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園教師為什麼提高安全意識
開展幼兒安全教育:淺談大班幼兒安全自護教育
現代社會中隨著獨生子女人數的不斷增加,孩子成了家庭中人人關注的中心,他們的健康和安全更是時刻牽動著父母和祖輩的心。幼兒的安全及安全教育成為我國幼兒園高度關注的問題。而自我保護教育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對大班孩子加強安全自護教育更是幼兒園安全教育的當務之急。因為孩子一旦上了小學,小學老師不可能時刻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如果缺少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容易發生危險。為了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順利成長,我們對大班的幼兒加強了安全自護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內容——滲透於游戲和生活中
幼兒的思維特點以具體為主,而真實的生活是充滿了各種危險因素的,讓孩子學會在生活中保護自我不受傷害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在活動中我們十分重視給幼兒創設情境,比如在認識「神奇的電話號碼」時,我們通過情境表演,創設小朋友遇到困難尋求幫助的情境。如:獨自一人在家遇到陌生人敲門;奶奶突然昏倒:發生火警等游戲情境。讓幼兒主動參與分析討論,積極地獲取了知識。同時在班級里的區域活動中放置了「神奇的電話」,讓幼兒在游戲中練習撥打電話,鞏固他們對「110」「119」「120」等特殊電話號碼的認識。
真實的生活是充滿了各種危險因素的,讓孩子學會在生活中保護自我不受傷害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的安全教育更多地與生活相結合,讓孩子在玩中自己去體會什麼是安全,逐步樹立安全意識,以及應對危險的能力。以消防安全教育這一主題為例。為了讓幼兒了解火災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及學習著火時的自救措施。我們設計了兩個活動《著火了怎麼辦》和《救火》。讓幼兒對消防安全有一些初步的認識;然後教師和孩子們一起討論關於消防安全的孩子們感興趣內容,如消防演習有哪些步驟,怎樣逃離火災現場,有哪些消防用品等;接下來在各種游戲活動中,孩子們就可以去親身體驗剛才所討論過的內容。在藝術活動中,孩子們根據錄像或畫冊等來自製一些消防用品,如滅火器,消防隊員制服,滅火用的長長的水管等。製作完後,大家一起討論這些東西各自的用途,他們自製的消防用品接下來作為角色游戲的道具,老師也會為他們准備大量的道具,如由一個大紙箱和四個小椅子組成的消防車,消防隊員的徽章等。角色游戲中一些孩子表演救火隊員,練習怎樣使用一些滅火器材,而另一些孩子則表演逃離火災現場的人,練習一些逃生的動作或自救技能。孩子們還可以自己畫了些關於消防安全的有趣的圖片,然後自己看圖說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消防安全的故事。
二、安全教育的保證——幼兒的反復練習 幼兒的記憶特點告訴我們,如果不給予復習鞏固,幼兒以前掌握的一些安全自護知識和技能將再次遺忘在。我們就利用游戲、知識競賽、參觀活動、隨機教育等形式加強幼兒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將自我保護的學習內容融入游戲之中,能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生活技能。如:將「救生圈扔給誰」的故事編成表演游戲,在「小舞台」游戲中進行表演;在自由活動時和孩子一起下「好習慣棋」等,使孩子自我保護的技能在游戲中得到了發展。
我們還在班級開展安全知識競賽,同時發動家長參與。競賽的題型有必答題,搶答題、看圖連線、判斷題和實際操作題。通過幼兒競賽鞏固了自我保護的知識,增強了自我保護能力,激發了他們對學習安全自護知識的興趣。
另外,隨時把社會上的一些由於不注意安全所造成的事故,作為現場教育內容,幫助幼兒增加自我保護的意識。採取創造和模擬問題情景,先引導幼兒設想自救方法,再用游戲進行演示,從而讓幼兒掌握一些初步的自救技能。在愉悅的氣氛中,提高了自救技能,增強了應變處事能力,有了這樣的練習活動,以後遇事才有可能不慌不亂,從容應付。
三、安全教育的支持者——家長、社會
在培養幼兒自我保護意識過程中,要求家長配合,進行一致性的教育,是對幼兒進行安全自護教育的保證。因為有相當一部分自我保護的教育內容存在於家庭中。造成幼兒安全及自我保護意識薄弱的原因與一些家長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有直接關系。比如:孩子鞋帶松開了,如果自己不會系,為避免危險,家長多選擇給孩子買不用系帶的鞋,而不是教會孩子系鞋帶,自己去避免危險的發生。折射出家長對於幼兒安全教育的誤區。這些家長都意識到外界存在著的一些對兒童發展不利的因素,採取全方位的保護,對許多本該孩子做的事情他們全部代勞,嚴格限制兒童的各種活動。其實孩子在生活中會面臨的危險都是不可預料的,家長和老師都不可能為孩子排除一切危險因素。