,搞一点,还有居里的。还有很多教员都这样干。
这时候,我们研究机关有任务了,中国要想在地球上站住了,第一个,人造卫星要上天,第二个,原子弹要打下,第三个,洲际导弹要出来。我们学生刚训练哪,有的训练两年级,三年级,连窝端。别训练了,就这帮人,挺好,都给我,那个导弹发射基地,就是马兰那个。我们一个班五十四个人,二年级就去建设那个基地。还有原子弹研究,生产原子弹的工厂,那叫基地,我不讲多少号了,在渺无人烟那个地方,我们一个年级一百多个人全给他了。从一年级起到四年级,都给他了,等于这系一半儿都给他了。这帮人在那边参加研制,奋斗,加上自己的知识,加上哈军工精神,艰苦奋斗,有的搞了三十、四时年哪!
九○年的时候,我到四川看我们那帮人,都白头发了,问他们二级部研究院,我说,怎么样这些人?他们说,全靠这帮人了,来的时候年轻,都五十多了,真奋斗终身哪!所以,哈军工的毕业生,为什么说有名呢,最后这看到结果了。说你工厂有名没名,你看海尔,看你的冰箱啊,我把冰箱打开一看,不坏,海尔很好,名誉就上了。哈军工也看产品,就是学生。
后来,哈军工扒了军装,文化革命把我们打散了,整个学院给分散,消灭了,这个我不用讲了。那么学生到底怎么样,后来我也看到了,我们整了半天,出一身汗,咱们那个同学到底争气不争气?我一看,死能瞑目了,我很高兴,确实不坏。我对你讲,不是我吹,那一窝端去搞原子弹生产工厂,最后1964年10月10四号在那个发射岛发射,从生产基地把原子弹押送到基地去,从基地挂到一百二十米的架子上,离开之后回指挥所按电钮的,就是我们的学生。第一颗原子弹押送,挂起来,发射,是哈军工的学生,姓韩。第一颗人造卫星,指挥,创造,发射,也是我们的学生。洲际导弹,我不讲多少号了,打几千公里那个,外国人很害怕那玩艺,我们自己设计,不是苏联的。
陈晓楠:一九五三年八月,毛泽东曾为即将成立的哈军工题写了一篇《训词》,《训词》中说,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然而,十三年后,哈军工的仰仗刘居英却发现,掌握和驾驭技术,也就是知识,成为哈军工遭遇灭顶之灾的重要原因。
一九六六年四月一日,对当时的哈军工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哈军工所有的干部、教员、学生,在校园里默默地摘下了代表着军人身份的帽徽和领章。从这一天开始,原来意义上的哈军工已经不存在了。
刘居英:哈军工有名啊,不是哪一个人干的,是我们党干的。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障碍,就在这正常的教育、训练,这样的严格要求的训练和秩序,与政治运动的矛盾。那个时代呀,不断地有政治运动。来一次运动,反正我们就是运动里那些不合格的。什么教条主义,什么右派,右倾啊。最后,哈军工成了四比一,四个突出,突出毛泽东思想,林彪突出政治,我们不突出政治。黑样板,头一个就是哈军工。所以,最后文化革命拿哈军工开刀,先在这开,有道理的。 陈晓楠:1961年,陈*赓因心脏病,在五十八岁生日的前一天去世。四个月后,刘居英成为哈军工的院长。在以往所有与政治运动的对抗中,哈军工没有输掉过一节课。然而,到了1964年,刘居英才明白在那个时代,哈军工已经不知不觉输掉了自己的命运。
1964年10月的长沙会议,是哈军工悲剧的起始点。一场军队院校大整风,哈军工是不合格的头一名。因为如此,后来林彪的一封电报,硬生生扒掉了哈军工的军装。
刘居英:那是1964年的10月。我知道的,是国防科工委路扬拿着当时林彪的电报。电报很简单,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退出军队系列。就这个,交地方,黑龙江省。就这个。什么也没说,怎么继承也不知道,没别的,就这个。
事先我不知道,没人告诉我。可能有人知道,因为有人要跑。我看长着腿都要走。别人都走,我走不了啊,所以最后的时候人都走了,就剩我了,哎,就剩我了。
文化革命那时候批的,什么“两老办院”啊,,那时候可都是罪状,都是我的罪状,说好的,就不是我的了。那个时候我就是总后台呀,修正主义总后台,哈军工,所有知识分子总保护伞就是我啊,所以不斗你斗谁啊,那是应该的。
陈晓楠:叫什么都行,就是别用军事两个字,是当年哈军工推出军队序列得到的唯一答复。文革中,北京大学贴出的“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打倒了刘居英的哥哥,当时的北大党委书记陆平。第二天,刘居英就被当街揪斗。
中苏边境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说,要准备打仗。在林彪发布“一号命令”,要求紧急战备,哈军工就得到了一纸南迁的通知。原来的学院被打散,主体迁往长沙。文革中,刘居英在牛棚中受尽苦难。而此时的哈军工,甚至有教学楼沦为马棚。只是为什么哈军工会有这样的遭遇呢?
刘居英:因为我们那地方是搞修正主义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张*春*桥讲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都是“禁用词语”。张*春*桥他们讲的。我是这帮人是保护伞,走资派。
陈晓楠:叶剑英元帅在一九七〇年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庐山云雾弄阴晴。那时,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拉开大幕,政治的云雾阴晴未定。此时,远在哈尔滨的哈军工,已经在一纸南迁的命令之下,消失于历史的记忆之中。
为什么这所那么有名的军事工程学校,会突然被迫退出军队序列,继而在文革间遭遇搬迁,肢解这样不寻常的灭顶之灾?从而不复存在。原因究竟是什么?已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是六十年代左倾思潮下的悲剧,还是权利斗争下的牺牲品?有没有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阴差阳错?当我们向刘居英将军,这位曾经与哈军工共命运的老校长追问事情的原因时,他回答我们的却是沉默和愤怒。对他而言,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痛心的事情。他只能选择沉默来表达他的愤怒与惋惜。
所有不为人知的真相,依然锁在回忆当中。今天的我们,也只能从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思考。然而无论事实真相是怎样,就像一位校友在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哈军工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怀念。
陈晓楠:如今,八十八岁刘居英居住在北京。在他的客厅里,只有这样一张照片挂在墙上。当他几年前回到哈尔滨工程大学,也就是当年哈军工的旧址,一群学生将他围在了中央。摄影师在这一瞬间按下了快门。
如今,迁往长沙的哈军工成为国防科技大学重新发展起来,刘居英依然每年都会回到哈军工原来的旧址去看一看。
那个地点现在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一所地方大学,是由当年哈军工的“海军工程系”发展而来的,那个地方还是很好。那块土地上,每一粒土都值得纪念的。

