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铁血使命中哪集冷月穿旗袍
冷冷只穿过一次旗袍啊,跟柳如烟去偷大东亚银行金库钥匙那次
四十二集的完整版
冷冷穿旗袍在第36集(或者《暗刺》第15集)
三十六集删节版的话
这个剧情在31集结尾,32集开头都有
『贰』 女子炸弹部队什么时候穿旗袍
在第一集的时候有穿过,但是,冷月没有穿
『叁』 铁血使命一起穿旗袍的是哪一集,冷月没穿
冷冷只穿过一次旗袍啊,跟柳如烟去偷大东亚银行金库钥匙那次四十二集的完整版冷冷穿旗袍在第36集(或者《暗刺》第15集)三十六集删节版的话这个剧情在31集结尾,32集开头都有
『肆』 我跪求2篇写家庭要符合实际的作文和两篇任意适合初二学生的读后感谢谢了!!!!
家庭趣事
“哈哈哈”——咦!这快乐的笑声是从哪传来的?哦!原来是从我家传来的。
今天,又一届“家庭杯”知识竞赛开赛了。上一届冠军是妈妈,这一届爸爸很不服气,势夺冠军。我还是主持人,我穿着妈妈给买的旗袍和一双绣着小花的老北京布鞋。蛮有主持人气质的。
我拿着麦克风走到客厅中央:“请问传说是谁创造的文字。”妈妈马上说:“是仓颉。”
“回答正确。加十分”我在小黑板上为妈妈加了十分。“其他选手要加油哟!”我看了看爸爸说。只见爸爸信心十足。妈妈首战告捷。我继续出题:“请听好,历史上是哪位皇帝统一了文字?”“是秦始皇”爸爸明显这道题比妈妈反应快。“回答正确,加十分”我也给爸爸写上了十分。“好,下面第三个问题,建立夏朝的皇帝是谁?”爸爸马上回答是夏启,“哈哈,你没抢过我吧”爸爸得意地对妈妈说。“恭喜您,回答正确,看来这次爸爸选手要扳回一局了”我着急的说,“妈妈加油。”下一个问题我出的是《短歌行》的作者是谁。“是李白吧?”妈妈犹豫着说。“什么呀,是王维。”爸爸嘲笑妈妈说。“哈哈哈,两位选手不要争了,都回答错误。”我提醒着他们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可是爸爸妈妈还是没想起来。“哎,是曹操嘛!”我惋惜的说,“还要加强学习哟”。爸爸妈妈恍然大悟。
不知不觉已经晚上九点了,我宣布:“本周‘家庭杯’知识竞赛圆满结束。一等奖爸爸,二等奖妈妈。”
妈妈不服气,那就等着下周的“家庭杯”知识竞赛吧。呵呵呵……我家的知识竞赛有趣吧!
家庭知识竞赛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打破了夏夜的宁静,原来是我们家中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知识竞赛。皎洁的月光带着一串星星织上深蓝的天,来观看这场竞赛。
我们全家六口都参加了竞赛。只见我穿着长袍,拿着话筒郑重地宣布:“首届‘智慧家庭杯’知识竞赛现在开始,首先感谢cctv、辽宁tv……”。姑姑着急的说:“别耍怪了,快开始。”“啊!竟敢这样和主持人说话,小心哟!”我一本正经的说。接着我清了清嗓子,说:“请听题,孔子的父亲是谁?”大家沉思了一会,姑姑站了起来说:“孔子的父亲是不是电钻呀?”大家捧腹大笑,姑父差点从椅子上跌下来,架在鼻梁上的眼镜也掉在了地上。爷爷奶奶笑弯了腰,使劲想停止笑,脸都憋红了。我笑得直让妈妈揉揉肚子。“姑姑,我们是知识竞赛,不是脑筋急转弯。”我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姑姑眨眨眼说:“知道了。”我又接着提问了:“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谁?”大家再次陷入了沉思。妈妈先是低头想了想突然站起来:“是夏桀。”“错!”我无奈的说,“为什么我们家里全是对中华五千年历史一窍不通的人呢?”说时迟那时快,爸爸深沉地站了起来,摆了摆眼镜,彬彬有礼地说:“是商纣王。”我高兴极了,为我有一个学识渊博的爸爸感到无比自豪。兴高采烈地说:“恭喜你,答对了!”家里发出阵阵笑声……
这次竞赛还在紧张进行着,家里人为了思考问题可谓是绞尽脑汁……这时,月亮隐藏到了云朵的后面,星星闭上了眼睛,夜空变得格外美丽,浪漫。
朝花夕拾读后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
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黛玉——我读《红楼梦》