「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過分消極的保護只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後果,只有積極的保護——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才能使幼兒避免傷害。可見,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家長意識,改變家長觀念。使家長認識到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高家長們培養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增強了家長們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我們利用各種有效形式開展家長工作,使家長成為我們的共同研究者和合作夥伴。如向家長介紹我們的研究計劃、活動安排、介紹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並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有了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我們的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長工作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形成合力是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關鍵。
四、啟示:
通過開展各種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育、游戲活動,提高了幼兒的個體安全意識,鍛煉了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同時我們認識到幼兒園在做好自身的教育工作外,還要多向家長宣傳幼兒自我保護的重要性,積聚幼兒園、家庭、社會教育的合力、盡可能減少和避免幼兒事故危險的發生。保證幼兒的健康和安全,是我們的職責,然而,健康與安全不能被動的等待給予,而應該讓孩子主動地獲得。這種獲得要從良好的環境中來,從各種教育實踐活動中來,從豐富多彩的游戲中來,從讓幼兒反復練習,從家園一致的教育中來。
B. 幼兒園女老師穿著暴露,學生媽好心勸解,卻遭回懟,該怎麼辦
老師在學校就是學生的榜樣,一舉一動都會被學生模仿,穿著自然不能隨意。我所在學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六十個學生,十個老師,除了我之外,都是新分配的定向師范生。二十幾歲的女孩子正是愛美的時候,冬天倒還好,到了夏天,破洞牛仔褲,熱褲配絲襪,超短裙,吊帶衫,爭奇斗艷,實在讓我這個“花叢中”的老男人有點眼花繚亂。
總結語:在校內,老師穿著當然要有一定的標准和規范。甚至有的地方老師會有統一的制服,這也是為了更好地樹立形象,做好教育。但是在校外,那就是個人愛好,不違法,不違背道德,有什麼不可以呢?
C. 愛情公寓四盜夢空間那一集里制服派對里的教師是誰
周劉穎慧。望採納!!!~~~
D. 論述幼稚園制服產生的背景,內容與意義
一、開創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時期(1919-1928年)陳鶴琴先生1919年離美回國,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東南大學任教授,開始了對兒童心理與教育的科學實驗和研究。次年喜得長子陳一鳴,逐日對其身心發展進行周密的觀察、實驗和文字與攝影記錄.連續808天,對孩子的身體、動作、摸仿、暗示感受性、游戲、好奇心、懼怕、知識、言語、美感、思想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發表了系列關於兒童心理及教育的論文,並於1925年出版《兒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兩部著作。其中《家庭教育》一書論述了家庭教育的101條原則和教育孩子的具體方法,堪稱為一部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家教經典,陶行知先生發表書評《願與天下父母共讀之》稱著者"以科學的頭腦、母親的心腸做成此書,系近今中國出版教育專書中最有價值之著作。"1923年由東南大學教育科支持,起南京鼓樓幼稚園,試驗適合國情的中國化、科學化的幼稚教育,次年在《新教育》雜志上發表"現今幼稚教育之弊病",指出中國普通幼稚園當時大概有四種弊病:一是與環境的接觸太少,在游戲室的時間太多;二是功課太簡單;三是團體動作太多;四是沒有具體的目標。[1]1925年擴建鼓樓幼稚園園舍,邀請東南大學陸志韋等10人成立董事會,籌募資金,該園成為東南大學教育科實驗幼稚園,派助教張宗磷協助研究工作,至此我國第一所幼稚教育實驗中心誕生了。陳先生主持實驗幼稚園的課程、故事、讀法、設備和幼稚生應有的習慣和技能等,並與張宗麟合寫《一年來南京鼓樓幼稚園實驗概要》一文,由《新教育評論》發表。是年夏,主東南大學幼稚師范講習所,編寫的講稿《幼稚教育》圍繞"為什麼幼稚園""幼稚教育的目標、原則、課程"等同題,對中國化、科學化的幼稚園作了全面論述。