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门神和福字能贴在一个门上吗
可以
原因:
贴门神和福字。
在除夕日,贴门神和年画,是古代民间和现今农村流行的风俗之一。
1、张贴门神像。
周朝,门神就与灶、户、井、土地神,被列为“五祀”,享受九月秋收后举行的国家大典的祭祀。追溯门神的起源,当来自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恐惧心理。原始人类无法解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将其视作鬼妖作怪。当人类结束穴居生活,居住在房屋里时,出于对鬼魂的恐惧,仍无安全感。人类需要一个可靠的住宅保护神来守卫最后的家园,以满足心理上的依赖感。正是在此前提下的鬼魂崇拜,导致了门神的产生。
周朝的门神,为自然崇拜的产物。在汉代,才出现了人格化的门神,即“神荼”和“郁垒”。南北朝时,“神荼”和“郁垒”正式成为民间定型的门神。后世神画中, “神荼”为白脸喜相,“郁垒”为红脸怒相。其后经过不断演化和发展,门神广受民间敬奉,门神队伍也愈来愈庞大,粗略分为三大类。
(1)捉鬼镇邪门神。
捉鬼镇邪,为早期门神的主要功能。根据王充《论衡·订鬼》的记载,鬼最怕四样东西:“神荼”、“郁垒”、天鸡、老虎。现存的东汉砖画像表明,鬼害怕的四样东西,均为汉朝民间时期的门神。
“神荼”与“郁垒”,本是天神,天生一副凶神恶煞模样,其职责与鬼为伍,正应了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格样,凶相是为了镇压恶鬼。天鸡为司晨之灵,严格控制和规定鬼的作息时间,成为后世杀鸡挂门以驱鬼妖的风俗源头。虎在《山海经》中为西王母的代表形象,本就是镇鬼符。为镇压恶鬼习俗的进化。
唐朝,形貌狰狞古怪,专捉、吃小鬼的钟馗问世,迅速取代“神荼”、“郁垒”的地位,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门神。明朝,随着鬼怪小说《钟馗斩鬼传》和《平鬼传》的传播,钟馗成为中国民间家喻户晓,最具影响力的捉鬼镇邪门神。钟馗的门神像,不仅在春节张贴,端午节也要请出,镇压邪崇。
(2)忠直刚勇的武将门神。
汉朝,出现了人格化的门神。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载:“广川惠王越,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裤长剑”。成庆,为古代著名的勇士,一说为荆柯。
元明时期,出现了新的武门神。《历代神仙通鉴》载:唐太宗夜梦鬼魅,难以安睡,开国元勋秦琼和尉迟敬德为其镇守宫门,安然无恙。后画工将二人画像张挂宫门,鬼怪全无。因此传说,这两位武功显赫的战将,成为中国著名的门神。旧时张贴门神,左边的称“门丞”,右边的称“户尉” 俗称“白脸儿”和“黑脸儿”。因尉迟敬德曾姓胡,民间又有直接写好“秦军”、“胡帅”字样贴于门上,代替画像的习俗。
明清以来,各地张贴的门神像,五花八门。如河南门神为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马超;陕西门神为春秋时期的名将孙膑、庞涓;河北冀中一带贴上演义故事中的薛仁贵和盖苏文,或贴西羌猛将马超、马岱父子二人。小说中的金镖黄三太和盗九龙杯的杨香武也成为门神。
此外,赵公明、燃灯道人、岳飞、穆桂英、杨延昭(杨家将的第六郎)、萧何、韩信、焦赞、孟良等,都做过民间百姓的门神。
佛教寺庙中的哼哈二将和大力金刚神韦陀,都是著名的佛家建筑守护神,兼有门神的作用。“四大天王”的神像,也曾成为民间的门神。
(3)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功利性的需要,门神的形象也有了新变化。门神的作用,由驱鬼怯崇转变为祈福纳吉,招财进宝;终于出现了文门神和福门神。
文门神像多张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区别于大门上的驱鬼武士门神。
文门神以面容慈祥的天官形象为代表;另有长着一对白胡须的文门神,即宋朝的梁颢,《三字经》称“若梁颢,八十二”,为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
清朝乾隆年间,出现以“门童”代替门神的现象。“门童”,为杨柳青印制的年画。如取材于五代窦燕山育子成材的“五子登科”画。
福门神,以祈求福寿为主题。常见的有福、禄、寿三星,民间喜爱的喜神、和合二仙、刘海等也加入此行列。最为有趣的是捉鬼高手钟馗,纱帽朱衣,托寿桃,引蝙蝠,好一个福神!
