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帽子上的logo綉花工藝有哪些
定製帽上的Logo選擇的綉花工藝,就有8種:(1)平綉花 (2)5D綉花 (3)4D綉花 (4)3D綉花 (5)夜光綉花 (6)熒光綉花 (7)貼布綉花 (8)平綉花-金屬綉花 Logo的工藝還可以選擇印花,章等等工藝。
Ⅱ 民族風 刺綉什麼意思
用針綉的物品
Ⅲ 民族風格的衣服刺綉是什麼素材
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
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斗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註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山西民間刺綉
山西省民間,是民間刺綉藝術品的生長地。民間刺綉,在山西不獨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間刺綉,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朴、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綉工精緻。這些來自民間的刺綉藝術品,大都出自農村勞動婦女之手。
山西刺綉,以忻州、晉南地區的刺綉工藝品最有影響。
忻州刺綉
忻州民間,刺綉在群眾中頗為普遍。代縣一帶,刺綉品有著嚴謹、華麗、雅緻的特色;五台縣境內以及附近城鄉,刺綉風格呈現美厚端莊;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綉產品風格較為淳樸秀麗。
忻州刺綉,大致可以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
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綉主要是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綉中,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花樣。「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況下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連續圖案。「領口」,刺綉中大多是如意雲,飾以花卉圖案。「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後各一片,常常嵌邊、綉花,而顏色多為黑、藍、紅色的底。「上衣」,綉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頂子」,常在上面堆綉蝴蝶、蓮花等圖案。「鞋」幫子上,多綉以蝶戀花、蟾宮折桂等圖案。「涼冠」是婦女夏天束發用的,常常以黑底綉花,甚為精緻。農村兒童的「兜肚」,多是紅色鑲邊的綉花,一般飾有蓮生貴子、富貴長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圖案 。也有綉五毒蟲,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圍嘴」,常綉有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的圖案。女孩身上的「 圍嘴」 ,則綉以五蝶捧花、五蓮坐子、五魚戲蓮等圖案。冬天護耳的耳套,以桃形較多,常綉有吉祥動物花鳥紋飾。「童鞋」,男孩多為老虎鞋、前為虎頭、側有虎足、後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綉一綠色蟾蜍的名為蟾鞋,含有「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念。忻州鄉村中,還有小豬鞋、小狗鞋等等,都與當地民情風俗有關。女孩子的鞋子造型與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綉花圖案取吉祥、歡快、飾以含有寓意的花鳥圖案。
舊時嬰兒滿月時,親友都要綉制童帽作為贈禮。在這些刺綉中,贈男孩的以虎帽為多,分成單面虎、雙面虎、獅虎合身等等。而送給女嬰戴的是蓮花帽、女冠等刺綉品。
生活用品:忻州一帶,常見的有枕頭花、虎枕頭。虎枕頭里又有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還有蛤蟆枕頭。這些枕頭縫制精湛,紋飾、造型別致。既是幼兒枕頭,又是兒童玩具。
男女結婚時縫制的方型合枕,兩頭綉以魚采蓮,魚徵婚配性愛。
「砌花」,是忻州一帶婦女利用各種彩色碎布條布片依形連制的各種生活用品。像墊子、書包、馬搭等。
「鞋墊」常常作為未婚女青年贈送未婚夫的禮物,常綉有福海無邊、事事如意、蓮花童子等圖案花紋。
