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张家港哪边订做旗袍好点结婚时候穿的。。
苏州也有,张家港也很多的。西街啊,王府啊。。。
⑵ 张家港还有哪里有卖旗袍的阿,除了一商场
还是到上海买吧,苏州的样子很差劲,做工也不好,当然,有的婚纱也不错,我的婚纱当时是在苏州买的,280元。旗袍是在上海买的,上海徐家汇那边好多商场都有专柜,也不是很贵的,300多一件吧。总之还可以在上海买礼服什么的也很合算,还可以玩玩:)
⑶ 张家港哪里有做儿童旗袍的
张家港不是很清楚。不过离上海近,
1. 楼主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直接截图到上海南外滩面料市场的凤和祥定制,各种款式和面料都可以选择,几百到一两千都有,性价比很高,还可以定制亲子装,而且是面料市场,逛逛了解下行情都不错的
⑷ 张家港有没有卖旗袍的店
姑苏旗袍坊,您可以看看,性价比超高,淘宝
⑸ 张家港千嬉旗袍店在哪里的
步行街有家旗袍店
⑹ 知道张家港有专卖结婚礼服的地方吗
我国庆去虎丘买了婚纱一件,在绝设买的,六层白纱,抹胸款,开价580,毛披肩80,最后360成交。改良旗袍一件,随便找了一家买的,开价180,100拿下。再买了一双红色绣花鞋,35元
⑺ 张家港有什么地方能做旗袍吗
有的
苏州的观前街也有的
很多
可以还价的
⑻ 还有一个星期要订婚了,迫切需要知道张家港的订婚风俗!
订婚风俗一般是男方折礼金过来(礼金多少视男方经济情况而定)
然后就是男方的担子(包括烟、酒、喜糖、糕、鱼、腿、红糖、红枣8样) 每样东西都是8件,讨个吉利
买金器的钱不规定
当然订婚当天的叫钱是由男方带回去
订婚当天新郎穿的衣服和戒指是由女方买的
就怎么简单!
⑼ 张家港的民风民俗
张家港民俗文化特色及其成因探析
张家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南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西晋太康二年(281),境内设置暨阳县,县治杨舍镇。在千年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张家港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包括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从笔者所了解的相关资料和社会实际看,择其要者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
一、重教兴学
自古以来,张家港民间就有重教兴学、读书上进之风。《杨舍堡城志》曰:“步趋圣贤,砥砺名节,士之上者也;修身好学,士之次者也;能文知名,士之下者也。” 境内名门望族无不以知书达礼、耕读传家为立身之本,纷纷办私塾,设义学,建书院,以儒家经典教育子孙。普通老百姓也以家有“读书声、织布声、小孩哭声”为评判家庭兴旺的表象依据。较为典型的,以妙桥金家村为例,明清期间即有“二十余井井井流甘,一百余家家家识字”之说,翁同和有诗赞金村“马队文人集,牛行旧德多。笘毕家家墨,机丝处处梭”,其重教兴学之风可见一斑
重教兴学之风孕育了一大批跻身仕途的达官贵人。唐宋至清末,境内共出了2名状元、1名榜眼、4名探花、数百名进士。其中,章卿赵氏自宋至清出了37名进士,鹿苑钱氏明代有“一门九进士”之誉,清代康乾年间港口蒋氏出了父子宰相。境内官至大学士、尚书、御史、巡抚、总督者代不乏人。重教兴学之风还造就了一大批擅长经史文学、工于书画篆刻、精通医学音乐的名彦硕儒,事迹载于国史或方志,这里不再赘述
重教兴学的社会风尚在境内代代相传,从未断绝。延至当代,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沙洲沿江地区。解放前,这一地区长江洪灾频发,百姓生活困苦;五六十年代,普通农民生活水平仅在温饱线上下徘徊,但人民群众笃信读书,渴望“书包翻身”,宁愿“住草房、吃麦粞、喝腌菜豆瓣汤”,勒紧裤带也要千方百计供子女读书。一批贫寒子弟通过勤奋苦学,成为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张家港6名中科院院士中,合兴曹楚南、三兴章申、兆丰薛永祺,都来自贫穷的沙洲地区。在张家港籍正教授级的知识分子中,沙洲片的子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忠勇报国
张家港地处江尾海头,系由海入江之咽喉,兵家必争之要冲。频繁的战乱给境内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也造就了港城人民抗御外侮、不畏权奸、忠勇报国的一代民风。面对强敌险境,无论士大夫还是老百姓,均同仇敌忾,前赴后继,在悲壮激烈的战斗中,“慷慨捐躯者有之,从容赴义者有之,若男怀屈子之诚、女抱蟂姬之烈者,更不胜屈指”。
南宋建炎三年(1129),韩世忠率兵驻防江阴、常熟一线,深得境内百姓拥戴,军民和衷共济,合力抗金,留下了马嘶桥、茯苓山、庆韩镇、弄里芹菜等古迹和传说。开僖年间(1205~1207)权臣韩侂胄兵败师溃,引得金兵自涡口直逼江淮。我市南沙丘家埭人丘崇时任江淮宣抚使,率部奋力抗敌,亲自督阵,终于使金兵未能越江淮防线一步,成为一代抗金名将,乡人引以为自豪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江南,我市河阳桥人钱泮(官江西参政)、邵舍人徐察(官太医院吏目)在三丈浦与倭寇血战,壮烈牺牲,参与战斗的数十名乡亲均慷慨捐躯,无一人苟且偷生。杨舍人许蓉率家丁乡兵,在杨舍一带同倭寇多次决战,虽家园被毁而斗志不减。在建造抗倭工程杨舍堡城的过程中,江阴县令为经费严重匮乏而一筹莫展,又是在许蓉首倡下,杨舍及其周围的士民百姓慷慨捐资、义务出工,仅90天即完成这一旷世工程,显示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抗御外敌的民意民心和爱国爱乡、精忠报国的传统意识。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阉党专权,杨舍及其周围地区在朝为官的东林党人缪昌期、李应升、黄昭、贡安甫拍案而起,以死抗争,最终青史留名,成为乡里先贤忠勇报国又一典范。清代学者叶廷甲赞曰:“吾江清淑所钟,蔚为人文,如前朝名贤焯著寰宇内,贡公生华士,黄公生杨舍,李公生赤岸,缪公生白鹿,百余年中贤豪挺生,都在杨舍二十里而近,可谓盛矣。"