驱邪魔、卫家宅、助功利、取吉祥,成为门神的职能和民俗的需求。
旧时民间张帖门神像,将双扇的门,称为“对脸儿”;单扇的门称为“独坐儿”。
2、年画。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初创于汉代;唐代先进的雕板印刷技术,使门神画像的印制成为可能;宋代逐步演变为印制年画,现存最早的年画,就是宋朝印刷的《四美图》,又名《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明末清初为年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时令性强,多于新年前张贴,增加节庆气氛;因一年更换,或谓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年画的种类有“版画”、“刻纸”、“纸绘”三种。年画题材多种多样,艺术特色明显,早期的民间年画是现代部分美术种类的源头,已成为雅俗共赏的难觅珍品。
年画的起源,与门神有着密切联系,其大量普及,当在明朝后期。
明朝末年,我国的年画出现三大派别,即天津西郊“杨柳青”年画(又称“卫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和山东潍坊县的年画。清朝中叶,根据制作风格、出产数量、市场销售等状况,形成南北两大年画中心:北方为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县的杨家埠;南方为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传统的年画主产地,还有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西太原、四川绵竹和福建漳州等地。
传统的年画工艺,为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的结合,年画也因此有着色和套色之分。年画内容主要包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福禄寿禧、吉庆有余、平安如意、家庭美满等,寓意着顺心如意,祈福纳吉。
门神,我国古代自然崇拜的产物,经过不断演革,成为除夕欢庆中的重要文化象征。
民间相貌出奇、心地正直善良的门神,不仅代表着正气和武力,也代表着勇敢和不屈。驱鬼门神和武将门神,手握称心的兵器,永远都在准备与敢于前来的鬼魅战斗;文门神肩负着立业兴家的责任,永远流露着美好的心愿。
由门神崇拜派生出的春联、门神像、年画等,成为蕴涵文学和美术等艺术品位的文化表现形式,不断丰富着春节节庆文化。
(三)倒贴“福”字。
宋朝《梦梁录》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宋代的“春牌儿”,为迎新年的庆贺之物,就是写有“福”字的大红纸。
“福”字的本意为“福气”、“福运”,现为“幸福”之意。《韩非子·上》云:“富贵之称福”。《书·洪范》称五福为:“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世将五福称为福、禄、寿、喜、财。
春节前贴一个红色的“福”字,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美好未来的祝愿。在中国民间,有正贴“福”字和反贴“福”字的习俗。后者表示“幸福已倒”或“福气已到”,更具浪漫的节庆色彩。
最早的贴“福”字传说,始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传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叶氏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从此,百姓过年贴“福”字,以驱赶穷神,寓意“福到我家”。
民间流传许多倒贴“福”字的传说,最有影响的有以下两则,慈禧之说更为可信。
1、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心善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于自家门上贴个“福”字。全城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只有一户不识字的人家,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大怒,命令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劝说朱元漳:“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是‘福到’的意思”。皇帝一听大喜,下令放人。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2、贴倒“福”字,始于慈禧。每至年关,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亲王福晋把赐给的“福”字贴倒了,犯有杀头之罪。太监李莲英忙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福到了”,慈禧转怒为喜。此说后传至民间,“福”也倒贴起来。
“福”字,作为节日喜庆的点缀物,为民间所钟爱。“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在红纸上,再精描细绘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图案,无疑又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
⑵ 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分别都是谁
文官门神及祈福门神是寄托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延年愿望的。
文官门神以天官居多。这类门神带纱帽,穿一品绣鹤朝服,或抱象牙笏板,或持吉祥器物,白面五绺美髯,一派雍容华贵模样。天官为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之首,号“赐福紫微帝君”,故又称“赐福天官”。民间以天官为福神,有时与禄、寿二仙并列,即所谓福禄寿三仙也。天官门神大多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大门上驱鬼镇妖的武士门神,而含有迎福进财之意。
文官门神中,还有一对白须文官者,据说为宋代梁颢。《遁斋闲览》说,梁颢82岁才中状元,故把梁颢画成了白须皓首的“状元爷爷”模样。其实,这是个误会。历史上的梁颢为北宋太宗时进士。登第时,年方23岁,是个小伙子。辽军攻河北时,他上疏请明赏罚,斩懦将,擢用武勇谋略之士。以后梁颢知开封府,暴病而亡,时年42岁。民间不察,多用《遁斋闲览》说法。旧时极流行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即有“若梁颢,八十二”之句,可见其影响之大。梁颢成了“大器晚成”的典型,以他做门神画,显然有勉励老年人进取之意。文门神画还有取材“五子登科”的。上面画有五个举灯、执戟、手拿桂枝的童子,寓意“五子登科”。这一典故来自五代窦燕山(窦禹钧)教育五子,连登科第的故事。
