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孔夫子
解密:中国落后西方,谁是祸首?
孔夫子作为中国儒学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封建社会被奉为经典,受人推崇,历代君主都要大力宣扬儒学思想(是这么一回事吧?)。我觉着单从论语这本书来看,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可是,为什么新文化运动开始后,要批判孔子呢?为什么要批判这位大圣人呢?如果他的思想是错误的(尽管我看不出来呀!)那为什么如今又重新推崇开了呢?
简单说,一切变化都来自于中国近代的不自信,也反应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水准。
1。孔子是个善良的可爱小老头,有点象胡耀邦,他的思想好坏,对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当时是“百家争鸣”,有老子,墨子等等更牛比的人。
2。汉朝“独尊儒家”,是为了借用孔子的部分东西以巩固统治,孔子的本意被歪曲了。无论如何儒教正式从此一统江湖,就如武侠小说一样,哪个流派得到政府支持,这个派别就会成为武林盟主。但是,这个时候的儒教不等于孔子。
3。隋唐有了科举。儒教是考试内容。儒教进一步独大。
4。宋朝:科举,儒教,科举,当官,三位一体,彻底垄断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
5。明朝:把宋朝的变态理学列为科举内容。这也许是因为宋朝的理学发明者性“朱”,而明朝皇帝也姓“朱”,也许和理学更适合维持统治。注意,这个时候的“儒教”或者“理学”,与孔子思想更是相差甚远,明朝曾经禁止孟子的学说,后来因为知识分子反抗,把儒家另一个大人物孟子的书删改80余处,才可以发行。删改的是孟子说了“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6。清朝和明朝类似,到了晚期废除科举。
7。民国:孙文,鲁迅这些愤青,学识不怎么样,但敢于借助日本等列强的势力“革中国人的命”,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包括孔子,也包括中医。
8。五四运动,愤青继续否定传统文化,后来的文革和此类似。
9。我朝:毛时代,批孔是反封建,但同时更是另有所指,反孔是个借口和幌子。
现在,市场经济,金钱第一,道德败坏,有的人希望用传统文化恢复社会风气,但我觉得这和学雷锋一样,首先是上层人当“雷锋”做“孔子这样的圣人”,否则,百姓会学么?
更有甚者,某些人希望用儒教代替马列主义,让儒教再次成为中国的国教。还有一个原因,中国人喜欢跟风,似乎傍上古人就显得自己深沉有内涵有知识;最后是经济效益,能挣到钱能出名,当一次“芙蓉姐姐”又如何?
中国文化落后了,是事实。文化包含很多方面,比如科技,思想,艺术等等。但是,造成落后于西方的罪魁是儒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再没有其他学派的土壤,和先秦比,汉朝之后基本是一直在衰落,和什么“外族”入侵没什么关系。汉朝之后,朝代好好坏坏,但再好也无法和先秦相提并论,没有本质差别。
为什么中国再也没有春秋战国时代的辉煌?战乱年代或者和平年代,都没有了。关键是儒家排斥其他学派,最明显的例子是,先秦时代的古籍文化,保存到今最完整的是儒家的玩意。其他学派早被边缘化,直到有的消失了。
儒家一统人们的思维,科举,当官和儒教三位一体,而西方人没事的时候可以作实验玩玩。
我认为,唯一和春秋战国时代有点类似的,是元朝,是真正的世界领先,不那么独尊儒家,也因此,现在被儒教弟子骂的很惨。
儒家和汉武帝确实是祸首。汉朝的科技和政治体制不如古罗马帝国,唐朝和宋朝的科技不如伊斯兰帝国.而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后来的启蒙运动几乎是把所有这些好东西加起来,更有创新。
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正是明朝时代,明朝知识分子在玩理学的八股科举,或者写写黄色小说,中国怎么能不落后于西方?
下面这个文章很好:
-------
李零:传统为什么这样红——20年目睹之怪现状
李零
(一)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这是我和大家讨论的问题,大家身边非常热闹的问题。
前一阵儿有件事,大家都知道,就是“红心鸭蛋”事件。鸭蛋为什么这样红?事情比较简单,质监局一查就查出来了,鸭蛋里面放了苏丹红。但我们要谈的事可不一样,后边的背景很复杂。
台湾有家报纸,登过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它是学我们的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雷振邦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这是个敏感问题。不了解前因后果,不能理解它。比如,于丹为什么这样红?知识分子的眼睛为什么这样红?不管是高兴的红,生气的红,嫉妒的红——电视广告词:酸不溜丢的山里红。
现在,《论语》走进千家万户,民工发,监狱学,领导高兴,群众欢喜,知识分子不能太孤立,自绝于领导和群众。
有人说,孔子死了,2500年才出了个于丹,太可爱,太可爱;就她把孔子讲透了,讲活了,了不起,了不起。这是捧。
有人说,此人活像一说书的,讲的全是心灵鸡汤,心得是她的心得,跟《论语》有什么关系?夫子之道,全让她糟蹋了,我们得保卫孔子,保卫他的道。这是骂。
还有人,深得中庸之道,说人民群众读《论语》,传统文化被发扬,毕竟是好事,我支持你,但《论语》也分雅《论语》和俗《论语》,人民群众归你管,知识分子的地盘你休想进。我们知识分子讲《论语》,那是另一番天地,我才不带你玩儿。
这三种反应,和我无关。
不错,我是知识分子,但最不乐意戴这顶帽子。儒这个林大了,什么鸟没有。
填表,我是群众(群众是集合概念,其实应叫群众分子,和知识分子一样)。群众有什么了不起?人多势众,未必真理在握。我还是群众一分子呢。一分子就是一分子,他们代表不了我,我也代表不了他们。
一本书,一人读,想不到闹出这么大动静。我读《论语》,就是我读《论语》,自己写点读书笔记,讲点个人想法,谁也不代表,犯不着绑上一堆人说事。
现在,举国若狂,复古一边倒,不正常。我的声音太小,但我要大声说给你们听,请大家认真想一想,传统为什么这样红。
(二)什么是传统?
