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清服饰风俗有什么不同详述一下哦!
清代后妃服饰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清代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头戴冬朝冠,外穿冬朝褂,内穿冬朝袍,周饰貂皮边。
清代服饰 清代太平天国的妇女服饰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穿着圆领紧身服装,用块红绿绸绉扎于腰际,并将衣襟开在左边,即为“左衽”,与满族有所分别。为了骑马、行走方便,在衣襟下摆(或两侧、或中间)开衩。大多数妇女不穿裙子,喜欢穿大脚裤。本图为穿太平天国服饰的妇女(《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插图)。
明代妇女首饰 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变化不大,基本为宋元时的样式。嘉靖以后,变化较多。有“挑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 “堕马髻”、“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等等。另还有假髻(又称鬏髻)。在这些发髻上还根据不同喜好插有各种挂佩及发簪等。本图为明代妇女所戴的金玉挂佩、珠玉发簪及发钗。
明代妇女首饰 簪珠翠发饰的贵妇及挂玉佩的侍女(陈洪绶《夔龙补衮图》)。陈洪绶是明朝末年的重要画家,尤其擅画仕女。他的创作态度认真,随时吸收唐宋绘画的优良传统,而又不断创新,所绘作品勾勒精细,设色清雅,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夔龙补衮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共三个仕女,前面一个年事稍大,穿着比较华丽,可能是一个贵妇,另外两个年龄幼小,似宫女身份。其中一人手中托着一件衮服。三个妇女的服装,样式基本一致,都是宋代时期的典型装束,有的肩上还搭有云肩。明代妇女在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图中反映得比较明确,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另外,贵妇的发髻之上还插有簪钗头面,这些都是明代妇女常用的饰物,其质料随人的身份而定。
明代妇女首饰 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变化不大,基本为宋元时的样式。嘉靖以后,变化较多。有“挑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 “堕马髻”、“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等等。另还有假髻(又称鬏髻)。在这些发髻上还根据不同喜好插有各种挂佩及发簪等。本图为明代妇女所戴的金玉珠翠发簪。
明代的:
明代妇女首饰 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变化不大,基本为宋元时的样式。嘉靖以后,变化较多。有“挑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 “堕马髻”、“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等等。另还有假髻(又称鬏髻)。在这些发髻上还根据不同喜好插有各种挂佩及发簪等。本图为明代妇女所戴的金玉簪钗。
② 有部破案的港剧上面有一集说的是一杀人凶手看到穿有蝴蝶的衣服 就会杀她 请问是什么
刑事侦缉档案第三部
你说的剧情是:
档案五:密室奇案
程守安幼时因为保护弟弟程守望而被继母打成痴呆,并且一看到蝴蝶就会发狂。司徒莎莎的母亲决定与丈夫的弟弟司徒亮私奔遭拒绝,后因为蝴蝶丝巾不幸被程守安杀死。程守望替兄长布置成密室自杀案。十八年后,高级督察詹百鸿的儿女詹翠儿又因为带蝴蝶饰品而被程守安发狂杀死。程守望因为维护哥哥,所以不得不撒谎误导警方。结案后,程守安被判无罪,詹百鸿酒后醉言,派人进精神病院将程守安推下高楼害死。
补充:
鉴证实录和刑事侦缉档案不一样的
完全没关系的两部剧
③ 游戏仙剑奇侠传赵灵儿的衣服算是中国什么时候的衣服还有仙剑4的韩菱纱,仙剑三的龙葵
仙剑是属于架空历史的游戏。 但是也可从蛛丝马迹里看到线索
