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知道 明信片《海上遗韵》 三个女人奏乐的 图是谁画的,我想知道的 这幅的画的作者,而不是明信片的作者
这是由马元浩先生创作的一本明信片的封面作品,当然也是他画的,呵呵。
该组明信片主要内容介绍:
100多年前,上海成为通商巨埠。中外商贾云集,华洋杂居,带来欧风东渐,习俗频更。经济上的交往,扩大到文化卜的交流,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石库门弄堂与明清庭院毗邻、江南民居与洋式砖楼穿插,电影、舞厅、跑马以及留声机等西洋文化活动与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在市民的娱乐生活中相映成趣。在衣着上更是‘哗衣鲜履”,花样翻新,吸收天南海北之“杂”,创造出种种时髦、新奇、漂亮来,以至于演化为露肩开叉旗袍的大流行。茶肆酒楼中演奏江南丝竹的年轻女子的婷婷袅袅、繁华街市间黄包车座上时髦女郎的兜风炫耀,构成了那个时代卜海滩特有的时尚风情和人文景观。
马元浩先生简历
1944年 ——出生于上海
1965年 ——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
1980年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4年 ——任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电视剧《今年在这里》副导演
由白桦编剧、蒋晓松导演、日本著名演员中野良子任女主角
1986年 ——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FRPS)头衔
1990年 ——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IBC)
1991年 ——定居香港
1996年 ——起任“中国荷花协会”理事(香港)
1998年 ——在香港开设“21摄影美术制作有限公司”(影楼兼画廊)
2003年 ——在香港成立“香港上海美术家联合会”,任秘书长
2004年 ——自港返沪,成立“马元浩原创工作室”
2005年 ——在海南岛博鳌东方文化苑任荷花馆馆长
——同年 任“遗珠古镇——阮仪三教授致力保护古镇六集电视记实片导演
2006年 ——在青岛文化街成立马元浩工作室”
2006年 ——在北京成立“马元浩作品陈列室”
望采纳。谢谢
2. 民国文中描写女子旗袍服饰的句子或词语
网络了些,你看看:
从文学作品看民国女子服饰
当上海变得最快的时候,怀旧却也成了一种时尚。摄影师马元浩是个有心人,他在四处采风的过程中,收集了不少清末民初的女子服饰。这本《飘逝的罗裙》(马元浩摄戴云云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7月版),就是他的藏品集,也是摄影作品集。戴云云的文字,则对中国女子服饰的发展过程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描述。不过,照片上那些身穿旧式服饰的模特,总让人隐隐觉得一种格格不入的尴尬。马元浩自己也有这样的感慨:“当代女子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她们活泼开朗,无法表现一二百年以前女子的哀怨、沧桑和含蓄。毕竟时代不同了,环境氛围也不同了。”
民国女子究竟是如何穿着打扮的呢?当然,泛黄变脆的老照片和存在箱子下层带有霉味的衣物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此外,还有一个途径,即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也可告诉我们许多真实的信息。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写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青年在封建专制家庭里的生活、痛苦和斗争。书中他对各个女性的服饰描写着墨不多,却极具代表性:蕙“穿一件滚边玉色湖绉短袄,系粉红裙子”。这是五四以后大家闺秀的装束。婉儿“穿了一件玉色湖绉滚宽边的袖子短、袖口大的时新短袄,系了一条粉红湖绉的百褶裙”。冯乐山给婉儿做喇叭袖的时髦短袄,原是为了给自己争面子的。这身衣着表明了婉儿的侍妾身份。
五四以后的汉族城镇女子还是习惯于上穿袄下穿裙,窄袖长袄逐渐向喇叭袖短袄过渡。这时只有旗人才穿旗袍。在《家》、《春》、《秋》中是找不到穿旗袍的女人的。
张爱玲对服装的讲究是出了名的,她对自己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服饰自然会作精心的设计。《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原是麻油店千金,嫁入大户后,为了不被人看轻,在衣着上是紧追潮流的。
她“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辛亥革命后,一度掀起过女权运动。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响,上衣下裤成了女子的时兴装束。只是在正式场合,良家女子还得系裙。
二十多年后,曹七巧的女儿长安长成了大姑娘,可仍待字闺中。当有人为她介绍对象时,她“换上了苹果绿乔琪纱旗袍,高领圈,荷叶边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上面穿旗袍,下面穿百褶裙,这是满汉女装款式交融的结果。而高领圈和镶荷叶边的袖子都是当时的时尚。
张恨水《啼笑姻缘》中的陶太太是一个摩登的民国女子。她“穿了一件银灰色绸子的长衫,只好齐平膝盖,顺长衫的四周边沿都镶了桃色的宽辫,辫子中间,有挑着蓝色的细花,和亮晶晶的水钻,她光了一截脖子,挂着一副珠圈,在素净中自然显出富丽来”。
上面这些文学人物的衣着描写使我们对民国女子服饰有了大致的了解。
女子的服饰打扮,从大的方面看,反映了当时政治状况、经济风貌、道德观念及生活习俗,从小的方面看,则反映了“她”的身份、地位、气质和品位。这一点,哪个时代都一样。
这个帖子里还有http://www.showchina.org/zgwhxl/zgctfs/200703/t109532.htm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