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大戰旗袍藍色

大戰旗袍藍色

發布時間:2025-09-24 07:50:39

⑴ 文明新裝與改良旗袍有何區別呢

以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進入了近代社會。歐美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這個東方古國的大門,隨之帶來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在服飾方面,最為明顯的變化是由出國留學人員引起的剪辮易服,特別是在中華民國(1911—1948)建立之初發布了《剪辮通令》,中國男人從此擺脫了令他們感到屈辱的沉重的辮子。而著裝方面前所未有的變化是從代表著文明、進步潮流的各種新式服裝開始的。

民國時期,沿襲下來的清代服飾受到歐美時尚的影響,樣式和品種逐漸發生了變化。中上層社會的男士除著長袍、馬褂、布鞋,戴瓜皮帽外,也穿中山服、西服、皮鞋,戴禮帽。一般民眾著土布長衫(以藍、灰為主)、土白布短衫褲、棉長袍、棉滾身短襖、棉背心、大襠抄腰褲等。中上層社會的女士小姐穿各種面料的旗袍、西式連衣裙及高跟鞋,戴金銀玉翠等珠寶首飾,下層女性則以穿花布中式衣褂、綉花鞋為主。

男裝在清代日常裝長袍馬褂的基礎上,變化出了新的款式和搭配。馬褂對襟窄袖,長至腹部,前襟釘鈕扣5粒。長衫一般是大襟右衽,長至踝上兩寸,在左右兩側的下擺處開有一尺左右的小衩,袖長與馬褂齊平。穿著時,長衫外罩馬甲,下配西褲,頭戴西式禮帽、白色圍巾、鋥亮皮鞋。這種中西合璧的穿著方式是民國初期中國中上層男子的典型裝束。而完全的西裝革履則被視為一種大膽的新派作風。

民國初年,許多青年學生到日本學習,帶回了日本的學生裝。這種沿用了西式服裝三片身和袖身分開剪裁的服裝式樣,給人朝氣蓬勃、莊重文雅之感。它一般不用翻領,只有一條窄而低的立領,不系領帶、領結。在衣服的正面下方左右各有一個暗袋,左側的胸前還有一隻外貼兜袋。這種學生裝不僅深受廣大進步青年的喜歡,還衍生出了典型的現代中式男裝——中山裝。

中山裝的特殊之處是對衣領和衣袋的設計。高矮適中的立領外加一條反領,效果如同西裝襯衣的硬領,上衣前襟縫制了上下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由壓褶處理成「琴袋」式樣,以便放人更多物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與之相配的褲子前襟開縫,用暗紐,左右各插入一大暗袋,而在腰前設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種由中華民國創始人孫中山(1866-1925)倡導並率先穿用的男裝,較之西裝更為實用,也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生活習慣,雖然採用了西式的剪裁、西式的面料和色彩,卻體現了了中裝對稱、莊重、內斂的氣質。自1923年誕生以來,中山裝已成為中國男子通行的經典正式裝。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西方女權主義運動開始萌芽,婦女不再甘心做男人的附屬品和家庭的犧牲品,不少婦女嘗試一直是男人在做的工作,開始穿長褲、剪短發。這股風潮與席捲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合流,女性在追求科學、民主、自由風氣的影響下,紛紛走出家庭接受高等教育,謀求經濟獨立,追求戀愛婚姻自由。留洋女學生和中國本土的教會學校女學生率先穿起了「文明新裝」——上衣多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襖,衣長不過臀,袖短及肘或旗袍是喇叭形的露腕7分袖,衣擺多為圓弧形,略有紋飾;與之相配的裙,初為黑色長裙,裙長及踝,後漸縮至小腿上部。這種簡潔、樸素的裝扮成為了20世紀一二十年代最時髦的女性形象。而對西方審美眼光的推崇,也影響到了中國女性整體形象的重塑。歐美的化妝品、飾品進入中國市場,美白皮膚、養護頭發、向上翻翹眼睫毛、塗抹深色眼影、剪掉長發、燙發,以及戴一朵夏奈爾式的茶花或一條長長的繞頸珍珠項鏈、拎一隻皮毛質地的手提包、腳穿絲襪和高跟鞋……構成了時髦女性的日常形象。