仙剑里较有力的证据是书中仙的话此塔乃五百八十四年前,梁武帝遍集天下金刚白玉石,如数千名一流工匠耗费二十年而建成,并请无数高僧、法师,于塔内外布下无数的禁咒。历经数百年的变迁,此塔乃由蜀山仙剑派所接管。”
这是锁妖塔的资料,五代十国之后即为隋,隋唐共三百多年,由此看出,仙剑应在宋朝
另有一点是李逍遥的出身“我是乙丑年腊月十九辰时出生的。”这是逍遥的生辰八字,逍遥19岁,而距梁武帝五百六十五年的乙丑年只有一个,即宋徽宗年间,因此,仙剑应该是在宋朝
唐朝都城是在长安,坐船是坐不到的,他们是坐船到的京城,所以应该是北宋。按照这个线路,他们是从杭州(余杭)走海路到苏州,想沿长江到南诏(但当时是大理呀!)。但在苏州灵儿丢了,只得去找,阴差阳错到了扬州,月如想去云姨家,就又到了京城。
然后被酒剑仙拉到了蜀山,自然就到了南诏
至于南诏和大理 建立了西南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国,南诏国传了13代。公元937年原南诏国通海节度使短思平联合37个部落取而代之,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国又传了22代
由于这和黑苗白苗关系不大 所以不以论证
服装和发誓很难考证 因为就算有区别 也不算太大
仙2和3也有很多线索 但毕竟是由建立在仙一上的 所以也不予考证
还有一点很多网友没有考证 那就是白蛇传 还记得李逍遥去晋元家之前看到有人唱白蛇传吗
《白蛇传》故事文字的书写最早出现於《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但是赵景深在〈白蛇传考证〉中,认为《警世通言》的故事来自「宋人话本」,因此把《白蛇传》视为南宋的产物
《白蛇传》故事的基本元素,似乎在南宋都已准备好了。民间在传唱话本或戏剧演出中发展《白蛇传》,
由于游戏中的白蛇传给的情节较少 所以不排除是南宋的产物
所以综上所述 仙剑的朝代应该是南宋初期
【远古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死后,精、气、神化成伏羲、神农和女娲
→三皇造神、兽、人和将五灵凝聚成五灵珠
→神农在人间暴毙。
→蚩尤率兽等对付人,神族派神将轩辕氏和招唤五灵神对付蚩尤
→蚩尤拼尽余力,打开异世界的通道,将残部送达异世界,这些残部在异世界逐渐修炼成“魔”,魔界也逐渐形成。而蚩尤所打开的通道,后来称为『神魔之井』,五灵神不愿回神界或回灵珠,且开始扰乱人间,女娲神对付五灵神,再将五灵神逼回灵珠。
→神族腐败,人类也对神的积怨已久,终于爆发起义,天帝(伏羲)下令镇压,遭到人类顽强抵抗,天帝恼怒,下令女娲毁灭人类,重新创造敬神的新人类,女娲抗命不从,并下凡来维护人类。天帝开除女娲的神籍,派神将毁灭大地,大部分人类遭到屠杀,女娲率领人类对抗神界,补天地,阻洪水,挽救了残存人类的命运。天帝省思后觉得神族也有不对之处,于是下令所有神族回到天界,封闭天界之门,下令神不得任意到人界,从此人神二界完全隔绝。不久女娲力竭死去,后代一直留在人间,世代守护人类。
【夏初】
神界地气异变,神树爆长万丈,根系如垂天之云,深入盘古之心,盘古之心辐聚周边土石,逐渐扩大,形成悬空之山,是为“蜀山”。
【春秋末期】
→具体时间不明,重楼和神将飞蓬私斗,配剑掉落,飞蓬被贬为凡人。龙阳诞生,为姜国太子。后五年龙葵诞生。
→杨国挥师攻姜国,姜国不敌,求助于齐,齐王要龙阳母亲「离」的手绣—「江山社稷图」为条件,姜王答应,齐国派兵保护。
→龙阳母亲「离」去世,齐国撤军,杨国包围姜城,姜王染疾,政务由龙阳代理。
→在龙阳22岁时,龙葵17岁,龙阳开始铸魔剑,半年后敌国攻破城,龙阳和姜王死去,龙葵跳入剑炉而成鬼,龙葵的处子之血结合无数怨灵使魔剑天成,一时天降血雨,杨军全数暴毙,史称「天剑之变」,后来另一个龙葵(红)诞生保护龙葵。
→蜀山附近地气特异,灵力极强的异象被一些方士发现,蜀山也成为传说中的仙山。开始有修仙之人在这里结庐修炼,但此时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宗派,各人的修炼方式也各不相同,全凭自悟。其间有少数人成仙,多为“尸解”,偶然的成分很高。
【东汉初】
→蜀山修仙人数空前繁荣,最多达数千人,分成数百小门派,各自都有一套独特的修仙方法。各门派宗旨不同,但多数都和道教的宗旨有一定联系。同时,蜀山妖类修炼活动频繁,人类才真正开始了解到世间有“妖”这样一个种族,蜀山有相当一部分修士以斩妖锄魔为己任,认为这样可以积德升仙,蜀山剑侠渐渐出现在民间的传说中。
【东汉末】
→蜀山各门派矛盾争端不断,在“仙剑派”的倡导下,蜀山修士蜀山绝顶召开大会,形成一个蜀山各门派的联盟“蜀山盟”,同时在蜀山绝顶建立总部,形成日后蜀山派的雏形。
