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校服可以使學生在身分感上區別社會其他人,因而有了學生自身的約束力,如榮譽感、遵紀守法、文明禮貌。這些方面校服都可以對學生起到內在約束的作用,一種象徵的作用,一種潛移默化的培養作用。有利於杜絕學生的奇裝異服,也容易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第二,校服可以產生一種平等感。社會上現在的家庭收入狀況旦納懸殊,服飾方面攀比現象比較盛行。一個學校的學生穿統一的服裝,可以給同學相互手遲耐之間平等的感覺,容易形成一種合作、團結、相互尊重的和諧氛圍。還可以培養學生艱苦樸素的品質,避免攀比之風在校園里盛行。
第三,校服可以減輕家長對學生服裝上的投入。現在社會沒有專門為中、小學生製作服裝很得體的服裝,特別像我們中學生,從15、16歲到17、18歲這個年齡段,在市場上就買不到合適的服裝,而根據他們的身材、他們的需求,作為商業行為很少有人來關注這個群體。家長單獨到服裝市場選購,有名牌意識的學生就會對家長提出不符合學生身份的奢侈要求畢春,學生之間的攀比,會加大一些家境尚不富裕的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一些沒有經驗的家長,還可能被遭遇商業欺詐,掏高價買假貨。
第四,從推進學校工作來講,學生統一著裝對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可以起到促進和輔助作用。學生統一穿校服有利於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有利於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朝氣和樹立良好的精神狀態,有利於班級和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第五,穿校服對學生有規范行為的功能。統一著裝,一種身份特徵標識。學生統一穿校服,利於規則意識、規范意識等集體道德意識的培養。
㈡ 中國校服什麼時候開始
一般來說,小學生上學都是要穿校服的,有些中學和高中也會要求學生穿校服,那麼為什麼要穿校服?
為什麼要穿校服?
1.學校為了規范管理,統一的著裝,彰顯校園文化內涵,樹立良好的學校形象。
2、穿統一校服有助於學生集體意識的培養,能讓學生時刻意識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有助於樹立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
3、安全保障,可以約束外來人員進入校園製造問題。
4、穿校服可以在一定程度減少學生間的攀比,促進孩子的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國校服變化
早在《詩經·鄭風·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便有了最初校服的一個描述。《毛詩註疏》解釋:「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由於該詩描寫的是周朝學子的服裝,因此"青衿"代指周朝國子生,此後也成為北齊、隋唐兩宋等學子的制服,當然那個時候還不叫校服。
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
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三十年代:旗袍在校園內得寵
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現
在80年代後期,「校服」這個字眼,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麼統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最常見的運動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