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
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一反当时俄国舞台是毫无思想内容的庸俗笑剧和传奇剧的做法,在继承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社会主要矛盾——官僚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基本社会冲突的社会喜剧,并以典型生动的形象和紧凑的情节以及深刻犀利的讽刺,跃居当时世界剧坛的前列,剧本题词“自己脸丑,莫怨镜子”——形象的阐明了文学创作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市长的台词“你们笑什么?笑你们自己!”则直接表现果戈里现实主义喜剧的社会作用。他的不朽剧作《钦差大臣》,不仅标志着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俄国喜剧发展的高峰,而界为整个十九世纪俄国戏剧创作指明了一条现实注意道路,剧本《钦差大臣》同时标志着果戈里的现实主义的讽刺艺术已经完全成熟
2. 果戈理 小人物 请问果戈理那些作品中那些形象是小人物形象(最好有社会背景和人物简析,万分感谢!)
《彼得堡故事集》中的五篇小说(《狂人日记》《外套》《涅瓦大街》《肖像》《鼻子》)。其中前两个中就有“小人物”形象,《狂人日记》中的波普里辛,他是一个小官吏,被官僚等级制度迫害致疯发狂的故事;《外套》中的巴士马奇金则是写他毕生抄写文书,过着贫困屈辱的生活,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一件外套,但是后来连外套都没保住,悲惨而死。这两个主人公都是“小人物”形象。
这些“小人物”题材的作品,表现了他们生活在冷酷社会中的贫苦凄惨、孤苦无依,而且反映了他们对不公正的社会的不满和抗议,也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外套》人物描写的特色:用复仇鬼魂形象启迪小人物的觉醒意识,“小人物”巴士马奇金的鬼魂复仇,影射了对公理难辨,正义难伸的俄国黑暗现实的揭露,蕴含贫民阶层不平则鸣,讨还公道的思想以及反抗压迫伸冤复仇的愿望。
不仅如此,通过鬼魂复仇胜利获得心理平衡的情节描写,体现了历史转折时期“小人物”生存意识的审视,标志着对“小人物”形象社会情节的超越。
3. 《死魂灵》集中塑造了哪些主要人物形象
死魂灵》果戈里塑造的乞乞科夫成为了当时俄国社会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在刻画人物的同时果戈理用逼真而生动的文笔,展现出俄国那个时期农奴制下农民的悲惨生活,同时也辛辣的揭露的当时俄国官场的腐败真相。主人公乞乞科夫是俄国资本主义积累时期新型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一个贯穿整篇情节的重要人物。
01
《死魂灵》的作者是果戈里 全称: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是十九世纪俄国一位杰出的讽刺作家,俄罗斯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俄国“自然派”的创始人,自然派是当时俄国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他特别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幽默。鲁迅称果戈理小说“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果戈理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作家。他继承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传统,同时又对列夫·托尔斯泰等之后的俄罗斯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普希金称果戈理是“愉快的忧郁者”,而别林斯斯说果戈理的笑是“含泪的笑”、最后以眼泪收场”的“生活的可笑的喜剧”的概括,以及他对鲁迅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了《死魂灵》后鲁迅创作了《狂人日记》。
02
《死魂灵》的写作背景。在十九世纪农奴制的俄国,每隔数年,国家人口普查一次。农奴的名册是单独的叫做“纳税人口花名册”,每个地主必须按照名册的数目缴纳农奴税。如果在两次普查之间,农奴有死亡的地主还得按照名册缴纳农奴税,直到第二次普查为止,这样的政策显然是对地主十分不利的。一次闲聊中普希金向果戈理讲述了一个官员向地主低价收购死农奴,拿去抵押发了大财的故事。果戈理一下就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于是马上决定把这个故事作为自己新作品的题材了。
果戈理原计划把《死魂灵》写成三部曲,第一部是地狱篇,第二部是炼狱篇,第三部是天堂篇。他在写这几部书时遇到了自己的理想国和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后,他曾先后两次焚稿,一度陷入精神危机。在《死魂灵》第三部“天堂篇”完成草稿后,他一把火烧了他的稿子,这位伟大的作家带着遗恨离开了人世。所以,目前现存于世的只有第一部和不完整的第二部《死魂灵》。