「荷包」,有裝錢、裝煙等不同用途。一般情況下,「荷包」綉工都比較精細,常常作為男女訂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
「針敝」,是供婦女插針使用的日用品。常分為上 、下兩部分 ,有魚、豬、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別致。
「粉線袋」,是城鄉農村婦女們剪裁衣服用的打線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動物,綉工一般也分外別致。
「鑰匙套」,是婦女外出時常常佩帶在身上的日用品。上面常常綉以各種圖案,既有實用價值,又是隨身佩帶的飾物,綉工也多別致。
還有,每當傳統節日時,忻州地界內的許多地方,也為孩子們綉制一些節日用品。
端午節,母親為子女綉制佩於胸前背後的五穀「香袋」。
平時,還有人們綉制給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綉花、割花、砌花多種手法製作的坐飾物「坐墊」;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轎、車上裝飾的綉花「轎簾」、「車衣」等等。
祭獻物品:這一類綉製品,常常用干祭掃禮儀的靈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幃、神龕帷幔等飾有龍鳳仙鶴、福祿壽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綉物。還有的,綉制送葬禮議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壽在」、「壽褲」上的刺綉,用料和綉工都甚為講究。
晉南刺綉
在山西南部的農村裡,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綉來裝飾,像衣服的領口、袖口、裙邊、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頭、喜帳、壽帳、桌圍、椅墊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綉圖案。
晉南民間刺綉,在臨汾、運城兩個地區的臨猗縣、萬榮縣、襄汾縣、洪洞縣、吉縣、臨汾市、運城市較為普遍。這些地方的刺綉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等,是晉南民間刺綉的一般題材。而瓜果蔬菜、飛禽走獸、山川風景、亭台樓閣等,更是生活中百見不厭的刺綉體裁。
晉南的民間刺綉,大都出自普通農家婦女之手,這種傳統的刺綉技藝往往是通過家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開始學著刺綉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綉花在她們的成長中自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她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了經驗和技能,又在長輩的影響教導下,從模仿進而獨立地去創造新的花樣,形成了晉南民間刺綉的獨特風格。
晉南民間刺綉的作者,很善於運用多種手法表現自己設想的題材。有的寫實,有的浪漫,有的誇張,創造出無數既富有裝飾趣味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刺綉工藝品來。
晉南民間刺綉在表現方法上,取材范圍很寬,而且造型生動、有些刺綉藝術品達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晉南農村兒童頭上戴的花帽子為例,這種帽子是根據兒童的年齡、節令的變換而設計的。不獨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綉工精細,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頭都能晃動。加之以刺綉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難得的民間工藝品。
在色彩運用上,採用強烈的對比色,用大紅大綠、大藍大黑等顏色作為底色,所綉的紋樣則用淡雅的顏色,使綉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求得顏色的和諧。晉南刺綉,在綉品中雖然只用幾種顏色調配,卻顯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在刺綉針法的運用上,晉南民間刺綉主要用斜針、平針、散針綉和打子綉、套扣綉、盤金綉等多種針法,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使用不同的針法,形成許多不同風格的綉品,反映了晉南農村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情趣。
