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是美國繪本作家簡·布雷特的作品。這本書告訴我們,第一,要坦誠,為了面子說謊自己也很累。第二,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不能輕易聽信他人的說法,也不能盲目模仿他人,否則就會像故事裡的小動物一樣鬧出笑話。
麗薩把過冬的衣服晾在外面,一陣大風刮過,一隻毛襪子被吹落在地。小刺蝟發現了襪子,好奇地湊過去,結果襪子掛到刺上,怎麼也弄不下來。雞媽媽看到它問:“你頭上是什麼?”小刺蝟愛面子,怕被嘲笑,就說這是自己的帽子。一隻大鵝見小刺蝟頂著一個條狀東西很滑稽,哈哈大笑,小刺蝟生氣地說,這頂帽子可以遮風擋雨,很不錯。
⑵ 一個有意思的繪本《賣帽子》
經常和孩子待在一起會發現,有時候當孩子做了一件在我們眼裡不可思議的事情時候,我們會很抓狂很暴躁。如果孩子搗蛋一點,你抓狂暴躁的時候他正偷著樂呢。如果孩子文靜一點,他會在別的小朋友做錯事情時候和你一樣的抓狂暴躁。
尤其是在孩子2歲到3歲期間,你的一言一行,他都看在眼裡,模仿在心裡。當孩子再大一點時,我們恍然如夢,咦?這娃脾氣也遺傳嗎?
有一個繪本《賣帽子》講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在我看來,就像我們面對孩子一樣。
很久以前,有一個賣帽子的人。他頭上頂著灰的,藍的,紅的帽子。
有一次他在一棵大樹下睡著了。
等他醒來,發現自己的帽子不見了,而在那棵樹上,每根樹枝上面都坐著一隻猴子,每隻猴子的頭上,都戴著一頂灰色的、或棕色的、或藍色的、或紅色的帽子!
賣帽子的人很生氣,他指著猴子吼。猴子呢?似乎不明就裡,也學著他指。賣帽子的人更生氣了,雙手拿了起來。猴子呢?還是覺得好玩兒了,也學著他。賣帽子的人氣得握住拳頭,開始跺腳了。猴子呢?覺得他更好玩兒了,全部都學賣帽子的人跺腳……
最後,賣帽子的人暴怒了,把頭上僅剩下的一頂帽子扔在了地上。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猴子們紛紛摘下自己頭上的帽子扔了下來。
我看到的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教育模式,進而明白需要以身作則控制好自己的行為方式。有人從故事裡看到了和別人溝通的困惑,得到釋然。有人從故事裡看到了「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理解一些現象。有人看到了事情無對錯,不過是站在不同立場……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道」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非恆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你見到的事物和方法並不是前人見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會變化這層意思外,還有每個人的經歷和角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時刻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只見到其中的一面。
你從故事裡看到了什麼?
⑶ 繪本講師訓練營【64期】18/21 閱讀原創8/10——《我需要一頂帽子》
64006 李建
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的朋友不開心的時候,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做什麼來幫助自己的朋友呢?在布萊恩創作的這個幽默故事中,一頂普通的帽子,輕輕鬆鬆地,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某個午睡過後的下午,大象剛剛醒來,可是他一臉氣呼呼的,好生氣好生氣!就在這時,他收到了一份神秘的禮物——一頂帽子。這頂可拆開、折疊的帽子馬上讓大象的壞心情煙消雲散,大聲歡呼起「帽子萬歲」。
