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水洗布的应用
Ⅱ 现代雕塑代表作有哪些
19世纪,在欧洲的许多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上安置了一大批显示出卓越技艺的纪念碑和纪念性雕塑。法国著名雕塑家让·巴普希斯特·卡尔普以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创作了《舞蹈》。整个作品充满了生气,节奏流畅优美。弗朗索瓦·吕德的《凯旋门》浮雕充满了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梅达尔村·罗索把印象派绘画理论用于雕塑,从而把绘画和雕塑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表现了在色光的照耀下雕塑最闪动最精彩的部分,而让其他部分减弱,表现了丰富的光影和人物性格变化。
谈到19世纪的雕塑,不能不提到罗丹。罗丹的艺术天才和独特个性,使他的作品从墨守成规中走了出来。作为一位天才雕塑家,罗丹的秘诀在于善于用雕像的动态和姿势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内涵,并注入了令人无法忘怀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青铜时代法国罗丹
青铜时代罗丹
青铜时代这一名字看似与这个裸体男人没有关系,它实际上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与石器时代、黑铁时代的说法类似。这个裸体男人正舒展身体,如罗丹所说的缓慢地从深深的梦乡里苏醒。这一动作象征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开始。在这件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罗丹曾前往意大利,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风格对这件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这件作品开始,罗丹开始以人的形体来表达某种文化意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罗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人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为米开朗琪罗所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了出来。他匆匆赶回了比利时,用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作模特儿。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
在展览会上遭到失败之后,范·拉斯布尔鼓励他,建议罗丹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中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雕塑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身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一时间罗丹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了抗议,美术院则派了5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思想者法国罗丹
《思想者》是《地狱之门》铜饰浮雕里的人物,本来是为了表现但丁对地狱和人类的思考,实际却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和诗人相去甚远。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又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关于罗丹为什么要用这尊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来创造《思想者》,并准备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门饰《地狱之门》的顶上,不妨用罗丹自己的几句话来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
加莱义民法国罗丹
加莱义民罗丹
《加莱义民》,一组6人的青铜群雕,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1886年,现存于法国加莱市。
1884年,当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加莱市当局邀请他制作一座忠魂碑。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6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6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了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6个雕像。
