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蒙古族的頭飾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蒙古族婦女頭飾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衣冠之國」的美稱,中國的少數民族是「衣冠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服飾蒙古族的頭飾上十分講究,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區的婦女使用的頭飾不一樣,她們喜歡用紅珊瑚、瑪瑙、綠松石來作裝飾。蒙古族婦女纏發髻的習俗可以追溯到蒙古汗國和元代,而在簪釵的銀板上鑲嵌紅珊瑚也是蒙古族古老的工藝。蒙古族的婦女的頭飾喜歡裝飾紅珊瑚與蒙古族的觀念有關,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們不像漢族那樣積累各種各樣的財富,他們的財富往往集中在婦女的裝飾上,尤其是頭飾上,而且,蒙古族喜歡紅色,喜歡鮮亮的顏色,貴重的紅珊瑚正好吻合了他們的這一習俗。另外,不同區域的婦女頭飾所用的紅珊瑚的部位不一樣,頭飾的組成也不盡相同,不同身份的婦女頭飾也有區別。比如,科爾沁、克什克騰、察哈爾等地區的頭飾都分為姑娘頭飾,新娘頭飾和已婚婦女頭飾。這些頭飾上都鑲著大量的紅珊瑚。
B. 蒙古族帽子分類
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
C. 蒙古族女性戴的圓頂帽怎樣製作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蒙古族服飾中最華彩的部分。當你親臨那達慕大會、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禮場合時,總能看見戴著華麗頭飾的蒙古族女子。特別是每當姑娘出嫁時,新娘子那銀光閃爍、珠寶垂面的頭飾,總會讓人眼前一亮。蒙古族無論屬於哪個部落,還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婦女的頭飾都會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古韻猶存的頭飾,融匯了民族的集體智慧,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也記述了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把一些勞動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為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華麗的蒙古族頭飾,是由金銀珠寶裝飾而成,顯然,這與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關,除了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顯示民族個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為主,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現代,這種生活方式仍然占據著他們的生活,為此,牧民們把自己的主要財富,轉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遷徙。佩飾在漢文化中是作為服飾的點綴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形容更為貼切,她們喜歡珠光寶氣的裝飾自己,並且把頭飾看作是財富和美的象徵。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與這種生活相適應,頭飾也形成了自然古樸的風格。它除了裝飾功能外,又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部族間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樸,天成一韻。據有關史料記載,在青銅器時代,蒙古高原就有了頭飾的製作工藝。從遺存文物中發現的耳環、耳墜、頭戴等青銅裝飾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可見這一時期人們的想像力和審美觀,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從匈奴、鮮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實物中可以看到,頭飾多數採用金銀、蚌、玉石、水晶、瑪瑙、金屬和赭石等原料製作。其結構和形制類似於近現代鄂爾多斯和察哈爾婦女的頭飾,整個裝飾紋樣,顯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愛好。到了蒙元時期,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更趨進步。婦女頭飾以多、以大、以重為美,戴大圈耳環,大的寶石項鏈。寶石種類、工藝造型,圖案紋樣在婦女的頭飾上體現得最為充分,豪華程度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如今,民間流傳下來的婦女頭飾,大多是清代的遺存。