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乡新娘歌词
<< 水乡新娘 >>
词曲:陈伟
编曲:牛侠
演唱:石梅冷漠
录音:雪峰 高旭
混音:阿KEN
伴唱:红苹果
监制:陈伟
出品人:陈伟
北京冒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1]
歌词:
摇那叶乌蓬船 漂进荷花荡
翩翩的少年郎 拨动起星光
我在浆声灯影中 远远眺望
谁又推开那一扇 雕花的窗
撑那把油纸伞 走过青石巷
诗中的你和我 还是旧模样
我用一生的时光 默默守望
能不能读懂你 如水的忧伤
再别那条落花的雨巷
我还是你那幽幽的丁香
千年的烟雨 染白月光
何时才能做你梦中的新娘
再别那条相思的雨巷
你还是我那淡淡的丁香
昨夜的落花 依旧芬芳
又把我带进那梦里的水乡
摇那叶乌蓬船 漂进荷花荡
翩翩的少年郎 拨动起星光
我在浆声灯影中 远远眺望
谁又推开那一扇 雕花的窗
撑那把油纸伞 走过青石巷
诗中的你和我 还是旧模样
我用一生的时光 默默守望
能不能读懂你 如水的忧伤
再别那条落花的雨巷
我还是你那幽幽的丁香
千年的烟雨 染白月光
何时才能做你梦中的新娘
再别那条相思的雨巷
你还是我那淡淡的丁香
昨夜的落花 依旧芬芳
又把我带进那梦里的水乡
又把我带进那梦里的水乡
2. 用200到300字介绍无锡的地方戏——戏剧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锡剧
锡 剧 (Xī Jù)
锡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之后,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开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如《双落发》、《磨豆腐》、《拔兰花》、《庵堂相会》,称为“对子戏”。进入城市后,又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剧目也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丽君》、《玉连环》等大戏。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现江、浙、沪、皖共有锡剧团32个。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版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拔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锡 剧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
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
,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
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的乐队原来只有
一把二胡,现在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和小提琴、
大提琴参加伴奏。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著名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
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当代锡剧有很多著名演员如姚澄、王影影、梅兰珍、王兰英、汪韵芝、王
汉清、杨企雯、吴雅童、薛静珍等。
无锡是锡剧的诞生地。清道光年间锡剧就流行于无锡农村,民国初年进入城市。锡剧初名滩簧,发源于无锡羊尖、严家桥一带农村,由山歌小调演变而成。早期曾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称作“花鼓滩簧”。解放后,经锡剧艺人的共同努力和其他文艺工作者的帮助,锡剧在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设计等方面有很大改进和提高,成为江苏省的主要剧种和华东地区的三大剧种之一。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 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锡剧团四十余个。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目前,江苏省内有锡剧团十多个。锡剧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至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锡剧”。
