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下家委會或者學校,校服是哪個公司供應的,然後找供應校服的公司買就行。
㈡ 九江外國語學校是私立還是公立
九江外國語學校是公立學校
九江外國語學校建於1971年,前身為九江市第五中學,1996年改辦外國語學校。學校佔地216畝,總建築面積8萬多㎡,教職工300餘人,學生4000多人,是一所設備設施先進、國際交流頻繁、教學質量上乘的公辦全日制特色完全中學。
學校辦學目標鮮明,特色教育成績突出,是全國首批外語實驗學校,全國外語學校理事學校,漢語國際推廣中學基地,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國家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範學校,江西省重點中學,校長段火香2010年被評為全國勞模。
學校以「培養有中國靈魂、有世界眼光之人」為辦學目標,實施素質教育,突出外語特色,為高一級學府和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中考連續11年總排名列九江市前茅,高考一直位居九江市同類學校前列,學生在全國、省市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獎級別和人數均名列九江市前茅。
學校與10多個國家的教育機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先後聘請50多位外籍教師來校任教,開設了德語、日語、法語等選修課,接收1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來校留學,先後選派10多位老師赴國外開設孔子學堂,前後選派40多位老師赴國外交流訪問,選派了選送34名學生赴新加坡留學,20位學生赴日本留學,每年暑假選派一批師生出國交流訪問。師生足跡遍布世界五大洲,傳播中國文化優秀成果,展現中國教育獨特風采,把九江外國語學校的名號唱響到全世界。
九江外校人將一如既往,不懈努力,奮勇爭先,務實求新,致力培養優秀人才,努力發展教育事業,以更優異的辦學業績,更強盛的品牌實力,躋身於全國名校之列與國際接軌。
㈢ 九江新五中初中部和濂溪區外國語學校是同一所學校嗎
九江新五中初中部和濂溪區外國語學校,
不是同一所學校。
可詢問九江市教育局。
以教育局的說法為准。
㈣ 九江市四中與濂溪區一中那個學校好
只是聽人說過,九江市四中比較好,沒聽瀾溪區一中。我也不敢確定,你還是問一下當地你所熟悉的教育局,或者說是四中一中你所認識的人吧,聽一下他們的評價。
㈤ 2019金鄉縣花園雙語學校的新校服什麼樣的
2019金鄉縣花園雙語學校的新校服黑白的
㈥ 山西現代雙語學校的校服怎麼樣
分春秋、夏、冬三季。春秋校服跟一般學校的差不多,俗稱藍白,像運動服。
夏季的為藍色短袖和長褲,褲子顏色不定,年年換的,也是運動系列。
冬季校服是厚褂子,紅色上身,藍黑色褲子,很保暖,運動系列,質量很好。
㈦ 九江市濂溪區威家初級中學怎麼樣
簡介:威家中學,位於廬山方竹寺附近,學校建於1975年,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32平方米;現有教學班6個,共有學生186人,在職在崗教職工18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6人,中學一級教師8人,大學本科學歷以上教師13人,九江市學科帶頭人1人、市級骨幹教師3人。 「正直做人、踏實做事」校訓成為師生一生的修養目標。 2017年4月威家中學用竹文化來統領的校園文化,用竹子的精神品格來與現有的一訓三風融合起來,形成自己特有的校訓:正直做人 踏實做事;校風:清風 遠志 虛心 勁節;教風:敬業精業;學風:樂學活學。提倡在學生群體開展「校風、學風」教育,教師群體開展「教風、校風」教育。要以教師「教風」引領感染學生 「學風」,最終形成良好的校風,為威家中學每一個人的終生幸福奠定了堅實基礎。 推行「人性化管理」,以關心人,尊重人、激勵人、解放人發展人為根本指導思想來進行的學校管理,是一種把教師作為學校管理活動的核心和學校最主要的資源,把學校教師作為管理的主體,充分利用開發學校的人力資源,為實現學校目標和學校成員個人目標而進行的學校管理。在人性化管理過程中,充分尊重教師的人格、價值、和合理利益,提供教師展示個性的機會,促使他們實現自我價值。
注冊資本:148.33萬人民幣
㈧ 九江市濂溪區就是原廬山區嗎
九江市濂溪區就是原廬山區。
1984年5月,為理順廬山管理體制,撤銷廬山區,另置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8月,郊區更名為廬山區。2016年4月8日,為避免與廬山市重名,廬山區更名為濂溪區。
(8)江西九江濂溪區雙語實驗學校校服擴展閱讀:
濂溪區,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緊靠九江市中心,東臨鄱陽湖,北襟長江相望湖北、安徽,西接昌九工業走廊,南依廬山。
截至2016年,濂溪區下轄5鎮、2鄉、2街道,濂溪區政府駐十里大道1388號。
歷史淵源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國民政府內務部改定重復縣名。因避福建、四川轄縣之名同,改德化縣為九江縣。是年,地方行政分省、道、縣三級建置,隸江西省潯陽道九江縣、星子縣。民國15年廢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分九江縣潯陽鎮置九江市(地轄市)、廬山置廬山管理局,地先屬九江縣、星子縣,後屬地轄九江市、廬山管理局。
1980年3月,原地轄九江市升格為省轄市。5月,市內置潯陽區,市郊置郊區,廬山置廬山區。時屬地轄九江市的工農兵、前進、新港、大橋、周嶺、水產6各公社和時屬廬山管理局的紅旗、向陽、登廬、東風、高壠5各公社劃歸郊區管轄。1983年7月,撤地並市,實行市管縣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