《加莱义民》分为两组,前边3个一组,后边3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着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迟疑和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由于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最右边站立的是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唇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地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运的不公平,在心中无声地抗议着。右边第三个义民,死亡使他恐惧,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驱散恶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左边第二个义民,内心表现出无比的愤怒,那举手向天的手势,不是祈祷,而是对上帝未能主持正义的谴责。他目光向下凝视,半开着的口似乎要说着什么。他身边的一个义民,年纪较轻,他似乎被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冲动,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引起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在他们身后的一个义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后面的3个义民没有前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作出了自我牺牲,这种壮举同样值得尊敬。
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像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6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震撼着人民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还是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巴尔扎克像法国罗丹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匠,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40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
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由于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巴尔扎克像》形神俱备,是一个全新的人体雕塑理念。当作品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激起了广泛的社会抨击。有人说它是印象主义,是怪异的、病态的表现,脱离现实的人体的塑造形式。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作协拒绝接受它,作协主席——诗人扬·爱卡德因拒收订货而气愤得辞了职。作家左拉、法朗士,画家莫奈、劳特累克、音乐家德彪西等人,联合起来支持罗丹,并发表了宣言。最后,罗丹不堪忍受这种长时间的争执,毅然决定把作品运回自己的工作室,退还了稿费。但他坚信:“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1939年,这座雕像终于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此时,罗丹已逝世2周年。
十四岁的小舞蹈者法国德加
德加1834年生于巴黎。他出身于金融资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个画家,因此他从小就生长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家庭中。
德加临摹了15—16世纪的许多绘画和素描,是一个学到一手安格尔画派好手法的、功夫很深的素描行家了。这种素描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素描,是一种在学院里学习的素描(学院派),因此,爱德华·马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保罗·塞尚在不久后都起来反对这种素描,但德加对它的态度则不同,他非常崇拜古典主义的素描。德加对素描有天生的爱好,他喜欢纤细、连贯而清晰的线条,认为这种线条是高雅风格的保证和达到他所倾慕的那种美的唯一方法。线条成了他的欲望。在线的运用上,他达到了所有安格尔的弟子及其追随者没有一个能够企及的、妙笔生花的地步。
但很快,德加锐敏的理智使他觉察到一股新的艺术气流,那就是现实主义。但这种理论主张放弃古希腊的美的理想,而代之以朴实、真挚地表现所见的事物。为了接近美的理想而又不脱离现实,德加的创作手法就是运用干净的线条和运用明暗的技巧。如果要描绘现实,就必须使手法服从形象的个性化,这就是画肖像画。德加青年时期的肖像画准确地表现了他对素描的信仰、优异的技巧和细腻的感觉。
德加是一个以画芭蕾舞女而著称的画家。确实,任何别的题材都未能使他如此着迷,似乎也未能使他创作出他自己的风格来。他希望能画出空间感,画出从最意外的角度去看立体形状的印象。因此,他喜欢从芭蕾舞剧中选取题材,而不是从室外场面中选取题材。观看排练时,德加有机会从各个方面看到最富有变化的躯体姿势。从舞台上面向下看时,他能看到少女们在跳舞或休息,而且能研究复杂的短缩和舞台照明在人体造型中的效果。
德加生前以画家著称,很少有人知道他兼长雕塑。他活了83岁,只曾在47岁(1881年)那年于沙龙中公开展出过一件雕塑(《十四岁的小芭蕾舞女》),当时对这件作品的反应是褒贬不一,许多人认为它不过是一位画家的即兴之作,不曾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后,德加似乎退出了雕塑领域。该作品创作于1879—1881年,最初由蜡制作,由金属线支撑身体。当时德加为小女孩蜡像穿上真丝衣服和薄纱,头戴假发。
该作品是德加生前唯一一件曾经展出过的雕像作品。1917年德加去世后,人们在其工作室中找到这件蜡像,1922年它被浇铸成青铜作品。
Ⅲ 什么是现代雕塑