❷ 帽子有哪些材质

1、塑料

塑料安全帽就是用塑料做的,塑料安全帽颜色齐全,有红、白、兰、桔红色等;帽箍分旋钮式调节自锁、指压式调节自锁和卡扣式三种,可用于电力、电信、机械制造、石化、铁道、建筑等行业。

2、不饱和特种聚脂树脂和无碱高强度玻璃纤维布为原料

玻璃钢安全帽是以不饱和特种聚脂树脂和无碱高强度玻璃纤维布为原料,采用现代化的工艺方法和严格的检测手段研制而成,具有强度高,绝缘性能好,耐高温,耐水、酸、碱、油及化学腐蚀等特点。适用于矿山、石油化工、冶炼、高温等多种行业。

3、骆驼绒

风雪帽是用风雪帽制作成的,是具备良好保暖性的男式冬帽,帽墙成三翻式,把帽墙翻下,前面脸部只露出蛋形圆孔,耳朵、后脑、脖子等都可罩去。

4、布或者草

夏季遮阳的帽子,就是用布、草、塑料等制成。太阳帽具有阴天遮风,晴天遮阳的功能,属于一种日常用品。

5、软缎、织锦缎等缎料制成

例如狐皮帽,常见的狐皮帽,帽筒分圆顶筒形和尖顶袋形两种。筒高约三十厘米,用软缎、织锦缎等缎料缝制而成。

❸ 开创北大荒第一人是谁

开创北大荒第一人是王震将军。

早在1954年,王震就派铁道兵五师副师长余友清率部踏查密山、虎林、宝清、饶河一带荒原,最后选点在虎林县境内,1955年夏天,王震两次来密山视察,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开发北大荒的报告。

1956年王震派7名军官和战士来到北大荒。他亲自为密山农垦局选局址后,宣布铁道兵农垦局成立。1956年7月2日,王震在大和镇东开团北亲手点燃了第一把荒火。1958年,王震将军率十万官兵挺进北大荒,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掀起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

(3)铁道兵帽子扩展阅读

王震同志是湘赣苏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和雁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为这些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浴血奋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疆和平解放后,他一手抓剿匪、土改和建党、建政,一手抓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的恢复与发展,率领部队白手起家,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为新疆的长期稳定和后来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开端。

王震时刻惦记着北大荒,惦记着农场的发展和战士的成长。他从1956年由铁道兵司令员改任农垦部部长后,到1959年的四年间,曾八次到北大荒,每次少则半月,多时一两个月,踏荒,选点,制定规划,与垦荒战士共同劳动,促膝谈心,到处都留下他的足迹。

❹ 国家对回族的政策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倡导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在对待伊斯兰教、回族等民族饮食习俗方面制定了保护政策。

一、坚持实施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二、坚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三、坚持实施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四、坚持实施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政策;

五、坚持实施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施行,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作了系统规定,回族等少数民族依法在祖国的大家庭里行使自治权力。

2004年11月30日,国务院颁布《宗教事务条例》。2006年5月12日,中国伊斯兰教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审议通过《清真寺民主管理办法》,2006年8月7日颁布实施。

(4)铁道兵帽子扩展阅读:

目前,国家民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清真食品管理条例》,待国务院批准后发布实施。

中国共产党历来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倡导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和谐。早在1936年5月,红军途经甘肃和宁夏的静宁、平凉、西吉、同心等地时,深入调查了解回族的风俗习惯。

西征第六天,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就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并为部队制定了对回民之“三大禁条,四项注意”,即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吃大荤、禁止毁坏回文经典,讲究清洁、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不准乱用回民的器具、注意回汉团结。据此还制定了《回民工作守则》。