1927年創我國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同時發表《我們的主張》一文,根據自己幼稚園的理論和實驗總結,提出適合我國國情和幼兒發展特點的15條園主張,其中涉及到適應國情、家園共宵、教育內容、幼稚園課程、教師素養、師幼關系、教法、設備、評價等方面的內容,這15條信條為當時中國的幼稚教育指明了道路,正如陳先生所言:"我們所主張的15條信條當然不是金科玉律盡善盡美,但從現在中國幼稚教育的情形來看,這15條信條也許是治病良方呢!"[2]是年,在《幼稚教育》上發表《幼稚教育之新趨勢》,根據世界幼稚教育發展的情況,提出幼稚教育發展的7種新趨勢:注重自由活動、注重戶外活動、釐定課程、規定標准、研究幼稚生心理、幼稚園與一年級應聯絡、蒙養園運動,[3]種新趨勢對當時我國幼稚教育的發展都有指導價值和意義。1928年,陳先生負責全國幼稚園課程標準的草擬和制定工作,5月與張宗麟合著《幼稚教育叢刊》,出版《幼稚園的讀法》《幼稚園的故事》《幼稚園的課程》和《幼稚園的設備》,同時,反對小學和幼稚園的分科教學法,提倡"整個教學法",主張把兒童所應該學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教給兒童。次年8月,陳先生負責編制的《幼稚園課程暫行標准》經中小學課程標准起草委員會審查通過,由教育部頒發在全國試行。該課程標准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幼稚教育總目標,第二部分為課程范圍,包括音樂、故事和兒歌、游戲、社會和自然、工作、靜息、餐點7個方面的內容,第三部分是教育方法,提出了17種教育方法及要點。該標准成為指導我國當時幼稚教育的綱領性文件.使我國的幼稚教育不再盲目仿效他人,它對推動我國幼稚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時期豐富的幼兒教育思想的產生,既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實原因,也不可忽視陳先生的個人因素。從內因來說.陳先生1914年清華畢業赴美留學,考取的是庚子賠款獎學金,陳先生說:"清華大學經費來自美國退還的庚款,我游學美國也用的是庚款,庚款是什麼呢?還不是中國人民的民脂民膏!人民的脂膏栽培了我,我如何不感激呢!如何不思報答呢!"[4]他在啟程去美國之前,原本想學醫,在橫渡太平洋的郵船上,他改變了注意,認為要挽救病弱的中國,必須從教育人做起,而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兒童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他決定把一生獻給祖國的兒童教育事業,他的志向得到同舟赴美的陶行知先生的贊賞,後來兩人一起在哥侖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另一主要內因是陳先生對兒童無限的熱愛,正如陳先生所言:"我是喜歡兒童的,兒童也是喜歡我的",他呼籲全社會都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一切為兒童",正是陳先生對兒童的這種純愛,才確定了他獻身兒童教育事業的人生志向。從外因來說,陳先生留美期間.師從克伯屈、孟祿、桑代克、羅格等知名教授,系統學習了美國的教育學說及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方法.對克伯屈採用的啟發式教學法,深感受益。回國後,正值"五四"新文化教育運動時期,他以親身經歷批判封建宗法制陳腐教育對兒童的束縛與殘害,針對當時中國的幼兒教育被外國教會所壟斷、全盤西洋化的現狀,疾呼:"幼稚教育抄襲西洋,不切合中華民族性,不適合中國國情,不能使中國兒童適應。"[5]加之回國後就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兒童心理學課程.對早期兒童心理發展作了連續而周密細致的觀察和研究,這些內外因素交織在一起,更堅定了他從幼兒教育人手,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的中國化、科學化、民主化、大眾化的現代幼兒教育之路的決心。二、廣泛開展教學實驗和研究,編寫各類兒童課本和讀物的時期(1928-1939年)經過陳先生和先輩們的共同努力,中國的幼兒教育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此時從教會手中收回教育權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陳先生憑著對祖國的滿腔熱情,對兒童的熱愛,受聘於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華人教育處任處長.為的中國兒童學。在主持教育處工作11年期間.的6所小學都附設幼稚園,並在小學和幼稚園大力提倡各種教學實驗和教學研究活動,仍然關心幼稚教育的發展,編寫了系列適合兒童特點的各類兒童課本和課外讀物:1931年在《兒童教育》上發表《四年來中國之幼稚教育》,次年,與陶行知、張宗麟合著並出版《幼稚教育論文集》,編寫出版《幼稚園課本》16冊;1935年在《新聞報》上發表《對於兒童年實施後的宏願》,要求全民族、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教育兒童,為維護和保障兒童權益奮斗;1937年7月,正值盧溝橋事件發生之時,中華兒童教育社在北平舉行第7屆年會,陳先生參加主席團討論學前兒童教育問題,堅持到會議結束才帶領南方與會同志繞道回滬,可見他對幼兒教育問題的關心和重視。