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閩南農村婦女帽子

閩南農村婦女帽子

發布時間:2021-06-18 00:14:04

Ⅰ 古代人帶的面紗叫什麼名字頭上一頂帽子,帽子垂下面紗遮住臉.

帷帽【wéi mào】
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籬,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1)閩南農村婦女帽子擴展閱讀:

帷帽亦作帷冒。周圍垂網的帽子。一說創於隋代。唐初貴婦人外出戴冪䍠,全身障蔽。永徽中,始用帷帽。武則天時,兩者兼用。中宗以後,無復用冪䍠。後宮人隨駕出行,皆胡服乘馬,海內效之。甚至露髻馳騁,於是帷帽亦廢。

近年所見出土陶俑,有女子所戴自頭至頸,似為針織者,當是帷帽。另有婦人所戴笠形帽,四周垂紗帷者,亦稱帷帽。至宋代,男子遠行亦用之。宋高承《事物紀原·旗旐采章·帷帽》:「帷帽創於隋代,永徽中始用之……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紗若青,全帽連綴於油帽或氈笠之前,以障風塵,為遠行之服「。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帶的就是帷帽。唐彩繪釉陶戴笠帽(帷帽)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

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於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可以說這尊戴笠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立交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遊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賓士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眾多騎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 

參考資料來源:

