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古代官員戴著的帽子

古代官員戴著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5-08-24 20:14:12

1. 古時候每一個朝代的官帽有什麼意思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 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製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雲:「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烏紗帽始於南京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其實,烏紗帽是古代一種官帽,首先產生於東晉,那時烏紗帽並非官員特有,它不分貴賤,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帽。《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希望你滿意

2. 古代常見的帽子有哪些民間和官員的帽子有何講究

帽子在古代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服飾,無論是民間還是朝廷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帽子,每個朝代的款式也都不同。冕、冠、弁、巾等,都是古代帽子的種類之一,那這些帽子究竟有何區別呢?這次就為大家講講古代不同時期流行的帽子都有哪些特點和講究。現代人戴帽子或許更多是為了時尚還有潮流,其實這放在古代也能成立,除了生活上的需求,這種愛美的心理無論何時的人都會有。

今天,來說一說帽子。

就當今來說,帽子可以說是人人必備了,不管是遮陽擋風,或者是著裝搭配,帽子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直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更是一度成為一種時尚潮流。

巍巍中華,自古便是衣冠上國,所謂衣冠不分家,帽子對於古人來說,除了遮風防塵之外,更多的則代表著地位、階級和官級,現當今的帽子,不管什麼款式,人人皆可戴,而在古代,冕、冠、弁、巾等各種帽子可並非人人都能戴。

古時期:最早的帽子

中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帽飾樣式,常散見於一些陶器繪畫遺存中。在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出土的人面紋彩陶盆上的圖案,頭頂繪有魚尾形尖帽,可提供當時著帽人物的具體形象。

在《後漢書·輿服志》中有對上古時期衣帽的記載,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描述了原始人把獸皮蓋在頭上以保護頭部,這大概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帽子。

而帽子自產生之時,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外,就產生了極為重要的裝飾作用,我們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那些原始人將羽毛插在自己的皮帽上,從而使其變得更為美觀。

之後,隨著華夏始祖黃帝建立文明開始,服飾也逐漸被發明,中國傳統古籍的觀點一般認為,華夏衣裳為距今約五千年的黃帝所制或黃帝時期所制,而基於麻和絲布而製作的帽子也最早出現在那個時期,漢代《世本》記載:黃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

三代時期:冠冕制度,帽子上的禮儀

夏、商、周三代時期,是奴隸制社會從興起、發展並走向鼎盛的相對完整階段,區分等級的上衣下裳形制、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都是在這一時期逐步確立起來的。夏、商時期的穿戴飾物開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用冠、冕來表現禮儀之制,到周朝日趨詳盡完善。

在《論語》中有載:禹吾無間矣,惡衣服而致美冕。可見夏禹平常不重視衣著,而對祭祀天地、祖先和關於社稷大事的服裝卻設計華美而考究。

商朝是奴隸制社會鞏固和發展的階段,社會生產力和文化有了極大的發展,服裝紡織都有較大發展,而首當其沖的帽子更是有了更多的樣式,以冕、弁、冠、巾(或稱幘)為主。

在《釋名》提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戴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

其中,冕是帝王、諸侯的禮儀用帽,前低後高,前有絲繩垂面,即為旒,周代天子冕上有十二旒,按諸侯等級旒的數目會遞減。在《紹興中興上復古詩》中有記載:帝御六龍,冕十二旒。

而弁,地位次於冕的帽子,通常配禮服穿戴,文有爵弁,武有皮弁。在鄭注的《士冠禮》中說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頭。後來的烏紗帽也是由弁演變而成,直延用至明代。

而冠,相對弁來說,更為尋常,古時說二十加冠,可見冠也是普通士大夫和官僚家庭可以佩戴的帽子,起初,發冠只是用以包裹發髻,人們戴發冠只是為了生活方便,同時也有一定的美觀裝飾作用,至於發冠的樣式則沒有什麼具體的規定,而到了商朝,冠服開始有了一定的講究,有小冠、頍冠等區分。

而那時的庶民以及身份較低微的人,則不能戴冠,只能束巾,偶有士大夫也戴巾以表氣節,巾更像是如今的帽子,帽子是由巾演變而來的,據南朝梁陳之間的顧野王所撰《玉篇》載: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女性用的稱之為巾幗,男性用的稱為帕頭,到了後周時期,出現了一種男女均可用的襆頭。到兩漢時期,束巾成為流行。

