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问一个电视节目
不太确定,你是只看了一个预告片么?
我倒是知道一个,但是和你那个时间不太吻合,向你推荐一下吧,应该是你喜欢的那种类型。
见证影像志发现民间
http://vsearch.cctv.com/tvls.php?q=%BC%FB%D6%A4%D3%B0%CF%F1%D6%BE%B7%A2%CF%D6%C3%F1%BC%E4%A3%A810%A3%A9%D0%A1%B3%CC%C3%F1%BC%E4%D2%D5%CA%F5%B4%E5
⑵ 沙琪玛是什么民族的食物
是满族的特产,萨其马源于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满族入关后,在北京开始流行,成为京式四季糕点之一,是当时重要的小吃;过去在北京亦曾写作“沙其马”、“赛利马”等。
近年来,通过对山东沂水县传统食品“丰糕”的制作工艺和民俗学探源,发现这种食品是沙琪玛的延伸,当地居民甚至将这种类似沙琪玛的丰糕作为中秋节的贡品之一。
有一位做了几十年点心的老翁,想创作一种新的点心,并且在另一种甜点蛋散中得到了灵感,起初并没有为这道点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场卖。
可是因为下雨,老翁便到了大宅门口避雨。不料那户人家的主人骑着马回来,并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点心箩筐踢到路中心去,全部报销了。后来老翁再做一次同样的点心去卖,结果大受欢迎,那时有人问到这个点心的名字,他就答了“杀骑马”,最後人们将名字雅化成“萨其马”。
⑶ 北京老字号的基本信息
北京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传统文化现象。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使全聚德成为北京的象征。而京城民间歇后语,如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尝过、同仁堂的药--货真价实、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等,生动地表述了这些老字号的品牌特色。
过去老北京人谝富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里说的“脚踩内联升”,是说能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 北京老字号(Peking's time-honored brand)一览表
柳泉居 1567年 黄酒铺
大顺斋 1640年 糖火烧
烤肉宛 1686年 烤牛肉
同仁堂 1669年 药铺
都一处 1738年 烧麦
天福号 1738年 酱肘子
信远斋 1740年 酸梅汤
砂锅居 1741年 京味白肉、沙锅
正明斋 1751年 糕点
白魁老号 1780年 清真
一条龙羊肉馆 1785年 涮羊肉
长春堂药店 1795年 药铺
马聚源 1817年(1811?) 帽
龙门醋坊 1820年 醋
同和居 1822年 家常菜、三不沾
谦祥益 1830年 丝绸布匹
大成斋鞋店 1842年 布鞋
同春楼 1842年 山东风味
正阳楼 1843年 螃蟹、涮羊肉
烤肉季 1848年 烤羊肉
宝兰斋 1851年 奶油类糕点
内联升 1853年 鞋
鸿宾楼 1853年天津,1953进京 清真风味
便宜坊 1855年 焖炉烤鸭
步瀛斋 1858年 鞋
惠丰堂 1858年 山东风味
天兴居(会仙居) 1862年 炒肝
老正兴 1862年上海,1956年进京 上海风味
全聚德 1864年 挂炉烤鸭
泰丰楼 1876年前后 山东风味
王麻子刀剪铺 1651年 剪刀
张顺兴刻刀铺 1880年 刻刀
吴裕泰 1887年 茶叶
丰泰照相馆 1892年 照相
瑞蚨祥 1893年 丝绸布匹
荣宝斋 1672年 字画
东兴楼 1902年 山东风味
厚德福 1902年 河南风味
全素斋 1904年 宫廷素菜
成文厚 1904年济南,1935年进京 帐簿文具
张一元 1910年 茶叶
精益眼镜 1911年于上海 眼镜
庆仁堂药店 1912年 药铺
同升和 1912年天津,1933年进京 鞋帽
东来顺 1914年 涮羊肉
来今雨轩 1915年 红楼风味
亨得利 1915年镇江,1927进京 钟表
戴月轩 1916年 文房用具
庆林春 1917年 茶叶
瑞珍厚 1917年 清真风味
功德林 1922年于上海1984年进京 素菜
乐仁堂 1923年 药铺
五芳斋 1924年 江苏风味
森隆饭庄 1924年4月17日 江苏风味
丽丰祥 1924年8月18日 丝绸布匹
仿膳饭庄 1925年 宫廷菜
锦芳小吃店 1926年 京味小吃
普兰德 1927年上海,1956进京 洗衣
同春园 1928年 山东风味
萃文阁 1930年 字画篆刻
丰泽园 1930年 山东风味
西来顺 1930年 清真菜肴
永仁堂药店 1933年 药铺
永安茶庄 1935年 茶叶
元隆顾绣绸缎商行 1936年 丝绸布匹
大明眼镜 1937年 眼镜
萃华楼 1940年5月16日 山东风味 详
延吉餐厅 1943年 朝鲜冷面
又一顺 1948年8月8日 清真风味
听鹂馆 1949年 宫廷
康乐餐馆 1950年 江南风味
马凯餐厅 1953年 湖南风味
晋阳饭庄 1959年 山西风味
清秘阁 宋末元初 字画
淮扬春 1940左右 淮扬风味
永安堂 明朝永乐年间 药铺
万全堂 明代永乐年间 药铺
鹤年堂 明代嘉靖末年 药铺
千芝堂 明代末年 药铺
黑猴儿帽店 明朝末年 帽
曲园酒楼 清代中叶长沙,1949进京 湖南风味
文盛斋 清嘉庆年间 宫灯
森泰茶庄 咸丰年间(1851-1861年) 茶叶
浦五房 咸丰年间,1956年进京 南味肉食
致美斋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 山东风味
吴肇祥 光绪年间 茶叶
新丰楼 民国初年 山东风味
六必居 明中期 酱菜
青云阁 乾隆年间 多种北京老字号小吃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
北京景泰蓝制作技艺
剪刀锻制技艺
北京龙顺成中式家具厂
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
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工艺
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
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
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
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