他決定要把這個好東西拿給斑馬瞧瞧。這個時候,斑馬也一臉氣呼呼的樣子。於是,大象把帽子拆下來,把其中一頂送給了斑馬。沒想到,斑馬的賣鎮心情明朗起來,並決定和大象去找烏龜,把這份快樂分享給他。
就這樣,快樂的隊伍開始了一場高呼「帽子萬歲」的遊行,並把這份快樂分享給了他們遇到的每一位朋友……最後,就連不開心的長頸鹿,在收到大家的禮物後,也跟著高興起來。
歡樂的隊伍,造型炫酷的帽子,帶給孩子們一個讓人興奮的故事。在這場帽子故事派對中,孩子們可以跟著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高呼萬歲。雖然帽子的用途多多,但布萊恩創作的故事舞台上,它已經成了夥伴之間用來關心彼此的神奇禮物,讀完故事,孩子們會發現,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分享。
《你需要一頂帽子》是一本美國《學校圖書館雜志》、《出版人周刊》、《柯克斯書評》、《書單》等媒體推薦的圖書。它是一本充滿活力和歡樂的繪本。繪本以明亮飽和的顏色,孩子們熟悉喜愛的動物、前後對比反差的畫面,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也置身於一場歡樂的帽子派對中。貫穿全文的「帽子萬歲」帶領孩子們進入一個充滿歡樂的派對,可在閱讀中與孩子進行有趣的互動閱讀。故事使用了孩子喜愛的重復性句型,節奏輕快明朗,讓孩子朗朗上口,使閱讀氣氛充滿歡樂與活力。
這本書的作者布菜恩·王,戴過很多很多帽子,在當過餐館員工、鞋店銷售員、藝術商店收銀員、自動售貨機補給員、藝術指導、設計師之後,他將天賦和興趣轉向為童書做插畫。布萊恩居住在南加州,他和家人從不錯過任何一個歡呼「萬歲」,在家裡「遊行」的機會。
看完作者簡介,我們就會了解明白那句「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這句話是俄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來的,其跡雹大概意思是:沒有生活原形或者現象就沒有藝術創作的源頭和靈感。也就是說生活中的所有點滴小事或者發生過的事是藝術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過藝術手段的加工,精練的語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節排列,渲染,誇張,集中矛盾等故事情節的等等描繪,就使一本小說或者是其他的文學作品更加的生動,耐人尋味。所以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而作者創作這本書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了進來,正是因為戴過各種不同的帽子,才有了不同的生活體驗和感悟,才可以用如此幽默的手法借用帽子這個元素告訴孩子們:分享才是最大的幸福。
(這頁是封底,也是點題,我們在閱讀繪本時,也不要遺漏除了內頁之外的地方,說不定有不一樣的驚喜和感悟。)
看完作者的介紹,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些帽子各有不同哦。大象的帽子,一中州粗邊是一隻小鳥,另一邊是一杯飲料;斑馬的帽子尖尖的,像一頂生日帽,頂上還帶著黃色的穗子;烏龜的像一頂禮帽,上面還插著羽毛;貓頭鷹的帽子像一個博士帽,感覺很有學問;獅子的帽子好像一頂王冠,獅子本來就是百獸之王嘛;長頸鹿那麼高,它的帽子也好高啊!
這些帽子不只是帽子,它們是禮物。禮物表達了人與人之間溫馨而美好的心意。我國古人說:「禮輕情意重。」我們在送朋友禮物以及在接受禮物的時候,看的往往不是物質上的價值,而是心意上的無價,對朋友的關心和愛心。
而更有趣的是,當故事中的每種動物得到帽子後,他們都會歡呼:「帽子萬歲!」注意哦,「帽」、「子」、「萬」、「歲」,每一個字都是不同的顏色,彷彿那些字也很快樂。一開始是大象的單獨歡呼,後來變成是大象、斑馬、獅子、烏龜的集體歡呼。最後,連帶上長頸鹿,他們一起高呼:「友誼萬歲!」這歡呼,本身就是一種宣告,一種渲染。有這么多朋友在於自己分享快樂,怎麼還能不快樂呢?
