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穿旗袍的来历,沈阳还有个民间传说。
从前,在镜泊湖边上住着一个渔家姑娘。她从小经常在湖边打鱼,脸晒得又红又黑,人们都叫她黑妞儿。黑妞儿不光人长得俊俏,而且心灵手巧,炕上的活计过眼就会,打鱼的本事百里挑一。那时候,满族妇女都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黑妞儿打鱼常在江边转,觉得被裙子拖拉着很不方便,她就裁了一件连衣带裙的多扣儿的长衫。这种长衫两侧开襟,下河捕鱼时,可将衣摆撩起来,系在腰上,平时放下衣摆当裙子用,既合体,又省布。
有一年,皇上梦见先王告诉他,在北国故都,有一位身骑土龙,头戴平顶卷檐乌盔,手托八角白玉方印,身穿十二绢锦袍的姑娘是他的娘娘,可以帮他治理天下。于是,皇上马上派人去寻找,钦差领着一帮人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这个人。
身着旗袍坎肩的满族贵妇
事也凑巧儿,有一天,黑妞儿穿着自己做的那件长衫,手托着一个盆,盆里放块豆腐到姑姑家去串门,路过一座城池,见一群人围在那里,不知在看什么,她也挤上来看热闹。人多挤不上去,她就登上旁边那堵半颓了的土墙,骑在上面。三伏天的日头分外毒,晒得人头晕,黑妞儿没什么东西遮阴,就把豆腐托在手上,腾出泥盆儿扣在头上。正巧钦差也来到这个地方,一眼就看见了她,忙喊:“娘娘在这儿。”有人问题:“怎见得她是娘娘?”钦差说:“她骑的那土墙不正是一条土龙吗?她头上顶的那个小泥盆,正是平顶卷檐的乌盔,手托的就是白玉八角方印,她穿的那件十二扣的长衫便是十二绢锦袍。”说完,吩咐随从把黑妞儿抬进京城,换上了宫廷服装,送到宫里。皇上一看,这黑妞长得太俊了,当即就封她为黑娘娘。
戴指甲套的盛装满族妇女
黑娘娘在宫里运用她的智慧,帮皇上处理政事,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深得皇上宠爱。后来,她觉得穿着宫里的服装,十分不便,便又换上了她自己做的那件长衫,又把自己的宫服都改成了这种样子,她希望宫里都穿上这种节俭方便的衣裳。不料,她的做法却引起了西宫娘娘的妒忌。原来,在黑娘娘进宫前,西宫娘娘是最受皇上宠爱的。自黑娘娘进宫后,西宫娘娘就被皇上冷落在一旁,只听丝竹声,不见皇帝来。西宫娘娘非常妒忌黑娘娘的美貌和贤惠。她一见黑娘娘改了服饰,就向皇上进谗言说:“黑娘娘修改了宫服,这是有意要断送我主一统江山啊。”皇上听了,就把黑娘娘叫上殿来。
只见黑娘娘穿着自己的那件长衫,显得更加苗条,俊美。皇上在宫内看腻了那些千篇一律的宫服,见了黑娘娘的这种打扮,便觉新鲜,越看越爱。于是对西宫娘娘说:“黑娘娘穿的正是先王托梦所指的十二绢锦袍,怎说是要断送朕的江山呢?从今后,宫内都要穿这种服装。”西宫娘娘还要强辩,皇上冷冷地说:“你不必再说了,回宫去吧!”说完就不再理她,随黑娘娘进后宫去了。西宫娘娘讨了个没趣儿,悻悻地退去,回到宫里,想起皇上的冷落,当夜就投井自尽了。
从这以后,不仅黑娘娘更受皇上的宠爱,而且八旗的女子也都穿起了这种长衫。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长衫称之为旗袍,直到今天仍被广大妇女所喜爱。
满族的服饰最有特色的当是旗袍了。旗袍又称长袍、大衫,长衫满语叫“衣介”。满族的旗袍,原是骑射时穿用的,是在长期的狩猎生涯中形成的,是适应北方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从前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它成为“旗人”的装束,所以后来人们就叫它“旗袍”了。旗袍有单、棉、皮之分。清初,其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第二个特点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的“军装”,后来民间也渐渐流行,具有了礼服的性质,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着旗装的满族妇女
传统的旗袍,是直筒式开领或圆领,捻襟,窄袖,大襟右衽,腰部无曲线,不开衩(此后则演变为四面或两面开衩),带扣袢下摆较宽。男子所着的旗袍,束腰带,腰带上挂佩刀和装有火镰、火石、火绒、匙箸等的小口袋,或者是装有烟、烟袋的荷包等,一切都在于适应骑射活动的方便。有些旗袍在袖口上端接一个半圆形上长下短、形如马蹄的袖头。满族男子的旗袍逐渐由窄袖变肥袖并以肥大为美。