晉南民間刺綉,歷史悠久,地方色彩濃重,構圖嚴謹,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山西民間木版畫
02月20日16:36 華夏經緯網
以晉南臨汾一帶為中心的山西民間木版畫,不但在民間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中國繪畫史上亦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作為一種文人藝術與民間藝術的中介層次,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傳播和豐富了民族文化,也強健和完善了自身的藝術形象,成為一顆光耀三晉的藝術明珠。
山西民間木版畫歷史悠久,宋山西絳州著名的畫工楊威,以擅畫《村田樂》而聞名京華,他的作品是汴梁城紙畫市場的搶手貨。1127年金滅北宋,將從汴梁擄來的刻印工人遷到平陽,這里成為繼汴梁之後的北方重要雕版中心。其分布以臨汾及西南的古平水縣為中心,並擴及洪洞、趙城、襄汾、曲沃、稷山等地。近代在甘肅發現的金《四美人圖》及《義勇武安王位》就分別刻有「平陽姬家雕印」、「平陽徐家印」的字樣,可見這里刻印年畫的歷史也是相當悠久的。
明清時期山西晉南木版畫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特別是以戲曲題材為主要表現內容的戲曲版畫,在中國木版畫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戲曲版畫題材中,又與當地地方戲曲蒲劇的主要曲目相吻合。在表現方法上,結合當地風俗民情,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形成了晉南木版年畫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
清道光、咸豐年間至本世紀初,晉南木版年畫的製作和銷售遍及城鄉,作坊、畫鋪隨處可見,僅絳州南關的益盛成,每年印銷年畫達十萬份左右。這些年畫在形式上滿足廣大群眾多方面的需要,如中堂、貢箋、條屏、三裁、拂塵紙、桌圍、窗畫、燈畫、門畫、歷畫、魚缸、福字燈等應有盡有,形成了五彩繽紛的彩印藝術世界。
晉南木版畫作為黃河流域民族文化的一枝,長期受歷史文化、戲曲藝術、民俗風情的影響,形成了自己極有特色的造型體系風格。黃河文化的粗獷豪放、地方戲曲的凝煉剛健,歷史壁畫的流暢舒雅,集中凝聚和形成了它在線條處理、造型格調、設色技巧以及題材選擇上的藝術特徵。
首先它在運用傳統白描手法雙勾鐵線概括地進行形體組合,再經雕刻製作,使刀味木味與線條的剛健相統一,形成了別具韻味的藝術形象。人物造型尺度與表現方法尺度相統一,不以形似為能,注重繪畫意識的體現,真正以繪畫語言傳達情感。在造型方法上,民間藝術隨意灑脫的自由尺度結合戲曲藝術程式化臉譜,典型化動態,再經雕刻工藝的制約,使各個藝術形象充滿了干練、典型、幽默的韻味,神態動態的極度誇張使不合比例的造型充滿了藝術的合理性。在構圖方法上,嚴謹飽滿簡約的概括,充分吸收戲曲表演中舞台造型和調度的藝術感染力,並常常以全景式、半景式、特寫式、連環式的方法隨心所欲地表現對象,安排構圖。設色方法以分版套印和手繪暈染相結合,巧妙地利用黑色主版的主導地位,以透明度極高的品色紅、綠、青、紫實施大強度對比和重疊,呈現出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同時民間藝術家們還注意到不同題材內容的作品又有不同的施色方法:神祗類的作品用色獰厲、強烈;戲曲類色彩設置活潑豐滿;仕女類的乎緩曲雅、暈染較多,其它童戲、傳說類的顯得概括、單純、輕松,沒有大起大落的強烈對比。
這種既有整體特徵,又有局部層次的表現手法,使晉南木版年畫形成了自己完整優美的藝術形象,從而毫無愧色地俏立於民族藝術之林。建國後,在老一輩美術家的積極倡導和組織實踐下,對晉南木版年畫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研究和發展,使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得以比較完整的保護和藝術上的更新。這里試從如下方面將山西民間木版年畫加以介紹。
一、驅邪鎮宅的護佑神
自秦漢時神荼、郁壘、白虎、金雞成為鎮守門戶,懲治惡鬼的護佑神祗之後,經歷代演變,古老的神眾已被新的神眾所替代,它所表現的鎮宅神大多是唐朝名將秦瓊、尉遲恭以及鍾馗等。傳說唐太宗病中受鬼魅縈擾,夢見秦瓊、敬德二人武裝守護,鬼魅全無,太宗大喜,遂命畫師繪之二人形象懸掛宮門永保安樂,後世沿襲,流於民間成為新的守護神。除了人中英豪可懾鬼魅外,鬼魅中的強者善者亦是人們心中驅邪護佑的偶像,鍾馗便是這樣由鬼成神的。此外獸中之王,鳥中之雄,如虎、獅、雞等都成為滿足人們心理驅邪意識的崇拜物。從晉南木版年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門神的敬德、叔寶造型魁壯、飽滿富有內在的力度,色彩華艷明快,對比強烈,刻線流暢生動,加上鎧甲、靠旗、頭飾、寶刀,整個構圖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人物神態豪放而和藹,體現了人們對這二位神祗的崇敬與信賴,也使年節增添了祥和的氣氛。而鍾馗之像在造型上雖有神之威武、獰厲,卻缺少人間情致,從整體氣氛上與人的情感形成一定距離,構圖也採取動態的倒三角形式,形成動盪之感。從環境對比上則以比例極小的蝙蝠代表變異的鬼魅妖孽,以顯示鍾馗的威力之大。這種朴實直率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技巧,與大眾純朴的審美思想相吻合,滿足了人民大眾在心理上和視覺上的審美需要。此外在對雄雞、猛虎的塑造上也都極力誇張其壯美威武的氣勢,形成一種威懾力。