“传统”这个词儿,现在地位很高,高得吓人,除了过去的“革命”,啥都比不了,谁敢说个不字?
大家记住了,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神话,将来肯定是笑话。
传统是什么?不就是过去,好的坏的,一锅乱炖,跟现在没什么两样,用不着拔高,用不着贬低。《兰亭序》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儿子看我,和我看我爸爸,道理差不多。祖宗留下的东西,什么没有?你别以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才叫“孝”。杨伯峻说,“道”是正面的东西,爸爸的合理部分。但父母留下来的东西,合理的,三年不许改,三年以后就可以改了吗?难道我们要改的,不是爸爸不合理的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吗?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宝贝,最大一件宝贝,是中国人。古今中外,一切遗产,都是为我所用。人吃饭,人是主体。不管什么饭,总是被人吃。饭不能分体用。“中餐为体,西餐为用”,那不是笑话?但我们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浑身的毛病。《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好坏都不能拒绝。比如我爸爸的礼物是震颤,我他*的礼物是过敏。遗传病,年轻没事,年纪大了才暴露。可见就是体,也是好坏参半。
传统,谁都有。比如美国,立国不过200年,家家藏枪,就是传统,所以老有校园枪击案。当然了,溜门撬锁的也要小心,私闯民宅,人家会开枪。
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别人的孩子未必比你差。你排斥人家,人家不排斥你,吃亏的是自己。西方人,开口闭口,言必称国际,你的我的,都是他的。国际二字,背后有霸道,但他们四海为家,气魄比我们大。
(三)西化有什么可怕
全盘西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大家最爱争。我讲全盘西化,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不管好不好,爱不爱,这是大局已定的事情。你只要睁眼看一看,周围的一切,几乎全是西方文化,哪怕是国产自己造。
我们中国人,特别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历史上,我们特别能化人。古书上讲的“柔远能迩”、“远人来服”、“归义”、“归化”,都是讲这类事。就连最不济的宋以来,汉族两次被异族统治,我们还是把他们给化了。还有,抗战时,我们讲四大发明,国人称为文化馈赠,很自豪。但结果怎么样?人家学了,却拿船坚炮利来还礼,我们又学他们。
可见,老师和学生是换着当。
中国人的心态很简单,我化别人,我爱听;别人化我,绝不行。近代中国,明明已经被人化了,有人还在幻想,说蒙元怎么样,满清怎么样,那么大的块头儿,不也叫咱们汉族给化了?多少年后,还会大翻盘。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文怀沙说,王鲁湘,你的唐装是满服,我穿和服,才是唐装,日本把中国灭了,没关系,结果是,中国多了个日本族,第57个少数民族(这话,不仅中国人听了生气,日本人听了也生气)。
现在的日本,现在的美国,你给我化化看,别做梦了。想不到这种明摆着的事,照样有人犯糊涂。
谁化谁,表面是争谁的文化更优越,其实是争支配权。我占有这个势,怎么化都行,什么你的我的,全都是我的。没有,才分彼此,才争高下。想不通的事,换位思考,道理很简单。
中国近代史是部挨打的历史。中国人挨打,中国文化也挨打,打得失魂落魄。一是揍出一个国学来,我叫“国将不国之学”。二是剩下一堆国粹,其实是全盘西化还来不及化,或化而不动,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好像熬药,药被人喝了,留在砂锅里的,全是药渣。原汁原味,本来是药,没有药,只好拿药渣说事。所谓国粹,其实很多是国渣。前一阵儿,各地申遗,什么都申,很多就是这类东西。其实不少是这两年刚造出来的东西。
还有一样,令人自豪,则是我们的国宝。这是真正的宝贝,西化化不动的东西,只能毁而不能造。造出来的都不是国宝。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明辉煌,当然很自豪。古迹、古物和古书,尽管使劲糟蹋,留下的东西还是不少。物质文化遗产,实实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虚虚假假。
古董,很多本来也是普通玩意儿,日用的东西,家家都有。毁的毁,弃的弃,最后剩下来,全是宝贝。保古和西化,如影随形。西化的破坏,反而抬高了古董的身价。
文物,摆进博物馆的展柜,都是稀罕玩意儿,无所谓精华糟粕。糟粕精华,只有进入现代生活的东西,还在使用的东西,才有这类问题。我们把古董摆进展柜,但不必把自个儿也摆进去。
(四)国学是国将不国之学
前一阵儿,国学网选国学大师。尹小林问我,哪些人算国学大师。我跟他说,举国若狂谈国学,大师不大师,暂且搁一边儿,咱们先得问一下,什么叫国学?