由於清政府對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間經濟狀況、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愈加的明顯,同時也促進了部族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這一時期頭飾的造型,較前趨向更加纖細、復雜和精緻。或雍容華貴,或古樸凝重,或精緻秀美,或簡約大方,呈現出特色鮮明的頭飾種類。一個盛裝的蒙古族婦女,其頭飾輕者有三、四斤,重者達十幾斤。這些流傳在民間的頭飾,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品了,而是植根於蒙古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它不僅詮釋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內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藝絕美的見證。
由於蒙古族除了在我區聚居外,還在國內多省區分布,頭飾的種類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頭飾的組合也不盡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顯差異。有的部落還分為姑娘頭飾,新娘頭飾和已婚婦女頭飾,有的地區在戴法上也有講究。與頭飾組合的飾件更是多達幾十種,有簪、釵、發掐、扁方、步搖、吉祥座、耳墜、珠鏈及各類墜環,銀鏈、裝飾性大耳環、金銀項圈等飾件,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璀璨。如鄂爾多斯、土爾扈特、和碩特、烏拉特、喀爾喀、杜爾伯特、巴爾虎、察哈爾、布里亞特、烏珠穆沁、科爾沁等。頭飾的結構有石珠鏈墜式、盤羊角式、簪釵組合式、帽子辮套式、珠鏈辮套組合式、額箍後簾組合式等幾十種。工藝上多採用捶打、編結、鏨花、鑲嵌、雕紋等技法。飾件圖案多以各種花卉、蟲草、盤腸、吉祥紋樣居多、造型精美
D. 蒙古族高帽子的寓意
過分誇獎的意思。比如說,你不要給我戴高帽子了,就是說,你不要過份誇獎我的意思
E.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F. 蒙古族帽子的樣子
各個年齡段的帽子是不一樣的。各個地區也是不一樣的,
G. 蒙元建築的設計理念是什麼
我這里有一篇文章,看看是否對你有幫助打造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形象,突出濃郁民族文化特色,提高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正在火熱建設中的成吉思汗大街特色景觀區作為首府迎慶建設中的又一出重頭戲,以它的無限魅力激發著世人的的共鳴、關注、憧憬和贊嘆。
「一個城市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呼市作為北方少數民族自治區的首府城市,要把蒙古族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座建築中,把城市的樓宇變成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使城市特色凸現出來。」這是市委書記韓志然對首府城市建設的獨到見解。
隨著成吉思汗大街特色景觀區建設的順利推進,這條突出草原文化和蒙元文化特點的特色景觀街,正在崛起成為呼和浩特市的一個文化新地標——「讓外地人一看就知道這兒是呼和浩特」。
弘揚民族文化打造星光大道
成吉思汗大街是呼市的城市主幹道,同時作為首府重點打造的民族特色街區,扮演著重要的歷史文化角色。成吉思汗大街西起通道北街,東至二環東路,北接二環北路,南鄰防風林南路,全長約8公里;景觀區總面積11.49平方公里,實際規劃面積10.15平方公里,其中成吉思汗大街沿線城市設計面積5.7平方公里。以成吉思汗大街為軸心的特色景觀區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迎接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慶實施的「44331」工程中「四區」之重要一區。
成吉思汗大街的規劃設計先後經過了三次大規模的修整完善。2002年,新城區聘請上海同濟大學進行了第一次規劃設計;2003年,由呼市城市規劃設計院完成了第二次規劃設計;2004年,為了更好地將其建設成一條國際性的蒙元文化走廊,以美國易道公司為首的幾家國際知名設計公司受聘並聯合呼市城市規劃設計院在原規劃的基礎上,重新對成吉思汗大街兩側進行總體設計。易道的國際團隊中包括了城市規劃、景觀設計、交通規劃、經濟分析、建築設計和燈光規劃等方面的專家,致力於實現成吉思汗大街的代表性地位,為自治區及呼市打造一條具有國際水平、本土文化氣息濃郁的景觀大街。
同時為了突出成吉思汗大街的民族特色,街區在規劃設計階段就蘊含著強烈的蒙古族特色文化、歷史和掌故,並通過一個連續的景觀設計而聯合起來,成為呼市的新形象和象徵。
國際化定位規劃未來發展新亮點
成吉思汗大街的國際化定位體現了以下原則:國際性蒙元文化走廊——以展示蒙元文化為基礎,挖掘傳統文化元素,融合國際性先進設計理念及手法,打造一條面向世界的文化展示走廊;區域性商業旅遊中心——建立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商業旅遊設施,吸引周邊居民的消費娛樂活動和更大區域范圍內遊客的旅遊休閑活動,成為呼市的旅遊地標和商業中心;地方性特色生活舞台——通過對本地特有生活元素的提煉,充分展示蒙古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本民族、本土的特色。國際級設計大師精英團隊在規劃中共同的口號是:帶動草原的傳承,再現豪情文化,在總體設計上高度體現「人性」原則,弘揚本民族文化獨特性的同時融合國內外建築特色。