文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祈福门神则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有关。有时二者也配双成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配成对。此外还有喜神、和合二仙(象征夫妻相爱和睦)。又有刘海、招财童子,皆系小财神,尤为商贾所供奉。这类祈福门神多含寓意。如一天官左手举盘,盘上置一寿山石,石上升起毛笔一枝,暗含“寿比(笔)东海”。另一天官,手托红色蝙蝠、海水之类,隐寓“福(蝠)如东海”。有意思的是,鬼仙钟馗有时也作为祈福门神出现。他身着红色官衣,头戴纱帽,手执一笏,上有一桃一笔,取其“必(笔)然长寿(桃)”之意。
祈福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谐音双关方法。正如《月令广义·十二月令》所说:门神至“后世画将军朝官诸式,复加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状,皆取美名,以迎祥祉。”爵、鹿、蝠、喜、马、宝、瓶、鞍八物的含义为:爵樽,借指爵秩、官位;鹿,借指荣禄;蝙蝠,借指景福;喜鹊,借指喜庆;马,借指驿马;元宝,谐音“驰报”;瓶、鞍,谐音“平安”。绘此八物,即取“爵禄福喜,马报平安”八字之义。
⑶ 门神分几类,各是什么
民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民族历史愈久,文化财富益丰,就以农历过年(春节)的风俗来说,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年”字,远在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字形为?,很象一个人在收割或顶谷禾回去,所以《说文解字》称“年“字是”谷熟也,从禾”。商以后到了周,就用这个字来纪年。农业社会里,田里的五谷熟了收割完毕,则是一年过去,又该开始新的一年了。因此称春节叫“过年“。同时在这个期间出现的有祝贺之意的东西都冠以“年”字。如:吃的糕叫“年糕”,卖的画叫“年画”,互相庆贺的礼仪叫“拜年”等等。中国幅员广大,西北牧区,古代则以牧草返青一次为一年;生活在东北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同胞,过去曾以马哈鱼由海游到江里周年为一岁,当初春第一次捕到马哈鱼后,就挂起一个鱼头以纪新年,这种悬鱼头纪新年的风俗由来已久,虽然它与谷熟无关,但它却有贺新年、庆丰收的同样含意。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一0四年),武帝(刘彻)诏令太史丞邓平创制“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曰“元旦”,后以元旦前夜为“除夕”。从此除夕,元旦过年的风俗活动越来越多。如东汉蔡邕《独断》里所载:汉代“常以岁竟十二月,从百隶及童儿而时傩,以索宫中驱疫鬼也。桃弧、棘矢(弓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苇索、儋牙虎、神荼、郁垒以执之。”蔡邕所说的“神荼”、“郁垒”、在应劭的《风俗通义》中也有记载,说:“谨按皇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鬼),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并说:“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大福)也”。这就是后来人们屋内挂钟馗驱鬼,门上贴门神以御凶和立桃符于门旁以及贴年画等风俗的来历。
二 礼门神及其发展的历史
岁暮“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的风俗,可说是民间年画里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近代北京的门神画上,仍印有“神荼”、“郁垒”字样。“门神”二字最初见于《礼记·丧服大记》郑玄注:“君释菜,礼门神也。”可知礼门神是很早出现的风俗。不过那时的门神还没有具体的形象和名号。到了汉代门神才渐渐形象化了。如应劭说的“画虎于门”,“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还有《汉书·景十三王传》中所记:“广川惠王越,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挎长剑。”颜师古注:“成庆,古勇士也”。宋代以后门神画上的猛将秦琼,尉迟恭之像,就是由此衍变而来。
古人以为黑夜有鬼魅出来,门上若画或贴幅武将门神,就可安睡。到了晋代,有“元旦画鸡于门”的风俗。因鸡一叫天就亮了,鬼魅则不见。此说见于王嘉《拾遗记》:“尧在位七十年,有氏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饴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扫洒门户,以望重明之集……。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之遗像也。”画鸡于门上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无疑地扩大了年画中的门神题材。至今象河南开封、山西临沂、苏州桃花坞等地的早期门画中,尚有这一形式的画样传世。
宋代以前,刻版印画的技艺尚未成熟,所以隋、唐及其以前的门神都是画的,推想门上画荼、垒或虎或鸡的还不多。到了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相当发达。雕版印刷佛像的纸马店,也在汴京(开封)出现。每逢“清明节”,土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又有]“印卖尊胜目莲经”、“时节即印施佛像”等记载。雕版印刷佛像原来是善土为祈福施送给众生的,到了宋已由纸马铺印刷而带有商品性质了。同时纸马铺的出现标志着雕版印刷版画的范围扩大,一到“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见《东京梦华录》)从此贴门神、挂钟馗以点缀年节活动,渐渐在民间展开。人们对门神的威严治鬼之说,也不象汉唐时代那样迷信,认为门神只是一个守门卫户的军士罢了,对门神也不大尊敬。如宋代苏轼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争闲气》:“东坡示参寥(宋高僧道潜的别号)曰: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木,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纷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急闲气耶!”从苏轼这篇杂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含意,盖指门神等都是庸庸碌碌之辈,不能自立创业,只有依附于有势人家的门户,就是这样还急什么地位高下呢!