Ⅱ 給我幾個閩南習俗節日的介紹 。急。

【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謝土地公一來對信眾的農作收成與事業生意順利的庇佑,所以會比平常的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號的老闆會在公司、家中或餐廳犒賞員工,做為慰勞員工一年來的辛勤。 【送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間鑒察人們言行善惡的灶神與其它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稟報人間善惡的重要日子,以定來年人們的吉凶禍福。 【除夕(每年農歷最後一天)】 當天晚上家人一起圍爐聚餐,飯後分壓歲錢、守歲,並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廟宇祭拜准備「搶頭香」。 【開正(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期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所以產生許多行事的禁忌例如:大年初一忌吃稀飯,要吃干飯。 【接神日(農歷正月初四)】 神明上天述職,稟報人間善惡,至正月初四會再返回人間,繼續接受祭拜與監察人間的善惡,因此該日必須非常謹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稱為「接神日」。 【迎財神(開張)】 因為這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初五接神更能獲得吉祥如意,也期望來年生意更為興旺,財源廣進。 【天公生(農歷正月初九)】 民間俗諺說:「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貴。 【元宵節(上元)】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代是延續農歷過年的熱鬧氣氛的節日,因此又有「小過年」之稱。 補充: 【清明 公歷四月五日(或前後一天)】 稱之「清明」,當與此時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萬物「潔齊而清明」有關。 清明節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其主要活動力掃墓祭祖。一般認為,掃墓起源於秦(或曰先秦已有),但古時掃墓並不一定在清明時節,如隋唐時期,人多是在清明節前一、兩大的寒食節掃墓。後來,寒食掃墓逐漸改在清明,寒食這個節日也就被人們所遺忘了。泉州俗語說:「清明不回家無墓(或曰無祖)。」外出人員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回家過節。 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石井一帶,清明節改在農歷三月初三上己節,俗稱「三月節。」傳說是因鄭成功起兵反清復明,忌「清」字壓在「明」字上頭。 祭祖、「清明餜」、 踏青 、上墓 、燒清明仔 【浴佛節 農歷四月初八】 相傳為如來佛釋迦牟尼的生日,俗稱「佛誕節」。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起的節日,但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由來已久,延續至今。 洗太子 舊方誌載,每逢此節之前,泉州的寺僧們要於四月初一日遍走間巷,募化人家,名曰「洗太子」。 浴佛法會 初八,寺院里要舉行「浴佛法會」。各地善男信女,於此日備辦香格供品,到附近佛寺頂禮膜拜,以求冥佑。僧侶和信徒們還用香湯為佛像洗浴,作為佛誕生的紀念。 是日,民間無子者,可用薄餅供九子母以乞子。 【立夏 】 春季過後,便進人夏季的節氣,其分界的標準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立夏日。此日常在農歷四月上旬,公歷五月上中旬。 吃蝦面 舊俗立夏之日,泉州各地均用紅糟滲入面條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紅糟色紅,為吉祥之色,又有發酵作用,以寓發達發財之意。 此俗衍化至後來,變為購買海蝦滲入面條中煮食,謂之「吃蝦 ( 夏)面」。海蝦煮熟後變紅,與紅糟紅色同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閩南語同音,以此為對夏季之祝願。 補夏 立夏日,出嫁的女兒多有備辦豬肉、豬肚、豬腰、雞蛋、面線等物,送給娘家父母食用,稱為「補夏」,即所謂「冬季補立冬。夏季補立夏」。 「補夏」之俗,女兒藉此對父母表孝心,於僑鄉頗為流行,至今不衰。 立夏雨 沿海漁民,對「立夏」日的天氣特別注意。舊俗傳雲,如「立夏」日下雨,對漁民全年的捕撈作業大大不利,以致全年漁產歉收。俗諺雲:「人夏日,水槎槎,討海人恰慘死老爸 !」舊俗如此,但似缺乏科學根據。但漁民長年生活海上,所謂「三寸內外無性命」,安全沒有絕對保證,所以養成比較濃厚的迷信心理。 而農民與此相反,立夏降雨為吉兆。俗諺雲:「立夏降雨是爛夏,作田人親像做皇帝」,即夏季雨水充沛,可保豐收。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為紀念戰國時的愛國詩人屈原;一是與古人為避五月初五這一「惡」日有關。這兩種說法表面似互不相干,實際卻有深層次的內在聯系,即人們在端午節紀念屈原,並不僅僅停留在對他的高尚情操的心儀而已,更主要的是希望這位已超升成神的「愛國詩人菩薩」,能護佑百姓渡過「惡」日難關,永保平安,長有福祉。因此,端午節系列民俗活動,其本來的主題應是驅邪除祟,祈福求安。 其實,農歷五月並不是只有初五這一天才是「惡」日,而是整個五月都是「惡」月。東漢.崔實《四民月令》載:「是月(即五月)也,陰陽爭,血氣散。」五月氣候多雨濕熱,人的體質也較差,容易流行瘟疫。故至南朝 .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在記荊楚五月風俗時說:「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端午節習俗也大多集中在避「惡」方面。泉州人習慣把端午節稱為「五月節」,這大概是與五月為惡月的傳統觀念有關,而實際上五月又可以說是舊時泉州人的避惡攘災月。 包粽子 家家用竹葉包糯米為粽子,也稱角黍。 據《續齊諧》載:(五月)五日以竹筒貯米、設水祭屈原。又傳漢代長沙人歐回,因夢見三閣大夫屈原稱:祭物為蛟龍所竊,請以蒲葉包裹以五色絲纏之,則蛟龍畏。