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绍一下阮玲玉所处的时代背景
阮玲玉所处的时代主要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下面就讲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衣食住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有种连衣裙的时装。连衣裙是二十年代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人士,留学回国带进了中国的。三十年代穿着者逐渐多了起来,连衣裙的样式也不断丰富起来,成为上海流行一时的时装。那拉着穿旗袍贵妇人的黄包车在身边穿堂过巷,还有可寻夹杂着「冰糖葫芦」声,现在觉得很有味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夏日的餐饮已经出现了汽水、冰淇淋、酸梅汤,以及摩登的刨冰等。一些与外国人打过交道的老上海,自已在家里也能制造一些饮料。例如,老上海是这样制作汽水的:一个干净的玻璃瓶,内盛开水,然后冷却,放一些小苏打,柠檬酸,再加入少许糖精。经济宽裕的家庭。可再添些果子露,风味更佳。放好之后,立即把瓶塞塞紧,汽水就做好了。经济拮据的人们,烧一壶开水,放一点白糖在里面,买几个碎冰块放进去,做成冰茶饮料。
炎炎夏天,冷饮店前竖着可口可乐、荷兰汽水等诱人的广告,使人垂涎三尺。隔着橱窗,可以看见摩登的年青女士唇中含着吸管,气泡沫在高脚玻璃杯中跳跃着,或用小勺慢慢舀着冰淇淋,千种风情万般妩媚,更是一幅活广告。冷饮店一般有电风扇,甚至还有冷气,“白领”的上海人,下班路过冷饮店时,常进去喝一杯刨冰、冰琪淋或汽水,凉意顿生,令人惬意,然后再回家,星期日则约同三五好友来此相聚。因此,饮冰店的生意在夏日总是红红火火,拉门的小姐没有半点休息的机会,穿着白色衣服的服务员像蜜蜂般来回穿梭,忙的不亦乐乎。
也有大排档式的饮冰处,旁边树起一面白旗,一个大大的“冰”字,就算是招牌,简单醒目。几个圆形大木桶,涂着红色的北京或天津产的酸梅汤字样,并标明价目。几张普通的桌子,铺上块白布。颜色各异的杯子,整齐在摆在面盆上。一切非摩登不兴。这些街头饮冰处,也摩登起来了,同样有鲜橘子和刨冰出售,而且杯子里头也斜斜地插着一根吸管。长衫的饮客,短衫的顾客,只要掏几个铜板,便可用廉价而又摩登的方法畅饮一番,这一类街头饮冰处,往往是座上满客,生意丝毫不比冷饮店差。
走街串巷卖酸梅汤等饮料的也随处可见,穿短衫的售主,纽扣并不扣上,边走边吆喝,汗珠一滴一滴地从额头上滴下,自己却舍不得喝一口。劳工、苦力之外,弄堂里的孩子们是常客,奔将过来,团团地围着他的担子,用他们父母挣来的一点钱,享受着那廉价的冷饮,面上浮起愉快的笑容。
孵电影院就不是一般人消受得起了。时髦而有钱的男女,才去一些有冷气的电影院消暑,他们从中午一直坐到黄昏才出来。因为有的电影院买一次门票,可以不受场次限制,呆一整天也没有关系,对谈情说爱的人最合适。看露天电影,也颇为时兴,乘凉与欣赏电影一举二得。上海市内有几处露天电影场所,一般处于公园内,空气清新,环境宜人,一到天黑,遍地都是席地而坐的看客。还有一些年轻的男女反其道而行,到舞厅里消夏。一对对情侣在优美的旋律和昏暗的灯光下,忘情地跳着。旁边的电风扇,不停的旋着,汗还是不断地流下来,可他们并不觉得热。对于他们来说,跳舞似乎比其他消夏方式更为有效。
上海濒海临江,乘一叶小舟,夜晚去浦江消夏,自是浪漫雅致,但黄浦江风大浪急,得担心船翻人亡,于是借摆渡之船兜风乘凉,便宜又实惠。远一点,就到吴淞去。吴淞位于黄埔江和长江的交汇处,面向海洋,文人骚客美其名曰吴淞消夏为“吴淞看海”。从市内去吴淞可乘公交车、小火车。白天,在浩浩荡荡的海边嬉水,晚上,海风从远处刮来,身上衣单,还会感到一丝寒意。川沙高桥海滨的白沙地带,三十年代上海市政府在此开辟了海滨浴场,供市民游泳避暑。海边地势平坦,浴场的沙子,都是用筛子除去了夹杂的小石子,纵目远望,潮涨潮落,水天茫茫,令人心旷神怡,前来游泳的人络绎不绝。
三十年代初,上海市内游泳池主要有四种类型:公共游泳池、团体游泳池、学校游泳池以及私人游泳池。最大的是虹口公共游泳池,常常人满为患。更衣室里衣服乱七八糟,中外男女挤满了一池。会游的人在台上跳下来,不会跳的人身上套着救命圈。一些姑娘不会游泳,但坐在浅水中请人摄取几张曲线美的倩影。游泳累了,走上岸来,卧在草地上,享受着日光浴。等到太阳无精打采地西坠的时候,换好衣服回家,喧嚣一天的游泳池便恢复了宁静。
