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慈禧怎麼殺了八大功臣
按照咸豐帝的遺命,帝國最高的權力被分成了三份:顧命八大臣、小皇帝、皇太後慈安各享其一。不過,因為小皇帝年齡小,所以小皇帝的那枚「同道堂」印,實際是由其母慈禧保管的。這是慈禧參預同治政局的資本。然而,只有印章這個資本遠遠不夠。一座大山,橫在了她的面前。
咸豐帝雖然給身後的政局分了權,但這些權力該怎麼協調,相互之間該怎麼制衡,咸豐沒說清楚。為此,在咸豐死後第二天,兩宮太後就跟八大臣爭執起來。
八大臣認為,「諭旨由大臣擬定,太後不得更易,章奏亦不呈內覽」。意思就是,今上的諭旨由八大臣擬定,而諭旨的內容兩宮太後不得更改,甚至大臣們的奏摺,也不拿給兩宮太後看。
大家都知道,在一家公司里,出方案的是員工,但方案過不過,拍板的是領導;領導說不錯,這方案過了,才簽字蓋章。
若把這種情況放在同治初的政局裡,身為員工的顧命八大臣,負責替小皇帝擬諭旨,通過皇帝的諭旨管理帝國的運行;而兩宮太後卻不是領導,倒像是專職「簽字」的:把八大臣的意見上升為國家意志就行了,至於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了會有什麼影響,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等等這些「國是相關」,就不勞兩宮太後操心了。
或者說,在八大臣的眼裡,兩宮太後本就無權操心。
要給一份自己一無所知的文件簽字?多尷尬啊。再者,一切都你們說了算,那先帝幹嘛不把印章也給你們?這還制衡個毛線?
對此,慈禧、慈安兩位新晉太後大為不滿。史載慈安「優於德」,與慈禧相比低調不少,存在感也不高,但若論才智,恐怕慈安不在慈禧之下。
在出奔承德時,慈安就與慈禧母子一起受了八大臣之首肅順的氣。而今咸豐一死,最大的靠山倒了,只剩她們孤兒寡母三人。面對八大臣的咄咄逼人,慈安也感到不安。兩宮太後都很清楚此時自己想要什麼,敵人是誰,應該團結誰。所以,在這件事上,兩宮太後抱團取暖。
這次爭執的結果,八大臣退了一步,但兩宮太後也僅獲得「閱覽奏章」的權力。數日後,御史董元醇上了個摺子,把事情推向高潮。
董御史在摺子里說,現在是多事之秋,皇上年齡尚幼,多虧太後「宵旰思慮,斟酌盡善,此誠國家之福也」。雖然本朝此前沒有「太後垂簾之儀」,但審時度勢,不得不做出這樣「通權達變之舉」。
這摺子就一個意思:什麼都別管了,恭請兩宮太後垂簾聽政!
然後,顧命八大臣炸了。肅順等人「勃然抗論,以為不可」。八大臣以皇帝的名義擬諭旨批駁,說「我朝聖聖相承,向無皇太後垂簾聽政之禮……何敢更易祖宗舊制?」又說先帝(咸豐)駕崩前曾特別囑咐他們八個「盡心輔弼……何敢顯違遺訓?」
如最愛君前面所說,所有的諭旨由大臣擬定,但若要下發得兩宮太後蓋章才行。兩宮太後看到這樣的諭旨,心裡非常不爽,扣下不發。於是,劇烈的爭吵爆發了。史載:
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啼泣,遺溺後衣。
爭吵聲音太大,一邊的小皇帝都被嚇哭了,甚至還尿了褲子……
次日,八大臣「罷工」,以示抗議。慈禧也不示弱,堅持要臨朝。最後還是慈安「轉彎」,勸慈禧先忍忍,姑且將就。隨著兩宮太後的妥協,諭旨下發,董御史謫發披甲奴。
就這樣,在「祖宗之法」「先帝遺命」,還有「罷工」的壓力下,關於「垂簾聽政」的第一次交鋒,兩宮太後敗下陣來。與其說她們敗給了肅順,不如說是敗給了「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正因為有這樣的「祖宗之法」,肅順一夥才敢理直氣壯,在兩宮太後和小皇帝面前橫行霸道,「全無人臣之禮」。
⑵ 咸豐帝駕崩後,26歲的慈禧太後是如何斗垮八大臣的呢
慈禧太後在中國清代歷史上,一直很有爭議。為什麼說很有爭議呢?從國家層面來說,一方面,我們對慈禧玩弄權術,罔顧社稷深惡痛絕。其奢靡之風使國家經濟陷入困境,導致軍費不足,國力衰落。
另一方面,近代史本身就是屈辱的歷史,西方列強侵略導致的落後挨打,不能僅僅怪在慈禧頭上。慈禧發動義和團運動,保存了中國絕大部分領土。
自古以來,有爭議的人物也常有其過人之處。無論是命運的選擇,還是本身原因造就,慈禧在最初的奪權斗爭中反映了這兩種機緣的交織。
自古以來,有爭議的人物也常有其過人之處。無論是命運的選擇,還是本身原因造就,慈禧在最初的奪權斗爭中反映了這兩種機緣的交織。
⑶ 慈禧是怎麼除掉肅順等八名大臣的
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去世,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載淳處理朝政;又給皇後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懿貴妃代管)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
咸豐帝死後,皇子載淳即位,定年號「祺祥」。葉赫那拉氏與皇後鈕祜祿氏(當時的中宮皇後慈安)並尊為皇太後。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權力欲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
於是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欣,利用帝後和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奕欣被封為議政王。