不管傳說如何,以米粽投江祭屈原之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 煎堆補天 「堆」,即麥粉,或米粉,或地瓜粉,以及其它配料調成糊狀,下油鍋煎成一片一片的圓形軟餅;有甜堆(配料用紅糖)和咸堆(配料用綠豆芽、韭菜和小白蝦或海蚵煎)兩種。 農歷五月初,正是南方梅雨季節,經常淫雨霏霏,難得放睛。民間傳說是遠古女媧補天時遺漏了一條縫,天空「漏了」所致,應設法予以彌補。因此,到了五月節這天,泉州人家家戶戶煎堆,用以敬奉神靈,目的是為了堵住裂縫的天。反映了懼怕久雨成災,期盼夏季農作物有個好收成的心理。而端午節這一天,也往往是睛天,所以百姓益信煎「堆」確有補天之效。 炒午時鹽 到了端午節中午十二點前後,家家主婦常取茶葉和鹽少許,人鍋熱炒,炒至鹽色發烏為止,然後趁熱包好收藏,作為家庭葯茶。每逢盛暑腸胃發生毛病,取午時鹽茶沖泡飲服,頗能見效。 掛「五瑞」 閩南僑鄉於端午節在大門、房門的門楣之上懸插五種植物,即榕枝、艾葉、菖蒲、柳枝和大蒜頭,俗稱「五瑞」。這些多為芳香科植物,能發出一定氣味,可以殺菌並驅除蚊蠅。 熏燒艾葉、蒼術、蟬蛻 端午節這天,農村家家戶戶生起火爐子,關閉門窗,把蒼術、蟬蛻或艾葉放在炭火上焚燒,煙熏滿室,使其發出強烈氣味,以熏殺房間內的細菌蚊蟲。這是一種非常科學的中葯室內熏殺消毒方法。 泡、飲雄黃酒 取少量雄黃泡於酒中,少量飲服;或加入少量硃砂,再用毛筆塗於小孩的手心、腳心,並在小孩額頭上書寫「王」字;或用黃紙染濕,再粘貼於門後。 因雄黃有殺菌功效,酒有揮發性,不論飲用、塗抹或讓其慢慢揮發,都有一定殺菌效果。小孩皮膚幼嫩,塗抹手心腳心,可以消毒殺菌。至於額上「王」字,與送虎仔帽含意同,即盼望小孩能成長得像生龍活虎一般。 續命縷和香袋 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名長命縷。」後人也稱「縷命縷」。據此,即此俗直承漢代,至今已兩千年矣。 泉州之俗,取五色絲線擰成一般,系於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端午節時,還特用綢緞為小孩縫制鳥獸瓜果形狀的「香袋仔」,內裝香料及雄黃,讓小孩掛於胸前,以驅除瘴氣,有益健康。 「律垢浹」 即所謂「五月節,律垢浹」,這在民間諸多節日之中,可謂別具一格。 端午節之時,季節已由深春轉人仲夏,地氣漸溫,所以家庭主婦於中午之時,汲取井水或燒煮蒲艾湯,為兒童沐浴洗滌。而青少年及壯年男子,也於是日齊赴江河湖海之中游泳洗浴。據雲此日沐浴,夏天不生痱子。 禳災 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志》載:「是月(即五月)無定日,里讓禳災,先日延道設醮。至期,以紙為大船,送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備,陳鼓樂、儀仗、百戲,送水次焚之。近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於海者。」 「唆啰嗹 」驅邪 亦稱「采蓮」,乃古越族人的遺風,歌唱中的「唆啰 連」據說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災的咒語,又說是古越族人呼龍舟為「湏濾」,所以才有「唆啰連」這種音詞。是一種詼諧風趣的驅邪消災習俗。舉行活動的時間,舊方誌載為五月初一,而新編方誌則記為端午節這天。 《泉州府志》載:「五月初一日采蓮,城中神廟及鄉村之人,以木刻龍頭,擊鼓鑼迎於人家,唱歌謠,勞以錢或酒米」。 劃龍舟 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後演化為賽龍舟民俗活動。是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王之神威,避惡消災保平安。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泉州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與其它地方差不多,惟獨惠安崇武較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節也有賽龍舟,但與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於台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在海上舉行的祝神驅魔活動。據傳後來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賽龍舟,而改在陸上游龍舟,遊行時要唱《阿螺歌》,其歌詞大意是請求神靈消災滅禍。 水上捉鴨 泉州端午節特有的民俗活動。 在江河船上沿水面平行置一去皮的杉木,越長越佳,杉木上塗以油料,使之潤滑;杉木尾端掛一長形小竹籠,內放一隻活鴨;籠蓋直豎立一竹棍,使之能一拍即開。 活動者保持身體平衡,從船上沿杉木小心翼翼行至尾端,拍開籠蓋,活動者與活鴨均掉入江中,在游泳健兒協助下,抓住活鴨。活鴨即作為活動獎品。由於身體平衡難度極大,成功者少,失敗者多。 岸上觀者千百人吶喊助威,歡聲雷動。 【普渡(農歷八月全月)】 農歷七月全月,泉州城鄉各鋪境按日輪流做「普度」 【佛生日(農歷的八月份到十二月份)】 佛生日比普渡更熱鬧,家家要准備好酒好菜敬佛,宴請親朋好友。還要給佛排「宴桌」。宴桌是每家每戶通過抓鬮的形式來確定你應該出什麼。同時,佛生日村村還要演戲,演戲的款是各家各戶自由捐款。也有些還願的信男信女自己捐款演戲1-2個晚上。村村演戲一般都要3、5、7個晚上。 【 冬至,俗稱"冬節"】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七夕(農歷七月初七)】 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唯一屬於婦女的節日。「數七」為陽數之一,是吉樣之數,因此七夕亦是吉祥之日。 七娘媽生 、焚送「七娘轎」、 乞巧、吃糖粿、敬床母 【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七月半】 道教謂之三官大帝之一—中元地官赦罪,亦稱「鬼節」。 各家各戶皆備辦菜餚祭祀祖先。在這個月內不辦喜事,凡新亡者也不「引主」。據傳那些無「家」可歸的孤魂散鬼,可獲赦罪,來到人間享受「普度」祭祀。 《泉州府志》載:「中元祀先,寺觀作盂蘭會。」俗名普度,道家謂是日地官校人善惡。 又引《南國風俗》雲:「中元夜,家戶各具齋供,羅於門外或垌衢,祝祀傷亡野鬼(註:俗稱「普度公」)。」 【中秋(農歷八月十五)】 拜月娘媽 拜月一般是婦女的活動。泉州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有拜月習俗。幾乎家家戶戶擺香案於庭院天井中,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虔誠祭拜月娘媽,焚香祈祝,祈求稱心如願。 賞月、 吃月餅、 博餅 、游筍江 、燒塔子 、放「孔明燈」 、敬田頭聽香。