❺ 史元厚的人物生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占领济南后,又在史家庄北面的崮头修建了据点。1938年,八路军联络员到史家庄。不久,史家庄和潘庄成立了农民协会、自卫队、儿童团等组织。史元厚和村上几个孩子参加了儿童团。儿童团员积极地参加了站岗放哨,检查来往行人,帮助县武工队和县大队侦察敌情、送信、送饭等。
一天,史元厚到龙凤庄送信,在回来的路上,听人们说,敌人要抢收麦子,便急忙跑回村里,向自卫队长朱兴诚作了汇报。在得到朱队长的同意后,第二天史元厚带领潘庄的儿童团员们,紧急集合起来,避开敌人,抄小路,迅速来到了龙凤庄支援麦收。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当时,已经是17岁的史元厚,为了养家糊口,来到济南拉人力车。国民党统治下的济南,穷人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史元厚风里来,雨里去,吃力地在街头巷尾奔跑着,经常受人打骂,遭到侮辱。
1947年,史元厚的家乡获得解放。史元厚回到家乡,看到解放后家乡到处都是一片新气象,从心里觉得特别高兴。
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解放区广大青年积极报名参军。1947年6月的一天,潘庄村里鞭炮齐鸣,红旗招展,墙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满村的男女老少敲锣打鼓,欢送史元厚等五名青年参军。乡亲们千叮咛万嘱咐,史元厚都牢牢记在心间,并表示一定要以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来保卫解放区,保卫胜利果实。
参军后,史元厚被编入鲁南军区独立团。同年秋,该团奉命开往肥城附近地区,经常在长清、平阴、东平、宁阳、泰安一带游动作战。锄恶霸、斗地主,歼灭还乡团,史元厚干得非常带劲。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之后,鲁中军区独立团奉命南下。部队开赴徐州,经过整编,于1949年5月26日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史元厚被分配到警卫连当战士。接着他们又奉命打过长江,直奔上海,接管了上海铁路局。
在上海,史元厚所在部队又改编为铁路人民警察部队,他变成了一名保卫铁路的警察。他忠于职守,手握钢枪,为保卫铁路、人民安全而努力工作着。进城后,生活条件变了,但史元厚的思想没有变,处处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克勤克俭,艰苦奋斗,自己从不乱花一分钱。他盖的那床旧棉被还是刚参军时发的,别人都劝他领床新的,他说:“我们国家还穷,自己少领一床,国家和人民就可以减少一点负担。”衣裤鞋袜破了,他总是缝缝补补再穿,舍不得丢掉。
在革命大家庭里,史元厚尊敬首长,热爱阶级兄弟。有一段时间,部队驻地离食堂较远,来回要走很远的路。有人说:“吃饱了,走完这段路就又饿啦。”看到这种情况,他就主动要求承担起去食堂为同志们打饭的任务。不管刮风下雨,从未耽误过。史元厚还经常找新入伍的同志谈心,发现他们有什么实际困难,尽量帮他们解决。班里的战友病了,他主动到床前问寒问暖,端茶送饭,熬汤煎药。同志们被这颗火热的心所感动,都说:“史元厚就像我们班里的勤务员一样。”
1951年6月,史元厚光荣地参加了青年团。不久,部队开始学习文化,史元厚第一个报了名。在旧社会像史元厚这样的穷孩子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如今组织上让他读书,就像枯苗逢甘雨,真是高兴极了。
每天,东方刚刚发白,史元厚就起床认真读书学习。上课时,他总是专心听讲,认真地记。教员布置的作业,他都是当天完成。由于他学习刻苦,勤奋好学,史元厚终以优良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摘掉了文盲帽子。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响应,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史元厚怀着参战的急切心情,写下了决心书,他又跑到铁路公安处找到中队长说:“批准我上前线吧,我要到抗美援朝最前线去打击侵略者,保家卫国,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但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组织上没有同意史元厚赴朝参战。史元厚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却翻来复去睡不着,想起了在旧社会经受的重重苦难;又想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想到了美帝国主义对兄弟邻邦朝鲜人民的蹂躏和屠杀;他再也躺不住了,先后七次向组织递交了赴朝申请书。
1953年2月,史元厚的申请终于获得批准,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某部警卫连。在上海铁路局召开的欢送大会上,胸戴红花的史元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向毛泽东主席像敬了个礼,然后郑重地说:“同志们,我决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为人民立新功。我要在火线上创造条件争取入党,为朝鲜人民,为祖国人民争光。当革命需要的时候,我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切……”
赴朝后,史元厚所在的铁道兵部队,主要任务是负责铁路运输,保卫铁路安全。刚刚安营扎寨不久,就获悉敌人妄图从志愿军后方登陆的消息。部队立即组织连队抢挖工事,做好反登陆作战的准备。史元厚和战友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抡锤打钎构筑工事。史元厚手上磨起了血泡,肩膀压破了皮,还是干得很带劲。
修好工事和打完坑道,部队又接受了帮助朝鲜人民修建住房的任务。朝鲜人民的家园被美国侵略者炸成了一片废墟,群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战士的责任感和对朝鲜人民的悲惨遭遇的同情感激励着史元厚,使他产生了一股无穷的力量。他和战友们一起铲荆棘、劈乱石、刨大树整地基、锯木板,样样活他都干在头里,什么活重就干什么活。他们经过57天的苦战,在废墟上修起了一幢幢住房,使无家可归的朝鲜群众搬进了新居。
抗美援朝期间,部队广泛开展宣传和学习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人物的活动。史元厚被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鼓舞、激励着。他暗暗下决心,用实际行动向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学习。
有一次,一列满载着棉花、汽油等军用物资的列车在山洞里起了火,浓烟滚滚,火势漫延。史元厚一边高喊着“同志们,快去救火”,一边迅速钻进山洞,冲向火场。烟熏得他喘不过气来,两眼直流泪,什么也看不见。他的脸和手被烫伤了,衣服被火烧着了,仍在奋勇救火。同志们看到他这般情形,硬是把他拉了出来。只见他在地上一滚,然后提起一桶水浇在身上,又冲了进去。烈火终于扑灭了,满载军用物资的车厢保住了,史元厚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
1953年12月1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第八分团来到史元厚所在的部队。慰问团住的宿营车停在安州火车站附近,史元厚和几个战友被派去担任警戒。
安州火车站后面有座龙潭岭,山脚下有个龙潭池,当史元厚和战友们路过这里时,有几个朝鲜儿童蹲在爬犁上滑冰,突然间,从龙潭池传来了惊叫声,原来一位朝鲜儿童陷入了冰窟,他两只手扒在冰上,挣扎着向人们呼救。
听到呼救声,史元厚飞快地向龙潭池跑去。他脱掉棉衣,跳到冰上伸手拉那个落水儿童。“忽鸡”一声,他和儿童一起落入冰水中。史元厚毫不犹豫地钻入水底,来回游动寻摸落水儿童。他好不容易摸到落水儿童,双手吃力地将其托出水平,又推到冰面上。“哗啦”一声,随着塌陷的冰块,儿童又跌进水里。这时,史元厚竭尽全力把头伸出水面,换了口气,又潜入水底。摸了好几圈,再次找到了落水儿童,用足力气把他再次推出水面。但因冰薄,儿童再次坠入水里。
在冰水中,已被冻成半昏迷状态的史元厚竭尽全力第三次潜到水底把儿童托出水平面,用尽力气一推,把儿童推到了冰上。
落水儿童得救了,但史元厚却再也游不上来了。史元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朝鲜儿童的新生,以自己的英雄行动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国际主义颂歌,在中朝友谊的史册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❻ 河北涿州中铁十八局一处的公司简介