是年,在《播音教育月刊》上發表《怎樣做父母》《怎樣教小孩》;1938年與鍾昭華合編出版《南京鼓樓幼稚園兒童生活寫真》。陳鶴琴先生認為,要使幼稚教育發展,必須發動和組織的人合作來做,他說:"推敲切磋,真理才出;科學進步,端在合作。""實地研究的人愈多愈好。"[6]在這一思想主導下,他大力創兒童教育學術團體和刊物,20年代他發起組織幼稚教育研究會,1929年在此基礎上創建中華兒童教育社,到30年代發展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兒童教育學術團體,還主編《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小學教師》等刊物,廣泛交流經驗,擴大宣傳,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幼兒教育在戰時的發展。三、活教育理論體系形成、較完整幼稚師范教育體系建立的時期(1939-1949年)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經濟上貧窮落後,老百姓一貧如洗,人民生活極其艱難,科學技術極不發達,教育也陷入陳舊腐敗、抄襲外國、停止不前的局面.幼兒教育顯得尤為突出。對此.陶行知先生曾尖銳地揭露:當時國內的幼稚園害了三種病,即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陳鶴琴先生面對舊教育的全盤西化、脫離實際、死讀書本的時弊,也嚴肅地指出:"今日抄日本,明日抄美國,抄來抄去到底弄不出什麼好的教育來。"陶行知先生曾把舊中國陳舊腐敗的教育概括為"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針對當時的這種教育現狀,陳先生認為自己有責任去改變,他要下決心使這種腐敗的"死教育"變為"前進的、活潑的、有生氣的教育"。陳鶴琴先生青年時期受到歐美新教育思潮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資產階級進步教育運動的影響。這一進步教育運動抨擊當時傳統教育的形式主義教學方法,反對以教師、教材為中心和對兒童活動的束縛.強調兒童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提倡"做中學"的教學方法,提倡"實驗"的精神。陳先生十分贊賞這種觀點。他借鑒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正確合理的部分,正如陳先生自己所言:"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對形成中國的活教育運動起了相當的影響。"[7]但是,陳先生的借鑒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國進行幼兒教育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指出:"要曉得我們的小孩子不是美國的小孩子,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環境與美國不同,我們的國情與美國的國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們視為好的東西在我們用起來未必都是優良的。""總之.幼稚園的設施,總應當處處以適應本國國情為主體,至於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採用,總以不違反國情為唯一條件。"[8]另外,陳先生對歐洲11國的教育考察,也促使他下決心在中國實驗活教育。1934年7月,陳鶴琴先生開始了長達7個月的歐洲教育考察,他參觀了許多新型的實驗學校,與各國的教育專家進行了教育問題的討論,對各國的教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整體的把握,這使他對"新教育"的源頭--歐洲新教育有了真實的感受,從中看到了現代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共同特性,認為這是中國教育值得借鑒的。特別是各國教育都注重"做",注重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這給了陳先生很大的啟發,為他在中國實踐活教育指明了方向。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實驗過程中,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支持和幫助,他特別贊賞和佩服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陳先生汲取了杜威的"做中學"、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教育思想。但是,陳鶴琴和陶行知的思想都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實驗本國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從內因來說,陳先生從小就接受私塾教育,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深有體會,即便清王朝被推翻,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教學方法仍很死板,學校活動的中心仍是老師,教材的內容往往遠離學生生活。