飞蓬佩剑则被【仙剑派】更名『镇妖剑』(时间不确定)
【西晋末年】
→因姜国故宫被发掘,『魔剑』得以重见天日,以鬼力扰乱人间。后被【仙剑派】第三代掌门降服。
另,三代掌门曾有记录:“镇妖剑疑是天界神器,不知何故落下凡间”
【东晋】
→蜀山各门派逐渐归并为十几个门派,最大的“仙剑派”人数已经有上百人,而蜀山中还有不少独来独往并不属于某个门派的修仙之士。各种修仙方式也逐渐完整。当时主流的方式是炼丹服饵,而仙剑派的内功修炼被认为是效果不彰。
【梁】
→梁武帝时期,因其信奉佛教,斥蜀山为邪魔外道,招集无数高僧、法师上蜀山修建佛塔,“蜀山盟”奋力抗争,梁武帝人马惨败。经此一役,“蜀山盟”元气大伤,很多以炼丹服饵,僻谷食气为修炼方式的门派因战斗力不强几乎灭门,而仙剑派因法术高强在此役中立下大功,当时仙剑派掌门统合“蜀山盟”十几个门派,成立了“蜀山仙剑派”,简称“蜀山派”,同时在锁妖塔周围大兴土木,蜀山派正式形成。
→仙剑前534年[武帝普通三年壬寅(522)]
梁武帝之佛塔最终在神界帮助下,由蜀山派改建成『锁妖塔』。蜀山派在其周围大兴土木,【蜀山仙剑派】正式形成。『镇妖剑』亦变成为【蜀山仙剑派】镇派之宝。塔成后,【蜀山仙剑派】第一任掌门进入与塔相关的蜀山地脉,留下一碑文。
【隋】
→仙剑前450年[文帝年间]
天鬼皇被抓入锁妖塔,书中仙死后附灵于书简之中,沉思鬼陷入要跨左右脚的问题。
ps:根据新仙剑蛇妖男说法,女娲早在仙剑前450年左右就已经绝迹
【唐】
→仙剑前300年[宗天宝十一年壬辰 (752)]
天妖皇率妖界众妖进犯人间,合蜀山数千弟子之力也难以抵挡。当时蜀山掌门(不知哪代) “唤神”古法迷惑群妖,将其引入锁妖塔囚禁,并命弟子结成五灵大阵催动塔内化妖水以加速妖孽炼化。经七七四十九天,其余妖孽尽被降伏,唯天妖皇因妖力强大反而借力欲破塔而出,锁妖塔岌岌可危!蜀山弟子“唯敬”自告奋勇,携镇妖剑进入锁妖塔,与天妖皇大战三日,将其刺死,镇压于塔底血池之中,其人亦死于斯。『镇妖剑』亦由此长眠『锁妖塔』底。
同时期,李寒空创武功『飞龙探云手』,传于猴妖精精。
→仙剑前242多年左右 蓬莱龟曾开口说话
→仙剑前200年[宣宗大中六年壬申 (852)] 女娲族后裔紫萱诞生
(初始之神盘古死后,灵体化为三主神伏羲、神农、女娲。女娲下界后违抗天帝伏羲旨,更与人类结合,育有后代即女娲后裔。女娲后裔是除伏羲外盘古血脉最纯正的,但每代仅有一个,且无一例外为女子,更代代背负沉重命运。)
【后周】
→仙剑前100[太祖广顺二年壬甲(952)] 花楹诞生
→邪剑仙炼聚形成(清微是第22代掌门,有140多岁左右,应该在仙剑前80年前左右不远形成,此推测根据邪剑仙问商风子80年前蜀山之事,可能就是问五长老排邪念,制造出邪剑仙之事)
※ps:九州散人是在有史以来最老的蜀山弟子,大概在仙3人物的上一代的幼年曾经办武林会,赠送生平藏剑,然后拜入蜀山,游戏就没再叙述下去,<所以此事件年代大概在仙剑前5、60年到100年之间不等>。
【宋】
→时间不明,紫萱与一人类相遇。此人已婚配,两人相爱而不能相守,郁郁而终;紫萱爱其至深,寻得其转世林业平嫁之。
→仙剑前83年[太祖开保元年戊辰(968)]
约在此年,蜀山清微、净明等五长老(已逾花甲)为求修仙,将自身邪念以古法排出体外。然邪念无法化去,五长老无奈将其送入『锁妖塔』
→仙剑前60年[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
紫萱、林业平之女青儿约在此年间出生。紫萱为与林长相厮守,借前代圣姑之力以傀儡汤将青儿封印,青儿开始沉睡。
(圣姑是侍奉于女娲后裔侧的巫女代代相传之称号,负责处理一切与女娲后裔有关事务。一般需要精通医理、巫术或蛊术。以指定或推选产生下一任。由于女娲后裔寿命极长,一位女娲后裔经历数代圣姑更替是很正常的事。然而自林青儿失踪后,新代圣姑就开始不再负责女娲后裔之事,且救灵儿、、育忆如的均为侍奉青儿的那一任圣姑。为便于区分,称紫萱代为为前代圣姑,青儿代为新带圣姑)
→仙剑前27年[仁宗天圣六年戊辰(1028)]
林业平去世于安溪。林业平转世、徐长卿出世。徐自小就常梦见紫萱。
紫萱第二任丈夫林业平死亡和青儿年龄可能是bug(景天说墓好像有七、八十年了和安溪吴老婆婆的叙述和青儿沉睡和年龄有所出入,除非是不只沉睡60年,而是七、八十年,且吴老婆婆的年纪设定也有问题,以前人是七十古来稀耶)
→仙剑前23年[天圣七年己巳(1029)]
云霆诞生,雷灵珠也在其体内。
→仙剑前20年,花楹炼成人形。
→仙剑前19年[仁宗明道二年癸酉(1033)]
景天诞生,次年夕瑶为找人陪伴景天,做出雪见,用法力传送到凡间,雪见被唐家堡掌门唐坤收养,火鬼王也是差不多这时用火灵珠在熔岩地狱与阎罗王对抗.