国学是个混乱概念。
什么叫国学?研究中国的学问就叫国学吗?不是。第一,没有西学,无所谓国学,国学是对西学而言,郑玄不是国学家,戴震也不是。第二,人家外国有汉学,同样研究中国。比如20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很牛。汉学不能叫国学。他们从周边国家讲中国边疆,从中国边疆讲中国内陆,比世界眼光谁大,比精通语言谁多,我们的大师(如陈寅恪),毫无优势可言。当时,五大发现,全和外国人有染,真让国人气短。陈寅恪、傅斯年,他们到外国干什么?就是出去偷艺。他们心里,全都憋着口气:人家看不起,暂时不说话,三十年后,再与他们争胜。
我的看法,国学虽刻意区别于西学,但实质上是“国将不国之学”。它跟西学争胜,越争气越短。新学,就连国学家也学,即使最最保守者也学——明着不学偷着学。大家要找原汁原味,几乎没有,其实都是不中不西之学,不新不旧之学。所谓大师也很简单,全是推倒重来,白手起家,创建各门新学术的人。
现在,一般人的印象,读古书就是国学。比如章太炎、黄侃,杨树达、余嘉锡,还有钱穆,这样的人才算国学大师。如果这才叫国学大师,很多人都不能算,国学的阵容很可怜。
我的意见,近代学术,有些太新,不算国学,最好归入西学;有些太旧,也不算,最好归入清代学术。比如考古学(archaeology),就是地地道道的外国学问,绝不是宋人讲的考古学;还有历史比较语言学(philology),也是地地道道的外国学问,绝不是清代的小学和考据学。李济、夏鼐,不算国学家;李方桂、赵元任,也不算国学家。
大家说的国学,很多都是不新不旧之学,什么算,什么不算?标准很难定。如所谓罗(振玉)、王(国维)之学,材料是五大发现,全是新材料,他们和法国、日本的学者有不少交流,眼界也很新,这种学问,大家叫国学。但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算不算,好像不算(地理系,现在归理科)。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算不算,让哲学系一讲,当然算,特别是近代尊孔的名人,更是绝对没跑,肯定都是国学大师,就连释道二藏也算是国学。
大家都知道,史语所的“史”,是用考古学改造传统的经史之学;“语”是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改造传统的小学和考据学。这样的学问,都是不新不旧。还有清华国学研究院,所谓国学也是不新不旧,有些还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学。
现在,最奇怪的是,连季羡林都成了国学大师。人家自己都说不是,好事之徒,还要把这顶帽子扣在他的头上。这也反映了国学概念的混乱。
(五)国粹多是国渣
国粹是个可笑的概念。
中国古代,两河文明,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要发达一点。从前的中国,头在北方,屁股在南方。近代,情况反过来,“鬼子”从海上来,现代化从东南往西北推,屁股变成头。最先进的跟最落后的凑一块儿,反而成了欢喜冤家。西化越凶,才越讲国粹。
古人说,楚地多巫风,江南多淫祀。明清时期的闽越还是如此,拜拜的风气最浓。我们的同胞,漂洋过海,把这些文化带到香港,带到台湾,带到海外的唐人街,在很多外国人看来,最中国。他们成了中国的窗口。唐人街,舞狮子,舞狮子是汉代传入的外来艺术。港台好武侠,武侠是人文幻想加义和团,专打外国人。好多人说,礼失求诸野,求出来的礼,很多都是这类东西。
中国的国粹是什么?很可怜。全是西化剩下来的东西,有些城里化了,乡下没化,沿海化了,内地没化。中医中药,国剧(京剧)国术(武术),还有中国菜,数来数去没几样。
我们,身上穿的,屋里用的,衣食住行,一切拿眼睛能瞅见的,几乎全是洋的。我们的词汇,留下了一堆“洋”:点灯用洋油,烧饭用洋火(或洋曲灯),穿衣用洋布,就连梳头洗脸,也是洋瓷脸盆洋胰子。
衣,中国传统,特重发式和衣冠,披发束发,左衽右衽,所以别蛮夷。满人入关,为争这口气,死了很多人。衣服的进化,全世界差不多。早期,裁剪技术不高,全是拿片布,往身上一裹;第二步,才宽袍大袖。紧身衣,类似运动装的衣服,往往和军事、体育有关,特别是骑马,我们叫胡服。所谓深衣、汉衣冠,早就没了。真国粹,有,农民穿的土布衫、免裆裤,大家不爱穿。
食,我们以为特国粹。其实,打新石器时代就粹不起来。烹调方法不说,材料是五花八门。五谷之中,只有小米、糜子是北方原产,水稻是南方原产。历史上,多少动植物,都是引进。比如各种瓜,除了香瓜,多半都是外来。现在的东半球,据说1/4的食物,全是来自西半球。比如辣椒从哪来?烟草从哪儿来?西红柿从哪儿来?红薯从哪儿来?都是来自美洲。没有辣椒,还有什么川菜?