(3)慈禧用什麼方法制服八大臣擴展閱讀
對於慈禧的評價
慈禧太後是中國歷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干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系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
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
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系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非常高明,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後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
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准備立憲、廢科舉制度、禁止婦女纏足、興辦女學、新學、庚子退款建設教育事業等。
⑷ 慈禧勾結恭親王,又是如何向八大臣奪權的
慈禧和恭親王等貴族官僚在北京發動辛酉政變,將肅順、端華、載垣處死,其他五人革職或發放到邊疆去充軍,改年號為同治,意為「共同治理」的意思。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慈禧掌握實權。
⑸ 慈禧和八個輔佐大臣的權力斗爭是怎麼進行的
咸豐帝生前,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等受寵用權,與恭親王奕
⑹ 慈禧是怎樣和恭親王聯手對付顧命八大臣的
慈禧雖是皇室妃嬪,但是權力欲相當強烈。咸豐皇帝駕崩後,她不甘心聽命於八位輔助大臣,於是便暗中聯絡受排擠的恭親王。在給咸豐送葬只走一半路程便借到返回京師。回京後立即下令抓捕八位顧命大臣,並賜死。這就是歷史上的「辛酉政變」。
⑺ 咸豐死後,慈禧是如何鬥倒擁有軍權的顧命八大臣的
慈禧能鬥倒顧命八大臣是因為她有兩個先天優勢。第一個優勢,咸豐臨終安排顧命八大臣,但他並不是完全相信八大臣,為了制約八大臣,他把蓋章的權利給了慈禧。八大臣下發執行的公文必須由慈禧蓋章才生效。第二個優勢,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人們普遍認為,天下母親對兒子感情最真。
第二是放慈禧提前回北京,使慈禧和奕忻聯手發動政變有了充分地准備時間。按照祖制慈禧和同治小皇帝是要隨咸豐的靈柩一起回北京的,慈禧提出小皇帝太小,一路顛簸受不了,八大臣答應了。
如果八大臣想到慈禧有可能發動政變,說什麼也不會讓慈禧叔嫂單獨會面,不會讓慈禧提前回京。慈禧政變成功,主要是肅順等八大臣不相信慈禧有能力掀翻他們,才出現了管控失誤,導致慈禧有了機會。
⑻ 慈禧是如何鬥倒顧命八大臣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為何斗不過一個慈禧
慈禧當時以恭親王的名義壓制了八大臣,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八大臣權力也不如以前,所以最後還是斗不過一個慈禧太後。
最後慈禧進一步利用當時地位很高的恭親王的名義來壓制八大臣,就這樣,八大臣慢慢陷入了慈禧太後所設的計策中,最後以斬殺而告終。
⑼ 慈禧怎麼殺了八大功臣
咸豐彌留之際,大臣肅順曾私下奏請咸豐,效法勾弋故事,賜死懿貴妃,再立幼主。咸豐覺得有理,但又發現肅順心懷叵測,故未採納。最後口諭肅順等八大臣為攝政大臣輔佐幼主,又賜「同道堂」印與懿貴妃,囑她與皇後同心協力撫養幼主。懿貴妃趁大辦國喪之時,唆使皇後召見肅順等大臣過問政事。肅順等為哄騙她倆,給東西兩宮贈徽號,皇後為慈安,懿貴妃為慈禧。慈禧與前來熱河奔喪的恭親王私下聯絡,欲除去肅順等八大臣,善良軟弱的慈安也在慈禧的慫恿下,與恭親王結成一方。王朝權力之爭日趨激化。咸豐棺槨回京途中,肅順暗遣刺客截殺慈禧未成,反被捕捉。不久,在北京太和殿,六歲的幼主載淳舉行登基大典,改元同治。肅順被斬首,其餘七個大臣或殺或囚,剪除凈盡。從此,東、西兩太後開始垂簾聽政,慈禧實際上掌握了統治大權。
所以總結原因:一是很好的利用了恭親王與八大臣之間的矛盾,二是利用了善良軟弱的慈安,三是肅順等人未抓住機遇和大意,無明確策略等等,四是慈禧的謀略的確高深難測呀...
⑽ 慈禧只是一個女人,如何扳倒八個老男人
慈禧作為一個女人,之所以能夠扳倒八個男人是因為她有非常得力的助手,而且還擁有智謀。說起慈禧,相信歷史上對她的評價總是貶低多餘褒獎。但不得不說慈禧還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能夠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政治手段徹底扳倒八大王,從他們的手中奪取政權,成為了清朝唯一的掌權者。
慈禧扳倒八大臣的第三大法寶那就是裝可憐。慈禧想要扳倒八大臣並不容易,畢竟他們是咸豐特意用來制約兩宮太後的法寶。所以慈禧只能利用自身的優勢,那也就是裝可憐。她一直強調自己只是孤兒寡母,而且八大臣強勢囂張有奪權的心思。最後在慈禧的大肆渲染下,八大臣的行為遭到了群臣的反對,最終被慈禧誅殺。就這樣慈禧成功扳倒了八大臣,奪取了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