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来帮我说说 《胭脂扣》 。如题 谢谢了
《胭脂扣》是香港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香港红牌妓女如花死后回到人间寻找旧爱的故事。当年如花与纨绔子弟十二少双双殉情,谁知十二少获救,阴阳相隔,由此衍生一个爱与背叛的悲情故事。该小说被视为“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代表作,后由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改编成电影,虽然在票房上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但是赢得了电影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主演梅艳芳更凭此片获得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亚太影展三项最佳女主角称号。本来打算在《小谈小说与电影的差异性》中说说这部电影,但是后来觉得还是单独将它拿出来讲比较好,因为我实在很喜欢李碧华的这部小说。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容易受到原著的影响和牵制,但是被改编后的作品又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导演烙上自己的印记。电影《胭脂扣》更是被导演关锦鹏刻了深深的印痕,他惯有的细腻表现手法得到了再一次的展现。在电影版本中,导演和编剧对原著改动较大,对如花倾注了大量的同情和笔墨,大刀阔斧地削减了原著中报刊记者袁永定和凌楚娟的戏份——这是我不大能接受电影版本的原因之一。导演似乎极力想把故事和题目相贴合,但是在我看来胭脂扣只是一个符号和象征,原著中如花对自己与与十二少的故事的回忆是在袁永定和凌楚娟对如花的盘问中进行的,在这过程中,对袁永定和凌楚娟的情感进行了极大的考验。可以说,袁永定和凌楚娟,特别是袁永定才是小说最大的主角,在他看来如花与凌楚娟都是有着强烈的女性魅力的,如花是古典的美,凌楚娟是现代的美,但是两个人都有心计,但是对待爱情时两人的态度是不完全相同的,如花讲求生死相随,但凌楚娟并不要那样能够凄厉的感情,她要的更实际一点,或者说更现代一些。如花和凌楚娟是原著中的“两生花”,通过两人的比较,让读者对女性有了震惊的感觉。可惜电影为了思想的集中性把戏份集中到了如花身上,这样的结果是梅艳芳饰演的如花只是关锦鹏的如花,而非李碧华的如花。 原著中的如花有着“小小”的心计,之所以说“小小”,因为她自以为高明的手段,今天的女子早已经娴熟的很,同现代女性(尤其是商场女性)相比,她更像个稚嫩的孩子。她一开始就对袁永定耍手段,为了让他帮自己找十二少,她以自己与十二少的情事作诱饵,她说:“你帮我的忙,我自把一切告诉你。”李碧华在小说中讽刺这是拢客的手段,并解释说:女人便是这样,你推拒,她进逼;到你有了相当兴趣,她便吊起来卖。诸如此类的小伎俩,如花耍了一次又一次,但是在电影中很多部分都被省略了(为了铺垫她的纯真和痴情?),不是不遗憾的。原著中的如花是不大可能得到读者的同情的,大家会觉得这女人很可怕,但是电影中的如花在关锦鹏的控制下和梅艳芳的演绎下被给予了太多的同情,大家都怜悯她,不觉得她可怕——这是我理解的电影的遗憾,但这实在是导演和演员的成功。 不太喜欢电影《胭脂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实在省略了太多太多的情节,将原著的精神高度集中(其实称压缩更妥当)了。 