03
《死魂灵》这部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荒诞故事
故事讲的是五品文官乞乞科夫偶然发现政府每隔一年普查一下地主户籍上的农奴,以便勾销已死农奴的户籍。而在每年普查前,死掉的农奴也必须按照人头由地主来交纳人头税。自幼狡诈又善于取巧的乞乞科夫发现这个事情有利可图,于是他
4. 《外套》的简介
九品文官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平日兢兢业业,奉公守法,但由于官蕲微薄,生活穷困,终年只得穿一件破旧外套去上斑,常常受到同僚们的奚落。
经过一段时间的节衣缩争,苦心经营,他好不容易添置了一件可以御寒的新外套。新外套刚穿上一天,当晚便被一伙强盗剥走。他来到警察局和“某要人处”请求寻找失去的外套。
却遗到局长大人和“某要人”声色俱厉的呵斥和凌辱。这一连串意外的打击,终于使他惊吓成疾,最后在一片念念不忘“外套”的呓语和胡话中死去。
(4)果戈里外套人物形象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世纪初,果戈理任彼得堡的一个小公务员。工作期间,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情冷漠、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这段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外套》的题材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酷爱打猎的穷公务员,节衣缩食买了支猎枪。当他第一次乘船外出打猎时,不小心把猎枪掉进水中。
他费了很大的劲,还是没有能把猎枪捞上来。这个意外的打击使他得了一场重病,卧床不起。多亏几个朋友同情他,凑钱为他买了一只猎枪,他的病才好了起来。
这个小公务员渺小的希望和可悲的命运,深深地打动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心。这时果戈里联想起自己的命运。果戈里中学毕业后,他的地主家庭已经破产。
他千方百计谋到了一个替人抄抄写写的小公务员的工作,但薪体微薄,连一件保暖的外套也买不起。
1842年,果戈里以上述故事为素材,结合自己的经历,把一支猎枪改成一件生活必需的外套;把那个失而复得的喜剧性结尾改成纯悲剧性的结尾,写出了《外套》。
赏析:
小说中的阿卡基一生真的就是平淡无奇,“无论换了多少任厅长和各级上司,他总是做在老地方,还是老样子,干着老差事,依然是个抄抄写写的官儿,以至于人们后来都相信。
他显然是现在这样一副摸样,“穿着制服,头上谢顶,降生到人世上来的,他在厅里一点也不受尊重。”他进入公事房就象是“一只普通的苍蝇飞进来一样”。
他没有结过婚,生活里只有抄写,吃饭,睡觉,没有去过什么娱乐场所,也不与人打交道,只是一个人,形单影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阿卡基的一生过于单调,生活过于平凡。
他的一生就是按计划行事的,一生早已注定,只需要按部就班。他没有什么鸡肠小肚,没有什么心眼,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动作。阿卡基麻木地工作,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照章办事。
阿卡基们永远是别人嘲笑的对象,年轻的官员们,尽量施展出他们公务员的全部机智来嘲笑他,挖苦他:“当着面大讲有关他的种种瞎编的故事。
说他跟房东老太太--一个年已70的老太婆有私情,说那女人总是打他,还问他们俩什么时候办喜事,又把纸片撒在他的头上,说是雪花飞舞”。而他懦弱无能,面对别人的凌辱。
他从来都置若罔闻,“一言不发,仿佛前面也没有什么人似的,这样的逗笑甚至也没有影响他的工作:虽然在一阵阵打扰之中,他也不会抄错一个字”。
只是实在太过分时,也只会轻轻地嘟嚷一句,在嘲笑中求别人不要笑他。没有恶语反击,没有翻脸粗脖子,阿卡基在自觉不自觉中已养成了一种逆来顺受的性格。
他的精神状态也就被弄到近乎麻木痴呆的地步。“他一辈子从来没有注意过每天街上发生的事情”“除了抄写以外,仿佛什么东西对他都不存在”。
他既没有现实的欢乐,也没有对于未来的憧憬,他简直成了一架整日转动不停的只会抄写公文的机器。小说没有就此结束。死去的阿卡基阴魂不散,以一个复仇者的身份出现了。
常在涅瓦大桥及附近一带游荡,他在寻找被人扒去的外套。也许是官员们做贼心虚,也许是真的害怕幽灵的到来,人们如临大难,这时才想起来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字写得多么工整。
而幽灵针对的复仇目标最终锁定在大人物身上。乍一看,大人物似乎很无辜,他只是对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发了几句脾气,并不是抢他外套的人。
而小说最后,幽灵剥了大人物的外套后消失了,“至少任何地方都不曾听说从人们身上扒走外套的传闻了”“显然,将军的外套披在他的肩上是完全合适的”。
小说的魔幻的结尾,比普希金的《驿站长》深刻一些,《外套》不美化贵族了,而是给予批判:“大人物”是“小人物”致死的主要原因,剥“大人物”的外套。
实际上是在剥他们的皮。不仅是以一种强烈的一报还一报的反抗来还击这种从肉体到精神上毒害人们的公务员体制,更是剥开了人类的皮,直面人魔鬼般的内心。
幽灵不仅是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本身,更是作者本身。不仅如此,作者在幽灵身上赋予了更多的人物形象,总和了更多的人物性格特征。