Ⅲ 閩南民風民俗

1、普渡

普渡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至農歷七月三十期間,每個村落都有特定的屬於自己的「普渡」日,鎮上村民過這個節日比較熱鬧,不亞於過春節,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備好雞鴨魚肉等各種吃喝,擺上供桌,舉行祭祖儀式,過後再宴請親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妝

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

3、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在閩南及台灣盛行。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閩南,台灣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3)閩南農村婦女帽子擴展閱讀

閩南風俗文化的形成:

閩南文化是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原河洛漢人南下與閩南原住民交流融合而形成,經宋元不斷吸收阿拉伯等外來文化而臻於成熟,明清時期由於人多地少、海禁及戰亂而大批移民潮汕、浙南、台灣和南洋,從而在中國和東南亞存在的一種文化。

從閩南文化的發展軌跡,可以窺見閩南文化是經過一代代閩南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挖掘、弘揚、創造,並吸收採納外來文化的特質和合理因素,有機地融入了其體系內,孕育、發展起來的,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閩南

Ⅳ 閩南披麻戴孝的規矩

禮生:指司儀,即儀式的主持人。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等。

·守 靈·
浴屍更衣後,設靈堂守靈,俗稱守鋪,由孝眷日夜守護在遺體旁,以表孝心。志稱:「既殮,設靈位,請邑紳有品望者題旌,謂之書銘。靈旁燃燈一,光熒熒晝夜不息,曰幽冥燈。孝子日夜守靈次,三時上食。」 靈堂以肅穆為基調,掛青、黑色孝帳,設靈位,豎神主牌。神主牌又稱「木主」,古稱「祔」或「祧」,長一尺二寸,寬三寸,上方削去兩角,呈半圓形,下方有一底座,上書死者姓名、字型大小、生卒年等,舊時當官的還要寫上官銜、爵位名稱。神主牌上的字數有一定程規,各地不同。興化一帶按「興、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復始,最後一個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則按「興、旺、衰、微」四字推算,含「興、旺」為佳,否則犯忌。在永安,則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後一個字要套上「老」字為佳,俗謂「合老」。神主的「主」暫寫成「王」字,待回龍後請有名望的人用朱筆加一點為「主」字,俗謂「點主」。在漳平等地,不設神主,而用素綾或白布紮成靈座,俗稱「魂魄布」,上面寫明死者姓氏名號等。在城鎮,靈堂上供遺像,遺像兩旁寫遺訓或孝眷對死者的追悼之詞,並掛有輓聯、挽幛等,顯得更為肅穆莊重。
靈堂上設香案,供果品、香燭等。清代守靈,男不剃頭,女不梳發,寢苫枕塊,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現代,大多在靈床前另搭一床鋪,或在地上鋪些稻草,睡在那裡守護。如今,以孝眷輪流坐在遺體旁守護為常。守靈的職責還有二個:一是保證腳尾燈(長明燈)長明不滅和香火不斷。在福州,「腳尾燭」點到一半時須吹滅另換一支,出殯時將剩下的那半截燭分發給子女,寓意子孫綿延不絕。二是防止貓和老鼠接近屍體,俗信貓(尤其是白蹄貓和短尾貓)從屍體上躍過,屍體會變成僵屍躍起撲人,此時只有急中生智,將掃帚或枕頭之類的物體扔給僵屍抱住,才可脫險。霞浦一帶又雲,屬鼠的死者聽到貓叫會跳起來抓人,所以往往在屍體旁放一把掃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測。此傳說的用意是要孝眷們時刻守護遺體,以盡最後孝心。
·哭 喪·
親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聲來表達哀悼之情,稱為哭喪。哭喪通常是邊哭邊訴說死者生前的勞績和對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喪時有一定的音調和內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調的韻律和裝飾音,許多婦女尤其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農村婦女能根據這種調式,隨口填詞編唱,或寄託哀思,或訴說身世,或發泄內憤。
在福州,民間流傳有《十訴苦情》、《十二月孝順歌》、《可憐歌》等,均很感人。因不同對象,哭的內容也不同,如對上壽的人往往哭唱道:「哎呀,娘奶(或郎罷,福州方言,娘奶是母親、郎罷是父親)呀,汝的一生又勤又儉,沒吃過補、也沒過一天好日子,怎麼一病就走去,留下男仔、女仔好凄涼……。」要是「少年亡」,哭調更為凄切:「短命呀,汝一病就去,誤了三等四等人。汝不顧父母年邁,佬媽後生伲仔細(小)。汝不顧青春年少……。」女兒哭唱其父:「十層樓梯只是柴。哎呀,我的郎罷呀,你親手栽樹成林,砍木造梯多苦辛。就像你辛苦培育子女長大,一生沒吃沒補,埋在田園,四季不閑。如今你歸土去,可憐男女思念在心。叫我郎罷你不應,見我郎罷造梯的影子你不現……。」童養媳哭唱其婆婆:「要訴苦情當年事,哎呀,我的婆婆呵,當初在你手下,你那柴做心肝,鐵鑄五臟,不顧風霜雨雪,不問寒暑冷暖只要我做牛做馬……。」早晨供飯湯時唱道:「早晨起來思量我親奶娘(或郎罷),上湯上桌,心酸好凄涼……。」出殯前祭奠亡魂的哭唱多為褒詞:「父像南山青松柏,四季常青蔭後人。好讓男仔多出息,好讓女仔有富榮……。」或「奶像萱花長青草,一年綠滿蔭後人。好讓家庭長進益,好讓子孫享安寧……。」在閩南,出嫁之女接到訃告後,沿途號哭,稱「哭路頭」,家人接入廳堂後,哭得更為凄絕:「我的父(母)呵,亦無可加食(多活)十年八年,可來成子成兒呵,我的父(母)喲……。」閩東地區有《四十九孝歌》,守靈期間每天朝夕哭唱。有些地方哭喪時不能擦鼻涕,任其拖到地上,顯得更加悲切。舊時在閩南一帶還有僱人來哭喪的。近年來,福州一帶則用錄音機錄下哭喪過程,以供送葬時沿途播放。
