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唐朝帽子叫 「襆頭」,
② 詩人李白佩戴的長劍怎麼畫
在劍柄上掛個酒葫蘆。
③ 詩名里帶帽字的詩詞有哪些
《新裁道帽示帽工》
年代:宋作者:陸游
故帽提攜二十霜,別裁要作退居裝。
山人手段雖難及,老子頭圍未易量。
花插露沾那暇惜,塵侵鼠嚙卻須防。
裹時嬾復呼兒問,一匣菱花每在傍。
《戲詠絮帽》
年代:宋作者:范成大
尖斜緇撮似兜鍪,緊護風寒暖白頭。
不解兵前當箭鑿,解令曉枕睡齁齁。
《周公帽》
年代:宋作者:李石
山頭載帽周公雨,岩下生衣傅說霖。
莫道蠻州無此樣,可憐老我十分心。
《南鄉子·落帽晚風回》
年代:宋作者:黃叔達
落帽晚風回,又報黃花一番開。扶杖老人心未老,堪吹謾有才情付與誰。
芳意正徘徊,傳與西風且慢吹。明日余尊還共倒。重來未必秋香一夜衰。
《落帽》
年代:宋作者:釋寶曇
老去塵沙兩鬢蓬,只餘破帽裹西風。
何人共醉黃花底,驚起翻鴉趁斷鴻。
④ 丟官叫丟了烏紗帽,烏紗帽為何會成為官職的代名詞
我們在很多古代連續劇中常看到“丟了烏紗帽”這句話,在很多古典戲劇中也常看到官員頭戴這種帽子。“丟了烏紗帽”這句話的意思是丟了官職,現在在民間俗語中“烏紗帽”仍然是官職的代稱。
那麼“烏紗帽”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就成為官職的代稱呢?
(明代《出警入蹕圖》中戴烏紗帽的官員,圖片來自網路)
明代烏紗帽的形制前後有所變化,明初時是矮冠,後來變得高聳。
史書記載,萬曆年間,有人看到南京留守、中衛指揮解元的先祖畫像,畫像中的先祖是明初之人,“年二十許,烏紗矮冠”。這則信息說明明朝初年的烏紗帽並不像以後的烏紗帽那樣高聳。
從明朝中葉開始,烏紗帽就變得高聳。史書這樣描述明朝中期一位兵部尚書: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扛,人呼為“三高先生”。烏紗帽作為官帽,在製作上很考究。有一首叫《折桂令.冠帽鋪》的曲子就描繪了它的製作工藝:“窄比寬量,輕漆慢烙,正剪斜裁。烏紗帽平添光色,皂頭中宜用輕胎”。
明朝滅亡後,清朝廢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把紅纓帽定為官員的法定帽子,烏紗帽不再是只有官員才可以戴的帽子。不過民間仍然習慣地以烏紗帽代稱官職。
⑤ 官職的代名詞為什麼會是烏紗帽,是由什麼事情流傳下來的
我們在很多古代連續劇中常看到「丟了烏紗帽」這句話,在很多古典戲劇中也常看到官員頭戴這種帽子。「丟了烏紗帽」這句話的意思是丟了官職,現在在民間俗語中「烏紗帽」仍然是官職的代稱。
那麼「烏紗帽」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就成為官職的代稱呢?
(明代《出警入蹕圖》中戴烏紗帽的官員,圖片來自網路)
明代烏紗帽的形制前後有所變化,明初時是矮冠,後來變得高聳。
史書記載,萬曆年間,有人看到南京留守、中衛指揮解元的先祖畫像,畫像中的先祖是明初之人,「年二十許,烏紗矮冠」。這則信息說明明朝初年的烏紗帽並不像以後的烏紗帽那樣高聳。
從明朝中葉開始,烏紗帽就變得高聳。史書這樣描述明朝中期一位兵部尚書: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扛,人呼為「三高先生」。烏紗帽作為官帽,在製作上很考究。有一首叫《折桂令.冠帽鋪》的曲子就描繪了它的製作工藝:「窄比寬量,輕漆慢烙,正剪斜裁。烏紗帽平添光色,皂頭中宜用輕胎」。
明朝滅亡後,清朝廢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把紅纓帽定為官員的法定帽子,烏紗帽不再是只有官員才可以戴的帽子。不過民間仍然習慣地以烏紗帽代稱官職。
⑥ 古代貴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稱為什麼
貴族戴冠、弁、冕。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⑦ 李白敏銳之力星元皮膚帽子時尚潮男帶字母的同款在哪買
去淘寶上面有
⑧ 古人說的丟了烏紗帽,何時開始烏紗帽成了官職的代名詞
我們在很多古代連續劇中常看到“丟了烏紗帽”這句話,在很多古典戲劇中也常看到官員頭戴這種帽子。“丟了烏紗帽”這句話的意思是丟了官職,現在在民間俗語中“烏紗帽”仍然是官職的代稱。
那麼“烏紗帽”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就成為官職的代稱呢?
(明代《出警入蹕圖》中戴烏紗帽的官員,圖片來自網路)
明代烏紗帽的形制前後有所變化,明初時是矮冠,後來變得高聳。
史書記載,萬曆年間,有人看到南京留守、中衛指揮解元的先祖畫像,畫像中的先祖是明初之人,“年二十許,烏紗矮冠”。這則信息說明明朝初年的烏紗帽並不像以後的烏紗帽那樣高聳。
從明朝中葉開始,烏紗帽就變得高聳。史書這樣描述明朝中期一位兵部尚書: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扛,人呼為“三高先生”。烏紗帽作為官帽,在製作上很考究。有一首叫《折桂令.冠帽鋪》的曲子就描繪了它的製作工藝:“窄比寬量,輕漆慢烙,正剪斜裁。烏紗帽平添光色,皂頭中宜用輕胎”。
明朝滅亡後,清朝廢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把紅纓帽定為官員的法定帽子,烏紗帽不再是只有官員才可以戴的帽子。不過民間仍然習慣地以烏紗帽代稱官職。
⑨ 古代詩人的衣服和帽子還有鞋子是什麼顏色
李白白色,
⑩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什麼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襆頭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襆頭最初是古代男子用來裹發的四腳頭巾,也就是折上巾,折裹頭部時,每個人的折疊技巧不一,所以折好的襆頭形狀各異。隋朝時,禮部尚書牛弘上書朝廷,建議在襆頭內設置骨架,罩在頭上,以利於折出造型一致的襆頭,後來發展成有骨架的烏紗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時喜歡佩戴襆頭。很快,人們開始效仿皇帝,襆頭也成為唐朝最常見的「帽子」。襆頭的種類也有很多,如唐朝期的軟腳襆頭;唐中後期的硬腳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