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蒙古人喜歡帶禮帽
因為戴帽子是蒙古族人的習慣,所以帶禮帽。
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
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則戴翻檐尖頂帽。用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1)蒙古族帽子的文化擴展閱讀: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
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長膘期不準騎馬狂奔使馬出汗。
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
B. 蒙古族服飾的歷史淵源
蒙古族服飾的形成與歷史發展是人類文化的顯性象徵,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認同意識和心理素質,又 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以及審美觀念,服飾的民族個性顯得尤為突出.
民族服飾可以說種類繁多,異彩紛呈,認真細致地觀察中國民族服飾不難發現這種民族性,豐富性,多 樣性,實用性,區域性等特點,多彩多姿的服裝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是與自然生態 服飾是最能反映民族心理,民族氣質,民族性格的一種藝術,它除了具有特有的實用功能外,還是民族 民族服飾是一種符號與象徵,獨特的文化生存背景,使得其款式豐富,風格古樸,工藝傳統精緻.無論 是從文化內涵還是從穿著習俗來看,我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獨特的魅力.
民族服飾藝術既表現和反映史 詩,也表現和演繹神話傳說,呈現出濃郁的圖騰意識和神性意識,每當欣賞時,常常會讓人感受到原始宗教 觀念中靈魂不死的神秘力量,將我們與廣袤無垠的自然連成一個整體,使人,動植物及周圍的事物彷彿在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縮影.
蒙古高原作為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發祥地,幾 千年來經歷了匈奴,鮮卑,契丹,突厥,回紇,女真等民族更替,創造了璀璨的服飾文化.然而蒙古族作為一 個古老的民族,其服飾種類,款式風格與北方各游牧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也與中原漢族服飾相 蒙古族服飾有著濃厚的草原風格和適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從其構成來講:有帽子,袍子,坎肩,腰 帶,褲子,靴子等.這些服飾構件由於穿著者的性別,年齡,職業,身份,地位,分工以及環境季節的不同而 各具特色.它的式樣,功能,製作工藝,審美特徵及穿著方法都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徵.
千百年來,蒙古族一直游牧,縱橫馳騁於南起萬里長城,北抵浩瀚的大漠,東達興安嶺,西越賀蘭山的 這片蒼茫大地上,獨特的生息環境,」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經濟,加上南征北戰的軍旅歷史,造就了蒙古族 人民粗獷豁達,蒼勁雄健的民族氣質和獨具魅力的草原文化,作為蒙古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蒙古 族的服飾藝術也是豐富多彩,璀璨奪目的.同民族的起源發展一樣,蒙古族的服飾也經歷了一個歷史性的 內蒙古大窯文化的發現,證明了距今40,50 萬年前的遠古時期,人類 就過著原始生活並開始在這里穴 居.新石期時代包頭轉龍藏遺址中發現了光滑,尖端銳利的骨針和骨錐以及蚌制的半圓形製品.這些發 現說明遠古時期的北方人群不僅開始縫制衣服,並且懂得了裝飾.而蒙古族作為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古老 部族,他們的服飾與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的服飾有著內在的聯系.因為他們都是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 民族,其衣著打扮都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北方各民族因從事畜牧業,上身穿褶,下身穿 褲,稱之為」褲褶服」.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採用其服飾並學習騎射,歷史上稱為」胡服騎射」.北魏時期蒙古 族用」扎葛爾」布做衣服.唐宋以後大批布匹,綢緞,天鵝絨進入蒙古地區,服裝面料的大變化,使得該民族 的服裝樣式借鑒了當時的突厥,契丹的圓領,長袍,束腰,罩襆頭,穿短靴等適合牧獵的服飾,並且根據本民 族的喜好加以改進.到13 世紀,蒙古族先民形成了披發而椎髻,冬帽 而夏笠,男子戴耳環的服飾特色.其 形制是衣裳連屬,衣式較窄而下裳較短,腰間有許多褶皺,還在衣的肩背間貫以大珠,在元代的陶俑及壁畫 中均可見此種服飾,此時的長袍為大袖盤領,並改北方民族傳統的」衽」為」右衽」,這種形制奠定了蒙古 公元11,12世紀蒙古民族已經成為草原上強大的民族,服飾文化的發 展也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隨 著民族的發展,服飾制度的建立,服飾的面料與款式也逐漸地豐富起來.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的種類,風 格,色彩,工藝以及服飾制度方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達到了異彩紛呈的狀態. 公元13 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結束了長期紛爭的局面,從 而蒙古民族在政治,經濟,軍事, 文化等方面都向前邁了一大步.由於軍事上的勝利和版圖的擴展,各地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雲集蒙古地 區,對蒙古族服飾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有利條件.蒙古族的服飾作為當時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標志, 在服飾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以及服飾制度等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變化.