→仙剑前18-前17年[仁宗景佑元年甲戌至二年乙亥(1034~1035 )]
神界,飞蓬女友、『神树』看护者夕遥受相思之苦,私藏『神树之实』,以果为心,枝叶为体,以己为范,塑一女婴投入人界。此婴被渝洲永安当管事景逸拣到。景逸家中已有景天,无力抚养,遂交给唐家堡【唐门】第三十一代掌门唐坤作孙女抚养。时值腊月二十三,渝洲天降数十年不遇之大雪,朔雪遮天,故唐坤与此女取名雪见。
约在此年间,紫萱找到徐长卿,并千方百计安排徐拜入【蜀山派】。后者多次欲出家,均被紫萱暗中阻止。
→仙剑前14年[仁宗宝元元年戊寅(1038)] 千叶诞生
→仙剑前12年[仁宗康定元年庚辰(1040)] 剑圣独孤宇云诞生
→仙剑前4-前5年[仁宗庆历七年丁亥至八年戊子(1047~1048)]
京城。千年狼妖报答好友、尚书府公子周赤炎知遇之恩,在其溺死后化成其样貌代之生活。周赤炎(狼妖)结识丝缎,后者恋上赤炎。周与相国府千金蕙卿成亲。数日后,周被蜀山长老净明擒住,投入『锁妖塔』。原来成亲之事,实为相国与蕙卿之圈套。丝缎为救遭『血濡回魂』。路过的南宫煌,代受净明一记重伤,被净明带回蜀山收作弟子。
事后蕙卿嫁与亦参与此事的定国公温家,得一子,名为温策。
云霆取丫环雨舒为妾,在新婚当日灵力失控,雨舒被电死
→仙剑前2年[仁宗皇佑二年庚寅(1050)]
酒剑仙诞生,永安当管事景逸病故, 唐坤年老病重。
→仙剑前1年[皇佑三年辛卯(1051)]
紫萱终于找到机会制造与徐长卿的相识。她行险将狼妖赤炎分化为人之赤炎与妖之燎日带出『锁妖塔』。赤炎与丝缎随即在回魂路过的南宫煌说明下逃离蜀山,隐居石村。燎日则将锁妖塔看守、已是掌门入室弟子、继任掌门人的选徐长卿重伤中毒,然终被紫萱、徐长卿合力制服,投入锁妖塔。徐得紫萱舍身以蛊法疗毒,顿生情愫。然被二十二代掌门清微撞见,加之紫萱为异族类,欲将其打入『锁妖塔』。徐因此与清微发生争执,被逐出【蜀山派】,与紫萱浪迹江湖。
〓----------仙3开始------------ 〓
→仙剑元年
景天邂逅唐雪见。当日早些时候,重楼闯入『锁妖塔』顶,寻飞蓬佩剑未果,得『魔剑』,赴渝洲交与景天。『锁妖塔』因重楼损坏,大量妖魔逸出。此时,丝缎与赤炎已得双胞胎一对,分别起名为周煊、周煌,以纪念紫萱与南宫煌。
已进入『里蜀山』的燎日借塔损之机重回人间,寻赤炎而来,竟失手将其杀死。丝缎悲极自杀。燎日遂将周煊之灵魂投入赤炎身躯,带回『里蜀山』抚养,更名星璇。周煌则被迟来的蜀山弟子常纪带上蜀山抚养,以其俗家姓氏更姓南宫。
五长老当年排出之邪气,因日久,竟合为一体,乘此机会逃出(可能更早),称之邪剑仙,扶持【霹雳堂】作恶,并冒充清微扰乱蜀山。
自此,仙剑三剧情发生
事件后,景天终了前世情缘,得娶三妻,于渝洲开『新安当』,民间赠号“贪财侠客”。(另有四种结局,非正史,然除紫萱结局外,五灵珠均被用于封印锁妖塔,并未散落人间,南宫煌、李逍遥一行何以得之?);徐逃过死劫之数,继清微任蜀山掌门;重楼悔极,从此竟全力守护『锁妖塔』。
事件期间,唐雪见离家出走当晚打开唐家境禁地,带走五毒兽花楹;景天一行遇精精,习得『飞龙探云手』;景天等入锁妖塔以求镇妖剑,将天妖皇杀死,天妖皇则在死前悟到是紫萱入塔放走赤炎;夕遥事发,被毁去身形,灵体被罚守『神树』根部;渝洲『逍遥客栈』老板李临令得三子,么子夭折,长子蒙景天起名三思。
温慧约在此年出生。
→仙剑2年[皇佑五年癸巳(1053)]
室韦族长雷元戈失踪后被阴差附身(或转职阴差)
其后十多年间【蜀山派】在徐长卿领导下进入全盛时期,三皇殿由其亦重建;李三思被景天收入门下,并习得『飞龙探云手』;南宫煌在蜀山长大,与蜀山弟子司徒钟结为好友;司徒钟师兄独孤宇云成长为蜀山骨干;景天与雪见得一子,名小楼。