清代顺治乙酉(1645),江阴典史阎应元抗清,守城81日,城内外殉难14万余人。张家港境内挺身参战、城破死义者不计其数,仅白鹿乡东兴里缪氏一门,就有17人同时捐躯,“子死父、妇死夫、弟死兄、仆死主,无不视死如归”。
三、务实兴业
张家港境内著姓大族,大多自晋唐以来从外乡迁入。考其家谱,除章卿赵氏、杨舍郭氏等少数几家是先祖来此当官任职而占籍外,其他均因政局动荡、流离辗转,或为养家糊口、四处谋生,最后定居到此。正因为如此,这些家庭都安分守己,勤勉持家,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由此形成务实兴业之风
以庞氏为例,其始迁祖百源公于元末明初从吴江来到塘桥,仅是背井离乡、身无余资的一介平民。初在潘姓豆腐店帮佣,入赘为婿,后靠几代经商,家业大振,至清代中叶始登科夺魁,遂成望族。叶氏始迁祖爱山公,于明代万历年间从浙江寿昌挑了一付草药担子到杨舍定居,靠广结善缘,耕读传家,其后裔始兴旺发达,江阴最大的藏书楼叶氏静观楼和叶氏所修《杨舍堡城志》得以名留青史。南沙张氏始迁祖南山公,于明代万历年间从靖江来到江南,卜居香山北麓,合族子孙围垦江滩,又开凿河道,发展灌溉运输,此河即为今日张家港河之前身。像这样先祖艰苦创业、率先垂范,子孙谨遵祖训、薪火传承的事例,在张家港境内可谓不胜枚举
这种务实兴业之风发展到近代,造就了一批工商实业家。解放前,杨舍的焦氏布厂、赵氏铁厂,后塍的汤氏酒厂、祝氏帽厂,塘桥的庞氏油厂,塘市的徐氏米厂等,以及境内各镇著名商号的经营者,无不靠惨淡经营、务实创业而发家致富
解放以后,港城人民务实兴业的习俗一直未有改变。50年代末,境内即有社办工业,60年代曲折发展,70年代后期提出“聚精会神想富、理直气壮抓钱”,并以“四千四万”精神大办乡镇工业,以“泥腿子闯世界”气概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践中,务实兴业的民俗民风升华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造就了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县级市前列的辉煌业绩
四、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是张家港人自古以来的民间习俗和传统理念。历代志书对境内先人衣、食、住有如下记述:“民居尚俭朴,三间五架,制甚狭小。服布素,老者穿紫花布、长衫,戴平头巾。少者出游于市,见一华衣,市人怪而哗之。”“邑中治家多从朴素,衣冠、筵宴恒不轻举。惟家有喜庆及入泮乡举,乃具柬邀客,以八盘八碟为上筵。”,先人节俭持家之风可见一斑。
古人深知“勤俭持家”重点在“勤”。不勤则难以寻觅生计、养家糊口。故务农者“仰事俯畜,勤动三时,不敢游惰”;泥瓦木工成衣者四时外出打工,“勤作不苟”;作经纪者“谨小慎微,唯恐亏折”。 由于懒惰奢靡必导致家业颓败,故境内所有家谱的“祖训”篇均不乏“勤以持家、俭以养廉”之类的谆谆教诲。以《章卿赵氏宗谱》为例,其“祖训”篇载:“我赵氏江常子姓数以千计,贵在各守职业,各安本分。若有习于游惰、耽于博饮、荡废家业者,则传通族于祠堂,惩以家法。”
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是勤俭持家的又一要义。张家港民间有谚语:“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生活大多拮据,在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之余,便起早带晚从事小手工业和家庭种养业,即使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月,仍痴心不改。当时有句顺口溜“春秧夏瓜秋白菜,冬杀羊肉捞外快”⑽,就是农民利用自留地和冬闲时间从事家庭种养业的真实写照。直至现代,许多家庭在合理安排日常生活的同时,考虑日后买房、子女读书、赡养老人等项支出,常节衣缩食,存款防后,很少超前消费,更无挥霍无度,力求收支平衡,稳步提高生活质量
孔孟之道在中国沿袭数千年,反映到民俗民风方面,表现之一就是老百姓普遍认同和践行的敬宗睦族事象。古训谓“两间有大伦,曰君曰亲;人生有大节,曰忠曰孝。为人臣而不鞠躬尽瘁者即非忠臣;为人子而不慎终追远者即非孝子”, 至今仍是张家港境内老百姓笃信无疑的传统理念
从《杨舍堡城志》记载的岁时节庆习俗看,其主要内容就是虔诚地祭祀祖宗。如,大年初一晨起煮糕圆、点香烛,供奉家堂祖像;“四立”日、冬至日拈香拜宗祠;清明节合家上坟祭扫祖墓,谓之“飘山”;中元(农历七月十五)食茄饼、祭先祖,合家会餐;十月朔(初一)祭扫祖墓如清明节。时至今日,张家港农村大部分家庭尚延续保留这些习俗,希望祖宗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有的人即使住在城里,如逢上述节庆,还要专程回到乡下折锭烧纸,祭拜祖先,礼仪不稍减
敬宗睦族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编修家谱。老百姓认为家谱是寻根问祖、联络宗亲的重要依据,所谓“天下事莫大乎敬宗,敬宗莫大乎收族。收族者,千子万孙皆祖宗之所由出也;敬宗者,水源木本皆子孙之所当崇也。其载之而不朽者惟谱。”“文化大革命”中,家谱被视作封建“四旧”而大多付之一炬。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张家港境内目前已有56部家谱浮出水面,其中后塍镇在2003年编修地名志过程中,就收集到24部家谱。这些家谱大多始修于唐宋时期,一般经过七八次甚至十几次续修或重修,体例完备,支系清晰,凝聚了几十代人的心血,谱序、像赞、传状不乏名人手笔,具有极其珍贵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境内民间续修家谱之风方兴未艾,村支书、企业家出资倡修,花几十万、上百万都在所不惜。有的家族无大老板支撑资金,即采取各户集资方法,由热心人义务纂修,四出采访,逐户笔录,化二三年时间倒也水到渠成。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境内在修家谱大约不下20部,其中德积一地就已修成陈氏、丁氏、潘氏3部家谱,有的还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装帧考究