元代蒙古族對本民族服飾很重視,元世祖忽必烈把服裝分為官服和民服,並做出規定:官服為龍蟒緞衣, 以龍爪和獅,麟,鶴,雉分等級,民服雖規定」以舊俗」,但也有變化:男服,袖長,襟寬;婦女服,袖短而寬,袍長, 領高.此外,袍服外常罩一層短袖衫,還穿一種以白色駝毛織成的氈袍.據《元史》記載,當時有一種衣服,前 無衽,後身長,無領無袖,綴兩根帶子,名為」比甲」.騎射時穿此衣既方便,又暖和,其樣式較後來的馬甲為 長.到明代中葉,蒙古青年婦女穿著比甲蔚然成風.在清代,比甲服飾更加流行,並得到不斷改進,蒙古語稱 為」敖吉」的無袖服裝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一種叫」扎合」的披肩,」其式如萁」左右垂於兩肩, 明清時稱之為」甲哈」,清末呼倫貝爾地區的陳巴爾虎蒙古族的牧民還穿著這種帶有甲哈的蒙古袍.男式甲 元代以後左衽長袍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右衽長袍,特別是蒙古貴族的服飾,綾羅綢緞配以金銀珠寶, 貴族婦女冠飾主要是姑姑冠已達到相當豪華的程度.明代蒙古族的冠飾,袍類,披肩和其他裝飾品又增添了 很多新款式.其中最突出的變化是蒙古袍的領式和袖型:出現了馬蹄袖.而且刺綉也開始流行並被運用到 服飾中,蒙古袍,坎肩的領口,袖口,袍襟多用刺綉圖案裝飾.到了清朝,由於蒙古社會制度發生了變化,清政 府實行盟旗制,限制部落,族,旗縣間的自由往來,客觀上促進了部族之間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
這一時期, 蒙古族服飾也受到了滿族文化的影響,發展和創造了很多具有地區和部落特色的服飾,綢緞,織錦緞,布帛等 服飾面料被用於服飾的縫制.蒙古袍的形制為下擺兩側或開衩或不開衩的寬大袍服.長袍外面還配有長短 坎肩,還把各種金,銀,珍珠,珊瑚,瑪瑙,松石製作成佩飾,頭飾佩戴.清代各部落服飾樣式之多,裝飾手法和 用料之精美難以盡述.清朝政府為了加強對蒙古民族的控制,在基本不破壞蒙古游牧封建制的前提下,在蒙 古地區實行了」盟旗制」和」蒙古八旗制」,並且為了分散蒙古民族的力量,採取各種手段,限制蒙古民族之間 的正常往來,編旗劃界,實行分割統治,甚至主張和提倡旗與旗之間的服飾差異.這促進了蒙古部落服飾的 17世紀中葉至 19 世紀初,那些能工巧匠以金,銀,珍珠,珊瑚,瑪瑙, 翡翠,琥珀,綠松石製作各種頭 飾,衣飾和火鐮,餐刀;以皮毛,布帛,錦緞縫制各種服飾,式樣之多,製作之精美是前所未有的.清代以後,蒙 古族服飾形制仍沿用清制,不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足必踏靴,身必著袍,服必系帶.富衣綢,貧布衣,盛夏 多帶皮帽,其式尖頂大耳,夏日也有用布巾者.帶下佩以用銀質鑲嵌的餐刀,刀鞘,刀鏈.帶系用綢緞,庫錦 製作精美的長形小囊,內盛大鼻煙壺,右系火鐮包,亦多用銀質鑲嵌.這時的蒙古族服飾,在繼承和發展傳統 款式的基礎上,出現了富有部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飾,其中按部落和地區大致分為:布里亞特服飾,巴爾虎
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服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飾之一,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縮影.蒙古族 服飾積淀豐厚,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反映了蒙古民族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禮儀,節慶習俗,婚姻狀況以及 審美追求.在其發展過程中融進了特殊的民族內涵,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至今保留著古樸自然的服飾風 格.蒙古族服飾彰顯著與眾不同的民族神韻,成為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C. 蒙古民族服飾,帽子有啥講究
內蒙古及所有有蒙古族的地方民族專賣店及蒙古服裝店都可以買到
D.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一、帽子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一大特點。
二、歷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著端莊體面的成語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強調了「冠」在服飾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謂的「冠冕」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官吏們戴的禮帽。古代的冠並不象今天的帽子,將頭頂全郎蓋住,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線系在領下,並打結固定住。古代的男子,從二十歲起就開始戴冠,戴冠時,要首先舉行矗冠禮」,以表示成年的開始。
「冕」的出現要早於「冠」。 「冕」的頂部,有一塊長形冕板,前低後高,稱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綵線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視。冕旒的數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區別貴賤尊卑的標志。冕冠的兩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於發髻相系。另在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寶遮耳,稱為「充耳」。表示不聽信讒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們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繼位時,也要進行加冕(見圖l—1)。
現在人們的衣著習慣,以脫帽表示禮貌。而在我國古代,脫帽則是無禮冒犯的舉動。 「脫帽露頂王公前」,這在當時是很失體統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一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麼,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一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