我是从里边出来的,我原来是在青岛干的地铁。我的工作是在地铁隧道里开挖掘机,把爆破以后的操作面清理干净,什么安全措施没有,就直接让我们开着挖掘机就干活,也不怕上边掉块大石头。口罩发的是白色棉口罩,根本没用。爆破完了以后,领导就会直接叫我们下井去清理工作面,那个灰尘连落地都没

只会坑职工,职工不是人啊。这个点的包工队把我打了,我忍了,干完这个点他们就调走了,我就安心在这个点干活了。我就艹了,过完了年一来,又把我调到包工队那个点去了,你们有完没完,知道我和他们不对付诚心恶心我是吧。最后找到项目部和项目经理说,要调站点,还不给调,还这个地方需要我,你们就这么需要我的,恶心我吧。最后受不了,我不干了行不,我当不起一处的职工,一处职工在青岛地铁都是后娘养的。我辞职还不行么?还要我回涿州办离职,办你妹。新站点的领导还威胁我说,如果我走了就一分钱都不发给我,你们哪来的那么大威风。当天我就直接收拾回家了。回家去机关,找人力资源部说明情况,被打了,和打我的包工队处不来,要求领导换站点不换就回来了,然后叫我回家等消息。然后我就出去打工了····呵呵!快2年了,要真等你给安排,我他妈早饿死了·····

❼ 将军的军礼包含着对战士们的什么

篇一:阅读军礼

答司令员向哨兵敬礼的意思是哨兵辛苦了,哨兵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站岗放哨~

篇二:《将军和士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将军的到来。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发问:“想不想家呀,” ?“??,??,不想家~” ?“假话~”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保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 ?人们被震住了。在那突出政治的年代,谁敢说这样的话,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还稚嫩的肩,“记着,要想着家里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 (11)将军走了。 (12)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不由悄悄将手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已看了无数次的家信。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打量( )稚嫩( )(rong)_____马生涯 口____(wen)2(文章第?段战士答话中所空缺的前两句话写在下面。 3(战士一句话,为什么竟引得将军发怒,4(听了斥责,哨兵究竟为什么腿发抖了,5(文中画线句是什么描写,删去这句会对作品产生哪些影响, 6(最后一段文字对全文的表达有什么作用,7(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那个小战士,当你听到第?、?自然段中将军的发问、训斥和安慰,都是怎么想的,现在你已经早就复员回到了故乡,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你又有什么想法或感慨,8、文章的标题设计有什么特点,请另就文章的构思立意、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等任何一方面对这篇文章再作一点评价。答案1(打量(liáng)稚嫩(nèn)(róng)戎马生涯口(wěn)吻2(报告首长,为了革命,3(主要原因是当时人们说假话、说大话的世风和这中世风对战士思想的污染。4(因为战士被发现自己在说假话。5(画线句是社会环境描写。删去这句,就抽去了大的时代背景,这会使将军的形象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大失其色。6(强化了人物形象,具体说就是将军说出了战士心中的实话。7((第一问答案)打从穿上军装,进了连队,连长就发了话:„革命就不能想家,想家是孬种~‟可俺心里头就没有一天不想娘啊,娘等着俺的立功喜报呢。猛听得将军的问话,俺连想都没想,嘴里就蹦出了早就背熟了的话,眼前是将军哪,说想家还不扒了俺的军装,那俺还咋立军功呢,啊,假话~将军咋就知道俺想家呢,??连长早说了革命就不能想家,俺想家就是假革命,假革命就是不革命,不革命革啥呢??不革命不就是反革命吗,将军,绕了俺吧,俺立不了功,当不了兵,俺咋回去见俺娘呢~??咦,将军,你咋说到俺心里去了呢,俺是真说了假话呀,俺哪能不想家呢,俺记住将军的话了,扛好钢枪,当个好兵~娘啊,俺真想这就回去给娘敬个军礼,把将军的话说给娘听听。可俺不能回去,回去还咋立军功哩,??8(“将军和士兵”这个标题不仅表明了作品的人物,更寓含着“将军和士兵都是人民的子弟兵,将军和士兵心贴心”的深意。(第二问答案举例)?以小见大,立意深刻。?用人物语言直接展示人物风貌,手法简炼。?全用白描勾勒,形象鲜明,人物语言描写个性化,使人物形象跃于纸面,真实可感。??