而今天的人們津津樂道的旗袍也是在這個時期不斷改良,成為了一種現代意義的時裝。

所謂「旗袍」,即旗人之袍,而「旗人」,是中原漢族人對滿族人的稱謂。旗袍原本腰身平直,而且很長。1921年,上海一批女中學生率先穿起了長袍。初興的式樣是一種藍布旗袍,袍身寬松,廓形平直,袍長及踝,領、襟、擺等處不施鑲滾,袖口微喇,看上去嚴冷方正。這種式樣的服裝一經走上街頭,就引起了城市女性的極大興趣並競相仿效。此後的旗袍不斷受到時代潮流的影響,在長度、腰身、衣領、袍袖上多有變化。

20世紀20年代中期,旗袍的袍身和袖子有所減短,腋下也略顯腰身,但袍上面仍有刺綉紋飾。20年代末期,袍衣長度大幅度縮短,由原來的衣長掩足發展到衣長及踝進而縮至小腿中部。腰身更加收緊,大腿兩側的開衩也明顯升高。30年代以後,改良旗袍的變化稱得上日新月異。先是時興高領,待高到雙頰時,轉而以低領為時髦,低到不能再低時,又突兀地將領子加高以顯示時尚。袖子也是這樣,長時可以遮住手腕,短時至小臂中部,繼而露出肘部,至上臂中部,後索性去掉袖子。下擺也是忽而長可曳地,忽而短至膝上。除了兩側以外,有的開衩還被設計在前襟,並使下擺呈現弧形。面料的選擇上除傳統的提花錦緞外,還增加了棉布、麻、絲綢等更為輕薄的品種,採用印花圖案,色調以素雅為美,領、袖、襟等部位也用鑲滾,卻並不繁瑣。中國傳統的服飾形象並不突出腰身,但隨著20世紀女性服飾追求身體曲線美的傾向越來越鮮明,旗袍成了展現女性性感身材最理想不過的裝束。

⑵ 水手服跟海軍服區別在哪裡

水手服,或稱水兵服,是一種在日本女子中學生所使用的校服款式。1921年,日本的福岡女學院院長伊利莎白·李(エリザベス·リー)將水手服率先推行。這種款式的意念來自英國皇家海軍的制服,是李院長在英國當交換生時接觸到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種校服亦在亞洲其他地區普及。在香港,它成為了旗袍及六幅裙以外最多學校選用的服裝。水手服最初在日本也只是海軍士兵的服裝,大約是1872年海軍服制度制定時所導入。當時正值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人們都沉溺於富國強兵的思想之中,因此這種帶有軍事涵義的服裝也就正對日本人的胃口。原本日本學生的制服為傳統的和服,也就是所謂的褲裙,不管男女都是穿這種,現今也只有在大學畢業典禮看的到了。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逐漸洋裝化運動後,日本的學校陸陸續續拋棄了傳統的和裝,採用的式樣則是我們現常見的黑色立領制服,這是用真正的海軍軍官的軍裝修改而成的,最早是在1879年由日本貴族學校學習院正式採用,之後就逐漸變成了中學以上學校的正式服裝。

服裝特色

水手服
在一般情況下,作為校服,一般都為女生校服,該類型水手服花樣繁多,其均為大翻領,夏裝淺色,秋冬裝多為藍黑。如同男性的制服一樣,水手服也會帶有海軍的服裝式樣。這種服裝常帶有特殊的領子及裙子。伴隨季節的變換,夏季和冬季服裝的袖子長度和材料會有適當調整,在前面會有一個絲帶構成的領結。絲帶形式主要包括:領帶式、飾扣式和弓形式。