到了夏天,原先一些高楼内的游戏场,就搬到了楼顶,这些高楼大多是大百货公司。它们地理位置优越,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上海滩尽收眼底。有识之士便在楼顶开辟了露天游戏场,门票便宜,每人四角,场内遍设花卉盆景,游戏多种,还有演出:说书、大鼓、滩簧、戏法、杂技、滑稽、女子新剧等。集观景、看戏、享受空中阵阵凉风于一身的屋顶花园,成为人们新的时尚消暑方式,一经开辟,便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些富商、官员家有马车,充满了西洋情调。车有单马双轮车,有双马四轮车,车身敞开,上面支起漂亮的遮篷,后面两边各有两个高大的钢丝轮子,中间托起长方形的宽大车厢,分前后两车厢,坐于其中,招摇过市,路人注目,富人自觉身价倍增。车夫响鞭一甩,双马奔腾,疾驶如飞,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暑气顿时全消,富人对此乐此不疲,甚至通宵达旦。汽车引进上海后,汽车兜风又成为他们的新一爱好,成为消夏的时尚。汽车兜风一般要在晚上八九点钟,避开人多商杂的地方,专向僻静的地方驶去,一般沿静安寺方向西去,树木渐多,风自天地来,凉气腋下生,好不快活。
但对大多数贫民来说,夏天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在热浪袭人的季节里,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冒着烈日奔波,哪里有闲钱和闲情呢?黄包车夫们拉了最后一趟客人后,回到家里,浑身的汗珠还从毛孔里向外滚出来,一颗颗珍珠似的。搭在肩上的面巾,早就变成了黑色,发出一股剌鼻的汗臭味。妻儿赶忙递上凉水和湿毛巾,车夫接过来擦二下,咕咚咕咚将一大杯水喝下,叫一声“爽”,然后把赖以生存的车辆在路旁停放着,不再延揽顾客,敞开了粗破的布衣,拉一把破旧的竹塌坐下,一边扇一边唱着:“扇呀----扇呀----扇呀,扇来了阵阵凉风,扇去了若干炎热,扇子呀,扇凉了我身上的汗水。扇呀----扇呀----扇呀,只要不怕手酸力疲,自会风生热退,我们努力的扇,这可恨的夏日,也会退避三舍……”
老城厢人多地少,密密麻麻地盖满了棚户房,破破烂烂似要随时倒塌的样子,有的马路两边的房子几乎可以相接,路面崎岖不平,最多只容两人并排而行。没有电灯,更没有电风扇,一只水龙头至少十来户人家使用,碰上大热天,还常常断水,这时候要靠平时准备好的积水了。他们最兴高采烈的时候,就是太阳落山以后,暑气渐渐褐去,终于可以出门乘风凉了。先用一盆洗菜水,洒在自家的门口,然后端出一只小台子,几只小凳子,一家人围坐吃饭,隔壁人家也是如此,热热闹闹。吃完,收拾干净,就在屋外铺一条席子睡觉,等到第二天早上太阳要出来时,才缩回家中。
夏天本是儿童的季节。孩子们赤着脚,光着腿,满身散发着热气,他们喜欢热,而不感到热,暑假的假期最长,将近两个月。家境好的孩子们逛公园乘凉,与父母兄弟进游泳池学游泳,还有冰淇淋吃,但是穷人家的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为家庭分担一份忧愁。一些穷孩子背上背了一只筐,不停地跑着叫着:卖冰呀,卖冰呀,他们为生存而奔跑。至于冰淇淋的味道,大概一辈子也没有尝到过。
㈡ 阮玲玉临终前有多惨
1935年3月7日晚上,阮玲玉和男友唐季珊一起前往电影《新女性》的庆功晚宴。《新女性》讲了一个被人言逼死的女教师。据说在演最后一场病床哭戏的时候,阮玲玉大喊大叫,好半天都缓不过来劲儿来。电影理所当然的大获成功,但是这天晚上的阮玲玉好像不大对劲。那天阮玲玉穿了一身绿底花织紧身旗袍,烫着时髦的大波浪,脸庞上略施粉黛,耳朵上是耀眼的红宝石耳环,这还是唐季珊送给她的定情物,平时都很少拿出来。
她一改平时的腼腆,和唐季珊在舞池里尽情摇曳舞蹈,享受着这迷人的夜晚。她还在半醉半醒之间,和在座的来宾亲切地贴面吻。那都是她投身影坛九年以来给予了她极大帮助的前辈和同伴。
母亲,女儿,丈夫还有妻子。宛如一个完整的家庭。
很美好,也很完美。
可是很快的,他们就遭到了现实的毒打。
㈢ 穿着旗袍的民国女人有多美,看了这些照片你就挪
民国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时代,虽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每每想到,总以为还发生在昨天。尤其是每每到南京食朝汇吃饭的时候,看到店里面穿着民国学生服装的服务员,就更有这种体会了。回望民国时,那些身着华丽旗袍的女子,眼角眉梢,举手投足之处,皆是东方式的妩媚与温婉。