满族高领旗袍
满族妇女四季都喜欢穿卷袖带大襟的旗袍,有单、夹、皮、棉等多种。女子旗袍讲究装饰性的刺绣和边饰,满语叫“陶罕”。在领口、袖头、衣襟等处多镶有不同颜色的花边和彩牙,并以多镶为美,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显匀称、苗条,婀娜多姿。其中姑娘穿的旗袍较窄,长及小腿。少妇穿的旗袍,稍宽长及脚面。老妇穿的旗袍,更加宽大舒适。青年女子,喜好把不同颜色、不同滚边的旗袍套着穿,五颜六色别具一格。上层女子所着的旗袍,袍褂彩滚,钗钏,约指,金爪,翠趟,着装打扮皆宫廷模样,显得体态袅娜、风流俊俏。另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镶在袖里,挽(卷) 起袖子来异常美观。
清代早期旗袍式样,崇尚宽大喜秃(无领,袖宽可及尺)。到了光绪末年,旗袍式样则开始转向崇尚瘦狭,曲臂维艰,领高可及耳际。
民国以来,继续加以改进。旗袍一般式样为:直(高) 领,右开大襟,胸襟宽松,紧腰身,袍身长短不定,多至膝下,两侧下摆开衩,开襟处有嵌、镶、滚等工艺装饰,有长袖、中袖、短袖、紧袖、宽袖、装袖等多种式样。另可在旗袍外加各类上衣、外套可作礼服也可作四时便服。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的旗袍则逐渐废弃。女旗袍款式继续不断变化,由宽腰身、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至现代,旗袍不断向时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成为在国际社会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独具风采的女式服装。
② 旗袍滚边如何制作啊
这个我教你吧,(*^__^*) 嘻嘻……我们天天做这个呢。
滚边工艺,有很多种方法的,这个要根据你需要的效果来做。
1、滚条制作。
1)颜色。
配色是个大学问,对于我这个设计师来说,配色是第一位的。可以雅致。也可以撞色。可以遵循传统,可以打破传统。关键看你想要什么样的效果。
2)上浆。
老师傅做滚条(我是指专业做旗袍的老师傅,比如我O(∩_∩)O~),一般都会对滚条布缩水,然后刮浆。而拒绝使用各种粘合衬。为啥呢,因为考虑到了后期的穿着和效果。这是专业旗袍的一部分。可惜,现在这样做的旗袍太少了。因为太麻烦。
3)斜裁。
45°角斜裁,必须滴。因为布条的拉扯力。纬丝有弹力,一拉变形,所以放弃。经丝,没有弹力,不利于滚边边缘线的塑造(否则太僵硬),所以,45°是两者的结合,最好的滚条角度最好的拉伸力。
4)宽度。
裁剪多宽,要根据你需要的滚边的成型效果来定的。
如果是成型滚边宽度在0.5cm,那么你的滚条应该在2.2-2.5,这个要看滚条的厚度和弹力来定。做之前,可以多试验几次看看效果。
2、滚边工艺。分为机缝、手缝。
机缝的也可以做到表面没有明线,但是不好的地方在于,机缝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拉扯滚条和大身布,不能保证滚边的松紧。如果一旦有松有紧,那滚边最后就不好看(有的地方会皱巴巴的)。
建议手缝。但是很多商家为了追求速度,一般第一道缝纫线还是采用机器缝纫,最后一道线采用手缝。这样的缝纫方法是目前好一点的旗袍比较常用的,但是本人并不认同,貌似多少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
最好的旗袍,滚边所有的缝纫线全部是手缝的,因为手缝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滚条的松紧程度,这样滚出来的边,才粗细均匀,不会有起伏褶皱。
你看看先看看下面的这个图片,如果有不懂的再私信我吧。
③ 旗袍烫条,条总是黏住导致缠在一起有什么办法解决
用一个纱窗网,四周用木条固定,然后把烫条一层层隔离平铺就不会缠在一起了
④ 旗袍怎么做啊
旗袍的装饰工艺设计
1
古代旗袍和近代旗袍的工艺特点
古代旗袍的工艺特点:是精细的手工制作,适用各种刺绣、镶、嵌、滚等工艺;
近代旗袍的工艺特点:是式样简洁合体的线条结构代替精细的手工制作。
一) 旗袍衣边装饰手法及工艺处理