哭喪自古以來都有一定慣例,《禮記》中有「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人出寢門見人不哭」的記載。福建大多數地方也有「臨喪不笑」、「望柩不歌」等說法,俗忌淚水滴在屍體上,穿壽服時不哭,蓋棺安釘時不哭,深夜不嚎哭等。
·大 殮·
將遺體放入棺材,謂之大殮,又稱入殮。通常在死後第三天舉行大殮禮,有的地方則視季節而定。龍岩的俚語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大殮前,要舉行向遺體告別儀式等,各地風俗不一。在閩南普遍流行「辭生」習俗,即入殮前要設供案,上供12碗菜餚,由道士逐碗敬獻給死者,口念各種吉詞。在閩東,祭品由出嫁女備辦,主要有豬頭、雞鴨、肉燕、墨魚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單數,由喪眷先祭拜,繼而由親友輪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殮前在後廳放一張太師椅,先請一位「好命人」(有妻兒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後再抬遺體上太師椅坐上一後兒,俗謂「坐案」,再象徵性給死者喂面,並將煮熟的雞蛋封在嘴上,包紮起來。不少地方在入殮前要做醮超度。在將樂,往往要請稱為南摩仙的巫師做醮,供奉雄雞和米斗,點燃「七星燈」(在一棵樹上點燃49盞燈),俗稱「照米斗」。
大殮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錢」習俗。主事在放手尾錢財時,口中念吉詞雲:「米斗響,有錢千萬來買田;放手尾,子孫得傢伙(家產)。」或念道:「放手尾錢,子孫富貴萬萬年。」孝眷視手尾錢極為珍重,出殯時手上系以手尾錢(孝男用白帶,孝女用青帶)送葬。在霞浦等地,將「水被」或在壽服的衣袖上剪下一小塊,分給孝眷,俗謂「分手尾物」,其意與「分手尾錢」相同。
棺木多是預先備辦,一般上50歲的人就有資格預制棺木。棺木的材料以楠木為最佳,其次是杉木,最次為松木,大多數棺木用杉木做成,棺木一般長約8尺,寬1.6尺(蓋寬1.8尺),幫高1.05尺,由四塊木板做成的稱「四甲」,六塊板做成的稱「六甲」,「八塊板」做成的稱「八甲」。「四甲」為上等,「六甲」次之,「八甲」又次之,用越多木板做成就越次。做棺木多選擇閏年進行,「取增長日月之意。」做棺木的工錢多由女婿承擔,棺木做好時,出嫁女要備辦祭品來祝賀。棺木大多要油漆成朱紅色,特別是古代有停柩待葬之風,棺木要多次油漆,即使屍體腐爛也不會泄漏出來,俗稱「金漆棺」,貧者則油而不漆。棺頭要寫上「福」或「壽」字,男性用的棺木寫「福」,女性用的寫「壽」。然後將做好的棺木豎立在前廳或家中,貼上紅紙或披上紅布,俗稱「豎壽」或「豎喜壽」。男性用的棺木豎立在左側,女性用的棺木豎立在右側,不能顛倒。此後,不能隨意移動,更不能打開。入殮時,已備好棺木的人家在放倒棺木時要用鹽米撒棺木,以防「中煞」。在閩南等一些地方,棺木是臨時購買的。親人死亡後,立即派人到棺木店購買,俗稱「買大厝」,沿途逢過橋或十字路口,須放一些紙錢或放一塊紅布條,俗謂「放紙」。喪家須在村口或巷口燒紙錢,跪迎棺木入屋。入殮時,棺材內一般要放些草木灰或冥銀、碎紙、木炭之類能吸水的東西,再鋪上草席或被單。閩南一帶有「乞火灰」和「放七星板」之俗。「乞火灰」即向左鄰右舍乞討木灰。孝眷在門口迎草灰入宅,鋪於棺底,主事口念吉詞曰:「一斗變十斗,一石變十石,富貴有了,子孫吃得到。」七星板是一塊長約1米,寬約0.2米的薄板,上面有雕刻北斗七星,七星上鑲嵌銀元或銅板,俗謂「安古銅,代代子孫中狀元」,「安七星,子孫富貴千萬年」。舊時富裕人家在棺底必放七星板。閩南地區在納棺前還有「收烏」(又稱收禍)習俗,即由道士手持桃枝,沾著「法水」遍灑室內外,同時撒鹽米,用菜刀砍門檻,俗謂此舉可祓除不祥,確保全家平安。在廈門,主事者手提小香爐,在遺體上繞圈凈身,以示驅逐魔鬼,純潔亡魂。隨後又提香爐在棺內繞數圈,以示祓除棺內穢氣,口中還念吉詞道:「凈身子孫發了金,凈厝子孫旺旺富。」
移屍入棺多由長子抱頭部,次子、女婿依次抱腰部、腳部輕輕放入,個別地方用麻繩套屍體放入棺內。移屍入棺時,須用雨傘斗笠之類的雨具遮蓋遺體頭部,俗謂若死者見到天日,日後會鬧鬼。孝眷的眼淚忌諱滴在遺體上。遺體在棺內的位置也有定規,俗雲:「男頂天,女立地」。即男屍的頭部要頂著棺材上端,而女屍的腳部要頂著棺材下端。放好遺體後,蓋上水被,以白布蓋住面部,據傳此俗源於清初,表示作為明代遺民無顏見九泉之下的先祖。在漳平,親友弔唁時送來的「被仔」要逐條蓋在遺體上。主事者要對死者唱明某條「被仔」是某人送的,唱到某人時,不唱姓名,只唱稱謂。俗信唱姓名會被死者攝去魂魄,到陰間作伴。 棺內往往放有一些隨葬品,諸如手帕、頭梳、玉器、紙錢、紙糊的金童玉女等等,以及死者生前喜愛的小物品,各地風俗差異較大。在松溪,棺內除放紙錢外,還放一個裝有木炭的火籠,少許食鹽,一把掃帚。在大田,放有扇子、桃枝等。在武平,隨葬品一般是炒熟的稻穀、麥子、豆子、缺口的陶盆陶罐,還有砍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筷子等。
在閩南,蓋棺前要舉行「割鬮」禮,即用麻縷或白紗線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則由孝眷和親朋好友各執其一段,然後主事者口中念念有詞:「生者猶生,死者自去。生死殊途,從此割斷。」同時將麻縷或白線一節節地割掉,每人再將手中的那段麻縷或白紗線用紙錢包裹後焚化,俗信這樣就可以與亡魂斷絕來往,免受驚擾。夫妻中一人先去世,另一人擬再娶或再嫁,須在入殮時,手持雨傘,背負包袱,從棺內跳過,口念到:「跳過棺,走過番。」據傳此俗源於飄洋過海而客死異國的僑胞,他們臨終時懷念故土,囑其親屬招引亡魂回「唐山」,示意此去山重水復,永難相見,認為這樣亡魂不會再來糾纏,可以安心續弦或再嫁。 在同安,抬屍入棺時,孝眷跪在棺材下方(棺材放在兩張長椅上),廳前放三張草席。入棺後。孝眷到第一張草席上跪拜7下,起身掀開水被,接著持冥香,拿一杯酒灌入死者口中,大哭三聲,表示人確已去世。然後相繼退到第二張、第三張草席上跪拜。爾後其他親屬依次跪拜。此俗類似於古代的「屬纊」。閩東一帶有「辭棺」習俗,即納棺後,孝子將少許冰糖(或甘草湯)放入死者口中,再斟少許酒灌入,寓意祝願死者在陰間過上甜蜜日子,並祈求亡魂保佑生者生活幸福。在福州,要用米篩擺上與死者子孫人數相同數量的祭品和筷子,孝子孝孫作吃飯狀,俗謂「吃干飯」。