在總體設計上,成吉思汗大街將成為呼和浩特的一個文化新地標。作為提升民族品位的領頭羊,展現青城人民的驕傲與自豪。未來的成吉思汗大街將為城市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旅遊發展空間,必將成為青城的旅遊新亮點,也必將為全市的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文化滋養建設古城彰顯新韻為確保成吉思汗大街特色景觀區真正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風格,我市於2005年11月成立了成吉思汗大街特色景觀區規劃設計審查委員會,下設專家評審組,專家組由11位知名的蒙古學、民族歷史、民族文化、雕塑、繪畫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專門負責對特色景觀區內各個開發項目進行評審。各報建項目只有在通過評審後,才能辦理其他相關手續和組織實施。
在圓滿完成了《成吉思汗大街城市建築設計導則》編制後,現在專家評審組正一方面對報建的項目加緊進行規劃評審,力求使其在建設之初就具有蒙元文化特色;一方面對體現民族特色不突出的項目進行挽救性、急救性的文化包裝。
即將建成的成吉思汗大街特色景觀區集中體現功能、審美、文化、特色的和諧之美。如對一些新建的項目,在原有的設計方案中加入方圓結合型的外框架結構,添加大蒙古包頂、「蒙古帽子」頂等蒙元文化特徵鮮明的元素;而對一些挽救性項目,則以雲頭紋、蒙文篆體字、傳統的蘇力特吉祥圖、雄鷹浮雕、蒙古族喜愛的顏色等民族文化符號進行重新修飾改造。
如建設中的呼和浩特市體育場,從外觀上可明顯地看到兩個巨型的雄鷹狀,同時二層的凸出部分貼以雄鷹圖案,外立面添加民族文化符號,達到整體呼應的效果。
可容納8千人的內蒙古體育館,則以馬背民族馬上活動的圖形內容作為符號處理手段,並裝飾有雲頭紋及蒙古族「男兒三藝」浮雕、蒙古象棋圖形等,東立面有「體育」兩個字的蒙古文字篆體字。
極富人性化的濱海新城,設計上著重人性尺度,將草原上人們「以山為靠,以牧為主,以人為源」的理念融入其中,以建築風格來講述了一個融山、草原、水和城市的動人故事,也提升了首府城市建設的品位。成吉思汗公園、鐵木真廣場以及配套的教育環境等無不使這一特色景觀區更富有動人魅力。 (文/張秀北)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集中體現北方游牧民族性格和氣質的草原文化,是現代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資源。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造就了草原民族吃苦耐勞的品格和自強不息、豪邁剛健的民族精神。而這種民族精神的內核和精華,時至今日,依然是包括草原民族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建設現代文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源泉。
與此相應,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產生活方式,還培育出草原人民的豪放大氣、寬容大度和博大胸懷,形成很有自信力的開放型文化心態。他們不但敢想敢做,還善於「走出去,請進來」,積極吸納一切有益的新型文化,以推動民族發展進步。而且以世界歷史舞台為背景,展示了草原文化兼收並蓄的開放特質。草原文化除上述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和開放胸襟外,還有諸如崇尚英雄、注重誠信、團結互助等多種有益於現代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資源。
如何認真挖掘汲取、進一步發揚光大這種寶貴的文化資源,使其融入現代化首府城市建設,真正彰顯呼和浩特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和魅力?可以說,成吉思汗大街特色景觀區的建設邁出了重要的開拓性的一大步。它的定位突出蒙元文化、民族特色,街區在規劃設計階段就蘊含著強烈的蒙古族特色文化、歷史和掌故,並通過一個連續的景觀設計而聯合起來,結合合理的總體開發策略及架構,實現歷史文化、自然環境與人的生活、生產消費的和諧統一,成為呼市的新形象和象徵。
曾經,呼市除了幾十年前建設的內蒙古博物館、內蒙古展覽館、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辦公樓、內蒙古賽馬場等少數幾處蒙古族特色鮮明的建築外,雖然雨後春筍般崛起的幢幢大樓盡顯現代美,但是民族特色的建築卻逐漸消退,塞外青城也走上了中國內地「千城一面」的老路。而今為打造城市品牌,塑造首府城市形象,突出特色,提高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呼市正著手建設一批具有鮮明民族和地區特色的建築,構建特色建築景觀區。
讓城市回歸民族特色!相信到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慶時,當一件件精雕細刻、富有深厚民族文化韻味的建築藝術品展現在世人面前時,首府的魅力必將讓青城人引以自豪,令世人為之贊嘆!