六、积德行善
广结善缘、广种福田是佛门教义,在张家港民间却有广阔市场。明代杨舍乡绅许庄著《虑远集》,其序即引司马光名言:“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子孙必有受其报者。” 这种把积德行善作为做人准则、门庭之福的民俗理念及其生动事例,在张家港的历史上俯拾皆是。
举办义庄、义塾、义学、义冢,是境内士绅富户积德行善的主要形式。明清年间,境内各乡镇基本上都设有义庄,用于扶贫济困,其中规模较大的数恬庄杨氏敦本义庄,有义田2000多亩;塘桥庞氏裕后义庄近800亩。凤凰西徐市有周氏、缪氏、王氏、陆氏4处义庄,总田亩超过2000亩。 义塾、义学则是资助族内贫寒子弟读书上进的办学形式。清代乾隆年间恬庄杨氏义塾就有两处教学点,各延请塾师1~2人,招里中清寒子弟入学。 义冢是地方上收葬无主尸体的公共坟地。1937年11月20日,日寇在港口、恬庄境内烧杀抢掠,数百名无辜群众和国军士兵遇害,其中108具无主尸体就安葬在义冢。
敬神拜佛是积德行善又一重要民俗事象。千百年来,张家港民间敬神拜佛之风经久不衰,善男信女渴求佛祖神仙消灾赐福,甘心情愿捐款助缘,如鲁迅笔下祥林嫂苦捐门槛者不在少数。至明清年间,由祭祀、烧香发展到庙会、节场,神像由室内供奉发展到出外巡游,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搞越大,成为地方上民俗风情中的亮丽风景线。以杨舍河南庙“二月十九”庙会为例,从初一至十九日,方圆百里组织的拜香队赴庙进香者每天不下千人,十八、十九两天更是人山人海、鼓乐喧天。更有甚者,杨舍地方乡绅组织的大型拜香队沿街表演“扎肉香”、“大盘香”,均有青年男女用钢钩扎进手臂,以示“报答娘恩”,后面紧跟彩灯、彩轿队伍,白天晚上巡回表演,一年一度的“二月十九”庙会竟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盛大节日
七、习武健身
张家港民间素有习武健身的风俗习惯,此风在南部地区尤甚。农民在耕作之余,举石担、掷石锁、扛石鼎、顶石臼、推石滚、捏石笋,有的还舞刀弄枪、击剑练棍,乐此不疲
习武健身之风孕育了一批武将、武举人。宋、明、清三个朝代,载入《杨舍堡城志》的武将就有25人,其中杨舍蔡氏一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连出6名千总或把总。 另外,泗港邵巷村清代乾嘉年间出了邵永福等5名武举人,邵氏被史学家缪荃孙誉为“武世家”。 还有不少人练就一身功夫,虽未中举为官,却在地方志书中留下许多动人传说。明代顾玉川、清代郭敬明等杨舍人均生性侠义,身怀绝技,喜抑强扶弱,惩治恶少奸猾。其中顾玉川还擅长神行轻功,当年钱牧斋考中探花的泥金函就是他在三日之内从北京徒步送回家乡鹿苑报喜,钱牧斋专门写有《题玉川画像歌》附在顾玉川传略之后
解放以后,张家港民间习武健身之风未减。1957年,江阴县在后塍镇举办武术汇演,各乡均派代表队踊跃参加,其中素有习武传统的南沙乡代表队在半数以上表演项目中拔得头筹。1983年至1992年,连续10年举办“张家港(沙洲)之春”大型文体表演活动,每届都有民间武术表演,表演者激情投入,观看者喝彩叫好,其中南沙武术队的节目还被江苏电视台拍摄播放。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张家港为使习武健身之风后继有人,命名具有练武习俗的乡镇为“武术之乡”,并在中小学生中倡导武术训练,其中后塍中心小学武术队训练成效卓著,多次在各种公开场合亮相,并在苏州市和全省的群众体育比赛中屡获大奖。
八、绿化造园
张家港地处江南水乡,风景秀丽,环境幽雅,与此相应的民俗之一,就是自古以来植树、栽竹、养花、造园的良好风尚。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张家港的香山种梅栽竹,并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内有“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他年酒醉竹成林,分向瑶池配丹阙” 等百读不厌的诗句。
绿化习俗突出反映在境内自然村落的环境方面。南部地区的自然村,一般都是四面或三面绕河,河旁绿树葱笼,浓荫蔽日,村民房屋掩映于绿树怀抱之中,外界只见树木,不见房屋。农民住宅为前场后园,场边种植果树花木,幽香袭人;园内栽种修篁绿竹,四季常青。北部沿江地区自然村,座北朝南,少数座西朝东,均一字排开,有的长达数里,村民住宅也是屋前为场,场前有河;屋后为园,园后有溪。河溪边种有杨、柳、榆、槐,场园内栽有果木竹林。
由于境内市民喜爱植树栽花,因而自古以来境内不乏私家园林。据记载,境内最早的园林是鹿苑的陈陆园,建于宋代,内有读书台、待潮馆等景点。 明代杨舍有姜园、息园、沧江别墅、许氏前园,清代有赵氏、叶氏寓斋小园。其中以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沧江别墅规模最大,“广袤数十亩,杂艺百卉,植梅三百余株,中有沧江书舍、鸣鹤轩、香雪窝诸胜。园有八景,曰段山浮翠、令节乔林、月浦渔歌、烟村牧笛、谷渎潮声、海门帆影、斜桥鹤唳、沙渚鸥眠”。
延至当代,境内城乡居民均以植树栽竹、种养花卉为高雅生活情趣。改革开放以后,绿化造林成为政府行为,每年都投入巨资,全市生态环境明显优化,质量水平跃居省内外前列。
以上所述,仅是从张家港民俗民风中采撷的几处亮色。同长江流域各兄弟城市的民俗文化一样,张家港民俗文化可谓异彩纷呈、仪态万千,既同属于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系列,又因地而异,各有特色,有源有流,自成体系。
一、绵延千年的传承积淀,是其重要的历史原因。