5. 《外套》的简介
《外套》是俄国作家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彼得堡故事》,首次发表于1840年。
《外套》反映了一个地位卑下的小公务员是怎样在反动官僚制度的沉重压力下生活着、挣扎着、以至死亡的过程。
果戈理以普通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写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其中渗透着作者对造成小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果戈理认为小说主人公这种扭曲的性格是长期贫困和备受压迫造成的,是彼得堡贵族官僚尔虞我诈的罪过,是农奴制不公平的结果。
作品鉴赏
果戈理在《外套》中概括了彼得堡社会上小公务员的形象。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因此受到人世间不平等、不人道的对待。阿卡基·阿卡基维奇活在这个世界上,无人尊敬他。他受到的待遇只是无休止地被嘲弄,被欺凌。他是一个“谁都不去保护、谁都不去尊重、谁也不关心的……生物”而已。
他活着,大约只能是抄抄公文,除此以外,就是顺从地忍受着人们的凌辱和生活的贫困。可是有时他还竟然自得其乐,“在抄写时看到一片变化万千、令人愉悦的世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回家后实在无公文可抄时,他还要故意抄一个副本来自我欣赏,以满足自己的心理上的乐趣。
6. 果戈里是谁请介绍一下他
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在十二月党人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到了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俸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831年辞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831~1832年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问世,书中赞扬乌克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善良,揭露封建主义和金钱势力的罪恶。1835年,中篇小说集《米尔戈罗德》和《彼得堡的故事》的出版给他带来声誉。《米尔戈罗德》收入四篇小说,其中《塔拉斯·布尔巴》是历史题材,塑造了哥萨克英雄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彼得堡的故事》取材当时现实生活,展示了生活在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悲剧,尤以《狂人日记》、《鼻子》和《外套》最为突出。《狂人日记》艺术构思独特,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狂人和狗的通讯、几篇日记,形式荒诞。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微不足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务员,受阶级社会重重压迫,处处被人侮辱蹂躏,最后被逼发疯。《外套》写地位卑微的小官吏唯一生存乐趣是渴望攒一点钱做一件外套。不料新外套刚上身便被人劫走。这件事反成笑料,主人公最后含恨死去。 1829年,自费出版长诗《汉斯·古谢加顿》; 1831至1832年,发表《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卷和第二卷; 1835年,出版《密尔格拉得》; 1835年至1841年间,出版《彼得堡故事集》,含《狂人日记》《外套》 等; 1835年12月,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完成,并于1836年4月首次上演; 1841年完成《死魂灵》第一部,1842年发表; 1848年开始创作《死魂灵》第二部。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又译《巡按》),它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着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的局面。《钦差大臣》描写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 1842年果戈里发表长篇小说《死魂灵》。描写“诡计多端”的投机家乞乞科夫为了发财致富想出一套买空卖空、巧取豪夺的发财妙计,在N市及其周围地主庄园贱价收购在农奴花名册上尚未注销的死农奴,并以移民为借口,向国家申请无主荒地,然后再将得到的土地和死农奴名单一同抵押给政府,从中渔利。作者通过乞乞科夫遍访各地主庄园的过程,展示了俄罗斯外省地主肖像画廊。通过对地主种种丑恶嘴脸的生动描写。作者令人信服地表明,俄国农奴制已到了气息奄奄的垂死阶段,客观上反映出它必然灭亡的规律,由于思想的局限。