19世纪,在欧洲的许多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上安置了一大批显示出卓越技艺的纪念碑和纪念性雕塑。法国著名雕塑家让·巴普希斯特·卡尔普以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创作了《舞蹈》。整个作品充满了生气,节奏流畅优美。弗朗索瓦·吕德的《凯旋门》浮雕充满了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梅达尔村·罗索把印象派绘画理论用于雕塑,从而把绘画和雕塑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表现了在色光的照耀下雕塑最闪动最精彩的部分,而让其他部分减弱,表现了丰富的光影和人物性格变化
谈到19世纪的雕塑,不能不提到罗丹。罗丹的艺术天才和独特个性,使他的作品从墨守成规中走了出来。作为一位天才雕塑家,罗丹的秘诀在于善于用雕像的动态和姿势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内涵,并注入了令人无法忘怀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青铜时代法罗丹
青铜时代这一名字看似与这个裸体男人没有关系,它实际上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与石器时代、黑铁时代的说法类似。这个裸体男人正舒展身体,如罗丹所说的缓慢地从深深的梦乡里苏醒。这一动作象征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开始。在这件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罗丹曾前往意大利,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艺术风格对这件作品产生了影响。从这件作品开始,罗丹开始以人的形体来象征某种文化意义。
青铜时代罗丹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罗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人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为米开朗基罗所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出来。他匆匆赶回了比利时,用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作模特儿。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
在展览会上遭到失败后,范·拉斯布尔鼓励他,建议罗丹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中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雕塑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一时间罗丹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则派了5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思想者法罗丹
《思想者》是《地狱之门》铜饰浮雕里的人物,本来是为了表现但丁对地狱和人类的思考,实际却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和诗人相去甚远。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关于罗丹为什么要用这尊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来创造《思想者》,并准备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门饰《地狱之门》的顶上,不妨用罗丹自己的几句话来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
加莱义民法罗丹
《加莱义民》,一组6人的青铜群雕,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1886年,现存法国加莱市。
加莱义民罗丹
1884年,当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加莱市当局邀请他制作一座忠魂碑。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2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6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6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6个雕像。
《加莱义民》分为2组,前边3个一组,后边3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迟疑和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由于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最右边站立的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运的不公平,在心中无声地抗议着。右边第三个义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驱散恶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左边第二个,内心表现出无比的愤怒,那举手向天的手势,不是祈祷,而是对上帝未能主持正义的谴责。他目光向下凝视,半开着的口似乎要说着什么。他身边的一个义民,年纪较轻,他似乎被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冲动,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引起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在他们身后的一个义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后面的3个义民没有前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牺牲,这种壮举同样值得尊敬。