我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有些感性。喜欢在残缺中寻找属于内心深处的那份感动与美丽。但这不是多愁善感,无愁觅恨。稚嫩的心会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红楼一梦而泪眼朦眬。
——题记。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喜欢她,相反的,我从内心十分讨厌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说话尖锐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一生。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重新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重新读描写她与宝玉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触: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脱口而出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寄人篱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别人对她的嘲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直难以释怀。黛玉深爱着宝玉,他们有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愿望,希望白头偕老。却又无奈上天让黛玉在心上人与另一个女人的良辰吉时。一面是洞房花烛,一面是生死离别。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的人的注视下离去。她却只能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黛玉输了,败了,而胜者是那与她心上人结下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可是,黛玉又在哪里输了呢,她的才情谁能比拟?她的一颦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存的社会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泪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幸运的。世界与封建的黑暗没有玷污这位“珠仙子”,她一直高傲纯净,她可以继续做自己,继续纯洁清高,就如她的诗“质来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
合上书,闭上眼,一个消受苍白的女子慢慢在黑暗中消逝,痴痴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伍』 《连载苏绣旗袍》最新txt全集下载
连载苏绣旗袍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连载]苏绣旗袍
qinsusu,谢了
心尔,俺估计年龄会大一点,古董级的。
忧儿,嘿嘿,舒服多了。
风见舞,谢谢谢谢。
心之月,小猪是谁??
冷月凝香,已经打起来了。。
murphymak,最好的表扬,哼哼
鱼儿,快54青年节了。啊啊
幻鱼生,会的会的。
樱桃,谢谢妹妹
枕头,你打俺一顿。。。,要不俺总惭愧。
忙啊啊啊 苦啊 啊啊啊
[连载]苏绣旗袍
等躺到床上一动不动,韩振东才觉出内心的软弱,好好的泥碗破摔了,他怎么能好意思耽误人家的生意?一切又要重新开始了。这个叫孙媛媛的女孩令他火冒三丈,他几乎忍无可忍,这算什么事?百般玩弄手里这么一点小小的权术,什么东西?早先的歉意和担忧消失殆尽,那旗袍爱穿就穿吧,没事最好,有事活该倒霉。
天色较晚的时候,他按了一下开关,灯没有亮,没好气地冲着走廊大喊,“二林,灯不亮,帮我看看怎么回事?”