❽ 中国1955年授衔的少将以上详细资料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 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 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 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 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 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海南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 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1955年9月在中南海怀仁堂向众多的将帅授衔之际,全军上下,共授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8名。之后,又补授上将2名、中将2名,补授、晋升少将562名,到1965年以前共授少将以上将帅1614名。

1989年3月29日,随着86岁的肖劲光海军大将的辞世,十位大将都相继去世。
1992年5月14日,93岁高龄的聂荣臻作为最后一位元帅,也去世了,十位元帅也都走了。

在上个世纪——
60年代逝世的上将有8名,他们分别是:贺炳炎(1960.7.1)、李克农(1962.2.9)、甘泗淇(1964.2.5)、刘亚楼(1965.5.7)、赖传珠(1965.12.24)、赵尔陆(1967.2.2)、杨至成(1967.2.3)、阎红彦(1967.8.1)

70年代逝世的上将有9名,他们分别是:郭天民(1970.5.26)、李天佑(1970.9.27)、李涛(1970.12.20)、谢富治(1972.3.26)、陈伯钧(1974.2.6)、陈明仁(1974.5.21)、彭绍辉(1978.4.25)、苏振华(1979.2.7)、周士第(1979.6.30);

在80年代逝世的上将有19名,他们分别是:邓华(1980.7.3)、王建安(1980.7.25)、陈奇涵(1981.6.19)、傅秋涛(1981.8.25)、杨勇(1983.1.6)、黄永胜(1983.4.26)、王新亭(1984.12.11)、周纯全(1985.7.28)、肖华(1985.8.12)、许世友(1985.10.22)、韩先楚(1986.10.3)、唐亮(1986.11.20)、李志民(1987.11.16)、乌兰夫(1988.12.8)、陶峙岳(1988.12.26)、朱良才(1989.2.22)、董其武(1989.3.3)、韦国清(1989.6.15)、傅钟(1989.7.28);

在90年代逝世的上将有15名,他们分别是:钟期光(1991.5.22)、宋时轮(1991.9.17)、刘震(1992.8.20)、王震(1993.3.12)、陈再道(1993.4.6)、李达(1993.7.12)、王宏坤(1993.8.20)、周桓(1993.10.27)、杨得志(1994.10.25)、李聚奎(1995.6.25)、陈士榘(1995.7.22)、王平(1998.2.8)、张宗逊(1998.9.14)、叶飞(1999.4.18)、陈锡联(1999.6.10)。进入新世纪逝世的上将有4名,他们就是:张爱萍(2003.7.5)、杨成武(2004.2.14)、宋任穷(2005 1月8日) 、洪学智(2006 11月20日)、萧克(2008年10月24日)

萧克 ,2008年10月24享年101岁。湖南省嘉禾县人。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历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第4野战军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委等职。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上将军衔,萧克将军不仅是一员儒将,还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自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出版,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又出版了《朱毛红军侧记》一书。早在烽火岁月,萧克将军于运筹帷幄、指挥鏖战间隙,便酝酿文艺创作。为此,他曾读过大量中外名著,他像研究作战一样,研究巴尔扎克、福楼拜、托尔斯泰,研究鲁迅、郭沫若、沈从文,即便转战沙场,仍手不释卷。难能可贵的是,大文学家曹雪芹含辛茹苦10载,写就不朽之作《红楼梦》,而我们的老将军,从1937年开始创作,则用了整整50年,终于使这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与读者见面,并且荣获茅盾文学奖。

最后去世的上将是吕正操。 吕正操(1905-2009),辽宁省海城县人。享年104岁。1922年参加东北军,1925年毕业于东北讲武堂。1937年5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第3纵队司令员、冀中军区司令员、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黑体字表示授衔时的任职,下同)、国家铁道部部长、铁道兵政委等职。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上将军衔。吕正操是惟一一位来自东北军的开国上将。