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意识的深化、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而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积累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烙印。
张家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为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土壤。如前所述,早在距今8000年前,境内南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这就是闻名长三角地区的东山村遗址。境内的徐家湾遗址距今5500多年,蔡墩遗址距今4000多年,均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从考古挖掘的文物看,张家港的先民当时使用石刀、石斧、石纺轮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壶、陶鼎等生活器具,同时也孕育出原始社会中境内较为简陋的生产、生活习俗,其中包括各种图腾和已经流传几千年的“河阳山歌”。
到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境内设置暨阳县,以后又设置梁丰县,县治均在杨舍镇,这一历史延续了345年,至唐代武德九年(626)张家港才分属江阴、常熟两县管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境内的民俗文化得到很大发展。以编修家谱这一民俗事象而言,唐宋之前境内家谱很少,如有也仅是残本断简,内容十分简单。发展到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年间,修谱之风日盛。由于历经几十代人的资料积累,谱本内容也由简到繁,乃至出现了囊括方圆数百里的宗族大统谱。其中徐氏大统谱多达94册,涉及苏、锡、常和上海地区以及部分外省的所有徐姓宗亲。再以祭祖敬神这一事象为例,秦汉时期先人祭祀仪式一般仅在家庙举行,较为简单,人数也少。发展到明清时期,境内工商业发展,庙宇剧增,仅南沙乡就有30多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座多。 宗教场所的祭祀活动发展成为商业贸易、娱乐游玩、热闹繁华的庙会,境内每个集镇不分大小均有庙会,有的每年1次,有的几次,最早的在农历正月半,迟者农历九月半。庙会之日,“族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拜谒庙者一”。 也就是说,在人山人海的参与者中,90%是游玩贸易者,仅10%是祭祀拜佛的善男信女。
正是由于历史的演化、传承与积淀,使得张家港境内的民俗文化发展成为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纷繁复杂的地方风俗时尚。
二、吴地文化的熏陶化育,是其重要的思想原因。
民俗文化是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的反映,更是思想文化意识的反映。张家港地属江南吴地,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太伯、仲雍、季扎、言游等古代先哲高尚德行和传统思想的教化熏陶。晋代诗人陆机在《吴趋行》诗中有“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太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我市梁丰中学在清末民初的校歌中有“三吴文化起春秋,季扎言游,遗泽故乡留”等句,说明这些先哲在民间的影响是何等深远。可以这样说,太伯仲雍让贤避国的美德,培育了境内敬宗睦族、积德行善之习俗;季扎言游以儒学教化乡民的举措,造就了境内重教兴学、处处弦歌的风尚。
民俗文化和思想理念的传承,固然要有为政者的倡导,而士大夫和老百姓的普遍认同和践行也十分重要。从张家港的历史看,地方官吏、文人学者在弘扬传统文化、造就良好民俗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舍自晋代置县,迄于唐初为县令者,仅有二人可考,其中一人就是梁代名宦司马筠。此人“孤贫好学,博通经术,尤明三礼”,在任时以儒家礼仪道德之说治理地方,政绩卓著,影响深远,被本地崇祀为名宦。 北宋江阴军学教授郭庭坚,受任之初,因学校狭小破败,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扩充学校,并“招延治中俊髦,开筵讲学,阐绎先儒性分之理,陶育人才,一时称盛。” 明代,后塍以南曾名“化成乡”,就是为政者在传扬先贤美德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德治民、化民成俗,因而称化成乡。境内著名的文人学者,如北宋经学家陆绾、元代文学家陈基、明代大学者钱牧斋、清代经学家庞大坤等,无不精通儒家经学,著述宏富,也无不以重教兴学、提携后学、感化一地民风为己任。较为突出的有清代杨舍学者叶廷甲,弃举业而习经学,建静观楼藏书5万余卷,“乡里有利益事率倡为之,镇多博徒又随所聚而力禁之,俗以大革,市无犯者数十年。”
在如此浓郁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境内老百姓的伦理观、价值观、民俗观得到规范和优化,一般人家均以读书上进、勤俭节约、敬宗睦族、积德行善等传统理念教育子女,有的还在住宅大门的对联中、或者客厅堂额上,写上先哲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劝学箴言、治家格言。这种对传统文化理念的普遍认同和践行,是境内民俗民风的形成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和重要助推力。
三、江尾海头的特殊位置,是其重要的地域原因。
