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校規屬於隱性課程嗎
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同屬於課程的下位概念,從邏輯學上說,它們在內涵上應該是不相容的,在外延上兩者之和應當等於課程概念的外延。從這一原則出發,我們不難發現,如果以學生獲得的經驗是學術性的或非學術性的來限定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其外延是相容的。
如果以教育者的有意和無意、有計劃和無計劃來區分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其外延是不周延的;如果把隱性課程界定為校園文化、未預期的學習結果,則又超越了課程的內涵。因為學生在學校中獲得的經驗(不管是學術的,還是非學術的)很難說是顯性課程給的或是隱形程中習得的,人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整體行為,不可割裂的。
任何課程都是有計劃的,如果某種東西不可計劃,那麼它至少不被稱為課程,而只能叫做偶然的影響。它們之間的區別不在於結果、計劃性或存在的環境,在於學生的接受機制和教師的呈現方式上。
拓展資料:
顯性課程:顯要特徵之一就是計劃性。可以說計劃性是區分正規課程與非正規課程的主要標志。
具體內容:列入教學計劃的學科,也就是各門學科的知識體系,是文化傳播的主體。學科課程分門別類地把不同領域的人類文化知識系統地組織起來,在學校教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課程結構的主體,是培養人才的主要依據。
隱性課程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顯性課程」相對。與其相聯的教育實踐有:能力分組、師生關系、課堂規范與過程、隱含的教材內容、學生性別差異、班級獎勵結構等;其效果體現在政治社會化、價值觀與文化道德的習得、權力觀念的形成、階級差異的加深等方面。美國學者高爾頓最早注意影響教學內容的非正式系統,他在《中學社會系統》中認為,中學生的個體行為是與其在學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聯系的。
1 觀念性隱性課程。包括隱藏於顯性課程之中的意識形態,學校的校風、學風,有關領導與教師的教育理念、價值觀、知識觀、教學風格、教學指導思想等。
2 物質性隱性課程。包括學校建築、教室的布置、校園環境等。
3 制度性隱性課程。包括學校管理體制、學校組織機構、班級管理方式、班級運行方式。
82
B. 隱性課程的發展
在歷史上,最早涉及隱性課程研究的學者,可能要推美國學者杜威及其學生克伯屈。早在20世紀初,杜威就曾指出:「有一種意見認為,一個人所學習的僅是他當時正在學習的特定的東西,這也許是所有教育學中最大的錯誤了。」由此,杜威將與具體知識內容的學習相伴隨的,對所學內容及學習本身養成的某種情感、態度這種學習稱之為「附帶學習」(collateral learning)。比如,一個兒童在學習數學時,養成對待數學學習的某種態度(如喜歡不喜歡)既是附帶學習。杜威強調,附帶學習可能比正式學習來得更為根本、更為重要。隨後,杜威的學生克伯屈進一步發揮了杜威的思想。克伯屈認為,任何一種學習包含三個部分:「主學習」(primary learning)、「副學習」(associate learning)、「附學習」(concomitant learning)。「主學習」意指對事物的直接學習;「副學習」則是一種伴隨「主學習」而來的關聯學習;「附學習」則指伴隨「主學習」而來的有關情感、態度的學習。這里以兒童學做裙子為例說明。學習如何下料、裁剪、縫紉,這屬於主學習;在做裙子時,考慮裙子耐不耐洗,褪色不褪色的問題,這屬於副學習;通過學做裙子,懂得做事「仔細」的好處,這既是附學習。後人認為,杜威的「附帶學習」與克伯屈的「附學習」已涉及到隱性課程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對隱性課程的研究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其中兩種研究視角最引人注目。一種研究視角著力關注和探討的是,班級生活或學校生活中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結構所包含的隱含信息。例如,美國教育學家傑克遜(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級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說顯性課程是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的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課程(office curriculum)的話,那麼隱性課程則是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的或非計劃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等。據此,傑克遜被後人看做是首次提出「隱性課程」這一概念的教育學家。另一種研究視角著力關注和探討的是學校課程知識中隱含了怎樣的意識形態方面的信息。像美國學者W·阿普爾、英國學家M·F·D·揚等研究者認為,學校不是一個觀念的開發市場,特定的社會集團傾向於把特定種類的知識篩選出來,並結合到課程中去,這些內容以隱含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與態度,發揮著維持、復制、再生產現存社會制度的作用。因此,課程知識實際上負載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信息,而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我國學者對隱性課程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盡管學者們對隱性課程的概念至今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但概念的不確定似乎並未影響到人們對隱性課程的研究熱情。近些年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不斷涌現。研究的范圍和論題主要涉及學校的物質環境、制度環境以及人際心理環境對學生心理發展的潛在影響。比如,討論校舍建築、教室環境布置、各種慶典儀式、校紀校規、課堂規則、校風班風、校園文化、師生關系、性別角色差異等。
C. 校園文化屬於一種隱性課程還是顯性課程
校園文化屬於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包括除上述課程之外的一切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資源、環境、學校的文化建設、家校社會一體化等。
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有三方面的區別:
1、從學習效果來看,學生主要通過隱性課程獲得非學術性知識,而學術性知識主要通過顯性課程獲得;
2、從計劃的角度來看,無形課程是計劃外的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無意接手隱藏的經驗,而顯性課程是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學生有較大的意願參與其中。
3、在學習環境方面,隱性課程主要通過學校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顯性課程主要通過學科教學進行。
(3)校史校歌校服屬於隱性課程嗎擴展閱讀:
顯性課程:其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計劃性。可以說,規劃是區分正式課程和非正式課程的主要標志。
具體內容:教學計劃所包含的主題,即各學科的知識體系,就是文化傳播的主題。學科課程系統地組織不同領域的人類文化知識,在學校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課程結構的主體,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基礎。
隱性課程是學校政策和課程計劃中沒有明確定義的一種非正式的、無意識的學校學習體驗。而不是一個明確的課程。相關的教育實踐包括:能力分組、師生關系、課堂規范與過程、教材隱含內容、學生性別差異、課堂獎勵結構等。
作用體現在政治的社會化、價值觀和文化道德的獲得、權力觀念的形成和階級差異的加深等方面。美國學者高爾頓最早注意到影響教學內容的非正式制度。認為在中學社會制度中,中學生的個體行為與其在學校中的地位和角色有關。
D. 貼在教室牆上的課程屬於隱性課程還是顯性課程
貼在教室牆上的課程屬於隱性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