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旗袍的色彩
年龄大些的,面料颜色稍深些,款式适当宽松一些,以体现庄重华贵;中年女性宜选择色彩明快、富丽高雅的面料,以体现典雅大方;年轻女性则选绚丽多彩的颜色和活泼俊俏的款式,以体现青春活力。
二、旗袍的款式与尺寸
穿着一定要特别合身,过紧行动不便,而过于宽松又难以显现女性的形体美。微胖的人不适合穿裙子太短的旗袍,可以选择旗袍长度是中长款的,一般是在膝盖以下。
三、旗袍的领口与人的脸型
气质高雅而脖子较长的女士非常适合穿高领旗袍。脖子较短的女士适合穿无领的。
四、旗袍的面料
尽量不考虑人造丝和纯涤面料,因为非常容易起静电。
五、穿旗袍搭配合适的饰品
着装的搭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一定要记住,旗袍的饰品搭配千万不要“喧宾夺主”。项链、手镯、耳环(坠)、胸针、披肩等也要根据旗袍所定,注意整体的“配套、和谐”。
旗袍的样式及特点: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等。虽然旗袍款式千变万化,最主要的还是袖式、襟形的变化。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
常见旗袍:
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现代常见的旗袍织锦缎,图案为传统的中国纹饰如双鱼、富贵花、梅花等,还有以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的手绘旗袍。
『贰』 古代为什么穿旗袍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叁』 穿旗袍的讲究有哪些呢
人的骨子里都是有一点小小的情调的,追逐浪漫也好,玩味清纯也罢,这调调不能像三岁小孩过家家一样,逢人就问我的衣服漂亮吗?做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文化与内涵,妆容与穿着也不允许我们朝世俗浮躁落伍的方向发展,再说谁想年轻轻就被扣上祥林嫂悲催的大帽子。年龄大些的,面料颜色稍深些,款式适当宽松一些,以体现庄重华贵;中年女性宜选择色彩明快、富丽高雅的面料,以体现典雅大方;年轻女性则选绚丽多彩的颜色和活泼俊俏的款式,以体现青春活力,深红色:适合稳重有涵养的知识女性。
白色:适合比较讲究生活质量而又收入颇丰的女性,局部可以滚红色的边,或大面积镶银光亮片,会显得非常的雍容华贵。旗袍最能体现体型美的服装,所以穿着一定要特别合身,过紧行动不便,而过于宽松又难以显现女性的形体美。穿旗袍时要特别观察自己“三围”是否贴体舒适。其次,必须检查领子、衣身、袖子、纽扣等细节之处是否一丝不苟,不然就会失去旗袍的独特魅力。气质高雅而脖子较长的女士非常适合穿高领旗袍。脖子较短的女士适合穿无领的。尽量不考虑人造丝和纯涤面料,因为非常容易起静电。春夏秋季节结婚应考虑用清薄的料子比如真丝,颜色也不要太凝重;冬天举办婚礼最好选用织锦缎,这种面料可以衬托婚礼的豪华。
『肆』 古代人穿的旗袍是什么样的
古代人穿旗袍,男人一般是天蓝色的,女人是花的,
『伍』 古代旗袍的详细介绍
古代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
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
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详见网络:http://ke..com/subview//5727118.htm
『陆』 古代人穿旗袍,里面穿什么
中衣,我看着觉得像现在的睡衣,当然了,女人的话,应该还有个肚兜
『柒』 旗袍平时穿可以吗有什么讲究吗
旗袍平时也可以穿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现在的旗袍,少了几丝隆重正式,多了几分随意闲适,大可不用一提旗袍就抱着只能欣赏远观的态度,敬而远之。在穿着旗袍的时候,要想将旗袍穿得更得体。
穿旗袍体型不能太瘦。现在的人追求以瘦为美,很多人更是拼了命的减肥,但是过度减肥不仅对身体不好,而且从美观上来讲,太瘦的人反而只有骨感了。穿旗袍就适合稍微圆润一点的身材。