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像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6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震撼着人民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还是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巴尔扎克像法罗丹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40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
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
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巴尔扎克像》,形神俱备,是一个全新的人体雕塑理念,当作品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激起了广泛的社会抨击。说它是印象主义,是怪异的、病态的表现,脱离现实的人体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作协拒绝接受它,作协主席——诗人扬·爱卡德因拒收订货而气愤得辞了职。作家左拉、法朗士、画家莫奈、劳特累克、音乐家德彪西等人,联合起来支持罗丹,并发表了宣言。最后,罗丹不堪忍受这种长时间的争执,毅然决定把作品运回自己的工作室,退还了稿费。但他坚信:“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1939年,这座雕像终于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此时,罗丹已逝世2周年。
十四岁的小舞蹈者法德加
德加1834年生于巴黎。他出身于金融资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个画家,因此他从小就生长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家庭中。
德加临摹了15~16世纪的许多绘画和素描,是一个学到一手安格尔画派好手法的、功夫很深的素描行家了。这种素描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素描,是一种在学院里学习的素描(学院派),因此,爱德华·马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保罗·塞尚在不久后都起来反对这种素描,但德加对它的态度则不同,他非常崇拜古典主义的素描。德加对素描有天生的爱好,他喜欢纤细、连贯而清晰的线条,认为这种线条是高雅风格的保证和达到他所倾慕的那种美的唯一方法。线条成了他的欲望。在线的运用上,他达到了所有安格尔的弟子及其追随者没有一个能够企及的、妙笔生花的地步。
但很快,德加锐敏的理智使他觉察到一股新的艺术气流,那就是现实主义。但这种理论主张放弃古希腊的美的理想,而代之以朴实、真挚地表现所见的事物。为了接近美的理想而又不脱离现实,德加创作手法就是运用干净的线条和运用明暗的技巧。如果要描绘现实,就必须使手法服从形象的个性化,这就是画肖像画。德加青年时期的肖像画准确地表现了他对素描的信仰、优异的技巧、细腻的感觉的过分的循规蹈矩。
德加是一个以画芭蕾舞女而著称的画家。确实,任何别的题材都未能使他如此着迷,似乎也未能使他创作出他自己的风格来,他希望能画出空间感,画出从最意外的角度去看立体形状的印象,因此,他喜欢从芭蕾舞剧中选取题材,而不是从室外场面中选取题材。观看排练时,德加有机会从各个方面看到最富有变化的躯体姿势。从舞台上面向下看时,他能看到少女们在跳舞或休息,而且能研究复杂的短缩和舞台照明在人体造型中的效果。
德加生前以画家著名,很少有人知道他兼长雕塑。他活了83岁,只曾在47岁(1881年)那年于沙龙中公开展出过一件雕塑(《十四岁的小芭蕾舞女》),对这件作品当时的反应是褒贬不一,许多人认为它不过是一位画家的即兴之作,不曾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后,德加似乎退出了雕塑领域。该作品创作于1879~1881年,最初由蜡制作,由金属线支撑身体。当时德加为小女孩蜡像穿上真丝衣服和薄纱,头戴假发。
该作品是德加生前唯一一件曾经展出过的雕像作品。1917年德加去世后,人们在其工作室中找到这件蜡像,1922年它被浇铸成青铜作品。
Ⅳ 买包包水洗布和牛津布哪个好
选择水洗布的行李箱吧,因为牛津布 色泽柔和,布身柔软,透气性好,穿着舒适,多用作衬衣、运动服和睡衣等,而水洗布相比就硬一点,行李箱的质地太软了不好看吧~~
Ⅳ 专辑封面是好像一个小男孩穿着睡衣披着床单,一首英文歌,高潮部分是
Someting
just
like
this
哈哈我也突然脑子里出现了这个封面就是找不到,总算找到了~
Ⅵ 水洗布和牛津布哪个好
选择水洗布的行李箱吧,因为牛津布 色泽柔和,布身柔软,透气性好,穿着舒适,多用作衬衣、运动服和睡衣等,而水洗布相比就硬一点,行李箱的质地太软了不好看吧~~
Ⅶ 睡衣要选择什么样的面料为好
现在衣服多了许多不同的面料,所以我们在选择面料上就有更多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衣服要选择不同的面料,在睡衣的面料选择上更多是以舒适和柔软为主。