→仙剑12年[英宗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为让青儿解除封印,前代圣姑以紫萱难产为由骗取火麒麟老人的火麒麟角,让青儿苏醒。
→仙剑17年[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
朝廷指定温慧与室韦王族和亲,温慧不从而出走,欲上蜀山寻净明相助。于唐家堡遇南宫煌。当日,蜀山地气异常,南宫煌受徐长卿命,同温慧行打通五行阴阳地脉,欲恢复蜀山状况。同行野生五毒兽王蓬絮、雷元戈(阴差),于里蜀山遇星璇及其友猫妖思堂,一同调查并解决蜀山[地脉事件]。
问情篇剧情展开
最终五行地脉打通,事件终了;蜀山恢复原状;燎日被弑;殊明调任『锁妖塔』镇狱明王;同时『锁妖塔』在神界干预下强化,五灵法阵被改为七星盘龙柱压制。[地脉事件]结束。
徐长卿悔极隐退,任长老常浩为掌门;南宫父子被常浩赶出蜀山;司徒钟因政见不同、回护南宫父子,被逐出蜀山派。
南宫一行曾于途中遇携年纪尚幼的青儿(五岁)躲避追杀的新代圣姑,此事更有关徐长卿与独孤宇云。期间,李三思为取悦师父,四处盗宝;与一富家小姐相恋;于遇唐家堡南宫煌,结为好友并传之『飞龙探云手』;其弟与铁掌门弟子“铁掌飞凤”成婚余杭。
李三思之父、逍遥客栈老板将『逍遥客栈』转手,于余杭另开新店『仙剑客栈』。
其后数年,在独孤宇云力柬下,司徒钟重回蜀山修炼。
→仙剑31年[神宗元丰八年乙丑(1085)]
以“南盗侠”名成名江湖的李三思夫妇,此年腊月十九得一子,名逍遥,交三思弟媳、继承余杭盛渔村『仙剑客栈』的“铁掌飞凤”抚养后,继续行走江湖。
→仙剑32年[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林家堡堡主林天南得一女,取名月如。林月如幼年丧母。
某魔尊危害人间,仙剑派二十四代掌门常浩欲以36天罡剑阵对付魔尊。由于魔族掌旗使孔麟奸计,要徒姜清入锁妖塔。常浩大怒,命数十精锐弟子入锁妖塔追杀姜清与月柔霞,司徒钟阻止未果,结果精锐部队全灭。司徒钟黯然下山。余下弟子良莠不齐,更无法凑齐人数,所以用35剑阵免强将魔尊封印,而魔尊将他力量灌注在三魔器中,送出五华山。然35人亦因魔尊之反扑全部丧生,常浩引咎辞职。新掌门立下蜀山弟子不得入锁妖塔门规。
姜清、月柔霞之女姜婉儿于锁妖塔内诞生。
→仙剑34年[元佑二年丁卯(1087)]
青儿以白苗族圣女身份嫁给黑苗族巫王,得一女灵儿。
孔璘之后不久被独孤宇云抓入锁妖塔(后来姜婉儿将孔璘骗入坛中,不确定时间)
酒剑仙司徒钟艺成下山,立誓尝遍人间美酒、杀尽天下妖魔。
→仙剑36年[元佑四年己巳(1089)] 阿奴诞生
→仙剑38年[元佑七年壬申(1092)]
苏媚可能在那时诞生;
喻南松诞生;
皇甫英擒服四大恶人中东江虎—游天霸、西淫鼠—司马无忧、北神偷—钱无通,皇上亲口御封皇甫英”铁臂神鹰”这称号,但抓南盗侠李三思夫妇失败,因而练烈鹰毒爪,长期用断肠草汁浸泡十指,生命垂危,被李三思前赴苗疆偷毒龙胆所救。然李三思夫妇竟从此绝迹江湖,据传南盗侠夫妇是因为盗走苗人的圣物水灵珠而被诅咒,突然暴毙。
独孤宇云可能在此时以二十六代身份掌门蜀山。
→仙剑40年[哲宗绍圣元年甲戊(1094)]
青儿施展回梦招来十八岁的李逍遥,合力封印水魔兽后消失于人间(石化?),李助幼时灵儿逃往余杭仙灵岛。灵儿为避追杀,被冠以汉姓赵。王小虎诞生,火灵珠卡在火麒麟老人的喉咙,林天南向天山上的游牧民族购得的一匹马赤焰,后林月如跟林天南要了来,就改名为胭脂.