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
北京烤肉制作技艺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
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
菊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北京宫毯织造技艺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
装裱修复技艺
古籍修复技艺
北京豆汁习俗
北京宫廷补绣
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
北京宫灯
壹条龙清真涮羊肉技艺
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
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制作技艺
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
马聚源手工制帽技艺 字号牌匾上的字也有讲究,通常商家铺户的匾额以饱满端庄的楷书为佳。一来,楷书容易辨认;二来饱满厚润的楷体字,象征着物阜年丰,财源茂盛之意。纵观京城老字号的牌匾多以楷书为主。那些笔走龙蛇的草书或干瘪枯瘦的字体不宜用于匾额。
北京老字号匾额多出自于寿石公、陆润庠之笔。现代名人题匾较多的是郭沫若、赵朴初、董寿平、溥杰、启功。保存下来有名的老字号牌匾有:大栅栏“乐家老铺”为寿铠所书。“瑞蚨祥鸿记”茶叶店为吴春鸿所书。“稻香村南货店”为寿石公所书。琉璃厂的“荣宝斋”为陆润庠所书。“商务印书铺”为郑孝胥所书,“韵古斋”古玩铺为宝熙所书,“中华大药房”为冯公度所书,“亿兆百货店”为张伯英所书,“静文斋南纸店”为徐世昌所书。“步瀛斋”鞋店为毛昶熙所书。“西鹤年堂”的匾,相传是严嵩之子严世藩所书。“都一处”烧麦馆的虎头牌匾为乾隆所题。
北京的许多老字号牌匾,在“文革”时被砸,有的已失踪。能保留下来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许多匾额是后来由名人题写的。
现存的老字号匾额由郭沫若题写的很多。在当代书法家中,郭老的字堪称翘楚。郭老题匾从没收过“润笔”。他为人比较随和,有时请他吃顿饭就能讨块“匾”。当然,郭老也看字号的名气大小,不是随便乱题的。“都一处”的匾出自郭老之手。有一次,郭老和夫人到“都一处”品尝烧麦,跟经理栾寿山和几位职工聊起乾隆写的虎头匾的故事。
⑷ 旗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一,目前旗袍还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申报并未成功。
二,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⑸ 沙琪玛的由来
萨其马源于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满族入关后,在北京开始流行,成为京式四季糕点之一,是当时重要的小吃;过去在北京亦曾写作“沙其马”、“赛利马”等。
近年来,通过对山东沂水县传统食品“丰糕”的制作工艺和民俗学探源,发现这种食品是沙琪玛的延伸,当地居民甚至将这种类似沙琪玛的丰糕作为中秋节的贡品之一。
⑹ 北京有什么特色的东西
北京特色传统文化(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6)京氏旗袍扩展阅读: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爆肚张,其他还有爆肚杨、爆肚冯、爆肚满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爆熟的时间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样。近来由于受到欢迎,而且鲜肚货难以保证,象以前分部位供应已经没有了。
爆肚除要新鲜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倒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要是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特别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鞋子搭配:
1、浅色旗袍,可以配白色的高跟鞋;深色旗袍,可以配黑色高跟鞋。如果是其他颜色的旗袍,可以搭配同色系的鞋子。
2、银色、金色的高跟鞋是百搭的,都可以配,关键要看旗袍的质地、样式和自己的肤色。不妨去商店试一下,适合自己最重要根据你旗袍的面料来选择。
3、如果是绸缎就配亮片型的鞋穿如果是棉布类就配碎花型的鞋子穿。
4、如果是比较素的颜色,建议穿白色高跟鞋就行,反之,则选一双颜色比较亮的,颜色跳点的。一般是搭绣花鞋,喜鞋。
发型搭配:
1、古典美人发型:
搭配彰显女性优雅、大方的气质的发型,让人的气质充满着强大的感染力,即使不经意间你都可以感受到魅力。
2、民国复古发型:
旗袍发型充满着上海滩女性的魅惑力,红色的唇妆充满着男性难以抵抗的诱惑力。
3、京式奢华发型:
发型让人看上去一朵含苞欲放,含羞答答的清秀纯洁的白莲花。
4、时尚花苞发型:
发型上选择比较新式的丸子头。在后面较高的地方扎打出一个大大的花苞,光洁的前额彰显女性优雅,大方的气质。
⑻ 简述民俗的特征。
1、民俗文化活动的集体性:任何一种民俗无疑是一种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2、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性 : 民俗是习得知识,需要在一代一代中传递,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所以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3、民俗文化活动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以人世代相传,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如春节活动等具有全国性特点。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4、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5、民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 :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同一种民俗,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各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都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