最后就是在选择冬天睡衣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带绒面儿的睡衣,比如说带珊瑚绒或者是之类的一些绒面,因为这样的睡衣穿起来非常的柔软,就像抱着一个毛绒玩具一样在自己身上,而且也比较的保暖,不会觉得非常的扎人,还非常的舒适,非常的适合冬天在家里穿。
Ⅷ 水洗布被罩尺寸小了怎样让它变大一点
首先介绍一下床品的常规尺寸:一般分三类:1.单人(小孩)、2.双人普通规格、3.双人加大规格1、单人(小孩):床单;200*230厘米被套:150*200厘米或160*200厘米(这个尺寸成人用于夏被是合适的,但用于冬被就会常常感觉到脚底透风哦。成人单人冬被尺寸最好选择180*220厘米或180*210厘米的,被套尺寸最好是同样大小的或稍微大一点的,比如:200*230厘米。)枕套:74*48CM(内径)(2只)一般高档一点的小孩床四件套含有一个枕套和一个抱枕。抱枕的大小一般都是45*45CM或50*50CM(都是指内径)2.双人普通规格:床单:230*250CM或245*250CM或250*250CM(细微的尺寸差异主要取决于厂家所使用的布料幅宽是多少。比如,如果布料幅宽是235CM,那么床单如果是整幅的话,其中两个边最大就只可以是230CM(因为还要有加工的作缝),另两个边的长度是可以随便确定的。)被套:200*230CM枕套:75*48CM(内径)(两只)这种规格的可以用于1.5米也可以用于1.8米的床。就以床单为230*250CM的四件套为例,扑在1.5米的床上,两边各垂50CM,床脚面上垂30CM。245*250CM的就是两边垂50CM,床脚垂45CM。一般这种尺寸的床单都会是圆角设计了,要不然就会有两个角拖在地上了。同样,230*250尺寸的用在1.8米的床上,就是两边各垂35公分,床脚面上垂30公分。这种尺寸用于1.8米床是否合适主要取决于您选择的被子的尺寸。如果是200*230的,就是很合适的;如果是220*240或其他尺寸的,就要另选规格了。3.双人加大规格:床单:240*270CM被套220*240CM枕套74*48CM(内径)(两只)这种尺寸的床品因为床单比较大,所以一般只用于1.8*2米或更宽大的床上。现代家庭通用的床的规格:单人床尺寸是1.2米*2米 或 1.35米*2米双人床尺寸是1.5米*2米 或 1.8米*2米(当然有些老年人的旧式双人床的尺寸是1.35*2米)然后来看看自己的被子的尺寸。这个很重要哦,因为床单可以大一些,小一些,都不是很重要,只是多垂一些少垂一些的区别罢了,但被套如果太大或太小,被子在被套中就会卷作一团或被套在盖的时候空落落的。被子的规格是根据被子的种类不同而有区别的:1.传统手工加工的棉胎被:单人尺寸是1.67米*2米(就相当于5尺*6尺的),双人的尺寸是2米*2.3米的(就相当于是6尺*7尺的)2.在市场上购买的成品被子:单人的夏被:1.5米*2米单人的冬被:1.8米*2.1米或1.8米*2.2米双人的被子:2米*2.3米或2.2米*2.4米
Ⅸ 小学生文明礼仪包括哪些方面
1、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 讲文明,懂礼仪。
3、 讲文明语,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4、 微笑是打开心锁的钥匙。
5、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6、 不学礼,无以立。
7、 礼仪、礼节、礼貌、文明、文雅、文化。
8、 礼仪是一种文明规范,礼仪是一种素质修养。
9、 礼仪体现的是细节,细节展现的是素质。
10、别给我雪白的衣服涂上颜色。
(9)小孩水洗布睡衣批衣扩展阅读:
道德意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
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
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都应该按这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Ⅹ 文明礼仪 待人接物 学生规范
小学生文明礼仪
1、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 讲文明,重礼仪。
3、 讲文明语,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4、 微笑是打开心锁的钥匙。
5、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6、 不学礼,无以立。
7、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8、 礼仪、礼节、礼貌、文明、文雅、文化。
9、 礼仪是一种文明规范,礼仪是一种素质修养。
10、 礼仪体现的细节,细节展现的是素质。
11`别给我雪白的衣服涂上颜色。(墙壁保洁)
1、对父母、老师和其他年长者要称呼“您”,不能直呼其名;
2、求别人帮助时,要用商量的口吻说“请”、“劳驾”,而不能用“喂”、“哎”呼之;
3、当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而不能认为这种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4、当别人感谢时,要说“别客气”,而不能以“恩人”、“功臣”自居;
5、当妨碍了别人或给别人带来麻烦时,要说“对不起”、“麻烦您了”、“请原谅”,而不能不表示歉意,更不能说“活该”;
6、当别人赔礼道歉时,要回答“没关系”或“不要紧”,而不能得理不让人,更不能不依不饶、无理取闹;
7、在街头巷尾碰到同伴、长者,要说“您好”,而不能低头侧身装没看见;与别人分别时要说“再见”,而不能只顾自己走开,毫无表示;
8、站立时挺胸收腹,双肩平放不摇晃,两臂下垂不揣兜,腿部不颤动;
9、遇到熟人要打招呼;
10、遇到有人问路,要热情地告诉他;
11、进入别人(包括家人)房间,要先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去,不能随便推门进入;
12、到别人家拜访要预先通知,并注意时间,一般不在吃饭和午睡时间去,尽量避免妨碍人家的正常生活;
13、夏天不赤胳膊或穿短裤去串门,任何季节都不能身着内衣或睡衣到别人家,或在家这样子接待来访客人;
14、客人来访时要主动让座,倒茶时要双手捧上,会客时坐姿要端正,不要左靠右歪,双脚不要叉开太大或跷“二郎腿”,也不能随意摇摆或晃动;