住,古城,秦始皇铭功刻石,自诩堕坏六国城郭,我们比他还厉害,拆;城里的胡同四合院,拆;这些年,农村的老房子,也都扒了。我回老家,就连北方的土炕(从新石器时代就使用)也都扒了,年轻人要睡席梦思。
行,也是汽车、轮船、飞机的天下。就连自行车,也是外来,我们老家叫洋车子。
祖宗留下的,还有什么?我是说,生活层面的东西。抓耳挠腮,大家想到了语言。中国文学,总得用中国话写中国人,汪增祺如是说。但就连这事,也要打折扣。研究外来语的都知道,我们的汉语,很不国粹,哲学术语、科学术语、军阶官衔、制度名称,几乎全是外来语(很多都是日本传来的假汉语),甚至语法也大受影响。
唉,就连最最国粹的汉字,也被简化了。港台的同胞想不开。
(六)国宝要保不要造
中国历史太悠久,地上地下宝贝多。古人说,地不爱宝,稍一动土,就有发现。
古迹古物,和我们的万里河山分不开。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文化生态,是我们肩上的重任。
我们的地面遗迹,长城、大运河,很宏伟。长城断断续续,运河断断续续,保护起来最费劲。后者的现状非常惨,我亲眼目睹,不是排污渠道,就是垃圾坑。利用南水北调,古的变新的,不像话;不利用南水北调,又没有钱。
中国的考古发掘,年年大丰收,但盗掘也十分猖獗。
传世品和出土品,书画、陶瓷、青铜器,博物馆的收藏很丰富。近两年,全国都在盖新馆。但很多文物流入私人手中,流入海外市场。
地面遗迹,《封禅书》、《郊祀志》、《水经注》等书所载,如甘泉宫、后土祠、八主祠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古代遗迹。岳镇渎海的庙,也有存留。古建,山西最多,主要是元大德癸卯年地震后的劫后余存。
这些都是真古物、真古迹,一定要保。
假古迹,也不少,用《红楼梦》上的话说,很多都是“从敬爱上穿凿出来的”东西。比如陕西的黄帝陵,湖南的炎帝陵和舜庙,河南的二帝陵和太昊陵,山东的少昊陵,绍兴的大禹陵,江苏的泰伯祠,还有各地的关庙,等等。这些古迹,历代翻修,本身也是古迹。但各地公祭,烧香磕头,十分滑稽。不仅如此,为了寻根问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地还拆了不少真古迹,造了不少假古迹,十分荒诞的假古迹。保护真的没钱,造假倒有钱。
现在的中国,文物古迹大破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不能怪五四,不能赖文革。中国的地方官、旅游部门、施工单位,考古文博单位,都有责任。
中国的干部队伍,底色是农民。文物古迹被破坏,主要是管不住农民和地方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博物馆交农民办,会办成什么样。肯定不是女尸,就是长着五条腿的驴。
中国传统再伟大,也不能靠毁真造假来发扬。推而广之,就是古代思想,也是同样的问题。真孔子,没人爱。大家更爱假孔子。
(七)五四运动,光芒万丈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打倒的只是店,不是孔子。孔子安然,孔子无恙。当时的非圣疑古,表面上是传统中断,其实是传统重建。它对中国新学术,有不可估量的贡献。不仅西方科学的引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军事学,是全面占领。人文学术,也革旧鼎新。从旧经史之学到新史学,从旧子学到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从旧集部之学到新文学,革新是全面的。
中国的新学术,不光是靠点滴积累,一砖一瓦往起垒,更重要的,是文化立场的突破。
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前辈,感谢鲁迅,也感谢胡适。五四的遗产是多方面。明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很多问题,要全面总结。
五四有两个遗产,和胡适有关。
第一,是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运动。这个运动,很多人都认为是中国史学现代化的标志。它和胡适的影响直接有关。胡适和顾颉刚,都很重视崔东壁,美国的Arthur W。Hummel也很重视。顾颉刚对崔东壁很佩服,但明确指出,他和崔氏不一样。崔东壁尊孔卫道,他不是。正因为不是,所以顾先生才敢怀疑圣人,怀疑孔子时代的圣人(尧、舜、禹)。这是了不起的突破。虽然,在方法上,顾先生沿袭了崔氏的方法,没有反省这类方法的不足,在古书体例的研究上没有突破。其实,宋以来的辨伪学,辨伪考实乃禁书之策,考据是为了保卫孔子的道,并不是纯粹的方法,里面也有意识形态。《古史辨》留下的问题,今天也还是问题。傅斯年、蒙文通、徐旭生,他们的族团说,都破顾说,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断,即使今天,也还在争(如关于断代工程的争论),可见影响多么大。
第二,是中国哲学史的建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舍上古圣人不谈,直接讲诸子,直接讲老、孔,当时人以为学问不足,但他的路是对的。这书是真正的开山之作。胡适之后,冯友兰是大家,书比他多也比他厚。胡不讲六家,冯讲;胡否认王官,冯加限制而肯定;胡以老在孔前,冯以老在孔后。这些分歧,现在也还是争论的话题。一般认为,这门学问,冯氏才是真泰斗。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胡适的考证诚多可商,但文化立场,占位却比冯氏高。第一,他强调,中国哲学史,不能用西方哲学史的概念和框架来剪裁,冯氏反之;第二,他是把孔子从圣人的位子上请下来,和诸子平起平坐,冯氏却是尊孔派。胡适指出,冯氏争孔、老先后是信仰问题,看得很准。即使今天,胡适的看法也是解毒剂。
五四代表的新文化,后来分为两叉。1949年后,更被海峡隔绝,判若两个世界。
1998年,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编过《新史学之路》。什么是新史学?不光梁启超,不光傅斯年,派别很多。他们说的新史学,只是新史学的一支(现在去蒋,还讲什么傅斯年)。史语所的最大成就是考古发掘。这个队伍,海峡两岸各一半,不能只算一边。我呆过的社科院考古所和历史所,很多老人都是参加安阳发掘和西北考察的旧人。我的老师张政烺就是史语所的人。罗王之学的传人,绝大多数也在大陆。史语所的研究,强调的是动手动脚,找各种实证材料,这种材料,新东西全在大陆,研究是由大陆的学者在继续。过去的研究根本没法比。超越这类研究,打散了研究,提高了研究,还有不少东西,比如社会史的研究,也和共产党关系更大,即使走过曲折的路,也还是有很多贡献。
新史学的各派,成败是非,可以慢慢讨论,来源是什么,很清楚,根本没法按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分疆划界。它们的共同来源,都是五四。
厚诬五四,是数典忘祖。
近年,余英时说,郭沫若抄钱穆,引起轩然大波。钱穆和郭沫若,分属不同的营垒,分属海峡两岸各一边。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为人怎么样,可以另外评价。政治观点不同,当然不一样。但他们俩,学术成就怎么样?自有公论。钱穆,学问太旧,格局太小,根本无法和郭沫若比。中央研究院选第一届院士,他们对郭沫若的政治立场很不满,但学问没商量,还是承认,照样提名。傅斯年说了,只要不是。