明代以后,门神不再是“神荼、郁垒”两个“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的神人,开始由人来选派,最初选出的是唐代开国元勋秦叔宝,尉迟恭两位将军。据《三教搜神大全》载:“门神乃是唐朝秦叔宝,尉魅呼叫,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太宗慎之,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臣平生杀人如剖瓜,积尸如聚蚁,何惧魍魉乎?愿同胡尉迟敬德戒装立门以伺,太宗允其奏。夜果无警。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太宗命画工图二人之形象全装,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恕发一如平时,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崇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明代的门神既然由人来择选,那门神的威仪也不能再被人们敬仰。从宋时起岁末除夕便有了一年一换门神的风俗习惯。如吴自牧《梦梁录》中说:“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之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此风沿袭下来到明代未断。明朝茅维,字孝若,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万历44年(公元1616年)进士,授翰林院孔目,曾上书奏议足食,足兵政策,不被当时朝廷采用。他痛恨老朽的官僚掌握政权,只图享受,不做正事,遂编了一出讽刺喜剧来揭露官场腐败的丑态,剧名叫《闹门神》。剧情是说农历除夕,旧例要换门神,新门神来到门前上任,可是旧门神不肯让位,赖着不走。钟馗、紫姑、灶君、和合等神都劝归旧门神退去,让新的门神上来。剧词有:“俺且眼偷瞧桃符好乖,那戴头盔的将军忒朵,只你几年上都剥落了颜色,甚滋味全无退悔!”但旧门神仍不听劝告,死赖着不走。最后九于监察使者下界查办此事,才将旧门神及其仆从顺风耳发配到沙门岛。从这个以门神年画为题材的小戏可以看出:一是明代年画里不仅有门神、钟馗等传统题材,还增添了紫姑、和合等吉祥人物;二是从曲词“紫花儿”序的唱词中,得知当时的门神形式是:“谁将俺画张纸装的五彩,冷面皮意气雄赳,竖剑眉阔口髤?(上髟下思),手拿着加冠进爵,刀斧彭排”的样儿。明代的门神传世稀罕,但从此曲词中得知明代门神与近代四川梁平、河南开封等地印制的年画相似。
清代满族人入主中原,不废汉族新年风俗习惯,除夕依例贴门神、灶君、钟馗等等。由于戏曲、弹词和通俗小说盛行,门神中还出现了不少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如“燃灯道人、赵公明、孙膑、庞涓;赵匡胤、杨兖等,并且还画有战斗故事。至此已失去了自古以来敬门神为”五祀“之一的意义,转向具有装饰性的门神形式发展。清代民间年画繁荣。贫寒之家,为了表示同庆新年,也都买一对门神来装点门面。他们选购的多是这类既有古代骑马将军,又在舞刀对阵带有战斗故事的年画,如伍员、赵云之类门神,有的还蕴有劝诫世人之意,例如陕西汉中门神里的庞涓、孙膑,画孙膑骑鹿携拐杖,庞涓骑马举双刀。春秋时孙膑与庞涓同拜鬼谷子(王栩)为师,后庞涓辞师下山,仕魏为相;不久墨子又荐孙膑于魏王。庞涓嫉孙膑才识高于自己,诬陷孙膑通齐,魏王信谗言,将孙膑刖去双膝,并欲杀害,孙膑不得已装疯佯狂,使庞不防。得卜商之助,逃出魏国。后乘庞涓举兵伐韩之机,孙膑攻魏,庞涓回兵,正中孙膑之计,遭乱箭射死。按此故事,孙膑与庞涓并非同心共守门户之将军。却因庞涓嫉贤妒能,陷害同窗反被乱箭射死。这类既有故事情节,又有劝诫世人以善行处世的门画,确实只有在文化悠久的中国才可出现。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在解放区和大后方曾绘刻八路军和抗日战士作为“抗战门神”。大后方还曾出现“美军门神”,画来支援抗战的美国军人。新中国成立后,又有画解放军和边防战士形象作为新的门画,有的美术出版社还绘制了古代保卫祖的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作门神。在“四人帮”横行的时代造成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因而十年动乱后还曾出版了宋代包拯,明代海瑞作门神。民间门画供古喻今的优良传统,不断在新年的民俗活动中,继承与发展着。
三 民间年画与民间风俗
