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女装百科 > 广西京族特有的旗袍

广西京族特有的旗袍

发布时间:2021-07-12 05:21:40

A. 旗袍什么特别之处呢

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旗袍的寓意是旗开得胜的意思,穿在身上的话,就能体现出个人的气质与优雅,在特别的话就是旗袍上的纹路和客人的要求,他所表达意思是什么,比如,他和男友分手了,不一定会采用分手的再来告诉他分手的意思,你要表打出下一个男人会更好的这种风格,纯属意见

B. 旗袍的特点有哪些

现代旗袍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装不开衩,出现旗袍后,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旗袍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六、七十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文革”前夕,王光美随刘少奇出访四国,穿过旗袍,到后来文革期间被当成罪遭到被红卫兵批斗。

八、九十年代——逐渐复苏

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它,在八十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C. 京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带。
京族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
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现在的京族地区,仍有部分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上身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褐色长宽裤子,外出时加穿白色长外衣,形似旗袍而开衩较高,结“砧板髻”。少数妇女还保留染黑牙齿的习惯。
但现在多数青年男女的服饰已与附近汉族相近。

D. 京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以上所说的男女服饰,是平时在村里生产生活时的日常穿戴形式。如果离村外出,赶圩入市或探亲访友时,妇女加穿一件旗袍似的下摆较宽的矮领窄袖长衫,作为“外套”。男人除加穿一件长到膝盖的窄袖袒胸长衫外,另外还要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这种穿戴,无论是贫富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用料的优劣上有所差异。家境平常的人家一般用自制的粗织麻布料,富有人家选用绫罗绸缎、蚕丝织品或香云纱等贵重料子,用黑、白、红、褐等色。

不管贫富,京族人过去都不习惯穿鞋,晚上洗凉水脚或雨天不出工时才穿一下木屐,其它时间总是赤脚。老人家穿的鞋也只是木屐或用棕树皮织制的拖鞋,俗“棕屐”。

妇女日常的发式都是正中平分,两鬓留着“落水”,结辫于后,其辫用黑布条或黑丝线缠着,再将辫自左至右盘于头顶,其状犹如有图形的砧板一般,故民间俗称“砧板髻”。京族妇女平日爱戴锥形的尖顶葵笠,用以遮阳挡雨。京族妇女还有戴耳圈(亦称“耳环”)的习惯。少女长到六、七岁时就要穿耳,穿耳的时辰也很讲究,都是在端午节那天的上午请人进行的,因为民间认为,端午节有“龙王水”,这时穿耳孔最“吉利”。女孩到了十四岁就开始梳分头,盘结“砧板髻”和戴耳圈,标志着开始进入成年了。 生产习俗

拉网作业

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大的拉网高八至九尺,长120余丈,整幅网身由六张缯网缀连组成,网眼较大较疏,网长100丈,略成桃叶状,两头高七尺,中间高一丈余。操作时,前者要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其操作程序大致是:(一)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以竹筏或小艇将渔网徐徐放下,自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三)操网者分作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海滩岸拉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一次拉网操作就算结束。这种作业,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只要风平浪静或大风过后,发现鱼情随时都可进行。但这种拉网作业仅限于浅海,操作也比较落后,故产量也不很高。

多种多样的渔网

在渔猎作业中,除了拉网,还有各种刺网(包括定刺、流刺、旋刺)、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以及有专门渔猎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蛰网、鲎网、墨鱼网等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打蚝蛎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塞网分疏、密两种,网的长度、高度与拉网相同,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操作时把人分为在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就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活动,落入了渔家为它们预设的“尘网”之中。待潮水涨定复退时,鱼虾们的回路已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圈塞断,它们只好“束手待擒”,做渔家的“俘虏”了。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是各有特色的。

鲨鱼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其网身全长120余丈,高4尺,网眼特宽,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进行时主要由四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里将鲨鱼拦截(二人掌筏,二人下网),把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下了网后,人们就回家休息等待,也有在筏上等待的。待到半夜或次晨,复划筏前往观看网浮情况,当发现鲨鱼入网时,他们先让它们在挣扎中疲惫后,就以鱼叉或鱼勾之类的工具,把它们一条条地穿在一条长藤或绳索上,绑于竹筏的尾部,成串成串地划回来。这种鲨鱼网每次下网都有可维持三四天连续捕猎,鱼多的时候甚至可以维持七八天不等。这是一种既惊险而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

E. 京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一、信仰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跳竹杠”、“跳天灯”、“跳乐”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于民间宗教舞蹈,有些是京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具有明显的娱神或娱人的文化功能。此外,还有现代题材的舞蹈——“摇船舞”、“纸马舞”、“酒舞”、“天灯舞”等。

(5)广西京族特有的旗袍扩展阅读

京族也称为越族民族语言为京语,由于语言因素复杂,语言学家难以确定其语言属系。京族主体在东南亚,中国境内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三岛素有“京族三岛”之称。