其实,学术就是学术,即使罗振玉的书,我们也要读。他有学问,还是有学问。
这才是公允的看法。
(八)文化断裂和复古风
现在的中国,复古成风,动言断裂。断裂和复古是自古有之。艺术尤其明显。我有一本书,叫《铄古铸今》,就是讲这个问题。
张光直先生有个说法,西方文明是断裂的文明,中国文明是连续的文明。最近,法国的沙义德(John Scheid)教授来北大讲罗马的皇帝崇拜,他说,他不同意这一说法,欧洲历史也有连续性。
西洋史,断裂多,不然不会有他们的阶段说、形态说。但罗马推崇亚历山大,很多方面继承希腊;蛮族入侵,灭罗马,只是西罗马亡了,东罗马还在。东罗马一直有希腊之风。亚历山大灭波斯,也接受波斯文化,不光女人和地盘。
历史,都有断裂,也有连续,就像《三国演义》上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就算连续性强,也还是有很多断裂。他们有断裂,更不用说,否则还有什么文艺复兴。
现在,时兴讲文化断裂,好像只是中国大陆断了,香港、台湾没有,日本没有,欧美更没有。断裂的罪魁祸首,据说是五四运动。这是危言耸听。
断裂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根本原因是现代化。这不是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哪个时段偶然发生的问题,而是几百年来,带有全球性的普遍问题。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是断中世纪的传统,接希腊、罗马的传统;日本的脱亚入欧,也是断中国传统,接欧洲传统。谁都是爸爸不亲爷爷亲,反认他乡是故乡。这是风水轮流转和历史时装化的普遍规律。
还有,古典教育衰落,也很普遍。欧洲,是20世纪衰落,二次大战后,彻底衰落。拉丁文唱诗,如法国的天主教堂,1960年代后,也彻底不行了。
传统为现代化腾地方,哪儿都如此。就连事后诸葛亮的保古,也是由现代化来买单,由现代化来挽救——尽管摧毁它们的也正是现代化。
我说过,保古的前提是舒缓现代化的压力。这个压力不减,全是空话。欧美日本比我们做的好,主要原因是,他们先下手为强,没有这么大的压力,败家和疯狂致富的冲动没我们强。
中国的败家,是和现代化拴在一起,是和现代化引起的各种政治冲突和社会灾难拴在一起,参与其中的所有政治派别都有份,就连满清王朝也有份。比如五大发现,为什么都在世纪之交,就是中国败家败出来的。西域汉简、敦煌文书,被“丝绸之路上的洋鬼子”搞到外国去了,那是清朝的事。内阁大库档案造了还魂纸,那是民国的事。这些都不是现在的事。
大家把气撒在五四身上,五四和鲁迅成了众矢之的。众怨所集,才有目前的各种发烧发狂。背后的台词我不说,谁都知道。
(九)说经典阅读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今人厚诬鲁迅,主要因为他是左翼,是延安树起的文化革命旗手,1949年后,在思想文化界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但我国知识分子,真奇怪,居然和美国的大老粗一般见识,以为只要沾个右字就好。毛泽东不是说,鲁
2. 孔夫子旧书网的书画是真迹吗
古字画、名人字画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赝品。
确实有仿制水平较高的,比如上海几个卖家、天津几个(不好意思点名,有一个卖得火起来,去年下半年有几个不明底细的新注册的猛投,常在几千元结拍,此人到年底竟然一起拍就是几千元,开始蒙了几个新人,后来再也没人拍了。春节后他降低起拍价,还是没人拍)。我认为水平高的仿制品,也可算是艺术品,几百元、千元以内一副买回去装潢门店可以,不算贵。那个总是批发海外回流的,我注意过多次了,其零拍的作品,仿制水平不高。也许其中有珍品?很难说。还有一个将近一年了,总是起拍价数千元一幅,每天上十几二十几幅,常常连天累月没人投拍,可对事儿了碰上一位新来的,也卖出去过。我看他的销售额也不准够管理费的。(他总是放在“珍本拍卖”,一幅三天1元“占地费”) 有些省美协会员的作品,属于地方名家,倒是真的,一幅四尺整的经常可以三~五百元拍下——当然也需要你的慧眼,是不是真品,再是确定价位多少是你的心理底限。
3. 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伦敦玛莉莲买了件旗袍送妈妈 莫斯科的夫 这是谁唱的
中国话
作词:郑楠、施人城 作曲:郑楠
演唱:S H E
hebe: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she: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ella:伦敦玛莉莲买了件旗袍送妈妈
莫斯科的夫司基爱上牛肉面疙瘩
s,h: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
ella:s,h: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
这几年换他们卷著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
s,h: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ella: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s,h: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板凳偏偏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到底扁担宽还是板凳长
she: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卧著一只鹅
坡下流著一条河
哥哥说宽宽的河
弟弟说白白的鹅
鹅要过河河要渡鹅
不知是那鹅过河
还是河渡鹅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ella:纽约苏珊娜开了间禅风lounge bar
柏林来的沃夫冈拿胡琴配著电吉他
s,h: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
ella: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
这几年换他们卷著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
s,h: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ella: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s,h:有个小孩叫小杜
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搁下醋