李碧华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是很自觉的将一切商业元素融合到书中。在她的书里面,你很容易找到故事中人物的原型或事件的原型。小说中与如花寻找十二少同时进行的是香港小姐的选举比赛——作者虽然没有明说是哪一界,但是好事者(比如说我)还是可以看出这是1988年的港姐选举,因为冠军是大热门混血儿(指李嘉欣)。但是电影中没有了这场比赛,所以凌楚娟可以不用追踪报道而专心地帮如花找十二少了。另外,她还在书中提及了诸多当时演艺界的人物,比如邵音音要嫁到沙捞越的婚事,陈宝珠的戏;也表现了香港人“九七回归”的抵触和恐惧,也反映了当时香港人对大陆的不了解,因为他们会说“那是我们的大限,那时我们一起穿旗袍、走路、坐手拉车、抽鸦片、认命。理想无法实现,只得寄情于恋爱。一切倒退五十年。”——不是不可爱的。看完全书你会忍不住的想:这简直就是香港生活网络全书了,当然这是本比较庸俗的网络全书。 影片最大的改动在于导演给了我们一个很明朗的结局——如花独自去阴间投胎了。可是书中没人知道如花她到底干吗了,只是很晦涩的提到了十二少因为吸毒被罚款,如花留下胭脂扣不知所踪——我一直觉得这是如花重生的标志,她丢弃了过往。只是导演表现得更明确,让人少了点遐想,(徐克在《青蛇》中对结尾的处理就比较好,留给人很大的思考空间)。 另外,有改动比较好的地方,比如说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他们一起挤在人群中看人做戏,画面穿插了十二少在戏台上的表现,梅艳芳将如花痴迷的眼神表现得很到位,使本片的趣味提高了。在原著中他们看的是一部名叫《唐朝豪放女》的三级片(关于这部电影,以后讲鱼玄机的时候会着重提到,现不详表),虽然作者很巧心的要比较两个妓女的命运,但是总让人觉得太突兀。 不管怎么说,电影《胭脂扣》是一部比较优秀的香港电影,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了艺术追求。片中张国荣、梅艳芳、万梓良(很有意思的是他还是《唐朝豪放女》的男主角)、朱宝意等都有上佳表现,特别是梅艳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完全颠覆了人们女鬼凄厉的固有概念,也在某一程度上颠覆了她自己在唱片界的形象定位,使她在影视方面的发展更为顺畅。该片主题曲《胭脂扣》亦颇见水准,一句“最怕错付相思”惹人心酸。 最后想给对没看过本书但是已有兴趣的朋友提个建议:先看电影再看书。假如你先看书再看电影你会忍不住要抱怨,而先看电影再看书则会觉得电影版本不错,书更妙。
❷ 我喜欢《胭脂扣》。梅艳芳的演技有谁能及
梅艳芳因为一部《胭脂扣》获得了一生里唯一的一座影后奖杯,如花的命运被这个同样爱的轰轰烈烈的女人淋漓演出,看的人无不为如花叹惋,伤心,无不为梅姐倾倒,折服,这个和那个女人都是女人中最美的一枝玫瑰花。
如花怀着五十年的思念到阳间寻找情郎,却故意在讲故事时隐去了其中重要的一环,一个残忍的真相。殉情,本就是宗艰辛而无稽的勾当,可谋杀,确实无端邪恶的阴谋,如花想到的是十二少,也是她自己,她可以如个英雄般的在爱情战争中光荣离去,却把所有的痛苦挣扎留给那个男人,爱我,随我:不爱我,亦随我。女人的爱自私而且凶狠。
那个年代的香港和上海到底哪个更妩媚,我无从考证,但从今天来看,香港似乎更是个动人的地方,一段段流水光阴的传奇贴在那里,寄生,腐烂,溢出一片淳厚的气息。一个哀怨的女鬼穿着旧式旗袍走在香港的街道上,人们只当她是香港小姐的候选人,美目盼兮,有人还是会被吸引,甘为生死。如果把旗袍比作苏丽珍的外表,那就真真实实的是如花的肌肤。
有个女人,那样在人世走过,爱过,苦过,幸过,来世如何,管它呢!