H. 蒙古族民居,形狀地點樓層數作用幫幫我吧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錐形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因為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帳篷。 蒙古包也稱「氈包」。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種用厚羊毛氈製成的圓形凸頂房屋。分移動式和固定式兩種。牧區多建移動式。通常高約2.5米,直徑4米。包頂有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於游牧等特點。 目前蒙古包大多用在內蒙古草原旅遊區,有著蒙古民族特色。並發展特色農業。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夏季蒙古包只蓋一層圍氈,春、秋兩層,寒冬三層,里掛簾子。陶腦上蓋的氈頂,蒙語稱「額入和",是蓋住陶腦的方氈子,四周有扣繩,夜間蓋成正方形,白天揭開呈三角形。蒙古包上的民族圖案較多,主要裝飾在陶腦、額入和、圍氈和門簾上,選用犄紋、回紋、卷字及其他醒目的民族圖案。 蒙古包色調潔白,圓狀形體,陶腦與烏尼連成日月射光狀,反映出蒙古族崇尚日、月、圓、白的審美習慣。內部陳設物品都有固定位置,正中央為爐灶(火撐)。火是一個家庭興旺繁榮的象徵。蒙古族對火撐有若干禁忌,如不許往火里扔不幹凈的東西,甚至煙頭,不準敲打火撐子,不能用剪子碰撞火撐子,不能把鍋斜放在火撐子上,不能在火灶旁砍東西等等。因為蒙古族崇拜火,認為激怒了火神會走厄運。其他物品擺設體現著蒙古族尚右尚西的習俗:西北側供奉神像、佛龕、祖先,往西南擺放男人們放牧、狩獵用具;北面置床桌,東面置豎櫃,東南側置放炊具、奶具等。同樣,主、客人、家人坐卧的位置自西向東為長者、男人、女人、孩子,自北向南為客人、主人。 包門南開,包內正北是長者或貴賓之位,西邊是客人位,東邊是家人就坐的和做飯的地方,東南是爐灶。現在多數牧民有兩座蒙古包,一住人,一作倉庫或廚房,也有好多牧戶搬進磚瓦房,實現了定居游牧。蒙古包後的木桿蒙古包後面立著一根光禿禿的木頭桿子,人們十分敬重它,平常不準外人走近。傳說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在北海邊。降將李陵奉命來勸降,被蘇武痛罵且舉節棒欲打嚇跑了他。由此失去飯食供給的蘇武墾荒種糧,他放羊打草、種地做活抑或行居坐卧,出使節棒一刻不離身,直至節棒飄帶和旄球都磨掉了,還異常珍愛,當地牧民非常敬佩。蘇武被漢朝迎回國後,當地為人民懷念他便在蒙古包後邊立了一根光木桿,作為蘇武當年節棒的象徵加以敬重。
I. 蒙古族的服飾飲食民居
一、蒙古族的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是受蒙古草原生活環境決定的。服飾中,長袍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服飾,袍子肥大,不開叉。
過去牧區的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以綢緞﹑棉布做衣面的;夏季通常穿布類;顏色通常愛用紅、黃、深藍色。冬季牧人放牧時可以暖身禦寒,夏季可以防止蚊蟲叮咬。他們還喜歡用紅綠色綢緞作腰帶,並佩掛吃肉用的刀子,有的還掛著火鐮﹑鼻煙盒等。
二、蒙古族的飲食
蒙古族飲食受其經濟生產類型制約。牧區以牛、羊肉及奶食為主,以糧食、蔬菜為輔。奶品有奶豆腐、奶疙瘩、奶干、乳酪、奶油、酸奶等。早晨吃炒米喝奶茶,茶中加上酥油和少許青鹽,味道鮮美可口。中午和晚上多喜吃牛、羊肉。磚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煮好後少加些鮮奶。
三、蒙古族的民居
蒙古族居住也與其生產方式相適應。圓形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傳統的居住工具,具有便於搬運、易於拆搭、抵抗風寒等特點,適於游牧生活。
蒙古包高七、八尺,直徑丈余,以圓形圍壁「哈那」和傘形頂架「窩尼」組成。周圍和頂上覆以厚氈,用毛繩從四面縛起來。包頂中央有天井,用於通風與吸收陽光。部分牧區及半農半牧區使用土木結構的蒙古包,外形大體與氈包相同。
如今隨著蒙古族游牧習俗向定點放牧或舍飼半舍飼轉變,蒙古族人民幾乎完全定居在磚瓦房或樓房裡。只有在旅遊區才能見到傳統意義上的蒙古包了。
(9)蒙古族帽子建築擴展閱讀
蒙古族的歷史發展:
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向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從此,中國北方地區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組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
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朝。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蒙古族的傳統服飾——蒙古袍。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