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肩和马甲区别:
1、样式不同。
马甲是一种无领无袖,且较短的上衣。坎肩,无袖短上衣,紧身、直筒;对襟。
2、特点不同。
马甲前后胸区域保温并便于双手活动。坎肩各个季节都适合。
3、穿法不同。
现代马甲款式按穿法有套头式、开襟式(包括前开襟、后开襟、侧开襟或半襟等);按领式有无领、立领、翻领、驳领等。传统的坎肩,套在夹衣、毛衣、薄棉衣外面,有棉坎肩、皮坎肩等,增强肩部御寒,多无领。后来的西服坎肩、时装坎肩,紧身无领。
坎肩的历史起源:
清代满族的坎肩,常见样式有对襟、琵琶襟、大襟、一字襟和人字襟等。起初一字襟坎肩穿在袍子的里面,到了清代中晚期,它一般都被穿在了袍子的外面。清朝时兴穿坎肩亦称“马甲”、“背心”。马褂去袖,衣长及腰,两侧开禊,多在领、襟、衣摆外镶饰花边。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
据记载“半臂”的样式始于隋朝,当时很简单,就是无领、无袖、对襟。坎肩还有背心、蔽甲方、披袄、搭护等名。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一般穿在里面,样式也比较窄小。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坎肩
❷ 坎肩是什么意思
坎肩,无袖短上衣。传统的坎肩,套在夹衣、毛衣、薄棉衣外面,有棉坎肩、皮坎肩等,增强肩部御寒,多无领。后来的西服坎肩、时装坎肩,紧身无领,又称马甲,名称来源于骑兵甲胄。
解释
指不带袖子的上衣(多指夹的、棉的、毛线织的)。古时也称半臂,南方多称背心。
《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只见 珍哥 猱着头,上穿一件油绿绫机小夹袄,一件酱色潞紬小绵坎肩,下面岔着绿紬夹裤,一双天青紵丝女靴。”《红楼梦》第四十回:“有雨过天青的,我做一个帐子挂上。剩的配上里子,做些个夹坎肩儿给丫头们穿。”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上身,外面套了青直贡呢的坎肩。”
历史发展
古代人们把“马甲”称为坎肩,不过这一说法已经不存在了,马甲就是马甲,坎肩就是坎肩。
坎肩也称背心,源于汉代。汉末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称:“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裆者即背心,这在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中讲得更清楚了:“案即唐宋时之半背,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义也。”徐珂的《清稗类钞·服饰类》也说:“半臂,汉时名绣裙,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由此可见,至少在2000年前的汉朝背心就面世了。
隋唐时期,叫做“半臂”,只作为妇女的便服,似乎还有一点短袖,但这个短袖不是后上的,仅是依布幅的宽窄自然下垂的。至宋代便演变成男女都穿的已经无袖的背心了。开始只在武士群体中流行,后来官员或有身份的人只作为便服穿,所以《珩璜新论》中说:“今之衣半臂非礼服也。”就是说,穿上半臂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作为休闲时穿。在邵博的《邵氏闻见录》卷二十中载,“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这是说宋代大词人苏东坡从岭南流放归来,因病,坐在小船里,头戴着小冠(便帽),穿着件半臂(背心),完全是一种休闲的打扮。另外,“背心”一词的出现,是在《西湖老人繁盛录》中,据载:“街市衣服中有苎布背心,生绢背心,扑卖摩候罗者(卖泥人塑像)多穿红背心。”当时这种背心,结构很简单,就是对襟,无领无袖,南方人也有叫“搭护”的,也有叫“卡两裆”的,就是前后两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
❸ 背心和马甲以及坎肩的区别是什么∵
背心和马夹以及款间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就是就是说款,既然他就是你总就是休闲,一种就是为了好看准则,就是为了好看,批上去的呃背心马甲就不一样,但是为了揽客,
❹ 马夹与坎肩有什么不同
不一样的,马甲属于西式服装,比较短小,比较薄,里面可以穿衬衣,有时候可以作为正式服装穿,马甲偏重装饰作用。坎肩是我国北方的一种服饰,一般长度中长,而且比较厚,坎肩偏重保暖作用。