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
洒了醋湿了布
嘴说腿腿说嘴
嘴说腿爱跑腿
腿说嘴爱卖嘴
光动嘴不动腿
光动腿不动嘴
不如不长腿和嘴
到底是那嘴说腿还是腿说嘴
she: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参考资料:
4. 孔夫子旧书网买书可靠吗,会不会被骗啊
骗子卖家通过不发货叫你干瞪眼。所以切莫还是小心上当
5. 歌词里含 “孔夫子的话” 滴歌曲名字
中国话
曲:郑楠 词:郑楠,施人城
演唱:SHE
扁担宽 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扁担宽 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伦敦玛莉莲 买了件旗袍送妈妈
莫斯科的夫司基 爱上牛肉面疙瘩
各种颜色的皮肤 各种颜色的头发
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
(中国话~)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
(吔~)
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
平平仄仄平平仄
好聪明的中国人
好优美的中国话
扁担宽 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板凳偏偏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到底扁担宽还是板凳长
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卧着一只鹅
坡下流着一条河
哥哥说 宽宽的河
弟弟说 白白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渡鹅
不知是那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 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纽约苏珊娜
开了间禅风Lounge Bar
柏林来的沃夫冈
拿胡琴配着电吉他
各种颜色的皮肤
各种颜色的头发
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
(中国话~)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
(吔~)
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
仄仄平平仄仄平
好聪明的中国人
好优美的中国话
有个小孩叫小杜
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 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 搁下醋
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 跑了兔
洒了醋 湿了布
嘴说腿 腿说嘴
嘴说腿 爱跑腿
腿说嘴 爱卖嘴
光动嘴 不动腿
光动腿 不动嘴
不如不长腿和嘴
到底是那嘴说腿 还是腿说嘴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 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 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 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6. 孔夫子的花越来越国际化这句话是哪首歌的歌词
S.H.E-中国话
曲:郑楠 词:郑楠/施人诚
扁担宽 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扁担宽 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伦敦玛莉莲
买了件旗袍送妈妈
莫斯科的夫司基
爱上牛肉面疙瘩
各种颜色的皮肤
各种颜色的头发
嘴里念的说的
开始流行中国话
多少年我们苦练
英文发音和文法
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
学平上去入的变化
平平仄仄平平仄
好聪明的中国人
好优美的中国话
扁担宽 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板凳偏偏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
到底扁担宽还是板凳长
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卧着一只鹅
坡下流着一条河
哥哥说宽宽的河
弟弟说白白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渡鹅
不知是那鹅过河
还是河渡鹅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
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纽约苏珊娜
开了间禅风Lounge Bar
柏林来的沃夫冈
拿胡琴配着电吉他
各种颜色的皮肤
各种颜色的头发
嘴里念的说的
开始流行中国话
多少年我们苦练
英文发音和文法
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
学平上去入的变化
仄仄平平仄仄平
好聪明的中国人
好优美的中国话
有个小孩叫小杜
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 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 搁下醋
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 跑了兔
洒了醋 湿了布
嘴说腿 腿说嘴
嘴说腿 爱跑腿
腿说嘴 爱卖嘴
光动嘴 不动腿
光动腿 不动嘴
不如不长腿和嘴
到底是那嘴说腿
还是腿说嘴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
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
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
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7. 孔夫子旧书网上的民国旧书多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那里的书是以旧书为主的,里面有许多的民国旧书,在那里买过几本书,而且价格也不是很贵,所以对这个网站一点的了解,许多的民国旧书在那里,到时你可以去搜一下,找找看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书!