❾ 铁道部长的帽子、肩章是什么“军衔”最好有图片。

楼主你看错了,那不是铁路职工服装而是海关服装,盛光祖在调任铁道部长之前是海关总署署长,照片是他穿海关服装穿的,小弟现在就是在某某海关做关务员。

❿ 一张纸上写个天的答案成语是什么

白纸黑字:成语解释《白纸黑字》,广州白纸黑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杂志书。用“留得下来的文字”讲述转型时代的个体命运。这本杂志书以“私人写作”为起点,用“慢一拍,深一度”的文本,关注现实世界、家族变迁、个体记忆和文化跌荡的综合类智识读本,倡导快节奏网络时代下的优质、雅致阅读。在选题上,《白纸黑字》打捞最内心的私人记忆,推演大时代小事件、大社会小人物的深层逻辑趋势。以细节、表情、声音、神韵留存形象。 成语典故《白纸黑字》由《南方周末》知名媒体人发起,国内外知名撰稿人以及个性草根作者联合呈现,由广州白纸黑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内容涵盖非虚构特稿、访谈、文化随笔、先锋影像、个人记忆与家族史写作等,选题上与过度喧嚣的热点保持距离,对静态和趋势性的事物情有独钟,文章字数多为5000-20000字,介于网络和图书之间。《白纸黑字》将安静、从容、舒缓有致地描述这个时代的个体命运,打捞最内心的私人记忆。《白纸黑字》常设栏目有穿越、特稿、在场、光影、温故、心灵等。读者定位:20-45岁的年轻人,热爱阅读与思考,拒绝随波逐流,对美丽的文字心存敬畏,对时代的缤纷记忆、过往的美好与丑恶保持管窥之心,在互联网的快浏览冲击下仍然保持精英阅读习惯。尺寸:大度32开页码:260P定价:29元周期:双月刊 词语辨析深阅读/以严谨、有趣的写作对抗繁杂、虚无的信息流,5000-20000字,介乎网络与图书之间的篇幅。私人写作/打捞私人记忆,整合个体感官,以细节、表情、声音、神韵留存形象,推演大时代小事件,大社会小人物,大变局小记忆。尊重视觉/先锋影像、实验画派,当代艺术、前沿设计,全面呈现。静态/慢一拍,深一度,理性书写,拒绝参与喧嚣,对静态和趋势性的事物情有独钟。涉笔成趣/个性、力度的文本,舒缓有致的描述,值得私藏的标杆文字。非虚构/观察、记录、探索昨天与今天,独立而清醒地窥视大众媒体之外的世界。新青年/这是一本青年智识读物,献给爱阅读,爱思考,爱公共讨论,对美丽的文字心存敬畏,对时代意欲管窥的理想青年。独特/方形开本,趣味性版式,精挑字体,轻型纸张。第1期片段“我革命的时候,现在那些“左愤”还没生出来,或者还穿开裆裤。他们挺革命?那就唱唱“革命的青年有远大的理想,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也上山下乡去吧,别尽在网上唱高调了!”——《白纸黑字》创刊号重磅稿件易中天《那时我们唱红歌》。“第一次采访刘德华,我认真地挤在前面,认真地拍照,无休止地闪光,然后,砰的一声,国产的银燕闪光灯爆了。正想跟别人说声对不起,没想到刘天王指着我的相机开玩笑,你惨了,拍不成啦。”——《白纸黑字》创刊号重磅稿件 阙道华《广州从此没了歌坛》。“农村的祖母依例和父亲同住,也要跟着跌宕起伏,吃着别人未曾尝过的苦头,以愤怒、悲哀、不解、忍受的心情,陪着儿子,在转型的恶浪中浮沉,并以母亲的坚忍,承载一切”。——《白纸黑字》重磅稿件:原台湾《中国时报》副总主笔杨渡《祖母的年代》1937年8月,傅作义部队参谋长陈炳谦带领父亲来到大同云冈的一个中学校舍,在这里父亲见到了傅作义将军。傅将军问我的父亲:“战争时期,别人都向后方安全地带转移,你这个洋学生为什么反而跑到前方来找工作?”——白纸黑字》重磅稿件:杜玫《父亲的战争》,回忆父亲杜敬之(傅作义私人保健医生)的八年抗战亲历。“妈妈的两条腿‘浮肿’得铮明瓦亮,一按一个坑,我饿得像冬天的小兔子,在荒野里到处乱转,找东西填肚子:被虫子吃了一半干瘪的酸枣、枯树枝上的野果子、野草根根、被人扒过几遍的冻土里剩下的萝卜头……”——《白纸黑字》重磅稿件:东欧问题研究专家金雁《我的1960》。“请问,张志新是谁杀的?人们痛心、愤怒、追查!是谁?是四人帮?不错,是他们,但决不只是他们!还有我,还有大家!请问,如果当时张志新在你面前游街示众,你能保证自己不说:‘反革命,该杀!’”——《白纸黑字》重磅:王康《来路与去向》岳父和老亲娘在“南下干部”里是另类,他们甘愿一步步远离权力中心,政治上自我边缘化。以致1982年夏天我北师大毕业分配,他想帮点忙也帮不上。难为他开口求人,找他在市电视大学做领导的前同事问要不要老师,那人居然对他说我的学历不够!——鄢烈山回忆《我的四个老妈妈》“2011年2月26日,我参加了天涯社区的年会,一个叫小玉的山村支教女老师告诉我,在她支教的学校,学生们都没有午餐吃。每每到中午时,她内心就非常纠结:孩子们饥饿的眼神让她窘迫,她每次都不得不快步把饭盒带到自己的宿舍,躲着吃饭。”——《白纸黑字》重磅稿件:邓飞《从女厕攻防战到免费午餐》。“在夜晚,海已成为记忆,山已成为梦境,手艺人都在歇息,青石板闪着微弱的磷光,他们依次向浆池中走去。这是无人看见的场景,这是无人知晓的故事。他们走得很高兴,像走向土地,走向故乡,走向永恒的国度。从此再次说明,纸,里面有魂灵。”——《白纸黑字》重磅:颜长江摄影《纸人·山海经》第2期内容放送2011年12月底,《白纸黑字》第二期将正式出刊。主编鄢烈山先生在《白纸黑字》第2期中再次挥毫,在卷首语中重申了我们的志趣和理想:“不必讳言,我们在创办这套丛书时,是怀着一种庄严的历史使命感的。不论是‘温故’昨天,还是书写‘在场’,我们不但力求还原历史真相,更希望这种民间纪录有利于当下的中国实现和平的社会转型。不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吗?准此,我们岂敢有丝毫的‘游戏’精神,轻薄地对待任何一篇文章、一个细节?在整个编辑过程中,我们可谓‘戒惧惕厉’,反复讨论选题,推敲字词,安妥每句话才能安妥我们的心。”现将《白纸黑字》第二期中的稿件进行全方位预告:特稿傅剑锋 《“砍手党”大佬自述》20000字主编点评:“砍手党”的发生,有绝对贫困产生的铤而走险,也有相对贫困即走出大山在繁华都市打工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也有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恶变。无论如何,劳动者收入极低、权利贫困导致的缺少尊严感,贫富过于悬殊等等,是不争的社会现实。