周围的房客接口,“停电了,听说工程队把古城的电缆挖断了,正抢修呢。”
他的心情更加郁闷,饭也没吃便迷迷……
『陆』 《铁血使命》一起穿旗袍的是哪一集
『柒』 求经典散文或散文佳句
细雨江南,涤净心灵
时间:2011-11-05 17:51散文来源:本站原创 散文作者: 寒烟冷月点击:1097次
-
沉湎于咖啡的苦涩,那是对逆境的顿悟;执着于泉水的恬淡,那是江南的难以释怀。而我,正是陷入江南霏霏细雨中难以自拔的人。——题记
言及江南,三生石畔泥土的芬芳固然清新,但江南的热情更为难忘,那是同泉水般的质朴的甘甜,涤尽世俗的尘埃,纯净的不受丝缕沾染。
然而,属于宋词的季节,那百花热情绽放的春季,如今早已静静地悄逝,取而代之的,是如同秋季般萧瑟与荒芜的现代社会,所有美好的事物早已如落叶般静静飘落。
季节变迁,人事沉浮,在微凉的夜晚,静坐室内,一卷卷散发着浓浓墨香的书籍,在手中慢慢翻阅,时间仿佛过得很快,任思绪在不停漂浮,那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古韵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同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天空飘飞的雨丝,如同弥漫的思绪,袅袅翩跹,畅游于天地,寻找安静,让心静谧。
听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随风飘散的烦恼,慢慢地。慢慢地溶解在雨中,让混浊的心境被丝丝细雨洗涤得明净,让心去诗中翱翔,让柔和的诗音从诗页中飘舞。给心灵找一处栖息地。
我喜欢过一种清净自由的生活,远离世俗的喧嚣,一个没有红尘烦忧的地方,依天地而歌,傍山水而行,所以我选择心灵的宁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固守一份孤独。在江南的似水柔情中栖息心灵,在小桥流水中舒展灵魂,也喜欢独倚小楼,聆听雨点美妙的韵律,品味人生的无限永恒。
走在雨雾氤氲的街道,踏着潮湿的路面,拥抱纷扬的雨丝,亲吻一颗静谧的心。伫立在萧瑟的细雨中,享受雨点滴落在脸颊上冰凉的惬意。未曾想到,自己竟被那黑暗中的一阵摇曳吸引,风吹起的那一阵欣喜,伴着耳际缕缕青丝轻轻荡漾开去,心灵在那一刻,有了一丝别样的悸动。
喜欢在细雨的夜晚,独坐一方清池的旁边,看雨水的灯的倒影打碎,泛起层层涟漪,渐次扩散开去,传递一份久远的呼唤,那来自心底的呼唤。喜欢信步在细雨的巷道,脚尖敛取些许水花,体味着雨点纷舞的悠闲与落地的欢欣,用面庞去迎接雨的祝福,感受那传遍全身乃至透彻心灵的一丝清凉。
行走在秋风中,迎着纷纷细雨,沫涤我所有的烦忧,洗去满身的尘埃,我不怕“秋风、秋雨愁煞人”;也不俱“留得残荷听雨声”,那也是属于秋天的韵味,即便伤感孤独,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如此的景致,许是只让忆起如此佳美的句子,含蓄、空灵,在空中舞动着丝丝的美感。缕缕的恬静,它悄然无声地落进心中那块极其微妙的境地,细细触及,却绽放出令人激动万分,娇艳无比的心花,可以闻到传达出的阵阵芬芳,可以体会到只有心中的那份喜悦。
这种清纯静谧,恬然优美的意境,令人浑然忘却了城市的浮华与喧嚣,那泪的苦涩,心的忧郁,都在这细雨中涤净。思念,只在雨中,悄然滑落,一地如水。更多见散文在线
散文在线(www.sanwenzx.com)首发网址: http://sanwenzx.com/sanwen/qinggan/2011/67800.html
『捌』 铁血使命中哪集冷月穿旗袍
34集,柳如烟偷钥匙那集
『玖』 “衬托”、“渲染”、“烘托”、“铺垫”的区别
一、对比
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再看现代散文《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
“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
画面中突出了两对人物形象。“一对儿”“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另“一对儿”“光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中“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这两对儿穿着截然不同,所处环境天差地远,而由此可见的精神世界更是泾渭分明:一对儿西装革履,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一对儿短发军装,洞中石旁,为民族兴亡而在学习、探讨。
其中“两对儿”分别所处的环境:“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则是画面“背景”中景物与景物的对比。通过强烈的对比,读者也明显感受到,这另一对儿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而由这样“精神世界极其充满的人作为主宰”的风景才更值得怀念。
随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比由修辞范畴逐渐延伸到了小说美学领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回写,石秀精细,杨雄粗鲁;石秀颇有心计,杨雄心直性急。金圣叹认为“一路都写杨雄直性,只是有粗无细,全是显出石秀”的“精细乖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夹批,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贯华堂刻本),其实二者相互对照,石秀的精细反过来也显出了杨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一黑一白相对,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衬托下,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无论人物内在性格还是外部形貌,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现代,在长篇巨著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性格对比,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从中国的《红楼梦》到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古今中外几乎无一例外。而这种意义上的对比,经常是各种手法综合运用,如心理、行动、细节的描写,已远远超出了一般修辞方法的意义和范围。因此,这一点也就不能展开了。
二、衬托