蓋棺前,許多地方流行「巡棺」習俗,即孝眷按親屬排列,手持冥香和紙錢,繞棺數圈,瞻仰遺容。繞棺多是先逆時針繞三圈,再順時針繞三圈。有的地方只正反各繞一圈(古田),有的地方巡棺多達一百餘圈(永春巡棺108圈、安溪巡棺120圈),有的地方則是在蓋棺後才巡棺(龍岩)。在霞浦,棺材兩頭各燃一火把,由兩人擎舉,孝子膝行從棺材一端繞到另一端,不能繞過棺材頭部。在漳平,蓋棺前要舉行「辭世奠」,宣讀祭文。 蓋棺時辰大多由巫師擇定,沿海一些地方俗定在漲潮時刻蓋棺。蓋棺或由鄉村中德高望重的紳士負責,或由專門為人辦喪事的人(俗稱土工)負責。蓋棺時,孝眷及旁觀人遠離棺材,忌諱人影倒映入棺內。俗信生人影子倒映棺內,魂魄會被死人攝去,日後會精神錯亂等。與死者生肖相沖克者也不能在場。
蓋棺後即安釘。在閩南,孝子捧木盤,上面放一把斧頭,跪呈安釘者。先由舅父象徵性地在棺材四角各安一根釘,然後由安釘者釘牢,邊釘邊唱吉句;「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有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傢伙;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戊已土,子孫壽元如彭祖。」最後留一根松動的釘子,由孝子或孝孫用嘴把釘拔起,吐在放有木主、五穀、銅錢、冥香的斗中,寓意「出丁」(「釘」與「丁」同音)。在漳平,若母親去世,安釘須由外祖家認可,孝子捧出有一把鐵錘、四枚鐵釘、一對蠟燭、一包紅包的盤子到外祖家的長輩面前。等他拿起紅包,用手在鐵錘和棺蓋上觸摸一下,才可以蓋棺安釘。在古田,蓋棺安釘後,要請鄉紳宣讀祭文,文曰:「泣涇顙血而言曰:凶積厥職,禍延我父(母)。一疾遽嬰,九泉弗起。茲值蓋棺,千秋已矣。父(母)即天地耶,何惡至此?嗚呼,哀哉,尚饗!」
蓋棺安釘後,孝眷將死者生前日常用品(如草席、床頭板、腳尾燈、舊衣物)扔到野外,俗稱「送腳尾」或「送草」。 舊時,男性去世,須請族長視殮;女性去世,須請外祖家視殮。否則不能入殮,俗謂「男死怕親堂(叔伯),女死怕外家(外祖)」。特別是外祖家視殮必不可少,俚語又雲:「死父抬去埋,死母等人來。」所以「接外祖」習俗在福建普遍存在,且十分恭敬,閩南地區尤甚。在向外祖家報喪的同時,喪家門口須設香案准備接外祖。外祖家來人時(多為母舅),孝眷披麻戴孝跪在地上迎接。外祖家查明死因後,若是正常死亡,就將覆蓋在香案上的紅布掀起一角,擎香祭拜,才轉身扶起孝男孝女,一起到死者鋪前吊喪。若外祖家認為孝男平時不孝順,輕則怒聲斥責,重則拳腳相加,讓孝男一直跪在那裡,直到認為懲罰夠了為止。若是暴死(如上吊、服毒葯等),外祖家往往要叫來一班人馬前來打鬧,輕則砸毀傢具器皿,重則扒去屋頂,甚至不讓入殮、下葬,直至屍體腐臭,俗稱「吃人命」。此俗今不多見,但接外祖仍必不可少。若死者娘家無親屬,則以村外蔗園代儀,即挖一塊蔗頭代祖,俗稱「蔗頭祖」。在政和,外祖家奔喪人來到時,披麻戴孝的孝眷須跪伏香案前。奔喪人進村時要發詩,開頭一段雲:「銅鼓圓圓過山東,今日打來接祖宗。接了祖宗千年發,千年發福萬年興」。以下每段四句,分別唱蠟燭、冥香、火炮、龍傘各一段,最後一段是:「孝子孝孫真孝心,跪在路邊接諸親,孝子孝孫齊齊起,回家發福滿路興。」若是孝男平時不孝,也要予以種種懲罰,諸如罰跪,要求做功德等,有意讓他丟臉與破費等。
·吊 唁·
吊是對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對死者家屬表示慰問。弔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龍岩、大田等地稱為「探生」,崇安等縣稱弔唁為「拜寢」,上杭縣稱弔唁為「看殮」,閩南地區又稱之為「探喪」。在福州等地,弔唁者通常要送輓聯、香燭、被單、布料、毛毯之類的物品,俗稱「送軸」。也有送錢的,俗稱「奠儀」。喪家將戚友所送被單、毛毯之類的東西掛在靈堂周圍,每塊「軸」分別用白紙寫上「某某千古」、「某某哀輓」之類的紙條。「軸」的位置根據親疏關系而定,一般親家或至親的「軸」掛在靈堂當中或最高處。在興化,出嫁女須備辦一擔祭品,諸如豬頭、米粉、金針菜等山珍海味,俗稱「盤擔」來祭奠。各地弔唁和祭奠所送的禮品必須在出殯前送達,逾時不能補送,俗信補送會再死一個人,十分忌諱。在城鎮,弔唁時送花圈、輓聯者也常見。
舊時有停柩待葬陋習,故從發喪起四十九日內均可弔唁。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有些地方將弔唁時間縮短,按照封建禮制,凡來吊者,孝子俯伏於旁,吊畢出位叩謝,並須舉哀陪泣,故有「孝子頭,嗑破頭」之說。若長輩前來弔唁,有的地方要以鼓樂迎送。民國以後,弔唁提前到小殮後進行,一般親友弔唁時行脫帽三鞠躬禮。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紖」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盪產。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即將棺材抬至村口空曠處,設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並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於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於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綉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在順昌等地,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並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岩,辭靈後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辭靈畢即啟靈。靈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個別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車上,由孝眷及戚友牽扶。抬棺者俗稱棺夫,多由本村結過婚的男姓擔任,喪家要分發給每人一紅包作為報酬。福州一帶的棺夫須父母均健在、子女雙全者方能擔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壯年輪流擔任。在莆田、仙游,喪家將草鞋和一包香煙分給誰,誰就是棺夫,不得推撫。在泉州一帶,出殯前要宴請棺夫,孝男還要在棺夫宴食間向他們跪拜叩頭致謝。在政和,上壽的人死亡,出殯時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孫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啟靈時頗多規矩。在廈門、同安一帶,用大繩將棺材固定在「獨龍扛泉」之下,蓋上精緻的棺罩,俗稱「絞龍」。起棺時,棺夫要用棺繩使勁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謂告訴死者要啟靈了,實際上是提醒悲痛欲絕的親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啟靈時,除極個別地方外,棺材頭部都是朝出殯方向。在安溪,禮生抓一把鹽米撒向棺木後,棺夫齊吼一聲「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從廳堂抬出門時,忌棺木碰到門牆及其他物體,俗謂會鬧鬼,棺夫須脫下草鞋在棺材碰過的地方擦幾下以禳解。