二、降祥納福的天地神眾
我國民間,可以說民眾有多少生活和心理的需要就塑造多少類神眾。就象供神牌上所寫的「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這種多方位的神靈崇拜信仰,為民間木版畫提供了無數創作題材,由此塑造出了許多具有我們民族內向、含蓄、沉穩、守成性格的眾神形象。
民間木版畫中數量最多的當屬灶神。老百姓稱灶爺爺、灶奶奶,這種稱呼本身就使他們的身份與民眾貼近了。因為灶神是日夜』與合家老小相伴,專司人間煙火的「現管」,所以在形象塑造上給他以長輩的慈祥而少有天神的威儀,假如在灶頭上一年四季日日夜夜蹲著一位吡牙裂嘴的黑臉大漢的形象,勢必在人們的心理上蒙上一層恐怖的陰影,不如這一對面帶笑容的老頭老太太使人感覺平易詳和。晉南木版畫中的灶神像採用組合空間構圖,把灶神的人間司職和上天述職放在同一畫面上。人們既把他看作是平易的長輩,又忘不了他是受命的天神。色彩上根據節日氣氛的需要以紅黃為主色調,綠和紫色作為對比色強化畫面增添了感人的效果。
財神是民間供奉的第二大神,這位面帶笑容,富態可親的形象,手執如意和批財大印,一到年底年初就笑咪咪地被虔誠的人們請進千家萬戶,滿足了人們對富裕生活嚮往的需求。藉人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天地神、馬王神、土地神、水草神、廁神、福祿壽三星、山神、水神、喜神等等各就各位,各司其職,接受著人們虔誠的供奉。這些神眾個個造型飽滿富貴,設色優雅熱烈,充滿了人情味。
三、豐富多彩的戲曲版畫
以戲曲為題材的山西木版畫,其作品之多,造型之多,令人嘆為觀止。
蒲劇的故鄉是山西南部,其傳統劇目達四百多個,上至宮廷生活,下至民情生活,遠至神話傳說,小至民間故事,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它充實了當地民眾文化生活,也為民間木版年畫的創作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素材。
地方戲曲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也是歷代民間文化教化的重要範本。然而季節性強,流動性大,並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每時每刻的需要。木版畫變動態的戲為靜態的戲,變瞬間的美為永恆的美,與傳統戲曲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個民間藝術圈。民間戲曲版畫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打金枝》、《少華山》、《訪白袍》、《黃鶴樓》、《高平關》、《西廂記》、《白水灘》、《賣水》、《美人圖》、《三家店》、《通天犀》、《二度梅》、《三進士》等等。而其中所表現的故事又大都是以當地發生的歷史事件、民間傳說為主,這就更增加了它的地域性特色。這些戲曲版畫一般以燈畫、條屏、拂塵紙橫披等形式出現。其藝術特色正象山西民間美術專家王永豪同志所言:「……偶見之,似覺尋常,若仔細品摩,卻自有其不凡之處。筆者認為其特別能引人人勝的便是人物(角色)造型的准確得體與形象的生動傳神,即我國古代論畫者所謂的寓『神』於『形』中,而『形神兼備』。畫家似乎把戲中有關角色應具備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一整套傳統表現技藝,通過巧妙的構思、精湛的繪技,用畫筆與雕刀,神情畢肖,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了。使觀畫者猶有觀其畫如見其戲,聽無音恰似有聲的感覺」。「在畫面布局上,它突破了舞台藝術的局限,把傳統的戲劇人物、情節、背景和傳統小說、民間故事、現實景物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相得益彰,然後運用我國傳統繪畫的技法,根據劇情和畫面需要通過藝術概括加以再創造,使作品達到更完美的境界。這類作品的粗獷線條和較大色塊的處理,很有我國傳統國畫的寫意和近代黑白版畫的效果,它那誇張,意象的人物造型則又充滿著漫畫的情趣。她不僅是一宗珍貴的美術品,而且是研究戲曲史的重要資料。」(見《中國晉南戲曲版畫》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四、眾彩紛呈的世俗畫