8. 孔夫子旧书网是个什么样的网站
看来兄弟有点out了,那我就给你介绍一下吧!孔夫子旧书网是以旧书为主要业务的网站,我在那里买过许多的书,而且都是在市面上找不到的书,而且价格都不是很贵的!赚了大便宜了!那里的书种类有各种各样的,有传统的文学类的,国学大家的书,国内外著名的图书,还有一些民国及建国后的图书,太多了。。有时间的话就去看一下,找找有没有适合自己的书,找到的话,你感觉不错就推荐给我一下,呵呵!
9. 古代夫子的服饰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
3、王室贵族.
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
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
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
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三秦汉时期
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
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
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
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
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
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
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
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
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
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
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
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
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 很′安静的感言: 谢谢! 你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好(2)不好(0) 神奇小孩 回答采纳率:40.1% 2009-01-11 13:32 中国历史五千年,从传说中的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总共更替了18个主要的朝代。在浩瀚的历史中,各个朝代“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自过了一把主角瘾。他们演绎过的故事大多烟消云散,而他们曾经穿过的行头——历朝衣饰,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呢?
五帝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大部分人穿兽皮麻布,仅勉强遮羞保暖,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穿上柔滑细密的丝绸,没有什么特别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
夏、商时代以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的是裙子)为主,并且逐渐规定了谁应该穿什么样的衣饰,使衣饰开始具备了区分等级地位的政治功能。因为生产力仍有限,夏商时代能用衣裳来臭美的只有少数的上层人物。大禹治水的时候,还经常穿着一身麻布短衣短裙——跟现在苏格兰男人穿的裙子装差不多。后来衣料越织越多、越织越轻便,衣裳才越做越长,终于一次性盖住手腕和脚腕,使遮羞蔽体不再成为问题。
周朝制定了被孔子极为推崇的“周礼”,完善了衣饰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款式仍以上衣下裳为主,但男装的衣襟和腰带比以前宽大很多,跟当时注重“文质彬彬”的礼仪不无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群雄割据,百家争鸣,既有鲁国的古典礼服,又有赵国的短衣长裤(胡服),还有郑国卫国的轻纱长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这个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相连的大袖交领曳地“深衣”(有将身体深藏的意思)——可称为古代长袍,奠定中国服饰的基本样式。当时深衣的衣襟做得极长,穿时在身上缠绕数道,每道花边显露在外,因之称为“曲裾袍”,风格十分独特。根据《论语》记载,孔夫子穿衣一套一套的,上朝穿礼服、在家穿便服,已经非常讲究,可知那时候物质水平总体上已经比较丰富,大街上也有很多的美服来养眼了。
秦朝男女穿三重衣,也就是穿N层包得严严实实的古代长袍,每一层都要露出领子来,类似于现在穿西装露出里面的衬衫一样。秦朝崇尚黑色,当时朝廷开会,用“黑鸦鸦一片”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据说秦国五分之一的人口是军人,军装(跟赵国的胡服差不多)是当时的一大特色,西安秦俑的军装就相当精良。在无处不在的黑色与军装中,秦代的衣饰是比较单调的。
汉朝推翻了“暴秦”,但服装样式基本沿袭,只是颜色与装饰丰富多了。汉朝中后期“丝绸之路”开通,各民族、各国交流活跃,衣冠服饰日趋华丽。以前的“曲裾袍”因不便行动,逐渐被衣襟竖直的“直裾袍”所代替,但女性仍以“曲裾袍”为主流。此时还出现了上身为短衫下身配长裙的“襦裙”,一直流行了两千多年。由于汉朝比较开放,女性也没有“三从四德”和“闺房”、“小脚”来约束,衣着自然色彩纷呈、纹路精美、千姿百态。
三国两晋时期,一部《三国演义》已经写得很明白了。当时的盔甲战袍精美异常,可以想见貂婵之类的美女的衣服也是美如流云的。东晋顾恺之有一幅名画《洛神赋图》,描绘三国时曹植在洛水遇见洛神的情景。图中洛女神彩衣飘飘,如燕子飞舞;曹才子长袍曳地,如玉树临风。衣服美则美矣,就是行动很不方便。
南北朝160多年,立国的倒有9个。这一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都掌过权,胡汉服饰进一步融合,增强了服饰的实用性。