15、与人谈话时,不挖鼻孔、抠耳朵、剔牙齿、搔痒痒、脱鞋袜、抠脚趾;在别人家做客,不乱翻人家的橱桌抽屉和书籍、用具,不随便吃人家的东西;
16、就餐时,不在客人和长者之先动筷,不在菜盘中翻拣,餐具要轻拿轻放、减少碰撞,吃东西时不发出很响的咀嚼声;
17、动用他人物品,必须先经他人允许;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别人时要道歉;
18在公众场合,咳嗽、打喷嚏、吐谈需要用手绢或卫生纸掩住口鼻,不能冲着别人。
一、称谓礼仪
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其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老师、叔叔等。
2、他人取绰号。
二、问候礼仪
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时间、场合、节庆不同,采用不同的问候。
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3、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妈妈回来啦。
4、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5、过新年:祝长辈、亲友新年愉快。
6、当爸爸、妈妈外出时说: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办事顺利。
7、当爸爸、妈妈外出归来时说:爸爸、妈妈回来啦,辛苦了。
8、自己告别家人时: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如果离家时间较长,就要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家人。
9、自己回家时,应向父母、长辈打招呼。
三、餐桌礼仪
(一)在家时:
1、请长辈先入座。
2、等长辈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
3、吃东喝汤时要小口天咽,闭嘴咀嚼,要细嚼慢咽,尽量不发出响声。
4、吃饭时,一手拿筷,一手扶住碗。
5、不敲碗,不翻撒尿拣菜肴。
6、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不需要时,应说:“谢谢,我真的不需要了。”
7、主动给长辈添饭加菜。
8、先吃完要说“大家慢慢吃”。
9、用餐完毕,帮助父母收拾好碗筷,擦洗餐桌。
(二)在学校:
1、不奔跑,有秩序地进入餐厅。
2、坐在指定的座位上,两脚自然并拢,双腿自然平放,坐姿自然,背直立。
3、吃饭时,一手拿勺子,一手扶住碗。不敲饭盆,要安静、文明进餐。
4、饭、菜、汤要吃净(特殊情况例外);不偏食、不挑食。
5、用餐结束,应把凳子整齐地摆入在餐桌下面。
四、待客礼仪
1、客人来访,要事先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要热情接待,帮助父母排座、递茶后可告辞离开,待父母送客时应与客人说“再见”。如父母不在家,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
2、自己的同学、朋友来访,应热情迎接,初次来访,应给父母逐个介绍,然后把最佳座位让给客人,可用茶水、水果、图书等招待。
3、父母的朋友带小孩子来访,应同小孩一同玩,或给他讲故事,和他们一起看书、听音乐、看电视。
4、吃饭时,同学、朋友来访,应主动邀其一起用餐,如果客人申明吃过,先安排朋友就坐,找些书报或杂志给他看后再接着吃饭。
5、接待老师应像接待长辈一样热情庄重。
6、送客要送到门外,并欢迎客人下次再来。
五、做客礼仪
1、去亲友家做客要准时,仪表整洁,尽可能带些小礼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2、在亲友家,不能大声大气说话,要谈吐文明。
3、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即便是至亲好友也应先打招呼,征得主人同意后才能动用。
4、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物。
5、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高兴”、“欢迎到我家去”。
六、穿着礼仪
1、不穿奇装异服,参加重要的集会时候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
2、保持个人整洁,着装整齐,朴素大方,不把上衣捆在腰间,不披衣散扣。
3、不穿背心、拖鞋、裤衩在校园行走或进入教室。
4、课堂上不敞衣、脱鞋。
5、同学间不攀比(如不穿名牌等),不穿中高跟鞋,不穿厚底时装鞋,以球鞋或平底鞋为好。
6、不佩戴项链、耳环(针)、戒指、手链、手镯等饰物。
7、按要求修剪头发,不染发,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披头散发。
七、行走礼仪
1、走路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2、上下楼、过楼道要靠右慢行,不可以骑在栏杆上向下滑。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功能室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
3、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需要交谈,应靠路边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
4、行人互相礼让,主动给长者让路,主动给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士让路。
5、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我不知道,请再问问别人。”
八、尊师重孝礼仪
1、见到老师主动问“老师好”,见到来宾应面带微笑主动问“客人老师好”,分别时说“再见”。
2、进出校及上下楼梯靠右行,给老师让行。