E. 蒙古族女性戴的圓頂帽怎樣製作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蒙古族服飾中最華彩的部分。當你親臨那達慕大會、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禮場合時,總能看見戴著華麗頭飾的蒙古族女子。特別是每當姑娘出嫁時,新娘子那銀光閃爍、珠寶垂面的頭飾,總會讓人眼前一亮。蒙古族無論屬於哪個部落,還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婦女的頭飾都會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古韻猶存的頭飾,融匯了民族的集體智慧,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也記述了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把一些勞動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為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華麗的蒙古族頭飾,是由金銀珠寶裝飾而成,顯然,這與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關,除了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顯示民族個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為主,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現代,這種生活方式仍然占據著他們的生活,為此,牧民們把自己的主要財富,轉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遷徙。佩飾在漢文化中是作為服飾的點綴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形容更為貼切,她們喜歡珠光寶氣的裝飾自己,並且把頭飾看作是財富和美的象徵。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與這種生活相適應,頭飾也形成了自然古樸的風格。它除了裝飾功能外,又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部族間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樸,天成一韻。據有關史料記載,在青銅器時代,蒙古高原就有了頭飾的製作工藝。從遺存文物中發現的耳環、耳墜、頭戴等青銅裝飾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可見這一時期人們的想像力和審美觀,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從匈奴、鮮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實物中可以看到,頭飾多數採用金銀、蚌、玉石、水晶、瑪瑙、金屬和赭石等原料製作。其結構和形制類似於近現代鄂爾多斯和察哈爾婦女的頭飾,整個裝飾紋樣,顯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愛好。到了蒙元時期,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更趨進步。婦女頭飾以多、以大、以重為美,戴大圈耳環,大的寶石項鏈。寶石種類、工藝造型,圖案紋樣在婦女的頭飾上體現得最為充分,豪華程度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如今,民間流傳下來的婦女頭飾,大多是清代的遺存。由於清政府對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間經濟狀況、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愈加的明顯,同時也促進了部族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這一時期頭飾的造型,較前趨向更加纖細、復雜和精緻。或雍容華貴,或古樸凝重,或精緻秀美,或簡約大方,呈現出特色鮮明的頭飾種類。一個盛裝的蒙古族婦女,其頭飾輕者有三、四斤,重者達十幾斤。這些流傳在民間的頭飾,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品了,而是植根於蒙古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它不僅詮釋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內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藝絕美的見證。
由於蒙古族除了在我區聚居外,還在國內多省區分布,頭飾的種類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頭飾的組合也不盡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顯差異。有的部落還分為姑娘頭飾,新娘頭飾和已婚婦女頭飾,有的地區在戴法上也有講究。與頭飾組合的飾件更是多達幾十種,有簪、釵、發掐、扁方、步搖、吉祥座、耳墜、珠鏈及各類墜環,銀鏈、裝飾性大耳環、金銀項圈等飾件,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璀璨。如鄂爾多斯、土爾扈特、和碩特、烏拉特、喀爾喀、杜爾伯特、巴爾虎、察哈爾、布里亞特、烏珠穆沁、科爾沁等。頭飾的結構有石珠鏈墜式、盤羊角式、簪釵組合式、帽子辮套式、珠鏈辮套組合式、額箍後簾組合式等幾十種。工藝上多採用捶打、編結、鏨花、鑲嵌、雕紋等技法。飾件圖案多以各種花卉、蟲草、盤腸、吉祥紋樣居多、造型精美
F. 蒙古族高帽子的寓意
過分誇獎的意思。比如說,你不要給我戴高帽子了,就是說,你不要過份誇獎我的意思
G. 蒙古族的服飾.民俗.節日風俗.飲食.民居.藝術品
蒙古族的服飾特點非常明顯,蒙古人一年四季都穿袍子,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草原牧民一年中常穿的長袍是把生綿羊皮用酸乳加以毛皮朝外縫成,具體為:
1、男袍比較肥大,女袍比較緊身,可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
2、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很實用。
3、冬天可以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
蒙古族民俗有:
1、祭騰格里汗,騰格里汗意為「天帝」。蒙古人信奉薩滿教。天帝指上層世界,即天上;又可指主宰一切自然現象的「先主」;還包含了「命運」的意思。祭天帝「騰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祭天分用傳統奶製品上供的「白祭」和用宰羊血祭的「紅祭」兩種祭法。