民风习俗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因地而异。自然环境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生存条件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吴地自古以来就称作断发文身的荆蛮之族,以民风强悍、尚武轻死而著称。《汉书》“地理志”:“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晋代左思在《吴都赋》中说:“士有陷坚之锐,俗有节概之风。”
张家港民间习俗中的“节概之风”比起吴地其他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如前所述,张家港居长江之尾、大海之口,素称金陵锁钥、江海门户。《杨舍堡城志》谓杨舍乃“由海入江之咽喉,自狼(山)福(山)西达江(阴)靖(江),我镇适扼二三两重门户之中。”自明代“筑倭城,设参戎,列巨炮,经武制胜者盖已三百年于兹矣”。 因此,尽管境内属鱼米之乡,山水秀美,物阜民丰,但战乱不断,屡遭兵燹,由此造就了市民百姓不畏强暴、刚烈忠勇、习武健身、保家卫国的习俗。
据清代光绪《江阴县志》记载,自前宋元嘉二十七年(450)起,到明代朱元璋亲率大军在巫子门大败张士诚止,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江防兵事就有20多起,其中南宋建炎三年(1129)至淳佑中(约1245)的110多年中,就发生9起重大兵事。面对如此频繁的战事,境内百姓惟有奋起抗争,以鲜血和生命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以明代嘉靖年间抗倭斗争为例,杨舍乡民为抗倭而自发参加习武训练者有2000多人,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这支乡民武装成为抗倭战斗中的重要力量。但是,乡民武装毕竟缺乏严格正规的训练,在虎狼般凶狠的倭寇面前,其弱点暴露无遗,先后有数百名乡兵在杨舍、港口、凤凰、鹿苑、南沙等地的血战中壮烈牺牲。
血的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在抗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斗争中,畏缩后退没有出路,不掌握杀敌本领、不练就高强武艺也没有出路。此后,境内习武健身之风有增无减,民谚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意思就是要练实战真功,不练花拳绣腿。明清时期,仅南沙香山周围地区民间习武健身的拳场就有几十家,专聘武艺高强者传授指点。这些拳场的徒子徒孙在明末江阴抗清守城、清代咸丰庚申之变、1927年农暴斗争中,均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实战本领。
四、锦绣水乡的富庶产出,其重要的经济原因。
经济状况是支配人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基础,也是决定民俗文化和思想理念的基础。张家港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经济实力作为依托和支撑。[/size]
在远古时代,“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而亦无饥馁。” 至唐宋年间,“吴中四郊无旷土,随高下悉为田,人无贵贱,往往皆有常产。”到明清时期,自给自足农本经济逐渐向工商业发展,带来境内经济的兴盛繁华,棉纺织业、五金铁业、油米加工业、酿酒制酱业陆续出现,商贸服务业日趋昌盛。以后塍镇为例,晚清时期的雷沟杜布远销海外,抗战以前“商业一条街,南北三华里”,大小店面数百家,从业人员逾千人,其中米行就有32家半,人称“盘篮升斗满天飞,车载肩挑尽是米”,街头巷尾运输货物的手推车之多如“周庄潵墩梅子”。
古训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是在这种经济基础的支撑下,境内民俗文化这一上层建筑的发展获得坚实而丰富的物质条件,民间才得以重教办学,培养出众多达官贵人、儒家学子;行善积德、敬宗睦族之风才得以代代相传;讲究礼仪、祭神拜佛之风才会延绵流传。以绿化造园习俗为例,贵族大户人家建造私家园林固然不足为奇,而一般老百姓在衣食无忧之余,也习惯于在场前屋后设置花坛、花圃,甚至在农田中建小型花园,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明代后塍之东、蔡港之滨,徐姓农家在耕作之余,共计辟出30余亩田栽种四时名花异卉,此村由此得名“徐家花园”。 明代塘市古泾村农民以种花为业,连畦接壤,品种繁多,尤以牡丹、芍药为最,此村后由顾鼎臣改名为“花泾”。 如果农民在饥寒交迫、衣食无着之中苦度光阴,是决不会有此养花种草、侍弄园艺之雅兴的。
民俗文化是方志编修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地方民俗民风特色及其成因是方志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民俗学大师钟敬文先生指出:“民俗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无疑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研究张家港民俗文化的特色和成因,目的是从传统民俗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务当今,传承后代,以更好地存史育人。我相信,民俗文化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培育下,一定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弘扬,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瑰丽无比的奇葩!