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86%。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京族总人口数为28199人。

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公元16世纪初陆续由越南涂山等地迁移来华,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澫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京族为越南的主体民族,曾称为“越南人”或“安南人”,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

F. 京族的特色是什么急!

1、音乐特色

京族的乐器有独弦琴、二胡、笛子、锣、鼓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乐器结构简单而所奏乐曲音调丰富、单色优美是独弦琴的最大特色。

2、舞蹈特色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跳竹杠”、“跳天灯”、“跳乐”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于民间宗教舞蹈,有些是京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具有明显的娱神或娱人的文化功能。

3、语言特色

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由于语言因素复杂,语言学家难以确定其语言属系。京、汉两族人民的长期友好相处,绝大部分京族人民都通用汉语(粤方言)、汉文。

4、建筑特色

过去京族家家户户都寄身于荒滩乱林之中。住房都是粗陋不堪的草庐茅舍,墙壁以粗糙的木条和竹片编织,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作墙壁;屋顶盖以茅草、树枝叶或稻草,也有极少数人家盖瓦片的。



5、服饰特色

京族男性穿的是无领、无扣的袒胸上衣。腰间还束以一条或二条彩色腰带;有的束至五六条之多,并以腰带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富裕或能干。由于其衫长过膝,衫叉的裂旗又开得很长,所以平时就把两边的衣服撩起,打成球结,置于腹部。

G. 广西民族的京族

广西京族人口1.37万人,是广西少数民族中惟一以渔业为主的民族。其祖先于明朝年间由越南凃山—带因捕鱼漂海而落居于广西北部湾的尾、巫头、山心等地。

H. 京族简介

京族是我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2007年人口为2.1万人,主要聚居于广西东兴市。曾称为“安南”、“越族”;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讲京族语,多数人兼讲粤语方言;曾创制土俗“喃字”,通用汉文。

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十六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而来。当时,这里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壮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19世纪法国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国京族地区,京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语言的系属未定。没有文字,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广州方言)和汉文。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连系着京城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惟一生活在海边的民族,过去生活方式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京族人民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养殖珍珠、海马等养殖业。

京族住房大多为砖瓦房,为防海风,建筑较为坚固。饮食以大米为主,食鱼虾较多,喜欢用鱼汁调味。妇女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裤子长而宽大;男子上衣长及膝盖,窄袖袒胸,腰间束带。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在京语中是“歌”的意思,哈节,即唱歌的节日。因地区不同,举行的日期也不一致。澫尾、巫头两地在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据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用优美的含义深刻的歌来反抗封建财主,深受京族人民的欢迎。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人们建立了哈亭。节日期间,全村欢聚一起,通宵歌舞,并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动。

1952年建立澫尾、巫头、山心3个民族乡。1958年5月1日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1965年东兴各族自治县由广东省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78年12月25日改称防城各族自治县。

I. 京族资料

京族(中国标准罗马字母:Gin,越南语:người Kinh/ʛ京,或称京人),也称为越族(越南语:người Việt/ʛ越),民族语言为京语,由于语言因素复杂,语言学家难以确定其语言属系。

京族主体在东南亚,中国境内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三岛素有“京族三岛”之称。

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的86%。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京族总人口数为28199人。

(9)广西京族特有的旗袍扩展阅读:

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由于语言因素复杂,语言学家难以确定其语言属系。京、汉两族人民的长期友好相处,绝大部分京族人民都通用汉语(粤方言)、汉文。

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字喃”。“字喃”意为南方的字,即喃字,系13世纪末京族人民在利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本民族文字。

新中国成立前,在歌本和宗教经书中仍保留使用。已知仍会用京语哈歌(哈,京语音译,即唱)的,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老人,在整个京族三岛懂字喃的,只剩下10多位老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京族人开始发起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工作。

与广西京族特有的旗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小学要穿校服 浏览:496
皮外套如何护理 浏览:211
穿26码的裤子人有多重 浏览:203
怕裤子拉链没拉住 浏览:400
男生穿修身牛仔裤屁股好看吗 浏览:878
鸭王争霸赛怎么帽子放在那 浏览:534
天津童装品牌及商品 浏览:995
女装低价品牌有那些 浏览:307
奶油色鞋子搭配什么颜色裤子 浏览:119
迷人旗袍秀 浏览:97
晚上什么时候练马甲线最好 浏览:300
拘束穿校服的美女漫画 浏览:607
这些外套很漂亮怎么翻译 浏览:578
机能夹克搭配 浏览:283
移动公司制服美女街拍 浏览:294
乳白色皮衣怎么洗 浏览:534
女人穿体恤牛仔裤好看吗 浏览:589
衬衫是什么面料好 浏览:993
濮院儿童衣尾货市场 浏览:304
男的白运动鞋配什么裤子好看 浏览: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