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批雕刻玉石人像可以看到當時幾種不同的帽飾樣式:

春秋戰國時期:帽子的實用性突出

戰國時期,隨著周朝歷代天子們威信的下降,為早日強盛的諸侯相繼變法,除獎勵耕織,發展桑麻,還大力發展尖甲利兵以維護政權,服飾制度大部分沿襲了前朝。

這個時期,帽子最大的變化發生在軍武方面,為更有效地抵禦敵方武器的殺傷,人類首先學會的是孚甲自御,從而形成了早期葛藤編製成的背心式甲胄及藤帽,以及青銅製成的盔帽。

據載,其形制的沿革最初是在弁形上加以箕式形制的,後又加暖額,只是春秋之際已無實物可考。

秦漢時期:冠蛻變成帽,樣式多樣

秦漢時期,對於帽子的佩戴,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戴冕冠之規章不改。

秦人尊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古訓。對發須極為珍惜,愛護備至,對帽子的佩戴也極為重視,秦漢時代就有帽,由冠蛻變而成,依記載:將冠的驪裁掉成帽,為官吏在宴居時戴用,庶人與無爵位者也常戴用。

帽子的種類也變的更多,秦兵馬俑中除了各色各樣的軍士之外,其多種多樣的帽子也讓人嘆為觀止。

而在兩漢時期,除了保留冠冕制度之外,其冠的種類也變得更多,據《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漢代的冠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通天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獬豸冠)、武冠(鶡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啥冠、氏冠等。

除了冠冕,漢人戴巾幘是最為常見的,成為了一種風尚。

在漢代時,幘被改進成一種帽子,可以在頭頂上部直接蓋住發髻,四周有整齊的邊緣。最初,幘在漢代普通平民中廣泛使用,在出土的陶俑和畫像石中有很多帶幘的普通士兵和百姓的形象。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幘不再僅限於下層人民之中,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幘開始與冠結合使用,如文官在進賢冠下戴介幘,武官幘在武冠下襯有平上幘,有的則把巾與幘結合使用。幘也有了各種具體的名字,如平巾幘、介幘、平頂幘等。

魏晉南北朝:厭弁冠冕以幅巾為雅

魏晉時期的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

在東漢末年,王公名仕以幅巾為雅,頗有一種厭棄冠冕公服的風氣。晉魏時幅巾束發盛行主要是由於它適於各層次人物,並簡便易行,易與衣裳配色,在追求高雅脫俗思想的時代,也有一種對禮教制度反叛的味道。由於當朝者的提倡,此時的幅巾樣式種類繁多,並加以種種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綸角巾以及綸巾、葛巾等幾十種。

唐宋:主要首服襆頭,以巾為流行

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帛,於後周最早產生,在東漢很是流行,魏晉以後巾裹更加普及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

隋代襆頭較簡便,初唐襆頭巾子較低,頂部多呈平形,即為平頭小樣巾子。以後巾子漸漸增高,陸續出現英王踣樣巾子、官樣巾子、開元內樣巾子等。

除襆頭外,烏紗帽也出現於此時,但是唐時的烏紗帽並非我們印象中帶有雙翅,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宋代襆頭已完全脫離了巾帕的形式,純粹成了一種帽子,隋唐時代的襆頭都用黑色紗羅製成,而宋代卻不僅用鮮艷的色彩,還可以在襆頭上簪以金飾、羅絹之花。

而烏紗帽到此時也已經作為官服的帽飾出現,也有了形狀上的改變,在兩側增加了雙翅,據說是宋太祖為了整頓朝綱特意為之。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元遼金:蒙漢文化參雜的帽子

在元遼金時期,文化相互影響,在百姓尤其是士大夫及官員群體中,服飾的特點有了明顯的變化。

以元皇帝帽飾為例,分冬夏兩種,冬戴暖帽,夏戴寶頂金鳳鈸笠;還有一種則是珠子卷雲冠。

到遼代,其冠巾的制度更加嚴格,中小官員和平民百姓只能科頭露頂,即使在冬天也這樣。男子發式多為髡發,一般是將頭頂部分的頭發剃光,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余發作為裝飾;有的在額前蓄留一排短發;有的在耳邊披散鬢發;也有將左右兩頭發修剪整理成各種形狀,然後下垂至肩。