→仙剑41年[绍圣二年乙未(1095)]
黑、白苗族开战;
天鬼皇为救孔璘,被关入坛中 ;
其后一两年,与林家堡齐名、同为武林世家的【沈家堡】家主沈青锋得一女沈欺霜(七七)。
【----------仙1开始------------ 】
→仙剑50年[徽宗崇宁四年甲申(1104)]
李逍遥因故遇赵灵儿。后蒙酒剑仙司徒钟传授蜀山剑法,并由其父遗书习得『飞龙探云手』。与赵在赴苗疆寻其母途中,遇林家堡千金林月如,并在其比武招亲会上得胜。赵因黑白苗族争纷被黑苗石长老强行带走。随后石遭遇白苗盖罗娇,双方血战,死伤殆尽。赵灵儿被剑圣独孤宇云误会为主凶,带上蜀山,投入锁妖塔。李、林二人在司徒钟协助下上蜀山。与独孤谈判失败后,李、林遂杀入塔底,救灵儿,灭镇狱明王,毁『锁妖塔』。塌毁时林月如天灵受损。随后三人被剑圣送至苗疆前代圣姑处全力抢救。赵灵儿引动胎气而昏迷;林月如重伤不治。李逍遥为妻寻药时遇阿奴。后李被林青儿以回梦传至十年前,于幼时自己手中得到『水灵珠』。赵灵儿得一女,取名忆如。后赵携李等赴黑苗族见巫王,战水魔兽。赵灵儿与水魔兽第二形态同归于尽。(一说为赵仍在人世,但不知其踪,如其母。但由女娲族历史来看,此说难以服人。不过李逍遥是这么信的,没办法)
至此时,林月如得前代圣姑以三十六只傀儡虫续命救活。
事件结束,世称【仙剑奇侠传说】。
『锁妖塔』终成历史。
李逍遥在寻找赵时,于隐龙窟杀一蛇妖与其妻狐妖,被妖之幼女苏媚逃脱
☆----------仙2开始------------ ☆
→仙剑53年[崇宁五年丙戌(1106 )]
林月如之伤势实在严重,傀儡虫法术失效,林再度昏迷濒死。李忆如(其实应该叫林忆如,李逍遥算入赘到林家,自己都应该改姓林)则交给李大娘(铁掌飞凤)带大。李逍遥终接替独孤宇云,任蜀山二十七代掌门(具体时间尚待推论)。李大娘无意中显露武功(糟了,一不小心用了穿云掌,这胖子大概没救了),后将『穿云掌』传于王小虎。王小虎拜师神眼魔刀盛尊武门下。李大娘因不胜寻访李逍遥足迹的大量崇拜者,将客栈转手,携忆如搬到仙灵岛。
→仙剑55年[徽宗大观二年戊子(1108)]
王小虎遇沈欺霜,后者被【仙霞派】掌门、姜婉儿收入门下。
→仙剑59年[徽宗政和二年壬辰(1112)]
孔麟插足武林,灭江湖十数门派。蜀山掌门李逍遥突然失踪。李忆如与王小虎涉足江湖把。仙二剧情展开最后,魔尊三魔器之一回魂珠被送至圣姑处,用于救林月如,林月如复生。
至此年,若无意外,景天、唐雪见七十出头,南宫煌、温慧五十有五,景小楼四十好几,李逍遥、林月如二十七八.