衬托与对比不同。它不是同一个层面上,人物与人物、物象与物象间的对照比较;而是两个层面间的背景、环境对人物、物象的映衬相托。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现代作家马烽说:“文学作品和绘画一样,应该有远近,有浓淡。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图画,流水、小桥、茅屋、人物,刻画得很细致,而山峰、云雾只是个淡淡的影子,因为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是前面的这些东西,山峰和云雾只是个陪衬。”(《谈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风景谈》第二幅画面“高原归耕”就是一个例证: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层层梯田将黄土高原上的秃顶之山“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这是作者用来衬托“高原归耕”之人的一种衬笔,作者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这更妙的“三五月明之夜”,“银月、蓝天、黑山、谷物、牛角、掮犁的人形、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如果再细细推究一下,衬托中所要突出的“高原归耕”,其中蓝天、银月、谷物,是背景;牛角、掮犁的人形,是中心物象。蓝天、银月、谷物作为背景,衬托了中心物象“牛角、掮犁的人形”;反之,牛角、掮犁的人形也只有与“蓝天、银月、谷物”这样的背景相映衬,画面才会显得更完美。这就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红花要用绿叶扶持”,“绿叶”衬托了“红花”;“红花”也只有在“绿叶”的扶持之下,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反衬与对比的比较。用相同性质的事物相衬,一宾一主,以宾衬主,这是“正衬”。如若用相反的事物相衬,使两者差异更分明,这就是所谓的“反衬”。反衬很容易与对比相混淆。对比是将同一层面内两个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尽管作者有时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作为比照而出现的另一事物,仍是该层面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在此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
再举《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中的那“两对儿”,尽管作者要突出强调的是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中“促膝而坐”在认真学习的那“一对儿”,但作为对照的“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那“一对儿”,仍是画面中心同一层面“物象”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这是“对比”。
而“反衬”用于表现“第二层面”背景、环境与“第一层面”中心物象间的关系。以背景、环境来突出中心物象。
仍以《风景谈》“石洞雨景”述之:
“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这是“摊开札记簿认真学习”的那“一对儿”活动的环境。从构图角度讲,这是画面人物的背景。背景的“沉闷、寂寞、原始”,与图中人物的精神、活力,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但这是背景与图中物象的对照,环境与人物的对照,而不是同一“层面”内物象间的对比。这是衬托,是具有对比性质的“反衬”。
《风景谈》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是一典型的“反衬”例证:
“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而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荒凉、死寂的沙漠,这是驼队活动的环境,也是图中物象“驼铃”出现的背景,而也正是背景沙漠的“荒凉、死寂”,才更见猩红大旗下昂然高步,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而坚定的驼队的“庄严、妩媚”。这也是背景与中心物象之间的“反衬”,背景反衬了中心,突出了中心,从而也使读者对“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理解得更形象、更深刻。
三、烘托
“衬托”常见以“背景、环境”来衬“中心物象”。如侧重于场面气氛来“托”中心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为“烘托”。
烘托本是图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诗画相通,人们通常把那种着意从侧面描写,制造气氛,以求突出所写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它与“衬托”有相同处,都是两个“层面”间的主、从相托,以“从”托“主”,但衬托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环境来“衬”主;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来“烘”主。
一如《风景谈》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中“微风中‘丁当、丁当’的柔声”;第二幅画面“高原归耕”中的“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山坳,歌声仍在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间缭绕”。它们犹如电影中的“画外音”,用音乐来渲染着一种气氛,烘托了银幕上的人物、场面。这微风中丁当丁当的柔声,声声入耳,敲人心弦,在这轻微的震颤瞬间,人们不由升腾起一种只有人类才能有所体验的崇高感: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自远而近,缭绕于山冈的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更让人想见画中高原归耕的农人的思想、境界:生活多么充实、美好,劳动多么愉快、幸福。这就是场面气氛对画面物象“烘托”所起的作用。