作為民眾多層次的審美需要,幽默風趣的民間故事、傳說,優美典雅的閨秀氣質、裝飾,、充滿人情世態的日常事禮,都成為民間藝術家的表現對象,成為普通百姓裝飾、美化環境的文化需要。而雍榮華貴、秀麗典雅的人物仕女畫又成為世俗版畫中的代表作。
1909年在甘肅水城發現的金代木刻版畫《四美圖》,以優美豐滿的造型,准確的比例結構,不同時空人物的組合,合理的人物和景物造型的對比,健美流暢的刻線,把漢、晉時期的歷史人物王昭君、班姬、綠珠、趙飛燕塑造得顧盼生輝,成為我國雕刻印刷史上一座光輝的里程碑。從而也使我國的雕版印刷術從宗教題材轉向世俗內容,為中國年畫史上仕女畫的主導地位開了先河。
仕女畫藝術的繁榮與我國漢民族民俗內涵的母性特徵的影響分不開。母性是人性的本源,母性特徵就是傳統家庭特徵,母性的溫馨氣息是家庭的主要氣氛製造者,女性的魅力又是社會群體的粘合劑,而母性又是人類藉以世代繁衍的根本所在。這正是仕女版畫世代不衰的最本質的原因。對母性特徵的展示,對生殖繁衍意識的贊頌,加之對傳統文化忠孝節義的道德宣揚,綜合而成為世俗畫表現的主要范疇。
晉南仕女版畫多以貢箋、條屏的形式表現。整個藝術風格清雅嚴謹、設色明麗而豐富,以印刷、手繪、暈染相結合,線條疏密合理,流暢輕松,背景處理除主要道具外以大量空白形成一種空靈含蓄的氣氛,這些作品除滿足人民審美需要以外,還是研究各個時期服飾習俗、生活方式的寶貴資料。
多子意識是中國家族觀念的產物。這是封閉型文化傳統,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以及對自然災害的不可戰勝,綜合形成的一種歷史心理積淀。民間文化中通過各種顯性的和隱性的文化方式宣揚和贊頌這一永恆的觀念意識。如民間廣泛流傳的老鼠娶親的故事,通過幽默風趣的方式,表達了人們對生殖繁衍思想的崇拜。木版畫中的老鼠娶親,以擬人詼諧的手法,表現了浩浩盪盪、吹吹打打的娶親全過程,實質是人間迎親風俗的縮影。並以貓鼠結親的悲劇性結尾,深化了生命主題,強化了人們善惡觀念。
在民間,《麒麟送子》是最普遍的求子題材。麒麟是我國傳統神話中的一種祥瑞動物,在十六國前秦方士王嘉編造的孔子降生時「麟吐玉書」的瑞應故事在民間的廣為流傳,這一題材便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題材,從深層文化結構上講,對這一題材的崇拜,表明了人們已把普通的傳宗接代,上升到高層次的文化意義加以崇拜,是文明的發展。此外如「蓮生貴子」、「天仙送子」、「送子觀音」等內容由於同屬這類主題而倍受青睞。
在宣揚傳統的忠孝節義思想方面,以關公題材和二卜四孝內容為最。對這種思想長期潛移默化的宣教,使封建社會中的人倫道德、家族觀念、民族意識得以凝聚和強化,這種方式在今天仍有一定積極的借鑒意義。
以晉南為代表的山西民間木版畫以它廣泛的表現內容、精湛優美的表現技巧、久遠的歷史傳統和普遍豐厚的審美層次,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美一頁。它同時從民俗文化、戲曲文化、歷史文化等諸方面向各階層的文化學者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珍貴的形象資料。當代華美的彩印藝術已逐步地取代了木版畫在家庭中的裝飾地位,但它所開掘出的審美導向,依然是現代審美范疇的必行軌道。而且,民間木版畫的造型意識,已開始由民間俗物轉入文人視野中,成為專業藝術家吸收、借鑒、開拓新的藝術視野的優秀基礎養料,也是進行全新的藝術教育的基礎教材。
請採用本答案,O(∩_∩)O謝謝
Ⅳ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Ⅳ 問一下這個帽子是真的嗎
你所謂的打球人是美職棒聯賽標志,而一般擁有此授權標志的大眾帽商主要為三個品牌:
第一個是美國老牌NewEra帽商,國內認知度高,NE的帽子一般全封款用到此標多一些,且標幾乎在後腦勺部位,帽身左側除了球員款全封帽子沒有標志外(近兩年款也有出現),其他均有NE的國旗標志出現。此品牌是獨立品牌,可於任何品牌出聯名款式,常見款如MLB,NBA,NFL,NHL,WNBA,Supreme等等幾百種。
第二個是美國老牌47Brand,國內認知度很小,47B的帽子很少會出現此標,帽身左側多以47的刺綉和正面球隊標志出現。
第三個是MLB品牌,中韓認知度較高,此品牌因為只是授權製造MLB相關產品,所以帽身同時需要有球隊和MLB打球人的標志出現,且不能生產美職棒相關以外任何產品。
至於NY則是美職棒紐約洋基隊(New York Yankees)隊標,綜上所述,帽子只能說看著像粗略的低仿,圖不全,也看不到洗水標。下圖自己對比下,帽身內連接帶也只粗糙印了隊名兒不是品牌名稱。所有品牌都會有品牌水洗標及MLB的授權洗水標,而不會用球隊名稱作為洗水標。帽內沒有MLB標志的也不會是授權品,更別說是正品了。
Ⅵ 一種很高雅的帽子~好像是外國貴族都會戴的帽子是什麼帽
帽子從實用派搖身一變成了華麗派,在歐洲國家,一般比較大型的都是會被帽子的風采所,而這些誇張的帽子僅僅是作為吸睛的效果嗎?答案當然不是,其實戴帽子是一種文化,從一百年以前歐洲名媛都會選擇戴誇張的帽子來展示自己的身份。
解析為何歐洲貴族都愛戴誇張帽子?