3、上课(包括自修课)迟到应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上课发言时,应立正站直,目光正视老师。
4、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道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不私自打开教师电脑。如果办公室无人时,学生就不能随意进入。
5、指出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并要注意场合。
6、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态度端正。
7、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8、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9、服从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如果你有自己的看法及见解,应选择合适的方法诚恳地与老师交换意见。
10、在校道上遇见老师主动停下,微微鞠躬或点头问好。遇见两个以上的老师,问“老师们好”。
11、与老师交谈时,要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座。
12、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在交谈时,不可随意打扰老师,躬身站立一侧,等老师办完事或谈完话后再找老师(紧急情况除外)。
13、父母长时间外出,要经常以电话、短信或写信的方式向父母汇报近期学习生活情况。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态度谦和不任性。
14、对长辈有意见,应有礼貌地提出,不耍脾气,不顶撞。
15、未经父母允许不得晚归、远出以及无故在外过夜。
16、长辈休息时,不要轻易打扰他们。长辈身体不适,要勤问候,多体贴。
17、观看电视节目时,不喧哗,不与长辈抢节目频道。
九、同学礼仪
1、同学间要面带微笑互相问候“你早”、“你好”,可点头、招手。
2、与同学说话态度诚恳、谦虚,语调要平和,听同学说话要专心,直视同学,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3、同学间的交往应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问同学问题,问前要用谦语“请问”、“对不起”、“打扰你一下”、“向你请教个问题”等,问后要道谢;同学回答不上来,说“不要紧,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耽搁了你的时间,谢谢”等。
4、尊重同学,不给同学取侮辱性绰号,或叫同学的侮辱性绰号,不说使别人伤心羞愧的话。
5、同学之间互助互爱,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选择恰当的方式 真诚地指出同学的不足或肯定同学的长处。
6、男女同学互相尊重和照顾,不欺负对方。
7、向同学借东西,要先征得同学的同意。对同学的东西要特别爱护,且按时归还,一旦遗失,应立即道歉并赔偿。
8、不在同学面前或背后说长论短、搬弄事非,不嘲笑同学。
9、不斤斤计较,对同学的过失或冒犯要宽宏大量。妨碍同学时要道歉。
10、讲究信用,在不违反校纪校规的前提下答应同学的事要尽力做到,做不到时要表示歉意。
十、升旗礼仪
1、有秩序地进场和退场,一般情况按要求穿校服。
2、立正站立,保持肃静。禁止回头回脑、东张西望。
3、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4、认真听国旗下讲话。
5、唱国歌时要严肃,声音要洪亮。
十一、集会礼仪
1、集合时,提前到达,准时进入会场,列队快、静、齐,并在指定位置做好。
2、听报告聚精会神,保持肃静,坐姿端正,不乱议论,不乱走动。
3、不在会场吃零食,不乱扔果皮纸屑。
4、报告或演出结束,要鼓掌致谢;精彩之处适度鼓掌,不喝倒彩,不吹口哨,不大声喧哗。
5、学生上台发言要向主席台领导和场内同学鞠躬行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发言结束后道谢。
6、上台领奖时,应面带微笑向授奖者鞠躬行礼,后双手下接捧证书(奖状、奖品),并向授奖者致谢。
7、会议、演出进行中不擅自离场;演出结束后,等演员上台谢幕后再有秩序地退场。
8、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会场,先取得老师的同意才能离开。
十二、乘车礼仪
1、上学放学自觉排队候车,注意维持候车地点的整洁,有秩序地上下车。
2、在校车内不吃东西,文明乘车,自觉保持车厢洁净。
3、乘坐校车不抢座位,主动给小同学和有困难的同学让座。乘坐公共汽车、船应主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
4、在车上不做危险动作,注意乘车安全。
十三、社会礼仪
1、要他人帮忙,说声“请您”或“麻烦您”,得到别人帮忙后,说声“谢谢”。
2、不小心影响别人休息或工作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不小心影响了你,并诚恳地向你道歉时,应宽容地说“没关系”。
3、与人交谈,态度要真诚,说话要和气。听取他人发言或说话时,要正视对方,不能漫不经心,不能随便插话。
4、在公众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能挖耳、抠鼻、剃牙、剪指甲等。
5、遵守交通法规,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6、遵守公共秩序,应排队购票购物,对工作人员有礼貌。
7、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惜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8、慰问病人时,要说:“您好好休养。”并带上慰问品或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