果戈里并未指出俄国的出路在哪里,但《死魂灵》以俄国“病态历史”而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无情揭露和批判,而其批判的深刻在俄国长篇小说中,果戈里是第一人,所以《死魂灵》历来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果戈里后来长期侨居国外,脱离了国内先进文学界,思想发生了逆转,转而保护、赞美农奴制,曾受到别林斯基的严厉谴责。他企图续写《死魂灵》第二部,终未成功。1852年他在病中将稿件付之一炬,不久辞世。 在欧洲东部和俄罗斯,最为奇特的神秘现象之一就是“幽灵”火车之谜,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关于“幽灵”火车的报道,怪诞的“鬼火车”事件曾在俄罗斯的一些报纸媒体上多次报道,莫斯科大学的科学家也曾对“幽灵”火车现象进行过调查研究。但是由于铁路部门一般不愿将这类无法解释的现象公布于众,还有一些与“幽灵”火车有关的事件不为人知。 与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头骨遗失有关的火车失踪事件就是其中之一,果戈里曾被许多人称为“俄罗斯的狄更斯”。
7. 果戈里与契柯夫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果戈里笔下的有《狂人日记》《外套》等等,契诃夫的有《小公务员之死》什么的。
首先这些作品你应该都了解的,然后挑几个重点的做详细分析。
可以先分别分析这些小人物的性格、命运什么的,然后就是作比较啦,因为是两个作家嘛,肯定有不同之处的。至于不同之处,老师可能讲过,因为这两个作家的创作特色是不一样的。结合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比较相同与不同,然后总结一下,应该就 ok 吧。
8. 俄国文学小人物形象的定义是什么(外国文学史)
http://..com/question/693122.html?fr=qrl3
俄国文学人物简介
普希金(1799~1837)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 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俄国19 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 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1849~ 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在《群魔》(1871~1872)中已没有被侮辱与损害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等说教。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9. 果戈理的《死魂灵》五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寓意
玛尼洛夫、科落皤契加、罗士特莱夫、梭巴开维支和泼留希金,其中泼留希金的形象,是果戈里笔下成功的地主阶级典型。与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公,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被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其实总的来说,死魂灵中着重描写的五个人物无非是果戈理在批判俄国当时的社会状态,农奴制和专制制度摇摇欲坠的现实。
10. 猎人笔记 人物形象
1、霍利(黄鼠狼):农奴,聪慧能干、有精明的头脑、是个实用主义的人物、但为人很邋遢;
2、卡里内奇:农奴,为人忠诚、心里非常的善良,人物有自由主义,也非常的浪漫,属于妻管严;
3、卡里内奇:有精明的头脑、为了一切达到目的,是一个很贪婪的人物(一直想提高霍利的租金);
4、霍利的老婆:欺软怕硬(惧怕丈夫,欺压儿媳妇们,殴打家里的狗)。
(10)果戈里外套人物形象扩展阅读
《猎人笔记》是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问世的。这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俄国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更加暴露出来了,农奴制度的危机更加加深了。
从20年代起,俄国的农奴制度就进入了危机阶段,并且,这种危机在不断地加深着。资本主义在俄国逐渐地发展起来了。它猛烈地冲击着农奴制度,使农奴制度的经济逐渐解体了。应该说,农奴制经济的解体,是农奴制危机的根本原因。
同时,农民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也在不断地加强着。据统计,从1826年到1850年,农民骚动达到了576次。此外,这时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家,正在逐渐代替着贵族革命家,参加革命运动的进步力量扩大了。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国解放运动的深刻影响下创作了《猎人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