隋唐时期是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鼎盛时期,各民族、各国交往广泛。受北方胡服的影响,初唐衣裙流行紧身窄小。中唐以后,服装中加强了华夏传统审美观念,衣裙样式越来越宽大。唐代社会开放,当时的女装微露酥胸,有一种雍容的暧昧,与唐三彩十分相似:色彩绚丽,造型丰满。唐朝男装是幞头(裹住长头发的头巾)、圆领袍衫、平底靴,有鲜艳的色彩、华贵的图案、宽大的样式,表达了一种民族的自信、自强和大度。唐代的服装有如一部《全唐诗》,格式渐渐推进,内容精采非凡,不负唐玄宗作曲的唐代歌舞精品《霓裳羽衣曲》的曲名。我想唐朝的名城大都里,男的风流倜傥,女的绚丽多姿,定然美不胜收。
五代十国只有50多年,北有五个朝代南有十个国家,走马灯似地更换国号和皇帝,对衣饰的主要影响是使衣服渐渐趋向窄细合体——方便打仗和逃亡啊。
宋朝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名扬天下,一部《水浒传》尽人皆知,现实的气息无处不在,衣服自然也不例外。这个朝代出现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新服装:背子——窄长袖,衣长及膝,腋下开襟,男女皆穿。总体上,宋装简洁流畅,色彩明快,有规有矩,不事张扬,感觉跟宋词差不多。至于与宋朝大致同时代的辽、金等国,都属少数民族,服饰特征是左衽(即前襟向左掩,区别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窄袖、开衩,也各有特色。
元朝是让史学家有些尴尬的一个朝代,虽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但更为之骄傲的是蒙古人。元代最主要的服饰是蒙古的“质孙服”——冠、衣、履从上至下都用一种颜色,很单调。好在当时还可以穿保留唐宋遗制的汉服,但这种汉服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蒙古的元素,形象有些模糊。个人感觉,元朝的衣服有如元散曲,句式简短,可添加衬字加以发挥,但整体水平低于宋词,仿佛进入衣服的低潮期。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穿着唐、宋传统的宽松圆领袍衫,穿长统袜、浅面鞋。但依照律法,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蓝、青、黑等色,平民妻女只能多穿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明朝的第一任朱老板是贫农出身,夺得天下后对官史的要求很严,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就要砍头。如此法治之下,服色上自然乏善可言。后来法治松了点,但理学盛行,精神桎梏前所未有,服装反而拘谨质朴。印象中除了增加前后补子的官服和皇家的服饰之外,宋朝人的衣服以冷色调居多,标志着那个循规蹈矩的时代。
清朝的统治者满族入关后,所做的大事之一是用武力逼迫关内各个民族剃发易服。“衣服骑射,不可轻变”是皇太极入关之前的祖训。清朝的服装大部分是按统治者的意思去设计的,政治性(清代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开四衩,官吏开两衩,平民不开衩)、实用性(主要是骑马作战的实用性)远强于舒适性、观赏性,因此比元朝的衣服好不到哪里去。满清统治了大约300年,他们的瓜帽马褂长袍马蹄袖和高髻旗袍盆鞋琵琶襟一直影响到民国,基本上把“宽袍大袖”等等特色抹杀殆尽,使汉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装,清朝可算是衣服的黑暗期。
民国的人开始穿西装、打领带,向西方学习,走的差不多是两千两百多年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那一路子。这个时候,中国已经基本摆脱几千年的繁重衣饰,开始轻装前进了。我们应该感谢这次服装的改变,它虽然没有恢复各个民族的服装,还带有满清的特征(男子穿窄袖对襟马褂长衫,女子穿改良旗袍),却奠定了我们今天穿沙滩裤、吊带裙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间,中山装与绿军装铺天盖地。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枪杆子里出政权,怎能不忆苦思甜?改革开放之后,服装的国际化趋势极为明显。除了重要的会议和节日,各个民族已经极少穿传统的衣服。从衣着上看,我们已经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没有什么区别。
历史一页页翻过去,朝代一章章跳出来。各朝衣饰则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随朝代所处的背景而演变。如果我们至今还穿着唐宋时代的大袖宽袍,未免太过不合时宜。只是我们应该记住那些真实而全面的历史,记得曾经有过的衷心之喜和彻骨之痛。 ??“北京”在各个朝代的名称 ??从古到今的朝代名称是什么? ??那个朝代的衣服最漂亮??? ??那个朝代的衣服最好看? ??谁有朝代从古到今的名称啊? 女人不穿衣服的样子女人没穿衣服的样子美女不穿衣服的样子古代衣服mm不穿衣服的样子女人脱光衣服的样子女人不穿衣服得样子古代衣服的图片 其他答案古人的服饰与代称
古代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服饰,人们因以不同服饰的名称来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代称。
乌纱帽:自南朝刘宋以来,乌纱帽便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不分贫富,都戴乌纱帽至明初,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
搢绅:搢为插,绅为大带。旧时高级官吏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纨袴:古代贵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引申以称富贵人家的子弟。
青衿:旧因以指读书人。
布衣:即平民。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作为妇女的代称。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
10. 孔夫子旧书网民国时期娘子军宣传娘子军画值多少钱
这个的话一般是加强不固定的,一般都是每天都欺负的,但是按理说这个的话应该是在几万块钱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