我国古代绘画品类里,没有年画这一画种,宋代虽然已有“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的文献记载。但还未以“年画”之名来总称其品类。明朝年画题材渐扩大。“十二月二十四日,渭之交年,民间祀灶。人家各换桃符、门神、春帖、钟馗、福禄、虎头、和合诸图,粘贴房壁。”宫廷大内,则“室中多挂绵羊太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也没提到“年画”二字。清代,曹雪芹作小说《红楼梦》,其中有刘姥姥游大观园一段故事:当贾母依栏坐下,因问刘姥姥这园子好不好?刘姥姥念佛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刘姥姥说的当然是农村贴的年画儿,可知清初北京称年画为“画儿”。到了道光29年(公元1849年),李光庭著《乡言解颐》,书中记有“新年十事”,在“年画”一事中,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此时绘画内,遂将民间过新年时粘贴的门神、灶君、钟馗、福禄、和合以及《孝顺图》、《庄稼忙》等含有教育儿童和描写农村劳动生产的各种画儿,统一称作“年画”了。同时,文中也明确了“年画”的定义和性质。也就是说:准备农历过年,人们打扫屋子,清洁卫生之后,在门窗或室内张贴的木版彩印画,叫做“年画”。这类年画的题材内容,主要的是描写劳动人民喜庆丰收的《庄稼忙》,或含有教化意义的,如《孝顺图》(俗称“二十四孝”)等。从现存全国各地明清年间的木版年画来看,它的题材内容确是包罗万象。除了那些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通俗小说等为题材内容的作品外,还有描写渔樵耕读“四业”,三教九流,屋木舟车,山水名胜、珍禽异兽、仙花瑶草、水族草虫、商埠新景、各地风尚、汽车火轮、枪炮战争、西洋风俗等,仿佛是一部民间生活网络图绘。
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降,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接、驱灾避邪的愿望。民间年画的欣赏者大都是文化低下的劳动人民,因此要求它在表达人民大众祈福禳灾的心愿时,还要获得一些文化历史之类的知识。从而使得民间年画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重要精神食粮。它虽然岁末腊月才大量出现在乡村市集城镇街巷,平时喜庆节日,婚丧风俗中,仍可得见各种不同题材形式的“年画”。以往大凡岁时节日,和平日嫁女聚亲、生子弥月、入塾读书、考试中举、升官授职、拜师收徒、酬师谢神、养蚕获利、捕鱼丰收、出猎平安、安家迁居、谢医挂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动中,都有年画艺术形式点缀其盛。为了解年画艺术与民俗相互关系之密切,下面就民俗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有关年画,逐类略述如下:
一)岁时节令里的应景年画
一、春牛图
农村过去无历书(日历、月历之类),年画作坊入冬先印“春牛图”,图下画一芒神(一童子模样者手持一短鞭,俗称句芒,象征春临)依一卧牛身旁,手托一“春”字。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节气月日表,及“流郎诗”、“地亩经”等。供农民耕作时,按图上节气务农。宋刘克庄诗:“今年台历无人寄,且看树翁壁上图”句,则知《春牛图》远在宋代已流行民间。《春牛图》又名《芒神春牛图》。《清嘉录》:苏州新年“城中圆妙观尤为游人所争集。卖画张者聚市于三清殿,乡下争买芒神春牛图。”
二、戏出灯画
民间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灯节,城市街上悬灯结彩,庆贺佳节。农村则以秫秸扎一方形灯架,外糊木版印制的“灯方子”纸画。这类灯画四张为一幅,印有各种地方戏曲一出。如河北武强画店印的《打金枝》一幅,画郭暖恕打升平公主不去为公公郭子仪拜寿,公主被打,回宫哭诉,父皇唐肃宗(李亨);郭子仪得知幼子郭暖殴打公主,闯下大祸,绑子上朝请罪,肃宗认为附马与公主吵架是儿女家庭之事,不应由朝廷处理,并与皇后劝解二人和好。图上还刻有谜语各一则,如“小人无用”(药名一)谜底为“使君子”。又有“走马灯”,是用年画作坊刻印的刀马人剪制而成,走马灯做法是先用竹篾扎成方或圆形纸灯,将彩印刀马人剪出,黏一纸轮之下四周,轮中有干,能活动自转,下放一烛,烛光煽轮,轮上之刀马人物随即旋转不息,常见的有:“三战吕布”、“割须弃袍”、“捉拿花蝴蝶”等小说中的武打场景。按汉司马迁《史记》载:“执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但当时还未成“灯节”,到了唐以后,灯节(又称元宵节)才渐渐热闹起来。宋时,元宵节的灯品最多,周密《武林旧事》中所说“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就是“走马灯”。可知宋代已有以火煽轮而自轮的走马灯了。清代一位贵族子弟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说道:“走马灯之制,亦系以火御轮,以轮运机,即今轮船,铁轨之一班。使推广而广之,精益求精,数百年来,安知不成利器耶?惜中士以机巧为戒,即有自出心裁精于制造者,莫不以儿戏视之。今日之际,人步亦步,人趋亦趋,诧为神奇,安于愚鲁,则天地生财之道岂独厚于彼而薄于我耶?是亦不自愤耳!”参见附图北京刻印年画《锯大缸》走马灯人物。
三、老鼠娶亲
