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旗袍可以外搭背心开衫吗像这个
可以!
但不是很好看:
一,旗袍显小家碧玉,幽雅型
但背心肩宽,直筒型
二,穿旗袍主要显示好身材
但此宽松背心掩盖了身材
旁边上身传祺袍马甲,下边可以配一个打底裤,都很好看呢
3. 欣赏三款好看的旗袍马甲图片 关于旗袍的几个特征介绍
旗袍马甲 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民国旗袍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清朝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旗袍搭配包技巧一:主要色配色,轻松化解搭配的困扰
单色的服装搭配起来并不难,只要找到能与之搭配的和谐色彩就可以了,但有花样的衣服,往往是着装的难点。不过你只要掌握以下几点也就很容易了。
方法一:
无彩色,黑、白、灰是永恒的搭配色,无论多复杂的色彩组合,他们都能溶入其中。
方法二:
选择搭配的单品时,在已有的色彩组合中,选择其中任一颜色作为与之相搭配的服装色,给人整体、和谐的印象。
方法三:
同样一件花色单品,与其搭配的单品选择花色单品中的不同色彩组合的搭配,不但协调、美丽,还可以变化心情感受。
旗袍搭配包技巧二:掌握主色、辅助色、点缀色的用法
主色是占拒全身色彩面积最多的颜色,占全身面积的60%以上。通常是作为套装、风衣、大衣、裤子、裙子等。
辅助色是与主色搭配的颜色,占全身面积的40%左右。他们通常是单件的上衣、外套、衬衫、背心等。
点缀色一般只占全身面积的5%-15%。他们通常以丝巾、鞋、包、饰品等,会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点缀色的运用是日本、韩国、法国女人最擅长的展现自己的技巧。据统计,世界各国女性的技巧中,日本女人最多的饰品是丝巾,她们将丝巾与自己的服装做成不同的风格搭配,并且会让你情不自禁地注意他们的脸;法国女人最多的饰品是胸针,利用胸针展示女人的浪漫情怀。(注:衣服并不一定要多,也不必花样百出,最好选用简洁大方的款式,给配饰留下展示的空间,这样才能体现出着装者的搭配技巧和品位爱好。)
旗袍搭配包技巧三:有层次地运用色彩的渐变搭配
方法一:
只选用一种颜色,利用不同明暗搭配,给人和谐、有层次的韵律感。
方法二:
不同颜色,相同色调的搭配,同样给人和谐的美感。
旗袍搭配包技巧四:运用小件配饰品的装点,打破沉闷的局面
旗袍搭配包技巧五:自然色系搭配法
暖色系除了黄色、橙色、橘红色以外,所有以黄色为底色的颜色都是暖色系。暖色系一般会给人华丽、成熟、朝气蓬勃的印象,而适合与这些暖色基调的有彩色相搭配的无彩色系,除了白、黑,最好使用驼色、棕色、咖啡色。
冷色系以蓝色为底的七彩色都是冷色。与冷色基调搭配和谐的无彩色,最好选用黑、灰、彩色,避免与驼色、咖啡色系搭配。
5. 请问那种清末民初的那种象旗袍一样的袄叫什么阿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满族妇女是脚穿旗鞋,身着旗袍,头带旗头;满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长袍,只是长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马甲)。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 男式旗鞋是满族及爱新觉罗家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鞋,又叫“兀拉”,是用兽皮或家畜皮制成。帮底相连,形状前平后圆,口方,前脸上聚皮纳褶,四周安有六个小耳,穿皮条或麻绳系紧。冬季鞋内放兀拉草,轻便、暖和。贵族则穿靴,上朝穿方头朝靴,平时穿一种薄底短筒轻便靴,俗称“快靴”,也叫“爬山虎靴”。还有一种家制布鞋,大多是厚底、素帮、圆口或方口式,鞋脸上镶着皮条制成的单梁或双梁。 旗袍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服装。满语为“衣介”,也就是长袍的意思。男子的旗袍是无领(也有圆领的)捻襟、窄袖(也称箭袖、马蹄袖)扣绊、两面或四面开衩、束带。