各种镶边、滚边和嵌边是旗袍装饰常用的特殊工艺手法:
1、 单色镶边
2、 单色滚边(方角滚边工艺处理图示)
3、 滚嵌滚(方角嵌滚工艺处理图示)
4、 嵌边(圆角嵌边工艺处理图示)
5、 混合滚(嵌镶滚)
6、 三色镶边
2
二) 旗袍的花钮装饰
旗袍花钮具有其它服装上钮扣所不能比拟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钮扣,而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装饰品,花钮设于旗袍领部、襟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采用的图案,多为古色古乡的龙、凤、孔雀、福、绿、寿、喜、吉祥如意等。
3
三) 其它装饰
绣花、手绘也是旗袍装饰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手法,它是我国传统的绣花工艺及国画艺术,用国汇点缀国服,可谓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各种质地的披肩也是旗袍最好的装饰,精美的旗袍配上披肩,更显示高贵、典雅。
END
旗袍排料裁剪注意事项
1
一)确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叠在里面,将粉线画在反面,浅色衣料勿用过深色的画粉;
2
二)确定衣料的对折线——因旗袍前后中心都没设缝,所以排料时可以把面料独边对折,折够身肥为止。
3
三)确定衣料图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领片上的图案方向一致;
4
四) 裁剪丝绒面料时,注意使各衣片毛绒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
五) 裁剪时,要在轮廓线外加适当的缝份和贴边。
如装缝普通拉链,止口需1.5cm,隐形拉链,止口需1cm,包边和嵌边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
六)检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数量和质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无错裁)
END
旗袍的缝制工艺
1
一)款式简介
2
二)衣片归拔
1、 前衣片归拔——把前片从中心线处折叠,正面相对,摆平置于烫床上,把侧缝中腰处拔开,臀部归直,使衣片的曲线与人体型曲线相符。
2、 后衣处归拔——把后衣正面相对在中心线处折叠,放在案扳上,把侧腰中腰处拔开,后中腰处归缩,侧缝臀部的凸势进行归缩处理,余量推到臀部,再把后袖笼略归一下,把凸势推向背处,推出肩胛凸势。
3、 衣袖片归拔——把袖片按正面对折,由侧缝向袖中归烫,把凸势推向手臂处。
3
三)贴牵条
牵条的作用:牵条起牵制作用,防止拉伸变形。对于一些轻薄面料,牵条还起着减少缝口起皱的作用。
牵条的用途:服装中凡是容易拉伸变形的部位都应敷上牵条,如袋口、驳口线、领口线、袖窿、门襟止口等。敷牵条时,一般要略拉紧一点敷上,特别是易拉伸的部位。
1、 侧缝贴牵条
衣片归拔后,为了保证侧缝曲线的稳定性,需在前后衣片侧缝沿缝份粘贴直纱牵条。
2、 襟边贴牵条
END
圆襟、方襟、直襟三种大襟粘牵条的制作工艺
1
旗袍圆襟、方襟、直襟三种大襟粘牵条的制作工艺:
1)圆襟
首先裁好1~1.2cm宽的直纹牵条,然后将牵条粘于大襟边的缝份上,当粘贴到下半弯处时,将牵条稍拉紧使大襟边容缩约1cm,烫平服。大襟外形即固定不会走样,容缩后的大襟完成后效果较贴体。如图1所示。
2
2)方襟
将已裁剪好的直纹牵条粘于大襟边缝份处,粘至转角位剪断牵条。然后再继续粘贴弯曲的部分,并在下半部份容缩1cm,再把长出的1cm牵条剪齐。如图2所示。
注意:牵条粘贴至弯曲部位时需剪若干个剪口,以便转弯处粘贴平服。
3
3)直襟
牵条粘贴至大襟1/3处开始拉紧牵条容缩大襟边约1cm
END
女旗袍打版规格
成品规格:160/86
衣长:60,胸围:94(加放常量),肩宽:39,领围:38,肩宽:24(这些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来)
外形概述前,后均片有公主分割线, 省前面中间开襟钉纽扣6粒. 侧缝腰节处收腰.,袖口压2.5---3厘米的贴边.