十二少,老地方等你,但愿不会爱的再这样荒唐了。
❸ 电影胭脂扣的影评,评时代。
作为一个老电影爱好者,《胭脂扣》这部片子看过数次了,越看越觉得像《红楼梦》,原本张爱玲李碧华亦舒等都深受《红楼梦》影响,作品里或多或少都带点影子。
十二少和如花在石塘咀的倚红楼一见钟情,这是一个荒谬的爱情故事,嫖客与妓女发生了爱情,很多人被如花的痴情感动,李碧华大约是冷笑着写出来的,她和琼瑶是不同的。
《胭脂扣》是《茶花女》的香港版,如花应当遇见小仲马,她是天性未泯的风尘女子,他是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子,这样一对才不会将爱情诠释成逢场作戏。
十二少毕竟久经风月场,他的真心有几成,连阅人无数的如花都不放心,才在酒里加了安眠药哄着、逼着她吞鸦片,他们的自杀行为玷污了殉情这个壮烈的词,殉情是心甘情愿万劫不复的笃定,如花和十二少不过是骑虎难下。
到底,她是爱他的,爱他的柔情蜜意英俊风流,当爱走到绝路时,他生出怯意,她一半因着爱,一半因着不甘心,才设下一个局,这是一局豪赌,赌注是性命,以死来证明爱。
爱是怀疑,一个人太令人放心了,大约就成了柴米油盐的伴侣,亲情大于爱情了。但凡爱,没有放心这一说,爱一个人就会身不由己的患得患失,忐忑不安提心吊胆,含在嘴里怕吞了,捧在掌心怕摔了。
后来如花还是赌输了,十二少活下来了,他原本就没有以死殉情的坚决,配合她演了一场戏,她假戏真做,他迷途知返。
如果她不回来寻找真相,输得不会如此惨,还可以抱着一个美好的幻想再世为人,只怪她总是不放心,惦记着要回来找他,终于让她看见了老态龙钟面目全非的他,这是上苍对痴情人的惩罚,爱足七分已经够了,十全十美的爱是一个幌子,真相总是骇人的。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是爱,渐渐变了初衷,变成强求和固执,一定要撞到南墙,才知道走错了方向,那半个世界的等待,并非全部因为爱。
关于一见钟情,最好的诠释是《红楼梦》里宝黛初见的一幕——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大观园里姹紫嫣红,人人都是精明伶俐的姐姐,只有她是妹妹,他爱她,于是她在他心里是妹妹,娇小稚气,需要疼爱呵护。
他们有木石前盟尚且不放心,越亲密的人越容易生嫌隙,毫无保留地将心交出去了,就要各自为着各自的心,毕竟只有那么一颗,总不能表错了情。
爱是股票,永远不知赔或赚,反反复复欲罢不能,婚姻是工资卡,有多少钱心里有数,相比之下,有爱的婚姻还是好的,以防万一。
无论多么怀疑,都不要轻易捅破那层纸,如花的好奇心毁了爱,女人要有一种暧昧的姿态,即使知道男人在说谎,也不揭穿,男人也知道她知道,这样含糊纠缠着,日子就过了。
想象不出还能有谁比梅艳芳更适合演如花,那种烟花女子的伶俐,薄柳之姿的媚意,生的苗条纤瘦,造成红颜薄命的幻觉。她是很适合穿旗袍的女子,
身段修长单薄,抹着大红的胭脂,靠在门上斜斜一个飞眼,就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后来见她穿男式长大衣,为其玉树临风的样子心折。也没有人比张国荣更适合演
十二少,一低头一皱眉的优雅忧伤,一转身一抬眼的万种风情。
他们的爱,只有开始那段最美好,无论多么浓烈的胭脂,总会褪色成斑驳的流年,谁都挡不住,唯有爱,是心中的谜团,一直一直怀疑着,惦记着。
❹ 刘岩的舞蹈《胭脂扣》里面的旗袍谁知道哪里有卖或者有定做的,很急!!
可以去舞蹈用品专卖店问问可以定做不
或者去演出服出租的地方问问有没有
再不然去旗袍专卖店 把款式给他看 让别人做一条
❺ 那个女生的独舞 可以穿旗袍的风格~
旗袍的...胭脂扣...很出名...或者你可以选一段《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舞蹈...
要不行...小城雨巷?
几个拉丁舞...以老上海为背景的也是旗袍...像《别》《经过》等等...
