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一品到九品下葬制度
秦汉以后,几乎可以说是无墓不坟了。在整个封建社会,坟墓等级分明,官爵越高,墓地越大,坟头越 高。郑玄提到“汉律曰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
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典章对比不同品官和庶人。
人墓地的大小
公侯100 方步
一品90 方步
二品80 方步
三品70 方步
四品60 方步
五品50 方步
六品20 方步
七品以下20 方步
庶人20 方步
坟高也尊卑有别:
公侯20 尺
一品18 尺
二品16 尺
三品14 尺
四品12 尺
五品9 尺
六品7 尺
七品以下6 尺
庶人4 尺
墓碑与碣
《说文》对碑字下的定义是“竖石也”。碑可以立在庭院中测量日影长短,用作计时工具,也可立在门外用作拴牲口的桩子。先秦古书提到的碑,都是指这一类长条型的竖石。当时下葬,也在墓穴四角或两边树碑,碑的上端凿有圆孔,叫做穿,以穿为支点并控制平衡,用绳索慢慢地悬棺而下。这种用来下棺的碑有木制的,也有石制的。棺木放入墓穴后,碑也随之埋入墓中。
从西汉末年开始,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且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这就成了墓碑。早期的墓碑上部仍有穿,顶端或作方尖形,称圭首,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首。
东汉时墓前立碑蔚成风气,许多墓碑除刻有墓主官爵姓名外,还刻上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并加以颂扬的长篇文字,碑阴则详列立碑人的姓名。
晋代由于墓碑“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一度曾予禁止。
唐宋时准许一定级别的官员墓前立碑。碑首称碑额,刻有螭(chī,无角的龙)、虎、龙、雀等图样,碑身下还有碑座,称为趺。当时规定五品以上墓碑为螭首龟趺,高度不得超过九尺,七品以上墓碑为圭首方趺,高四尺。
明清时更把墓碑的形制作为体现墓主身份的标志,规定更为细致:一品为螭首龟趺,二品为麒麟首龟趺,三品为天禄、辟邪(传说中的两种神兽)首龟趺,四至七品为圆首方趺,圆首的碑又称碣。碑身、碑首的高度、宽度以及趺座的高度也都有等差,最高等级的墓碑通高达一丈六尺。原则上庶人墓前不许立碑碣,但这种禁令并未严格执行,所以一般人死后墓前大多立有石碑,只是体小制陋,又无趺座而已。
⑵ 在清代墓碑上所见的“一甲”、“五甲”、“七甲”是什么意思
同意楼上的说法,为保甲制度的甲
保甲制度是一种户籍编制,与身份地位无关
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这个 的意思应该就是在这个乡他的户口在 一甲
以此类推
⑶ 清朝的墓葬是如何分等级的
在清朝之前的中国历代封建社会,传统的墓葬等级观念只有“陵”与“墓”两种等级的区别。皇帝的墓葬被称为“陵”(包括“陵寝”“园寝”“陵园”),除此之外,即使是诸侯王乃至太子的墓葬,除非朝廷特殊的恩礼,也都只能称为“墓”。“陵”(包括“陵寝”“园寝”“园陵”)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只能特指帝王的埋葬地,普通的百姓墓甚至高级贵族墓葬都是不能随便称为“陵”的。擅自称陵意味着僭越,是封建等级制度绝对不允许的。 “陵”与“墓”的区别,是封建等级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清朝入关以后,“园寝”从“陵寝”中分离出来,在“陵”与“墓”之间,加了一个“园寝”的等级,把皇帝与皇后的墓葬称作“陵”或“陵寝”,而将包括皇帝的妃嫔和皇子、公主以及皇族中其他所有封授爵位的宗室贵族墓葬统称为“园寝”,在“陵”与“墓”之间建立起一种与以往历朝不同的特殊的丧葬等级,这是与以往的历代封建王
朝都有所不同的。事实上清王朝将宗室有爵位的人的墓葬称为“园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名称的更改。种在丧葬上特殊等级的确定,首先与清朝特殊的社会政治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上层贵
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清室人关后,从顺治元年(1644)开始,先后三次圈占京郊五百里以内土地,以安置满洲贵族、勋臣和八旗兵丁。按照满族的计量土地方法,以“绳”为单位,每绳四十二亩,所以当时把丈量土地称为“绳圈”,民间老百姓把这种强行霸占土地的方式称为“圈占”。第一次从顺治元年十二月初五开始,第二、第三次分别在顺治四年(1647)和康熙八年(1669),共圈占土地约十七万顷。满洲贵族在圈占过程中趁机强占大量民地、良田,设置皇庄、王庄及八旗官兵田庄,并强迫失去土地的汉族农民在其