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用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开衩本是为了上下马方便,后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俗开两衩。还有一种便服,不开衩的袍,俗称“一裹圆”。 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坎肩(又称背心、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有单、夹、棉、皮等几种。满族猎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女子的坎肩多用布制,四边镶有彩条。另外,满族坎肩的样式也很多,常见的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还有一种多纽扣的马甲,称为巴图鲁坎肩。坎肩也正是以这种独有的魅力,流传至今,成为各民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服饰。 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满族人的发式是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式”, 这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辫发垂肩,留脑后发”有一定承袭关系。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即将头发夹于头顶,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以高髻为尚。再将后面余发 成一个“燕尾”式的长编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来分外端庄、文雅。 清代中期以来,满洲贵族妇女盛行顶戴“大拉翅”(旗头)。它是由“两把头”的发式发展而来的。 满族男子一般戴礼帽。大凡礼帽,一般都在顶珠之下装有短翎管,用来佩饰羽翎。日常满族男子戴的,还有圆形瓜皮便帽。
6. 江姐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曾被人称为“江姐式”。
我来帮你支招,仿古式;蓝色棉布做旗袍,手工毛衣或搭一件薄绒衣。
现代式;用蓝布做旗袍。沙布面料做外套。
我就这磨想的,因为我也扮演江姐。
7. 白色背心旗袍配什么颜色外套
白色百搭啊
8. 旗袍美女穿得漂亮不容易 穿旗袍应该如何搭配
夏季,女性都喜欢旗袍,因为穿旗袍不仅舒适凉爽、而且还能展现女性苗条的身材。但是在夏天里穿旗袍虽然美丽,但是有个问题总是困扰着女性,就是夏天穿旗袍,该怎么搭配……
夏季,女性都喜欢旗袍,因为穿旗袍不仅舒适凉爽、而且还能展现女性苗条的身材。但是在夏天里穿旗袍虽然美丽,但是有个问题总是困扰着女性,就是夏天穿旗袍,该怎么搭配包包呢?下面是几点关于旗袍与包之间的搭配原则,喜爱旗袍的女性可以好好看看哦……
旗袍搭配包技巧一:主要色配色,轻松化解搭配的困扰
单色的服装搭配起来并不难,只要找到能与之搭配的和谐色彩就可以了,但有花样的衣服,往往是着装的难点。不过你只要掌握以下几点也就很容易了。
方法一:
无彩色,黑、白、灰是永恒的搭配色,无论多复杂的色彩组合,他们都能溶入其中。
方法二:
选择搭配的单品时,在已有的色彩组合中,选择其中任一颜色作为与之相搭配的服装色,给人整体、和谐的印象。
方法三:
同样一件花色单品,与其搭配的单品选择花色单品中的不同色彩组合的搭配,不但协调、美丽,还可以变化心情感受。
旗袍搭配包技巧二:掌握主色、辅助色、点缀色的用法
主色是占拒全身色彩面积最多的颜色,占全身面积的60%以上。通常是作为套装、风衣、大衣、裤子、裙子等。
辅助色是与主色搭配的颜色,占全身面积的40%左右。他们通常是单件的上衣、外套、衬衫、背心等。
1 2 3 下一页
9. 旗袍怎么理解都有那些品类啊
论旗袍的流行起源