在絕大多數地方,殯葬儀仗隊都相當隆重,隊伍的排列順序也頗為講究,不但不同方言區有差別,就是同一方言區的不同縣、市、甚至不同鄉村也存在某些差異。在福州市郊,送葬時,須鳴炮送行,旗幛引路,鳴鑼開道。前有紙糊開路神一尊,壽身亭內放有死者的照片或畫像,無照片者用紙糊像代替。旗幛是指彩旗和白幛,彩旗分白、蘭、紅三色,白色彩旗數與孝子孝孫人數相等,蘭色彩旗數與孝女、孝孫女人數相等,紅色彩旗數則與媳婦和出嫁女兒的人數相等。有的地方則以二個「高照」和二尊神像為前導,「高照」即大燈籠,上書死者姓氏名號和五世同堂之類的字樣。神像用紙糊成,高達數丈,俗謂「開路神」。隨後是樂隊和舉著綉有虎、豹、獅、象之類動物的「生幡」隊,接著是由兩名兒童抬的靈轎,內置遺像或牌位、魂帛。靈轎左右有小樂隊伴行,哀樂曲調不絕於耳。靈轎之後,依次是送葬賓友、靈柩、哀樂隊、二十四孝牌、孝眷、族黨戚屬,最後是挑晦飯和「百子千孫」燈籠的人群,孝男有幾個,便挑幾擔。送葬隊伍中還須有人專門撒紙錢和放鞭炮。長樂縣的殯葬儀仗在福州方言區中是較為隆重的。隨後是靈轎、樂隊、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最後是抬著米時、粽及其它祭品的人群。貧窮人家沒有這么講究排場,薄棺收殮後即葬,稱「起馬上任」,葬儀從簡。
在閩南泉州,殯葬儀仗以開路神為先導,接著是橫彩,紅白各一面,出殯時,白色橫彩在前;歸虞時,紅色橫彩在前,上書「某某出殯儀式」,用兩桿竹竿撐著。隨後是孝燈、吉燈各一盞,上書「三代大父」「三代大母」,如有曾孫則為「五代大父」或「五代大母」(一般虛增一代)。出殯時孝燈在前。接著,依次是大鼓吹樂隊、銘旗(由女婿、子女婿贈送,上書死者姓名、官銜等)、鼓樂什音鈸鼓、魂轎(共兩頂,一頂放死者遺像,一頂放死者魂主)、親友族人的送葬隊伍、靈柩、孝眷,最後是鼓吹樂隊。靈柩上有棺罩,棺罩前有一紙龍頭,從龍頭拉出兩塊白布條,俗稱「龍須」。由孝眷中兩位長者各拉住一塊布條,俗謂「拔龍須」,「龍須」的前方是侄女婿和孫女婿,俗謂「龍目」。靈柩後面也拉有兩條長白布條,由孝眷及親友拉住,俗謂「挽留」,以示惋惜哀傷之意。在晉江,一人鳴鉦先行,一人沿途壓紙錢,又以一人鳴鉦為先導,依次是銘旗、僧道引魂、神主亭、魂轎、靈柩、喪眷及送葬賓友戚屬。隊伍中間有挽軸、花圈、樂隊、高蹺、舞獅隊、拍胸隊,舊時還有馬戲、裝閣等。在安溪,以火把為先導,有幾個孝男舉幾把火,寓意為死者照亮通往九泉之路。隨後,依次是僧道引魂、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戚屬。當然,在儀仗隊中少不了靈轎、挽軸及樂隊等。在漳州詔安,女婿提燈、舉傘、撒紙錢為先導,隨後依次是靈幡、彩旗、鑼鼓、八音、輓聯、銘旗、魂轎、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戚屬等。
在閩西寧化,殯葬儀仗以鼓樂、銘旗為前導,紙扎祭品及實物祭桌、靈轎隨行,送殯親友執紼列前,女婿、外孫各戴白帽,腰纏黃帶,族親各戴黃帽、腰纏黃帶,順序行進;後面是披麻戴孝、腰纏麻索、腳穿草鞋、扶柩而行的孝眷。在泰寧,送葬隊伍被用兩條白布攔在中間,緩緩而行,前為白彩開路,接下去是高照、銘旗、輓聯、魂軸、魂轎、靈柩、孝眷及送葬賓友。在永安縣城,舊時出殯隊伍進出城門多擇東門或西門,俗傳「東富西富,南窮北絕」。當地還有所謂「取上」規矩,即殯葬時,要走逆水流方向的路,俗信這樣福運才不會隨著流水而退衰。在大田,送葬隊伍中以煤油燈為先導,靈柩若用車運,上下車時,親人往往要高喊「父(母)親跟我們走啊!」到了墳地時,也要高叫:「父(母)親到了!」在連城,殯葬隊伍的前導為燈籠、火把,依次是鑼鼓、執事牌、靈轎、靈柩、孝眷及送葬隊伍等。在漳平,撒紙錢和放鞭炮者在前,白色燈籠、魂亭、銘旗繼之,吹鼓手、白帳(或花圈)隨後,孝眷及送葬親友殿後。 在閩北,出殯儀仗也相當隆重。建陽一帶,出殯儀仗一般是高照前導,鳴鑼開道,嗩吶隨後。接著,依次是開路神、旗幡、銘旗、金童玉女像、挽屏、白幛、供案、玉鼎、花擔、香亭、靈柩、樂隊,最後是孝眷及送葬戚友。在邵武,孝孫捧遺像走在隊伍最前頭,其次是孝燈、招魂幡、吹鼓手、輓聯、銘旗、香亭、魂轎、靈柩,孝子執孝仗隨靈柩之後,媳婦乘竹轎尾隨。
在閩東,出殯儀仗也十分鋪張。志稱:「豪富者出喪更以紙扎一神像,約高二三丈許,金面朱衣玄裳,手戈印為前驅,俗稱開道神,並導以燈繖、彩旗全付儀仗。有職銜者則盛列銜牌,繼以顏亭、香亭、誥封亭、大小鼓吹及洋號鼓等,間有僧眾以鐃鈸和之。期功之親則分別執魂幡銘旌等,賓朋執紼步隨,延長幾里余。末後一魂轎,孝子扶柩而行,女眷數十人乘素輿哭送,俗稱白轎。報本之禮,費雖巨,而俗不以為嫌。」 莆仙一帶(特別是山區)的出殯較為簡朴,既不放鞭炮,也沒有樂隊鼓吹。出殯隊伍以「草龍」為前導,「草龍」即用稻草捆紮成龍形,焚其端,使其冒煙。緊接著就是撒紙錢、靈柩、孝眷及送葬親友,沿途默默送行,不能喧嘩,整個葬禮庄嚴肅穆。與其他縣市迥異。
福建許多地方都有「路祭」(又稱半路祭、攔路祭)習俗,即親戚故舊或受恩於故人者,為答謝其生前恩德特於殯葬途中供香案祭品祭祀。志稱:「親賓設幄於郭外道旁,駐柩而奠途中。」靈柩到時,須停留受祭,孝眷跪拜陪祭,並以白布等作為答謝。在福州,路祭有固定的順序排列,先女婿、次孝女,然後才是親戚故舊,路祭的次數只能是單數。在邵武,路祭是在安葬後「回龍」途中進行。 送葬途中,靈柩不能放在地上,棺夫若要休息或遇路祭時,只能把棺材放在兩條板凳上,或用上端有丫的木棍撐住,棺夫忌說很重,俗信否則會越來越重,送葬隊伍即使走錯路,也不能回頭,忌重復路線,只能繞遠路。有些地方靈柩由小路經過某些村莊時,要停鼓息樂,孝眷脫孝帽、逢人行禮。 送葬隊伍中的賓友和族人,大多隻送到村口即返回。喪家要給送葬者每人一份小禮物,諸如用紅紙包裹的幾個硬幣、紅織帶、手帕等,討個吉利。喪家女眷也不上山,半路折回。送葬到山上的戚屬賓友也要給「紅包」等禮物,在政和每人分給火柴(也有分糖、分光餅的),寓意「發達」(「發」與「劃」同音)。