而金代的服制是:一品著七梁冠加貂禪籠巾,二品七梁,三品六梁,四品五梁,五品四梁,六、七品三梁。常服則通常戴小帽或頭裹皂羅巾。

明朝:帽子有了新的制度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後,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的習俗,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皇帝在祭祀、冊立等大型典禮活動中,通常戴冕冠;皇帝親征或遣將時穿武弁服;皇帝常服戴翼善冠;皇帝燕居時戴皮弁;

而對於官吏,也對帽子有了一定的制度,明代官史朝服與公服不分文武,戴的是貂禪籠巾與戴梁冠。朝服按品級戴冠,以冠上樑數辨別等級。其制有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冠,三品五梁冠,四品四梁冠,五品三梁冠,六七品二梁冠,八九品一梁冠。狀元戴二梁冠。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

清朝:帽子略顯浮誇

到了清朝,有:剃頭留辮的強制措施,帽子的花樣更為豐富,尤其是官帽,清代官員的官帽卻是由女真族人按照北方民族習俗改制後的而獨創。清朝入關前形成的文武官員冠帽頂飾寶石制,是源於北方游牧、狩獵民族的傳統服飾形式——由於北方地區春、秋兩季風沙較大,冬季又特別寒冷,北方的多數民族都離不開帽子禦寒或防曬。他們冬季戴皮毛制暖帽,夏季戴藤草編遮陽大帽,通常情況下,這些少數民族的首領和貴族,往往會冠帽頂部鑲有各類寶石,起初是作為裝飾,後來慢慢演變為等級身份的象徵。

又分禮帽、便帽之別,禮帽又有暖帽和涼帽之分。

其帽多為皮製,也有呢制、緞制及布制,帽頂鑲有寶珠,周圍配紅纓(帽緯)和羽翎,而對於羽翎,更是頗有講究,清代冠帽上的羽翎主要是花翎和藍翎兩種,以花翎為尊。花翎就是孔雀尾部帶有目暈的羽翎,目暈又被稱為眼,指的是孔雀尾毛上的彩色圓斑。花翎的目暈越多表示身份地位越尊貴,一般是高級官員戴用。藍翎又稱為老鴰翎或鵰翎,藍色,羽毛較長但沒有目暈,與花翎相比等級較低,一般是中下級官員戴用。

《嘯亭續錄》:凡領侍衛府官、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鑾儀衛滿員五品以上者,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皆冠戴藍翎,以為辨別。王府頭等護衛始許冠花翎,余皆冠戴藍翎雲。

這么看上去,這帽子又有羽毛,還一片大紅,相比之前歷代的官帽,著實要浮誇不少。

而清軍的甲胄更顯浮誇,因冒頂高高佇立,常被人戲稱為避雷針,也正因它浮誇的造型,實戰中一般不用,多是在注重儀式感的場合使用,相當於如今的儀仗隊。

再後來,清朝衣冠遭受鄙視,隨著一次起義,中國男子剪辮子,滿額留發。

1911年,清王朝統治正式畫上句號,隨著西方文化的大量匯入,帽子不再有官級和階級之分,民國時期,更多的注重裝飾與時尚的作用,帽子也逐漸演變成我們如今所熟悉的模樣。

與古代官員戴著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代官員戴著的帽子 瀏覽:785
灰色圍巾配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481
白色衛衣搭配墨綠色褲子 瀏覽:23
呢外套搭什麼褲子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986
男裝外套軍綠色 瀏覽:810
穿淺色褲子搭配什麼鞋子 瀏覽:89
背後射美女一褲子視頻 瀏覽:430
美國旗袍行業分析 瀏覽:116
女韓版外套批發市場 瀏覽:772
givenchy褲子後面logo 瀏覽:554
男士真絲短圍巾的各種圍法 瀏覽:48
潮韓版男褲子 瀏覽:426
風衣如何系結扣 瀏覽:32
闊腿褲子配圖片 瀏覽:196
下雨打底褲品牌及商品 瀏覽:516
黑褲子吸怎麼辦 瀏覽:867
男士呢子外套怎麼搭配圖片 瀏覽:836
風衣女中長款手繪圖 瀏覽:550
灰色衣藍色絲巾好看不 瀏覽:651
風衣林彥俊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