世界服装网 www.csfz.cn 2005-10-09 16:00:25.0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抑或设计界,旗袍在很多人看来属中国传统服装的当然代表,甚至已经成为中国服装传统的代名词。但是,站在21世纪的高处回首中国悠久的服装历史,旗袍真就那么传统吗?从某种意义上说,旗袍从流行之初就注定了它是拖着西化影子的中华国粹。深入考察旗袍流行的起源,不但有助于澄清中国的服装及设计史实,亦为中国现代服装设计如何将民族传统与国际流行交融提供一个生动的范例。
一、旗袍风尚的基本特征
所谓“旗袍”,指衣裳连属的一件制服装(One-piece Dress),同时,它必须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典型外观表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的细节布置,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尽管有观点认为旗袍包含清代旗装的袍和民国女性的袍,但是通常意义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纪民国以后的一种女装式样。而所谓“旗袍风尚”则更多是从装扮行为模式和社会群体角度考虑,其基本特征为:以旗袍为基本品类,在配伍上则具有一件制服装的特点,下身基本不再配穿可能外露的裙或长裤,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风行一时。
二、旗袍风行的起始时间、地点和人群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因此,将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当为合理。
至于旗袍风尚的始发地,应在其时对中国服装流行影响最为广泛的上海或北京。尽管旗袍从名称上望文生义应与满族人有必然的联系,而北京的满族人非但在数量远多于上海,还在衣着上保持有本族旗装(Qi Style,也称满装Manchu Style)传统,且两地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也较为一致,但是,旗袍在当时是一种新派的时兴,它与满族人旧时的袍在穿法上有诸多不同,但却和西式裙装颇为类似,以上海在中国唯一的时尚中心地位、西风东渐的先得之地以及追求衣着时兴的城市特征而言,1948年屠诗聘先生断言旗袍“开始流行于上海,逐渐流入内地”并非虚妄,而许地山先生早在1935年也曾有过类似论述。
关于旗袍风尚的始发群体,有诸多原始记载和研究结论表明为上海的女学生群体。以当时其“女界领袖”的衣着引领地位和对西化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论,也只有她们才可能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
三、旗袍式样的起源分析
关于旗袍的式样起源已经有诸多的研究。很多结论认为民国旗袍是清代旗装中的袍的延续,其主要依据为两者之间形的类似和名的联想,国外也有将其称为“Mandarin Dress”。但是,此类推论很难解读旗袍风尚中弃裙裤而穿袜甚至裸腿的迥异于此前中国传统的装扮特征。事实上,服装历史中很多款式的类似纯属巧合,断言其承袭却又不尽然。在清代,女式旗装袍一般称为衬衣或氅衣,却很少有旗袍之说。尽管沈从文先生在论述雍正四妃子便服时曾谈到其中两件长袍“已经具有后来旗袍规模”,但本意应该是求得对研究主体的形象说明而非指两者之间的因袭必然。张爱玲曾将最早的旗袍解释为1921年女学生对男装袍的款式借用,但少有论证。还有境外研究认为旗袍的起源是汉装、旗装和西方服装的元素结合,却又语焉不详。
作者无意否认旗袍与中国传统服装的必然联系,但是如果仔细考察旗袍的早期时尚,我们会发现它尽管具有中国传统服装的部分款式特征,但并非清代旗装袍的嫡生,如今被看作国粹的旗袍从风行之初就脱不了西化的胎记。