陳先生說:"他們機械的、被動的被灌輸以有限的所謂知識食糧,而實際上它們卻難以消化--沒有機會去接觸大自然。只要他們讀和寫,而從不要求他們自己去想去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活教育植下種子,生根發芽,開出花朵。"[9]1940年陳先生赴重慶參加國民教育會議,途經桂林時給中山學校題詞:"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10]4月謝絕留在重慶任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之職,表示"要做事,不做官",回到江西,邀集一批有志人士在泰和大嶺山上以"荒山辟樂園"的精神起了"扛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實驗"活教育",實現了由中國人自己培養幼教師資的宏願。其實.陳先生早在20年代就迫切的感到,要實現幼兒教育的中國化、科學化,不能靠外國教會控制幼教師資的訓練,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培訓師資。早在1928年他就提出《各省師范學校急需設幼稚科案》,建議"就環境適應之地,開設幼稚師范學校,或就各省之師范內,添設幼稚科,以培養專門人才,供給良好師資。"[11]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的創建就邁出了這第一步。是年,確定並實施活教育的思想:"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即目的論;"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即課程論;"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即方法論。"[12]1941年1月,陳先生主編的《活教育》月刊創刊,確定的刊物宗旨是:建設教育理論、輔導教師進修、提供具體教材、討論實際方法,並發表《活教育與死教育》一文。繼而發表活教育的17條教學原則: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比較教學法;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替代教學法;注意環境、利用環境;分組學習,共同研究;教學游戲化;教學故事化;教師教教師;兒童教兒童;精密觀察。[13]1942年,在《活教育》月刊上發表《活教育要怎樣實施》,總結子兩年來活教育實施的經驗,長.為的中國兒童學。在主持教育處工作11年期間.的6所小學都附設幼稚園,並在小學和幼稚園大力提倡各種教學實驗和教學研究活動,仍然關心幼稚教育的發展,編寫了系列適合兒童特點的各類兒童課本和課外讀物:1931年在《兒童教育》上發表《四年來中國之幼稚教育》,次年,與陶行知、張宗麟合著並出版《幼稚教育論文集》,編寫出版《幼稚園課本》16冊;1935年在《新聞報》上發表《對於兒童年實施後的宏願》,要求全民族、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教育兒童,為維護和保障兒童權益奮斗;1937年7月,正值盧溝橋事件發生之時,中華兒童教育社在北平舉行第7屆年會,陳先生參加主席團討論學前兒童教育問題,堅持到會議結束才帶領南方與會同志繞道回滬,可見他對幼兒教育問題的關心和重視。是年,在《播音教育月刊》上發表《怎樣做父母》《怎樣教小孩》;1938年與鍾昭華合編出版《南京鼓樓幼稚園兒童生活寫真》。陳鶴琴先生認為,要使幼稚教育發展,必須發動和組織的人合作來做,他說:"推敲切磋,真理才出;科學進步,端在合作。""實地研究的人愈多愈好。"[6]在這一思想主導下,他大力創兒童教育學術團體和刊物,20年代他發起組織幼稚教育研究會,1929年在此基礎上創建中華兒童教育社,到30年代發展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兒童教育學術團體,還主編《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小學教師》等刊物,廣泛交流經驗,擴大宣傳,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幼兒教育在戰時的發展。三、活教育理論體系形成、較完整幼稚師范教育體系建立的時期(1939-1949年)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經濟上貧窮落後,老百姓一貧如洗,人民生活極其艱難,科學技術極不發達,教育也陷入陳舊腐敗、抄襲外國、停止不前的局面.幼兒教育顯得尤為突出。對此.陶行知先生曾尖銳地揭露:當時國內的幼稚園害了三種病,即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陳鶴琴先生面對舊教育的全盤西化、脫離實際、死讀書本的時弊,也嚴肅地指出:"今日抄日本,明日抄美國,抄來抄去到底弄不出什麼好的教育來。"陶行知先生曾把舊中國陳舊腐敗的教育概括為"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針對當時的這種教育現狀,陳先生認為自己有責任去改變,他要下決心使這種腐敗的"死教育"變為"前進的、活潑的、有生氣的教育"。