无锡滩簧原称“无锡东乡调”或“东乡小曲”。无锡县东北乡羊尖镇严家桥一带,擅唱山歌,“东乡调”本来是农民自唱自乐的山歌、小调,从太湖沿岸传播开来,受到说唱文学形式的影响,尤其是无锡县农村中特有的民间舞蹈“调采茶”的影响,初具了“滩簧戏”的雏形。它与吴歌有着血缘关系。当年,叶圣陶先生在北京看了锡剧演出,赞美锡剧是“太湖红梅”。
锡剧的特点是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既是地方戏曲之花,也是通俗化的农民戏曲、农民文艺。
无锡滩簧是从山歌小调发展而来,其特点:一是锡剧保留着唱山歌的本色,至今锡剧的演唱办法,都是用本嗓演唱的,不同于有些地方戏用真假嗓结合的。二是锡剧乐曲的结构,是起调、清板、落调,只在起调和落调时用音乐伴奏,中间全是清唱,不用胡琴托腔,唱句字多腔少,仅在开端和结尾时腔稍多,基本上是叙事山歌的曲体。三是唱词都是口语化、通俗化的群众语言,有的则是山歌和民谣的汇合。它起源于山歌,在流传中又受到“弹词”、“宣卷”、“说因果”等的影响,逐步发展成为锡剧。
锡剧历史
锡剧的形式和发展,在滩簧阶段,一般都有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即为: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时期。
“对子戏”:演出形式比较简单,凡由二人一对,一男一女同场演唱的称“单对子戏”;由二男一组、二女一组同场演唱的称“双对子戏”,进而又有一出戏独立演出的“散对子戏”和合数出为一本连贯性演出的“本头对子戏”。初时,不设台,不化妆,在田头或是打谷场上演唱,后来才用四张方桌拼合,或用椿凳、门板、寿材板之类拼搭成戏台,搭后台化妆,略施脂粉,那时,女角都是男扮的,穿临时借来的新郎新娘衣服。初时不用道具,男旦用手帕,小生用折扇比划各种动作。演唱时,旦角先出场,唱四句头“开篇”,唱时用小步子扭斜角方向,换位走向另一台角,这种变换位置的唱法叫“走四方”,是照顾到多方面的观众,至今还保存在传统表演程式中。“对子戏”都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为主,故亦叫“三小戏”。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演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是无锡滩簧的原始形式。
“同场戏”:到了清代末叶,由于“对子戏”发展,内容增多,事件复杂,没有三、四、五个演员同时出场,就无法处理和突破,于是,“同场戏”就开始产生。在发展过程中,又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叫“小同场”。随着出场的演员增多,戏的场次也增多了,剧中的环境、地点、时间转换上的限制也消除了。到了清末民初,进入了后一阶段叫“大同场”,即多数演员同时登台,甚至增加到十多个演员演出。“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进入城市后,演的戏大多采用宣卷(宝卷)上的故事,对弹词故事的吸收也很明显,一方面,城市里的剧种交流方便,易于接受其他文艺、电影、话剧、曲艺的影响,使滩簧小戏的形式获得壮大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演出内容上,“对子戏”时期的剧目逐渐消失,农民开始退出舞台,最后完全让位给公子、小姐、太太了。城市反过来影响农村,这是锡剧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京、簧合班”,即是滩簧班子和京剧演员的合作。出于锡剧艺人的需求,一些从衰落的京剧班子出来的演员,自然地转向锡剧班里当起了业务指导,1927前后,已形成风气,如《秦香莲》中,陈世美唱京腔,秦香莲唱簧调;《玉堂春》中,王金龙“嫖院”时唱“簧调”,苏三“起解”时唱京腔,这称做“雨夹雪”。三十年代初,宜兴人何志尚,曾在京剧草台班中点燃汽油灯,做了二十年,天天看京戏,记住了大量的京剧,后来参加到李庭秀的李家班里当“大衣箱”(管理服装的),把《换刀杀妻》、《狸猫换太子》、《胡奎卖人头》等京戏带进了锡剧,还首排了《樊梨花》、《封神榜》、《孟丽君》等大型连台本戏。京剧老生黄翠芳,改唱锡剧后,一直从事锡剧工作,解放后成为无锡市锡剧团的锡剧老生。
“无锡滩簧”何时形成,据道光五年(1825)刊印的《履园丛话》中记载,这时的滩簧已以“新奇”替代“老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南文联举办艺人集训班,锡剧老艺人周友良说他的父亲在十来岁时(指道光十年左右),在无锡农村已看到过滩簧戏。早前,唱滩簧的大都是农村里的竹匠、木匠、瓦匠、缝衣匠等,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演唱,他们都是唱山歌的能手,“调采茶”的能手,村中每逢春节和“待秋斋”(庆丰收的活动),都会邀请他们演唱。嗣后,就有了季节性的班子,旺季聚班,淡季散班以及长年不散的四季班,出现了半职业化和职业化的班社。
“滩簧”名称的说法,《清稗类抄》称:“滩簧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也。”由此可见,“滩”就是“说”的意思,“簧”应是“唱”的意思,“滩簧”实为指“说唱”而言。