▲
杭穉英,我国最早的商业美术家之一,设计的商品包装、月份牌等多以旗袍美女为素材,这是一幅西湖泛舟图,确实不错。
㈣ 电影《阮玲玉》都有哪些令你感动的细节
我在《阮玲玉》中比较感动的细节阮玲玉在《新女性》里最后一场戏,女主自杀之后进入垂死状态,但是她紧闭的双眼突然一睁,紧紧地拽住医生的手,用有气无力但又饱含悲愤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说:“救救我!我要活!”
说到演员,我不得不说,张曼玉在电影里光芒四射。可是正是这种光芒,经常让我出戏。每当我看到张曼玉穿着旗袍扭着腰肢演绎阮玲玉的时候,我分不清这到底是真正的阮玲玉还是张曼玉式的阮玲玉。当然,阮玲玉不是一个单纯的虚构角色,她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女演员,关于她的故事和传闻太多太多,而真正的阮玲玉已经长眠数十载。要张曼玉分毫不差、十全十美地演阮玲玉,可能根本没必要。可是,我们心里都明白:如果阮玲玉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也就罢了,可她偏偏是那么真实的存在过。
㈤ 有关穿旗袍的女人的黑白电影或连续剧有哪些
很老的《太太万岁》《小城之春》
㈥ 为何阮玲玉,17岁走红,25岁自杀,葬礼轰动中外,老照片一睹她芳容呢
烟黛眉,红嘴唇,杨柳腰,蓝旗袍。各大影院的门口都贴着这个女人的海报。有坐着的,有站着的,有笑着的,有哭着的。远看近看,都好看,怎么看,都好看。上世纪二十年代,这位“电影神女”璀璨了十年光景,到一九三五年,世间再无阮玲玉。
㈦ 旗袍女人说说的经典句子
一夫
一提起旗袍,就有一种冷艳的忧伤,有一种繁华落尽的沧桑,总让我想起一些
爱穿旗袍的红颜命薄的女人,比如张爱玲,比如阮玲玉。
㈧ 谁能告诉我阮玲玉的事迹
一个名女人,一个20世纪30年代默片时代最优秀的一个女演员,她叫阮玲玉。随着中国电影百年的到来,阮玲玉她穿过70年时间的隧道,来到我们的面前,她还是和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一样,还是和1935年3月8日,她自杀的那天晚上一样是穿着旗袍,她依旧是一步三叹的向我们走过来,这时我们会发现,在她的旗袍上写满了一句话:那就是人言可畏,人言可畏。每一个读过这一段历史的人,说起阮玲玉,说到她的死大概大家都会有这样一个结论,她因为是人言可畏,她因为是承受不了人言可畏,所以她死了。 阮玲玉的死因真的是人言可畏吗?一句人言可畏把所有的人都解脱了。一句人言可畏把阮玲玉的死归咎于小报记者,归咎于无聊的小市民,所有的当事人都干净了,都没有关系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的历史资料的被披露,特别是当年的一些当事人,当他们进入晚年的时候,他们为了求得自己良心的安宁,他们开始打开了自己记忆的,封存的那些资料,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阮玲玉的死不是像我们当初以为的那样是人言可畏。 那么这个时候我想,大概每一个人都会在想,阮玲玉只有25岁,多么年轻的生命。阮玲玉在25岁的时候已经拍了29部电影,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默片时代最优秀的,没有人可以和她竞争的一个女演员的时候,她为什么要用那样决绝的手法终止了自己的生命,终止了自己的艺术,那么凶手到底是谁呢?当我们有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进入到历史那一页,我们一定要回到上个世纪的30年代,回到阮玲玉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个场景以及阮玲玉生活当中的三个男人。 一九一零年的上海,诞生了一位中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女影星——阮玲玉。阮玲玉的祖籍是广东人,幼年因父亲早世,便随母亲在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帮佣。阮玲玉就是在这深重大院的后院里孤独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也就是在这个院子里,阮玲玉认识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命里注定带给她的是躲不过也逃不掉的孽缘,也正是这个男人的出现为阮玲玉的死埋下了伏笔。 