首先,必须看到传统的袍在中国女性中的普遍使用曾出现断层。清代的满族女性穿袍,汉族女子则主要为褂、袄配裙和裤。尽管满汉服装间的区别到清末已很模糊,但民国初年女性穿袍者“极不普遍”。其次,从历史的沿革角度考虑,自19世纪末起包括服装在内的部分旧传统习俗就被有识之士当作妨碍中国进步的障碍,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废除了清代的服装礼仪制度,还发生了短暂的排满风潮,其后又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受西方文明影响最早也最大的上海,复制清代旗装袍的社会条件似不充分。再从旗袍的使用群体角度分析,旗袍初始的穿用者和最早的倡导者是都市中受西学影响较深的学生等社会群体,她(他)们绝大多数是汉族人,她(他)们的祖先在清初经过流血抗争才为汉族妇女取得不穿满式服装的权利,服装史上由此有了清代女装的“汉装(Han Style或Chinese Style)”和“旗装”之分,尽管自清末起上海女装就是西洋东洋、汉装满装兼而有之,但要让其照搬曾为之唾弃的旧传统服装少有可能。由此可见,旗袍与清代旗装中的袍应该不会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任何新流行的兴起在其偶发性的背后都有必然性。联系1925年前后的上海女装时尚,可以对旗袍式样的诞生作如下解释:自20世纪10年代起,传自留学东洋女学生的少有纹饰短衣长裙的“文明新装”成为新派女性的时髦;马甲原本是清代以来上海妇女的常用衣类,短可及腰长可至膝,20世纪20年代初时兴一种长至小腿的大马甲,类似旗装式样的袍而无袖,有人为求区别也为标榜新奇将它称为“旗袍马甲”;至旗袍风行之前,开始有将旗袍马甲着于褂袄之外而取代裙和裤的穿法,部分研究认为旗袍即脱胎于此;再将日常生活中的旗袍马甲加上文明新装中风行的及肘喇叭袖(时称倒大袖),构成了旗袍最早的流行式样。
但是,如此仅说明了旗袍本身的形的由来,却无法解释旗袍风尚中与旧传统完全不同的服装配伍方法,而这恰恰是民国的旗袍和以往传统衣着习俗之最大区别所在:自清代至旗袍风行之前,无论是汉族还是满族女性均通过与袍服或上装相配的裙和长裤将下肢基本遮盖。而在旗袍的配伍中,除1925年旗袍流行的萌芽期有少量袍中穿裤的记载外,其时尚主流基本为旗袍内不着可能外露的裙及长裤,而是配穿合体的袜,甚至不着袜而裸露小腿。
作者注意到,旗袍与当时的连衣裙等西式裙装在衣裳连属的制式和衣装搭配上均有出奇的相似,包铭新先生也曾将旗袍比喻为中国的One-piece Dress。早在20世纪初,上海已经于华洋杂处中见识并开始宽容地接纳了包括西式裙装在内的西方服装体系;10年代中期后上海流行跳交际舞(时称“交际茶舞”),摩登女子穿用的“茶舞服”中就有西式连衣裙;对于部分受西方文明影响较大的女性群体而言,西式裙装也常为其所用;而且作为旗袍母体之一的文明新装亦不同于日本和中国传统服装,它是西方服装体系通过日本再迂回传到中国的结果,裙已经不是中国传统的围系式而改为西式套穿,裙内也不再穿着长裤;加之上海“时髦机器”的城市特性对服装流行求新求变的诉求,在上海的西式学堂的女学生群体中最早出现了融旗袍马甲、文明新装和西式裙的诸多特性于一体的旗袍新流行也就不难理解。旗袍之所以“只不过略仿旗装,和真正满人的袍,相去很远”,其根本原因应在于此,而这又是过去的某些研究较为忽略之处。
四、旗袍称谓的由来推断
尽管自清代以来,袍就不是普通汉族女性的日常服装,在上海只有旗人和少数欲以衣装猎奇争艳者穿用,但由于男子的普遍使用,当时的人们对袍并不陌生,而所谓旗袍确实与其在外形上十分类似,将它归类为“袍”也很合理,何况还有男袍女穿之旗袍起源说。同时,因为汉族男性早在清初就改穿满式男装,而旗装中的男、女袍除大小和装饰不同外几乎形出一辙,加上旗袍前身之旗袍马甲也与旗装的袍多有相似之处,由此可以理出旗袍与旗装袍的间接联系。“旗”字则可从“旗袍马甲”中得到解读,“旗袍”称谓甚至还可能是它的直接衍化。非但如此,较先采纳旗袍的又是一个鼓吹男女同权的社会群体,她们不但要通过旗袍摒弃过去妇女上衣下裙两截穿衣的习俗以改变中国女性的弱势群体形象,更想无论在称呼上还是在式样上都取得和男性一样使用袍的权利。而且尽管其时的上海已经较为开放,保守思想仍有相当势力,对西式装扮和新奇时髦虽然见怪不怪,但在流行的推广过程中还是阻力重重。新式、样冠以看似传统的“旗袍”之名以强调中式模糊西化,也许是为体现五族共和及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更可能是期待以此减轻社会的群体压力。
五、旗袍流行的美学解读、消费保证和社会机遇