❻ 旗袍 舞蹈
有一个爵士舞,叫《蒂恩猫舞》,你去看看吧。
❼ 朋友,你有《胭脂扣》的舞蹈赏析啊,可不可以给我一下哦,我急用啊,明天就要交了。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今日天各一方难见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凉天。你睇斜阳照住个对双飞燕,独倚蓬窗思悄然……”
由电影改编的舞蹈,在我的理解中,首先要看的是意境。
把这个舞蹈分解来看:
当熟悉的《花样年华》的旋律响起时,用留声机播放出的音乐质感把我们立刻带进了旧上海的氛围之中。然而,这次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香港。
就像不断穿梭在烟花之地的风尘女子如花一样,舞者一开始足尖半立,双腿交替向前,快速地行走甚至跑动;时而彷徨失措,时而痛苦压抑,时而迷醉妩媚,时而优雅骄傲……紧接着用几个优美的动作和恰到好处的平转,展现了影片中如花超凡的姿色和舞者的丰姿绰约。
然而如花遇到了十二少,风尘女子体会到了她们不该拥有的爱情的滋味。于是她在世俗的压力下挣扎、斗争,就像舞者那样有力的跳跃、摆臂和勾腿。当然,爱情中更多的是甜蜜,舞者越来越陶醉的面部表情,和越来越柔和的肢体动作,都把如花和十二少的缠绵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蹈进行到一半,突然音乐一转,时间飞度五十年。慵懒的表情配合着手臂的摆动,下大腰及胸腰的结合,演绎出如花自杀时的解脱和满足。即使是她一人在冰冷的“下面”,她还是憧憬着与十二少的再见面,一个持久的搬腿意味着她的坚定。重新拿起提包,舞者开始展现如花五十年后上来寻找十二少的场景,她的表情是那样的期盼而又小心翼翼。然而现实对如花是残酷的,十二少并没有给予她同等勇气的爱,在《葬心》的旋律中,舞者单举着右手,仰着头,在泪眼迷蒙中,仿佛眼前又看到了如花风华绝代的那个时候。可终究是花样年华流似水,一帘幽梦梦成灰。
舞蹈的最后,舞者头用力后仰,胸腰半下,两臂张开,脚跟踮起,从正面看就像一具悬挂的无头女尸,揭示了旧社会逼人成鬼的残酷现实,和她决定不再等了的苍凉心境。
“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
从舞蹈的整体上来看:
舞者一袭高叉的红旗袍,不仅把曼妙的身材勾勒得夺人眼球,也预示着小说中如花这个人物风光而又短暂凄惨的一生。整支舞蹈中,舞者大部分的脚步动作都是半垫着脚尖完成的,配合上反复出现的手臂向上延伸的动作,十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如花在现实社会中的举步艰难与对真爱的期盼。
如花虽然卑微,却有内心的挣扎,为了真爱,可以以身殉情。刘岩不仅通过肢体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观众,更从内涵和灵魂上刻画了人物,此时如花即是刘岩,刘岩即是如花。
抒情中带着些许压抑的提琴曲,一个红衣女子随之舞动。变幻的舞姿和丰富的表情,演绎了如花对真爱不服命运地追求。然而真爱如风似雾,就算伸手,也无力抓住曾有的虚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也许正像十二少一开始给如花的巨幅花牌一样,“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繁华喧嚣随着音乐慢慢淡去,只剩下归于沉寂的空虚。但是,人的肉体可以死去,而那些曾经以爱情之名存留下来的灵魂,将不会泯灭。
人生如梦,唯有胭脂紧扣。
❽ 《胭脂扣》里的十二少为什么没有死
胭脂扣里的12少为什么没有死?
不得不说,胭脂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视剧,里面的美女如云,穿旗袍的样子不仅仅是风韵犹存,还窈窕妩媚。甚至掀起了穿旗袍的一股风潮,梅艳芳也是不可多得的才女。
胭脂扣的两个主角都是我的偶像,我非常喜欢他们两个。
至于里面的故事,则是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中的爱情悲剧。
胭脂扣里的美女如花,真的是如花美丽,梅艳芳来演如花这个角色非常合适,梅艳芳毕竟是百变女郎,每一个角色她都能拿捏的恰到好处。她可以说是演活了如花,而十二少又何尝不是呢?张国荣出演的十二少也是荧幕孤品,为什么那么多电视剧影视剧都有人翻拍,而唯独部没有?
