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波蘭陸軍大檐帽的帽頂為什麼是方形,而且左右不對稱
說起波蘭,人們常聯想到二戰中閃擊波蘭、多次被瓜分的歷史。而談論波蘭時,除了戰爭,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就是波蘭陸軍的大檐帽。今天,我們將深入探索這種獨一無二的帽子——波蘭陸軍的四角帽,揭開其歷史與象徵意義。
四角帽,以波蘭語名為「Rogatywka」,即角帽,其設計融合了不對稱、方頂和四角的元素。四角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中期,當時在波蘭、魯塞尼亞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流行著帶有毛皮飾邊和各種形狀(包括方形)的帽子。從13世紀到14世紀,一些國家開始佩戴方形帽,如法國的方帽(biretta)。
16世紀,波蘭輕騎兵開始佩戴早期的方頂帽,這與當時波蘭與匈牙利的密切聯系有關。1768年,作為巴爾聯盟愛國運動的一部分,巴爾聯盟帽在波蘭廣為流傳。這種帽子以深紅色為主色調,底部為黑色或灰色小羊皮,左側通常飾有蝴蝶結、花飾或羽毛等裝飾物。
巴爾聯盟帽不僅是巴爾聯盟的軍服,後來還被修改成為國家騎兵的軍帽。到18世紀80和90年代,演變為帶帽檐的高頂硬四角帽,成為騎兵的軍帽。在大波蘭起義期間,這種帽子被廣泛使用於包括步兵、民兵、鐵匠在內的部隊。隨後,這種帽子在組建於義大利的波蘭軍團中被確定為軍團所有部隊的標准軍帽。
四角帽在拿破崙的幫助下,在華沙大公國的騎兵和步兵部隊,以及拿破崙時代的其他波蘭軍隊中被廣泛使用。這些軍隊包括近衛軍的騎兵,使用的帽子與18世紀晚期的四角帽類似。根據規定,槍騎兵和燧發槍兵的四角帽由黑色毛氈和帆布製成,帽頂為皮革,高22.5厘米,寬25厘米,帶有各種裝飾配件。
在1815年的波蘭王國中,四角帽僅由槍騎兵繼續使用。在1830到1831年的十一月起義中,四角帽再次廣泛應用到反抗沙俄的國民衛隊等部隊。
自1846年克拉科夫起義和1848年民族之春革命以來,四角帽被視為波蘭民族的象徵,出現在各種反對佔領軍的起義中,包括匈牙利和義大利的波蘭軍隊中的部隊。這種帽子成為波蘭民族部隊中唯一的民族元素。
在美國內戰期間,由波蘭人組成的第58紐約志願步兵團也使用過四角帽。一戰後波蘭成功復國,四角帽作為波蘭陸軍所有部隊和軍銜等級的標准軍帽被採用。在1919年,M1919四角帽成為統一的軍帽,由灰棕綠色布料製成,整體樣式類似於其他國家的大檐帽。
四角帽的帽頂正面有一個氧化處理的波蘭鷹徽,帽檐由黃色皮革製成,邊緣鑲嵌氧化鋅板,並向前方傾斜。帽檐中心寬度為5厘米,下巴帶由黃色皮革製成,寬2厘米,用氧化的金屬扣固定,兩邊用兩個小紐扣固定在帽牆上。
在1935年波蘭陸軍制服改革中,M1919四角帽被新的M1935四角帽所取代,後者帽頂為加硬的方形,並向右側傾斜。隨著時代變遷,四角帽在波蘭陸軍中的使用也經歷了不同的變化,以適應不同部隊的需要和象徵意義。
現代波蘭陸軍的四角帽帽牆顏色代表不同兵種,如海軍藍代表將軍、機械化部隊、後勤保障等,橙色代表裝甲部隊、偵察部隊等,綠色代表炮兵部隊、火箭部隊、防空部隊等,以此類推。高級軍銜的帽子還帶有銀色五星、滾邊等標志,彰顯其等級和榮譽。
波蘭四角帽不僅承載著歷史與民族的記憶,也反映了波蘭軍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角色與演變。從其獨特設計到在各種軍隊和起義中的使用,四角帽成為波蘭文化與軍事傳統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