庄园劳动。汉族农民沦落为满人的奴隶,可以被随意处死,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广大汉族农民不甘心被奴役,纷纷逃亡。清廷为了防止农民的逃亡,又制定极为严厉的“逃人法”,用来维护落后的农奴制度。这样一来,不仅旗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与普通的汉人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等级差别,满族上层贵族尤其是皇室成员,更成了这个封建王朝的特权代表。清代园寝制度的建立,正是这种特殊的等级制度在丧葬方面的反映。满清统治者把宗室王公及其子孙的墓葬称为“园寝”,以显示宗室贵族与普通民众的等级区
别,就是为了让人们在思想意识领域内建立起这种特殊的等级观念,强化和突出皇族贵族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借以加强其政治统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代园寝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清王朝入主中原
后,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⑷ 清朝墓碑刻旌表什么意思
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为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秦始皇为巴寡妇清筑女清怀清台,可为旌表之始。此后,东汉重孝道,明清加强对妇女的束缚,大力表彰节烈,皆属旌表的范畴。《史记.货殖列传》:“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后汉书.陈纪传》:“遭父忧,每哀至,辄呕血绝气,虽衰服已除,而积毁消瘠,殆励风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书,图象百城,以文僖继室未三十而寡,后年至请旌。时吴文端为礼卿,谓夫人生前享一品荣封,自合嫠居,何用表宅如庶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太爷去祭那婆娘,更兼动了公事,申请大宪,和那婆娘奏请旌表,乞恩准其建坊。”
⑸ 清朝墓碑刻冠带某公是什么官职
冠带,是天干对应地支的得气状态,比如甲木冠带在丑,是说甲木在丑月的时候,它的五行之气的强弱,就好比一个人刚刚成年,弱冠之年(男子20岁),身体还比较结实,
⑹ 清朝官员的墓志名尺寸大小有等级之分吗
有,封建社会都有,一般老百姓瞎搞僭越问题不大,当官的必须严格执行,要不然被弹劾就麻烦了
⑺ 清代墓碑有盘龙雕饰是什么品级人物
清代墓碑有盘龙雕饰,是什么品级人物?是四级以上的人物
⑻ 满清时期,能在墓前立有石望柱(或者华表)需要什么等级。
举人功名以上,上报朝廷后可立望柱二
⑼ 古代坟墓分为几个级别,分别是什么
人墓地的大小:公侯100方步、一品90 方步、二品80方步、三品70方步、四品60方步、五品50方步、六品20方步、七品以下20方步、庶人20方步。
坟高也尊卑有别:公侯20尺、一品18尺、二品16尺、三品14尺、四品12尺、五品9尺、六品7尺、七品以下6尺、庶人4尺。
平民一般按照活人宅院设计的,有主室、后室、两间耳室。墓主的棺椁就停在主室正中央。贵族则庞大的多,地宫的墓室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门口吊着千斤闸,从闸门进去,首先为一间“明殿”(冥殿),按墓主生前家中堂屋的布置,有各种家具摆设,这些器物为“明器”(冥器)。
再往里,中间的墓室,称为“寝殿”,摆放棺椁的地方。其后为“配殿”,是专门用来放陪葬品的地方。壁画在唐宋年间,王侯墓中多数都有壁画,用来记述墓主生平的。
(9)清朝的墓碑帽子等级扩展阅读
从西汉末年开始,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且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这就成了墓碑。早期的墓碑上部仍有穿,顶端或作方尖形,称圭首,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称晕首。
东汉时墓前立碑蔚成风气,许多墓碑除刻有墓主官爵姓名外,还刻上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并加以颂扬的长篇文字,碑阴则详列立碑人的姓名。
晋代由于墓碑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一度曾予禁止。
唐宋时准许一定级别的官员墓前立碑。碑首称碑额,刻有螭(chī,无角的龙)、虎、龙、雀等图样,碑身下还有碑座,称为趺。当时规定五品以上墓碑为螭首龟趺,高度不得超过九尺,七品以上墓碑为圭首方趺,高四尺。
明清时更把墓碑的形制作为体现墓主身份的标志,规定更为细致:一品为螭首龟趺,二品为麒麟首龟趺,三品为天禄、辟邪(传说中的两种神兽)首龟趺,四至七品为圆首方趺,圆首的碑为碣。
碑身、碑首的高度、宽度以及趺座的高度也都有等差,最高等级的墓碑通高达一丈六尺。原则上庶人墓前不许立碑碣,但这种禁令并未严格执行,所以一般人死后墓前大多立有石碑,只是体小制陋,又无趺座而已。
⑽ 清朝墓碑
你没有说清楚,没法回答你。
不过,上面应该是“皇清雍正”,代表这块碑立于清代。
“光禄大夫”本身就是官职,但不一定是具体的官,也不一定代表墓主人当过这个官,有时候因为“人死为大”,会在墓碑上赠一个官衔。就象民间普通人结婚当天,也可以穿补服,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