通过梅艳芳如花对爱情的叙述,相信所有人都对她和十二少的爱情充满了憧憬,甚至觉得有情人就应该终成眷属,两个人的剧情发展到最后相约殉情是理所当然的。只是大家都不知道知道十二少殉情之后去哪了?,我相信不仅是如花有疑问,每一个观众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只是梅艳芳演的如花,比十二少更加专情,从来没有半点虚假,吞鸦片的时候应该比十二少吞更多,她死了之后,十二少的家人赶来救了他。
十二少这个人虽然风流成性,但也不过是一个不安世事的孩子,对于当时的公子哥来讲,他是最有情有义的,可也只能情意至此,他死了一次之后就开始惧怕死亡了,所以他成了偷活下来的懦夫。
痴情的如花苦苦的等他,等到的却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
十二少并没有为了爱情付出太多,却终究是不会为你生死相随。
十二少他怕死了,他偷生了活下来没有很好,却仍旧活下来了。
❾ 有人和我一样喜欢《胭脂扣》吗
《胭脂扣》是《茶花女》的香港版,如花应当遇见小仲马,她是天性未泯的风尘女子,他是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子,这样一对才不会将爱情诠释成逢场作戏。
十二少毕竟久经风月场,他的真心有几成,连阅人无数的如花都不放心,才在酒里加了安眠药哄着、逼着她吞鸦片,他们的自杀行为玷污了殉情这个壮烈的词,殉情是心甘情愿万劫不复的笃定,如花和十二少不过是骑虎难下。到底,她是爱他的,爱他的柔情蜜意英俊风流,当爱走到绝路时,他生出怯意,她一半因着爱,一半因着不甘心,才设下一个局,这是一局豪赌,赌注是性命,以死来证明爱。爱是怀疑,一个人太令人放心了,大约就成了柴米油盐的伴侣,亲情大于爱情了。但凡爱,没有放心这一说,爱一个人就会身不由己的患得患失,忐忑不安提心吊胆,含在嘴里怕吞了,捧在掌心怕摔了。
后来如花还是赌输了,十二少活下来了,他原本就没有以死殉情的坚决,配合她演了一场戏,她假戏真做,他迷途知返。
如果她不回来寻找真相,输得不会如此惨,还可以抱着一个美好的幻想再世为人,只怪她总是不放心,惦记着要回来找他,终于让她看见了老态龙钟面目全非的他,这是上苍对痴情人的惩罚,爱足七分已经够了,十全十美的爱是一个幌子,真相总是骇人的。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是爱,渐渐变了初衷,变成强求和固执,一定要撞到南墙,才知道走错了方向,那半个世界的等待,并非全部因为爱。
❿ 《胭脂扣》如花得知十二少真的没死,这能算背叛
十二少是喝下了那瓶下了安眠药的毒酒,也吞了致死的鸦片的,但他及时被陈家人发现,抢救了过来。安眠药和鸦片都是对神经麻痹导致的致死,被安眠药麻痹神经后的十二少,对鸦片毒性的吸收也因此减缓了,加上他本来就不想死,有求生的意志,当然能够救活。
在许多流传的风月故事里,结局往往是主人公以死殉爱,化蝶成双,但《胭脂扣》却是不落俗套的,如花香消玉殒,十二少却被救活,独自又活了53年。活到耄耋,活到满脸褶子,活到从少爷到落魄,活到十二少的年代已经成为他年老的吹嘘,如花不过只是他滚滚风尘中的一段情事。
至于出现的数字3381,是如花和十二少吞鸦片的那一天的日期——1933年8月1日,这一天是影片矛盾的焦点。
李碧华说:爱情有好多种,这不是最好的那一种。如果十二少死了,那《胭脂扣》就会是另一段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