“无锡文戏”的诞生,跨进了锡剧的文戏时期,是又一个重要转折。1935年,江苏严禁滩簧。伪江苏省第一区党务指导员办事处下令无锡县党部严加取缔“淫剧”。9月27日,无锡第一台、中东、中央、耀记等戏院在报上联合刊登宣言,责难当局对滩簧“既不改良,又阻止改良,是对不起无锡社会的”,同时,各戏院联名向伪省党部、伪省教育厅具呈宣称:“誓死反抗任何不公道的待遇”,要求“派员来无锡调查处理”。10月5日,伪省党部派委员潘国俊前来调查观看,无锡第一台在《人报》、《锡报》上刊登广告,使用“无锡文戏”名称“公演《克宝桥》”。潘委员观后表示“甚为满意”,并称“无锡文戏在艺术上、社教上评价都是极高的”“(滩簧)假使都能这样,是绝无疑异的”,对递送的一份《无锡文戏改进意见书》表示同意。
当即成立了“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聘请当时在无锡社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担任戏剧教授的谷剑尘为委员(谷教授为浙江上虞人,二十年代初,即和应云卫等在上海组织成立“戏剧协社”,还和沈雁冰、郑振铎等成立了“民众戏剧社”,影响很大)。“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在谷剑尘的主持下,讨论了“无锡文戏实行彻底改革的方案”,发出了“征集各界对无锡文戏批评改进之意见”,作出了“训练滩簧演员的办法”,规划了“定期出版研究专刊”`等等措施,使“无锡滩簧”进入了“文戏时期”,也为锡剧开创了新局面。随后,苏州成立了“苏锡文戏改进会”,上海成立了“常锡文戏改进会”,江阴成立了办事机构。后来,文戏渐衰,锡剧又归纳为“锡帮”(含江阴、苏州、常熟),“常帮”(含宜兴),乃有“常锡剧”之名称。
锡剧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据1961年10月江苏省地方戏剧院编印的《锡剧老艺人座谈会》、《锡剧传统剧目工作座谈会》等有关资料统计,锡剧传统剧目约计有277个。
一、对子戏时期约有60出,是锡剧在滩簧小戏时期的剧目,其中,有一些“卖”字戏,如:《卖馄饨》、《卖桃子》、《卖汤团》、《卖花带》、《卖草囤》等,有的自苏滩中吸收改编的。有一些“摘”字戏,如《摘毛桃》、《摘菜心》、《摘石榴》等,有一些“借”字戏,如《借汗巾》、《借披风》、《借黄糠》等,这些剧目,大都以农村民间日常生活中男女相爱悦的故事为题材,属农村小戏。这类戏里涉及男女私情,往往占了很大比重。据女花旦储素珍称:有的戏早就受到老一辈艺人的抵制,露演不久即告辍演,如“母女偷情《摘菜心》,父子同科《陆卖饼》”,只听到说法,内容已不详,有的则仅存剧名,剧情也难以查考了。也有一些剧目看艺人功力的,如《盘陀山烧香》,烧香路上,一咱遇到三百六十行,便要唱出各行各业的特色,如算命、相面、卖拳头、剃头等,并要运用各地方言演唱。
二、大、小同场戏时期约有102出,是锡剧在滩簧戏后期的剧目。其中,“记”字戏特多,如《牙痕记》、《烧骨记》、《咬舌记》、《灰阑记》、《蓝衫记》、《金环记》、《鲫鱼记》、《红鞋记》等,这类剧目的题材,已从农村现实生活开始转向古代生活,人物显著增加,情节更见复杂,大都系从宝卷中吸收而来,在内容上亦已出现了凶杀、淫秽、迷信等不健康成分,后来在滩簧班子里已很少演出。
三、京、簧合班时期的剧目约计34个。京剧艺人的介入,带来了一批京剧剧目,锡剧以吸收文戏为主,多从才子佳人及公案戏入手。这类剧目,有《吕布与貂蝉》、《宝莲灯》、《红鬃烈马》、《武松杀嫂》、《薛刚闹花灯》、《金玉奴》、《斩经堂》等,大都是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的产物。全剧演出时依然充满锡剧的语言特色和乡土气息。例如:《昭君出塞》、《陈杏元和番》(即《二度梅》)、《隋炀帝看琼花》等,更以穿插苏南民间舞蹈“调采茶”、花灯、花鼓、小曲为主。另有一些剧目,如《梁祝》、《碧玉簪》等,受越剧影响而移植。
四、连台本戏,约计29个,每个10-20本不等。如《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包公案》、《七侠五义》、《血滴子》等,演出侧重点已转移到机关布景及灯彩上,故通常又称“彩头戏”。这类戏中常会出现“空中飞人”、“池女出浴”、“骷髅跳舞”等场面,以新奇取胜。甚至猪八戒与蜘蛛精在盘丝洞中、纣王与妲妃在鹿台之上,边饮酒取乐,边观赏“西洋舞”。其内容均以神怪、荒诞故事居多。但是,其中有一些“征番戏”,它与沦陷时期群众的心态有关,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的抗战呼声。
五、弹词戏,约计39个剧目,这些弹词故事都是民间最熟悉的佚事、传说和传奇,演出效果较好。如《珍珠塔》、《双珠凤》、《玉晴蜓》、《白蛇传》、《孟丽君》、《孟姜女》、《何文秀》、《杨乃武与小白菜》、《描金凤》等,由于弹词的章体与说表、道白、唱词和戏曲较为靠近,不必大动故事结构便能搬上舞台,为同场戏吸收。
六、时装戏,有7个剧目。如《啼笑因缘》、《秋海棠》、《枪毙阎瑞生》、《黄慧如与陆根荣》、《苦命的女单帮》等,都是根据电影、小说改编而成,有的来自沪剧,俗称“西装旗袍戏”,有的来自滑稽戏和通俗话剧。