再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思乡的愁绪和对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既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或以环境背景衬托中心物象的关系,所以既不是对比也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电影戏曲片《红楼梦》也有运用成功的一例。影片为了控诉罪恶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控诉这“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大观园”,制造一种强烈的悲剧气氛,导演在“黛玉临终”这场戏中,运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方法。一方面,宝玉“洞房春暖花烛夜”,张灯结彩,红烛高照,欢声笑语,画外喜庆音乐“步步高”。这喜庆音乐渲染了一种欢乐、吉祥的喜庆场面气氛。而另一面呢?电影画面马上转入了“一弯冷月”下的潇湘馆:月光、病榻,焚稿灰烬,榻上人含恨终生。但此时的画外音,仍是前一画面的喜庆音乐,这与画面人物的命运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烘托,更激起人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同情,强化了悲剧气氛。
衬托与烘托的比较。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第一层面”对“第二层面”的“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以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以“实”衬“主”;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以“虚”烘“主”。请看例二:
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对鲁四老爷的书房有这样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地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这里提到的陈抟老祖是封建地主阶级崇拜的偶像,半幅对联体现了虚伪与没落,不完全的《康熙字典》反映出主人的无知与陈腐,《近思录集注》、《四书衬》都是封建理学的入门书。这些书房摆设是为了映衬托鲁四老爷这一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形象。这是衬托。
又如,鲁迅《故乡》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这里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词,写出一个凄凉的自然景象,通过这个景象的描写,把“我”悲凉的心情体现出来。这是烘托。
四、渲染
1、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秦牧《艺海拾贝·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古代诗人形容大雪纷飞,说是‘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形容贴梗海棠的艳丽,说是‘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这都一下子就把平凡的事物渲染得瑰奇起来了。”
2、指对事物铺张、夸大。巴金 《春》二一:“ 王氏 便把事情的经过加以渲染,有声有色地叙述一遍。”
3、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愤,深化主题。
渲染 - 常用的方法
(1)反复: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周总理,您在哪里》一文。
(2)烘托:它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就是这样,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对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题,起着有力的渲染作用。
(3)环境描写。
(4)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渲染和烘托一样,原也是国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烘托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而渲染则是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以显示其凹凸效果。这就不难看出,烘托之法,其效果乃见于第二层面“物象外廓”对第一层面“物象”的明显、突出,也就是说在第二层面“物象外廓”上层层着墨,其目的是为了使第一层面“物象”更加明显、突出。而渲染则是在本层面“物象”上,用水墨或颜色烘染,以显示自身的凹凸效果。
这种差别,在我们今天使用这两个“术语” 时,也可以体会到,如我们总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而不说“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动”。这也足见“渲染”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而“烘托”则是充分利用场面气氛来“烘托”另一层面。
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结尾对华大妈上坟,坟地场景的描写:
“……微风早就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就这段描写之本身看,渲染了一种阴冷、萧瑟、凄凉、悲苦的环境气氛,而这气氛对于画面人物华大妈、夏四奶奶来说,更能烘托她们此时凄苦、悲痛欲绝的心理,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可见,烘托与渲染虽有关联,但各有其自身的着眼点。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作者避开一切直接铺陈,调动了“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冷色调的物象,用“泼墨”似的挥洒,把它们一个个追加,凝聚到“断肠”这个焦点上,全篇无一“悲”字,而悲凉之气令人背冷。蒲松龄写厉鬼出场,莎士比亚写老哈姆雷特显灵时的恐怖气氛,奥斯特罗夫斯基写卡杰林娜将死时那令人震惊、恐怖以致心肺俱裂的大雷雨场面,都是用“渲染”手法制造气氛,实属不可多得的妙笔。