穿旗袍要淡妆,不适合浓妆、夸张妆容。脸部适当淡妆修饰更能凸现穿着旗袍的美丽,所谓淡妆就是通过恰到好处的方法,强调突出自己面容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美。妆色清淡典雅,自然协调,是对面容的轻微修饰与润色。
传统的中式服装搭配耳饰是非常经典的,面对这样挑人的大红旗袍,大概也只有一代不老女神林青霞能完美驾驭。而能与此旗袍交相辉映的无疑是青霞教主耳畔的硕大珍珠耳饰,典雅大气隔着屏幕扑面而来。
身着旗袍的女人有一种别样的韵味,无论是大家闺秀的端庄还是小家碧玉的清纯,或者是优雅妇人的温婉,一袭旗袍都可以诠释得淋漓尽致。
旗袍对人和身材的要求非常高,不是什么人都穿都好看的。
身材最好的是肩宽腰细胸部坚挺饱满,五官端正秀丽,气质优雅举止文静的女性穿是最美的。旗袍必须紧贴身体,不能松松垮垮的,必须像皮肤那样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才好看。旗袍展示的女人凹凸玲珑的身材,旗袍显示的是女性的端庄文静秀气。
旗袍是中国独有的具有典型中国风的传统女性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穿上旗袍的女性可以展现自己凹凸有致的身材和婀娜曼妙的身姿。
旗袍是最能体现中国女性,优雅柔美韵味的服装,那份东方神韵,宛若古典的花。
开放在时光深处,任凭光阴的打磨,仍旧存留着那份独特味道。
多少女子都梦想着,有一袭华美的旗袍,得体地穿在身上,风姿绰约,尽显妖娆。
就像有一段随心的爱情一样,舒适地存在着,亦是一种安然。
复古与典雅,精致而高贵,这是对旗袍的真实写照,经典的,往往也是不易过时的,迄今为止,反倒是成为新一轮的时尚之选,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对气质的要求。
长款丝绸旗袍裙文字复古旗袍,穿出你的气质与美丽。清新高雅的款式,让每个人都喜爱的装扮,形成腿长的视觉效果。精致的花纹,显得优雅大方,贴身的剪裁,完美映衬身形,展现女性身体曲线的优美。
旗袍在所有人的眼中大概是天生就拥有着一种优雅温婉又带着性感的气质,浑身上下都笼罩着一股古典温婉的气息。
『捌』 清朝宫廷里女子穿的旗袍的颜色有什么意义有贵贱之分吗
其实基本除了几种比较有象征意义的颜色不能随便穿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颜色意义,都是跟随当时的风气,更多的是皇帝太后的喜爱。
皇后一般在正式场合要穿正红明黄颜色的衣饰。以此显示她一宫之主,母仪天下的尊贵。因为黄色是皇家的颜色,而正红之色则有正位之意,所以除了皇后,一般后妃都不可以穿正红明黄的颜色。赏赐的除外。至于位高的,像皇贵妃什么的,只能穿那种偏黄和偏红的颜色。再往下,那就是连穿的资格也没有。
所以在皇室,只有红和黄两个颜色的着装有贵贱之分,别的颜色就没有这么大讲究了。清宫后妃贵贱在衣饰上的区别一般是靠绣的花纹和戴的旗饰来分的。
『玖』 古代女人旗袍走姿
古代女人不穿旗袍
古代这个词的定义,起码是1911年满清覆灭以前了,而旗袍,是在1911年满清覆灭后才发明的。
旗袍真正的发明原因实际上并不那么光彩。1911年民国建立,满清八旗没有了铁杆庄稼(固定的每月下发的生活补助)。
没有任何劳动技能的满清八旗子弟迅速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为了谋生,八旗女子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家改装成窑子,开门接客。
但是,旗人女子普遍并不像满清辫子戏里面那么漂亮,大多数旗人女子的相貌实际上很一般。为了招徕客人,旗人女子们于是设计制造出了旗袍。
旗袍确实是伟大的时装发明,穿上旗袍再加上一双高跟鞋,能够轻易的将普通女子装扮成美女,美女装扮的国色天香---------于是,旗人的窑姐们成功的招徕了生意。
不过,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丢脸的事情,事实上,胸罩、三角蕾丝裤、女用高跟鞋、晚礼服这些现代主流服装,全部来自于19世纪欧美高级妓院的发明。
最后,在中国历史方面,古代、近代、现代的分别如下:
1840年以后一般被称为近代(国际历史上则大多以法国大革命为分界线);
1911年以后一般被称为现代;
1949年以后一般被称为当代;
而古代一词,起码是指1840年以前。
而1911年后才发明并推广的旗袍,肯定在古代没有女人穿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