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這本書,大象剛起床的表情,很生氣,頭上還有黑色的線團,這么生氣的時候,竟然還有人按門鈴,還要下樓去開門,豈不是更生氣。
但是,它在門口發現了一個箱子,打開看是帽子。大象沒有選擇其中一頂帽子,而是將所有的帽子都戴在了頭上。很神氣的樣子,雙手叉腰,保持微笑。已經完全不生氣了。
而且有書的小夥伴就會發現,這一頁是一個跨頁,需要旋轉書的方向看,我們在閱讀繪本的時候,偶爾也會變換角度看,這也是閱讀的樂趣。這時,大象開始歡呼「帽子萬歲」,而帽子萬歲幾個字也是彩色的,並且每個字的顏色都不一樣,與其他的文字形成了對比,顯得很開心。
大象去找斑馬、烏龜、貓頭鷹、獅子和長勁鹿,它們開始的時候不是背對著自己的夥伴就是躲在樹洞或山洞裡只露出很生氣的表情,其實這個時候其他的小夥伴也是很忐忑。
v就比如它們去找獅子,你看到大象雙手在胸前的期待表情嗎?看到貓頭鷹把手放在胸前的動作嗎?其實前面一頁,貓頭鷹是躲在大象身後的,到了這一頁,就像長長的舒了一口氣,放心了。
看到同伴開心他們也十分的開心,每次大家歡呼:「帽子萬歲」的時候,所有動物的表情都是洋洋得意的喲。
這是開心的體驗,因為自己的禮物對方而變得開心,於是露出了神氣的表情。仔細看看我們身邊的孩子,當他們做了某件事情,讓別人有收獲或者很開心地時候,孩子也會露出神氣的表情,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信和自豪。
他們來找長勁鹿的時候,這里的展示很有趣,長頸鹿的頭躲在了樹里,而且樹上掛了「請勿打擾」的牌子,長頸鹿也戴上帽子,還是把所有帽子都戴在了頭上,是不是顯得長長的。而這里又出現了第二個跨頁,也是需要豎著看。這里歡呼不是「帽子萬歲」,而是友誼萬歲,也是核心,這正是這本書中所要表達和傳遞給我們的意思。
其實每一本繪本怎麼讀,到底怎麼解讀,沒有一個唯一的標准。關鍵是我們在讀這本繪本的時候,你想要傳遞給孩子的是什麼?就如這本書,你想要傳遞給孩子的是分享,還是情緒管理?是做帽子,還是分享帽子,或者是開一個帽子派對呢?我想,每個人心中大概都不一樣吧。
下一本繪本見~
⑷ 繪本《氣呼呼的帽子》帶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故事講述的是一對兄妹在玩耍過程中因為搶玩具發生了沖突(哈哈,和上周分享的故事剛開始的情節差不多一樣,二胎家庭中倆娃的各種爭搶打鬥似乎是常態)哥哥氣呼呼的踩壞了妹妹的小汽車。第二天醒來的時候哥哥發現自己頭上多了一頂氣呼呼的帽子,這頂帽子怎麼也脫不下來,它有時沉甸甸、有時癢癢的、有時黏糊糊、有時又緊巴巴……總之,各種的不舒服。哥哥和爸爸一起想盡了一切辦法還是沒法把帽子拿下來。後來哥哥想起來被他踩壞的小汽車,於是他向妹妹道了歉,哥哥和妹妹又開心的玩了起來,氣呼呼的帽子也不知不覺消失了……
[發怒][皺眉][撇嘴][失望][愉快]當孩子產生不良情緒時可能並不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後一定隱藏著某種情緒,比如哥哥內心的煩惱、沉重、內疚、傷心、難過等)作者卻用形象而細膩的比喻幫孩子表達了出來,讓孩子能夠產生共情,並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學會認識和接納情緒,合理的表達情緒和掌握化解情純斗緒的方法。
做為家長我們又能獲得哪些激譽育兒觀呢?在心理學家看來,兒童有情緒是十分正常的,如果做鉛磨照料他的成人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且能夠和他一起尋找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孩子就能會發展出情緒復原力。一個有復原力的孩子是能夠愛得投入並能夠預期積極的孩子。家長幫助之外,孩子內心的力量也很重要,孩子最終還是需要自己的力量去理解和化解情緒。從心理發展的層面來看,孩子就是這樣日漸走向心理成長和成熟的。作者也試圖告訴我們,出現消極情緒並不可怕,我們可以採用一些策略,如與他人傾訴、尋求幫助,換一個環境,主動道歉等,來漸漸將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重點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接納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