Ⅳ 求閩南經典女聲對唱歌曲,經典懷舊閩南達人來。

是不是卓依婷啊!依婷喜歡帶一個帽子 歡迎支持

卓依婷閩南語歌曲 全部 婷吧視頻

http://tieba..com/%D7%BF%D2%C0%E6%C3/shipin/vlist/%D7%BF%D2%C0%E6%C3%C3%F6%C4%CF%D3%EF%B8%E8%C7%FA?sort=1

卓依婷網路貼吧
http://tieba..com/f?kw=%D7%BF%D2%C0%E6%C3&frs=yqtb

卓依婷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54461195

婷迷

Ⅵ 古代女子戴在頭上的斗笠還有一塊紗巾叫什麼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帶的就是帷帽。唐彩繪釉陶戴笠帽(帷帽)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

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於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可以說這尊戴笠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立交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遊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賓士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眾多騎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

Ⅶ 急需閩南與客家婦女服飾文化這二者的資料!

http://www.ktps.tp.e.tw/hakka/report/re-5-4.htm#a1

Ⅷ 這個帽子叫什麼(唐朝)

唐代錐帽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Ⅸ 閩南人子孫孝衣怎麼分

我們這邊是這樣:兒子輩的,統統都是白衣、白頭巾,頭巾上正中央要縫上藍色(叫青)小布片,孫子輩的白衣白頭巾+紅色小布片,小孩子(孫子輩)或者有懷孕的(肚子里的孩子算孫子輩)手上要拿紅帽子。
其他閩南地區不知道怎麼樣了,我這里坐標石獅

Ⅹ 閩南的民風民俗

1、普渡

普渡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至農歷七月三十期間,每個村落都有特定的屬於自己的「普渡」日,鎮上村民過這個節日比較熱鬧,不亞於過春節,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備好雞鴨魚肉等各種吃喝,擺上供桌,舉行祭祖儀式,過後再宴請親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妝

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

明清時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灣,帶去了數量相當豐富,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閩南鄉土音樂。隨著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調律,如台北調、台南調、漳化調、恆春調、宜蘭調等。盡管如此,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閩南鄉土氣息,台灣學者統稱其為福佬系民歌。

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傳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如福佬系人進入恆春後,受客家系影響,創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聲無奈》、《牛尾擺》等民歌;進入台北後,創作了《台北調》、《莰仔腳調》、《艋胛哭調》等。

此外,一些古老的閩南民歌流傳到台灣後,經過數代加工,形成相當完善的調。台灣的閩南話民歌,在旋律進行上多以級進為主,精巧秀麗,樸素流暢,平易上口,親切感人。閩南語系民歌的歌唱內容涉及面相當廣泛,有童謠、情歌、敘事歌、祭祀歌、勞動歌等。

與閩南農村婦女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上衣西服外套 瀏覽:749
阿里巴巴批發真絲女裝 瀏覽:491
校服束褲子里好看還是 瀏覽:554
男士薄外套什麼時候穿 瀏覽:431
長袖的旗袍圖片及價格 瀏覽:462
街拍穿長款旗袍美女 瀏覽:175
女款黑色背心怎麼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329
男士套頭衣怎麼搭配 瀏覽:136
如何做芭比娃娃的旗袍 瀏覽:74
日系校服動漫 瀏覽:510
短袖針織長款搭配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688
博柏利襯衫多少錢一件 瀏覽:774
加肥加大睡衣 瀏覽:13
風衣男秋冬季 瀏覽:638
穿西服配什麼色襯衫好看圖片 瀏覽:102
旗袍改良禮服 瀏覽:531
白底黑花衣搭配 瀏覽:770
訂做校服征訂意見卡 瀏覽:83
捧花穿校服女孩 瀏覽:937
微胖能穿旗袍嘛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