张家有四个少爷,张家有一个小少爷叫张达民,他18岁,长得非常白净,总是穿得干干净净的,按我们上海那个时候的说法就是小K,什么是小K?也就是上海人把纨绔子弟称为小K,就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嘛,但是是游手好闲不工作的。当时的张达民他是在一个里弄的大学里面混了一张大学文凭,然后就在家里面了。这个时候阮玲玉也是在她母亲身边一点一点地长大了,阮玲玉的母亲一直觉得自己给人家当保姆是抬不起头来的,所以她一直关照阮玲玉,你出去千万不能说,你是保姆的女儿,为了什么?为了就是不能够让别人知道,她是一个佣人的女儿,因为那个时候被别人家知道了,你是一个佣人的女儿,那你会被歧视,会抬不起头来。以后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自卑的心理,导致了阮玲玉的悲剧,这是一个伏笔。 那么我们依旧回到阮玲玉生命当中的第一个男人张达民这儿。张达民他虽然是一个小K,但是那个时候他是经受过五四新思潮影响的一个青年人,所以他对保姆的女儿并没有歧视,因为五四新思潮就有一个平等的意识,这是其一;其二,张达民那个时候正好是18岁,年轻,有叛逆期,也有热情,所以他在那个时候,他遇到了阮玲玉,阮玲玉那个时候是15岁,虽然是一个少女,但是她身上已经是有一种女人的味道了。 有一部电影叫《阮玲玉》是张曼玉演的。当时就有人问张曼玉:你在演阮玲玉的时候,你一定是研究过阮玲玉的,你觉得阮玲玉这个人的特征是什么?张曼玉说:我觉得阮玲玉的骨子里有一种讲不出来的妖媚。于是张家的这位少爷,阮玲玉生命当中的第一个男人就开始对阮玲玉发起了进攻。因为是保姆嘛,因为是保姆的女儿,生活一定是拮据的,于是这位少爷就经常拿自己的钱去接济她们两个人。慢慢地,张达民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阮玲玉了,于是就说:我们结婚好吗?当时阮玲玉是没有思想准备的,但是当时阮玲玉的妈妈,阮玲玉那个时候,上海人叫妈妈,叫姆妈,阮玲玉的姆妈就觉得很好,因为一个佣人的女儿能够嫁一个东家的少爷,这可能是当时许多女性的一个追求了,那就是嫁一个好男人,过一份居家的日子,做一个太太。所以阮玲玉的姆妈是非常同意这一门婚事的。 补充: 阮玲玉原名阮凤根,1910年4月26日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县(南朗左步头村)。她父亲早逝,母亲做佣工供养她。1918年,她就读上海崇德女校,取学名玲玉。1926年,她迫于生计而辍学,同年报考明星影业公司,获导演卜万苍赏识,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1930年进联华影业公司,主演该公司创业作《故都春梦》,扮演妓女燕燕获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 《神女》导演吴永刚曾用“感光最快的胶片”作比喻,赞誉阮玲玉的演技。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影坛上,阮玲玉以重拍次数最少而成为导演们乐于起用的演员。她还使观众“每片必看”,因而成为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 阮玲玉从事演员工作不到十年,却创造了不同阶层、不同命运、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 在处女作《挂名夫妻》里,她塑造了旧社会的弱女子形象;在《情欲宝鉴》、《故都春梦》、《桃花泣血记》、《玉堂春》、《神女》等片里,她塑造了受尽豪绅阔少、流氓恶霸的玩弄和压榨的风尘女子形象;在《野草闲花》里,她塑造了为争取婚姻自由,打破传统思想的少女形象;在《新女性》和《三个摩登女性》里,她塑造了知识妇女的形象。她演出的人物大多身世悲惨,经历坎坷,屡遭磨难而奋斗不息,虽然最终都是以自杀、出家、入狱、惨死为结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纯洁美好的心灵。 阮玲玉的遭遇与她主演的角色一样不幸。她十六岁结识了母亲帮佣的少东家张达民,倾心相许而与之结合,可是婚姻生活却并不快乐(部分人说是同居,未正式结婚)。1933年,阮玲玉与张达民分开,后与茶商唐季珊同居,不久又发现被唐季珊玩弄了。