《北京岁华记》云:“25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尽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谓之填仓。”北方是日有“老鼠娶亲”之说,南方谓“老鼠嫁女”,上海一带于正月十六日为老鼠婚期。民间年画产地,如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湖南隆回、福建漳州等年画作坊,都有这一题材的作品印制,而且还影响到东南亚等国家。如越南的年画中有一幅《老鼠娶亲》,就与湖南隆回楚南滩头印制的相仿佛,老鼠娶亲的故事据清俞越《茶室丛钞》:老鼠生了个女儿,它的父母非常喜爱它,要把它嫁给一个好女婿。它们认为太阳高高悬在空中,应该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了,就求太阳作它们的女婿。太阳说:我不行,只要乌云一来就把我遮住了。老鼠一想还是云好,就去请乌云作女婿。乌云说:我怕风,风一吹就找不到我了。于是老鼠又去找风,风说:我可不行,因为我遇到墙就无力了。老鼠又去找墙,墙回答说,我最怕老鼠,老鼠一打洞我就垮了……。民间传说又有发展,说:老鼠最怕猫,如果把女儿嫁给猫,那么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老鼠很高兴地找到了猫,猫一听很是高兴,说好当晚娶亲,这天正是正月二十四日,当花轿抬着新娘还没来得及下轿结拜时,老猫一口先把新娘吃掉了。其实,填仓节是捕鼠的一次集体行动。春天正是老鼠繁殖季节。南方天气暖的早,北方稍晚,故相差十天,老鼠娶亲的这天,民间晚上不许点灯并给猫儿好饭食。教儿童们夜晚不要说话,静听老鼠娶亲的鼓笛笙箫之音乐。这样全村皆黑沉沉静无一声,老鼠则可全无顾忌了,只有猫儿吃好了正有力气去消灾老鼠,以保护填好粮米的仓房。所以这“老鼠娶亲”题材的年画,各地作坊都有印制,每到正月二十五日填仓的前夜,老人们常将墙上贴的这幅画讲给孩子们听,哄孩子们早入睡,以诱鼠出洞,放猫擒拿。
四、天师符
《清嘉录》:“五月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贻天师符贴厅事以镇恶,而小户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每描画姜太公财神及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因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芦席,及忌盖屋”。(梁·宗懔《荆梦岁时记》)。所以广东佛山、陕西凤翔、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上海旧较场等年画作坊,都刻印多种形式的“天师符”以备五月供人们采购。苏州桃花坞就有《灵符镇宅》、《天师真人》、《太公在此》、《杏黄旗》等大小尺幅不一的七种。据《三教搜神大全》载:“天师者,汉张道陵也,子房八世孙,光武帝建武间生于吴天目山,学长生法术,隐于北邙山,章帝、和帝累召不起。久之,遍游名山,东抵兴安云锦溪,升高而望日,是有异境,缘衍流而之云锦洞,有岩焉,炼丹其中三年,青龙白虎绕于上,丹成铒之,时年六十,容貌益少,又得秘书通神变化,驱除妖鬼,后于蜀之云台峰升天,所遗经绿符章并印剑,以授子孙。”年画中的张天师,都是身披八卦袍,以表示炼丹,手举利剑,显示除杀鬼魅之威风,有的坐骑黄虎,藉以驱邪恶。每幅图上或盖一“灵符镇宅”之方印,或印一“敕令”神符,故名“天师符”。是大江南北端午节日常见的一种木刻彩印应时画。
五、镇宅钟馗
钟馗是民间木版年画中较早出现的一个题材。北宋时已有印卖钟馗的文献记载,不过那时是在除夕悬挂。叶梦得《石林燕语》:“宰执每岁有内待省例,赐新火冰之类。元丰元年(公元1089年)除日,神宗(赵顼)梦中忽得吴道子画钟馗像,因使镂板赐二府,明年除日复赐。”反映出宋代钟馗是和门神一样,都是新年出现在墙壁或门上。直到明朝时岁暮还是“门旁置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见刘若愚《酌中志》)。明代以后,除夕悬挂钟馗的风俗渐渐移到五月端午,悬于堂中“挂钟馗图画一月,以祛邪魅”(见《清嘉录》)。钟馗驱邪祛魅之说,初见于宋代沈括《补笔谈》:“禁中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幸翠华还宫,上不怿,因店作,将逾月,巫医惮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履一足球队,跣一足,悬一履,摇一大筠纸扇,窍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兰裳,袒一臂,革双足,乃提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店若顿瘳,而体益壮,乃召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后来绘画中的钟馗,即从此说而来。民间年画中之钟馗,多无捉鬼情节,只画钟馗头戴进士巾,身穿圆领官衣,革双足,仗剑,,手指一蝠,或题“引福入堂”,或题“恨福来迟”以及“福在眼前”、“福自天来”等字句,盖借“蝙”与“福”字之音相谐近,巧成一句吉利之语。此外,苏州桃花坞和上海旧较场清代刻印的钟馗中,有钟馗右手举剑,左手抓一腰遮虎皮裙之鬼,旁刻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上有“消除五毒”、“驱邪降福”方印和一“八卦图”者,可见清以前除夕悬挂钟馗的风俗,已演化变成了5月5日时提醒人们注意夏天已到,蛇蝎毒虫活动,要防范儿童勿被虫咬的招贴画了。