只有让每个劳动者及其家庭,都能过上有基本保障有人格尊严的生活,最基本的社会安全才有起码的保证,建设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对于富人和穷人,对于政府与民间,这都是一个简单明了的互动关系。实际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劳动者的抗争中,进行良性互动,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权利和福利,才免于制度性崩溃。在场闾丘露薇《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曾骞《地下室的北京梦》简介:意识流小说般酣畅的语言,17000字的篇幅,记叙作者在北京寄居地下室经历的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这是一个蚁族的悲壮写真。谷正中《螺狮壳里做道场——我在康城的公民社会实践》主编点评:记者谷正中及他的同道们,在中海康城新社区维权及创建业委会,进行公民社会建设的实践,在长达四年时间里,他们坚持通过合作与对话理性地抗争,终于取得了成功。虽然作者自嘲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但他们与物业公司、居委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又摩擦有冲突,又互相尊重、换位思考,在民主自治的实践中成长,这种秉持包容妥协态度、重视民主实践细节的公民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社会经验。中国的社会建设方兴未艾,广东本土将大幅放宽民间组织的创办条件,他们的公民社会建设实践不正是官民良性互动的典范吗?蒋明《小歌手》简介:《南都娱乐周刊》副总编,出有《再见北方》专辑的民谣歌手蒋明,回忆自己八十年代的跳舞、流浪演出生涯。与贾樟柯的电影《站台》人物相似,内容却丰富得多。龙灿《邓玉娇案:一起被社会情绪改变的命案》主编点评:名记龙灿反省轰动一时的湖北巴东邓玉娇案,说该案已超越事实本身,变成了情绪和法律的博弈,民间对官方不信任的情绪无限释放,实事求是的报道可能引起网上激烈的谩骂,而官方的全面封口,律师和记者煽情的炒作,使事情变得更复杂。回头剖析这个案例,可以从官民关系、司法公信力与传播的关系、媒体与市场的关系多个角度总结,都有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如果官民互为假想敌,官方的傲慢与偏见,与民间的猜疑与偏激互为因果,就只有同输而没有共赢。卢桦 《青春》简介:一个80后的混沌成长史,留守儿童、家道中落、逃学、出走、东莞工厂、暂住证、打架、混乱爱情……灰色的关键词见证非典型青年的野蛮生长。光影严明《大国志》作者手记:国之大者,在于民。我的主题定名为《大国志》,不是为要国人造像,也不是给自己的行踪路线预设一个极大的区域。我希望对传统中国精神文化在民间的消逝与留存作一种个人观察,也是以人文视角对现时中国的一种呈现。于建嵘 《喊冤的母亲》主编点评:2006年底,于建嵘为调查和评估新信访条例实施后上访人的状况,于教授以上访者的身份和装束同两名上访者一起住进北京东庄上访村的出租棚里,遇到一位湖北来的上访老妇人,为她拍了照片。刚拍完照,老人就被两个冲进来的壮汉拉进警车,绝尘而去。教授从此牵挂着这位喊冤老人的命运,于是有了《喊冤的母亲》这幅油画……这画是名副其实的“写照”,写出了、照见了这个权力畸变时代一部分弱者的悲痛。王远凌《十八梯》作者手记:我希望我能为一些人留存一张相片,这也许是他们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张个人照片。在创造这些影像时,我同时试图以最为传统的形式与下层人取得某种生活关联,某种信任关系,以及某种情感共鸣,以他们的庄严姿态回报我个人的故园情怀。温故冉云飞《奔向书海的道路——我的淘书及阅读生涯》主编点评:书虫云飞(流沙河先生欣然称之为当今难得的一粒“读书种子”),这个生于偏远山区的“蛮子”,在《奔向书海的道路》之一里,回顾自己童年经历的“双重饥饿”,勾起我童年的记忆,真是感同身受。张鸣 《五七中学记事》主编点评:在同样严酷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仍然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今日以博学善辩闻名的名校教授,与在“知识无用论”年代嗜读如命的小小少年,是同一个人,命运的脉络岂可割断?王康《来路与去向(下)》陈大超 《一个铁道兵的“天路”前传》主编点评:写自己在那个极左的年代受到的不公正对待,非常有认知价值。它告诉我们,不论何时何地何种组织,只要权力不受相应的有效规制,就会被滥用,用来驯服不肯盲从的人,用来寻租。重要的是,我们应记取这一政治学定律,而不必问那个连队的干部姓甚名谁。黄金明 《荷村分田单干记》主编点评:生动再现了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冲破“人民公社”制度束缚的过程,求生的本能与民间的智慧是改革的原动力。陈念萱 《结缘蒋夫人“华兴育幼院”》宋群 《我与二哥的正反合》孙传华 《被抄家的少年》主编点评:写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因为干过“伪警长”的父亲受审查而被抄家之前惴惴不安的心理,尤其是为如何处理那张因居住条件差而有些污损的领袖像陷入焦虑的精神状态,叫我好生怜惜;虽然我家庭成份好,没有受过这种罪,但那种动辄“抄家”的日子,谁能免于各色莫名的恐惧?年轮王宗力 《那些被自家人审来审去的日子》主编点评:叙述一个高级别的地下共产党员在解放后特别是文革中的屈辱命运,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但是事涉中上层党政军和文化界要人,情形颇为复杂,殊难将政治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心灵周实《公刘先生的信》张佳玮《六味》简介:80后作家张佳玮的美食随笔,真正吃出了境界。图书信息作者简介余年峰(1964- )。笔名福星高照。江西诗人。出身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祖籍在江西省婺源县沱川,毕业于辽宁刊授党校。