任何一种式样要成为时尚,必须为大众的美学理念所认可、消费相对便利并包容于一定的社会氛围。风行之始的旗袍是中式表观下的西化穿用,其既有中国服装传统的外观承袭,但又是西风吹拂下的传统变异。时尚美好出乎想象的强大力量,渴望和想往包括服装流行在内的西方文明的社会风气,加上民众重视衣饰的习俗和传统服装制作业的基础,以及北伐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终于成就了旗袍的在中国的全面流行。
对于旗袍时尚的美学解读,尽管有观点认为其在于类似西式审美所嘉许的人体曲线显露,但事实上旗袍风尚仍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潜意识并构成了具有中国20世纪前期的时代特征的新的衣饰美学观⒂。早期的旗袍依然是传统的平面结构,其连身通袖强调的还是手臂下垂时传统美人的溜肩,腿也只在袍衩间得到意念上的完整;尽管旗袍在胸臀的最大处是合体的,但由于没有横向腰线分割和胸腰省道,腰部虽通过边缝内收但仍具相当的宽松度,在顺畅的廓形下,胸的突显依然较西式服装为弱,而东方人种臂的扁平却被忽略;至于纤腰则是概念想象的必然,身段婀娜者自不必说,即便是腰变粗腹显赘穿上旗袍仍有臆想中的苗条,最多只是使袍在腹前有一个不明显的凸出曲面,反而显出中国传统式的“富态”,这使得旗袍无论二八佳丽或六十年纪均相适相宜。如此构成的旗袍非但中国的女人喜欢它,即便男人也欣赏它,老派人物接纳它是因为其有传统的服装表征和审美意趣,西式因素的融入又迎合了当时所必需的开明 ;新派人物欢迎它则着眼于其中西交融的衣着方式,还具有紧跟西方的流行感和一个完全中国味道的名字。而旗袍对于服饰配伍的中西包容又体现出不同社会群体的审美偏爱。
由于早期旗袍的结构和传统服装脉络相承并不复杂,同时其简练的廓型和局部装饰又对材料具有极大的兼容性,服装制作因人而异相当便利,这使得旗袍的风行在物质上成为可能。旗袍可以到弄堂口胡同旁的裁缝摊或把裁缝请到家里量身而制,如果付不起工钱则干脆自做自穿或请人帮忙,而当时的时装店通常只卖西式服装,至多有一两个柜面承接那些不满意江湖裁缝又不愿自己动手的富家女子的旗袍定做。尽管其时并没有设计师的职业分工,但是具有优秀服装传统的中国女性特别如上海的时尚民众,将其流行主张通过裁缝之手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现代概念中的设计行为。正是由于旗袍的这种泛设计性使旗袍看似大同小异但有着丰富的局部变化,进而造就了旗袍个性充沛的风尚流行。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背景为旗袍的风行提供了有利时机。北伐革命的隆隆炮声和妇女解放的阵阵口号,成了作为新女性的标志之一的旗袍为社会接纳乃至赞许的最好理由。社会各界特别是商业功利驱使下的纺织厂、服装店等则对旗袍时尚的推波助澜。妇女特别是城市女性的时髦天性也使旗袍加速进入百姓衣装生活。自1927年以后,旗袍的流行逐渐由城市向乡村推广,至20世纪30年代,旗袍已经取代上衣下裙而成为中国女性的主要服装品类。
六、结论
旗袍风尚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它起始于1925年上海的女学生群体,1927年后风行全国。早期旗袍的式样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同时又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构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的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并被现代人视为20世纪中国衣着传统的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鉴于旗袍风尚与以往袍服的区别,可将“旗袍”作为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全部具备或部分突出如右衽开襟、立领、盘纽、摆侧开衩等局部特征的一件制女装的专门指称,而将此前旗装中的袍称作“旗装袍”。同时,由于境外研究以及英文翻译对旗袍的表述多种多样,如“Mandarin Dress”、“Ch'ipau”以及“Cheongsam”等,建议统一以“Qi Pao”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