陳鶴琴先生青年時期受到歐美新教育思潮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資產階級進步教育運動的影響。這一進步教育運動抨擊當時傳統教育的形式主義教學方法,反對以教師、教材為中心和對兒童活動的束縛.強調兒童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提倡"做中學"的教學方法,提倡"實驗"的精神。陳先生十分贊賞這種觀點。他借鑒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正確合理的部分,正如陳先生自己所言:"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對形成中國的活教育運動起了相當的影響。"[7]但是,陳先生的借鑒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國進行幼兒教育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指出:"要曉得我們的小孩子不是美國的小孩子,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環境與美國不同,我們的國情與美國的國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們視為好的東西在我們用起來未必都是優良的。""總之.幼稚園的設施,總應當處處以適應本國國情為主體,至於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採用,總以不違反國情為唯一條件。"[8]另外,陳先生對歐洲11國的教育考察,也促使他下決心在中國實驗活教育。1934年7月,陳鶴琴先生開始了長達7個月的歐洲教育考察,他參觀了許多新型的實驗學校,與各國的教育專家進行了教育問題的討論,對各國的教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整體的把握,這使他對"新教育"的源頭--歐洲新教育有了真實的感受,從中看到了現代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共同特性,認為這是中國教育值得借鑒的。特別是各國教育都注重"做",注重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這給了陳先生很大的啟發,為他在中國實踐活教育指明了方向。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實驗過程中,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支持和幫助,他特別贊賞和佩服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陳先生汲取了杜威的"做中學"、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教育思想。但是,陳鶴琴和陶行知的思想都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實驗本國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從內因來說,陳先生從小就接受私塾教育,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深有體會,即便清王朝被推翻,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教學方法仍很死板,學校活動的中心仍是老師,教材的內容往往遠離學生生活。陳先生說:"他們機械的、被動的被灌輸以有限的所謂知識食糧,而實際上它們卻難以消化--沒有機會去接觸大自然。只要他們讀和寫,而從不要求他們自己去想去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活教育植下種子,生根發芽,開出花朵。"[9]1940年陳先生赴重慶參加國民教育會議,途經桂林時給中山學校題詞:"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10]4月謝絕留在重慶任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之職,表示"要做事,不做官",回到江西,邀集一批有志人士在泰和大嶺山上以"荒山辟樂園"的精神起了"扛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實驗"活教育",實現了由中國人自己培養幼教師資的宏願。其實.陳先生早在20年代就迫切的感到,要實現幼兒教育的中國化、科學化,不能靠外國教會控制幼教師資的訓練,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培訓師資。早在1928年他就提出《各省師范學校急需設幼稚科案》,建議"就環境適應之地,開設幼稚師范學校,或就各省之師范內,添設幼稚科,以培養專門人才,供給良好師資。"[11]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的創建就邁出了這第一步。