现居江西省景德镇市。作品发表并收入多种选本,已经在网络出版和发布《余年峰诗选》等10本诗集。简介电影《白纸黑字》(Schwarz auf Weiss)由海纳尔·戈贝尔(Heiner Goebbels)和曼弗雷德·瓦夫纳(Manfred Waffener)共同执导。该片改编自海纳尔·戈贝尔导演、现代剧团出演的同名音乐剧。直到十九世纪末期,舞台表演的风格还带有明显的传统规范烙印。但就在二十世纪初,一种全新的音乐剧理念出现了。但它决不像戏剧中那样声称“导演拥有作者的权力”,并造成极端的结果。不过同时它也利用到了戏剧作品中的艺术自主理论。导演九十年代初期起,海纳尔·戈贝尔以音乐剧作曲家和导演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以此,戈贝尔发现了一种自己的戏剧形式,将话剧和音乐剧结合在一起。“通常我不是从最初的作曲思考中发展音乐的形式,而是让音乐冲动发自结构,也就是文本内部的建筑结构”,戈贝尔如此解释自己的音乐剧《白纸黑字》的创作流程。在改编电影《白纸黑字》时,戈贝尔用特殊的方法呈现出作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约翰·韦伯斯特(John Webster)以及艾略特(T.S. Elliot)奋笔疾书的感觉。究竟写作这一动作有什么吸引戈贝尔的呢?让人们听见文章中的标点,听见笔和纸的沙沙声。当独立式舞台门廊重重地摔到地上时,整出剧就戛然而止了。结束了。电影版本的《白上黑》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展现了一个音乐剧故事,为音乐剧开创了新的视角。戈贝尔创造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实验性空间,这一空间在视觉和听觉层面上为艺术接受开启了新的时代。活动此次上海之行,戈贝尔将在文化教育处放映他的电影“白纸黑字”,并在电影结束后和观众作面对面的交流。此外他还将在上海戏剧学院作一场题为“所有元素的平衡”的音乐剧专题报告。诗集作者:乔长浩80后作家,电影策划人、制片人,《白纸黑字》是一本以爱情诗为主题的诗集,2012年底出版。书书名:白纸黑字书号:ISBN978-7-5495-0987-4著者:陈文译者:无开本:32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2月定价:32.00作者简介1960年出生于广东雷州半岛。18岁当兵离开故乡,曾在河北、山西、陕西、北京、海南等地工作与生活。80年代末离开体制,闲云野鹤,行走江湖,以写作谋生。著有《吃饭长大》《老兵照片》《谁隐居在茂德公草堂》《最丑的那个人》等私人传记丛书。坚持生活在民间,保持着观察者冷静的状态;主张慢慢体验生活,细细品味生命不同阶段的感受。内容简介一个城市流浪汉,花6年时间隐居家中的斗室,整理自己20年的记事本,写成这本书,留给百年后的中国人阅读。作者用智慧、禅意、冷静、精辟、陌生的故乡母语,真实地记录中国社会的生存状态与个人生命感受。这是一本智慧的书,静如《瓦尔登湖》。适合泡一壶好茶,听着音乐,静静阅读,慢慢品味。简要目录前面的话1.天地,万物皆生月亮之美3黄帝陵的轩辕柏5人一点一点地死7万物眼中9借水尝叶11静听自己的心跳13阳光抹不了15手17树和景19每个人都可以叽叽喳喳21睡觉是死亡练习23水和土25百鸟归巢27住在山水间29还有多少时间要度过312.灵慧,天外飞物慧37佛一样生活39恒产41天天向下43没有大树的土地不会安宁45记忆源于恐惧47五官49个人智慧不会超出自己的需求51中国的字和词53看烟花55占领土地57生活和生命59声音61一个人的时候63夜的圣洁65钓鱼和打鱼67天地造爱69距离71绝顶73闭关后看到了什么75放开773.时间,落花流水人在时间中行走83生命不过是段时间85给冰一点时间87去玩吧,孩子89留半辈子给自己花91寻找时间简史93千年女干尸95无法回头97寻找那顶花帽子99三生三立101通向未来的路有多长1034.城市,住在天上城市上空的村庄109床不好睡111一个人的城市113精神分裂115长在城市的树117谁家的狗119女人的哲学121用耳朵购买谎言123摇楼125挖地球127塑料花129读书不读书都很正常131住在天上133想听天外的声音1355.动物,自由死亡找揍的猫141飞过喜马拉雅山的鸟143牛绳145猴子的记忆147老鼠149长尾松151大闸蟹153蜜蜂155鸟儿没飞行证157玻璃缸里的鱼159公鸡之死161鸟、鸡、鸭考163人在笼子外1656.人生,心智萌动内心的品德171变脸173控制欲175看不明白177他们离开了179争当钱奴181您好183独立思考185用身体表达快乐187风雨淋不湿心189脚印191忘掉它193唱歌解愁195记忆和历史197天变一时,人变一世199四方盒几个面201摘龙眼203长达一生的青春2057.社会,万象丛生砖头有味211卖猪仔213水鸭太多215一张白纸217抢疯子219两坨人221语言变得不可信223爱爸妈,也爱天安门225疯子的行囊227谎言不可能精确地重复229黑夜掩护了人的尊严231世俗的力量2338.亲情,相约今生告别239叶子落下241爱父亭243外婆睡着了245血不是水247老花了249温暖251我没有女儿253编后257希望可以帮到你!

与铁道兵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服装店女装图片大全图片 浏览:704
一件中长羽绒服大概多少斤 浏览:177
天蓝色双胸边绣花中袖衬衫 浏览:615
男生短袖配衬衫 浏览:171
男生浅的牛仔裤配什么上衣好看 浏览:201
桔色裤子配啥颜色 浏览:988
夏季睡衣女套装真丝 浏览:854
黑色卫衣配什么色马甲好看吗 浏览:475
fendi官网睡衣名称 浏览:345
男生酒红色的鞋子搭配什么裤子 浏览:895
怎么让黑色裤子颜色变新 浏览:467
阿迪达斯外套怎么变成一个包 浏览:500
短围巾怎样围最好看 浏览:976
背心马甲怎么改装 浏览:54
成立旗袍礼仪协会申请书范文 浏览:36
冬天男生适合什么围巾颜色 浏览:333
秋冬童装加厚尾货批发货到付款 浏览:733
平价男士围巾品牌有哪些 浏览:757
好的棉衣批发价格 浏览:910
黑色线衫配什么裤子好看图片 浏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