6、民俗文化活动的实用性 :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文化服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民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⑼ 萨其马为什么叫萨其马
萨其马,是满族的一种食物,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将面条炸熟后,用糖混合成小块。萨其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点之一。过去在北京亦曾写作“沙其马”、“赛利马”等等。萨其马具有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色。《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萨其马是当时重要的小吃。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道光二十八年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也写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当年北新桥的泰华斋饽饽铺的萨其马奶油味最重,它北邻皇家寺庙雍和宫,那里的喇嘛僧众是泰华斋的第一主顾,作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正明斋制作的最为有名。永兴斋制作的萨其马也有不错的口碑。萨其马以其松软香甜、入口即化的优点,赢得人们的喜爱。满洲入关后,萨其马在北京开始流行,时至今日,萨其马作为满族饽饽的美味,已经从北方传遍了全中国。但当中热量较高(脂肪含量约54%或一件约200卡路里)。纵然萨其马味美可口,但仍应尽量少吃而为健康着想。在香港,人们惯称萨其马为“马仔”。由于赛马赌博俗称“赌马仔”,因而有港人迷信指吃了萨其马后,便可在赛马赌博中获胜。命名传说一满族渊源于女真。金为蒙古灭后,留居辽阳等地的女真逐渐汉化,留居今黑龙江依兰一带的女真则缓慢向南迁徙,形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其中,建州女真接近汉地,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至努尔哈赤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时,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公元1635年,皇太极出于政治需要,废除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州”。满族正式成为一个新的少数民族。约九百万人,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农业。信仰萨满教。爱国将领王光宇、陈翰章、关向应等都出自满族。旗袍是满族特色饰。具有民族风味的“满汉全席”驰名中外,小吃“萨其玛”很受国人青睐。 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满州将军,姓萨,喜爱骑马打猎,而且每次打猎后都会吃一点点心,还不能重复!有一次萨将军出门打猎前,特别吩咐厨师要“来点新的玩意儿”,若不能令他满意,就准备回家吃自己。 负责点心的厨子一听,一个失神,把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偏偏这时将军又催要点心,厨子一火大骂一句:“杀那个骑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点心来。 想不到,萨将军吃了后相当满意,他问这点心叫什么名字。厨子随即回答一句:“杀骑马。”结果萨将军听成了“萨骑马”,因而得名。传说二有一位做了几十年点心的老翁,想创作一种新的点心,而且被另一种甜点蛋散中得到了灵感,起初并没有为这道点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场卖。可是因为下雨,老翁便到了大宅门口避雨。不料那户人家的主人骑著马回来,并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点心箩筐踢到路中心去,全部报销了。后来老翁再做一次同样的点心去卖,结果大受欢迎,那时有人问到这个点心的名字,他就答了「杀骑马」,最后人们将名字雅化成「萨其马」。 传说三较有根据的故事是在当年努尔哈赤远征时,见到一名叫「萨其马」的将军带著妻子给他做的点心,那种点心味道好,而且能长时间不变质,适合带去行军打杖。当努尔哈赤品嚐就便大力赞赏,并把这种食物名命成「萨其马」。 传说四沙琪马源自回族。相传乾隆皇帝入新疆,亲自品尝此糕点後,惊叹其松软可口、味美清香而将其引入中原,并御赐「大救驾」美名。传说五而最可靠的说法是「萨其马」是满语的音译,在满语里,「萨其」是「萨是非」、「马拉本壁」的缩音,拥有「切」的意思,是因为「萨其马」属于一种「切糕」,再加上「码」的工序,即。切成方块,然後码起来。此词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傅桓等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在满文字典中,萨其马是由胡麻及砂糖制成的一种砂糖果子(汉语称为金丝糕)。由於当时找不到汉语代称,便直接将满语音译,所以亦会出现「沙其马」、「赛其马」等等的称呼。 演变旧时萨其马的制作方法有记载于《燕京岁时记》:「萨其马乃满州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进,遂成方块,甜腻可食」,指出了古时候萨其马由冰糖、奶油、白面粉等制作成;当中「饽饽」是北平方言,意指糕点或馒头之类的食品。王世襄先生说,“据元白尊兄(启功教授)见教:《清文鉴》有此名物,释为「狗奶子糖蘸」。萨其马用鸡蛋、油脂和面粉,细切後油炸,再用饴糖、蜂蜜搅拌沁透,故曰‘糖蘸’。时至今日,萨其马的制作方法已被改良:大约由鸡蛋加入面粉制成面条状再下,再由白糖、蜂蜜、奶油等制成糖浆後与炸好的面条混合,待乾而成。 以鸡蛋为主要原料,的方形甜点心。有时也写成「沙其马」、「萨其马」或「萨齐马」(「马」字亦作「玛」)等。原来满洲有一种野生浆果,以形似狗奶子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