她曾对朋友说:“张达民把我当作摇钱树,唐季珊把我当作专利品,他们都不懂得什么是爱情。” 1935年春,《新女性》上映后,阮玲玉主演的人物颇受舆论非议,私生活亦被曝光。此时,张达民否认与阮玲玉订有离婚协议,向法院上诉,诬告唐季珊,法院遂定于3月9日传讯阮玲玉。阮玲玉深感压力,于3月8日服毒自杀,享年仅二十五岁。 阮玲玉死前写下遗书,内容是: 我不死不能明我冤,我现在死了,总可以如他心愿,你虽不杀伯仁,伯仁由你而死,张达民我看你怎样逃得过这个舆论。你现在总可以不能再诬害唐季珊,因为你已害死了我啊!我现在一死,人们一定以为我是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因为我对于张达民没有一样有对他不住的地方,别的姑且勿论,就拿我和他临脱离同居的时候,还每月给他一百元,这不是空口说的话,是有凭据和收条的。可是,他恩将仇报,以冤来报德,更加以外界不明,还以为我对他不住。唉!那有什么法子想呢?想之又想,惟有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在湮没了整整66年之后,中国早期影星阮玲玉的两封被认为是真实的遗书不久前在上海发现。这一重要的发现证明,此前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所谓“阮玲玉遗书”以及“人言可畏”的遗言,均可能是他人出于卑鄙目的的伪作。阮玲玉在25年的短暂生命中,主演了29部电影,其中《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小玩意》《神女》《新女性》等影片,被认为是中国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1935年3月8日,阮玲玉在上海新闸路沁园村的住宅服安眠药自尽。 上海老作家沈寂为编写阮玲玉的电视资料片,查阅浩如烟海的史料,意外地发现了一份阮玲玉去世一个半月后出版的《思明商学报》,上面刊登了两封阮玲玉遗书。一封是写给从少女时代就霸占阮玲玉的张达民的,对他的无耻行为进行强烈谴责;第二封写给占有阮玲玉前后玩弄过多位女影星的唐季珊,控诉他是“玩弄女性的恶魔”,并说自己被迫选择一条绝路,是因为“没有你迷恋‘××’,没有你那晚打我,今晚又打我,我大约不会这样做吧!”遗书中的“××”,是指唐季珊占有阮玲玉之后又勾引上的歌舞明星梁赛珍。《思明商学报》在发表阮玲玉遗书的同时刊登文章,说明提供这两封真实遗书的正是梁赛珍姐妹。文中揭露,阮玲玉自尽后,唐季珊畏于社会压力,竟要梁赛珍的妹妹梁赛珊代笔,伪造了两封阮玲“遗书”,并以“人言可畏”的托辞,将他虐待阮玲玉致死的罪责推向社会。阮玲玉的临终绝笔,使梁赛珍姐妹认清了唐季珊的嘴脸,出于良心,她们决定公开阮玲玉的真实遗书。
㈨ 影片《阮玲玉》修复版预告已经放出,阮玲玉是一位怎样的传奇女子
阮玲玉年仅25岁,香消玉殒,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选择死亡,对待生活态度非常的严谨。
阮玲玉是30年代中国旗袍的代言人。一身旗袍镶着花边高开的裙叉,碎花的布料加上优美的线条,阮玲玉也是当时中国男性眼中选择妻子的标准。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让人人都羡慕的明星却选择在三八妇女节的那天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就像流星划过天空一样,消失在无际的星海之中,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当时的时代给女性留下的一首悲歌。
阮玲玉最终选择了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远离这些世间的烦恼。总之,在人们的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所存在,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顺风顺水的过一生,在这一生当中,遇到的困难,我们要积极勇敢的去面对,而不要选择负面的情绪去抵触,逃避,那样是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反而会给自己留下遗憾。阮玲玉的一生是一个传奇的一生,我们也希望他能够在另外一个世界找到自己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