七、乡土戏,有6个剧目。如《卜灵望》、《陈阿尖》、《一条黄瓜三扁担》、《显应桥》等,根据地方实事和民间传说编写,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锡剧唱腔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拔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3. 赞美新娘的词语
飞燕游龙、丢丢秀秀、婀娜多姿、婀娜妩媚、闭月羞花。
一、飞燕游龙
白话释义:像飞燕一样地轻快,像游龙一样地柔曲。形容体态轻盈柔美。
出处:《长生殿·舞盘》:“宛若翾风回雪,恍如飞燕游龙。”
朝代:清
作者:洪升
翻译:仿佛那些风和雪,像飞燕一样地轻快,像游龙一样地柔曲。
二、丢丢秀秀
白话释义:形容身躯细小,脚步轻盈。
出处:《播火记》第三卷四十七:“就是二雁,女孩儿不大,细眉窄骨儿,长得乖巧,丢丢秀秀地走到奶奶跟前。”
朝代:近代
作者:梁斌
三、婀娜多姿
白话释义:形容姿态柔和而美好。
出处:《洛神赋》:“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朝代:三国魏
作者:曹植
翻译:姿态柔和而美好是我忘记了吃饭。
四、花容月貌
白话释义: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一眼就惊艳到。
出处:《西游记》第六十二回:“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
朝代:明
作者:吴承恩
翻译:那公主似花容月貌,有二十分才华。

五、闭月羞花
白话释义:也说羞花闭月。形容女子貌美,一眼就惊艳到。
出处:《西厢记》:“则为你闭月羞花相貌。“
朝代:元
作者:王实甫
翻译:被女子貌美,一眼就惊艳到。
4. 赞美新娘的句子
1、我从没赞美过人,可我不得不对你说:世界上没有比你更漂亮的女孩。
2、你其有点像天上的月亮,也像那闪烁的星星,可惜我不是诗人,否则,当写一万首诗来形容你的美丽你是一尊象牙雕刻的女神,大方端庄温柔姻静,无一不使男人深深崇拜。
3、是那样地美,美得象一首抒情诗。你全身充溢着少女的纯情和青春的风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你那双湖水般清澈的眸子,以及长长的一闪一闪的睫毛。像是探询,像是关切,像是问候。
4、脾气好的叫温柔,脾气不好的叫泼辣;
5、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都是很老套的说法。"环瘦燕肥,你真是生不逢时啊!不然那有杨玉环和赵飞燕的地啊!"这文绉诌的说法。"你在我心里是最美!"这是最让人心暖的说法。
6、多生孩子叫做母亲伟大,不生孩子叫响应国家计划;
7、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时候,正是你唱着欢歌踏着春天的脚步飘飘而来。你动听的轻快的歌喉伴着那悠扬的笛声,你飞扬的飘逸的发丝带着那淡淡的发香,你多情的温柔的面孔总带着那新嫁娘的腼腆……让晚霞久久的不愿离去,让夕阳也羞红脸的对你张望,更让成双成对盘旋的燕子对你低声的惊叹:
5. 新娘赞美语句
集聪明、美丽、智慧于一身,端庄可人!
6. 汉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1)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
(2)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
(3)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
(4)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比如不可以洗澡洗头,不可以出门等。
7. 用诗歌来描写一下江南水乡
徐志磨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2.我无法想象那些在周庄水上滑行的小船
如果不是在周庄的水上 周庄
那将会是一个如何让人们阅读的词汇?
如水的周庄 如水的中国绸缎
如杭丝苏绣的细腻悠长
周庄
你会否是那枚缀于江南细腰上的缎纽扣?
夜已打开 便有梦撞进门来
梦中的周庄你可是我今夜娶归的新娘么?
水里周庄 以一串串红灯笼高挂的暖
夹着老酒新焙晚风的凉
以及乌篷船穿梭水面的慢
轻洗我白天沾染的尘埃
情人周庄
如果你是身着旗袍的明日女子
我即将那些小桥水月白墙黑瓦的旧印象删去
江南细雨 朝夕里
当我步入周庄时你是我久别千年的恋人么?
8. 江南真的结婚了新娘是谁
江南最近结婚的,老婆叫竞好。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白领。回楼上诸位,江南,畅销书作家,原名杨治,代表作《此间的少年》、《九州》系列、《龙族》四部曲,目前第三部《龙族3 黑月之潮》正在连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