制图公式 前片: 前中线 首先画出的基础直线
上平线 垂直于前中线
下平线 按衣长规格平行于上平线
止口线 取1.5厘米,由前中线量进
袖笼深线@/10+胸围/10-1厘米(包含横胸省)
腰节线 @/4
横领宽 2领围/10-0.5
直领深 2领围/10+1(也可加深1厘米)
肩宽 肩宽/2-0.2
肩斜 22度
胸围大 胸围/4+0.5
胸宽 1.5胸围/10+3
腰节收1.5厘米
下摆大1.5厘米
起翘1.5厘米
前腰省大2.7厘米
横胸省 2.8厘米
胸高点 胸高:@/10+胸围/10+1
胸距 :胸围/10
延长上平线,袖笼深线,腰节线,下平线衣长降低0.7
横领宽:2领围/10-0.4
直领深:横/3
肩宽:肩宽/2+0.3
肩斜:20度
胸围大:胸围/4-0.5
背宽:1.5
胸围/10+3.5
腰节收1.5厘米,
下摆放1.5厘米,后侧缝起翘1.5厘米,后中起翘 0.7厘米.
后腰省大3.3
备注:收省的大小可根据人体胸腰差和穿着的习惯进行适当的分配及调整
短袖制图公式
先量取前,后袖肥的长度
上平线 下平线
袖中线: 袖长袖山高:袖肥/4+(3--4厘米)
袖肥大:前袖肥大=前袖肥-1(斜量)
后袖肥大=后袖肥-0.5(斜量)
袖口大:比总袖肥大两边各小2---3厘米.
如果觉得好的话请采纳中国饰品网吧
⑤ 普通旗袍采用的是什么式的滚边
普通旗袍一般都是单滚,例如这种:
⑥ 请教:古代服装里滚边与镶边有什么不同
“滚”又同“绲”----是一种沿着衣服等的边缘缝上布条、带子等的缝纫方法。 “镶”与“滚”,无论从最终形态上,还是在工艺制作方法上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镶”,一般指用较宽的直丝面料扣光边缘通过暗针钉缝在服装的表面,面料之间多为单层的贴合。在镶边前,传统的老手艺人会借助于一根沾水棉线,顺沿着镶条的轮廓线摆放其上,丝绸等面料遇水之后便会变得柔软易折,沿着这条湿线将面料扣光后立即用滚烫的熨斗进行熨烫,于是就能得到轮廓准确而边缘平滑的镶边半成品。 “滚”,则指将斜丝面料折叠成宽窄不一的条状,或是围绕衣边进行包裹缝,或是夹缝进两层面料的中间,有时在处理极细的滚边当中,还在里面加裹粗棉线,以达到外观滚圆硬挺的效果,也被称作“嵌线”。 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由于“镶”和“滚”的工艺在传统服装上经常搭配使用,技巧处理也比较接近,因此人们逐渐不再分彼此,而将这种沿衣边层层勾勒的装饰工艺统称为“镶滚”。
⑦ 旗袍的摆型是指哪里领型, 开襟 ,滚边是什么意思
领型:一般领、企鹅领、凤仙领、无领 、水滴领、竹叶领 、马蹄领
开襟:中式上衣、袍子等的一种式样,前面的部分分开,纽扣在胸前的叫对开襟,在右侧的叫右开襟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
滚边:织品、衣服边上的装饰花边、印花或其他图案
⑧ 旗袍怎么做的
旗袍的装饰工艺设计
古代旗袍和近代旗袍的工艺特点
古代旗袍的工艺特点:是精细的手工制作,适用各种刺绣、镶、嵌、滚等工艺;
近代旗袍的工艺特点:是式样简洁合体的线条结构代替精细的手工制作。
一) 旗袍衣边装饰手法及工艺处理
各种镶边、滚边和嵌边是旗袍装饰常用的特殊工艺手法:
1、 单色镶边
2、 单色滚边(方角滚边工艺处理图示)
3、 滚嵌滚(方角嵌滚工艺处理图示)
4、 嵌边(圆角嵌边工艺处理图示)
5、 混合滚(嵌镶滚)
6、 三色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