一百年前的歐洲貴族誇張帽飾
19世紀,在人類歷史上是個不尋常的時代,在服裝史上,更顯得舉足輕重。因為,它標志著人類文化的真正成熟。在這一時期之前,服裝曾走過輝煌的歷程;而在這一時期之中,、各民族所創造的服裝文化都已達到完善程度,各民族服裝文化之光了全球幾乎每一個角落。與此同時,發起於歐洲的工業,也將服裝引人一個新。特別是歐洲的服裝,代表著服裝史的一個燦爛時期。
碩大的帽子是那個時代的潮流
或許因為婦女沒有像男人那樣更多地直接接觸到工業的緣故,進入19世紀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女服仍然保留了希臘式的古典風格。領口開得出奇的大,而腰間的帶子又盡量系得高,沒有什麼更多的裝飾,但長裙下擺處的褶皺花邊是萬萬少不得的。
珍稀的動物羽毛常被當做點綴
19世紀初葉,婦女們的服裝只是稍稍有一些變化。人們在總結當時女服流行狀況時,這樣認為,由於服裝的簡單化,首飾便成了當時的焦點。從纏有藤子的希臘式首飾仿製品,另外還有英國宮廷中戴的插有羽毛、帽子後部有較大的首飾和布滿精緻刺綉的鑲邊女帽;
歐洲貴族戴帽已成傳統
另外還有一種黑天鵝絨法國帽,它是拿破崙征戰活動的,這種帽子形似頭盔,插滿了羽毛;另一種帽子與法國帽屬同類,帽上鑲有散開的飾邊,飾邊由金線連接,形狀如同雞尾,帽子上也插有不同的羽毛和羽翎,鳥羽向外展開。
越誇張越高貴是帽飾的時尚標准
進入19世紀20年代以後,女帽的變化沒有停歇,有的寬檐帽子上纏滿了綵帶,插著無數根羽毛,好像隨時就要騰空而飛。有的帽子上還飾有風車、帳篷飾物,其形如同飛機上的螺旋槳。晚間不戴帽子時,女子對自己的頭發也格外重視。她們把頭發梳得光滑明亮,而且用幾條線繩和穗帶將頭發紮起來,然後再以金屬線、發釵和高背木梳加以支撐。花和羽毛纏結到一起,形成鮮明的時代風格。
Ⅶ 趙麗穎同款刺綉棒球帽是什麼牌子
你好!