是年,確定並實施活教育的思想:"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即目的論;"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即課程論;"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即方法論。"[12]1941年1月,陳先生主編的《活教育》月刊創刊,確定的刊物宗旨是:建設教育理論、輔導教師進修、提供具體教材、討論實際方法,並發表《活教育與死教育》一文。繼而發表活教育的17條教學原則: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制裁;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比較教學法;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替代教學法;注意環境、利用環境;分組學習,共同研究;教學游戲化;教學故事化;教師教教師;兒童教兒童;精密觀察。[13]1942年,在《活教育》月刊上發表《活教育要怎樣實施》,總結子兩年來活教育實施的經驗,教育內涵、提高教育效率案》《建議根據專業學習,讓幼教幹部歸隊,加強科學技術研究、提高工作效率案》。陳先生雖從政,但熱愛、關心幼教事業之心依然強烈。1979年,陳先生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小組發言中講到:"這次我借出席五屆二次政協會議之機,提出了三點提案:1.在全國各省市恢復或建立幼兒師范學校,以培養幼教師資。2在全國各省市高等師范學校恢復或建立幼兒園和實驗小學,作為進行科學實驗取得系統經驗的場所。3.設立兒童玩具、教具、設備的研究室和實驗工廠。這三點提案,經提案審查委員會審查已建議國務院交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19]是年11月在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被推選為名譽理事長,並發表講話,講話就開展幼兒教育科學研究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第一,要對於作為幼兒教育基礎的兒童心理作全面、系統、切實的科學實驗;第二,要重視幼兒家庭教育的科學實驗;第三,對幼兒園的教育應進行系統、深入的科學實驗與研究,要好示範性幼兒園;第四,必須重視和解決幼教玩具、教具的科學實驗和製造,這是一個極為迫切的重大問題。"陳鶴琴先生的三個提案和幾點建議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迅速恢復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1981年,年近90的陳先生還為"六一"國際兒童節題詞:"一切為兒童、一切為教育、一切為四化。"同年11月,為浙江《幼兒教育》創刊題詞:"熱愛、了解和研究兒童,教育他們使之勝過前人。"這既是對一切從事幼兒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工作者的諄諄教誨,也體現了陳先生熱愛兒童、關心兒童教育事業的摯熱情懷。縱覽陳鶴琴先生的一生,是為中國兒童教育事業奉獻的一生,為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盡瘁的一生,繼承、弘揚和發展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為新時期我國幼兒教育的改革和創新獻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E. 冒險島麻辣教師制服多少錢 冒險教師節介紹
冒險島麻辣教師制服多少錢呢,這個可是這次冒險教師節活動中特別推出的哦,只有2天的時候可以購買哦,大家可別錯過了,下面就趕緊和游戲堡小編一起去看看具體內容吧。
冒險島麻辣教師制服多少錢:
工科/理科麻辣教師制服:980點券
另外小編提示:
紅玫瑰名片戒指:1580點券
紅玫瑰聊天戒指:1480點券
F. 學校統一購買教師制服違規嗎
學校統一購買教師制服。那要看買制服的錢的來源是不是合法,鑰匙合法,他就不違規。
G. 幼兒園教師為什麼穿園服
您好!首先園服是代表幼兒園的標志,一種形象;其次統一化,比較正規,更是代表幼兒園高端形象化
H. 女孩初中畢業學什麼技術比較好
當地肯定有很多培訓機構,負責肯定都是比較負責,但是教學情況肯定有好有壞,推薦工作的肯定只有大型的培訓機構才會有,具體哪個好得你自己現場去考察,每個培訓機構的價格,教學模式都不一樣,所以咨詢時注意以下幾點:
就業情況:就業好的說明教學質量能被大多數企業認可,方便以後找工作。
師資力量:師資力量強大的說明對教學重視不是只單單收點學費教學卻一無是處。
合作單位:了解學校的合作單位,院校合作單位多的也是被大多數企業認可的,而且畢業了可以直接推薦就業,更方便你未來找工作。
教學模式:這個你可以根據你的情況去選擇學習時間和課程
I. 教師為什麼沒有制服
什麼叫因材施教 什麼又叫因地制宜~
教師是特殊行業,允許個性解放,學生還不愛穿制服呢
不過個別學校有統一制服的
J. 老師用什麼方法可以制服中學生
加深本身對芳華期學生心理和行動上的懂得穿越思慮和學生融為一體用多面的常識和融洽的性格讓學生對你信賴和折服。純真的不平等的交心肯定是沒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