常見的顏色為海軍藍、白色、灰色及黑色,但是一般以藍色、黑色、灰色多見。領巾一般有兩種:直條型和三角型,據說三角領巾在背後露出小三角是「戀人招募中」的意思。

上衣是V形領子 襟線多見為三本線 有的領子可以拆下來 領子後面是方形的布。

領子下面系領巾或者領繩或者領帶或者蝴蝶結,上衣正面或側面有拉鎖或者前面有扣子 裡面學校有規定穿統一的背心 ,但是一般女生都不穿。裙子分輪褶 箱褶 百褶 裙子一般是及膝的 但日本女生喜歡在腰部把裙子折起來 使其短到不能再短 她們認為那樣可愛 短裙校服已經成為群體意識 。鞋、襪及其他配件常被作為制服的一個部分。襪子常為藏藍或者白色,有連褲襪,長襪,短襪和泡泡襪;鞋則為黑色或者褐色,酒紅色較少,通常用制服鞋或者皮鞋。

⑶ 戚薇裝扮中國旗袍真的好美,你認為還有哪些明星穿旗袍也好看

旗袍可以說是最具有中國古典風韻的一種服飾,穿上後不僅可以提升氣質,更是可以增加女人味,有種其它服裝無法比擬的古典美和優雅感。除了戚薇穿上旗袍很美,還有很多演員同樣可以和戚薇相媲美,她們分別是宋軼、倪妮、陳數。

宋軼

她是《傾城之戀》的白流蘇,張愛玲筆下一個用青春去賭博並最終獲勝的女子。一裘素凈的旗袍,陳數美得優雅脫俗,知性動人,有「小趙雅芝」之稱,更被褒獎「陳數之後,再無白流蘇」。她也是《新上海灘》中風情萬種的第一交際花方艷芸,身在紅塵,卻美得善良多情、美得孤獨彷徨。陳數與旗袍,彷彿早已分不開。

⑷ 旗袍是誰設計的有哪些寓意

旗袍是設計師設計的。旗袍被譽為中國的國粹,中國女性的民族服飾,是中國女性傳統服飾的代表。關於旗袍的起源,根據一些研究成果,我認為旗袍是從清朝滿族婦女的服飾演變而來的。旗袍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婦女解放的磁石。旗袍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復興的象徵。

旗袍能完美勾勒出女性的身體曲線。與瘦得像美女一樣不同,胖女人可以很好地詮釋旗袍的美。

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南塘暖了,普坎結,兩只鴛鴦護水紋。」這是一種裝飾圖案。當我們談到清初的旗袍時,他並不是很受漢文化的影響。他仍然保留著他的國家旗袍標準的特點。它非常簡單,幾乎沒有多餘的標准裝飾。

與大戰旗袍藍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戰旗袍藍色 瀏覽:398
長發怎麼帶外套上的帽子 瀏覽:746
搭襯衫穿的外套女 瀏覽:42
圍巾男士的各種織法圖解視頻 瀏覽:681
裸粉羽絨服好看嗎 瀏覽:433
皮外套染顏色怎麼清洗 瀏覽:906
成人外套衣編織款式及教程 瀏覽:513
絕地求生男校服套 瀏覽:591
你的領帶和你的襯衫很配英文翻譯 瀏覽:597
日本男士同志內褲品牌 瀏覽:217
米蘭女裝批發 瀏覽:879
耐克貂皮外套怎麼買 瀏覽:591
褲子中灰色的還是深灰色的好看嗎 瀏覽:345
中長款灰色麵包服搭什麼褲子 瀏覽:978
楊穎穿睡衣蕾絲 瀏覽:421
bape鯊魚外套穿法 瀏覽:898
制服中文亞洲國產 瀏覽:579
旗袍領子介紹圖片大全 瀏覽:475
女款短版羽絨服搭配圖片欣賞 瀏覽:658
cf接待yy馬甲格式 瀏覽: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