六、月宫符像
8月15日正当三秋恰半,俗称中秋。宋以前,每逢中秋人们只是饮酒赏月。此夜正是金风送爽,玉露生凉,月色倍明,丹桂飘香的好时光,大户人家莫不登高楼,临水榭,开敞轩,迎月赏景,排宴高歌。“虽陋巷盆寒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实。”(《梦梁录》)但此时还没有祭月宫,分月饼之风俗。明朝刘侗等著《帝京景物略》,其中有祭月之说:“8月15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跌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花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月光纸”,至今尚有收藏。但系清代后印,形式确如刘侗所记。月光纸上刻印一菩萨跌坐一莲座上,下有龙女、善才童子双手合十立于漂浮海面之莲瓣上,空上韦驮抱杵立于云端,绘刻精丽,宛如宋人“水月观音”之图。下有一圆光,象征满月,内刻一兔捣药于桂树下,后有绣窗画栋,玉石栏杆之宫殿,圆光外上刻一佛二菩萨坐像,旁列四天王站立两侧,下有海水龙王朝月宫。构图匀满,刻工细密,是属北京木刻年画作坊上乘之品,其它各地,如河南开封、福建泉州、云南保山、以及山西大同等地作坊刻印的“月宫符像”尺幅都高不盈尺,只绘玉兔捣药于月宫而已,开封朱仙镇年画作坊印制的《月光菩萨》之像别具一格,附绘有桂殿玉兔外,还画一后妃宫妆之像,宛如一幅仕女图画。
七、斗香
苏州桃花坞年画中,有“斋月宫”的全份彩印画,苏州一带民俗,中秋拜月不设月宫符像,拜月时院中案上设一“斗香”。斗香是以线香作斗形,外粘以彩画,斗内纳香屑于其中。香斗内放一彩印之宫殿,形如三间四柱之牌楼,和印有三国演义故事(如“灞桥桃袍”、“三战吕布”等)的三角形彩旗,“僧俗咸买下,焚于月下,谓之烧斗香”。此外,苏州等地木版年画中,尚有一种彩印“月饼纸”。纸上印有月饼形式,和“官礼茶食”等字样,是属包装艺术之类。按三南宋时已有了月饼之名,但只作为“蒸作从食”(见《武林旧事》),还非应节之食品,明代8月“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酌中志》)。这才作为中秋的节物出现于市。元朝统治者将国民分作四等,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即西北各民族;三是辽、金统治下的旧族北方人民称“汉人”;四是南方人民叫“南人”。统治者对“南人”剥削压迫最残酷。元末,江南人民在八月秋收之后,以祭月为名互赠月饼,饼内放有“八月中秋杀鞑子”纸条,号召起义,推翻暴政。后来为了庆祝胜利,每年中秋节日便互送月饼为“官礼”。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50年代江苏徐州作坊刻印的一幅“中秋月饼”包装彩纸,上有工农和五谷蔬菜图像外,还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犹存古代民间传说合力御侮之遗意。
八、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属民间年画中历画之一种,它也是早期出现的年画形式之一。现存较早的一幅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陕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图》。此图中画一蒜头形宝瓶,上插一枝折梅花,花瓣共81。梅瓶四周,画自一九到九九由冷转暖的不同气候和人们耕种聚饮的各种风俗活动。如“二九”一图,画寒林萧索,白雪满山,华楼上有人对饮赏景,楼下游子徘徊于途,上题:“凛凛寒风刮地来,冰花妆就玉楼台;银瓶注酒歌金镂,谁叹征人尚未回。”又“八九”,画农人鞭牛犁田,上题:“积润统消景物鲜,桃花未吐柳含烟,农人自此知春及,南佃耕开百亩田。”画出寒冬与初春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图”之形式,多画梅花。清代年画中“消寒图”的形式花样较多,传世者尚有不少,有画三出小戏,每出戏名三个字,每字笔划为九,共81笔。如“洪洋洞”、“破洪洲”、“南阳关”(破阳字勉强为九笔)。还有中画人物,两边刻有“九九消寒歌”者。天津杨柳青李盛兴画店印的《岁朝吉庆九九图》
⑷ 门神是中国民间贴在门上用于驱邪镇宅或迎祥纳吉的福神像。在汉族,人们粘贴门神寄托了怎样了心情也感受,