⑽ 我是这个群里最老的女的,静静看现在小朋友在玩什么
游在上海:
1. 外滩:
感受上海的灵魂。
多年前纤夫们用双脚踩出的沿江小路,如今已是上海的标志。位于外白渡桥至南浦大桥的黄浦江西岸,全长4公里,外滩西侧矗立着各种风格迥异的中西建筑物,仅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1.5公里长的这一段,便鳞次栉比矗立着52幢西式和中西合璧式的大厦。尤以仿古希腊式的圆顶建筑汇丰银行最著名,曾称“苏伊士运河以东到远东白令海峡最为华贵的建筑”,其门外一对铜狮子已有70多年历史。
如果你身处外滩,就已经处在了上海的历史和变化中。浦江的一边陈列着上海的过去,称国家建筑博览的西式建筑曾经是国际冒险家的乐园,如今中字头的银行和保险成了它们的主人。
公共交通:乘30、56、、、、、、得路
提醒:外滩可分为3个时间去:
(1) 晚上去,特别要节假日或周末的晚上去,这时候外滩所有建筑物(包括对岸浦东的建筑)的灯光全部点亮,流光溢彩,分外繁华,也十分拥挤。若想从外滩安静地看浦东夜景,最佳观景点是外白渡桥边的海鸥宾馆。
开放时间:彩灯 夏:17:00-22:00 冬17:00-21:00
(2) 白天去,可以细观两岸建筑。
(3) 深夜去,关了彩灯的外滩是情侣们的世界。黄浦江上轮船的汽笛声使外滩显得更宁静,你可以细听这个城最深处的声音。
在外滩与浦东穿行:
(1) 渡轮:一般在金陵东路外滩的浦江游览码头搭渡轮,前往浦东的东昌路码头,从外滩到浦东票价0.5-0.8元,从浦东到外滩免费。
(2) 外滩观光:从南京东路外滩到浦东的东方明珠塔之间,有一条行人越江,行人从黄浦江底搭自动扶梯只需几分钟就可到达江对岸。
2. 老洋
老洋是上海最经典的。
(1) 丁香:传说是李鸿章金屋藏娇之所,为美式风格的大。三楼是藏书楼,收藏了许多十分珍贵的书籍和古物。的南面有一大片翠绿的草坪,草坪上有造型古典的公园椅。
;华山路
(2) 旧宅:北欧挪威式建筑,是依照英国商人的女儿的一个梦境所设计的童话世界。现为衡山饭店。
:陕西南路30 公共交通:48、71路
(3) 嘉道理;不仅外表极为壮观,内部更为奢华,主客厅全部用意大利进口大理石,进入大厅犹如置身于一幢大理石宫殿,被誉为“大理石大厦”。
(4) 马立师:旧上海风景最优美的私宅之一。由4座风格不同的组成:日本现代风格建筑、维也纳建筑、英国乡村式建筑和法国宫廷新古典式。
:瑞金二楼瑞金宾馆 公共交通:41、96、路
(5) 爱庐:和宋美龄夫妇的住所,位于东平路9。
3. 东方明珠塔:
这座上海的标志建筑比较适合拍在夜景照片中。该塔高米,为亚洲最高、世界第三的电视塔。塔体可供游览之处有:下球体、中间球体及环廊、上球体及太空仓等。下球顶高米,设有观光环廊和梦幻太空城等;上球顶高米,有旋转茶室、餐厅和容纳人观光平台。上下球之间有5个小球,是5套高空豪华间。
门票;元(通票,包括3个球体)
公共交通:各类公交小巴、轮渡、公交。ZX、ZX、81、82路及地铁2线可达。
:
提醒:(1)节假日等电梯要排长队,可能出现交通拥堵情况。
(2)太空舱等没有太多新意,所以一般游览只上第一个球是最经济实惠的,可俯瞰大上海的浦江两岸,也不用花太多冤枉钱。
(3)这座亚洲最高的旋转餐厅的自助餐味道一般,但你可随着球体的转动度地尽览上海。推荐在此晚餐,从黄昏直至夜上海,晚餐加门票一共元。
4. 金茂大厦
如非要用一座建筑来代表上海的话,那首选应该是金茂大厦。这座钢筋玻璃之塔高.5米,共88层,高度属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和古代的塔不一样,这座“塔”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镇人!可让人深刻体会到钞票的威慑力。
门票:50元,70岁以上凭证明30元,80公分以下儿童免费。
:
提醒:(1)如果你身处浦东陆家嘴,足以细观金茂大厦。不必专门去,因为坐公交或坐地铁要走很多路。
(2) 如果你是高速电梯爱好者,有必要去赶一趟金茂大厦的电梯(每秒运行9.1米,从一层到88层只需45秒)。
5. 世纪大道
世纪大道在浦东陆家嘴地区,西去东方明珠电视塔,东至世纪公园,全长5公里,宽米,是中国第一条景观道路,被誉为“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世纪大道是非对称性布置,车道宽31米,北侧人行道宽为44.5米,而南侧人行道宽为24.5米。大道设置了8处植物园,在崂山路西和杨高路路口有2处雕塑广场,还有休闲小品、艺术画廊等等。
公共交通:公交、路,地铁二线,ZX南扬线,申三线、四线。
6. 世纪公园
世纪公园是上海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征的生态城公园。公园内有的草坪、森林和湖泊,还有鸟类保护区、露天音乐广场、水上大喷泉、大型浮雕、世纪花钟、林间溪流等特色景点。
门票10元
开放时间:6:30-17:00 :
:世纪大道尽头
公共交通:地铁2线上海科技站、世纪公园站
7. 浦江两岸
一:船游浦江:
在外滩和对岸都有很多游船招揽生意,搭乘他们的浦江游览船可在黄浦江上游览半小时到3小时,水上漫游黄浦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一边是外滩巍峨伫立的建筑、著名的外白渡桥和上海最早的公园;一边是东方明珠电视塔、中的黄浦新区、陆家嘴高楼。沿江经过壮观的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还可以看到繁忙的上海国际客运站、鳞次栉比的码头、中国最大的钢铁厂——宝山钢铁总厂、吴淞古炮台遗址以及长江入海口由绿色的海水、黄色的长江水和青灰色的黄浦江水构成的“三夹水”。三种水泾渭分明,互不融合,阳光下则更为明显。
主要登轮地点:
(1) 中山东二路(金陵东路外滩)
公共交通:20、22、37、42、55、65、71、、、、、、、、、、、、、、、、路、九线,锦江观光巴士,游7、8、10路
门票:25——元
:上海浦江游船有限:
开放时间:9:00——21:00
(2) 明珠游船码头
东方明珠下明珠码头——外白渡桥——外滩——浦东滨江沿线——明珠码头
门票:60——70元/时
:上海游船协会:
二:步行滨江大道:
滨江大道从东昌路码头开始,沿黄浦江岸,经东方明珠塔到泰东路码头。一般乘渡轮在东昌路码头上岸后,可一直沿滨江大道步行。沿途有音乐喷泉、江边露天咖啡座、亲水平台,是观赏对岸外滩的最佳处。同时还可欣赏浦东的东方明珠塔、金贸大厦、上海国际展览中心、陆家嘴金融区建筑。
特别适合浪漫的二人行。
三:陆家嘴绿地
陆家嘴金融区旁的绿地,是上海最大的开放式草坪。有高低起伏的绿地和水景,水池里游大量锦鲤。
如果非要在上海找身在外国的感觉,不妨到此一游。这里也是近年上海人拍婚纱照的时尚景点。
公共交通:81、、、、,3、6线,地铁二线都可到。
8. 南京路
旧有“十里洋场”之称的南京路是上海最早的一条商业街,现在也叫“中华商业第一街”。东起外滩,西至静安寺与延安西路交汇,全长5.5公里,两侧云集越多家商店。新开通的南起东路至河南中路的“南京路步行街”,特别适合想感受都商业风情的人闲逛。每到夜晚,南京路上霓虹大作,灯火辉煌,繁华直逼纽约东京。若论购物,特别是衣服,实惠不如临近的七铺路、四川北路,档次又稍逊淮海路、徐家汇。
公共交通:20、37、,旅游8线,地铁二线。
提醒:(1)步行街有迷你观光车,票价2元。
(2)夏天超过30度,没事别去逛南京路,步行街上无遮阳处,加上“热岛效应”,一般人受不了。
(3)南京路的商店路商品虽都有定价,但不少可以杀价。
(4)路边的商厦、饭店、餐厅里都有厕所。
(5)南京路上静安寺,破旧得与周围的繁华很不协调,是闹中相对清静的一方古刹,里面的素面很好吃。
9. 上海博物馆
藏品和建筑堪称一流。
上海博物馆与、南京、西安的博物馆并称中国四大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称收藏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半壁江山,展馆没有任何虚张声势之处,但你却能时刻为中国的历史而震撼和眩晕。
门票:20元,学生5元,离退休人员10元,70岁以上老人免费。
:大道
公共交通:48、72、73、、、路
: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售票,17:00闭馆)
10上海老街
上海老街在地图上叫方滨中路,曾是旧上海三百六十行集聚之处。这条街全长不到1公里,店铺林立,半数以上经营工艺品、书画、珠宝之类。茶楼更是这条街的特色。
公共交通:11、、66、、路
提醒:(1)校场路口附近的“春风得意楼”是有名的老茶楼,招牌菜是18元一杯 的元宝茶,茶中有着橄榄(在上海话中发音与“请过来”相似)两颗,讨个口彩。每到周六、日14:00——16:00,茶楼里都有评弹演出。
(2)老上海茶楼也值得一坐,该茶楼展示着50多件上海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是茶楼老板的收藏品。
(3)步行可到小桃园寺,于每周五做礼拜之处,附近有不少食品。
11老城隍庙
老上海民间文化的速成之地。
你在别的庙会里想找的东西这里应有尽有,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它的小吃和特色手工艺品。
老城隍庙建于明永乐年间,历史上的城隍庙屡毁屡建,现在的城隍庙于年修建,并于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重建,变成了大型仿古建筑和商业城。去的人络绎不绝。那句“老庙黄金,给您带来好运气”更是闻名遐迩,远近皆知。
提醒:(!)据本地人说,其实城隍庙里面的小吃又贵又不正宗。城隍庙小商品场前面的豆腐脑、臭豆腐还比较有意思。
(2)老城隍庙周边美食有:南翔的小笼包子、松云楼的八宝饭、松月楼的素菜包子、桂花厅的鸽蛋圆子、绿波廊的上海菜等。
(3)顺便逛豫园。
公共交通:11、、66、、等路可到。
12豫园
豫园是上海区惟一留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全园擅江南园林之胜:有三穗堂、仰山堂、龙墙、美人腰、点春堂、大假山、玉玲珑等40多处胜景。其中仰山堂有著名的“移步换景”,点春堂为年上海小刀会起义的指挥部,玉华堂前的“玉玲珑”假山石与苏州留园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皱云峰”齐名的江南园林三大奇石之一。
门票:40元,学生10元
:
开放时间:8:30——17:00(16:40分停止售票)
:城隍妙九曲桥
公共交通:11、66、、62、、路等公交车可到。
13石库门
里弄是上海最浪漫、最能够触动人心的人性化都景观。19世纪60年代,上海开始出现里弄建筑,有石库门、新式里弄、里弄和里弄等几种类型,其中石库门尤其突出,代表了上海传统的民生活方式。如今已成危的石库门所剩无几。
公共交通:可搭乘环线公共汽车11路到大南门下车,向北步行观览。
提醒:南门一带还可寻觅老石库门,集中在乔家路、光启南路的一片地区。
14多伦路
名人故居集中的多伦路曾住过20多位现当代名人,包括鲁迅、茅盾、丁玲、叶圣陶等。
:轻轨明珠线虹口足球场站
公共交通:18、21、70、97、路公交车可到。
15董家渡天主教堂
仿罗马耶稣会大学大教堂设计。
公共交通:公交11路大南门站,步行可达。
提醒:(1)河豚推荐食处:崇明县招待所“锦绣宾馆”的餐厅,这里的比较有保证。
(2)河豚为时价,清明前后是最便宜吃河豚的时令,要价近千元1斤。
16青浦吃
全中国惟一可吃到懒的地方可能就是上海的青浦,青浦的练塘特色名吃熏癞四,熏的就是真正的癞,口感一绝。如果你到青浦,值得一吃的还有商榻扎肉,五花肉用箬壳包成一扎一扎的红烧,打开箬壳,香美出奇,好吃透顶。
公共交通:旅游4
提醒:(!)青浦地盘不小,不如就在朱家角有名的放生桥酒家就餐,一次可吃尽青浦的特产。
(2)在青浦也别忘了吃鱼鳖虾蟹之类,这里是就近打捞,比上海里的新鲜地道。鲜藕、菱角、芦笋、莼菜等水生果菜,也是这里好吃。
17“蟹大王”王宝和
如果你实在到不了阳澄湖,又辨不清大闸蟹的真伪,可去有“酒祖宗、蟹大王“之称的王宝和和酒家过瘾。福州路上的王宝和是有多年历史的老店,自酿黄酒和蟹粉菜(有多个品种)称绝一时。就花雕剥大闸蟹,可谓经典吃法。
提醒:(!)王宝和晚餐时间总客满,需在17:30前到达。
(2)蟹粉菜价都较贵,较便宜且风味十足的有蟹粉年糕、蟹粉蹄筋。
风情上海食处
(!)风情佳地绿波廊:
绿波廊是上海人过生日、办喜宴的风光去处,也是之类的外国元首喜欢扎堆的地方。是一个富贵风雅的去处。当然价格也很是不菲。这几年绿波廊的大闸蟹名气不小,这里的蟹据说真的来自阳澄湖,且大不小,每只至少4两以上。
:豫园路 :、
(2)时尚前沿新天地:
新天地据说是上海娱乐、餐饮时尚的最前沿。里面的设备都是最新潮最高档的。这里有谭咏麟、成龙、曾志伟做股东的地方魅力餐饮娱乐中心、经营国际化西餐的醍醐餐厅、新吉士餐厅、锦江拉丁餐厅、星巴克咖啡、杨慧珊的琉璃工主题餐厅、有舞表演和地下酒窖餐室的法国餐厅等,是感受上海顶尖时尚的首选之地。
:吴湾区淮海南路 : 公共交通:、,八线
(3) 与古董共餐荷轩酒店:
近几年在上海人气飚升的新派上海菜酒家,特点是餐厅各处摆放着各种古董旧货。品牌菜:十八仙、醉鸡、蒜香骨、小笼牛肉等。
:内多处连锁店 :
(4) 东正教教堂吃法国菜:
由皋兰路的东正教分堂变化法国餐厅、内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原教堂壁画,同时装饰着身为艺术家的瑞士老板收集的大量现代派及中国时期风格的画作。仅在晚上营业,周六有小提琴演奏。
:皋兰路16
观演出
作为文化都,上海有一流的演出场所和演出团体,也经常有国外著名的文艺团体到泸演出。你可以在上海的夜里欣赏到各种戏剧、舞蹈、交响乐等。地铁站一般有当下各类演出的海报,当地报纸、上海体育馆预售票服务处、各区的上海旅游服务中心等都可查到演出剧目和时间表。
游览上海夜景
主要观景处有陆家嘴金融中心、外滩、南京东路步行街、老城隍庙、淮海路,条美食街的霓虹灯也十分壮观。
上海周边游
1. 昆山
上海于苏州之间的一个“中心”。
与周庄同属昆山的锦溪和千灯,更具水乡风情的原汁原味,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被誉为“中国的土筑金字塔”的赵俊良诸文化遗址就在昆山境内。
公共交通:京泸铁路、国道、苏虹机场路、泸宁高速公路都从昆山通过,汽车至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仅需45分钟,水路经上海港、张家港可直接出口。
提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昆山的美食比美景更有吸引力。
(1) 阳澄湖蟹:
每年霜降的蟹是最佳的,“九雌十雄”说的是农历九月吃雌蟹为最好,而在十月吃雄蟹为最好。因为九月雌蟹蟹兜里有丰满结实的蟹黄,其味特别鲜美;十月雄蟹蟹兜里的油膏厚实而肥入口而化,是高蛋白的美味食品。
(2) 青团子:
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正仪青团子的色、香、味在苏泸一带十分有名。
2. 嵊泗
在海岛的沙滩上漫步,享受海风的轻抚,听涛声起落。
公共交通:(!)从上海去嵊泗可在芦潮港坐船。在金陵东路外滩渡轮站渡口旁的汽车站坐车往芦潮港,班次很多,行车约90分钟(票价10元)。
(2)芦潮港距嵊泗县城所在的泗礁岛31海里,每天有2班船往返(旺季增开1班)。南浦大桥路9:15分出发是车客渡(票价约90元),行船2.5小时。12:30出发的是快艇(票价约90元),行船70分钟。
(3)泗礁岛有两个码头:李柱山码头用于运输外县旅客的轮船航运;小菜园码头用于县内岛屿的轮船航运。从李柱山码头到县所在地菜园镇,出租车每辆20元,中巴4元。在菜园镇范围内(包括到基湖、南长途)出租车票价一律10元。
(4)泗礁、黄龙、嵊山、花岛都是观海的最佳地点。 芦潮港:
住宿:
宝钢海湾大酒店:是上海宝钢集团宝山宾馆经营的酒店,服务和价格都不错。位于嵊泗菜园镇还滨路87。
提醒:其实住在海边的渔民家里,每天住宿加两餐,也就在30——40元之间,赶海吃海鲜。
3. 朱家角
上海附近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水乡泽国、千年古镇、名胜古迹和文化韵味组成了朱家角的特色,特别是少了些周庄式的商业气息,更有了清静的感觉。
公共交通:从上海到朱家角,交通十分方便,可当天往返。
提醒:去过朱家角的人,都不会忘了推荐那里的粽子,满街的粽子香让人难以忘记,还有扎肉和熏癞四的小吃,往街上一走,应有尽有了,水乡的宁静让你远离凡尘的喧哗。
4. 大观园
以小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为主题,是文学艺术和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
门票:旺季50元,淡季40元,学生打6折。
:青浦县青商公路
公共交通:旅游4线可达
5. 练塘镇
经过近年来的整修,老镇呈现“高屋窄巷对街楼,小桥流水是人家”的古朴风貌。
公共交通:可先乘旅游4线先至青浦镇,再包车前往。
6. 金泽镇
这个仅0.6平方公里的古镇内,至今还完好保存着十余古桥,,因此享有“江南第一桥乡”的美名。
公共交通:可在上海乘坐旅游4线或泸肯专线前往。
7. 罗店镇
罗店镇始建于元至正年间,主要的景点有梵王宫、大通桥、丰德桥、来龙桥等古代建筑。在古镇的三弯久弄十八街,游客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水乡风貌,高科技的蔬菜园艺场及特殊养殖场也形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公共交通:位于宝山区,公交线路凇罗线可达。
8. 嘉定古城
这座已有多年历史的古城,仍保留着各类古塔,、古庙、古寺、古树等遗迹,而友人最多的则是州桥老街。与法华塔共处同一中轴线上,距法华塔约米处的孔庙、汇龙潭、应奎山,则是州桥老街旁又一独特别致的风景区。尤其是孔庙,堪称“吴中第一”。
公共交通:上海旅游6线A线
9. 枫泾镇
枫泾古镇周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有“三布两座桥,一望十条巷”之称。到枫泾镇的中洪村走走,还能亲眼目睹金山农民画发源地的风采,看到农民在家里做画,裱画的情景。
公共交通:位于金山区,莲花路地铁站处有直达枫泾的公交车。
10. 南翔镇
南翔老街已整洁闻名全国,从老街出来,可去看国内鲜见的两座五代专塔。镇上的古猗园是上海最古老的江南名园。
公共交通:位于嘉定区,上海旅游6线A线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