仙四是很早的,故事背景上比仙一早很多. 可能是西晋左右. 不过游戏的美工人员毕竟历史知识有限,而且为了美观 .他们更多是凭想象而没有完全按照历史铺设风景。
④ 简述明清服饰风俗之不同
不同大了
明是以 汉族 的传统服装为主
而
清则以 满族 的服装为主.汉人因为要穿自己的服装,还发生过嘉定三屠
汉族
完整的一套衣冠部件有:首服、体衣、足衣、配饰
一,首服
首服,亦称元服。元本指头。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足见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古人重之。
不过,冠巾文化几乎是男子的特权。在男尊女卑的几千年中,女子除了命妇的凤冠、翟冠外,便是女道士束发戴冠,称为女冠子。很多年后,在历史已经屏弃了性别局限的时代,我们开始汉服复兴,倒没有必要为此耿耿于怀,反而应该欣喜地看到:首服文化也弥补了男式汉服相对样式单调的缺憾。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
冠最流行的时期在先秦两汉,相对巾的普及早一些。冠历来是士人之上的特权,是身份和职别的标识,也象征着士人的尊严。当冠而不冠即是“非礼”。《左传 哀公十五年》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路至死捍卫君子不免冠的尊严:“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庶民或“卑贱执事者”却不能戴冠而只可束巾;巾最早不过是随便裹发的一块布,不能出现在正式场合,最初,上层士大夫不过燕居时偶尔戴巾,后逐渐通用,到汉末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为雅尚。因为巾与平民关系密切,故天生带着一丝闲适,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发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头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所以,于汉唐时向前来留学的日本,巾帽文化鲜有流传,相反,于明代师习华夏的朝鲜,巾帽则大行其道,发展成为现代韩服中重要的元素。
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名称常来源于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则搭配常服(当然,不能排除幞头类与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为庶人的婚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往往一种巾帽会蕴含着一段逸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大众津津乐道的同时亦效尤纷纷。
在戴法上,冠冕类和后来的巾帽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固定头发,一般需要通过笄直接固定在发髻上,另外还要在下巴处结璎,这样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类的戴法则随意多了,一块或软或硬的布、纱,通过各种不同的包扎或折叠方式,缚罩在头上就是了。
二,体衣
《释名 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
上衣下裳制 (衣裳类)
上下连裳制 (深衣类)
上下通裁制 (通裁类)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二)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礼记 深衣》中的定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曳撒等;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续汉书 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三)上下通裁制:
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裁剪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在东汉,已开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长上衣,叫做“长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长度方面当时还没有定制。
是大胆开放的隋唐新风开始了汉服第三种制式的风尚。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褙子等风行一度。
三,足衣
足衣亦即袜履。赤足同样是失礼的行为,谢罪时常常“免冠跣足”。
(一)履。
《释名 释衣服》有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说文》云:“履,足所依也。”
履有许多异称,除了有地缘人群各自习惯称法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当是主要的。
《字书》说:“草曰扉,麻曰屦(jǜ),皮曰履,黄帝臣于则造。”《仪礼 士冠礼》云:“夏用葛,冬皮屦可也。” 《诗 魏风 葛屦》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方言》又立一说:“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扉。”
由此看来,古代鞋的质料,履有麻、皮革、丝帛作之者,屦有麻、葛、皮革作之者,扉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说去,履的制工精,而屦、扉粗些。
履还有单底、复底之分。
单底的鞋称履。复底的鞋有“舃(xi4)”和“屐”。舃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与履底大小相同,实心。“屐”则以木为之,或以帛为面,有的以漆画之,下有两木齿。《续汉书·五行志》:“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据《搜神记》载,男鞋方头,女鞋圆头。但后来男女往往通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的贵妇人的鞋和出土的四双青丝鞋来看,女鞋的前头有两个昂起的小尖角。
(二)韈。
也作袜,以布帛作成,也有以皮革制作者。袜一般高尺余,上端有两带,以缚系于足胫。
秦汉时有进门脱鞋的习惯。在屋中,多穿袜行于席上,不仅平时燕居如此,上殿朝会亦然。着鞋上殿,以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梁冀、曹操等膺此殊礼。
四,饰件
佩饰是以其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而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一进入等级制度分明的文明社会,分等级、定尊卑,则成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存等差。”如韘,天子、诸侯用象骨,士则用棘。又如充耳,天子用玉瑱,诸侯以石。当今则不必拘泥这些。
古时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不过,如服装分男女一样,佩饰上有着明显的性别区分。
(一)女子饰件:
头面: 笄,簪,钗,步摇,梳篦,花钿,胜,玉梅/雪柳,闹蛾,花冠/凤冠,假髻
耳饰: 簪珥,耳玦,耳珰,耳环,耳坠
项饰: 串饰,项链,项圈,缨络,项锁,霞帔
臂饰: 镯,钏,戒指,护甲
佩饰:
妆容: 大致可分为“红妆”和“白妆”两类。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妆容,如花黄,花钿等.
(二)男子饰件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男性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进攻性,危险性的装饰品。比如容刀、觽韘、佩剑;而笏头带(玉带),带钩,钩络带,绶(大绶、前绶、后绶)等则是与男式服装的特有装饰;另外也包括一些中性的饰件,如充耳,容臭,玉佩。
汉服的场合穿着分类
汉服复兴并非等于一味地以古服制取代先今,而是在特定的场合拥有一个具有历史积淀的文明符号,因此,随着着装场合的变迁,汉服的现代分类也可以在参考历史的基础上适加调整。
中国是礼乐文明,现代人疏远了“礼”的理解,实际,礼并非繁缛的多此一举,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周礼将礼划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
吉礼是祭礼,“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祭礼将列位于五礼之首;凶礼是丧葬之礼。对于亡者治丧以及对天灾人祸的哀吊都属于此;军礼是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战事之礼,包括田猎、校阅、献俘、出师等;宾礼是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之礼;嘉礼则是亲和万民的喜庆之礼,包括冠笄、婚嫁、飨燕和亲朋之间的庆贺活动等。
“五礼”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与各种礼仪相匹配地,发展了各种不同场合的冠服制度。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戎有军服,服丧有凶服等。穿著时不可造次。
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释道服
汉服的场合着装
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释道服
华夏自古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国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为生民之本。《风俗通义 愆礼》云:“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白虎通 衣裳》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故此,我们看到,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周礼 地官 大司徒》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认为“同衣服”的风尚才可安定万民;在强调“名正言顺”的华夏传统中,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满清入主汉室江山,也是从衣冠入手的,衣冠的断绝才彻底瓦解了屠刀都没能砍断的汉人最后的坚守……
衣冠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我们回首遥望,虽然不至于像某个关于新疆库车记录片里,一些当地的维吾尔人看到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的古龟兹祖先,茫然地说:那是异教徒(因为他们信佛教),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确实也迷失了许多记忆;当今又是一个迫切需要特色的时代,历经苦难的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时候,也很懂得需要自己的“民族特色”来向世界展示。于是,我们在破碎的记忆中匆匆翻检一番,又带着许多迎合西方强势文化思维的成分——于是,旗袍、“唐装”被我们骄傲地视作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却很少有人去想,这些最多只有三百年的、严重变异的符号为何能够淹没几千年渊源和积淀?