门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道教和汉族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信仰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说:在苍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如晋干宝《搜神记》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这中间,桃亦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人们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而老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这种信仰一直流传至今,除夕之时人们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与过去稍有不同的是,画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垒外,还有唐代出现的钟馗,元代以后出现的秦琼尉迟恭,旧时苏州地区人们崇拜的温(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下之温将军)岳(岳飞)二元帅。道教崇奉的青龙白虎,一些地区信奉的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还有的地方将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至今都被人们普遍信仰,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了。
⑸ 宋代过年时,贴门神,想一想,门神是谁
1、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而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2、过新年贴门神讲究的是讨个吉祥。现在市场上最流行的门神,有将军、招财童子、福神、天仙四大类。
假如你们家是做生意做贸易的,可以用赐福天官、招财童子,也有五路财神、刘海戏金蟾、关羽等。
如果你家适合居住比较偏僻,家里容易不安静的家庭一般选择秦琼、尉迟敬德、关羽、张飞等,他们一副威风凛凛,凶神镇煞之象,用于驱鬼辟邪、镇妖伏怪、驱除灾祸之功效。
如果你家是上班做官走仕途的,最好选择文官门神、福神,比如包青天、海瑞,还有福禄寿喜、宝马瓶鞍等象征平安吉祥、官廉清正、步步高升的。
⑹ 请问宋朝的门神是谁请教高人
唐代,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其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蒂、郁垒高得多。至于其来历,据《补笔谈》卷三、《天中记》卷四、《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等书记载,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618—627年)中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仅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医生救牿,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之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此外,钟馗在民间亦广为流传,民间流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的故事。
钟馗捉鬼的故事,在中国民间赫赫有名。中国民间自有在门户悬挂神怪之物,恐吓妖魔,驱鬼辟邪的习俗,神荼、郁垒由于会捉鬼喂虎,而被奉为门神,就是一例。又如《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川人家,收得一千蟹,士人饰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的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往往遂瘥。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⑺ 春节贴门神习俗
1、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而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2、过新年贴门神讲究的是讨个吉祥。现在市场上最流行的门神,有将军、招财童子、福神、天仙四大类。
假如你们家是做生意做贸易的,可以用赐福天官、招财童子,也有五路财神、刘海戏金蟾、关羽等。
如果你家适合居住比较偏僻,家里容易不安静的家庭一般选择秦琼、尉迟敬德、关羽、张飞等,他们一副威风凛凛,凶神镇煞之象,用于驱鬼辟邪、镇妖伏怪、驱除灾祸之功效。
如果你家是上班做官走仕途的,最好选择文官门神、福神,比如包青天、海瑞,还有福禄寿喜、宝马瓶鞍等象征平安吉祥、官廉清正、步步高升的。
⑻ 门神里卷杜神的后半句是什么
门神召唤卷轴,市面上大概500-900W功豆。
注意,挑战守护神会有一定几率成功后获得召唤卷轴,但只有10%的几率。
而且剑仙那里有三个守护神,也就是说,每次打门神成功率为3%,看你人品。
福神提高50%BOSS掉落装备几率。适合刷图刷装备的玩家。
门神减少上海的50%,(仅在怪物对战中,PK战无效果。)
财神提高获得功夫都的20%(只是日常打怪掉的功夫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