我们更为熟悉的是鲁迅小说《祝福》结尾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说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苦的离开人世时,却描写了鲁镇、鲁四老爷家祝福时的一派欢乐喜庆景象,极力渲染了“凶人的愚顽的欢呼”,为整篇小说增添了一种凝重、深刻的悲剧气氛,催人深思。这也是景物描写渲染而起的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渲染与烘托、衬托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人物的某种心情,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衬托出来,如鲁迅在《故乡》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这里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词,写出一个凄凉的自然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环境氛围,通过这个景象的衬托、氛围的渲染,把“我”悲凉的心情烘托、体现了出来。
2.描写人物,如果这个人物的外貌,某种行为、某个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加以渲染。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对林黛玉的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运用工笔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这也是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对这个主要人物的首次外貌描写,重在通过外貌来暗示人物性格,即林黛玉的美丽、弱质和她的细心、多虑与自尊,这种性格也是人物在全文中发展的主体,所以作者抓住主要特征,极力铺陈给人以鲜明印象。
3.对所描写的场面,出于某一写作目的,需要“大肆渲染”时,就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明湖居听书》对书场情景的描写就是典型一例。
渲染与烘托是古典诗歌创作中描摹形象的常见的艺术手法。
渲染原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整个画面,显出物像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加浓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诗歌中也常常用到这种艺术手法。
诗歌中的渲染,属于对形象的正面描写。其形式之一就是借助反复来突出形象,抒发感情,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的中心形象是写采莲少女的,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摹她们的形象,甚至自始至终也没有让她们在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过,诗中只是着意涂抹、反复描写“鱼戏莲叶”的不同画面,但其艺术效果却是把采莲少女采莲时的愉悦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渲染手法的妙用。
借助各种意象的描摹,来加浓环境气氛,以便更好地刻画形象,也是渲染的表现形式之一。例如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诗的前六句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正面渲染出清幽的环境气氛,这就为下面生动地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了渲染,使人好像见到诗人正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到来的情景。
为了表达深刻的主旨,传达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诗人还常常采取多角度、多层面的描摹手段,尽情渲染,来刻画形象。例如寒山的《城中蛾眉女》:“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诗的前两句,写一位美女的花容月貌和华贵盛妆。“蛾眉”,形容她的美丽,“珠佩珊珊”,描写她佩带珠光宝气的神态。两句诗把这位美女写得有声有色,光彩照人。三四句分写她的生活情状:白天,她在花园里戏逗鹦鹉;晚上,她静坐月下弹琵琶自乐。五六句写她的出色的社交活动,经常出现在宴会场合,无论是长歌,还是短舞,她总是让万人欣羡,久久陶醉。这六句诗,从正面很好地描写了美女的荣华富贵、闲雅生活、特殊地位,为下面诗人向世人发出的“一切美景都不可能永远存” 的忠告储足了笔力。
烘托是与渲染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艺术手法。它也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点染涂抹,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他所说的,就是烘托的手法。
对事物进行侧面描写的烘托,其艺术效果,可以与正面描写的渲染相媲美。例如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诗的开头两句写的是在花门楼前酒店的一位老人热情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用的是白描手法,但却很好地烘托出边塞安定、百姓安居的时代气氛。正因为从侧面烘托出了这样的淳朴动人浓浓情意,下文才可能“戏问”:“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倘若没有这样的侧面烘托,诗人的“戏问”就很难让人接受了。再比如汉乐府诗《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诗歌通过其他人对罗敷美貌的倾倒的侧面烘托,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这种写法,往往可以使形象具有空灵感,又使读者参加到形象的创造之中。这样的艺术境界,有时甚至比正面描写的效果还要好。
渲染与烘托属于不同的艺术手法,它们之间是有不同的:渲染是对形象的正面描写,而烘托则是侧面描写;渲染是指从整体大处着手,而烘托一般是对局部的点染;渲染所描摹的意象,与所描写的形象一般有着直接的相关,而烘托所写的意象,往往是与所写形象相关的其他事物,诸如此类。但很多时候,人们在分析渲染与烘托手法时,却常常是“相提并论”。因为它们之间确实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并非有不可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