要待何时,华夏才能够不只是一个苍白的名称?要待何时,我们才能够明白,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一个多么深远美丽的名字。
衣冠断代已六个甲子,如今又燃起了星星之火。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时代大任义不容辞,然而,恐有损五千年沉甸甸的使命,衣冠体系,总不敢妄下定义。不过,看着很多网友,尤其是新入门的朋友抱怨没有完整的学习资料时,实在汗颜。于是,我们诚惶诚恐地翻故纸堆,整理归纳。虽下了力气,但一己之见的障目之弊依然在所难免,所以,还望诸位同仁及时指点,在交流中整合智慧及资源,将不胜感激……
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兼有盘领,直领),褒衣大袖(亦有窄衣小袖),无扣结缨(几乎不用纽扣,而于腋下结缨系带),线条流畅,飘逸潇洒(这两点是与同为华夏文化体系的日韩衣冠区分的鲜明特征)。
本汉服知识体系分类法:因为一开始就本着一种整合的、归纳的思维方式,所以并未采用当前服装界普遍流行的“朝代式”分类法;同时,也借鉴了生命科学中关于进化论的分析法,力争用一种演化史观来看待问题。
满族妇女是脚穿旗鞋,身着旗袍,头带旗头;满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长袍,只是长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马甲)。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
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满族人的发式是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式”,
这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辫发垂肩,留脑后发”有一定承袭关系。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即将头发夹于头顶,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以高髻为尚。再将后面余发 成一个“燕尾”式的长编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来分外端庄、文雅。
清代中期以来,满洲贵族妇女盛行顶戴“大拉翅”(旗头)。它是由“两把头”的发式发展而来的。
⑤ 求《刁蛮公主》中司徒静穿黄色衣服和紫色衣服的图片
黄色衣服:
http://ent.sina.com.cn/d/2005-06-02/1746741567.html
紫色衣服:
http://ent.sina.com.cn/d/2005-06-02/1747741586.html(男装)
http://ent.sina.com.cn/d/2005-06-02/1746741566.html(女装)
祝你早日找到答案!
⑥ 战国后期(大概在公元前300到公元前260年这段时期)中原七个国家的服饰、日常生活用品、起居习惯,官职等
赵国胡服骑射,另外文字上面六国用古文,而秦国用篆文。
⑦ 司徒静和张娜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人叫司徒静为小龙虾,她为什么洗衣服,那么辛苦
司徒静是张娜拉在<刁蛮公主>里扮演的角色,小龙虾是司徒静的外号.洗衣服是因为公主救了她哥哥,所以为报恩,只能忍受去洗衣服
⑧ 求《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里傅沛这件衣服的链接,好喜欢!
你可以去某宝上找同款。
该剧中没有狗血没有误会甚至没有反派,男二不暖女二不坏全员都是小可爱。剧中,司徒末、顾未易两人日常撒糖甜到齁,但却烟火气十足,做饭、生病、洗床单、听相声等细节相当有趣接地气,丝毫没有那些
真空偶像剧的尬。其实该剧的原著并不算热门IP,而电视剧显然经过了精简和改编,让整个故事变得更温暖也善良了,剧中喜欢充满生活的真实感,不互撕不折腾。大部分的改编剧为了“注水”都要拼命做加法,没有的剧情还要编出来,而该剧反其道行之勇敢做减法,故事变得好看了,而24集也是良心长度了。
⑨ 刁蛮公主文媚儿让司徒静洗衣服在哪集
在暴风里 最早是 21B 集18分56秒
再就是 22B 集0分56秒
22B集 7分04秒一直看 后面有 司徒静 剪烂衣服的 还有两人打架。。。什么的
⑩ 刁蛮公主中司徒静的一件黄色衣服的图片,谁有
有,你是懒鬼啊,自己不会动手找啊,懒虫,哼!~
图片里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