TEAMLIFF的帽子
如有疑問,請追問。
Ⅷ 這頂帽子是什麼牌子啊,上面圖案是刺綉的ABC字母
Ⅸ 黃色的帽子用什麼樣的刺綉貼好看
我感覺黃色搭配什麼顏色都可以,(綠色)除外。其他的顏色都好看。
Ⅹ 蒙古族服飾的工藝刺綉
蒙古族服飾刺綉藝術和蒙古族服飾一樣源遠流長。展示蒙古族服飾美的魅力手法,便是蒙古族刺綉。
刺綉,蒙古語叫「嗒塔戈瑪拉」。蒙古族刺綉同眾多傳統手工藝一樣,在中華民族悠遠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說起刺綉,人們馬上會聯想到那是江南秀女的專利。其實不然,草原上的蒙古族婦女,強健、豐腴,不但能牧羊,而且個個都是刺綉能手。
自古以來草原的姑娘從小就學習刺綉藝術。主要師從於母親,刺綉將伴其一生。《蒙古風俗鑒》等文獻記載,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綉藝術,而且應用范圍廣泛。心靈手巧的蒙古族婦女,僅憑一縷絲線,幾片綢緞,巧妙地縫綉出一件件凝聚生活哲理,包含人間情趣的各種服飾以及生活日用品,可謂錦綉花團,竟相爭妍。如果來遼闊的綠草如茵的內蒙古大草原,就會發現蒙古族牧民生活在一個五彩繽紛刺綉世界裡。她們在漫長的游牧生活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紋樣粗獷、線條明快,色彩對比強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風格的蒙古族刺綉。
蒙古族服飾刺綉藝術,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蒙古族婦女精湛的技藝和蒙古族服飾的無窮魅力,那些充滿濃厚蒙古族文化內涵的藝術寶藏,吸引著後人不斷地去探知,去感受那凝聚著蒙古人民精湛的精神境界。
蒙古族服飾刺綉藝術,依附於本土文化,也記載著蒙古族的歷史、信念、理想和審美情趣,表現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各個階層的文化修養和精神面貌。 蒙古族服飾刺綉,主要運用帽子、頭飾、衣領、袖口、袍服邊飾、長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賽馬服、荷包、褡褳等處,刺綉的圖案都含有一種潛在的象徵意義,或喻富貴,或表生命繁衍,通過不同題材的造型表現,運用了比喻、誇張的手法寓情於藝術。如變化多樣的盤長圖案,在與卷草紋等不同圖案的結合,象徵吉祥、團結祝福。犄紋,代表五畜興旺。蝙蝠,象徵福壽吉祥。回紋,象徵堅強。紋,寓意太陽的轉動和四季如意。雲紋,有吉祥如意的含義。魚紋,象徵自由,虎、獅、鷹象徵英雄。再如杏花象徵愛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徵多產的母親。壽、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
自古以來,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在蒙古族服飾刺綉藝術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種文化的滲透。蒙古族對龍鳳非常崇拜,認為龍鳳是神物並不具有漢族的統治含義,因而在服飾、荷包、建築壁畫、銀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龍的圖案進行裝飾。蒙古族服飾刺綉紋樣無不包含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這種象徵性的手法與刺綉技藝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圖案內涵特徵。 蒙古族生活在地域遼闊的美麗的草原,這形成東西部文化的差易,從服飾到服飾刺綉圖案,能了解蒙古人民濃厚的生活氣息。如生活在錫林郭勒盟的烏珠穆沁蒙古人,他們以辛勤勞動創造六畜興旺、奶香四溢的幸福生活,而且在蒙古民族服飾文化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記載。其袍服款式肥大、色彩絢麗,以鑲邊工藝著稱,頭飾古樸、華貴。服飾刺綉圖案多採用卷草紋、回紋、盤長紋、雲紋等傳統紋樣。生活在哲里木盟的科爾沁蒙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出了活潑的說唱藝術及安代舞,袍服、外套大襟長坎肩、頭飾為簪釵組合,服飾的刺綉圖案,多選用各種花卉、魚紋等圖案進行裝飾刺綉,她們的綉花工藝以精美著稱。
在蒙古族各種服飾刺綉中,蒙古族摔跤服以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聞名於世。在「那達慕」大會上,蒙古漢子們穿的摔跤衣褲,即「班吉勒」的套褲上,綉著龍、鳳、虎、象、各種卷草紋樣的吉祥圖案,威武、古樸。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服飾刺綉自然而不造作,樸素而無虛飾,五彩的絲線始終不分貴賤地裝點著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刺綉的表現方法有:誇張、對比、象徵、添加、簡練的各種表現方法,用彩色的絲線、棉線、駝絨線、牛筋在各種綢布、皮革上根據不同的用途,進行各種精美圖案的刺綉。刺綉工藝大體分綉花、補花、盤花、摳花、還有混合綉等。綉製成精製的紋樣裝飾在服飾任意部位,使蒙古族服飾、刺綉完美地融合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