2、祭火,蒙古人的牧民、獵民十分崇拜火,這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篤信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認為火是天地分開時產生的,於是對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陰歷臘月二十三舉行。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舉行。
3、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地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立系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桿。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蒙古族節日風俗有:
1、蒙古族新年(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從臘月十五開始,人們就會准備很多的美食來迎接春節。春節在蒙語中叫「查干薩日」,意為「白節」。春節也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傳說與潔白的奶食有關。所以置辦年貨,自然少不了奶食品。
2、成吉思汗紀念日,農歷三月十七日,有祭祀風俗,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又稱為「燒衣節」,分春秋兩祭。
3、那達慕大會,農歷七、八月,節日源於公元前北方民族的習俗,其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成吉思汗確立了那達慕大會制度,開始的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初四,為期五天。主要活動有賽馬、摔跤、射箭、棋藝、歌舞等,其中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基礎項目。也是蒙古族男兒的三技之一。
4、敖包節,農歷七月十三日,敖包節上有酒祭、火祭、石祭、血祭等。在部落首領的引領下,向敖包上放石、敬酒、奶、奶油、血、肉、燃松柳枝、誦經,並繞敖包轉三圈、行跪拜禮,祈禱曰:「求天神保佑風調雨順,求地神保佑五穀豐登、牧群興旺,求人間神靈保佑國泰民安、歲歲太平。」
蒙古族飲食:
1、烤全羊,內蒙古一種傳統而具有獨特風味的宴客佳餚。由於「烤全羊」的加工方法特殊和講究,以前只供蒙古王爺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如今這一傳統美食一般人都有機會品嘗了。
2、手扒肉:是紅食中的一種。蒙古族人民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顧名思義,「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是牧民們的家常便飯。
3、呼倫貝爾全魚宴:呼倫湖產的鯉魚、鯽魚、白魚、紅尾魚等,肉質肥美,營養豐富。用呼倫湖產的鮮魚和湖蝦,可烹制魚菜120多種,稱為「全魚宴」。
4、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奶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
5、蒙古人喜歡喝奶茶。奶茶用磚茶和牛奶煮成。一般做法是,先把磚茶砸碎放在水中煮。茶燒開後,加人鮮奶,再燒開後,除殘茶裝人壺中飲用。喜鹹的加適量鹽,喜甜的加適量糖。
蒙古族民居:蒙古族住在蒙古包中,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蒙古族藝術品:
1、蒙古刀是馬背民族深愛的飾品,它不僅實用而且美觀,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它可以用來宰畜、吃肉、健身、防身,也可鎮宅避邪,還可以當裝飾品、陳設物,蒙古刀刀身採用優質鋼材打造精磨而成,刀柄和刀鞘有鋼制、木製、牛角制、皮製等,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紋或鑲嵌五顏六色的珍貴寶石。
2、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3、銀碗,是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品和生活用品,曾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每當賓客來臨好客的蒙古人總要將醇香的馬奶酒斟在銀碗中,用傳統的敬酒禮節,為客人接風洗塵。
(7)蒙古族帽子的文化擴展閱讀:
蒙古族形成於13世紀初,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後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於漠北地區的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部落,發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一詞是「忙豁勒」的音變,最早見於唐代,即新﹑舊《唐書》中的「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後來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許多同音譯名。「蒙古」的漢文譯寫始見於元代文獻。
H. 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為北方游牧民族中最大的一支,蒙古族不但在中國歷史上創立了元朝,更是以它豐富多彩的文化和豪放的風土人情著名。蒙古的文化除了草原牛馬之外,那些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吸引很多人的目光,除了一些古時候當地蒙古手藝人的改造,還有很多其他歷史的因素。
蒙古的服飾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色彩比較絢麗,這個有圓谷發展出來的部分,但是更多的是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在唐朝初年,蒙古與中原交流非常的密切,在當時叫契丹族,給蒙古人在看見中原文化對色彩的運用後,對於服飾上的色彩進行了深層次的改造。所以說現在蒙古族的服裝多以藍色,紅色,黃色以及綠色為主,再也不是單一的灰色或者黑色的服裝了。因此,美麗的蒙古族民族服裝也是一部文化交流的史書,值得我們仔細品讀。
I. 蒙古族帽子分類
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